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三下乡”活动新农合调查小组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有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建立起既能减轻农民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又能兼顾农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的新农合制度,使悠闲地基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使农民群众获得基本的、最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因为新农合在农村的参合率比较高和使农民对看病观点的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我们决定对新农合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了解新农合在农村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地点及调查人员,问卷的回收情况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广西省苍梧县沙头镇、石桥镇、龙圩镇的医疗工作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和当地村民。
(二)调查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当地医疗机构的医疗工作者、接受当地医疗机构治疗的患者和当地村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调查,收集各种调查对象对新农合实施以来的评价与建议。此项调查利用2009年暑假时间完成,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无法一一调查、访谈,落实到当地的每个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时间、地点
2009年8月11日——2009年8月13日广西省苍梧县沙头镇
2009年8月14日——2009年8月16日广西省苍梧县石桥镇
2009年8月17日——2009年8月23日广西省苍梧县龙圩镇
(四)调查人员
三、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状况
今年,梧州市卫生工作将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新农合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梧州市财政局坚持“政府扶持、农民自愿、大病统筹、以收定支、保障适度、规
范管理、民主监督、三级联动、惠民利民”的原则,积极筹集资金、强化监督、全面推进该市新农合工作持续稳步发展。据了解,目前梧州市已有藤县、苍梧县、蒙山、长洲等五个县(市)区先后开展新农合工作,覆盖234.96万农民,覆盖率达到95.38%。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的基本原则
既减轻农民住了院大额医疗费用负担(增加收益程度),又能兼顾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受益面)。根据国家规定参合农民的筹资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科学测算基金补偿程度。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的补偿原则。防止补偿比例过高而使基金透支、补偿比例过低而是基金沉淀过多的现象。建立家庭账户。参合农民个人缴费的100%进入家庭账户资金可用于门诊体检和住院自费部分等费用,当年用不完,可以留下一年使用,但不能抵顶下一年的参合款。统一规定全县的参合农民住院、门诊和重大疾病住院医药费用补偿范围和比例。卫生局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减少和杜绝大处方和不规范用药的现象。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新农合用药的自查。监督和自查要形成制度。将十五种农村常见慢性病的门诊治疗纳入新农合制度的住院基金补偿范围。为抑制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要执行自治区卫生厅制定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标注,规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住院分娩纳入新农合基金补偿,计划免疫接种、疫苗费等属公共卫生和保健项目费用不纳入新农合基金补偿范围。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宣传工作
广泛宣传发动。苍梧县在2006年9月份就开展启动宣传发动工作,抽调镇村干部、医务人员等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轩敞合作医疗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这项工作每一年都在进行,并使新农合家喻户晓。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金筹集
农民以户为单位资源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次性交纳一年的合作医疗资金。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每人每年缴纳合作医疗费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40元,自治区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23元,梧州市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5元,县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2元。在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企业、村集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金分配
基金分为统筹基金和家庭账户基金。新农合统筹基金分为住院基金、门诊基金和风险基金。统筹基金理念结余达到25%(含10%风险基金)以后,不能在增加结余,当年的统筹基金可全部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补偿。家庭账户基金是门诊基金的其中一部分,家庭账户基金主要来源于参合农民的缴费资金,即参合农民缴费资金的100%进入家庭账户,称为家庭账户基金。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方式补偿
补偿分为住院补偿和门诊补偿。
住院补偿公式=[住院总医药费用-非《基本用药目录》的医药费用-非设定检查羡慕的检查费用-起付线]*补偿比例。住院起付线:是指新农合基金对农民进行补偿时计算补偿费的最低七点,起付线一下的费用由农民自己支付。镇、县、县级以上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分别为10元、100元、200元。五保户在本县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为0元。本县镇、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中医院住院分别按85%、55%、65%比例补偿。五保户在本县县级、镇级定点医疗机
构住院按85%比例补偿,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按40%比例补偿。一年内住院补偿基金封顶线为13000元。
重大疾病住院补偿公式=[住院总医药费-非《基本用药目录》的药品费用-非检查项目的检查费用-起付线]*补偿比例。住院医药总费用大10001-20000元、20001-30000元、30001-40000元、40001以上的分别按60%、65%、70%、75%给予。
慢性病门诊每人每年最高补偿1000元,对于低于每年1000元的门诊治疗方案是新100%补偿。
在本县镇、县级、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正常分娩毅力补助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
门诊补偿是门诊家庭账户基金,门诊、健康体检和住院自费的部分可以从们真家庭账户支付。家庭账户以户为单位使用,用完为止,不能超过家庭账户的存款额。
四、调查对象反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患者方面
新型农村合作制度的报销范围太窄,程序复杂。许多调查农户反映,部分常见疾病的治疗新农合不予以报销,如碎石。大多数门诊费用不纳入新农合的补偿范围内,很多患者为了能够获得补偿住院,导致资源浪费,有时会出现那些有需要的病人没有床位,耽误治疗。目前,苍梧县各级医院还不可以在医院直报新农合,需患者先垫付全部的医疗费用,再凭有关证件到相关部门领取补偿。此过程虽然能减少虚报、乱报的现象,但实施起来比较繁琐、复杂,对于离报销点较远的村民来说比较困难。
(二)村民方面
村民对新农合的各方面还不是很了解;病人多时,村民候诊和排队买药的时间长。在调查过程中得知,虽然绝大部分村民都知道新农合政策,但是他们对新农合政策的细节问题还不是很了解,就如村民们不了解各级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补偿比例和补偿起付线、封顶线等,导致在报销时出现很多状况,甚至会出现医疗纠纷。由于就诊的病人增多了,医院的设备虽然有所改进,但是在那么大的需求量中无法满足要求,医院的医疗条件没有得到合理的改善,致使有些患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三)医疗工作者方面
工作量大、待遇没有改善,医院的设备跟不上,新农合对药物的使用限制大。由于新农合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民群众现在无论大病小病都会到医院治疗,而且医院的规模没有什么变化,医疗工作者的数量没有得到适合的增加,致使他们对工作厌倦,毫无激情。医院的设备跟不上会导致医生的误诊或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这样往往会有很多纠纷的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该要为患者寻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新农合在用药方面的限制较大,鉴于患者对医疗支出的关注,导致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用药的过滤过多,影响医疗质量。
五、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够人性化
《苍梧县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实施方案(修订)》是有关部门根据自治区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技术方案(修订)的通知》(桂卫[2008]6号)精神,结合苍梧县实际情况,特
制定的方案。有关部门不能够随意变更,只能跟着死规矩办事,难以实现人性化的要求。
(二)新型农村合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由于资源有限,新农合的宣传工作队无法很有效的深入到各个基层去给村民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各个细节,只能是让村民知道有新农合政策这回事,并告诉他们新农合对他们看病问题是有好处的,但不能一一的、很详细的向每位村民解释清楚。
(三)医疗条件的限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快速普及,医院里的设备和资源不能向那普及速度那样迅速,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没有加快、医疗资源的添加量没有加大。这些与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有紧密的关系,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医院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改善医院的设施、设备,增加医疗工作者的数量及其待遇。
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工作,确保实施,不断改进、完善政策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为民办实事的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务必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准确无误的实施,既是深入到各级基层调查、了解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并及时采集合理的要求和建议,不断改进、完善政策制度。扩大报销范围,调动农民的参合积极性。现在,部分农民的意识比较薄弱,只关注眼前利益,觉得接受住院治疗的几率比较小,仅实行在住院和少部分的门诊医疗费用补偿难以调动他们的参合积极性。所以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将报销范围扩大,最好大多的门诊医疗费都能包括在其中。在调查中,82%的人希望将门诊范围扩大到门诊。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可能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不能发挥到多大的作用,对改善农民生活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希望有关部门能根据具体情况将封顶线升高。在调查中,有79.4%的人反映补偿封顶线过低。由于医院现在还没有开设有新农合的直接报销点,报销手续相对比较复杂,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新农合制度的速度,在新农合的定点机构设置新农合的直接报销点。在调查中,71.3%的人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二)与时俱进,增加各方面的医疗设备、资源,适当提高医疗工作者的待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深入人心、深受人们欢迎的制度,苍梧县农民的参合率都在90%以上,接近于100%,所以农民现在不论大病小病都喜欢到医院去看病。诊断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知识丰富的医生,二是能够准确检查出各项结果的先进设备。但是,目前很多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还没有足够的设备能给病人检查,还存在着医生、护士的不够问题。所以建议要适量给医院增添必要的检查设备,增加医疗工作者的数量。在对医疗工作者的调查中,88.7%的调查对象希望医院因适当提高医疗工作者的待遇。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曾经在农村里有许多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就回解放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等,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过去农村缺乏医疗保障,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无奈!而如今当你走进乡间田野,听到则是“我们现在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有病及时查,患病不用怕”等喜悦之声。这一切天差地别的变化,应该说是得益于近年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梧州市农民的参合率如此之高,可以说是全国的前列,所以我相信我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会都有更好的改善的,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明天会更好!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愈来愈集中于城市,地处偏远的农民看病(主要指大病或疑难病)不方便;更主要的,贫困农民普遍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有病不看,小病拖大,大病等死;与此同时,由于贫困,也由于缺乏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恶性循环,医疗保障的缺失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我对我所在地区的合作医疗试点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表明,由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1、首先,从中央到省、市、县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即政府应当对公共卫生和农民健康承担责任,这意味着这种状况开始有了根本的转变。
2、部分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后,我县医院农民住院人数比往年同期成倍增加,部分农民从合作医疗中开始受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3、农村县乡一级医疗卫生机构有望得到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构成覆盖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然而农村医疗设施十分薄弱,长期以来,无论硬件软件建设,乡镇一级卫生院都严重滞后,而合作医疗试点强化了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建设,同时也是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的现象向合理化方向的一点纠正。
二、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对合作医疗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可程度、信任和信心不足,热情不高。
2、资金仍然不足、覆盖面过小也是影响农民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合作医疗主要用于保大病,这种以保险业的原理和运作方式展开的合作医疗,对于仍处在贫困之中的农民吸引力十分有限。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家庭是家中没有病人就不愿参保,因为农民注重眼前利益与现实利益。
3、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推行的合作医疗采取的是以大病为主的模式,可能着眼于抓关键,急于打破贫、病恶性循环,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做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大病”的作用,由于覆盖面过低,实际结果很可能是小病没有兼顾,发展成更多的大病。从现实来看,大病都是由小病——常见病、多发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拖出来的。
4、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人对药价偏高、报销目录的限制表示不满,还有一些农民因担心报销手续繁琐对合作医疗望而却步,农民对于现阶段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了解不多,而管理部门又缺乏有力的宣传。
三、政策反思与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县级医疗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理所当然,保障农民健康是政府的责任,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的本职。然而,在贫困地区,在自负盈亏的背景下,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实属不易。难怪医疗机构都争相要成为“定点医院”,而群众普遍反映“定点医院”看病的药费比“外边”要贵。
政策建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包括从政策设计、具体实施、筹资与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参与性和公开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宜搞“一刀切”。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投资力度,杜绝出现“小病拖大”、“大病等死”的现象。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开展情况,分析该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制约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建议。
(二)调查地点: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
(三)调查时间:2010年8月27日
(四)调查对象: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村干部和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五)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六)调查课题历史背景资料:
我国在50年代就初步建立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并开始兴办合作医疗,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由于多种原因,困难和问题很多。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缓慢,城乡居民医疗水平差距加大,特别是农民群众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抵御重大疾病的风险,有病不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突出。
鉴于此,我国政府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后期两度试图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当时推行的是“民办公助,自愿参加”,这实际上是在制度设计上没有明确社会保障国家主体责任的定位,路子没有走对,资金不到位,再加上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所以最终均未能成功。本世纪初,伴随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的根本转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在多方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于2002年重新开启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
2003年,我国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并提出远景规划,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农合制度。
(七)调查事实:
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于 2006年1月1日正式启动试点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483,参合率为93.5%。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合作医疗可筹集资金来源包括三方面:农民每人每年缴纳个人参合资金15元,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按每人每年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区财政补助5元。其中,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的个人参合资金由市乡两级财政解决。参合人员以下四种情况下可得到相关医疗补助:
(1)在保障期限内因病发生住院费用的人可得到一定的补助(以补助住院费用为主),具体补助方案如下:
定点医疗机构 起付线(元)补助比例(%)
乡、镇、街道卫生院(医院)8055
市级医院 30045
市级以上医院 80030
封顶线:每人每年累计医疗补助20000元内
(2)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主要分娩产妇能享受80元的补助;
(3)对癌症、精神分裂症、中风后瘫痪、尿毒症、肝硬化晚期等患特殊重大疾病的人,可予以适当医疗门诊补助;
(4)五保户、特困户患大病,其住院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符合条件的可向市民政部门申请大病救助。
(八)新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开展,农民参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患者到乡村卫生院就诊住院急剧增加。加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欠账,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医疗供求矛盾,给乡镇卫生院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一、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
大。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有的定点医院、乡镇定点卫生院相关管理者和医护人员认为医生就是看病,不考虑某种药是不是在合作医疗用药的目录之内,甚至有个别乡镇卫生院对外伤等疾病采取回避的办法,针对结核病、精神病、儿科病等病种的药品偏少,不利于解决参合患者的实际困难。“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虽然农民到所在乡镇卫生院看病能报销的更多,但有些病在那里根本难以治疗,或者难以放心,不得不舍近求远到省市大医院看病,不仅医疗负担随之加重,而且很难报销或者报销数额极低,贫困农民仍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甚至有的只能放弃治疗.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新农合制度开始实施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部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改善乡镇卫生院的简陋设备,如何使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这些成为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处于被动地位,“参与率”高而“参与度”低
(2)资金仍然不足,实际覆盖面偏小
(3)仍是“富人看病”,穷人反而被排斥
(4)“大病”“小病”难以兼顾,“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5)组织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偏高
(九)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农民健康的“民心工程”,也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农村实事之
一、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农民健康工程”的头号重要内容。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新农合工作的重大意义,把这项造福广大农民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1)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
方法,利用多种方式,帮助群众算大帐、算细帐、算长远帐,引导他们克服侥幸心理,转变单纯“受益”的观念,强化健康投入和互助共济意识,增强参合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广泛宣传医疗服务机构不同的报销比例和医生用药告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要强化和普及农村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切实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
(2)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为民办实事的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内容。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我镇每年实施方案,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十分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包括从政策设计、具体实施、筹资与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参与性和公开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宜搞“一刀切”。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应当及时由“保大病”调整为“预防保健为主”。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农村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投资力度。另方面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方向着重放在社区能够治疗、不需住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杜绝“小病拖大”、“大病等死”。
(5)变“大病统筹”为在贫困山区农村实行普遍的“大病救助”。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负责,并可吸收民间捐赠。管理上须与“合作医疗”完全分开。“大病救助”不同于目前已经实行的“农村特困医疗救助”,覆盖面应当更广些。建议由政府扶贫开发部门或民政部门负责,另设专项基金。
(6)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步进行,重点在农村现有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体制上强化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医生的功能,相应弱化乡镇卫生院。可考虑将乡镇卫生院医生全部转为包村的社区医生,农民对社区医生有选择权,同时鼓励有资质的民间医生私人医生参与社区医疗保健市场竞争。
(7)采取措施进一步平抑农村药价。在县一级医院推行医药分开,扶持建设平价药房。鼓励发掘和发展中草药、针灸等民间医疗方法,大幅降低医疗成本。
结束语:总而言之,尽管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形势依然严峻,但政府正在努力为尚未参合的近八亿农民提供医疗保障,并明确提出了政府增加投入的责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试点是一个大胆的历史性开端。当然,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面临很多挑战。指出问题总是相对容易的,更多的挑战来自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不断完善政策,但毕竟这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令人欣慰的是,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参考,这包括九十年代城市医疗改革的经验、过去旨在复兴农村合作医疗的数次尝试,以及来自国外医疗卫生发展的经验。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推行和制度不断完善,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并促进城乡和谐、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亲民、惠民政策,是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卫生改革大局的根本大计,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二,调查基本情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绝大多数农民比较满意,对党关怀农民而实行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心存感激,但农民对重大疾病还是感到束手无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同时医疗费报销审批程序比较繁琐,不方便。农民从农村医疗保障中获取补助时部分群众反应不方便,程序复杂。也有群众反应 定点乡镇医院少,农民就医不方便,定点乡镇医院治疗和医药费用较高。定点医院治疗和医药费用太高,服务质量却比较差、水平低,是农民不愿去定点乡镇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5、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
6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让农民心存疑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和推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农民普遍存在的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担心合作医疗能不能长久,担心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兑现,担心合作医疗经费会不会被截流、挪用、贪污和私分,担心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因人而异,等等。
四、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合理选择适合河南省情的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模式。
2.积极构建多层次农村人口医疗保障体系
(1)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农村医疗保障的基础性工程
(2)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
(3)探索完善农村商业医疗保险——较高层次的补充性医疗保障
(4)普遍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保障的兜底工程
3.加大政府作为的力度
通过这次调查,我建议尽快将新农合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以立法的形式将新农合制度的性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固定下来,克服主要靠政府和部门制定的规章等“软法”约束和“人治”的弊端,为新农合的筹资、支付、规范管理和基金安全运行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新农合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一、活动目的:青春献和谐 关注合作医疗 关注新农村
二、活动对象:xx省xx市xx镇xx村全体村民
三、活动项目及目的:制定关于合作医疗的调查表,将其发放到村民手中,通过村民的填写情况对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有客观清醒的认识,通过此次活动增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此次实践主旨在通过农村及医疗机构的调查,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农村医疗现状,采农民心声,从而了解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情况、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知晓度和了解情况、以及相关的医疗情况满意程度。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为政府解决问题,新方案的制定、数据的采集和相关信息的来源提供所能及的帮助。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完善、更加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在此次实践中,也为更好提升自身社会实践服务本领与经验,为新农村及和谐社会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年暑假,我参与了我镇由社区两委班子组织、社区成员共同参加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小型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辖区居民、了解农户、听取社区老干部情况介绍,对这项工作有了初步了解。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有中央政府各部门和省级政府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会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等。市政协很快在2003年初组织进行了农村卫生工作专题调研,其中关于新型合作医疗的摸底调查是调研的主题之一。我参加了此次调研,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大多数农民对这项政策的实施持怀疑、观望态度,包括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也对开展这项工作信心不足,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居民对此项政策的态度
大多数居民对这项政策的实施表示支持和参与,我社区居民参与率达95%以上。也有部分居民对此制度缺乏了解,持观望态度。由于旧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和衰落给农民带来了诸多不便,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明显削弱,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医药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相当普遍。调查显示,群众有病时,有38%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的人该住院而不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明显增多。农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正是从为群众解决这些难题为出发点,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大多农民的观念和心态了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合。
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与过去实行的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有许多不同点,主要是:
1、新型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则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行组织。
2、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筹资;而过去的合作医疗资金,主要靠个人缴纳和村级集体经济补贴,政府各级财政不负筹资责任。
3、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主要解决小伤小病,抗风险能力差。
4、新型合作医疗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统筹的范围大,互助共济的作用就大;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一般都以村为单位统筹,少数以乡为单位统筹,互助共济的能力较小。
三、存在问题及相对建议
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仍然薄弱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各项要素优化配套。虽全县各个乡镇都有卫生院,但医生素质不高,大多卫校毕业,卫生院卫生条件差,医疗器械不足,高科技仪器严重缺乏。农民虽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基本的医疗保障条件跟不上,医疗条件并未改善。
(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制约,受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情况下,要自己出钱来保障自己健康的意识不强,部分农牧户有怕吃亏的思想。尽管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农牧民希望有基本医疗保障,但对医疗消费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认为看病花钱目前还是次要的,偶然的,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
(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调查发现有93的农户只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对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调查中,参保农户不知道合作医疗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和报销比例分别占89.15、75和96。绝大部分农牧民只知道个人缴纳10元,就认为可以报销医疗费,而对基本筹集来源,医疗补偿标准,基金管理,费用补偿程序等主要内容一概不知或者知之甚少,使部分农民产生了看了病报销不了,花的钱多报销的少,报销程序繁杂,甚至还说存在优亲厚友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不同程度的产生怨言,这都是宣传的广度不够,宣传时多是简单地、机械地发些宣传材料,而没有耐心细致的做宣传工作。不仅要使这一制度家喻户晓,而且要将主要内容做到人人皆知。
(四)报销手续比较复杂、报销比例较低。
在调查对所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有何希望时,100的农民群众都选择了提高报销标准和简化报销手续这两条。群众反映,病人就诊后到拿到报销的医药费,特别是转院治疗的,需要经过层层环节,需要较长时间。另外,报销范围小,补偿的标准也较低,起报线较高,目前我市最高补偿金额为1万元。
(五)管理工作滞后。
市上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但没有专职人员编制,目前市合管办只有
几名兼职人员,工作量大,人员严重不足。乡政府也是一名兼职干部,且人员变动大,业务不熟悉。市乡两级网络化管理更谈不上,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运行初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
1、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人心,农民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
各级合作医疗的工作人员要对政策领会透彻,端正为农民服务的态度,提高服务意识,让农民通过与这些工作人员的接触,理解政策,相信政府,增强积极参合的信心。
2、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大多数没有达到规范标准,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就近医疗的问题。
政府应该把乡镇医疗机构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基地,给予足够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必须的医疗设备,使每一个乡镇医院都能达到统一的硬件标准。
3、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缺问题。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学历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人才流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相关单位应该采取相对措施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待遇,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我国正在探索的新型农村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从调查篇二: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的调查报告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10级普专临床4.5.6班
王亚宾 2011.8.25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参加社会实践的号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建功成才为指导,我于2011年8—9月份武陟县小董乡周围乡镇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为期二周的学习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
通过调查,掌握和反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情况,并以资料形式记录储存,开展到医院以及村级诊所上门走访、访问参观等活动,深入了解政府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的推行,农村医疗的改革与发展现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了解国情,贴近民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勇担时代责任,以己所学,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调查背景
我国是一个具有近9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既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也不可能照搬目前城市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传统保障模式,应立足于农村,鼓励农民从自助走向互助,以合作的力量为主,配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一定扶助。这是一种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型医疗保障制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003年,武陟县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当年参合农民36.1万,参合率为62%;2004年,参合农民40.9万,参合率为70.2%;2005年,参合农民达53.2万人,参合率为90.4%,分别较2003年、2004年提高了28.4、20.2个百分点。三年来,该县共筹集基金3599.4万元,累计补助支出2720.6万元,全县受益农民50万人次,其中,3.9万人次享受住院补助2282.1万元,46.1万人次享受门诊补助438.5万元,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该县两次万人问卷调查表明,参合农民对合作医疗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4%,群众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8%,初步达到了“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医疗机构满意”的预期效果。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找医院相关领导亲自访谈
三、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现状
各乡镇2010年合作医疗农民筹资情况
农民参合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配方式和使用途径 1.实行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及镇卫生院在村级外设门诊报销药费的20%。(费用总额按辖村人口人均20元计算); 2.本镇卫生院门诊医药费报销35%; 3.本镇卫生院住院医药费报销50%; 4.区级定点医院住院医药费报销30%; 5.省、市级医院住院医药费报销15%;
6.因尿毒症住院后在同一医院血液透析发生的费用,可合并按住院比例报销;
7.在历城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中药饮片费用在上述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发生的费用,在原报销比例的基础上再提高20%;实行门诊慢性病统筹的医疗机构,应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的,按住院比例进行报销; 8.每人每年报销金额累计最高3万元。
——访问武陟县新农合办公室
四、结论
目前农村及乡镇卫生院处境十分困难。许多卫生院的房屋破烂不堪,卫生环境恶劣,医疗设备陈旧,队伍素质低,不少卫生院无钱购药,职工的工资也不能按月、足额兑现,导致新生力量进不来,原有骨干留不住,种种严重问题急需解决。
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仍然薄弱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各项要素优化配套。虽全县各个乡镇都有卫生院,但医生素质不高,大多卫校毕业,卫生院卫生条件差,医疗器械不足,高科技仪器严重缺乏。农民虽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基本的医疗保障条件跟不上,医疗条件并未改善。
(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县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制约,受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情况下,要自己出钱来保障自己健康的意识不强,部分农牧户有怕吃亏的思想。尽管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农牧民希望有基本医疗保障,但对医疗消费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认为看病花钱目前还是次要的,偶然的,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农户只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对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调查中,参保农户不知道合作医疗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和报销比例。绝大部分农牧民只知道个人缴纳10元,就认为可以报销医疗费,而对基本筹集来源,医疗补偿标准,基金管理,费用补偿程序等主要内容一概不知或者知之甚少,使部分农民产生了看了病报销不了,花的钱多报销的少,报销程序繁杂,甚至还说存在优亲厚友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不同程度的产生怨言,这都是宣传的广度不够,宣传时多是简单地、机械地发些宣传材料,而没有耐心细致的做宣传工作。不仅要使这一制度家喻户晓,而且要将主要内容做到人人皆知。(四)报销手续比较复杂、报销比例较低
在对邻村的10家进行访问对所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有何希望时,很多的农民群众都选择了提高报销标准和简化报销手续这两条。群众反映,病人就诊后到拿到报销的医药费,特别是转院治疗的,需要经过层层环节,需要较长时间。另外,报销范围小,补偿的标准也较低,起报线较高,目前我县最高补偿金额为3万元。(五)管理工作滞后
市上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但没有专职人员编制,目前市合管办只有几名兼职人员,工作量大,人员严重不足。乡政府也是一名兼职干部,且人员变动大,业务不熟悉。市乡两级网络化管理更谈不上,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由以上对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各种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要想改革和完善农民的医疗条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我国近些年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实践和尝试可以看出,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我国需要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并各方面支持和配合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几条建议
1、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好地发展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处于中心环节和关键地位,担负着本乡镇的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和卫生行政事务管理等重要任务。建篇三: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关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调研
时间:2015年1月27日
地点: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碧城镇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旨在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并没有完全随之而去,而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服务于民。
关键词:农村,医保,问题,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多,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保障滞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妨害了社会稳定。农村医疗保障突破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死角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新曙光。可是,农村医保正处在发展前期,问题迭出,势必会阻碍其发展进程。本文旨在探索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民,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足迹,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初级卫生人员的提法主要来自中国的启发。中国人在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这种模式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为: 1.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由于资源有限,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一些地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 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2.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
在卫生部肯定了米山乡的做法之后,其经验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形式,促使其进一步兴起和发展。1960年2月中央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并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将这种制度成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1960年5月18日《健康报》在社论《积极推行基本保健医疗制度》中肯定了这种集资医疗保健制度的办法,这对于推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举办合作医疗制度的已达40%。“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大力推广。据世界银行(1996年)报道,当时的合作医疗费用大约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20%,却初步解决了占当时80%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3.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5%。
二、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1.农村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而在农村100个人中,只有12人不同程度地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在大中城市这个数字则为54。从1999 年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有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率极低,作为各种商业和社会保险中覆盖面最大的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不足20%。而且,农村79%的农民自费医疗,保障水平低。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2.农村投资不足,城乡差距大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是向城市倾斜的思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农村医疗保险资金严重不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地方财政吃紧,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已所剩无几,对农村卫生机构的补贴减少,农村卫生资源将更加匮乏。
3.“因病致贫”现象严重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供给逐渐市场化,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村医疗服务费用不断上涨,“因病致贫”、“有病难就医”在农村已不是偶然现象,农民对看病就医心存隐忧。近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许多农民已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形成“小病拖,大病抗”的普遍局面。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矛盾突出,必须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否则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如计划生育、传染病、流行病的管理控制等问题,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首先,缺乏激励机制农民参保热情不高,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目的,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大病医疗负担。而患大病具有偶然性,因此,农民会因为患大病的几率小而不愿意保险费参加统筹。其次,管理存在漏洞,筹资力度不够,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违反中央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政策和试点指导原则的做法。此外,忽视地区间差异,造成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医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