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机关公文的种类
行政机关公文的种类、行文规则
一、公文种类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八)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一)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二)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三)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二、行文规则
(一)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
(二)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
(三)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四)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
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
(五)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当由部门自行行文或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须经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以由部门行文,文中应当注明经政府同意。
(六)属于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应当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处理。
(七)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如擅自行文,上级机关应当责令纠正或撤销。
(八)向下级机关或者本系统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直接上级机关。
(九)“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十)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
(十一)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第二篇:行政机关公文都有哪些种类
行政机关公文都有哪些种类
行政机关公文都有哪些种类
要想回答公文种类,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建国以来国家都颁行过哪些相关规章。1955年,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并规定各省、自治区、市级党的机关可照此执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颁布的较早的有关公文的规章,该《条例》就文书工作的任务和组织、文书的规格和收发手续、文书的立卷和归档等相关内容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并没有规定公文的种类。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并从发布之日起开始施行,该《暂行办法》可以说是第一个以政府规章形式公布的国家行政机关有关公文处理的法律条文。《暂行办法》第二章专门就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作出规定,共包括9类15种,分别是命令(令、指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并就各文种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规定外交、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公文种类,由有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自行规定。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1年的《暂行办法》,1987年的《处理办法》在《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将会议纪要列入主要的公文种类,公文种类由9类15种变为10类16种。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经过修订重新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该《处理办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并规定“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1993年修订的《处理办法》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和会议纪要,增加了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议案”,而“决议”和“布告”被列在了行政机关主要文种之外,同时对各文种的适用范围作了较大的调整。
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该《处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同时废止。新《处理办法》的发布机关由国务院办公厅提升为国务院,是目前仍然执行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行政法规。该《处理办法》在总则中强调,“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新《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规定的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命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和1993年的《处理办法》比较,“意见”被列入常用公文种类,“指示”则被排除在行政机关常用公文种类之外。
在日常公文处理过程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种误用或者使用《处理办法》规定的主要文种之外的其它文种的情况。文种名称的确定与使用,应当严格按照《处理办法》的统一规定办理,更不可乱起名称,这样才能维护“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的严肃性,也有利于公文的归类和检索。
一是要严格依据制文机关的权限。比如“公告”,《处理办法》规定它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从这个简短的涵义上,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它的份量。它的适用范围是“国内外”,适用的内容是宣布两种事项,一是重要的,二是法定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它的使用者不可能是一些部门(如地方上的金融、工商、税务、文教、物价、房管等管理部门),也不可能是一些基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而一般部门要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时,应当使用的是“通告”。又如“命令(令)”,行政机关“公布令”的制发者必须是具有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如国家行政法规的制发主体是国务院;“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发;“政府规章”即地方人民政府制发的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计划单列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而制定。以上行政法规和规章均可使用“公布令”来发布。一些地区、部门根据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而制定的不属于法规、规章的“类规章性文件”,不得使用“公布令”,而应用“通知”予以发布。再如“决定”,《处理办法》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从适用范围来讲,比前两者广,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重要事项或作出重大安排时可以使用,但其核心是“重要”或者“重大”,除公布处分决定外(《处理办法》中仅在“决定”中涉及到处分),一般应当谨慎使用。另外,一个问题是“函”的使用,这里所说的“函”是公文的种类,通常在文件标题中以“***关于***的函”的形式标明,而不是区别于一般文件格式的“信函式格式(通常文件编号中标有“函”字)”。《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按这一规定精神,凡向与自己无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主管部门请求审批事项,均应使用“函”这种文种。切不可因为自己有权审批某一事项(如经商办企业、贷款、用地、房产、减免税、办学及要钱、要物、要机构、要编制、要人员、要政策优惠等),不问有无隶属关系,一律要对方写出“请示”,然后自己对其也以“批复”相待。这与《处理办法》的规定是格格不入的,要知文种本身体现着严格的政治权限。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本部门与其他平行部门的职能处室具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可以使用“请示”和“批复”,但一般来讲,主送机关应当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对待具有隶属关系单位的文种就很不恰当了。
二是要注意主要公文种类的关系和界限。现在还经常会听说或看到将“请示”和“报告”混为一谈的情况。《处理办法》明确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这里的上级机关可以理解为有隶属关系或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上级机关,但请求和告知是两种公文类别,虽然在请示中一般含有对请示内容的说明,但只能使用“请示”这一个文种,切忌将两种文种混为一谈。在行文时间上,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报告”是事中或事后行文,而“请示”是事前行文;上级对下级报送的“报告”,可做批示也可以不做批示,一切全由上级酌情处理。关于嘉奖和表彰,《处理办法》有三种文种可以使用,分别是“命令”、“决定”、“通报”。前文已经说过,“命令”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才能依法使用的文种,一般以“嘉奖令”的形式出现,这里不再赘述;“决定”适用于重要或者重大的表彰事项,行政机关的部门可以使用,但表彰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本系统的重要或重大事项;“通报”是行政部门最为常用的表彰文种,适用于行政机关或部门在处理一般行政事务时的表彰行为,可能由于过去“通报批评”常常连用,使部分人形成了“通报”是专门用来批评错误的文种,这种印象应当改变。实际上,“通报”可以用于三个方面,即:表彰通报、批评通报、情况通报。
三是要注意“红头文件”不可滥用《处理办法》规定以外的其他文种。计划、总结是机关日常事务中最常用的两种文体,但并不在行政机关主要文种的范围之内,常会见到有些机关用“红头文件”印制总结和计划。实际上法定公文以外的机关常用应用文,由于不属于法定的正式主要文种范畴,所以不能采用标准式的文件格式,也不具有独立行文的资格。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总结、计划等常用应用文只能采用简便式的公文格式,即无版头、发文字号、主送机关、附件、抄送机关、盖章等项。它的正确格式是:标题、正文、成文日期。总结、计划等常用应用文在行文时,必须从法定公文文种中寻求一个文种来作为它的载体,载运着它来行文,采用的文种以“通知”为多,也可以由“命令”(下行时)或报告、请示(上行时)及函(平行时)来担任。究其原因在于,“计划”不是单一的文种,它是由“计划”、“设想”、“纲要”、“规划”、“要点”、“安排”、“方案”等文种共同组成的一个文体,叫做“计划性文体”。“总结”的行文属性是“中性”的,因此,在上报和下发时,都要从主要、正式文种中选择“报告”和“通知”做文件头,载运着“总结”分别向上和向下行文,切不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类似的还有“办法”、“条例”、“制度”、“调查报告”以及专用书信、便函等常用的应用文体或文种,行政机关在印发此类文种时,也要为其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比如本文所说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就是以“国务院通知”的形式公布的,而《太原市社会用字管理办法》则是以“市长令”的形式公布的。
关于公文处理,还有一些全国性的规章。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该《条例》规定的党的机关公文有14个文种,和行政机关合计为27个,其中9个是相同的,故党政公文的法定文种,亦叫“正式文种”、“主要文种”,合计为18个。和行政机关公文文种相比,减少了“命令”、“公告”、“通告”、“议案”,增加了“决议”、“指示”、“公报”、“条例”和“规定”,二者相同的9个文种的适用范围也十分接近。2000年公布的《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2005年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也分别就公文文种作出过相关规定,本文不作更多介绍。
第三篇: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命令(令)(二)决定(三)公告(四)通告(五)通知
(六)通报(七)议案(八)报告(九)请示(十)批复
(十一)意见(十二)函(十三)会议纪要
dally高级书童
公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公文,是指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各自正式规定的文种。现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使用的14个正式文件种类是: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种类主要有13种: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党政机关明确规定的上述文种合计为27个。其中9个是相同的,即决定、意见、通知、通报、请示、报告、批复、函、会议纪要;不同的也是9个,其中属党的机关的5个:即公报、指示、决议、条例、规定,属国家行政机关的4个,即命令(令),议案、通告、公告,这18个文种,公文学界称其为法定文种。广义的公文,除上述法定文种外,还包括党和国家机关常用的应用文,其大至总结、计划,小至条据、便函,种类繁杂、素无定目.一般说主要有综合性工作总结、计划(包括规划、工作要点、安排、方案、设想等)、调查报告、简报、专用书信、讲话稿、讣告悼词、规章制度(如章程、细则、制度、守则)等。
公文的种类主要有13个文种,包括:
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关于保密检查的几个问题
保密检查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活动,角色不准,作风实不实、心态正不正,不仅关系到检查组的权威性,而且影响着督导检查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在角色的把握上,既要当好督查官,又要当好宣传员。保密检查组的首要任务是扮好督查官的角色,按照职责认真开展督查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保密检查人员又应当发挥宣传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检查期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深入实际、面对官兵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保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宣传保密工作的基本常识和技能,自觉把保密检查的过程变成强化官兵保密意识、普及保密知识的过程。二是在检查重点的把握上,既要突出重点的内容,又要突出重点的单位。要依据每次检查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确定检查的范围,根据工作任务、形势发展、单位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检查的重点。既要考虑覆盖和代表性,能够对保密工作整体状况有一个宏观把握;又要突出融汇点和针对性,将目光聚集于与当前形势和任务密切相关,保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重点涉密单位和人员。
三是在查处问题的分寸把握上,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方法。找问题、查隐患、堵漏洞、讲危害,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特别是对一些明显违规违纪的现象,该出示“红牌”的要果断出示“红牌”,须责令整改的要限期整改,决不能心慈手软、优柔寡断、含糊其辞。但在时机、场合的选择和态度、语气的把握上,应当注重分寸,适当考虑受检单位的“面子”需求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解决任何矛盾、问题大都需要的那种和谐氛围,切忌感情用事,盛气凌人。
四是在“聚集点”的把握上,既找“岔子”,也要寻“亮点”。从通常意义上讲,找“岔子”是保密检查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次保密检查活动的主要任务。但找“岔子”决不是保密检查的全部内容,无论实施检查,还是总结讲评,都应当坚持“双面观”、“两分法”,既要敢于指出问题、提要求,又要善于捕捉受检单位在保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抓住了这些闪光点,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为培养典型、宣传先进打下基础。
五是在工作方式的把握上,既要履行“工作队”的职能,又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当我们在具体实施检查时,身边都会跟着许多人,其中既有受检人,也有受检单位的领导和保密部门的人员,因此,我们在完成检查任务的同时,也以自己的行动,在周围的人示范着如何组织保密检查,如何实施保密检查的过程。六是在检查的手段上既要重视行政手段,又要注重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保密检查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仅凭过去那些眼看、嘴问、手翻的老方法已完全不能承当现实的保密检查任务。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既要保持和发扬过去传统方法和手段,更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重视和发挥技术性检查的作用。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增添一些诸如频谱分析、网络监测、手机信号监测、计算机漏洞扫描、计算机违规行为检测等设备,提高保密检查的能力。
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对于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讲大局和保安全、促发展的高度把新时期的保密工作放在大环境、大格局、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不断研究和探索深入做好保密工作的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要把保密技术发展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当中,统筹谋划。“十一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讲,关键是能否赢得一个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保安全”,才能“促发展”,加快发展保密技术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我们要把保密技术发展建设提升到关系我国“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能否顺利实现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保密技术发展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来考虑,做到统筹谋划,及时研究,使保密技术发展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同步运行,真正实现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各级保密工作部门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争取把保密技术发展规划纳入到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实现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步运行。
二、要把保密工作纳入各级党校干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实施正规培训。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干校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培训、轮训的主渠道作用,对各级各类国家公务员加强保密教育。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国家公务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每年新录用公务员的数量也相应增加,而他们的保密意识相对较弱。在对新公务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尤其要强化保密教育。各级党校干校要把保密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确定下来,作为定期培训、轮训各级各类国家公务员的固定教学内容,列入公务员培训、轮训的教学计划。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保密教育教材,科学设置保密教学内容,实施规范化的保密教育,为切实做好保密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各级保密部门要主动与党校、干校对接,让党校、干校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将保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把保密工作考核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当中,强化领导。要想切实抓好保密工作,必须使保密工作进入领导视线,摆上领导的重要工作日程,成为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密工作,必须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当中,认真进行考核。要把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第一位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对那些对保密工作方面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批评和提醒,对发生重大泄密事件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考核,敦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时刻绷紧保密工作之弦,常想常抓保密工作,切实履行保密工作职责。
四、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党委督查和人大、政府执法检查体系当中,强化监督检查的效力。为确保保密法贯彻执行到位、保密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应提升保密工作监督检查的层次,加大保密工作监督检查的力度。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党委抓督查促落实的工作体系中,作为各级党委抓落实的常规性工作内容经常进行督促;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人大执法检查工作体系中,作为每年联合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经常进行检查或视察;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政府推进工作的监督检查体系中,作为各级政府常规化的执法监督内容经常进行监督检查。要对在保密工作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及时整改,对违反保密法的行为依法追究及时整改,对违反保密法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提高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的效力。
五、要把保密工作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保密工作管理是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把保密工作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真正建立起长效的保密工作管理机制。要在涉密部门部位、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计算机信息安全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众多管理环节,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的保密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保密工作管理秩序,保证保密工作管理处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上。
如何写政府的调研报告?
马不停蹄地接连参与几个政府系统的大调研,从2006年12月与省委宣传部的合作的新农村建设调研,到2007年2月省委人才开发工作的大调研,再到2007年6月中央组织部的社工人才调研,再到2007.7月省人事厅的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的调研,对如何写调研报告课题似乎有了些体会。
首先,政府订单与自己所写的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调研报告一定要考虑政府想要什么。站在政府的角度去思考,不能随心所欲。有些调研报告,从开始调研就有了基本调子,所有的工作就是验证这个调子的高低。其次,政府的调研报告一定要有高度,站在全省的视角去写,记得我读硕士时的导师说过无论是发言还是写调研报告,一定抓住最能打动政府视野的那个神经来写来说。报告可能不是面面俱到,但必须要有特色。
再次,要熟悉政府的公文。要言简意赅,每部分、每一段都要有提纲携领的句子来概况。不能让政府官员到你的材料中寻找。在一些关键的部门,要提炼一些有震撼力的句子来为报告提势,采用排比、对仗句子常常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对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政府最关心的地方。对策常常是根据调研出现的问题提出,而建议可以向上级领导。如社工人才调研建议是中组部,博士后调研意见是人事部。对策是要大于问题的。
调查报告写作策略 精彩导读:调查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经验或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报告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典型性强。调查报告是集中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是一个行为科学,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怎样写好调研报告则是一个将行为科学、方法论与认识论相结合、相统一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
一、怎样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项需要费心、费时、费力的复杂工作,也是需要面对实际、面对基层、面对群众的工作,不仅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群众观点问题。我体会,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要把握“两头”,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调研重点。所谓把握“两头”,即是一要把握“上头”,了解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二要把握“下头”,就是了解社会在如何发展,老百姓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创造了什么新鲜经验,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特别是通过制定政策去调节。对这两头吃透了,就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调研工作的总体方向,立定工作的标杆,选准调研工作的突破口。在确定调研的项目以后,还要做好一个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准备好调研提纲,明确所要进行的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的重点。既要有大纲,又要有细目,有的还要有统计的表格。
第二,迈开双脚,深入实际,广泛调查,详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调查中,一要“沉”,就是“沉”下去,沉到群众中,用心地听他们讲,切忌走马观花。二要“谦”,就是以谦虚的态度,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请基层群众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切不可高高在上,好为人师,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三要“全”,即全面了解。尽管基层说的、讲的都不一定是我们调查所需要的材料,但是要尽量搜集。如果想寻找一个有用的素材,必须搜集10份甚至更多份素材,占有材料说法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四要注意引导,即引导调查的对象围绕调查的主题发言,围绕所要了解的重点发言,不可泛泛而谈。五要“实”,即坚定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调查的对象讲实话,反映实际的情况。对有关典型细节和数字要反复核实。六要亲手记录。这不仅可以解决“感觉”问题,而且可以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理性的认识。总之,在调查工作中,要身到、心到、口到、手到。
第三,要对记录的材料及时进行疏理,并不断进行交流。在每次调查座谈之后,调查人员一定要挤出时间对自己的记录作一番梳理,对调查的过程作一“回头望”,看一看被调查的人员是否反映了实际问题,素材是否全面,调查座谈的目的是否达到;哪些素材有用,哪些素材备用,哪些素材还要继续调查。同时,几位调查者还可以经常交流一下,集思广益,提出看法和见解,这样就可以使调查更深入,获得的真知灼见更多。如何写好调查报告要写好调查报告首先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特点。一般来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强。调查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经验或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报告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典型性强。调查报告是集中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因此,所选取的素材必须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给全局工作提供借鉴。三是报道性强。所谓报道性强,即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典型事实以及见解可以见诸于报,有的不能见报也可以作内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调查报告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的写法不同于写领导讲话,不同于写新闻通讯,不同于写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在表达方式上大都采取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用图表辅之;在内容上要求是有情况(包括经验、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特别是分析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调查报告,一定要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分析,就没有理性的认识,也就没有观点。
二、写好调查报告,我体会主要是把好三个环节:
一是详细占有素材后,要认真分析素材,找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调查以后掌握素材一大堆,需要用筛选法斟酌取舍,减裁选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进行改造制作,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并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二是运用好典型,叙议结合,达到观点与素材的统一。运用好典型素材是写好调研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典型事例不仅能证明一个问题在实践中哪些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也能证明一个观点是否确立。所以在写这一文体的时候,要用典型素材说明观点,用反面材料衬托观点,用一组材料反复论证观点,用精确的对比突出观点。这样写,就能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加之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就能使人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毛泽东领导制定的我们党《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曾对开会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时没有观点,讲观点时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讲的是开会的方法即汇报时的方法,实质是讲汇报的方法,也就是写好文章的方法。领会这一点,对如何写好调研报告很有指导性。
三是加强语言修养,力求表达准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调查报告要达到这样的宣传目的,即引人看,使人看懂并说服人。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题目要新,观点要明,语言要打动人且通俗易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白搭,费力不讨好。总之,要短些,生动些,准确些,鲜明些,也要活泼些。
此外,调研人员的自身素质是调研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理论修养。只有理论修养较深的人,才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站得高、看得深,善于抓住本质,击中要害。二是文字功底。提高文字水平主要靠两条:一曰学习,二曰勤笔,即勤学苦练,特别是要勤于动笔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公务员之家:http://
调研程序 1.确定问题 2.制定调研计划 3.收集信息 4.分析信息 5.报告结果 调研计划 1.确定调研目标 2.确定资料来源 3.选择调研方法 4.制定抽样方案 5.行动方案 6.调查预算 7.监控措施
一般来说,它包括确定问题、制定调研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报告结果等五个阶段。
二)制定调研计划
在明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包括:确定调研的目标、决定收集资料的来源、选择调研方法、制定抽样方案、决定具体行动方案、进行调研预算、制定监控措施等七个部分,在后面将对调研计划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选择调研方法
确定调研方法是指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一般在CIS形势凋研中经常会用到的有观察法、专题讨论法、问询法、试验法等,有些方法还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问询法可采用电话问询、面谈。邮寄问询等。调研方法与调研目标、调研对象和样本组建的特点。调研人员的素质等有直接关系,同时每一种方法在回答率、真实性及调研费用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确定调研方法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既适合于调研问题和目标,又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是调研人员通过观察被调研者的活动而取得一手资料的调研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由调研人员采用耳听、眼看的方式或借助各种摄像录音器材。在调研现场直接记录正在发生的行为或状况。观察法是一种有效的收集信息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观察法可以避免让调研对象感觉到正在被调研,被调研者的活动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调研结果的可靠性。但现场观察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而不能了解到其内在因素和原由,并且在使用观察法时,需要反复观察才能得出切实可信的结果。同时也要求调研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才能看出结果。
在CIS形势调研中,观察法常用于公众注意力调研,以了解和改进各种CIS视觉设计的对外传播;在分销商处观察顾客购买品种、数量,以掌握市场消费动向等。常用的观察调研方式有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和磨损调研等。(1)参与观察调研方式。参与观察是指调研人员直接参与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直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以收集接受者反映情况的一种人法。如要了解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态度时,可让调研人员直接参与到销售活动中去,观察顾客的购买行为。
参与观察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深人细致地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可以通过对接受者的一定刺激,来观察接受者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适当地询问深人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将观察法与问询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与观察调研方式要求调研人员具有所进行活动的相关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受到了充分的调查研究训练,这种收集信息的方法周期较长,费用开支也较高。参与观察一般适用于范围较小的专项调研。
(2)非参与观察调研方式。非参与观察是调研人员无需改变身份,以局外人的方式在调研现场收集资料的一种方式。非参与观察调研可用于一次性观察对象较多的调研。非参与观察要求事先制定较周密的观察计划,严格规定观察的内容和记录的方式。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非参与观察调研往往会发生观察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非参与观察常常要求配备各种记数仪器,如录音摄像设备、记数仪器、记数表格等,以减轻观察者记数的负担,并提高信息的准
确性和可信性。与参与观察调研相比,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对调研员的要求更集中于责任心方面,调研费用也较低。非参与观察适用于描述现状而不追究其原因的调研类型。由于非参与观察调研具有可以完全避免干扰观察对象、适用调研范围较广并具有弹性、对调研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等优点,在实际中使用较为广泛。
(3)磨损观察调研方式。它主要应用在对企业营运状况如营销状况以及企业管理状况等的调研中,磨损调研是对并非发生在购买现场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之一。与访谈调研方式配合使用时,可通过观察调研现场的用品及其磨损的程度,推测调研对象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信息,以及某种类商品的消费使用、质量功能等情况。单独使用时,通过对大街上过路行人作实地观察调研,观察行人的衣着、用品、携带商品等情况,可以了解到商品款式、质量更新频率等信息。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真实地搜集到一些人们不愿说出或不易指明的信息,像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
总之,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是一种非介人式的收集信息的方式,是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语言交流中的误解、暗示以及人际交往中感情等因素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干扰,尤其是可以避免在调研对象知道在被调研时就可产生的对于真实性、可信性干扰的情况。观察法也有它自己的缺点,如不能深人探讨原因、态度和动机,无法探讨调研对象的历史背景情况,对调研员的要求较高,调研费用也较高。在实际的操作中,不管采用何种观察调研方式,都应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清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2.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法是指邀请6-10人,在一个富有经验的主持人的引导下,花几个小时讨论某一个话题,如一项服务、一种设计要素等。主持人应保持客观的立场,并始终使话题围绕在本次讨论的专题上,激发参与者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由发言,所以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较高。谈话应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如在家中并通过供应饮料使大家随便一些,从而得到较自然真实的看法。
专题讨论法通常用于在进行大规模调研之前所进行的试探性调研中,它可以了解到企业员工、公众的态度、感受和满意的程度。调研人员应避免将调研结果推广到所有的受众,毕竟这种方法的样本规模太小,很难具有完全的代表性。3.问询法
问询法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询问的方式搜集信息,它是一种常用的实地调研方法。问询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调研人员同被调研者接触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面谈法、电话问询、邮寄调研和留置问卷等方法。
(1)面谈法。它是指CIS调研人员同被调研者直接面谈,当面听取意见,收集大家的反映,询问有关问题的方法。通过面谈法,调研人员可以提出已经设计好的各种问题,收集比较全面的资料,同时还可通过被调研对象的回答表情或环境的状况,及时辨别回答的真伪,有时还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信息。面谈法需要调研人员有较高的素质、熟练掌握访谈技巧,并事前做好各种调查准备工作。面谈法可采取个别面谈的方式,也可采取小组面谈和集体面谈的方式。
个别面谈调研指调研人员与被调研者面对面进行单独谈话的一种收集资料方式。个别面谈的方式有许多优点:调研员可以提出许多不宜在人多的场合讨论的问题,深人了解被调研者的状况、意愿或行为;记录的真实性可以得到当场的检查,减少调研的误差,在取得被访者的同意后,还可使用录音机等辅助手段帮助提高记录的可靠性;调研的灵活性较高,访谈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提问题的次序,随时解释被访者对问题提出的疑问;拒答率较低。但个别调研也有它的缺点:由于需要一个个地进行面谈,调研周期较长,调研的时效性较差;调研费用较高,调研的质量容易受到气候、调研时间、被访者情绪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个别访谈法一般只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但调研项目比较复杂的调研项目。
小组面谈指将选定的调研样本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交谈,由调研人员分头收集信息。它可以按调研对象的特点或调研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分组,每组3-5人。这样可以比个别面谈节省一些时间,同时也具有个别面谈的一些特点。
集体座谈指将选定的调研样本以开座谈会的方式收集意见,取得信息。集体座谈可互相启发、节省时间和费用,但参加人数较多,需要调研人员有较高的能力,充分了解每个参加者的意见。(2)电话问询
电话问询是指调研人员借助电话,依据调研提纲或问卷,向被调研者进行询问以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话问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信息,节省时间和费用,同时容易得到面谈法不易得到的调研对象的合作。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电话问询的时间不可能太长,调研项目要简单明确,所以调研的内容及深度不如面对面个别访谈和问卷调研;调研过程中无法显示照片、图表等背景资料,无法对比较复杂问题进行调研,电话调研的范围受到电话普及率的限制;由于调研人员不在现场,难以辨别回答的真伪,记录的准确性也受到一定影响。采用电话问询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多采用两项选择法向通话者进行询问,即要求被访者从两项要求中选择其一,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明确的回答,便于汇总,但无法了解被访者的意见差别,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同时使用其他方法以弥补不足。
电话问询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迅速获得有关信息,所以特别适用于调研项目单一,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明确,需要及时得到调查结果的调研项目。(3)邮寄调研
邮寄调研指将设计印制好的调研问卷通过邮寄的方式送达被调研者,由被调研者根据要求填写后再寄回来的一种调研方法。
使用邮寄调研,调研样本的选择受到的限制较少,调研的范围可以很广泛,并可以节约可观的调研费用。同时,由于只靠问卷与调研对象进行问询,可避免面谈中受调研人员倾向性意见的影响,也增强了调研的匿名性,可以得到一些不愿公开谈论而企业又很需要的一些比较真实的意见。
邮寄调研的缺点在于回收率较低,对问卷设计有较高的要求,缺少调研人员与调研对象之间的交流,而失去了对回答的准确和完整性的有效控制,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可以加大样本容量,从而抵消一部分由于低回收率造成的调查误差。(4)留置问卷
留置问卷的调研方法是指访问员将调研表当面交给被调研者,经说明和解释后留给调研对象自行填写,由调研人员按约定的时间收回的一种调研方法。
留置问卷的优点是:填写时间充裕,被调研者意见不受调研人员的影响,访问员经验之间的差异对调研质量的影响不大,可以对被访者回答的完整性和可信性给予及时评价和检查,保证问卷有较高的回收率。与电话调研相比,留置问卷调研可以克服或降低调研时间的限制,因而可以适合较复杂问题的调研,作为调研中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经常被使用。
留置问卷调研的缺点是调研地域范围有限,调研费用较高,不利于对调研人员的监督管理,对调研人员的责任心有较高的要求。
上述四种收集信息的方法各有所长,在实际中进行具体应用时,应根据调研目的和要求,扬长避短,选用不同的方法组合,从而及时有效地取得所需信息c 4.实验法
实验调研方式是研究各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对实验对象和环境以及实验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分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意见参考。
实验法一般包括试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应依据调研目的,确定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的分组,尤其要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完全可比性。其次,应分别准确记录各组在实验期间的状况。最后,在对实验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时应注意,要将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期间发生的变化加以判别比较,即在采取实验后的这段时间里,各组相对于以前的变化量有何不同。
通常状况下,增加控制组的数量,可以检定实验变量或因素与在实验期间个别有明显变化的非实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增加实验组的数量则可以更为精确地测定实验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或刺激强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效果。选用多少个组进行实验,通常要依据调研目标和预算约束来定。
实验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控制地分析观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调研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它的缺点是只适用于对当前情况的分析,不适于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费用较高。在门 形势调研中,实验法通常用于进行改变产品包装等企业视觉设计要素以及行为识别要素的效果调研。
第四篇:公文种类
公文种类
公文的种类简称文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公文作为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和处理各级机关公务的工具,体现着组织的意志,表达着组织的主张,显现着组织活动的行为目的。因此,公文的种类和体式取决于公文的性质和公务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不同的文种反映着公文不同的内容与作用。各机关在拟制公文时,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所处地位与发文目的,正确使用文种。在机关单位,除了应用公文之外,经常用到的还有常用文书。常用文书包括:计划类、总结类、讲话类和信息类等。
第五篇:公文种类
公文种类
公文的种类简称文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公文作为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和处理各级机关公务的工具,体现着组织的意志,表达着组织的主张,显现着组织活动的行为目的。因此,公文的种类和体式取决于公文的性质和公务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不同的文种反映着公文不同的内容与作用。各机关在拟制公文时,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所处地位与发文目的,正确使用文种。在机关单位,除了应用公文之外,经常用到的还有常用文书。常用文书包括:计划类、总结类、讲话类和信息类等。
通 告
一、通告的概念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二、通告的特征
(一)用于宣布一般性事项,有别于公告宣布重大事项。
(二)通告只在国内一定范围内公布,有别于公告向国内也向国外公布。
(三)通告可以由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布,有别于公告只能由地位较高机关发布。
(四)通告不写抬头,无主送单位。
三、通告的种类
周知类通告。主要是使受文者了解重要情况、重要消息。因此文中不提直接的执行要求。
执行类通告。主要向受文者交待需要遵守、执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其他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四、通告的写作格式
通告由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和日期等部分组成。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使用发文机关加文种、事由加文种或只写“通告”二字。
正文由缘由和通告事项两部分组成。缘由为发布通告的原因和根据,事项为须知和遵守的内容。用“特通告如下”转承连接。通告事项是面对大众的,应简洁明了,叙述清楚,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结尾部分可提出要求、希望,并用“特此通告”作结。有时也可不写,形式比较灵活。
署名和日期 正文后签署发布通告的机关名称和日期。
通 知
一、通知的概念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或聘用干部。通知大多属下行公文。
二、通知的种类
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用于印发本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以及发布某些行政法规等。
指示性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某一项工作作出指示和安排,而根据公文内容又不必用“命令”或“指示”时,可使用这类通知。
知照性通知。用于告之各有关方面周知的事项等。这种通知发送对象广泛,对下级、平级均可发送。
事务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对下级就某一具体事项布置工作,交待任务;同级机关及不相隶属的单位之间就某一项具体工作的进行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要求对方配合、协助办理等。
任免、聘用通知。用于任免或聘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等。
三、通知的写作格式
通知的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不同类型的通知使用不同的写作方法。
(一)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的写法。标题由发文机关、被印发、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须把握三点:对印发、批转、转发的文件提出意见,表明态度,如“同意”、“原则同意”、“要认真贯彻执行”、“望遵照执行”、“参照执行”等;写明所印发、批转、转发文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希望和要求。最后写明发文日期。
(二)批示性通知的写法。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由缘由、内容包括要求等部分组成。缘由要简洁明了,说理充分。内容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充分体现指示性通知的政策性、权威性、原则性。要求要切实可行,便于受文单位具体操作。
(三)知照性通知的写法。这种通知使用广泛,体式多样,主要是根据通知的内容,交代清楚知照事项。
(四)事务性通知的写法。通常由发文缘由、具体任务、执行要求等组成。会议通知也属事务性通知的一种,但写法又与一般事务性通知有所不同。会议通知的内容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名称,通知对象,会议的时间、地点,需准备的材料等
(五)任免、聘用通知的写法。一般只写决定任免、聘用的机关、依据,以及任免、聘用人员的具体职务即可。
报 告
一、报告的概念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属上行文,一般产生于事后和事情过程中。
二、报告的种类
综合性报告。是将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写成的报告。它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专题性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写成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一性。
回复报告。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三、报告的写作格式
(一)综合性报告的写法
标题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03工作情况的报告》。
正文把握三点:(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二)专题报告的写法
标题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招商工作有关政策的报告》。有的报告标题也可标明发文机关。标题要明显反映报告专题事由,突出其专一性。
正文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三)回复报告的写法
标题与前两种报告大体相同
正文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的查询、提问,有针对性作出报告,要突出专一性、时效性。
四、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写综合报告应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列出若干观点,分层次阐述。说明观点的材料要详略得当,以观点统领材料。
(二)专题报告,要一事一报,体现其专一性,切忌在同一专题报告中反映几件各不相干的事项和问题。
(三)切忌将报告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作请示,要求上级指示或批准。
通 报
一、通报的概念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报属下行公文。
二、通报的种类
表彰性通报。主要用来表彰先进,介绍单位或个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学习先进,见贤思齐,改进与推动工作。
批评性通报。用来批评后进,纠正错误,打击歪风,指出有关单位或个人存在的错误事实,提出解决办法或处理意见。
传达性通报。用于传达上级重要精神与重要情况;引起人们的警觉与注意,对当前的工作起指导作用。
三、通报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通报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发文机关和日期组成。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构成。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关于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情况的通报》等。正文表彰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一般分为三部分:
(一)主要事实。表彰性通报要突出主要先进事迹,批评性通报要抓住主要错误事实;
(二)分析指出事例的教育意义。表彰性通报,有在阐述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经验、意义和值得学习与发扬的精神。批评性通报要分析错误的性质、危害,产生的根源和责任,指出应吸取的主要教训等;
(三)决定要求。表彰性和批评性的通报,应写明组织结论与予以表彰或处理的决定,同时提出对表彰或批评对象与读者的希望、要求。为了防范和杜绝类似错误发生,批评性通报的结尾处,通常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的措施或规定。传达性通报一般不写决定要求。
(四)生效标识。在正文右下方标明发文机关名称,加盖印章,写明发文日期。
情况通报有两种形式:一种只对有关事实作客观叙述;另一种还对有关情况加以分析说明,有时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采取何种对策的指导性意见。
请 示
一、请示的概念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和批准的公文文种。请示主要用于:1.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缺乏明确政策规定的情况需要处理;2.工作中遇到需要上级批准才能办理的事情;3.超出本部门职权之外,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的事情,请示上级予以指示。
请示和报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两个都是写给上级的上行文,公文里都有陈述意见,反映情况的内容。区别是:第一,时间有别。请示跟报告相比,时间要求更紧迫。请示写的情况是未解决的,属于将来时,报告写的情况是已做过的,属于过去时;第二,内容的侧重点有别。请示着重于请示批准,报告着重于汇报工作;第三,要求有别,请示要求上级必须回复,报告则不必,只供上级参考。
三、请示的写法
请示按请示目的分,可分为批准性请示和呈转性请示两类。
批准性请示内容比较简单、具体,往往是一些较为细小的实际事项的请求。请示被批准后,执行机关范围也比较小,常常就是请示单位自己。
批准性请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请示理由、请示内容、请示结语。
请示理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常是导语式的,要扼要地讲明请示的背景和根据,及概括地写出请示事项。复杂的一般写成一段话,简单的则就以一句话为之。请示理由之后,许多请示中都要紧接着写上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它们的基本的格式是“现将„„报告如下”,随之点上冒号。但有些极短小的请求也可不写。
请示内容是请示的中心部分,要写得具体,条理清楚,说服力强。请示内容包括提出请示事项和阐述说明道理或事实两项内容。提出请示事项要详细,阐述说明道理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领导心中有数,易下决心。
有些情况简单,有条文和规定可依据,只是出于组织原则报给上级知道,请示批准的请示。请示内容部分只需提出请示事项即可,不必阐释道理。
请示结语是请示的结尾部分,一般是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请示结语语气要谦恭。请示结语的通常写法是:“特此请示,请审批”、“以上意见当否,请指示”、“特些请示,请批复”等。
呈转性请示,请示事项较为重大复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但需要上级批准,还需要上级转发。
呈转性请示和呈转性报告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呈转性请示不但要求上级批转,而且一定要有复文。呈转性报告虽也要求上级批转,但不要求上级复文;呈转性请示里要求批转的意见往往是较具体的作法、措施;呈转性报告里要求批转的意见往往是较原则、较概括的政策性意见。
批准性请示和呈转性请示也有较大区别,不仅是要求目的上的区别,而且在执行范围上也有区别。批准性请示执行范围较窄,一般就是请示单位自己;呈转性请示执行范围较宽泛,往往不仅是请示者的本单位,而且还要包括其他很多有关单位共同执行。
呈转性请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请示理由、请示内容、请示结语。
请示理由和批准性请示的写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有时语气较批准性请示更为庄重一些,由于这种请示批准转发后带有指导性,所以有时理由交待得要较详细,以期更加引起领导重视。
请示理由之后的过渡语和批准性请示相同。
请示内容,一般都是请示单位的设想和建议。因为比较复杂,提出请示事项和阐述说明道理两条,缺一不可。阐释道理时,可采取引用理论根据或摆明事实根据两种写法。呈转性请示内容部分在书写时要更注意条理分明,较长者要分条分项来写。
请示结语,呈转性请示结语也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写法与批准性请示结尾略有不同,通常写法是:“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贯彻执行”、“以上意见,如属可行,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或其他一些类似的说法。
在写请示时,应当注意以下一些事项:要坚持一文一事;请示事项必须明确、具体、可行;不要搞多头请示(请示应主送直接主管机关或主管领导,其他确需了解请示事项的领导机关或领导人,采取抄报形式处理。如是受双重领导的机关,也应根据请示内容,择要送一处领导机关,由主送机关答复请示的问题,对另一领导机关采取抄报形式);一般不得越级请示,个别需要越级请示的,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呈式,可以既避免越级,又明确主送机关;另一种是在越级请求的同时,把请示抄报被越过的主管部门;不要把请示写成报告或请示报告;除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请示不要直接送领导者个人,或既写主送机关,又同时主送、抄送给主送机关领导人。一般情况下,也不得在上报请示的同时抄送平级和下级机关。
批 复
一、批复的性质和特点
批复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答复性公文,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和指示性等特点:
1、权威性。批复发自上级机关,代表着上级机关的权力和意志,对请示事项的单位有约束力,特别是那些关于重要事项或问题的批复,常常具有明显的法规作用。
2、针对性。凡是批复,必须是针对下级机关请示事项而发,内容单纯,针对性强。
3、指示性。批复的目的是指导下级机关的工作,因此批复在表明态度以后,还应当概括地说明方针、政策以及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二、批复的写作
1、标题批复的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1)关于发文单位。批复的发文单位即行文主体,既不能不写,也不能随意略写或简化。
(2)关于事由。批复的事由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表示关联范围的介词“关于”加上请示或批复的事项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的批复》;另一种是在“关于”和请示或批复事项中间再插入一个表态动词“同意”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同意开放×××航空口岸的批复》。
2、正文批复的正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引语批复的开头通常要引述来文作为批复的依据,引述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结合请示的日期引述,如“×年×月×日来文收悉”;第二种是结合来文的日期和文号引述,如“×年×月×日×号文收悉”;第三种是引来文日期和来文名称,如“×年×月×日《关于„„的请示》收悉”,第四种是引述来文日期和请示事项,如“×年×月×日关于„„问题的请示收悉”。
(2)主文是批复的主体,这部分应针对下级机关请示的事项,表示同意与否的态度,有时还要阐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答复请示事项针对性要强,答复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表达要准确无误。
(3)结尾是批复正文的最后部分,它的写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提行写“此复”或“特此批复”;第二种是写希望和要求,给执行请求事项的答复指明方向;第三种是秃尾,就是请示事项答复完毕就告结束,此种结尾方法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要写好批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核实请示缘由的真实性,研究请示所注意所提意见或建议的可行性,有些情况应先作调查研究;第二,凡请示事项涉及其它部门或地区的问题,批复前都要与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第三,及时批复,以免贻误工作。对不按行文的正常渠道办理或一文多头的请示,应予以纠正,以免误事。
会议纪要
一、概念和特点
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是会议议定事项和重要精神,并要求有关单位执行的一种文体。有的需要下发执行的会议纪要,可以“通知”形式发出。
会议纪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综合性。会议纪要是在对会议中各种材料、与会人员的发言以及会议简报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提炼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整理和提要的基本特点。
(二)指导性。这一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会议本身的权威性;二是会议纪要集中反映了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决定事项。因而纪要一经下发,将对有关单位和人员产生约束力,起着类似于指示、决定或决议等指挥性公文的作用。会议纪要还可以作为与会同志向单位领导汇报、向群众传达的文字依据。
(三)备考性。一些会议纪要主要不是为了贯彻执行,而是向上汇报或向下通报情况,必要时可作查阅之用。
二、分类
按照会议性质来分,会议纪要大致有办公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联席(协调)会议纪要、座谈会议纪要等。
办公会议纪要是记述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等对重要的、综合性工作进行讨论、研究、议决等事项的一种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一般有例行型办公会议纪要,即记述例行办公会议情况及其议决事项的会议纪要,以及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即为解决某重大问题而召集有关方面和有关单位在现场研究、议决或协商的办公会议纪要。
专题会议纪要是专门记述座谈会讨论、研究的情况与成果的一种会议纪要。其主要特点是主题的集中性与观点意见的分呈性相结合,既要归纳比较集中、统一的认识,又要将各种不同观点和倾向性意见都归纳表达出来。
三、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分两大部分。开头第一部分一般应写明会议概况,包括会议进行的时间、地点、届次、组织者、出席和列席人员名单、主持人、会议议程和进行情况以及对会议的总体评价等。第二部分是纪要的中心部分,反映会议的主要精神、讨论意见和议决事项等。根据会议性质、规模、议题等不同,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集中概述法。这种写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的认识、议定的有关事项(包括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等),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阐述和说明。这种写法多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而且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统一,容易贯彻操作,写的篇幅相对短小。如果会议的议题较多,可分条列述。
(二)分项叙述法。召开大中型会议或议题较多的会议,一般要采取分项叙述的办法,即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大的问题,然后另上标号或小标题,分项来写。这种写法侧重于横向分析阐述,内容相对全面,问题也说得比较细,常常包括对目的、意义、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的阐述。这种纪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层全面领会、深入贯彻的会议。
(三)发言提要法。这种写法是把会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言加以整理,提炼出内容要点和精神实质,然后按照发言顺序或不同内容,分别加以阐述说明。这种写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与会人员的意见。某些根据上级机关布置,需要了解与会人员不同意见的会议纪要,可采用这种写法。
函
一、函的概念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函的使用范围广泛,涉及各方面的公务联系。
二、函的种类
函可分为公函与便函两种。
三、公函的写作格式
公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等。
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组成。一般发函为《关于**(事由)的函》;复函为《关于**(答复事项)的复函》。
正文一般包括三层:简要介绍背景情况;商洽、询问、答复的事项和问题;希望和要求,如:“务希研究承复”,敬请大力支持为盼”等。
四、公函的写作要求
(一)要一函一事,切忌一函数事。
(二)要体现平等坦诚精神,文字恳切得体、简洁朴实,用语谦和有礼切不可盛气凌人。
会议记录方法
无论作何种记录,都要求记得快,要点要记的完全和,不能漏记少记。提高记录的效率的根本途径,是平时最好多做听写练习。例如几个人在一直起学习,可以由一个人读一段文章,大家听写;小组开会讨论,可以练习做记录。总之,有动笔的机会,不要轻易放过。这样经常锻炼,不断实践,就会耳灵手快,熟能生巧。但掌握一些辅助方法,对提高记录效率也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介绍几种辅助方法:
一、记录时来不及写的字,可以用一些符号或者简称来代替。例如:用“社”字代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可以用“共”字代替,集体主义可以用“集”字代替等等;也可以在“社”、“共”、“集”等字后边加“——”符号,即成为“社——”.......,或者空三格(以便事后补上)。又如:基本建设可以写成“基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写成“社精”等等。
二、运用简化符号。如问题可以写成“门”字里边加个“T”字,资产阶级写成“次”字下面加个“及”字,阶级可以写成“阶”等等。
三、熟悉的地名、社名、队名、厂名、人名等可以只写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简称,如上海可以写成“沪”,北京可以写成“京”。
四、报告人或发言人引用某本书上较长的话的时候,可以只记所引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中间用“........”,但要注上所引的书名和页数,以便会后找原书查对补上。
五、数字可以写成阿拉伯数目字,百分比可以写%,遇到一连串数字时,可以列表记录。
六、如果有些字一时写不出,可以空些地位跳过去,事后再借别人的笔记来校对补充。
上述几种方法只是作记录的辅助方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会议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其中符号、简称、缩写、全体字等方法只能用在记录上,不允许在写作中借用以至滥用。
工作计划的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计划目标。要写明计划将达到的总的目标、要求,计划的指导思想,提示计划的轮廓和最核心的内容,有时还要说明制定计划的背景情况,概述前„时期工作的经验教训。这一部分相当于新闻中的“导语”,要高度概括、简明扼要。
第二部分写明工作安排。这是计划的主体部分。要围绕计划目标,展开说明各个方面工作的要求、任务,责任部门、单位和人员,时间、步骤、措施、方法以及时、物的保证。这一部分通常是分工作方面列出次标题,分别说明各工作方面的安排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第三部分执行要求。这是全文的结语。可根据计划写作的发展情况,或写明要求下级如何具体执行,或将工作事项中屑于思想性、政策性、倾向性的问题集中加以论述,或者照应目标提出切实的号召收束全文。
从语言表达而言,工作计划的用语一定要糟确、鲜明、深刻,不能含糊,以免使执行者感到摸棱两可或产生歧义。计划要写得简明通俗,明明白白,便于群众理解和执行计划;要用宜笔,忌用曲笔,更不要使用夸张一类的修辞手法。工作计划一般以下发执行为主(同时可—上报),所以语气要肯定、坚决,以示领导的信心和决心,以此去影响、感染、教育群众为实现计划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