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单身宿舍纵墙裂缝工程实例分析
某单身宿舍纵墙裂缝工程实例分析工程与事故概况
某职工宿舍为3层砖混结构,纵墙承重。楼面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槽形板,支承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横梁上。屋盖为双曲扁壳。承重墙厚为一砖,标号为75号。宿舍工程6月初开工,7月中旬开始砌墙,9月第一层楼砖墙砌完,l0月接着施工第二层,12月屋面部分的砖薄壳砌完。
当三楼砖墙未砌完,屋面砖薄壳尚未开始砌筑,横隔墙也未砌筑时,在底层内纵墙(走道墙)上,发现若干条裂缝。裂缝的形状上大下小,始于横梁支座处,并略呈垂直状向下,一直延伸至地坪面约lm处为止,长达2m多。裂缝宽度最大为1~1.5 mm,有两处裂缝略呈“八”字形向下延伸。外纵墙的梁支座下面,同样发现一些形状相仿的裂缝,但不甚明显,也没有内纵墙那样普遍和严重。2 原因分析
(1)该工程设计套用标准图,但是砌筑砂浆原设计为25号(M2.5)混合砂浆,实际使用的是石灰砂浆。按照当时的砖石结构设计规范进行验算,施工中砖砌体抗压强度仅达到原设计的50%左右。
(2)由于取消了原设计的梁垫,造成砌体局部承压能力下降了60%左右。
(3)砌筑质量低劣,如灰缝过厚且不均匀,灰浆不饱满,砌体组砌质量差,横平竖直不符合要求等。当砌体负荷后,灰缝产生过大的压缩变形,也促使墙面裂缝。事故处理
发现裂缝后,即暂缓施工上层的楼层及屋面。经观察与分析,裂缝不致造成建筑物倒塌,故未采用临时支撑等应急措施。但该裂缝的产生是由于承载力不足,因此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处理方法是用混凝土扩大原基础,然后紧贴原砖墙增砌扶壁柱,并在柱上浇筑混凝土梁垫。处理效果
经处理后继续使用,房屋交工使用一年后再检查,未见新的裂缝和其他问题。
第二篇:工程事故实例及分析
工程事故实例及分析事故1:某一个1000M2左右的单层厂房施工。在施工至车间顶板浇注混凝土时,在浇注过程中由于模板整体下沉150MM左右,该顶板全部报废,重新支模二次浇注。对当时的我(一个刚刚独立施工的工长)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现在也是记忆由新啊。
事故原因:模板竖向支撑下部虽然通铺了木架板,可是木架板下的是失陷性相当严重的回填土,虽然回填时也考虑了模板竖向支撑受力,严格控制了回填质量。可是没有考虑砼施工前模板浇水,及砼自身泌水,所有水把木架板下的回填土完全侵泡,回填土已经不能承受施工荷载,及砼本身荷载。当时快浇注完毕才发现问题,我组织了10几了千斤顶也是无能为力。只能乘砼强度不高,拆模把砼全部捣除。真是让人难受。
处理办法:二次浇注时,在队长(现在的项目经理)的指导下,把所有支撑都受力在地梁上,不能直接受力于地梁上的支撑满绑扫地竿,传力到地梁上,施工时注意模板浇水湿润的控制,注意砼的塌落度控制,防止砼泌水过多。这样以后施工时才没有发生模板下沉现象。(希望大家都来踊跃发言,同时,我会经常把我身边发生的其他质量事故发给大家)
事故2:当时另外一个工长施工的一个车间地梁发生向上折断事故。车间竣工后半年左右地梁上部的砌体产生垂直裂缝,派人挖开地梁后发现地梁已经完全折段,裂缝达30MM的通缝,地梁中间凸起,把地梁下部掏开后发现地梁下部有一块150直径的石灰块,看来它是祸首。分析后结论是地梁下部回填土时监督不利,以至于生石灰块混在回填土内,由于雨水侵透,使生石灰块熟化,产生膨胀硬生生的把截面350*700的地梁顶断。这么小的石灰块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确实没想到啊。(石灰块是车间地基换灰土回填时留下来的)
事故3:去年在施工一个有梁式筏板基础钢筋时,为了节约钢筋、减少接头(规范要求同一截面钢筋接头百分率25%),就和监理公司总监商议,总监口头答应可以适当放宽,因为规范上对此的说明也是“不宜”,等基础钢筋帮扎完毕后,市质检站和设计院、监理人员共同验筋,在验收中设计方就反对钢筋接头百分率放宽的做法,质检站也反对,验收没有通过,不得不根据设计院的整改方案,在钢筋接头处分类补强,最后反而多用了钢筋,而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整正影响了2天工期,老板很不高兴,认为监理口头同意,没有及时的办理书面资料,当时我们也没有把责任往监理身上推(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知道这种问题主要在我们施工人员一味的迎合老板的控制成本意图,自己没有主见的缘故。所以说施工技术人员的关键是要有主见,没有主见工作起来真是被动啊,别人还觉得你没有能力,初学者一定要谨慎!
事故4: 我们在去年建水电站的时候,要建的引水洞有三个检修闸门井,标准段是用滑模浇筑的,因此需要先绑扎钢筋,都是由一家施工队伍来干的,前两个都还比较顺利,没什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就产生了大意的思想,第三个钢筋已经快到顶了,结果一天中午的时候几百吨的钢筋从上到下全都跨了下去,造成一死五伤,工期滞后了二个多月,分析原因教训是惨重的,主要是施工队伍为了抢工期,施工过程中简化了程序,周围的锚杆应该都要点焊的,他们只焊了几个点,绑扎的钢筋也不多,施工人员平常也没有多注意观察结构的整体的变形,力量一点点的积累,站筋终于承受不了重荷,出现了重大的质量事故,值得深思!
事故5:我们工程在施工地下室侧壁与围护之间回填土时,由于场地周转困难无法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而采用楼层上清理出来的建筑垃圾回填。市政施工时虽然经过压路机反复压,但毕竟影响深度有限,竣工半年后由于沉降,造成台阶与主体脱开了5CM,影响了使用功能(台阶沿街面,上铺花岗岩,长130米),整改则涉及面很广,教训很大,提醒大家回填土工作不可忽视。
事故6:地下室侧壁与围护之间回填土时,没有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场地原因),而采用楼层上清理出来的建筑垃圾回填。由于基坑围护采用喷锚方案,基坑围护与地下室侧壁之间形成封闭水槽,水无法流走或参透而建筑垃圾参透系数很大,雨季时水位很高,造成地下室侧壁内壁毛细水很多(侧壁迎水面虽涂刷氰凝作防水,但回填时没加保护),地下室地面有积水现象。
教训:1 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
回填前做好防水层保护(破旧模板、砌砖、水泥砂浆等)回填土工作在思想上要重视
事故7:我在施工市大十子百货新楼工程主体时,柱砼强度等级C40采用的是当时的525水泥,梁板砼强度等级C30,采用的是425水泥,水泥库把这两种水泥分类堆放了,可是夜班材料人员为了图省事,水泥没入库,也没上车检查水泥品牌,直接让车把425水泥倒运到浇注后盘,后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都没注意,425水泥错用成525水泥,这样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夜间浇注的框架柱不得不全部拆除,有20多根1000X1000的框架柱,拆完模板的柱子几何尺寸规矩,好活啊!真实让人看了心痛。
事故8:我们工程在施工直径为1200MM、深度为50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时,遇到流砂土(-4。8M~-8。0M),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造成质量事故。动测结果表明:-7。8M处波无法下传,断桩。该桩为单柱单桩,承载力5500KN,由于种种原因,发现时已进行地下室开挖,地下室板底标高为-4。5M,该处已不能补桩。该事故处理异常艰难,耗时40天。被动啊被动。
原因及教训:1 流沙土中护壁很难,建议用化学造浆护壁
拔管速度及埋管深度要严格按规范要求
操作工人的责任心及技术经验要加强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 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 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 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 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 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 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竖向裂缝;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该工程于1995 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 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 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该工程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 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 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 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可靠性评级;出具鉴定报告及处理意见的基本鉴定程序规范、标准地进行工程鉴定。
第三篇:船舶出浅工程实例分析
珠海横琴岛27m拖轮出浅工程工作总结
2013.11.12-2013.11.20
1、工程任务分析
港籍拖轮“港联20”(主尺度:L27.3m,B8.2m,T3.8m)搁浅于珠海横琴岛水域,经查海图,可知“港联20”搁浅处水深约为0.9m(基平面为平均海平面高度),查潮汐表可知,潮高基准面在平均海平面以下140cm,潮高为210m的时间基本每天都有,且作业时间也较长,潮高为210cm时,“港联20”吃水为0.9+0.7=1.6m。拖轮正常装载下静浮时艏吃水1.6m,艉吃水3.4m,平均吃水为2.5m左右。查船舶静水力曲线图知吃水为2.5m时船舶排水量为238T,吃水为1.6m时,排水量为110T。所以,出浅所需绞拉力约为(238-110)*0.31*1.26=50T(查海图可知施工地点水底地质为沙泥,海底摩擦系数和拖绞储备力系数按姚根福版《海上救助与打捞》书中所述选取)。“南天柱”和“南天鹏”均可前往作业,但考虑工程成本,决定由南天柱前往救助。
2、初步拟定方案
出浅方法初定为高潮时绞拉出浅。“南天柱”吃水为2m,由海图可知,2m水深海域离“港联20”的最近距离为1300m左右,所以,拖拽绳的距离达上千米。如此长的拖拽距离不能全部采用钢丝绳作为拖拽缆,考虑采用重量更轻的尼龙漂浮缆。故预备方案为:采用Φ40mm钢丝绳(最小破断力771Kn)若干条,总长度1000m;Φ32mm钢丝绳(最小破断力593Kn)若干条,总长度1000m;尼龙缆(Φ80mm一条、长220m,Φ110mm两条、每条220m,三条缆均可承受100多吨拉力,总尼龙缆距离220*3=660m);几组每头有五个滑轮的滑轮组;卷扬机15T两台,8T两台,5T卷扬机一台,8T锚机4台;14T锚、4T锚、3T锚各两个。此时,拖拽用绳总长度已超过1300m,卷扬机直接绞拉时,绞拉力总和为13*2+6+4=36T<50T(考虑到卷扬机不能完全发挥功率,即因老化而不能充分发挥额定功率;其中一台8T卷扬机作为锚机使用),难以依靠绞拉设备直接拉动。实际拖拽时,只要将一个15T的卷扬机配合一个两滑轮组使用,就可使钢丝绳的拉力增加至30T。此时,总拉力为36+15=51T>50T。
3、现场完善方案
到达现场,应首先查看难船搁坐情况,船体有无破损;其次是试探水深确定出浅路线;然后探明海底地质,确定为细沙,更深水处为细沙夹粘土;之后计算搁坐阻力,搁坐所需拖绞力=搁坐重量*海底摩擦系数*拖绞储备力系数。难船在正常装载静浮时,首吃水1.6m,尾吃水3.4m,结合船舶的静水力数据可知,船舶此时吃水与正浮时2.5m吃水时相差不大。查船舶静水力曲线图知吃水为2.5m时船舶排水量为238T。参考《海上救助与打捞》(姚根福版)可取海底摩擦系数为0.36,船舶拖绞储备力系数取1.26.以11月15日为例,选择作业潮位低于最高潮位20cm,此时船舶吃水为1.44m,船舶排水量为90T。排掉船上的淡水后,搁坐所需拖绞力=(238-4-90)*0.36*1.26=65.3184T。卷扬机直接绞拉时,如前所述,绞拉力总和为36T,难以依靠绞拉设备直接拉动。而“南天柱”抛锚定位点距离难船大概700m,因为现场风浪稍大,布置尼龙缆作为绞拉绳较困难,因为小艇难以拖动随流飘动的大尼龙缆。
登上难船后,我们发现难船在船首尾舱有水泥块压载物,合计30T,油料25T。同时,协助船舶“粤珠海驳1006”能在夜晚高平潮时贴靠难船,带有40T吊机,且可作为燃油和压载物的卸载容器。与船东商量后,我们决定卸去难船上的30T压载物和25T燃油。此举可减少搁坐阻力55*0.36*1.26=25T。此时,所需的绞拉力变为66-25=41T。在11月15日最高潮时(此时船舶吃水为1.64m,排水量117T),搁坐所需绞拉力=(238-4-117)*0.36*1.26-25=28T<36T,卷扬机直接搭接难船就可拉动,从而不需要布置大尼龙缆,也避免了使用滑轮组时移动动滑轮耗费时间。
锚泊系统可提供的抓力=(14*3+4*3)*2=108T(14T锚、4T锚各有两个)计算参考《海上救助与打捞》(姚根福版)。
以上计算与现场施工时实际情况大致相符。工作小艇只有在夜晚高潮位时才能靠近难船,而“粤珠海驳1006”贴靠难船后,可以全天候工作。卸载法缩短了工程作业时间。
4、经验总结 4.1如何制定出浅方案
在接到工作通知时应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难船的详细资料,尤其是静水力曲线数据、船舶重量、总布置图等。到达施工地点后,应查看难船有无破损,有无必要抛锚系固,设法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已有的图纸等信息要再次确认,以现场实际数据为准。了解难船搁坐和船上重量布置情况,对应潮汐表掌握难船的吃水详情等。结合我们已有的设备和难船及协助船舶的设备,按可行性、采用最低成本方法救援,救援方案应与多方共同商讨确定。
方案制定时应同时考虑人力、资源、作业时间、工作强度、可行性、危险性等因素。
4.2对于《海上救助与打捞》(姚根福版)部分出浅计算的检验
本次作业详细记录之一:2013年11月15日21:13,潮高218cm(当天最高潮位231cm,20:19),船舶平均吃水约为1.64m,此时排水量为117T,则难船搁坐重量为238-4-20-11-117=86T,理论搁坐所需拖绞力=86*0.36*1.26=39T。实际拖绞的设备为:15T卷扬机一台,8T卷扬机一台,5T卷扬机一台(穿滑轮组,每头三个滑轮),“粤珠海驳1006”10T卷扬机。因设备陈旧,故可认为总拉力为12+6+3.5*6+7=46T。46/39=1.18。所以,《海上救助与打捞》所提供的海底摩擦系数和拖绞储备力系数较为准确。而在理论计算后实际决定所采用的拖绞力时,可参考计算出来的理论拉力乘以额外的一个储备力系数,即上述的1.18,以保证有足够的拖绞力拉动难船。
4.3出浅方法汇总
潮高出浅法,搁浅船舶主机推力法,卸载移载法,压载法,抛锚拖绞法,利用对岸或岛屿拖绞法,船舰协拖法,人造波浪法,船外除泥和炸礁法,船舶抬撬法,浮筒抬撬法,滑道法,围堤法,排水起浮法或用浮吊、直升机吊抬等出浅法。
4.4其他总结
1、理论计算的数据要留有余量,避免让机器超负荷运转。
2、出浅路线要选好。
3、卸油要注意防漏。
4、难船船首拖桩、钢丝绳等勿超过强度极限,使用滑轮组时因每次绞拉的距离有限,作业时间变长。
5、依据现场情况,以可行性和成本控制为原则,各方商讨,不断完善方案。
6、作业时,可以在卷扬机绞拉的同时通过锚机收紧锚缆,以增加拖曳力。
7、使用Φ40mm钢丝绳作为拖绞长缆时,重量较大,工人作业较困难。8、4寸泵两人能勉强抬动。
9、利用《海上救助与打捞》P85(3.7.6)公式W=0.44(l/100)^3+6*(b/100)^3(kg)计算霍尔锚的重量,结果较为准确。
第四篇:工程防范措施论文:填充墙常见裂缝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工程防范措施论文:
填充墙常见裂缝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摘 要】通过对填充墙裂缝现象的原因分析,提出控制墙裂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填充墙;裂缝;原因;措施
当前,随着国内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节约有限土地资源,适应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在高层建筑中,承重结构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结构等;填充墙则多数使用加气混凝土、陶粒砌块、粉煤灰砌块等轻体材料。填充墙体在施工中虽然采用各种措施,但是由于设计、施工工艺、环境和材料等多方面的因素,墙体在饰面刮白完成后仍然出现裂缝。有龟裂、水平裂缝、沿柱子的垂直裂缝,斜裂缝等。不同种材料之间的裂缝在现代的建筑中是一个普遍问题。现就工程实践经验及有关理论,对减少这类裂缝的技术措施做些探讨,其实在实际工程当中,有一些技术措施已经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裂缝的各种现象
不论是什么样的结构填充墙,也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多数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裂缝,裂缝一旦形成就很难处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裂缝有一定的规律,针对这些裂缝总结出以下情况:
1.1 各种结构都存在抹灰开裂的现象,大部分裂缝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
1.2 抹灰表面龟裂,裂缝无规则,裂缝细但是占墙体面积大,局部地方甚至
还有空鼓现象。
1.3 框架结构中,填充墙与框架梁、柱交接处容易出现水平和垂直裂缝,也
就是在不同种材料之间形成的。
1.4 墙体使用新型板块材料,尤其是大块的板块材料,例如GRC墙板、钢丝
网架聚苯乙烯夹板(俗称舒乐板、得乐板),在板块拼缝之间出现竖向裂缝。
1.5 在门洞口出现形状为“八”形裂缝,裂缝成45度方向开裂。
2.购房者的反映情况
随着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越来越重视和人们质量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和维权的意识也在加强,人们对工程质量问题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住宅建设商品化,大量的商品房楼盘出现后,就对工程建设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降低用户的投诉率,就必须认真对待并力求克服建筑通病的发生。同时,购房者绝大多数不是专业人员,对建筑结构不甚了解,对于出现裂缝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影响观感:裂缝从专业角度来讲不会对结构安全产生影响,但是给人视觉上很大的冲击,让人心理觉得不舒服,影响人的情绪。因为买房子是一般人投资最大的商品,乃至倾注一生的所有积蓄购买,一旦有瑕疵人们很难予以接受。
2.2 不安全感:尽管裂缝不一定会危及结构安全,但非专业人员不了解建筑结构,心理惴惴不安,造成心理压力。有时墙面抹灰层的脱落确实造成对人员的伤害和财产损失。所以,很难向用户做好解释工作。
2.3 影响使用:裂缝严重时将会造成渗漏、门窗挤压变形,影响使用功能。而且需花费一定的费用进行维修造成经济损失。外墙出现裂缝还会造成雨水的渗入,污染室内环境,长期渗漏将会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
3.填充墙裂缝的原因分析
3.1 温度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而不同的材料的线膨胀。
系数是不同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变形引起的应力足够大时,在不同种材料的交接处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3.2 沉降裂缝:这个沉降裂缝不是建筑物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是砌。
体本身的沉降出现的裂缝,如房屋的窗角处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主要是由于窗台墙和窗间墙的高度不同,所承受的荷载值不等而引起的。特别是在窗口较大或窗间墙受到较大的的集中荷载时,将在窗角处产生较大的集中力而使窗角处成45度开裂。另外:砌体砌筑时每日砌筑的高度过高,水平灰缝厚度太厚,也会引起灰缝变形使墙体沉降,导致墙面抹灰层裂缝。此外,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在梁底与墙顶部位置出现的裂缝多数属于沉降裂缝。
3.3 材料收缩裂缝:各种砌块等具有干缩变形的特性,而且自身收缩的速度。
较快。如果砌块出窑直接砌筑,极易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高标号的水泥混合砂浆也易产生干缩裂缝,砂浆强度越高,其收缩率越大。另外,砂浆含泥量过大,沙子粒径过细,也使砂浆的收缩值增大。此外,剪力墙、构造柱等构件本身的收缩变形也对墙体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
3.4 施工不规范产生的裂缝:
3.4.1 砌块上下错缝、对孔、内外搭砌质量差,导致墙体传递竖向荷载的能力下降,易出现垂直通缝。
3.4.2 砌筑砂浆不饱满,厚薄不均,降低了砂浆与砌块间的粘结力,导致砌块不能均匀传力而产生弯曲,剪切破坏,引起墙体开裂。
3.4.3 接槎不好,不牢固。砌体的交接处不能同时砌筑而留槎时,槎口接续不好;与主体构件的拉结筋没有按设计要求设置,导致墙体整体受力性能和稳定性能下降,在接槎处产生裂缝。
3.4.4 砌筑砂浆采用人工搅拌,配合比不当,拌和不均匀,且砂浆的和易性和保水性不好,砂浆拌成后搁置时间太长而出现泌水现象。有时甚至用过夜砂浆,这些都会降低砂浆与砌块之间的粘结力而导致墙体产生裂缝。
3.4.5 墙体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但是洞口的位置不当或洞口过大,补砌时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封堵,易在临时施工洞口周围出现裂缝。
3.4.6 水电安装时,在已经砌好的墙体上打洞剔凿开槽,破坏了墙体的整体性,安装结束后未采取补强措施,温度及干缩变形等将在此处产生集中应力而产生裂缝。
3.4.7 抹灰砂浆配比不合适,水泥用量过大,干缩严重从而造成龟裂。
3.4.8 基层处理不干净或处理不当,从而导致抹灰砂浆失水过快而引发龟裂发生。
3.4.9 基层表面平整度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垂直度超标,造成抹灰层厚薄不均或抹灰过后,从而造成表面龟裂现象较常出现的原因之一。
3.4.10 中高级抹灰应分层施工,有时施工时为了赶进度或为了省工图方便,从而抹灰基层、中层、面层分层不当,压不密实,从而引发龟裂。
3.4.11 与施工环境有关,抹灰环境通风良好而且干燥,通常又疏于养护致使砂浆失水较快从而导致严重龟裂,这是龟裂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3.4.12 为了是抹灰尽快成活或使表面当时的美观便于交活,有时操作人员在表层抹光同时外罩一层素水泥浆,这层水泥浆风干后极易引发表面龟裂是坚决予以制止。
3.4.13 填充墙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如聚苯乙烯夹心板,这种板材几乎没有吸水性,当疏于养护时导致抹灰砂浆失水迅速而发生龟裂现象。
4.墙体裂缝的控制技术措施
由于一年当中四季的变化,室内外会有温差;炎热的夏季室外的温度高,而室内的温度低;在寒冷的冬季室内采暖与外界又有很大的温差,钢筋混凝土与填充墙的材料在温度的变化下线膨胀系数不一样,相差很大,必然在温度的作用下产生变形。
从设计的角度多采用在柱子与墙体之间设置拉结筋,埋入墙体内不少于1000m,锚入柱内不少于200mm;对于墙体长度超过5米时再增设构造柱,当墙高超过4米时要设置圈梁或钢筋带,窗台下有混凝土带,门两侧有100mm的抱框,窗两侧设有构造柱。在梁下与墙体顶部相距
50mm高度内放置两根10钢筋,填塞满C20混凝土,然后在抹灰,而不是以前采用实体砖斜砌的方法。这些措施提高了墙体的整体强度措施,也起到防止开裂的作用。由于温度裂缝较难避免和处理,所以,只能采取以上措施尽力减少因其产生的裂缝。
不同种材料之间出现的规则裂缝,在框架结构梁柱与填充墙之间经常产生,这种裂缝是沿着梁柱与填充墙的接触面出现,裂缝比较宽而深。这种情况下的裂缝在施工时在柱梁接触部位设置钢板网,砌体两侧都设置,宽度为200mm,每种材料搭接不少于100mm;钢板网网眼规10mm×10mm,厚度是1mm。选强度高,经过防腐处理的钢板网。对于在工厂生产出来的预制隔墙板在板材之间的拼缝之间也往往出现裂缝。首先根据房间的形式要预先排好板,板块要力求大小均匀,减少拼版的缝隙;板材运到现场时候要存放好,保持不变形;在板面抹灰之前一定要在表面涂刷界面剂。拼板与上下结构要用固定件固定好。对于这种拼缝普遍采用抗裂砂浆和耐碱网格布等方法,有得还要在竖向拼缝俩板之间加上一根钢筋,用细石混凝土添实。
在施工方面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加气混凝土的砌块质量,一定要使用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的砌块,水泥、钢筋一定要进行检验合格后使用,沙子颗粒不能过细。要保证砂浆的标号符合设计要求,并且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砌体的组砌方法要正确。
针对出现龟裂裂缝的原因,施工单位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精心施工。严格按照有关的规范、规程,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龟裂是最常见的建筑通病之一,影响美观,只要我们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去做,这样的裂缝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4.1 严格执行配合比并且用专用的砂浆机拌制砂浆。尤其控制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使砂浆的和易性与保水性达到最好。严禁人工搅拌砂浆。
4.2 抹灰的基层要处理好,方法要得当。对于加气混凝土砌块要提前头天用水浇透,表面要出水,然后要阴干;粉煤灰和陶粒砌块就不要浇的太透,稍微淋湿就可以。标准就是在抹灰之前墙体潮湿均匀的感觉,即可抹灰。
4.3 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砌体的平整度和垂直度,尤其是要控制好砌体的垂直度,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抹灰的厚度,杜绝出现抹灰厚度不均匀,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龟裂的发生。
4.4 要按施工工艺进行分层抹灰,控制抹灰的总厚度和分层厚度,中级抹灰平均总厚度控制在20mm内,高级抹灰在25mm内,分层要合理,比如:中级抹灰底层是13mm,面层为5mm左右,磨完底层灰后,待六、七成干后才能进行面层施工。
4.5 抹灰的施工环境对于裂缝的出现也有很大关系,如果环境干燥并且通风良好,并且在成活后有不及时进行养护是最容易出现裂缝的。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最好是营造一个这样的潮湿的环境,比如在房间内地面上洒水,浇水养护墙面。对于不太愿意吃水的新型材料基层,象GRC板、钢丝网架聚乙烯夹心板,要在抹灰之前涂刷界面剂,成活后要及时养护,保持湿润状态,否则,就容易出现龟裂。
4.6 设计要求的洞口、管道、沟槽等要在砌筑时正确留出或预埋。严禁在已砌好的墙体上开凿水平沟槽。安装完毕后的管道、沟槽四周用细石混凝土灌实,并安装钢板网片,以弥补墙体削弱部位的强度。
砌体质量是影响砌体工程的主要因素,砌体工程必须有良好的砌筑质量,以保证砌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良好的受力性能。
4.7 对于加气混凝土和粉煤灰砌块而言出窑时收缩速度较快,在出窑后需存放28天以上,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建材我们应检查
出窑日期。
4.8 在砌筑时不应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将墙体一次连续砌到梁底。在砌筑之前要对砌块浇水湿润,以免砌块过多的吸走砂浆的水分而影响粘结力,但是含水率控制在13℅左右范围内;如果过多,则会产生跑浆现象,墙体走样。
4.9 在组砌时,一定要保证砌块的错缝搭接长度不少于砌块长度的1/3,并且不少于
90mm。要注意砂浆的饱满度不少于80%。尤其不能忽视立缝的砂浆的饱满度,在柱子与砌块的之间经常会发现有干缝。
4.10 每日砌筑高度不要超过1.8米,砌体快要砌到梁底时或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至少间隔7天以上,再处理上边的部分。
4.11 临时施工洞口的恢复要将接槎部位处理好,并在接槎处加设钢板网,对于后埋的电表箱周边也要这样处理,管线集中的地方要浇注细石混凝土并加钢板网之后进行抹灰。
5.结语
框架填充墙的开裂的现象很普遍,导致裂缝的产生的因素也很多,其中温度和收缩是主要的两大因素。人们对其认识还是在工程实践经验去分析和治理,但从机理上和成因两方面,以及对其采取的构造措施的效果分析上欠少。因此,预控墙体开裂的有力保障是设计与施工的相结合,既要加强设计方面又要加强施工方面的监督管理。施工人员一定要规范操作,严格工序要求,提高质量意识。各参建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各工种之间应相互配合,工艺控制合理,裂缝就会减少和避免。
第五篇:分析现浇工程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
浅谈现浇工程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
摘要:根据多年的现场经验和查询有关资料,对住宅工程的现浇楼板裂缝这一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从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设计角度、施工技术角度、砼的质量角度、过失弥补的角度。这几个方面,作者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对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由于此类问题是作者在工程施工过程和维修保驾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经历,所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是自己的学习过程、经验累积的过程、能力成长的过程。作者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对此问题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最后,作者呼吁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工程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总结导致问题产生的新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裂缝;分析;防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用建筑及住宅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不计其数的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人们陆续搬进新居,他们对办公环境和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现浇楼板出现的裂缝情况非常关注,担心这些裂缝最终会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投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也一直是施工单位和开发商经常面对的质量难题。
问题剖析
对于上述情况,本人也经历不少,尤其是入住后期的维修阶段发
生频率较高,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也结合一些查找的资料,现从以下几点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治进行分析:
1、设计中重点加强部位
从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末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
见的就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2.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有时过大,甚至不设。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两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个),特别是对于准8一类细小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三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3)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2.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直径6~8钢筋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3、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混凝土结构的宏观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外荷载引起的,这是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即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二是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算假设模型的差异引起的;三是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温度、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结构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应
力,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产生裂缝。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掺加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应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另一方面使用方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4、裂缝的弥补处理
在采取了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的楼面裂缝发生。根据经验,楼地面上部的面层一般较厚,可以通过在找平层中增改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进行加强,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问题相对较小。但板底则粉刷层较薄,并且通常无吊顶遮盖,更易暴露裂缝,影响美观并引起投诉,所以板底更应妥善处理。板底裂缝宜委托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建议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350-400毫米为宜,既能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梁,是目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结束语
关于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办法,上面已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但是随着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的不断更新,新的导致裂缝出现的原因会不断出现,每个工程管理人员都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不断去总结,发现问题并想出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持续建设出真正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2、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