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夏王陵导游词(大全)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其他景点:宁夏概况导游词 ·西夏王陵导游词 ·沙湖导游词
第二篇:宁夏西夏王陵导游词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西夏王陵旅游形象策划
西夏王陵旅游形象策划
张欢
(宁夏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摘 要:西夏王陵是宁夏4A级景区之一,其旅游资源的垄断性、独特性和神秘性独占优势,通过对西夏王陵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进行旅游形象定位和形象策划,其总体形象为:“梦回西夏,探秘古都”。并提出旅游形象的拟宣传口号,包括省内、国内和国外宣传的一系列口号。
关键词:西夏王陵 旅游形象策划 宣传口号西夏王陵旅游资源评价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从太祖李继迁到末主李皖共历经12位皇帝。西夏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地南,南起榆树沟,北至泉齐沟,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东临银川平原,地势西高南低,背风向阳,视野开阔,黄河绕平原东南,正合乎时人所谓“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的上起地。
西夏王陵始建于1038年,讫于蒙古灭西夏之前,西夏王陵内有9座帝陵,分别为裕陵、嘉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坐北向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陵区形成东西两行,有207座陵葬墓[1]。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的建造规模,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98年1月和8月西夏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又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的金字塔”。
西夏王陵目前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2、3、4号帝陵对外开放,陵区内建有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娱乐设施有大夏宾馆,内有客房、餐厅、娱乐中心、网球场等,西夏民俗风情园内有党项包、跑马场、射箭场、西夏行宫和西夏迷宫等设施。
杨猛等学者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对西夏文化旅游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1
他指出,西夏文化旅游是宁夏主要开发的旅游项目之一,以其独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构成了旅游地区的文脉,它是旅游地发展旅游的灵魂,对提高旅游目的地产品文化含量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加旅游地的厚重度。但与成熟旅游项目相比,仍存在着吸引力弱、开发程度低等问题。西夏王陵旅游形象定位
2.1 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象征,是指对旅游产品、品牌的提炼和升华,是抽象之后而又形象直白地表达出来,代表了一个旅游地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它往往是号召旅游者前往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旗帜,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认识的印象。
21世纪是形象时代,“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地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形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中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并可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
2.2 旅游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旅游形象定位是指从形象评价的角度,在对一个景区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对该地区的旅游事业进行定位。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2.2.1 旅游资源的特性和品质
由于历史上的党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当时活动的范围很小,并且西夏建国后在历史上存在的年代相对较短,因此西夏文化在我国仅此宁夏一处,西夏王陵更是西夏文化遗产的标签,其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和神秘性,知名度也较高,再加上丰富的西夏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作为依托,能够满足旅游者猎奇、求新、求异的心理。
2.2.2 旅游者的感知和认知
首先,无论是省级、市级旅游地还是具体旅游区,人们在做出旅游决策时,都会一般首先感知到旅游地的空间位置,进而认知相关的出游信息。其次,相似尺度的旅游地存在形象替代现象。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或是旅游地类型的相似性,同尺度的旅游地很容易被旅游者尤其是远程旅游者所混淆并产生相同的感知形象。此外,不同尺度旅游地的感知都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随距离增加,旅游地形象逐渐模糊。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对不同尺度的旅游地,信息的高密度传播和渗透都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从而克服距离长短和空间大小的制约,这一点对小尺度的旅游地或旅游区的形象传播尤其具有实际意义。
然而由于史书记载较少和西夏当时在历史上的影响相对较弱,人们对西夏历史文化的本身了解甚少,这就使得今天旅游者对西夏旅游资源的感知形象较弱,不像提到盛唐、明清时期,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意境地图”较明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如果用耀眼和神秘来形容其中一段,“西夏”则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自公元1038年建国至公元1227年为蒙古军所灭,西夏政权雄踞西北190年之久,其疆域在仁孝时期达到极盛“方二万余里”,领州22[2],先后同北宋辽,南宋、金相抗争,其力不可小觑;而立国之王李元昊采取“改姓鬼名氏、下秃发令、异衣冠、制蕃书”等一系列强调异于中原王朝的改革措施,则为这个新兴的王国增添异彩。循着易代修史的传统,应当有一部“西夏史”供后人了解当时之事,然而这个传统对西夏政权却不垂青,元代史家或许有意避开这段历史,总之,西夏王朝成了“无史之朝”。虽《宋史》有“夏国传”、《辽史》有“西夏外纪”、《金史》有“西夏纪”,却也不尽满足后世对其的研究,而19世纪之后一种形似汉字却无人可识的“天书”—西夏文字的出现,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3]。
虽然史书记载中留给后世的是一个不完整的西夏历史,但是这个王朝曾经创下的文明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硕果!雄伟的西夏王陵、兀自傲立的佛塔、神秘的文字、不同寻常的建筑装饰等等,都是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留给世人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西夏时期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究,那曾经模糊而令人困惑的西夏王朝,逐渐变得清晰和明朗。过往的历史或许会被遗忘,但历经万千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却是我们审视过去的最好凭证。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时会受到感知印象的影响,这就使得西夏王陵的知名度、神秘性发挥着关键吸引力作用。
2.2.3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宁夏其他成熟旅游项目对西夏王陵旅游的抑制作用。沙湖风景旅游区、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沙坡头风景旅游区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这些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相比,西夏王陵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其他地区相似旅游项目的抑制作用。西北地区还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陵兵马俑”,其规模、气势和质量都是世界领先,享誉中外,对西夏王陵吸引国外甚至省外游客形成强大的抑制作用,西夏王陵虽有其特色,但空间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
2.2.4 可进入性分析
宁夏交通网日益完善,可进入性较强,有利于旅游市场的扩大。航空:宁夏有河东机场,位于银川市东南,从这里有民航班机可直达北京、西安、太原、兰州、包头等数十个城市。铁路:包兰铁路穿越本区,纵贯银川新城市区南北,东接华北重镇包头,与京包铁路相连;西接西北古城兰州,和兰新、兰青、陇海三条铁路衔接。公路:宁夏境内有6条国道,以银川汽车站为中心有近三十条长途汽车线路,可通达全区各行署、市县所在地和陕西、内蒙、甘肃部分地区。主要干线通往固原、吴忠、永宁、灵武、中卫、大武口及内蒙古的巴音浩特、乌兰矿,陕西的定边和甘肃的平凉等几十个地方。此外,固原、吴忠、石嘴山汽车站还有三十余条中途线路通向区内外各地,各县汽车站均有开往乡村的短途车。
宁夏境内,除了公路、铁路、航空等主要交通工具,还有各种特种交通工具,主要存在于景区内部。如机械类的缆车、观光客运车、摩托工具等,自然力交通工具的滑行道、滑雪、滑沙等,蓄力交通工具的马、骆驼、蓄力车等,人力交通工具的人力车,索道类交通工具的悬索桥、溜索等。西夏王陵旅游形象策划
通过以上的分析西夏王陵旅游形象的确定,就要紧紧抓住主脉络和资源特色,并易于识别。由此,西夏王陵旅游形象定位为:梦回西夏,探秘古都。
3.1 理念基础
一级理念:大夏王陵荒如冢,美名东方金字塔。浩浩大漠,荡荡百里,西夏王陵背靠贺兰山,面向银川大平原,视野开阔,气势宏伟。其黄土夯筑的造型艺术及周边地区特有的西北荒凉气息,更能烘托出整个陵园的神秘色彩[4]。西夏独
有的建筑特点:状如椎体、逐级收分的陵塔。这种独有的建筑类似于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造型,美轮美奂。
二级理念:艺术瑰宝,璀璨西夏。西夏王陵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发现西夏文、残碑及石雕、金银器、铜器、竹器、铁器、陶瓷、珠饰等,再现了当时的西夏文化艺术、手工业等胜景。
3.2 宣传口号
(1)省内宣传口号:“品西夏王陵,知历史厚重”;“赏大夏乐舞,享休闲之乐”。
(2)国内宣传口号:“东方金字塔――梦回大夏”;“夏都迷惑,我来揭晓”;“王者至尊,尽现夏陵”;“西夏考古遗址公园,文化遗产长廊”。
(3)国外宣传口号:“埃及法老依尼罗,西夏天子傍黄河”;“东方金字塔,神秘西夏陵”。结束语
旅游形象策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旅游地、游客、策划师甚至是当地居民等众多主客体。西夏王陵旅游形象鲜明,旅游资源的科考、观赏等价值大,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西夏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旅游项目,因此,适时地抓住西夏王陵的这一形象特点进行旅游宣传,可以有力地推进宁夏的 “黄河金岸”沿黄城市旅游带。
参考文献
[1] 西夏王陵[N].现代化管理,2008
[2](元)脱脱等撰:《宋史·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77
[3] 周媛.宁夏的西夏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1:8-9
[4] 毛娟,李陇堂,李东.西夏王陵旅游区深度开发初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7)
第四篇:郑王陵博物馆导游词
导游词欢迎到郑王陵遗址博物馆参观。我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东城郑王陵遗址而建立起来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郑王陵遗址博物馆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处文物旅游景点。
郑王陵遗址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贵族墓地北侧。整个郑国贵族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新郑市文物管理局对整个墓地进行了钻探普查,发现墓葬分布极为密集,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墓地中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特别是规格多样的车马坑群的发现,在春秋墓地中尚无先例。如果将车马坑大面积的发掘,其盛况将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以来又一处现场展示我国古代光辉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厅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
在我国古代,由于认识上的局恨性,人们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级的生活,死后也按这个等级进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02年8月开始发掘,是目前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大墓。南墓道总长20.85米,北墓道长10米,葬具形式巨大,为三椁一棺或重棺。在全国已发掘的春秋诸侯墓中,三层椁极为少见。《庄子.天下》及《荀子.礼论》均云:“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此墓三椁二棺,正与记载相符,从而印证了这是一座郑国国君墓。
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实用葬车。而且车辆形制多样,装饰各异,均为拆车葬。目前在南墓道内已发现多种车40辆,在北墓道5辆。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有棕红色的漆。
综观中字大墓不计陪葬坑3号车马坑中的葬车,墓道中车辆总数45辆,车辆之多在我国目前已发掘墓葬中为最多。是难得一见的春秋车辆奇观。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车辆中发现了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象牙饰车、楼车、漆绘花纹车等珍贵车辆,多属全国首次发现,完全与《周礼.春官.巾车》中所记载“王之五路”相对应。这些车辆是目前发掘中所发现的最高级别、最为考究的郑国车辆。
郑国国君为伯爵,按周代礼制,其国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这座墓葬既有宽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车中又有宽大的车辆,与郑国诸候国的地位不相对应,反映的是这位国君已经“僭越”不服周礼的客观现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号与2号车马坑内的葬车数量加在一起,其车辆总数可能超过百辆,这对于当时号称“千乘之国”的郑国来说,无疑是太奢侈了。但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此国君在位时可能也是郑国比较强盛时期。在此墓东侧约7米的地方最近发现1座总长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发现的郑国墓中第二座带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国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发现这里是韩国的铸铁遗址,韩灭郑后在都城内兴建的大型官营作坊,在此大挖大烧郑主墓破其风水的历史场景,刻意体现了改朝换代后韩人惧怕郑人复国。在此墓的南边,有一些韩国残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厅五号车马坑及中型大夫级贵族墓
5号车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东南约10米,坑中葬4马车1辆,2马车2辆,马8匹,犬1条。马骨被压在车体之下,马匹侧躺放置,头向西,1号车为仪仗类的大车,放在坑的中间,2号车与3号车都是小型游猎车。另外,犬骨斜爬在3号车厢上,有明显的挣扎痕迹,形象十分生动可怜。
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级贵族墓葬,作为葬具的木质棺椁均已腐朽,依其遗迹可知葬具为一椁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铜器片。从故城中已发掘的10余座中小型车马坑的情况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级别才能殉葬1辆车,个别殉葬4辆车,这种级别的车辆都没有发现任何装饰品,这和国君所陪葬的车辆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它们的级别和地位是明显不同的。
整个郑国陵区从1999年发现至今,共探明不同规模的车马坑达23座,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长宽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侧的3号车马坑长13.5米,宽11.5米,深7.5米,面积几乎是1号车马坑的2倍。2002年3月开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时发现车辆非常密集,现暂停清理,开始挖砌坑底防渗过洞和四周防渗墙,目前防渗工程已竣工。该坑葬车数量可能在30辆以上。2000年发掘的1号车马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新郑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和中大夫级贵族墓展示厅,并对陵区进行了绿化和建设,以车马坑群的展示为主要特色,车马坑群数量众多,葬车多样,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区域内有如此多的车马集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观。它构成了我国截止目前春秋时期葬车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成为以军阵形式随葬的渊源,比闻名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早400多年。
第三展厅一号车马坑
1号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口长10.4米,宽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两道供古人上下的脚窝,内葬多种豪华、实用、形式多样的车辆22辆和许多马骨。春秋战国时期,一坑多车制似乎已成为一种更新颖、更时髦的追求。郑国1号车马坑葬车众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规律一般为车轮摘掉后侧靠在坑的四壁,马匹杀死后平铺坑底,车体则放在马匹之上,摘下的车饰、马鞍、马蹬、马衔等活动车马具放在主墓内,这与其它列国车轮不摘,马匹放在车辕下的葬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可能与郑人的观念有关,推测应是墓主人对珍贵的车马占有权的充分体现。
1号车马坑内的葬车车体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纵向相互叠压放置的,东边的车体依次叠压西边的车体,绝大多数车轮上都有两根加固的辅撑,这些车辆都是实用车辆,目前已发现37个车轮侧靠在四边坑壁上,轮子的外立面(轵端)向里,轮子的直径大多数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辐条,有两个车轮直径很大,约1.7米,可能是大型车辆用轮。坑内车辆斜靠西壁向东分三组依次斜压,北组8辆,中部7辆,南组7辆。共22辆。
由于车辆摆放密集,为了展出和保护车辆,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这些马均是杀死后平铺在坑底,马身上再放置车辆躯干,马匹头西尾南侧躺放置,肢体依次叠压,分东西向4组,每组约12匹,另外,按一辆车两匹马来推算,此坑内22辆车应埋有44匹马。
在5号车马坑中我们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动的狗骨。此坑的东北角19号车处也有一狗骨。可见犬是郑国车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这座马坑面积虽小,但葬车众多,车辆大小有异,装饰豪华,做工甚为考究,极具观赏与展示价值。经专家考证,这两座车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车全是木质的实用战车,车的表面施有棕红色漆。由于车辆摆放密集并相互叠压,多数车的车底与后门尚没有清出。
车在我国有着很早的使用历史,它的发明者一说是黄帝,一说是夏禹时的大臣奚钟,据说,他们是看到风吹着圆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滚动,而触发了灵感,发明了车轮,造成了第一辆车。这样,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已出现了车子,由于车的机动性强,冲锋起来锐不可挡,所以,它一出现,主要使用于作战。作为战车,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车子是很少的,灭纣的牧野之战,武王直接统帅的战车不过才300乘(1乘就是1辆),跟随的方国也不过才4000乘,却一举打败商纣王统帅的几十万军队,取得了灭商战争的胜利。因此,商周时期,战车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家庭军事权力的标志。即所说的“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考古中所见到的车的遗迹,多是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的。这时期由于等级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贵族坐车,一般平民不准有车,有车不坐,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不容。这时期的车马成了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准。身份越高所拥有的车越多、越豪华,平时乘坐它,战时用于作战,主人死后也可将其随葬,郑国贵族以大量车马随葬,不仅反映了郑国人高超的造车技术,同时也反映出郑国贵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爱车马的世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物资料的不足,郑国之迷还有许多没有揭开。在郑王陵博物馆的东南部还有3000多座墓和几十座车马坑,随着文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深入,难解的郑国之迷将逐步被揭开,同时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会各界展出。
第五篇:西夏碑导游词
大家下午好!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千里不相逢,很高兴在这晴空万里的中午与大家相逢。我叫***,本次我们将重点游览西夏碑。
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状,题名上面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正面碑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在重新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存武威市博物馆石刻陈列室。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1033-122)我国西部兄弟民族党项羌创建的国家。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距今已有890多年,此碑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人不知为何,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引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西夏碑身高2.5米,宽0.90米,厚0.30米,两面撰文。正面以西夏文篆书题名,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题名两侧各有一身线刻伎乐菩萨,做翩翩起舞状。题名上端是云头宝盖。碑文四周有饰纹。碑文内容较长,通篇记载着一神奇的故事,讲述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等经过。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西夏文到清代以无几人可知。从西夏碑文拓片中传世,及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潘汉合时掌中珠》后,才有人开始研究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西夏碑“汉夏合璧”,便于相互比较研究,更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