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诉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间不当得利纠纷

时间:2019-05-15 07:2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诉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间不当得利纠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诉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间不当得利纠纷》。

第一篇: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诉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间不当得利纠纷

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诉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

公司间不当得利纠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嘉民二(商)初字第2060号

民事调解书

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

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

案由:不当得利纠纷

上列当事人间因不当得利纠纷一案,本院于2009年11月26日受理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周红军独任审判。审理中,原、被告自愿达成如下和解协议:

一、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应返还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不当得利款人民币585572元,该款被告应于2009年12月31日前付185572元、2010年9月30日前付20万元、2011年6月30日前付20万元;

二、双方无其它争执;

三、案件受理费4827.86元由原告负担。

上述和解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并已于2009年11月30日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发生法律效力。

审判员周红军

书记员孙静

第二篇:原告庄某诉被告王某、上海某某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

原告庄某诉被告王某、上海某某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道路交

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金民一(民)初字第3591号

民事判决书

原告庄某,男。

委托代理人沈某、朱某,上海市金山区石化街道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被告王某,男。

被告上海某某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松江区。

法定代表人李某,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张某,该公司员工。

上列原告诉被告王某(以下称第一被告)、上海某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以下称第二被告)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代理审判员XXX独任审判,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委托代理人、第一被告、第二被告委托代理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09年3月9日6时40分许,原告驾驶牌号为上海Z824412电动自行车沿本区友谊路由南向北行驶至大亭公路口,遇学员沈某(随车教练员为第一被告)驾驶第二被告所有的牌号为沪B5456学轿车沿大亭公路由东向西行驶至此,双方在通过路口途中时,二车发生相撞,造成原告受伤、二车损坏的交通事故。嗣后,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交通警察支队(以下称金山交警支队)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原告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沈某负事故的次要责任(责任由第一被告承担)。故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8866元、住院伙食补助费260元、交通费214元、车辆修理费720元、施救费及停车费380元;在庭审中

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要求被告赔偿营养费1200元、护理费1800元、误工费9000元、鉴定费1400元、诉讼代理费800元等合计24,640元。

二被告未作书面答辩,庭审中表示对本案交通事故的事实及责任认定意见均无异议,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经审理查明:2009年3月9日6时40分许,原告驾驶牌号为上海Z824412电动自行车沿本区友谊路由南向北行驶至大亭公路口,遇学员沈某(随车教练员为第一被告)驾驶的牌号为沪B5456学轿车沿大亭公路由东向西行驶至此,双方在通过路口途中,二车发生相撞,造成原告受伤、二车损坏的交通事故。同年3月18日,金山交警支队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确认原告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沈红负事故的次要责任(责任由第一被告承担)。事故发生后,被告支付了原告3000元及垫付了原告的部分医疗费1227.20元、救护车费150元等合计4377.20元。后因双方协商未果,原告遂涉讼。

在诉讼中,本院依法准许原告的申请,委托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对原告的伤残等级、营养、护理、休息期限进行鉴定,该中心于同年10月30日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结论为:原告因交通事故致骶骨骨折及多次软组织损伤,未达到等级伤残,酌情给予治疗休息5个月,营养1个月,护理1个月。

又查明:肇事车辆沪B5456学车辆登记所有人为本案第二被告,向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松江支公司投保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为122,000元,保险期间自2009年3月2日零时起至2010年3月1日二十四时止。

以上事实,由原、被告基本信息、交通事故认定书、病史材料、医疗费单据、验伤通知书、出院小结、司法鉴定意见书、保单、证明、本院庭审笔录等证据所证实。

本院认为,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应受法律保护。侵害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依法应当根据自己的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双方对金山交警支队对本起事故的责任认定意见无

异议,且该认定意见并无不当,本院予以认同。根据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规定由第一被告承担40%的赔偿责任。由于保险公司未参与本案的诉讼,故由第一被告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第二被告作为第一被告的肇事车辆的登记所有人,应对第一被告所负之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对于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因左掌骨骨折而造成的损失,因二被告不予认可,且从原告所提供的证据可以证实,原告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就诊时的验伤通知书上所记载的诊断病情中无左掌骨骨折的伤情,而在2009年7月27日出院小结上所记载原告入院时间为2009年7月21日,入院时主要症状及体症:系“左手伤1天、伴肿痛”入院等。现原告虽认为左手受伤与本起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但未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实,故本院对原告因左掌骨骨折所引起损失要求被告赔偿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参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上海市相关赔偿标准,本院对原告的损失认定如下: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据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并剔除原告于2009年7月21日之后治疗左掌骨骨折的费用后,本院凭据予以确定为4824元;住院伙食补助费,原告因本起交通事故进行留院观察,根据留院观察的天数,本院确定住院的天数为6天,以每日20元计算,为120元;营养费,原告请求以每日40元计算,符合相关规定,本院予以支持并结合鉴定结论计算1个月,为1200元;误工费,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有异议,但无相反的证据予以推翻,故本院结合鉴定结论计算5个月,为9000元;护理费,现原告提供具体护理人员的实际误工损失的证据,被告虽有异议,但未提供相反的证据予以推翻,故本院依法采信原告提供的证据,确认每月的护理费为1800元,结合鉴定结论计算1个月,为1800元;救护车费150元、车辆修理费720元、鉴定

费1400元、交通费214元、施救费及停车费380元,被告均无异议,且符合相关规定,本院予以确定。上述原告的损失中属于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责任限额范围的为:医疗费4824元、住院伙食补助费120元、营养费1200元等合计6144元;属于交强险死亡残疾赔偿责任限额范围为:护理费1800元、救护车费150元、交通费214元、误工费9000元等合计11,164元;属于交强险财产损失责任限额范围为:车辆修理费720元。上述原告的损失合计为18,028元均未超过交强险责任赔偿限额,故由第一被告全部承担。鉴定费1400元、施救费及停车费380元等合计1780元,因不属于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故由第一被告承担40%即712元。诉讼代理费,可以作为损失要求被告进行赔偿,本院结合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多寡等因素酌定500元。原告同意在本案中对被告的损失一并进行处理,与法不悖,本院予以准许。本院依法对被告的损失认定如下:车辆检测费500元,本院凭据予以确定;对于施救费100元、现场清理费60元、停车费370元等合计530元,原告虽不认可被告所提供的证据系复印件加盖收费单位的发票专用章,但未提供相反的证据予以推翻,故本院对该发票的真实性依法予以认可,并对此发票所记载的费用予以确定。上述被告损失合计为1030元,由原告承担60%即618元。综上,由第一被告赔偿原告损失19,240元,扣除已支付的4377.20元及原告应承担被告的损失618元后,第一被告还应赔偿原告14,244.80元。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三十一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王某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庄某各项损失14,244.80元;

二、被告上海某某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应对被告王某所负之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三、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如果被告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本案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208元,由原告负担130元、二被告负担78元。二被告所负之款,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纳本院。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员 书记员 夏海中郇习峰

第三篇: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诉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纠纷一案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诉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纠纷一案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COMPAGNIE GENERAL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住所地法兰西共和国克莱蒙-费拉德63000。法人代表米希尔•马尔卡尤,董事。

委托代理人黄义彪,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杨凤全,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住所地天津市东丽区。法定代表人孙立国,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张颖颢,天津耀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贺京同,男,1961年8月15日出生,汉族,天津南开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人,住址天津南开大学。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诉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纠纷一案,本院于2007年12月21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3月5日、6月20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的委托代理人黄义彪、杨凤全,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孙立国、委托代理人张颖颢、贺京同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诉称,原告是于1863年成立的法国企业,是世界著名的轮胎生产商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原告就已在相关商品上使用“轮胎人图形”和“MICHELIN”商标。一百多年来,在长期、广泛的使用和巨大投资的推广下,原告的上述系列商标在全球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原告于1980年在中国注册了“MICHELIN”文字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作为上述商标的对应和翻译,2000年5月原告在中国又注册了“米其林”中文商标。一直以来,上述系列商标在中国同样也成为具有极高知名度的驰名商标并具有良好的声誉。2005年12月,中国国家商标局在(2005)商标异字第02708号异议裁定书上将“轮胎人图形”、“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米其林”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

2007年4月,原告发现山东省莱州市金伟电动车商店的经营者王亮和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风驰电动车行未经许可销售“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为此,当地工商局分别进行了处理。经了解,上述侵权产品系由被告生产、经营,被告还在其网站上进行侵权商品的宣传。原告认为,“米其林”等商标是原告具有极高知名度的驰名商标,被告未经允许在其电动自行车商品中擅自使用“米其林”商标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被告使用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构成对原告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的不正当竞争,故请求判令:

1、被告停止侵犯“米其林”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2、被告停止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企业名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人民币,包括为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4、就其侵权行为公开消除影响。原告为证明其主张提供以下三组证据:

第一组证据:证据

1、第1922872号“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注册证及商标注册证明;

证据

2、第1294488号“轮胎人图形”商标注册证及商标注册证明; 证据

3、第519749号“米其林”中文商标注册证及商标注册证明。第一组证据证明原告系上述三商标的注册人。

第二组证据:证据

4、(2005)商标异字第02708号《“图形”商标异议裁定书》,证明原告上述三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在商标异议审查时认定为驰名商标。

证据

5、(2008)京国信内经证字第0334号公证书,证明原告在中国互联网设立的网站上对原告及原告在中国的活动所进行的宣传和介绍,包括:原告于1889年由米其林兄弟开始在轮胎行业的发展,至今原告在五大洲设立了69家工厂,6个橡胶种植园,在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市场与销售机构;原告与赛车运动有长期的历史,多次参加各种汽车拉力赛,展示其轮胎品质;原告业务活动领域包括各种轮胎,移动辅助系统等;米其林轮胎人在1998年诞生满100年;原告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销售办事处,1989年在北京成立首个在中国大陆的代表处,负责产品推广及筹备分销网络,现原告在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及香港都设立了营销办事机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00年,原告所属公司在中国的产销量达1.133亿美元;原告现在中国有超过5500名员工,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2003年-2007年期间原告在中国的产品宣传及社会活动新闻,包括:2003年-2006年期间原告在中国参加各种赛车活动的报道,如必比登(即轮胎人)挑战赛2004年来到中国、米其林备战F1中国站等;2003年11月3日举办上海米其林绿色家园评选活动;2003年10月14日米其林首次亮相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2003年10月30日设立爱心奖学金;2003年4月8日赞助上海国际车展新闻中心;2003年3月12日在中国推出全新环保轮胎;2003年2月28日宣布原告2002年净利润增长近一倍;2004年11月5日米其林公司公布其在全球轮胎厂排名连续3年稳居首位;2004年6月14日米其林支持健康扶贫计划;2005年11月25日,北京公交配备米其林最新轮胎;2005年11月23日米其林环保成果亮相国际清洁汽车展会;2005年4月8日米其林再次赞助上海国际车展新闻中心;2005年2月4日米其林成为空客A380飞机配备轮胎;2006年6月5日米其林轮胎人-必比登在中国更名为米其林轮胎先生;2007年2月27日原告2006年全球净销售额增长5.1%。

证据6—

22、(2008)京国信内经证字第0335号公证书,证明相关网站对原告经营情况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报道:2002年10月16日新浪汽车网登载米其林轮胎的辉煌成就,简述米其林超过110年的创新发明,如1895年世界第一个汽车用轮胎、1947年第一条无内胎轮胎、1981年第一条钢丝幅射层飞机轮胎、1992年第一条低滚动摩耗、低油耗轮胎;2000年7月12日新浪网登载的《财富》2000年全球500强排名原告位于303名;2003年8月16日太平洋汽车网登载2002世界轮胎75强排名原告位于第一名,2001年销售额134.250亿美元;2003年3月23日天讯在线网站登载原告2002年净销售收入为156.45亿欧元;2002年10月25日中国汽车新网登载“轮胎巨子展示风采米其林亮相蓉城”;2002年6月14日中国汽车新网登载“米其林-回力联盟雄霸大众轮胎市场;新浪网2003年3月19日登载2003年世界客车亚洲展览会上展示原告的轮胎技术;新浪网2002年11月28日登载米其林轮胎的滚动奇迹-关于米其林集团的经营策略及在中国的发展壮大的相关评价。

证据23-

28、有关报纸、杂志、协会对原告及产品的报道:《车主之友》2003年第5期对米其林产品的介绍报道;《汽车时尚报》2003年3月31日介绍米其林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情况;橡胶工业协会2002年7月发布的关于2002年上半年主要指标企业排名,原告投资的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排名第2名、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原告控股)销售排名第4名;《中国质量报》2002年8月27日登载原告推广轮胎知识的宣传活动。

证据

29、营业执照,证明原告所属的米其林财务公司作为发起人于1995年成立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82 002 000美元。

证据30、营业执照,证明原告所属的米其林财务公司作为发起人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 000万美元。

证据

31、原告的广告计划及部分广告费单据,证明原告在2001年至2004年的广告投入:在北京、上海、沈阳、重庆、成都等地投入户外广告费用2002年为14 891 029.47元、2003年为2 893 000元;在北京、上海、广州电视媒体投放广告费用2002年为13 430 160元、2003年为11 965 408.60元;在《商业周刊中文版》、《中国旅游》、《汽车杂志》、《科技新时代》、《中国民航》等杂志刊载广告费用2002年为1 460 869.47元、2003年为2 118 691.84元。

证据

32、原告在中国将“米其林”中文商标在第4类、第9类、第42类核定使用商品上进行了商标注册。

证据

33、原告在新加坡等国家进行“米其林”商标注册。

第二组证据(证据4—33)系证明原告“米其林”系列商标成为驰名商标的材料。

第三组证据:证据

34、莱州市工商局莱工商公扣(封)字(2007)第0500763号《扣留(封存)财物通知书》、财物清单、抽样取证记录。

证据

35、徐州市工商局徐工商云扣字(2007)第0429号《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财物清单。

证据

36、被告产品的标签、广告彩页、报价单及用户手册。

证据

37、(2007)海证民字第3475号公证书,证明被告在其公司网站上对其公司及产品宣传上使用“米其林”商标的行为。

证据

38、被告盖章的函件,内容为被告2007年5月21日出具的“从即日起停止生产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各地经销商对带有米其林标识的电动自行车开始换牌。” 证据

39、被告公司工商登记情况,证明被告于2004年11月16日注册成立。证据40、被告“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等五份公司登记材料。

证据

41、商标公告信息,证明孙立国申请的“米其林及拼音”商标的公告情况。第三组证据(证据34—41)证明被告侵权事实。

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辩称,被告使用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并不侵犯原告的商标权,被告的企业名称登记时间早于原告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时间,且原告与被告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因此被告不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原告要求赔偿10万元缺乏事实依据;原告要求公开消除影响缺乏法律依据;原告依据的工商局认定驰名商标的裁定书违反驰名商标被动保护的原则,程序违法。故不同意原告诉讼请求,要求法院驳回原告诉请。被告提供如下证据,证据

1、“德马”商标注册证,证明案外人注册了该商标,被告产品使用的商标主要是德马商标; 证据

2、被告电动车用户手册;

证据

3、“M”图形说明书,证明被告使用该标识。上述3份证据证明被告使用的是“德马”商标和“M”图形。

经庭审质证,被告对原告的第一组证据真实性、合法性没有异议,但认为第1922872号组合商标和第1294488号图形商标与本案没有关联;对证据4有异议,认为商标异议是针对图形商标,而异议裁定书将原告3件商标都认定为驰名商标违法,认为一份裁定书只能对一个商标;对证据5认为是从网上下载的材料,对其真实性不认可,另认为公证书的申请人与原告无关,不能作为证据;对证据6-22的意见同证据5;对证据23-33的关联性有异议,其中的发票未翻译成中文;对证据34-36的真实性、关联性有异议;对证据37公证书的意见同上;对证据38认为没有原件,其真实性有异议;对证据39、40、41没有异议。原告对被告的证据认为与本案没有关联,不予认可。

本院认为,对原告的部分发票因未翻译成中文,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本院不予认定;对原告证据38因无法说清来源且被告否认,本院不予认定;对证据41商标公告申请人系被告法定代表人,与本案没有关联,本院不予认定。对公证书的申请人系原告诉前的代理机构,故不违反有关规定,应予认定。对原告证据34、35、36本院经向有关工商机关核实属实,本院予以认定;对公证的网上下载的资料属于原告网站的内容,被告虽对相关报道的真实性不能确认,但未提出反驳证据,本院予以认定。对原告的其他证据本院认为与本案有关联,具有真实性,予以认定。对被告提供的证据,本院认为与被告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没有直接的关联,故不予认定。本院根据已认定的证据及双方陈述确认以下事实: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了“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商标注册证号为第1922872号,核定使用商品为第12类:车辆实心轮胎;车轮内胎;翻新轮胎用胎面;车轮;车轮胎;汽车;陆、空、水或铁路用机动运载器;车轮充气阀;充气外胎(轮胎),商标注册有效期自2002年10月14日至2012年10月13日。该商标来源于原告1980年在中国注册的“MICHELIN”商标。第1294488号商标注册证为“轮胎人图形”商标,商标注册有效期自1999年7月14日至2009年7月13日。该商标来源于原告1980年在中国注册的“轮胎人图形”商标。第519749号商标注册证为“米其林”中文商标,商标注册有效期自2000年5月20日至2010年5月19日。该商标系对应原告外文商标的中文译音。上述商标核定使用商品皆为12类,内容基本同上。

原告是在法国登记的一家股份制公司,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主要从事汽车轮胎、内胎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多家企业,销售机构和市场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其产品上使用“轮胎人图形”商标、“MICHELIN”商标有上百年历史。原告2000年在《财富》杂志上列入全球500强排名,产品的销售额在世界轮胎厂商中排名前列,2002年净销售收入达到156.45亿欧元。2002世界轮胎75强排名原告位于第一名。

原告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销售办事处,1989年在北京成立在中国大陆的代表处,负责产品推广及筹备分销网络,后在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及香港都设立了营销办事机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地区。原告所属的米其林财务公司作为发起人于1995年在中国成立了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2001年在上海成立了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述公司在中国主要生产“米其林”系列商标的轿车轮胎、轻卡车和卡车轮胎,产品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2000年,原告所属公司在中国的产销量达1.133亿美元。2002年上半年主要指标企业排名中,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排名第2名、原告控股的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排名第4名。在米其林中文网站上,登载了2002年至2006年期间原告开展的“米其林”系列商标品牌的各种产品展示、汽车大奖赛及社会赞助活动。2002年至2004年期间原告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宣传范围覆盖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

原告又分别在第4类商品润滑油、第9类商品压力表、第42类有关轮胎生产和使用的技术咨询服务等上注册了中文商标“米其林”,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地区注册了“米其林”商标。2005年12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在商标异议审查中,对原告的“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中文“米其林”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

被告是于2004年11月16日经天津市工商管理局东丽分局核准注册成立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及零部件、电源装置等加工、制造、批发零售。2007年4月,原告发现山东省莱州市金伟电动车商店的经营者王亮和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风驰电动车行未经许可销售“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2007年4月27日莱州市工商局对王亮下达了扣留财物通知书,扣留了王亮经营的“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2007年4月29日徐州市工商局云龙分局对徐州市云龙区风驰电动车行以侵犯他人商标权为由采取扣留财物的行政措施,扣留其经营的“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从获得的宣传彩页上,可以看出,在电动自行车的车筐前部标有“米其林”字样,彩页上标有“米其林电动车”,下端标有“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及电话与被告注册网站上标示的地址、电话相同。

另查,被告在公司成立后在互联网上注册了公司的网站,在网页上标有“米其林电动车”和被告公司名称、地址、电话等。被告的产品销售范围在湖北、河南、河北等地区,由当地的经销商进行销售。

另,原、被告双方对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类别与被告产品属于不相类似的商品没有异议。本案争议的焦点有:

1、原告的商标在2004年是否达到驰名商标的状态,被告在其产品上使用“米其林”字样作为标识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被告在2004年登记后开始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是否构成侵犯原告商标专用权和侵犯原告企业名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原告请求赔偿10万元是否有法律依据。

本院认为,原告在中国国家商标局核定的商品范围内依法享有“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米其林”中文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依法受我国法律保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本案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与被告的商品-电动自行车属于不相类似的商品,如果原告的商标构成驰名商标,则其保护范围将会扩大至与该商标核定使用类别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因此,本院有必要对原告商标是否达到驰名的状态进行确认。

另外,被告认为原告的3个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违反程序,应只涉及侵权人申请注册的“轮胎人图形”商标,在本案中也只涉及“米其林”中文商标。本院认为,原告的“米其林”商标是“MICHELIN”的中文译音,而“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既有“MICHELIN”文字又含有轮胎人图形,因此“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中文“米其林”三个商标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国内的知名程度亦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国家商标局将原告的三个商标作为系列商标进行认定并不违反相关规定,被告如认为国家工商局的异议裁定程序违法可通过行政程序另行主张。本院亦根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需要对上述3个商标是否驰名进行认定。

同时,由于被告的企业名称是在2004年登记时开始使用,原告主张其“米其林”系列商标在被告企业名称登记时已经达到驰名状态,被告登记使用企业名称的行为构成对原告驰名商标的侵权,并持续至原告起诉时,而被告认为其企业名称是合法登记,且登记时间是在原告商标被工商机关认定为驰名商标之前,因此不构成侵权。本院认为,被告注册公司的时间是2004年底,被控侵权行为的时间应从2004年作为起点,至于原告商标曾被工商行政部门认定为驰名商标只是其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并非原告要求保护其商标权的权利依据。综上,本院需根据原告的请求结合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及原告提供的关于2004年涉及原告商标驰名方面的证据,对原告三个商标在2004年是否达到驰名状态进行确认。

按照我国《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进行审查:

1、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2、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3、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4、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5、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根据本院查明的事实,原告的“MICHELIN”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在国际上使用历史久远,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原告于1980年在中国注册了上述商标。后原告在上述商标的基础上于2000年前后注册了“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及中文“米其林”商标。原告的中文商标注册时间虽然较短,但因其外文及图形商标注册时间较早,原告在中国对于“米其林”中文译音的使用存在历史沿革的情形。原告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设厂投产,产品的销售范围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2000年,原告所属公司在中国的产销量达1.133亿美元。2002年上半年主要指标企业排名中,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原告控股的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排名前列。原告的“米其林”系列商标经权利人长期使用,并采取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扩大了“米其林”系列商标在相关公众中的影响力,至2004年,“米其林”系列商标在相关公众中已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正因如此,在其他类别商品上擅自使用或注册原告“米其林”商标的行为时有发生。2005年,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在商标异议审查中认定原告的“米其林”系列商标为驰名商标。结合上述事实,本院认定原告的“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中文“米其林”商标在2004年时达到驰名商标的状态。

被告公司成立于2004年,其明知原告的商标已经注册并已为相关公众所知晓,在汽车轮胎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仍在其产品电动自行车上将“米其林”字样作为商标使用,主观上具有利用原告“米其林”商标的知名度发展自身产品的故意,属于“搭便车”、“傍名牌”的行为,客观上也具有使相关公众混淆和误认的可能性。虽然被告生产、经营的商品类别与原告商品不相类似,但国际商品分类类别都在第12类中,两种商品之间并非毫无关联,且原告的中文商标“米其林”三个字属臆造词,具有显著性并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告在电动自行车上使用“米其林”字样外还将其作为企业名称的字号登记使用,无疑会造成相关公众对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产生联想或误认,因此,被告的行为对原告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属于我国《商标法》规定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被告对此应承担停止使用的民事责任。关于原告主张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企业名称权构成不正当竞争,本院认为,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权,原告的相关权利通过我国《商标法》可以得到保护,故无需再对被告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确认。

另外,由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局限性,在某一区域获得企业名称登记只是取得了市场经营主体的资格,并不能以登记形式的合法化获得对其侵权行为的抗辩。因此被告主张其公司名称经过合法登记不构成侵权不能成立。

再有,被告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以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的名义进行对外营销活动,其行为亦同样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权。

综上,被告在其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上使用“米其林”作为

标识的行为以及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权,被告应承担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但判令被告停止使用企业名称应考虑给予被告使用其他企业名称的合理期限。关于原告要求赔偿的具体数额,因原告未提供有关损失及合理支出的费用的证据,本院将根据被告侵权行为的性质、期间、后果,原告商标的声誉等因素酌情确定。关于原告要求被告公开消除影响的诉讼请求,因原告未提供相关证据,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七)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四条、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第五十六条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本判决生效之日起,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立即停止在其商品上及网站上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标识;

二、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后,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

三、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50 000元。如果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四、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2 300元,由原告负担575元,被告负担1 725元。该款项被告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付清。

如不服本判决,原告可在本判决书送达之日起三十日内,被告可在本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自递交上诉状之日起七日之内,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交纳上诉费2 300元,逾期不交按放弃上诉处理。审 判 长 王教柱 代理审判员 胡 浩 代理审判员 李金梅 二○○八年十月 十 日 书 记 员 邓晓萱 附: “轮胎人图形”商标:

“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

第四篇:原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诉被告徐斌电信服务合同纠纷一案

原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诉被告徐斌电信服务

合同纠纷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金民一(民)初字第1086号

民事裁定书

原告中国某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郑某,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耿某,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徐某。

本院在审理原告中国某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诉被告徐某电信服务合同纠纷一案中,原告于2010年3月8日向本院提交撤诉申请。

本院认为: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现原告申请撤诉出于自愿,且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准许。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准予原告中国某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撤回起诉。

本案案件受理费50元,减半收取25元,由原告负担。

审判员张雁虹

书记员潘?

第五篇:原告陈x诉被告上海xx健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案

原告陈x诉被告上海xx健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

纷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浦民一(民)初字第6665号

民事判决书

原告陈x,女。

委托代理人梅x(系原告的丈夫),男。

被告上海xx健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浦东新区昌邑路55弄22号。法定代表人汤xx,总裁。

委托代理人杨xx,公司职员。

原告陈x诉被告上海xx健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被告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陈x诉称,2007年7月30日,原告的丈夫xx在上海xx昌邑健身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办理了面额为人民币500元的次卡,次数为25次,期间自2007年8月5日至2008年8月4日。因该卡为次卡,所以原告也可以使用。2008年5月底,原告发现怀孕,就没有再使用该卡。2008年8月4日,原告至xx公司申请暂停会籍。该公司称因原告并非会员,不能暂停会籍,为使余额还能使用,建议再充1,000元(50次)。原告支付了1,000元,与原剩余的13次合并,办理了两张卡,并将两张卡的名字都改为原告。在入会申请表上,xx公司将开始日期写为2008年12月30日,截止日期写为2009年12月30日。原告当场提出异议,xx公司称在该表上无法写得太详细,但在系统中会有记录。后原告意外流产。身体恢复后,原告开始使用其中的一张卡,另一张卡未使用。2009年7月,原告再次怀孕。原告与xx公司电话联系,希望根据《健身俱乐部会员条款及权益》将

卡暂停一年。xx公司拒绝,并称根据其电脑系统,两张卡至2009年年底均到期。后原告与xx公司的经办人员任传虎联系,其在电话中承认当时承诺了原告以上内容,称xx公司已被被告收购但不影响当时的承诺。2009年12月9日,原告至店里交涉,被告称原告不是年卡会员,不能暂停,以前xx公司的销售人员的承诺不再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被告未按约提供服务,存在欺诈行为。诉请:判令被告返还健身卡中的余额1,060元,另赔偿损失1,060元。

被告上海xx健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辩称,被告受让原xx公司,以系统中的信息对原始会员行使服务义务,原告当初办卡时没有签订会员协议,且其入会申请书上没有加盖公章,只有原告丈夫梅xx的材料是加盖公章的。至于原告所称的xx公司的员工所做的口头承诺,被告对此不予认可,在会员协议第7项第4条中有相关的约定。原告分别以其本人的名义及其丈夫梅xx的名义办理了两张健身卡,原告的丈夫梅xx的卡中的余额已经转移到了原告名下的卡中。以原告名义办的卡中充值了1,000元,共50次。现原告的两张卡中还剩余45次。表示不同意原告的诉请,但同意给原告延长健身卡的使用年限一年,有效期延长至2011年4月27日。

经审理查明,原告与案外人梅xx系夫妻关系。2007年8月2日,梅xx在xx公司办理了次数为25次的次卡,向该公司支付了500元,卡的使用期限为2007年8月5日至2008年8月4日。2008年8月4日,原告在xx公司办理了次数为50次的次卡,原告向该公司支付了1,000元。原告并将梅xx以前办理的卡中剩余的次数与原告此次办理的卡合并,两张卡均办理至原告的名下,卡号分别为:NO.C5004675、NO.C5004676,两张卡的截止使用日期均为2009年12月30日。在梅xx办理的卡的《会员入会协议》中的xx健身俱乐部会员条款及权益中以及原告办理的卡的《入会申请表》中的健身俱乐部会员条款及权益中均约定:会员的定金、入会费以及会员费一经收取无特殊原因不予退还。年卡会员

可以有三次暂停会籍的权利,但必须以书面形式向xx公司提出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会籍暂停一次最少一个月,最多六个月。会员暂停会籍后应该交纳管理费,一至三个月为50元,四至六个月为100元。如有女性会员因怀孕需暂停会籍,在提供相关医院证明后可享受会籍免费暂停一年的待遇。会员与任何xx公司员工在未经公司授权的情况下达成的协议、交易或约定,公司都将视其为个人行为,并拒绝承担责任。若有其他任何补充事宜,必须有公司的盖章才予认可。xx公司的总经理是唯一经授权可以变更会员申请表内容的人,公司的其他员工无权变更会员申请表的内容或与会员签订任何单独协议。现xx公司已被被告收购。2010年2月25日,原告提起本案诉讼。审理中,原、被告均确认除次卡外,还可以办理年卡。原告办理的是次卡。次卡是按次使用的,年卡是一年内可以无限次使用的。原告表示:其两张卡中还剩余53次,被告则表示:原告的两张卡中还剩余45次。

以上事实,有原告提供的被告的介绍材料、《会员入会协议》、《入会申请表》、网上打印材料、健身卡复印件、结婚证,以及庭审笔录等证据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原告提供的原告与任传虎的录音,本院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且原告提供的《会员入会协议》及《入会申请表》中均有约定“会员与任何xx公司员工在未经公司授权的情况下达成的协议、交易或约定,公司都将视其为个人行为,并拒绝承担责任。若有其他任何补充事宜,必须有公司的盖章才予认可。xx公司的总经理是唯一经授权可以变更会员申请表内容的人,公司的其他员工无权变更会员申请表的内容或与会员签订任何单独协议”,因此,即便相关录音是真实的,任传虎也无权对原告作出相关承诺,即便有相关承诺,该承诺也对被告不发生效力。在原告提供的《会员入会协议》及《入会申请表》中均明确约定“年卡会员可以有三次暂停会籍的权利,但必须以书面形式向xx公司提出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会籍暂停一次最少一个月,最多六个月。会员暂停会籍后应该交纳管理费,一至三个月为50元,四至六个月为100元。如有女性会员因怀孕需暂停会籍,在提供相关医院证明后

可享受会籍免费暂停一年的待遇”,针对的是年卡会员而原告办理的是次卡并非年卡。因此,原告称2009年7月其再次怀孕与xx公司电话联系,希望将卡暂停一年,但遭拒绝,被告的此行为并不构成违约。原告也无证明表明被告存在欺诈行为。对于原告的所有诉请,应予驳回。被告自愿将原告的两张健身卡的有效期延长至2011年4月27日,于法不悖,应予准许。综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第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驳回原告陈x的所有诉讼请求;

二、原告陈x在被告上海xx健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处办理的两张健身卡(卡号分别为:NO.C5004675、NO.C5004676)的有效期延长至2011年4月27日。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原告陈x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谢辉东

审判员何俊杰

代理审判员许培林

书记员李超

下载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诉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间不当得利纠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告上海市某供销合作总社诉被告上海某工业品批发有限公司间不当得利纠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