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旅游规划病了
中国旅游规划病了
2007-7-29 14:38:56
新华社海口1月16日电(记者赵颖全)日前,在海南省召开的首届“中国生态旅游产品创新与旅游目的地规划”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对我国的旅游规划现状忧心忡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建议。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王衍用以“春秋战国,形形色色。理念错误,创意欠缺。败笔不少,精品不多”几句话来总结近二十年来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状况。以下是专家们对我国旅游规划问题“会诊”所作出的分析性意见。
旅游规划队伍混乱
王衍用认为,一个合格的旅游规划专家应该是以旅游理论为基础,具有创新创意水平,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专家。而纯旅游理论专家、纯建筑专家、纯景观专家都不能称之为旅游规划专家。
王衍用指出,由于现在的旅游规划是一个卖方市场,旅游规划存在着很大利益空间,并且旅游目的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对于谁能够真正来做规划也不是很了解。所有这些导致了旅游规划门槛过低,旅游规划队伍混乱。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只要是教授级别的人物就出来搞旅游规划,只要是旅游院校的老师就出来搞设计。很大一部分旅游规划不伦不类,水平不高。甚至还有很多东郭先生大行其道,不符合旅游目的地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的规划满天飞。这样的规划不仅没有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甚至破坏了地方有限的旅游资源,这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取当代人的、或者说是当代一小部分人短暂利益的行为,必将对整个旅游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旅游规划设计不尽如人意
不少专家分析了目前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存在的种种毛病,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克隆”问题严重
北京旅游学院研究员杨乃济认为,旅游规划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适应、体现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性,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一个旅游规划方案处处可用的现象,比如左旗抄右旗、云南抄陕西。更有甚者,直接将A地的旅游规划方案换个名字,就直接套用到B地。
王衍用表示,这样的旅游规划“克隆”,不仅使游客觉得乏味,丧失了游览的热情,更可怕的是伤害了旅游地原有的文脉、地脉和景观肌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
2、旅游规划创新不足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卢云亭认为,现在旅游规划中存在着严重的八股规划现象,规划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可操作性。有灵魂的规划必须具有创新性,只有这样的规划才能够使旅游目的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王衍用指出,现在许多旅游规划流于表面化,文本非常正确,原则和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不具备可操作性;旅游规划面面俱到,无突出长处、无明显欠缺、无亮点,不出彩,这样不合格的规划,是对产业规划的亵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魏小安认为,旅游规划的瓶颈在于很多的规划缺乏新意,十分老套,属于鸡肋设计,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3、旅游规划“惟技术论”
杨乃济说中国古代诗书画园林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都讲究文化意境,注重“意在笔先”。但是当前很多旅游规划反其道而行之,“技在意先”。
王衍用强调,旅游规划是一个要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问题。没有主题定位、市场需求、风貌设定,纯粹的技术手段、图件主义、硬质规划将对旅游景观造成戕害。不考虑主题思路和主题文化的规划是没有灵魂的东西。
4、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专家们提出,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强调旅游规划应该达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但是目前的旅游规划在“可操作性”这个重要方面存在很大欠缺。
魏小安认为,现在很多旅游规划空洞无物,对于地方的实际旅游发展只是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规划,而地方关心的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的规划却避而不谈,或者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王衍用认为,旅游规划存在着不能落实的问题,一是旅游规划不能符合当地的发展定位,经济的支撑性达不到;二是领导意志问题,后任领导面对前任的规划要另起炉灶,重新规划,大搞政绩工程;三是旅游规划无权威性,应该加强旅游规划的立法,让旅游规划实实在在地存在下来。
杨乃济教授指出,旅游规划落实出现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规划本身就不具备可操作性;有的规划完全是领导搞的政绩工程,规划搞出就束之高阁或者是敷衍了事。
第二篇:中国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为适应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和满足国内旅游业发展需求,北京光华卓策旅游规划设计院联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PATA(亚太旅游组织)等院校和组织共同成立了中国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中国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在继承各大院校严谨学术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光华卓策的创意实战基因,以独创性、前瞻性、科学性著称,被认为是中国旅游规划前沿研究的风向标和产业主管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
中国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以打造“中国旅游规划行业的创新思想传播平台”、“具有独立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的顶级研究机构”为己任,先后承接了国家旅游局、各省市旅游局多项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是目前国内成立最早、最权威的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第三篇:中国旅游规划路在何方
中国旅游规划路在何方
2007-7-29 14:40:17
专家们认为,在我国,旅游规划目前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它不仅仅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产业自身的行为,也不能被视为一个短期行为和单纯的经济行为。旅游规划涉及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地理规划和土地规划等各种问题,涉及规划地经济水平和文化的提升。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初步形成以下共识:
1、实行规划设计者的资质认定,纯化旅游规划队伍
国家旅游局虽然发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但是对规划设计者个人的资质认定还是空白,近期应该有所动作。
对此,王衍用提出几点解决意见:一是纯化旅游规划队伍,实行旅游规划师考核认定制度;二是旅游规划应该提倡明智委托,旅游目的地应该委托旅游规划师来做规划;三是明确主体,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应该由旅游规划专家编制。
2、提升地位,实现旅游规划法制地位和权威性
因为目前旅游规划委托人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旅游规划存在“人走政息”的情况,规划地领导的人事变动对旅游规划实施的影响很大。对此,王衍用提出要实现旅游规划法制地位和权威性,提升地位。针对地方领导离任所导致的规划流产现象,要尽快出台《旅游法》,形成旅游规划方面的约束机制。
3、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突出“后规划”时期的地位
杨乃济指出,《旅游规划通则》虽然指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但主要还是将旅游规划设定为一种宏观思路,突出旅游发展的纲领性和战略性,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制定宏观发展蓝图,而淡化表象设计。由于旅游规划和其后的实际项目策划成了两套班子,彼此脱节,规划的意图不能被后规划期的项目操作者领会和体现,出现偏差甚至是背道而驰。作为指导旅游规划的权威法则,《旅游规划通则》应加强对后规划期操作的阐释和规范。
魏小安认为,一个好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的集合体,它不仅要虚到家,还要实到位。这就需要旅游规划的设计者在进行旅游规划时既要从大的方向把握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市场定位和客源定位,还要为旅游目的地设计出细致入微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
要形成合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规划分工合作编制体系。根据规划性质和实践操作情况看,目前比较合理的格局应是旅游规划中宏观性的总体规划和中观性的开发建设规划与创意规划由旅游专家牵头,其他专家配合;后续详细的景观设计应该在旅游总体规划思路指导下由城市、建筑、园林专家主持,旅游专家参与编制。
据杨乃济教授介绍,深圳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旅游规划行为。即从前期宏观规划到后规划期具体项目的策划实施由同一家被委托单位进行,这样保证了旅游规划从文本到项目设计的一致性,规划意图能够得到很好的表达和体现。
4、提升人的素质
日本国际观光学会会员德村志成教授认为,旅游规划的失误最终还是人的问题,要加大对于人才的培养,从基本上提升人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旅游目的地规划者的责任重大,规划的水平高低,规划的成功与否,规划能不能凸现应有的功效,关键在于规划者在德、才、识方面的素养。
第四篇:国学智慧:中国旅游规划之源
国学智慧:中国旅游规划之源
中国传统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具有非凡融合力和会通精神,兼容并蓄,注重和谐融通,主张把人与自然界有机联系起来,也把自然、哲理与社会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大到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小到连小孩都懂得的孝道,可以说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
传统文化的大智慧中的大原则,到现在仍然有用,尤其对旅游开发有用。在中国搞旅游开发,处处遇到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传统文化的名家、名人以及故事如珍珠般散落在祖国大地,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在旅游开发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因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而造成的障碍。要么被传统文化绊倒,要么传统文化助旅游飞越。我们的旅游开发怎样运用传统文化,突出特色?国学与旅游如何“联姻”才能“双赢”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要让旅游开发有特色,在中国便绕不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骨子里的巨大基因。要是不懂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将受到巨大障碍,寸步难行。我们在旅游开发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迫在眉睫。为此,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旅游规划公司应为公司全体成员培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于是,我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知识宝库中,选取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风水文化、五行文化、河图洛书文化、中医文化、诗文对联文化、书画文化等十个方面进行讲述,意在引导他们在旅游开发实践中将传统文化与旅游进行对接,发散出更多更好的创意产品和作品。对接就是融合,旅游开发只有与当地文化、传统文化进行对接,才能打造出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旅游精品,才能做出特色来。越是有特色的,越是流行的,这正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培训的目的在于从旅游角度来发掘传统文化,吸取传统文化智慧,应用到旅游开发中去。只有提纯传统文化中的旅游文化,让国学与旅游相融合,才能有产出,形成生产力。
深圳市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0755-86196178
第五篇: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
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
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
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魏小安,2001,转引自《中国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规划——有当前旅游规划热引发的思考》。旅游学刊,16(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