第一篇: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苏联对东欧推行的政策之比较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苏联对东欧推行政策之比较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又由于美苏两大国战略利益和政治目标的不一致,日益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提高竞争力,美苏均加强了对本集团内部的控制。美国对西欧推出了一些列经济方面的政策,作为回应,苏联也对东欧推行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旨在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力。本文通过详述美苏两国推行的经济政策来阐明分析这些政策对东欧和西欧的影响。关键词: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经互会;控制;经济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东欧国家更是遭受毁灭性打击,而昔日的法西斯国家沦为战败国,这样,美国和苏联成为战后世界的两大实力中心。由此,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不可调和,于是走向对峙,大国合作政策无法继续实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和以苏联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两大集团相对应存在最终导致冷战格局出现。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为在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优势,对西欧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政策。推这些政策得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西欧恢复衰败的经济,带更重要的目的是以此来控制西欧的经济发展,进而控制西欧各国的政治,把西欧拖入冷战的战略轨道,使西欧唯美国之命是从。而苏联为防止美国向东欧国家进行经济渗透,也为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对东欧国家推行了以经济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帮助东欧国家建立以发展重工业和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体系,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帮助和指导东欧国家发展经济。以下详述美苏两国在经济方面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东欧和西欧产生的影响。
一、美国在经济方面对西欧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极度膨胀,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经过二战的打击,西欧各国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西欧已丧失对世界金融贸易的控制力,自身尚自顾不暇,所以无力重建世界经济秩序。于是美国牵头建立了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多种原因,苏联并不热心参于,所以东欧国家也没真正参与进来。这个新的经济体 1
系主要是对西欧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此体系的建立,在相当打的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和经济波动,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重建和恢复。但它的建立其实是使西欧丧失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成为既定事实,使西欧各国不得不在经济贸易上依赖于美国。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建立在美国当时强大的黄金储备之上。当时美国承诺实行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率,其他国家可拿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由此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挂钩,美元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左右了西欧各国的对外贸易。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规定,如果一个国家无力保持其汇率稳定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向其提供贷款援助,这其实是为美国向西欧输出过剩资本提供了方便,美国加大了对西欧的经济渗透力度,但东欧国家同时可借此保持经济稳定。而在关贸总协定中,一方面“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①但不可否认,它有助于西欧国家实现经济市场的统一,为欧共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美国指导下建立的新的金融贸易体系使西欧稳定了经济秩序,但西欧各国当时仍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生产凋敝,物价飞涨,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社会动荡。美国担心西欧资产阶级丧失领导权,苏联势力继续向东推进,导致自己丢失势力范围,美国遂炮制了一个直接向西欧“输血”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马歇尔计划的重要目标是推进欧洲经济的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因为为实现美国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需要欧洲足够富裕,以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以输入美国商品。马歇尔计划①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所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在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随后大宗进口的方向又转向了他们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通过马歇尔计划,西欧的经济明显恢复,显出了经济腾飞的迹象。但其经济政治生活也日益为美国所控制。沦为美国冷战政策的附庸。
二、苏联在经济方面对东欧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二战后,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为应对美国的进攻,苏联向东欧国际推行了一些经济反面的措施,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首先,苏联在东欧国家推行建立了苏联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突进式的方式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强调计划和集中。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将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同一般国家工业化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发展顺序不同,这种模式采取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再到农业的顺序。虽然这种模式在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后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漏,阻碍了东欧经济长远的发展。一些东欧国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曾试图通过改革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但苏联却不允许改变由其一手推行建立的经济体制,“在前苏联看来,这是一种危险的意识转变,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步步脱离前苏联的掌控。前苏联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违反了前苏联的控制理念,无法满足其强大的控制欲望”。②由此苏联竟直接出兵即可斯洛伐克阻止改革。
其次,苏联为增强东欧国家的经济实力,以便更好的与美国对抗,同时也为平复由于阻止东欧国家参加“马歇尔计划”而带来的不满情绪和加强对东欧的经济指导。苏联牵头建立了主要由东殴国家参与的经互会。经互会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定期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并制定有关科技合作和援助的计划。同时也实行原料和机器设备方面的协作经互会的成立,对①
②①于沛、周荣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卷),2002年版,第182页。李涛姜、晓东:《克林姆林宫的抉择—苏俄帝国的涅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14页。
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进各成员国经济恢复发展起了促经作用。但由于经互会各成员国咱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尤其是苏联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占绝对优势,随着经互会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成员国之间,尤其是各成员国和苏联之间矛盾尖锐,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能源原料供应和外贸价格上。东欧国家自身缺乏能源,苏联却是能源大国,但苏联却经常任意调高能源出口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这大大增加了东欧的工业生产成本。而在对外贸易中,苏联却极力压低东欧国家向苏联出口的机械产品和农副产品的价格,利用这种剪刀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苏联利用东欧国家在能源和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迫使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向苏联妥协。经互会日益成为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并不利于东欧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总体的影响
就西欧方面来说,虽然美国凭借自身实力对西欧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政策其目的是控制西欧,并把西欧拖入冷战轨道,西欧为此也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丧失也一些政治上的话语权。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欧从中的到了很大实惠。如在利用新的经济贸易体系,西欧各国的经济秩序得到恢复,对外贸易得到充分发展。而马歇尔计划更是“确确实实以惊人的速度刺激了欧洲。在许多经济指标中,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在战后的五年时间内,西欧国家的生产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不仅如此,人民不再挨饿,他们没有丧失信心,他们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对西欧经济上的控制激发了欧洲的民族主义,戴高乐曾说:“对我们来说,战争的结束意味着恢复法国的完整,意味着国家必须重新绝对控制自己的命运,任何窃夺国柄的势力,不论来自国内或国外必须摧毁肃清。”①为此,法德逐渐走向联合,并领导了欧共体的建立,再加上由于美国对西欧推行的经济措施已削弱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贸易壁垒,欧洲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之间建立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盟成为趋势。
就东欧方面来说,苏联对其推行的经济上的措施虽然短期内有利于东殴经济的恢复,但是由于植入了苏联的经济模式造成了东欧国家经济结构畸形尤其体现在农轻重比例失调,国民经济举步维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引发了社会动荡。而经互会的建立,使东欧国家发展经济时过于封闭,忽视商品货币关系,缺乏跟经济较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交流,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最终大大落后于世界经济①【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653页。
潮流之外。在此之外还受到苏联的控制,甚至丧失了自己经济改革的自由。
综上所述,从美国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西欧获得的利大于弊。西欧最终完成了自身的复兴,经济得到发展,走向联合,最终成为了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从苏联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东欧获得的弊大于利,虽在战后短期内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在长远的发展中弊端日益显现,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这也成为造成东殴剧变得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于沛、周荣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卷)[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李涛姜、晓东.克林姆林宫的抉择—苏俄帝国的涅槃[M].第一版.上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
[4][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N].第一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第二篇:冷战后美国反扩散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冷战后美国反扩散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国际安
全的影响
潘蔚娟
2012-10-20 21:00:56 来源:《太平洋学报》(京)2007年6期
作者简介:潘蔚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美国研究方向2005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改传统的以“防”为主的战略,更多停留在宣传上的反扩散政策,提出以“先发制人”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反”为主、“反、防、管”三位一体的反扩散新战略。然而美国这些凸显单边主义、带有双重标准的反扩散措施也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国际军备竞赛、国际与地区防扩散斗争以及现行国际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 键 词:国际法 国际安全 美国 反扩散
一、反扩散的定义
反扩散(counter-prolifer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提出的关于军控与裁军问题的新概念,而国际社会中大多数国家一般仍采用防扩散(nonproliferation)的提法。二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先发制人,具有主动性和进攻性;后者则以预防为主,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从美国近十几年来的官方文件和学术刊物来看,反扩散一词已替代防扩散大行其道。它既能反映出美国军控与裁军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也能印证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根本性改变。
根据美国的解释,反扩散包括发现与监视、准备遂行反扩散行动、进攻性行动、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其目的是“打败威胁使用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美军和美国盟友进行的袭击”。防扩散包括外交、军控、多边协议和出口管制等行动,其目的是“通过劝阻、阻止敏感技术、材料和专业知识的获取或分配来保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被扩散”。① 在实际操作中,国防部负责制订反扩散战略,国务院负责制订防扩散政策。美国空军反扩散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施奈德(Barry Schneider)曾形象地将防扩散和反扩散比喻为“外交官的天鹅绒手套”和“军人的铁拳”②,因为在强调防扩散时,表明仍存在着不扩散的希望,因此可借助条约、准则或项目等进行约束和规范,这主要是对武器扩散的现实和前景做出的一种多边的外交政策方面的努力;而在强调反扩散时,表明扩散即将、正在或已经完成,条约和准则已无济于事,唯一的选择就是采取更主动的措施,这主要是威慑、制裁和防御性措施(如反弹道导弹防御和使用生化武器的进攻),还包括在冲突中使敌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失能”或“被毁”③ 的能力,必要时可动用武力手段。
通过以上比较,可得出此定义,反扩散是指美国在防扩散努力一旦失败的情况下而采取的军事威慑、防御和打击措施,其政策重心在于加强研发对扩散行为和结果的发现和军事打击能力,以及与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对手发生冲突和对抗时的防御和进攻能力。
二、冷战后反扩散政策的出台
早在二战和冷战期间,美国就有反扩散的主张和举动,但那仅仅是对现实核扩散行为所作的被动反应,并没有上升到军事战略的高度。除了在冷战高峰时期外,反扩散政策也很少被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范畴,所采取的措施也始终没有超出防扩散的范畴。真正意义上的反扩散政策酝酿于老布什政府的后期,成形于克林顿执政期间。在海湾战争开始前,由于已经意识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对美国会构成威胁,老布什政府开始探索新方法以应对日益恶化的扩散形势。他要求国防部“发展对付扩散者的新能力,包括采取‘先发制人’行动的能力”④。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所谓的核设施进行了毁灭性打击,至此,传统的防扩散战略中注入了主动行动的思想。
把反扩散写进国家战略的是克林顿政府。1993年9月27日,美国白宫新闻办公厅在其发布的《不扩散和出口控制政策》中声称:“我们将在情报搜集和分析以及防务计划中给予扩散问题更高度的重视,以保证我国武装力量的结构和军事计划能应付世界各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导弹扩散的潜在威胁。”⑤ 这是美国政府首次提出以武力对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思想。同年10月,美国国防部在其公布的《防务全面审查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反扩散努力。报告指出,美国利益面临的4大危险之首是核生化武器的扩散,“包括与核生化武器扩散相关的危险,也包括与储存在苏联的大量上述武器相关的危险。”⑥ 因此,美国必须保持对试图使用这些武器打击美国的敌人进行报复的能力,继续强化防御和军事威慑能力。在防扩散努力和与前苏联合作减少威胁(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的努力失败后,美国将集中于反扩散努力。国防部尤其强调要提高情报质量,建设多用途部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改进被动式防护措施(如个人防护设备、解毒剂等),降低军队在受到核生化武器袭击时的脆弱性,发展技术以准确发现向美国运输武器的恐怖分子。12月7日,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Les Aspin)在一次演讲中公布了当时正在拟定的“反扩散倡议(Counterproliferation Initiative, CPI)”。由于认识到扩散行为仍将存在,传统防扩散努力存在不足,阿斯平提出此倡议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应对新威胁的新军事能力”,强调只有“将预防和防护相结合才能圆满地攻克(扩散)难题。”⑦ 此举标志着美国反扩散战略的正式出台。
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克林顿政府首先成立了有关领导机构,美国国防部设置一名专门负责核安全和反扩散的助理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设立对付扩散的军事计划和战略考虑的协调部门;积极发展新军事能力,研发能够打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设施或掩体的新型武器,建立导弹防御体系以保护美国和盟国的安全;强化本国和多边出口管制,完善现有国际出口管制体制;利用说服和威慑的方式,使扩散者明白他们的冒险在美国强大的报复力量的反击下肯定是得不偿失;广泛动员国际社会和各种力量,强化国际公约和法规,施加外交、经济乃至军事压力遏制扩散。⑧
归纳起来看,这一时期的反扩散政策仍然没能摆脱冷战时期防扩散的阴影。在实施对象方面,虽然美国也注意到了恐怖分子的威胁,但仍把前苏联看作是最主要的危险。在采取的措施方面,美国的重点是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进一步加强威慑力量,对国际不扩散体制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在反扩散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美国政府仍然强调传统的防扩散努力,认为推出“反扩散倡议”的目的是以军事手段强行遏制扩散,确保防扩散的顺利进行。阿斯平认为政府所做的只是“在预防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护任务”⑨,其基调仍然是“防”,“反”更多地停留在宣传上。
三、冷战后反扩散政策的强化
小布什上台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了反扩散政策的地位和作用。“9•11”事件的爆发促使美国政府对自身面临的威胁重新做了定义和排序,继而在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2002年6月1日,小布什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将美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定义为“激进主义与技术的危险结合”,“一旦核生化武器以及弹道导弹技术扩散,就连弱国或弱小组织都能获得袭击强国的灾难性能力。我们的敌人已经宣布了这种意图,而且我们已经发现他们正在谋求获得这些可怕的武器。他们想拥有讹诈、伤害我们及我们朋友的能力,我们将用尽一切力量对付它们”。⑩ 在不久后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小布什政府详细阐述了美国对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全面战略,并强调美国必须有备无患,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在无赖国家和受其庇护的恐怖分子有能力对美国及其盟国和友邦进行威胁、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前制止他们”。(11)至此,“先发制人”不但成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成为其反扩散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新的安全战略,美国白宫在2002年12月11日向国会提交的《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报告中,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宣布,如果美国遭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将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压倒性力量”进行报复。这是美国首次针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制订的专项战略,表明今后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和使用将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之一。报告确立了美国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专项战略的三大支柱:完善反扩散措施,强化不扩散机制和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用的后果进行有效的善后管理。(12)其中反扩散主要包括阻断、威慑、防御和慑止措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美国及其盟友的敌对国家或恐怖组织,美国将采取新的威慑战略——保留采取一切可供选择的手段予以反击的能力,包括使用核武器。美国将采取“主动防御”的措施,包括对敌对国家和恐怖组织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
2003年春,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萨达姆政权与恐怖组织有联系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成为小布什政府反扩散理论的实验场。在其他的一些具体实践上,小布什政府谋求建立以反扩散为主的多层次防御和打击体制,如研发小型核武器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加强反扩散能力。为了扫清法律障碍,对外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反对《生物武器公约》,阻挠《裂变材料公约》,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内废止1993年《斯普拉特——弗斯法案》中关于研究低当量核武器的禁令。为了争取经费支持,小布什签署了《200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确定投资1500万美元用于研发“坚实型核钻地弹”(13);美国国会也在2004~2009财年防务预算规划中提出累计拨款550亿美元,加速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国还通过依靠自愿、非正式“志愿者联盟”的方式,谋求以武力阻止扩散,如2003年5月提出的“扩散安全倡议(PSI)”(14)和2004年3月提出的“地区海上安全倡议(RMSI)”。
小布什政府的反扩散政策可简单归纳如下:在实施对象方面,美国已经确认首要目标是“无赖国家”和恐怖组织,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进一步限制中、俄等潜在对手。在反扩散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美国一方面已经将反扩散作为首要支柱而加以强调,建立了以“反”为主、“反、防、管”三位一体的机制,另一方面力图减轻对国际不扩散机制的依赖,建立美国主导、以欧亚盟友为主要成员的所谓“全球反扩散联盟”,塑造美国能够主导和控制的新的反扩散机制。在反扩散的措施上,美国一方面在不放弃威慑战略的情况下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扩散者实施武力打击,并将打击重点放在推翻进行扩散的某个政权上;一方面将反扩散措施与军备建设和本土防御相结合,推进导弹防御和其他高新技术的研发。
四、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美国加强反扩散能力、增加对有关国家的军事压力、建立反扩散机制拦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做法,客观上对遏制当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长远来看,美国所强化的反扩散政策,对世界军控与裁军形势和国际战略稳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美国单边主义的反扩散政策严重冲击了国际不扩散体制。以前美国主要是依靠国家防扩散机制及同盟关系,对有关国家的武器扩散进行限制和施压。小布什政府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中虽然也指出要强化以条约为基础的国际不扩散体制,但在实践上却更注重发展美国自身的反扩散能力,强调采用先发制人的军事手段来反扩散,这实际上严重削弱了国际不扩散体制的有效性。尤其是美国研发和使用小型核武器的新的核政策,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造成了严重冲击。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巴拉迪对此曾指责说:“这确实发出了绝对错误的信息,即我们并不是朝着裁军方向前进,而是背道而驰。”对此,美国国会10位民主党参议员也致函小布什,指责其核政策对国际核裁军的根本基础构成威胁,而且破坏了已经持续了33年的国际核不扩散努力,打破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艰苦维系的脆弱平衡。
其次,美国加快发展新型战略力量可能引发国际军备竞赛。尽管美国发展小型核武器和导弹防御系统的借口是针对那些有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意图和能力的“无赖国家”,但实际上是在扩展其核武库,这对核大国之间的军事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既然美国可以研制新一代小型核武器,并可能像常规武器一样加以使用,其他国家同样也可以随之开发“实用型”核武器和新型弹道导弹,这必然会引发核大国间在更高技术层次上的军备竞争。2003年11月26日,俄罗斯武装力量第一副总长巴卢耶夫斯基就表示,俄罗斯将根据美国使用核武器的计划修改本国的核战略,并不会销毁核武库中的战术导弹。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防扩散研究中心学者菲利普•萨恩德斯(Philip Saunders)认为,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将使俄罗斯放慢原本可能加快的核裁军步伐,并可能使其他国家发展更多的核武器来对付美国。(15)实际上,世界各主要军事力量正越来越热衷于研发、部署导弹防御系统。2006年11月27日,印度首次成功实施了导弹拦截试验,声称掌握了拦截弹道导弹的技术能力。28日,北约组织启动研制“主动分层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大脑”——“集成试验平台”项目。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北约将在2010年前建成“导弹防御伞”。面对来自美国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压力,俄罗斯以攻为守,采取非对称手段,发展攻破美导弹防御系统的武器。通过修改核战略,重点发展高性能导弹攻击武器。(16)
再次,美国在处理扩散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及地方防扩散斗争日趋尖锐。美国一方面维持着庞大的核武库,谋求发展新型核武器,另一方面却又不准其他国家发展核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还放弃了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安全承诺,明确将其中有关国家列为核打击对象。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实际上已经打破了条约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平衡,使其他无核国家可能因为没有核安全感而发展核武器。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2005年5月举行的第七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以马来西亚和阿尔及利亚为代表的广大无核国家要求有核国家做出有法律效力的承诺,无条件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但这一建议遭到美国的拒绝”(17)。这种双重标准还表现为美国在反对全球无核化时,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指定某些国家(如朝鲜、伊朗等)无核化,却通过纵容乃至支持它的一些盟友(如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的核武器研究、制造,允许某些国家有核化。应该说,在中东核问题上,伊拉克与伊朗之所以要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主要原因是基于以色列的核威胁,但美国却因与以色列的关系默认了其核国家的事实,一直没有要求以色列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相反对两伊的核设施却是先除之而后快。在对印巴核武的发展问题上,美国则出于牵制中国或“反恐”的需要而采取了容忍的政策。在朝核问题上,朝鲜最终进行地下核试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不允许朝鲜发展核武器但却为日韩提供核安全保护的双重标准。
最后,美国谋求建立反扩散的全球新规则对现行的国际法和国际准则提出了挑战。美国今后推进反扩散战略的新动向很可能是:在加强单边反扩散的同时谋求建立以“扩散安全倡议”这类“非正式联盟”为突破口的国际反扩散新规则。虽然目前“扩散安全倡议”并未强调在公海实施拦截,但美国一直在谋求达成国际协议,赋予其这一权力。这就与传统的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相背离。如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允许在船只所悬挂国旗国的批准下(不包括无国籍、海盗、运送奴隶或非法毒品的船只),有关国家可在公海上拦截和登船检查,但在公海上实施拦截、检查和没收,仍然是超越了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权限。其一,上述情况仅限于海盗、贩卖奴隶、无国籍船舶等几种行为,运载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并不在此例。其二,在公海实施拦截既有悖于现行国际法的无害通行,也有可能引发与被拦截国的国际冲突。其三,拦截行动违反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航海自由”原则。其四,尽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议定书》等条约均规定缔约国不得向他国扩散大规模毁伤性武器,但并未赋予缔约国对其他国家检查的权利。(18)比如,对于像朝鲜、伊朗这样的非《核不扩散条约》或《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签字国的国家,它们之间运送核材料或导弹并不是非法的。另外,让许多国家更为担心的是,一旦赋予美国相关权力,其可能借口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而在根本不知会相关国家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侵入其领海,从而引发危机和冲突。
应该明确的是,既然国际社会的防扩散努力其目的是增进国际安全与稳定,美国作为其中的一员,理应使其所制订的反扩散政策符合国际惯例,绝对不应该制造危害国际安全的又一动荡源。采用军事手段、拦截等方式只会引起众多复杂问题,造成严重后果。
注释:
①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13 February 2006, p.29.②Barry Schneider, Future War and Counterproliferation: U.S.Military Responses to NBC Proliferation Threats,(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1999), p.51.③Les Aspin, Report on the Bottom-up Review, October 1993.④Counterproliferation History, http: //www.xiexiebang.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December 2002, p.2.(13)Fred Barbash, “ Bush Signs Defense Authorization Bill” ,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24.(14)作者倾向于将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译作“扩散安全倡议”,关于这一术语译法的讨论参见杨明杰:《“扩散安全倡议”评估》,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第40页和第45页。
(15)李根信主编:《2004年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8页。
(16)张帆:《导弹防御继续升温,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1日。
(17)许辉:《“不扩散”效力减弱》,《世界知识》,2005年第12期。
(18)李根信主编:《2004年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81-82页。
第三篇:国家政策对二0一0年工作总结和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二0一0年工作总结和 二0一一年工作思路
三电办 2011年1月10日
2010年,在党委和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在各兄弟科室配合和帮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扬州市经信委和我委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市辖工业电量同比上升21.61%,圆满完成了扬州下达的工业电量增幅13%的考核任务,并超考核指标8.61个百分点;组织18家重点工业企业与市供电公司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 有效解决了电企供需双方之间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将2010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做好我市有序用电和节能用电调控工作 面对年初高寒时期出现的电力供应短缺形势,我们在“确保电网安全,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下,会同市供电公司认真执行有序用电错峰方案,在没有影响重点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全市共错峰限电2.23万千瓦,确保了春节前我市的社会稳定。为完成夏季高温期间扬州布置给我市6.5万千瓦的错峰指标,从3月份开始,通过近2个月的情况调查和方案完善,与市供电公司研 究制定了《2010年仪征市电力供应应急预案》,当供电缺口在2.5-13.6万千瓦之间波动时,分别采取相应应急措施进行错峰限电。6月上旬,对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演习和负荷控制系统试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8月份高温错峰限电期间,我们严格执行错峰方案,充分发挥负荷控制系统作用,通过有保有压的工作方针,顺利完成了高温期间错峰限电任务,保证了电网安全运行,实际错峰在7万千瓦以上。9-10月份,为完成省、市政府布置的节能用电调控任务,我们会同供电公司对全市用电情况进行了多次调研,反复测算,权衡利弊,协助政府出台了《仪征市全社会用电量节能调控方案》,并全力做好方案组织实施工作,重点对高耗能低产值企业、五小企业、超能耗指标企业、使用落后淘汰设备企业进行用电调控,通过用电调控工作促使了部份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和产能结构的升级转型。
二、认真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
面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充分发挥电力行政执法体系的作用,一是做好季节性检查。为保证春季电力设施事故高发期的电网安全,我们会同供电公司在全市绿化造林工作开始前,对部份输电线路通道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提供给相关部门,提醒他们在编制方案时要严格按照扬经贸[2003]170号《关于禁止在电力线路保护区种植高杆植物的实施意见》和 仪政办发[2010]19号《关于在造林绿化活动中加强力设施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制定好树木走向和树种,对实际存在的不合要求的树木,要及时进行修剪或移植,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电力线路畅通。二是加强宣传。在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月活动期间在市区和3个乡镇共组织4次专项宣传活动,活动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2000多份,咨询群众近200人,有效预防了风筝挂线、外力破坏、线下违章植树和违章施工作业等情况的发生。三是认真开展日常检查。通过对全市电力线路保护区、主要交通道口、人口集中区、鱼塘和树林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地点的认真督查和对违反《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单位和居民的依法劝戒,我市的电力线下违章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全年我市未发生因电力设施保护管理不力而导致的大面积停电和35KV及以上倒杆塔事故,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犯罪案件数也稳中有降,有力的保证了春节期间、扬州4.18经贸活动期间和世博会期间我市电网的安全运行。
三、认真做好安全用电的督查工作
为杜绝安全生产中的电力安全隐患,认真贯彻落实扬州经信委和扬州供电公司《关于切实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和开展用电安全专项检查通知》精神,全年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开展 了4次专项检查,对全市60多家工业企业和公众聚集场所的输配电设施、作业现场电气设备安全情况和单位电力管理 人员的电力安全知识进行了认真检查。3月和5月,按政府要求协助市经济开发区对沿江船舶制企业安全用电工作进行了检查和复查。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电力管理人员安全用电意识较强,有完善的电力安全管理体系和合格的电工队伍,单位内电房、配电设备、安全工具、消防器具等都符合相关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我们立即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并安排人员进行复查。
四、认真做好我市新村农电气化建设工作
根据省经贸委和电力公司[苏经贸电力(2008)131号]《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新村农电气化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增强我市农村电网运行能力和促进农村供电服务水平的提高。我们在认真对照省经信委和省供电公司关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相关要求的基础上,4月份,对我市16个行政村创建新村农电气化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布置和推进。10月份,刘集镇联云村等16个行政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通过了扬州经信委和供电公司的考评和验收,我委以仪经贸(2010)49号《关于命名刘集镇联云村等16个行政村为2010新农村电气化村的通知》文件,正式对这16个行政村进行命名。
五、做好电力项目验收和高能耗设备审核工作。5月份,市双环活塞环公司和中兴涤纶纤维厂“能效电厂”节电项目既普通电镀生产线、低压供电系统和PTT生产 线节电技术改造项目顺利通过扬州经信委和扬州供电公司验收,两家企业得到节电扶持资金40万元。全年共对陈集镇晟阳模具有限公司新增750KW中频熔炼炉、青山镇龙泰铸造有限公司新增1000KW中频熔炼炉和开发区扬州乐业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新增2750KW中频熔炼炉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符要求进行审核,这4台中频熔炼炉均符合相关要求,同意这三家企业新增5台变压器共4700KVA。
六、认真做好全市工业电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为认真做好工业电量考核工作,根据委领导的工作指示,我们及时与供电公司进行工作对接,建立了全市列统企业和各园区、乡镇工业电量统计体系和新增工业专变季报制度,每月对各园区、乡镇工业电量增幅进行排名,为年底考核做好准备。2010年我市市辖工业电量同比上升21.61%,圆满完成了扬州下达的工业电量增幅13%的考核任务,并超考核指标8.61个百分点。在工业用电分析方面,添加了扬州市区及各县区工业用电情况,调整了重点用电企业名单,并将全市每日工业用电数以折线图型式输入数据库,使全市工业用电情况一目了然,为领导及时了解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状况提供一个直观的平台。
七、认真做好服务企业工作。
积极发挥好供用电企业双方的桥梁纽带作用,7月份,组织召开电企服务合作签约会议,18家重点企业与供电公司 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供电公司将主动为这18家企业提供电力需求、电力基本建设、电力技术咨询改造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优先快捷服务,18家企业承诺在按时交纳电费、加强安全用电管理和执行有序用电方案等方面全力配合和落实,我们对双方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并接受双方企业的投诉和意见,通过这项活动有效解决了电力供需双方之间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停电计划,主动为企业传递信息,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针对部分企业因交货期急和有重大活动等原因不能停电的实际情况,及时与供电公司调度室进行协调,调整停电时间。
2011年主要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做好全市和各园区、乡镇工业电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排名工作,全力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示。
二、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和平安电力创建工作,明年我们将重点加强对输电线下的违章树木及建筑的管理力度,确保我市电网安全运行和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做好全市安全用电的督查工作,明年重点是加强我市老工业企业配电房管理和工作现场电器管理的督查力度,杜绝不安全隐患。
四、做好全市有序用电工作。灵活运用好有序用电方案,科学协调安排好电量,保障好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在夏季高温和冬季高寒时期的正常用电,力争有序用电工作期间只 限电不拉路。
五、做好我市节电项目申报工作。认真培植1-2家重点企业节电示范项目,力争进入省经信委专项扶持的范围。
六、做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确保年底我市有2家乡镇通过新农村电气化镇考核验收,以增加下一我市农网改造的配套资金。
七、做好电企双方供用电中矛盾协调工作,特别是做好重点工业企业的服务工作。
八、做好全市煤炭经营管理工作,把好煤炭经营许可证审核和发放关,全力促进我市煤炭经营企业做大做强。
第四篇:奥巴马总统关于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的讲话
总统关于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的讲话
美国国务院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12:15
谢谢你们,谢谢(掌声)。非常感谢。谢谢。请坐。多谢。首先,我要感谢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过去六个月来,她四处奔波,已经接近一个新的里程碑--积累100万英里的常飞客里程(frequent flier Miles)。(笑声)我每天都依靠希拉里,我相信她将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国务卿之一被载入史册。
在国务院庆祝美国外交史上一个新篇章的开始特别合适。六个月来,我们目睹中东和北非发生非同寻常的变化。在一个又一个广场、一个又一个城镇、一个又一个国家,人民奋起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两位领导人靠边站了,还可能有更多的领导人靠边站。虽然这些国家远离我国国土,但我们知道,经济与安全的力量以及历史和信仰把我们的未来与这一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想谈谈这一变化--推动变化的力量和我们如何作出反应以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并增强我们的安全。在经历了以两场代价巨大的冲突为特征的10年后,我们已经为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在多年的伊拉克战争后,我们撤出了10万美国军队,结束了我们在那里的作战任务。在阿富汗,我们遏止了塔利班的扩展势头,今年7月,我们将开始撤军,继续朝着由阿富汗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过渡。在与“基地”组织及其同伙交锋的多年战争后,我们击毙了它的头目乌萨马?本?拉丹(Osama bin Laden),给予“基地”组织巨大的打击。
本?拉丹并非殉道者。他是一个宣扬仇恨的杀人狂,鼓吹穆斯林必须拿起武器对付西方,还鼓吹滥杀男女老幼的暴力是通往变革的惟一道路。他否认穆斯林应享有民主与个人权利,主张暴力极端主义;他的核心目标是毁灭,而不是建设。
本?拉丹及其杀人的愿景赢得了一些追随者。但即使在他亡命之前,“基地”组织已经输掉了争取民心之战,因为绝大多数人认识到杀害无辜无助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我们找到本?拉丹时,该地区绝大多数人已经把“基地”组织的图谋看作一条死胡同,中东和北非人民已经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争取掌控自己命运的故事六个月前始于突尼斯。12月17日,一个名叫穆罕默德?布阿齐齐(Mohammed Bouazizi)的年轻小贩因被警察没收了他用来摆摊的推车而被逼入绝境。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同样的令人屈辱的事件--践踏公民尊严的政府暴虐行为--每天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生,只是这一次的后果不同。在地方官员拒绝听取他的投诉后,这位从未在政治上特别活跃的年轻人前往省政府,把汽油浇在自己的身上,点火自焚。
在历史进程中,有时普通公民的行动会激起争取变革的运动,因为这样的行动会引起人们心中积聚多年的对自由的渴望。在美国,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那些拒绝向国王缴税的波士顿爱国者的反抗精神,或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公共汽车上]勇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所展示的尊严。就这样,在突尼斯,这名小贩因绝望而采取的行动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愤慨。数百名抗议者走上街头,后来增加到数千名。面对警棍甚至子弹的威胁,他们拒不回家--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直到一个统治长达20多年的独裁者最终放弃了权力。
这个革命的故事及其后一系列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中东和北非国家早就赢得了独立,但在太多的地方,这些国家的人民没有赢得独立。在太多的国家,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在太多的国家,像这位年轻小贩一样的公民无处求助--没有诚实的司法机构听取他的投诉,没有独立的媒体为他代言,没有具有公信力的政党代表他的观点,没有自由公平的选举可以让他来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这种缺乏自决--按自己意志改变生活的机会--也表现在这个地区的经济上。的确,一些国家很幸运地享有石油和天然气财富,这导致了一些局部的繁荣。但是,在以知识为基础,在以创新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没有任何发展战略可以仅仅以来自地下的东西为基础。在不贿赂就不能创业的环境中,人们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面对这些挑战,该地区太多的领导人试图把本国人民的不满引向它方。西方被指责为所有弊病的根源,可是殖民主义已结束了半个世纪。反对以色列成为唯一可被接受的政治言论。部落、民族和宗教派别隔阂被利用作为维持政权或从他人夺取政权的手段。
但是,过去六个月的事件告诉我们,镇压策略、转移视线的策略不再奏效。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提供了观察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一个出现了像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地的惊人进步的世界。手机和社交网络让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络和组织。一代新人开始出现。他们的声音告诉我们,变化不容否认。
在开罗(Cairo),我们听到年轻妈妈说:“这就像我终于第一次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在萨那(Sanaa),我们听到学生高呼,“黑夜必将结束。”
在班加西(Benghazi),我们听到工程师说:“我们的言论现在自由了。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在大马士革(Damascus),我们听到年轻人说:“经过第一次大喊,第一次大叫,你感受到了尊严。”
这些人类尊严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民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在短短半年内促成的变革比恐怖主义分子几十年产生的变化更多。
当然,如此规模的改变来之不易。在我们今天的时代--24小时新闻循环,不间断的通讯--人们期待这个地区的转变在几周内就可以完成。但这段历程将需要经过多年时间才会到达终点。在途中,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有些地方,变化将是迅速的,在另一些地方,则是循序渐进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在有些情况下,改变的呼声可能转变成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这个进程中美国将扮演何种角色。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该地区遵循一套核心利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核武器扩散、确保商业的自由流通、保卫该地区的安全;支持以色列的安全和追求阿拉伯-以色列和平。
我们将继续这样做,因为我们坚信,美国的利益与人民的希望并不敌对,而是对其十分重要。我们认为,任何人都不会从该地区的核军备竞赛中得到好处,也不会从“基地”组织的野蛮攻击中得到好处。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看到切断能源供应将造成他们的经济瘫痪。正如在海湾战争(Gulf War)中一样,我们不会容忍跨国界的侵略行为,我们将恪守对朋友和伙伴的承诺。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仅以对这些利益的狭隘追求为基础的战略不会让人有食果腹,也不会让人能够直抒己见。此外,不注重普通人民更广泛的渴求只会增加萦绕多年的怀疑,即美国靠牺牲他人而追求自己的利益。鉴于这种不信任是双向的--因为美国人曾因被扣押人质、暴力言论和导致数以千计公民丧生的恐怖袭击而留下痛苦的烙印--不改变我们的方法有可能使美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分歧循环深化。
这就是为什么两年前在开罗,我开始扩大以我们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我当时相信,而且现在也相信,我们不但与这些国家的稳定利益攸关,而且与个人自决利益攸关。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靠恐惧和压迫维持的社会也许可以一时带来稳定的幻觉,但它们是建立在断层上,终将土崩瓦解。
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机遇。我们有机会来表明,在突尼斯街头小贩的尊严与独裁者的野蛮权力之间,美国更看重前者。不容质疑的是,美国欢迎促进自主与增进机会的变革。不错,与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联袂而至的也有风险。但是,在数十年来一直接受这个地区的现状之后,我们现在有机会来争取让该地区变成它本应该有的样子。
当然,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抱着谦恭的态度。并不是美国把人们推上了突尼斯或开罗的街头,而是当地人民发起了这些示威抗议行动,最终也必须由当地人民自己决定结果如何。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效仿我国代议制民主的特定形式,而且会有我们的短期利益与我们关于该地区的长期愿景并不完全相符的时候。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将会阐明一系列核心原则--指引我们对以往六个月发生的各种事件作出回应的原则:
美国反对对该地区人民使用暴力与镇压手段。(掌声)
美国支持一系列普世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宗教自由、法治之下的男女平等,以及选择自己的领导人的自由--无论在巴格达(Baghdad)、大马士革(Damascus),还是萨那(Sanaa)或德黑兰(Tehran)。
我们支持发生在中东和北非的能够满足整个地区普通人民的合理愿望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我们对这些原则的支持并不是我们的次要利益所在。今天,我要在这里明确宣布,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当务之急,我们还将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外交、经济与战略手段予以支持。
具体来说,首先,促进整个地区的变革,支持向民主过渡将是美国的政策。这项努力始于埃及和突尼斯,那两个国家的成败利害攸关,因为突尼斯是掀起这场民主浪潮的先锋,而埃及既是我们的长期伙伴,也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都能通过自由与公平的选举、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实行问责与高效的民主机构,以及负责任的地区性领导作用树立优秀典范。但我们的支持还必须扩大到那些转型尚未开始的国家。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太多的国家里,要求改革的呼声被暴力压制,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是利比亚(Libya),在那里,卡扎菲(Moammar Gaddafi)向他自己的人民发动了一场战争,并扬言要像灭老鼠一样把他们斩尽杀绝。正如我在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共同干预利比亚局势时所说,我们无法制止政权对其人民所施加的每一个不公正行为;我们在伊拉克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多么用心良苦,试图用武力来实现政权更迭,其代价是多么高昂,而且是何等的困难。
但是在利比亚,我们看到的是迫在眉睫的大屠杀的可能性,我们获得了行动的授权,我们听到了利比亚人民要求援助的呼声。如果我们没有与我们的北约(NATO)盟友和该地区的联盟伙伴一起采取行动,数以千计的平民恐怕已经丧生。那样的情况只会说明:为了保住权力,杀死多少人都在所不惜。现在,卡扎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已经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反对派已经组织起一个合法的、有信誉的临时委员会(Interim Council)。当卡扎菲无可避免地下台或是被罢黜时,数十年的挑衅将划上句号,利比亚向民主过渡的进程将会开始。
尽管利比亚出现最大规模的暴力,但它并不是国家领导人以压制手段来维持权力的唯一一个国家。就在最近,叙利亚(Syrian)政权选择了谋杀并大批逮捕其公民的道路。美国已经声明谴责这些行径,并正与国际社会一起采取行动加强对叙利亚政权的制裁,包括昨天宣布的对阿萨德总统(President Assad)及其亲信的制裁。
叙利亚人民要求向民主过渡表明了他们的勇气。阿萨德总统现在可以作出选择:他可以领导这场过渡,也可以让出道路。叙利亚政府必须停止向示威者开枪,并允许举行和平抗议活动。它必须释放政治犯并停止不公正的逮捕。它必须允许人权观察员进入达拉(Dara'a)等城市,并开始进行推动民主过渡的认真对话。否则,阿萨德总统及其政权将继续受到来自国内的挑战并在国外继续陷于孤立。
到目前为止,叙利亚一直追随其伊朗盟友,并就镇压策略向德黑兰求助。这说明了伊朗政权的虚伪,它宣称支持其他国家抗议者的权利,却镇压本国人民。让我们记住最初的和平抗议活动发生在德黑兰街头,而伊朗政府在那里残暴地镇压男女示威者,并把无辜的民众投入监狱。来自德黑兰建筑物顶部的抗议声今天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一位年轻女子惨死街头的形象仍然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将继续表明态度,伊朗人民应该获得他们的普世权利,应该享有一个不扼杀他们的理想的政府。
众所周知,我们反对伊朗的不容异见的做法和压制行为,反对伊朗非法从事的核项目及其对恐怖活动的支持。但是,如果美国要享有公信力,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该地区的朋友们有时对于那些与我今天概述的原则一致的变革要求并没有作出应有的反应。在也门是如此--也门总统萨利赫(Saleh)需要兑现其转交政权的承诺--今天在巴林也是如此。
巴林是一个长期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保障它的安全。我们认识到伊朗试图利用那里的骚乱,认识到巴林政府有维护法治的合法权益。
然而,我们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都表明,大规模逮捕和残酷的暴力与巴林公民的普世权利并不相容,这些做法不会使要求改革的合法呼声消失。唯一出路是政府与反对派进行对话,而当和平争取权利的一些反对派人士身陷囹圄时,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掌声)政府必须创造对话的条件,而反对党则必须参与对话,以便为全体巴林人民缔造一个公正的未来。的确,可从这一时期得出的更具广泛意义的教训之一是:派系分歧不是造成冲突的必然原因。在伊拉克,我们看到建立一个多族裔、多教派的民主国家的希望。伊拉克人民在争取民主的进程中拒绝了危险的政治暴力,尽管他们正在承接保护自身安全的全面责任。当然,与所有新兴民主国家一样,他们将面对各种挫折。但是,伊拉克如果继续走向和平,就会在该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作为一个坚定的伙伴自豪地与他们站在一起。
因此,在未来几个月,美国必须运用我们所有的影响力来鼓励这个地区的改革。即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国家各不相同,我们也必须坦诚地表明我们所坚信的原则,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敌人。我们要传达的信息简单明了:如果你们承担改革所蕴含的风险,就会得到我们美国的全力支持。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努力,将我们的接触范围扩大到精英人士之外,联络将开创未来的群体,特别是年轻人。我们将继续兑现我在开罗所作的承诺--建立创业者网络,扩大教育交流,促进科技领域的合作以及防治疾病。在整个地区,我们打算为公民社会提供援助,其中包括那些可能未经政府认可的、敢于揭露不堪事实的组织。我们并将利用技术与人民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
因为事实是,真正的改革不会仅仅通过投票实现。我们必须努力支持讲真话和获得信息的基本权利。我们必须支持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以及新闻记者--无论是大型新闻机构还是博客作者个人--的话语权。在21世纪,信息就是权力;真理不容掩盖;政府的合法性将最终取决于活跃和知情的公民。
这样的公开对话很重要,哪怕其中的言论与我们的世界观不符。我要说明:美国尊重公开表述一切和平与守法的言论的权利,哪怕我们不赞同这些言论,甚至有时强烈反对这些言论。
我们期待着与所有提倡真正的、有包容性的民主的人共同努力。我们将反对任何组织限制他人权利的任何企图,反对利用强迫手段--而不经[人民的]同意--把持权力。这是因为民主依靠的不仅是选举,而且是强大和负责任的机构,以及对少数派的权利的尊重。
这样的宽容在宗教问题上尤其重要。在自由广场(Tahrir Square),我们听到埃及各行各业人士高呼“穆斯林、基督徒,我们团结一心”。美国将努力确保这一精神得到发扬--所有宗教信仰都受到尊重,并在它们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不宽容只会导致痛苦和僵滞。为了在这个变革时期获得成功,什叶派在巴林的清真寺绝不应当遭到毁坏,同样地,开罗的科普特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s)也必须享有自由信教的权利。
宗教少数派的情况也同样表现在妇女权利上。历史表明,在妇女拥有权利的情况下,国家就更加繁荣太平。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妇女同男人一样享有普世权利--我们将提供针对儿童和母亲健康的援助;帮助妇女参与教学或创业;支持妇女争取让她们的声音得到倾听和竞选公职的权利。如果这里一半以上的人口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个地区也就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掌声)
即使在这个地区促进政治改革和人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努力仅限于此。我们必须支持这个地区作出积极转变的第二个途径是,努力推动向民主转化的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治毕竟不是人们上街示威的唯一原因;最终导致许多人走上街头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更为经常不断的与养家糊口相关的担忧。这个地区有太多的人每天醒来,除了设法度日和也许指望时来运转以外,无所期盼。这个地区到处都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然而由于经济封闭,他们无法找到工作。实业家虽创意层出不穷,但腐败使他们无法收益。
中东和北非地区未得到启用的最宝贵资源是那里的人民。在最近的示威活动中,人们运用技术手段转变了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人才。解放广场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是谷歌(Google)一位主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现在需要的是,将这种能量在各个国家逐一汇聚起来,让街头的成果通过经济增长得到巩固。如同缺少个人机会可以导致民主革命一样,成功的民主转型取决于扩大发展和普遍繁荣。
基于我们在全世界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必须注重贸易而不只是扶助,注重投资而不只是援助。必须让这样一个模式成为我们的目标--它使保护主义让位于开放;商贸控制权从少数人转到多数人手中;让经济给年轻人带来就业。因此,美国对民主的支持将基于确保金融稳定;促进改革;让竞争性市场相互融合并与全球经济接轨。我们将从突尼斯和埃及开始。
首先,我们已经要求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下一次G-8峰会上提出计划,阐明我们为突尼斯和埃及实现经济稳定和现代化必须进行的工作。我们必须共同帮助他们克服各自民主运动期间出现的停滞状态,支持今年将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帮助埃及和突尼斯满足近期的财政需要。
第二,我们不希望一个民主的埃及受累于过去的债务。因此,我们将为民主的埃及免除高达10亿美元的债务,并将与我们的埃及伙伴协作,把这些资源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鼓励创业。我们还将为埃及担保10亿美元的债务,把这笔钱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增加就业,从而帮助埃及重新获得市场。我们也会帮助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新政府索回被盗窃的资产。
第三,我们正在与国会协作,建立“创业基金”(Enterprise Funds),在突尼斯和埃及投资。此类基金将仿照柏林墙倒塌后用于支持东欧过渡的基金。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不久将启动一项2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广泛支持对这个地区的私人投资。另外,我们将与盟友协作,重新确定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的投资重点,像在欧洲那样支持中东和北非的民主过渡和经济现代化。
第四,美国将在中东和北非推出一项全面的“贸易和投资伙伴计划”(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Initiative)。如果不计算石油出口,这个拥有4亿多人口的地区的出口额与瑞士大致相等。因此,我们将与欧盟协作,促进这个地区内部的贸易,扩大现有协议,促进与美国及欧洲市场的整合,为作出一项地区性贸易安排打开大门,使那些推行高标准改革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受益。正如欧盟成员资格被用于在欧洲鼓励改革一样,关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繁荣经济的愿景也应当成为在中东和北非推动改革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要实现繁荣,还必须拆除阻挡进步的障碍--从人民手中窃取资产的精英阶层的腐败、阻碍把创新想法变成企业的繁缛的审批手续、基于部落或派系分配财富的制度。我们将与倡导改革的议员们以及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增加透明度和向政府问责的社会活动人士协作,帮助政府履行其国际义务,大力反腐败。--政治与人权;经济改革。
最后,我要讲一下我们对该地区方针的另一块基石,它关系到追求和平。
数十年来,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为该地区蒙上了阴影。对以色列人而言,这意味着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校车上的孩子被炸或他们的住宅被火箭弹摧毁,同时痛苦地意识到该地区的其他孩子受到仇恨他们的教育。对巴勒斯坦人而言,这意味着忍受被占领的屈辱,永远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另外,这场冲突也使中东地区承受更大的代价,致使可能为普通人带来更大安全、繁荣和权利的伙伴关系无法建立。
两年多来,本届政府一直在与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结束这一争端,但预期的目标却没有实现。以色列修建定居点的活动还在继续。巴勒斯坦方面退出了谈判。全世界看到双方的冲突几十年来缠绵不休,认为这只能是一个僵局。的确有一些人强调,鉴于该地区的种种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根本不可能向前推进。
但我不这样认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人民摆脱历史包袱的时刻,实现一个能够结束争端并解决所有诉求的持久和平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于涉及此事的双方,这一点已经确定无疑。
对巴勒斯坦人而言,否认以色列合法性的做法只会以失败告终。九月份在联合国孤立以色列的象征性举动不可能促成一个独立国家的建立。如果哈马斯(Hamas)执意要走恐怖和否认的道路,巴勒斯坦领导人将无法实现和平或繁荣。巴勒斯坦人永远都无法通过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来实现自己的独立。
至于以色列,我们的友谊深深地植根于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对以色列安全的承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还将反对试图在国际论坛上仅对以色列进行指责的举动。但正是出于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必须实言相告:这种现状是无法持续的,为推动实现持久和平,以色列也必须采取有魄力的行动。
实际情况是,有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在约旦河以西地区。新技术将增加以色列保卫自己的难度。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地区将促使民粹主义出现,这里的千百万人民--而不仅仅是个别领导人--必须相信和平是可能实现的。国际社会已对一个从未产生任何结果的无休止的进程感到厌倦。一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的梦想无法通过永久占领来实现。
归根结底,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必须采取行动。不可能把和平强加给他们-美国不可能做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但无休止的拖延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美国和国际社会能够做到的是直言不讳地说明人人皆知的事实:持久和平必须有属于两个民族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作为犹太人家园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另一个是作为巴勒斯坦人的家园的巴勒斯坦国;这两个国家都享有自决权,相互承认,和平共处。
因此,尽管这一争端的核心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但有关谈判的基础是明确的: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巴勒斯坦和一个有安全保障的以色列。美国认为有关谈判应当产生两国格局,划定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约旦和埃及之间的永久边界,并划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永久边界。我们认为,以巴边界应当以1967年的界线为基础,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交换土地,使两个国家都有安全的、得到承认的边界。巴勒斯坦人民必须拥有主权、领土完整的国家,有权实行自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至于安全,每个国家都有自卫的权利,以色列也必须能够有力量保卫自己,应对任何威胁;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防范恐怖主义复苏,制止武器偷运,有效地保障边界安全。以色列阶段性的全面撤军应该与巴勒斯坦在一个非军事化的主权国家内部承担安全责任的过程相协调。对于这段过渡期的长短必须达成共识,安全措施的效力也必须得到证实。
这些原则为谈判奠定了基础。巴勒斯坦应该能够确知其国家的边界,以色列应该能够确知其基本安全得到保障。我知道这两个步骤本身并不足以解决冲突,因为此外还有两个充满感情纠结的问题:耶路撒冷的未来和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但是,只要现在基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向前迈进,就会以尊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愿望的公正和公平的方式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打下基础。
我谨在此表明:认识到谈判需要始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而易举地重启谈判。具体而言,法塔赫(Fatah)和哈马斯(Hamas)最近公布的一项协议使以色列面对一个有正当理由的根本性问题:你如何能够同一个表示不愿意承认你的生存权的对手谈判?在接下来数周和数月的时间内,巴勒斯坦领导人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出可信的答案。在此期间,美国、我们的四方集团(Quartet)伙伴以及阿拉伯国家必须继续尽力打破目前的僵局。
我知道做到这一点有多么困难。几代人以来,猜疑和敌意代代相传,有时候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可是我确信,大多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希望面向未来,而非自陷于过去的泥淖。我们在其儿子被哈马斯杀害的一名以色列父亲身上看到这种精神,他协助发起了一个组织,聚集痛失亲人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说:“我逐渐认识到,进步的唯一希望在于认清冲突的面目。”我们也在一名于以色列炮轰加沙(Gaza)时失去三个女儿的巴勒斯坦人身上看到这种精神。那位父亲说:“我有权利感到愤怒。许多人都以为我会仇恨。我对他们的回答是:我不会仇恨。让我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这是一个必须做出的选择──不仅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中,而是在整个地区内──在仇恨和希望之间、在过去的枷锁和未来的承诺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必须由领导人和人民做出的选择,它会确定一个曾经是文明的摇篮和冲突的坩埚的地区的未来。
尽管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挑战,我们依然有很多理由抱持希望。在埃及,我们在领导抗议的年轻人的努力中看到它。在叙利亚,我们在那些冒着弹雨呼喊“和平、和平”的人们的勇气中看到它。在受到毁灭威胁的城市班加西(Benzhazi),我们在聚集于法庭广场庆祝未曾有过的自由的民众身上也看到它。在整个地区,那些挣脱魔掌的人们正在为获得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而欢欣鼓舞。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该地区的动荡情势可能令人不安,但是对背后的驱动力量并不感到陌生。我们自己的国家就是通过反抗帝国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打过痛苦的内战,将自由和尊严扩大到曾经饱受奴役的人们。如果不是过去的世世代代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作为完善我们联邦的方式-共同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组织、游行及抗议,使我国的建国宣言变成真实,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必须以这些箴言为指导,对使中东和北非发生蜕变的变革作出反应--这些箴言告诉我们,专制压迫必然失败,暴君必将垮台,每一位男男女女都拥有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并非易事。进步的道路不可能笔直向前,希望的季节总是伴随着艰苦。然而,美利坚合众国当初是建立在人民应当自治的信念上。现在,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坚定地站在那些正在争取自己权利的人们一边,知道他们的成功将会带来一个更和平、更稳定、更公正的世界。
多谢大家,感谢你们各位。(掌声)谢谢你们。
第五篇:泰勒和施瓦布对课程开发的影响之比较
泰勒和施瓦布对课程开发的影响之比较
摘 要: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这些在当代正在使用并且还将得以发展的热门话语,施瓦布和泰勒早在上个世纪已经提出。可以说,他们引导了课程领域的一场变革。本文在简述其二人的课程开发思想、理念的基础上,针对两人思想理念的不同之处,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阐述,在我国课程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二人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梳理,提出四条21世纪课程开发和改革的思考。
关键字:泰勒 施瓦布 课程开发 比较 启发
一、课程开发的涵义
(一)、从协调合作的角度看“课程开发”涵义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团队精神。课程开发不单是教学学者和课程专家的工作,而是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合作的事业,需要一个课程开发团队协调合作,在处理各种方法技术和人际关系的同时,仍然需要照顾到许多不同的重点和观点、既得利益和价值观念等,因此,靠个人的能力来单独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有效地课程开发必须是在一种合作、协调的氛围中来进行,并且需要各种互相补充的、处于不同层次的参与机构和人员分担不同的责任,才能有效的完成一门课程开发。
(二)、从政治层面看“课程开发”涵义
课程开发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由谁做出课程决策,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以及如何做出并执行这些决策。课程开发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权利、人员、程序和参与问题,这是一个各方人员相互作用、动态的、权利协商的过程,是利益的创造和分配的过程。不同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是不同结果间将会产生冲突。在所有的协商中,基本思想是权利。毫无疑问,课程的决策主要涉及权利的使用和分配问题。因此,课程开发还是存在政治色彩。
(三)、从社会的发展看课程开发看“课程开发”涵义
课程开发是一项社会事业,具有社会性。它是一种与人有关的过程,伴随着所有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有关的潜力和障碍,涉及到社会价值观、思想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责。形象的说,课程开发不仅意味着书面课程文件的修订、改变,更意味着对人的改变,改变他们的愿望、信仰、态度、知识和技能。课程开发也可以看做是在人身上的一种社会变化。
(四)、对“课程开发”涵义的总结
综上所述,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社会、科学、文化及人际关系要求而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课程开发除了包括目标、内容、活动、方法、资源及媒介、环境、评价、时间、人员、权力、程序和参与等各种课程因素外,还包括了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包含了课程决策的互动和协商。一般来说,课程开发所关心的课程问题,主要是课程开发的层面、机构、人员及其代表的政治利益、教育价值。
简单的说,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就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从泰勒的课程思想与施瓦布的课程思想之比较看教课程开发的发展 何谓“泰勒原理”?Ralph W.Tyler(1902-1994)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伦理专家以及课程评论专家。1934年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Tests)一书,确立了其“评价原理”。1949年,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由此确立起其“课程的基本原理”,这两者统称为“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课程发开发普遍使用的流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至今对于各地的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约瑟夫·施瓦布是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和生物学家,他所撰写的四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标志着施瓦布实践课程论的形成。他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组成,并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不仅使我们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得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二人的课程开发思想都各具风骚,下文针对泰勒和施瓦布的课程思想的不同之处,从5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关于课程模式的比较
20世纪50年代初的泰勒原理阐述的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来源的多样化。他认为,教育课程应标明学生的行为变化。泰勒原理告诉我们,课程目标的来源都应该包括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与当今社会生活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此处提及的“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极具启发意义,因此,这种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之为“目标模式”。目标模式使得每个课程目标既能够指出引起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还能清晰的指出这些行为变化所涉及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目标模式所指出的“学生行为的改变”不仅仅包括学生行为的改变,还包括思维、情感等改变。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施瓦布实践课程论,打破了泰勒目标模式的僵化形式,将活跃的元素加入到课程中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一反在课程面前的被动地位,成为能选择、创造课程的人,称之为“实践模式”。“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的取舍、批判”,这无疑是对教师地位的极大提升。我国很多学者逐步开始关注和重视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对我国新课改的作用。
(二)、从课程开发目标来比较
泰勒原理对课程开发的目标仍保持在学生的认知层面,包括认知给学生带来的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虽然比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有着改进的地方,认识到学生的情感层面,而非仅仅只是的掌握、理解,但是仍然存在些许不足。施瓦布的课程目标更上升到一定层次,实践性课程的目标由技术旨趣上升到实践旨趣。技术旨趣(Technical Interests)是通过符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外在目标,强调结果、目的,其核心是把环境作为客体加以控制。而实践旨趣(Practical Interests)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基本兴趣,它指向内在事物,强调过程、手段,其核心是理解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施瓦布提出的课程开发目标更注重实践的作用,即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动手发现的能力。
(三)、从课程的审议团体来比较
课程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课程的审议。泰勒原理对课程开发的定义中所指出的审议主要为学校领导和学科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而实践性课程的决策的审议为集体审议,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社区代表、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人员组成的课程集体审议人员,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 权衡而达成的一致意见,最终做出行动决策。课程审议的重点应放在教师、学生、学科内容和环境等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其中,教师是确保课程目的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课程审议的第一手信息来源。学生在课程审议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审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以及个体差异为依据。
(四)、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比较
泰勒认为,课程的开发的主体应考虑到学生本身,学生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主体,任何学生都有权力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对于什么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掌握这些内容等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从而有效地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理论,在泰勒的基础上,重新提高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可以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泰勒考虑到了学生的作用,施瓦布注意到教师的重要地位,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开发,尤其是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由学科专家进行设计和开发,在此过程中,学生被排斥在外,只能充当课程的执行者,无法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二人的课程开发原理都较之全面、先进。
(五)、关于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的比较
施瓦布的课程开发论极为重视教师的地位。施瓦布经历了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他认为,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由学科专家开发的新课程并没有关注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性,导致新课程并没有得到教师的真正实施,从而使这次课程改革无果而终。因此,施瓦布认为,必须组建课程小组联合开发课程,其成员包括课程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代表等。无疑,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观”以及“审议”的方法论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责,使教师成为课程小组中的重要一员。相反泰勒对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处在传统模式与实践模式之间,教师地位的重视度不提高,再好的新课程也很难被落实到位。
三、21世纪课程开发和改革的思考
我国的课程开发现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当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这类新新词汇进入教育界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改革的大风潮。各教育界、社会人士、学校、教师等都着力改变我国的课程现状。然而,风靡一时的课程虽带来了不少效益,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约束,课程开发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
泰勒是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如果不讲课程开发的成果付诸行动,那再好 的开发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开发的是教育制度,但仍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因此,我将这些因素作个总结:
(1)、现阶段的课程开发多处于理论阶段,未将这些课程开发的方案付诸行动。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经过检验,都怎么知道开发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2)、学校、学生,包括家长都面临着升学压力的困扰,很多都持有这样的观念:考上一流大学就是王道、就是名誉、就是报考率等。学校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考核各教师的也都是学生的成绩来说话,也同样抑制了许多课程开发的金点子。
(3)、越来越多的校本课程开发都着力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而不是满足地区、社会的需求,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如何把课程开发提升一个层次。(4)、很多教师长时间接受传统教育思想,自己也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对新课程开发的新思想未进一步学习,导致很多好的课改方案到了实施阶段未进行很好的反馈。
到底我国的课程开发将何去何从?下文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基于泰勒和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的思想,针对课程开发、改革的内容,结合我国的课程开发现状,下文总结归纳出四条建议:
(一)、重视学生的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建设
泰勒的课程开发思想多次提到:课程改革、开发的目标要致力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包括情感的改变。显然,泰勒早在上个世纪就认识到关于思想品德、人格道德课程被开发的重大意义。
日前,不少媒体爆料出,在现今的中小学生中存在诸多人格道德问题,如早恋、辱骂教师、打群架等等,不仅仅在我国,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各国中小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格、道德问题。可见,学生在遵守社会生活行为准则上的道德问题有所下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已是迫在眉睫。人们越来越有这样的共识:德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残品,而道德不合格者是危险品。当然,也有不少学校将做学问放在做人的前面。宁波首批名校长之一罗志康曾经说过:“学做学问,学做学问,首先要学得还是做人,连做人都做不好,怎么做学问。”在经济全球化,网络迅速发展的21世纪,道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变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不仅要重视知识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产生有意的效应。如某中学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培养站直了的人》,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二)、重视学生的基础培养,采用创新型探究式教学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带来了一个新的词汇——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创新。没有创新,国家的一切发展将停滞不前,因此,在施瓦布的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程开发,都要重视学生的基础培养,采用创新型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现仍存在为升学指标而奋斗的学校,学校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
识、技能,殊不知基础培养不仅仅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还包括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要学生在有限的学制和课时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就要抓住基础,抓住了基础就是抓住了核心、抓住了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然,“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基础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时效性和广泛的迁移性。课程开发的目标应一改以往“掌握、理解”的形成,提升一个层次,使学生学会转移、变通,并且能主动、自主地发现、探究问题,我认为,课程开发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究的态度和能力为主。这也赋予了当代教师的重大使命。
(三)、开发学生潜力、重视思维能力神的培养
有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只用了自己大脑的五分之一,甚至说,未曾利用的大脑潜力高达90%。21世纪的知识爆炸,使学生只能掌握有限的知识,在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新成就和实践中的新问题,只能转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创造性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因此,不少研究性课程也逐渐露出水面。
课程开发的最原始的目的,还是将课程开发用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全面发展等。无论是泰勒的行为改变思想,还是施瓦布的实践模式,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1+1=2,1+2=3,而是培养一种会去思考为什么1+1=2的探究性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四种基本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即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共处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发展的能力。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四大支柱,也是将来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道德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学生没有产生“想学”、“乐学”的心理,老师的教学就不能入耳入心。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旨在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得到身心共同发展。
无论是泰勒或是施瓦布的课程开发思想,都有其先进之处和不足之处。总而言之,对其思想的精华,取之;糟粕,弃之,将其具有建设性的思想用于我国的课程开发,加快课程改革的脚步,将我国的教育水平、品质提升到另一番天地。
参考文献
[1]喻春兰.从泰勒原理到概念重构:课程范式已经转换—论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之关系[J].教育学报,2007.3(3)
[2]彭钢.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柯森.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的障碍:中美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5.6 [4]谭辉旭.施瓦布实践课程评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 [5]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6]王志扬、杨海艳.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24 [7]Schwab, J.J.The practical: Arts of eclectic.School Review, 1971.79 [10]Schwab, J.J.The practical 4: 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Curriculum Inquiry, 1983,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