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文化障碍分析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文化障碍分析
刘武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指以法定程序建立起来的,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以人为本,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政府组织。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在其构建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行政文化与之相匹配。本文在分析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行政文化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目标形态。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行政文化障碍消解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与行政文化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以法定程序建立起来的,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以民为本,以民主、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和有效的帮助,促进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政府组织,简言之,就是以“服务”为核心建立的、致力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中心,将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核心理念贯穿、渗透到政府管理的完整系统之中,最终落实和体现在政府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行政模式,重要的是一种制度结构。它的基本内容也不仅仅是几条便民利民的措施,而是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全面发展观。它蕴涵着政治体制、政府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丰富内容,这种制度和模式是建立在特定行政文化基础上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长效机制,营造一个适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环境,最终达到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这一根本目标。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主体文化障碍
行政主体文化是行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它是指行政主体在长期的行政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客观精神、心理积淀和行为取向模式。行政主体文化受传统行政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服务意识相对淡薄,重管制轻服务,形式主义严重,效率低下,民主和公共意识相对比较淡薄,以及没有正确的权力观。这些障碍使得服务型政府的各种服务机制、服务制度以及各种服务技术的完善受到延滞,从而阻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主体文化障碍是整个行政文化障碍中最主要、最根本的障碍。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客体文化障碍
行政客体是指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对象如公众和社会组织。因此,行政客体文化特指公众和社会组织在与政府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态度、心理和行为选择模式。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行政客体文化障碍主要表现在公众和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意识的淡薄,公民参与意识淡漠等。这就使得政府力量占据支配地位,而社会与公民力量相对弱小,社会与公众对政府依赖性强,多元权威的培育以及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与私人机构之间的互动型的合作难于实现。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制度文化障碍
行政制度文化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行政主体行为的规则和准则,以及人们关于行政制度的较为稳定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取向模式。行政制度文化直接影响着行政主体对行政机构和行政规则的设立与修订的认识,直接影响其行为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制度文化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治”型行政制度文化阻碍了服务型政府制度的确立;封闭、神秘的行政制度文化使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不高;
3、封建专制的行政制度文化仍有残余。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的消解
针对以上行政文化障碍,现主要从主体重塑,以人为本、制度创新这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的消解对策。
(一)主体重塑:构建优良的行政主体文化。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文化障碍消解首先要从重塑行政主体文化入手。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更新政府管理理念。从政府能力方面看,随着“全能政府”的弊端日趋显露,人们逐渐认识到,正如存在市场失灵一样,实际上也存在着政府失灵。因此,必须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同时应从确立法治理念、责任理念、服务理念入手。
2.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多年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了全能型政府的行政文化。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而许多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重塑行政主体文化首先要求消除全能型的行政文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3.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需要一支观念
新、本领硬、作风实的公务员队伍。公务人员及领导干部,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各级政府的应加强引导和督促,不断健全公务员制度,完善公务员培训体系,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等。
(二)以人为本:建设健康的行政客体文化
建设健康的行政客体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培育公民社会组织、提高公民主体意识,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来实现。
1.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当前,公民社会组织在各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其作用表现为充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管道和桥梁,反映民生,传达民意,参与政府的公共决策。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是建立健康行政客体文化的重要途径。
2.提高公民主体意识。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来说,我国的政治文化应该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但是,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封建专制等消极方面的影响,地域型政治文化和臣属型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仍有很大影响。作为政治文化中重要部分的行政文化同样如此。因此,扩大公民参与,提高公民主体意识就成了行政客体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3.提升公民综合素质。行政客体文化的重塑,不独依靠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及参与的扩大,还应建立在高素质的公民的基础上。为此,要着力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民综合素质。
(三)制度创新:建立先进的行政制度文化
1.重新设计政府制度,促进政府制度的科学化。当前消解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制度文化障碍,推进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根据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导向,重新设计政府制度,促进和实现政府制度的科学化。
2.完善政府制度,促进政府制度的合理化。这就要制定便民措施,建设“顾客导向型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行政制度,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化管理手段.3.创新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事务,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决策结果不仅影响某一部门某一地区,而且最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因此,要转变决策观念,完善决策制度,多方收集信息,广泛调查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目标,促进决策手段现代化,通过听证、公示、公开听取社会各方建议,开展政策评审,吸纳对策建议,使决策更加完善。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实现决策反馈,通过网络技术,准确捕捉机遇,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偷,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3.彭国甫,盛明科,行政文化创新:行政体制创新的核心。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4.唐检云,论中国行政文化创新的目标。行政论坛2004年第2期。
5.邓仕仑,试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与模式,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该文发表于《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作者系甘肃省酒泉农垦技工学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河西分校)教师,高级讲师。
第二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致力于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和制度的创新,把我国建设成精简高效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公开透明、具有回应性的有限政府,本质上要求广泛的公民参与。本文从法律法规建设、参与意识和能力、参与渠道等方面找出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总结了加强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民参与;政务公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行政改革追求的目标。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它标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本身,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透明的、有限的、回应性的便民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新公共服务是关于公共行政在将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①新公共服务强调:公务员要着重关注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公共政策可以通过公民参与和合作得到最有效的实施,公务员要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同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来源——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中都强调公民参与。因此,公民参与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公民参与,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不仅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即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还包括
②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物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它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也就是普通公民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①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罗豪才.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二、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服务型政府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从这些显著的特征中,不难看出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一)民主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民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民主政府主要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评价。要做到这些,显然需要公民的参与,没有广泛的民主参与,就不能形成民主政府。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民主政府的内在条件之一。
(二)透明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是透明的政府。透明政府应让公民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政务公开,不是简单的行政公文、政策规章的公开,而是要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和过程,让公民明白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公民参与的过程。没有公民参与,也就不能实现政府的透明和公开化。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透明政府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回应性政府要求公民参与。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当强调他们服务于公众的职责。换言之,将公民置于首位,强调的重点不应当放在政府应该掌舵还是划桨上,而应当放在建立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上。③具有回应性的政府能迅速察觉公民偏好和社会问题,对社会要求做出回应。这样也可以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回应型政府离不开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既是回应型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也是它的重要内容。
(四)有限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有限政府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是要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接受公民和社会监督的政府。有限政府的实质就是 “小政府”,要求在公民广泛参与下,形成“大社会”。由此可见,公民参与是有限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
(五)便民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在提供服务时还要考虑对公民的便利性。让公民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建设便民政府,要求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相匹配,只有公民把自己的意愿通过广泛畅通的渠道传递给政府,才能使政府做出有效的回应,提供相应服务。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便民政府的重要条件。④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制度保障作用不够。
这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我国法律体系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权有明确的规定与保障,但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实现与程序目前却无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特别是③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④ 李之洋,王震.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湖北社会科学,2008(1)
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范围,实现途径、程序保障、权利救济等尚无体系化的规范,导致各地执行的情况不一,随意性强,容易造成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权丧失。
第二,公民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与能力缺乏。
实践表明,部分公众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持被动的观望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部分公民仅仅为了表达自身利益或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有“搭便车”心理。另外,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是个人参与的状态。多数公民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储备,对相关的资讯与技能缺乏了解,加剧了公民参与的盲目性。
第三,政府动员、组织公民参与的模式单一,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些地方把服务型政府建设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是建设成行政服务中心就行了。这就把公民当成了与提供公共物品无关的“顾客”,实质是把“公民参与”排除在外。目前各地在设置公民参与的渠道、选择公民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保障公民参与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在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方面,主要是对政府绩效成果的评价参与,在行政决策、执法过程中的参与相对较少,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参与更少。
第四,公民社会的建设远不成形,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到位。
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社会已经有了雏形,但是发展较慢,特别是第三部门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强,而政府对第三部门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权威过于迷信,认为第三部门可有可无。在实践上,对第三部门的工作支持不够,更没有为第三部门及公民社会完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增进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公民的参与程度跟其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公民受教育机会,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的、能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具体包括:加快科学教育的改革,实行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科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把教育重点转向为培养合格或优秀的公民服务。
第二、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加强与公民合作。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破除给予公民参与权是行政机关“恩赐”的思想,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吸收公民参与看成一种责任、义务,看成是优化政府行为的必由途径,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理念,行政官员要有一种关心和参与的态度,应倾听公民声音并对其话语做出积极的回应,加强与公民合作,促进公民
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⑤
第三、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公民参与制度。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建立了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参与立法制度以及公民批评建议制度等。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法律和制度还很不完善,操作程序还缺乏具体措施。为提高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要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具体制度,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的切实有效的制度。
第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必须大力拓展和优化公民参与渠道,创造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并使新的参与方式制度化。托马斯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如下公民参与形式:关键公众接触,公开听证,公民调查,咨询委员会,共同生产。⑥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参与理论,并结合具体实践情况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参与的具体形式。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各种机制,如电子政务、公民调查、公民听证或咨询、公民论坛以及网络盛行的BBS等,确保公民参与的渠道多样化。
第五、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促进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地方基层自治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公民利益的起点。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离不开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社区和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核心。社区在基层可以提供比政府和市场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服务。第三部门作为不同于政府的公共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是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表,它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决策对利益的整合。
第六、建立公民参与的反馈评价机制,保护公民的参与热情。公民参与热情的高低,受参与结果的影响。公民的意愿在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中能否得到体现,是公民自身对参与结果评价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面。在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导致公民参与的热情递减。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避免使人产生公民参与见首不见尾、虎头蛇尾的感觉。通过反馈评价机制的建立,一方面督促政府部门关注公民的意愿表达,另一方面,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民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决定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实现的进程。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理念,提高公民素质,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公民监督,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才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起精干实效的服务型政府新形象。⑤郭圣耀,李 丽.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⑥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罗豪才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3] 李之洋,王震 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4] 郭圣耀,李丽 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5]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推进民政工作
推进民政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
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胡大勇
为期五天的现代管理高级研修班已经结束。通过培训,我的现代管理知识得到更新。我着重思考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问题,加之是与民政系统的同志一起学习,我将其与民政工作作了联系,显然,在理论上服务型政府和民政工作很契合,民政工作完全可以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
一、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及其与民政工作的契合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服务型政府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内容上讲,服务型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的基本权利,重点是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体系。同时,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服务。而民政工作是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核心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核心职责的事业。这与服务型政府理念是完全契合的。
这几年,我们的实践都在突出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并且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始终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在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在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力度推进民生工作将其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方向之一。
二、加强民政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路径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解决机构设置、职能交叉等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有以下途径:一是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二是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努力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三是在政府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并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透明化、公共化。四是在政府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让行政过程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提高行政效率。
而具体到民政工作来说,我以为可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放眼民政发展史,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政工作,那就是“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理念。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都有非常生动贴切的具体指示。温家宝总理也特别强调,民政工作就是为群众利益而做的工作,要关心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切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对群众要有深厚的爱,要有真挚的感情,要求民政干部做有心的人、心诚的人、心重的人。对此工作中要始终突出为民解困的主题,把着眼点高度集中到“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上,坚持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发挥 “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核心作用。这些正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政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民政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认识,把它作为统一广大民政工作者、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思想基础,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为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奠定认识之基,动力之源。
(二)紧紧围绕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找准民政功能定位。民政工作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排解社会困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政的职责将更加重要,任务将更加繁重,作用将更加突出。从近年来民政职能的变化趋势看,民政工作正在由社会稳定机制向为社会和谐提供重要基础保证的作用转变,由“兜底式”保障的社会救助向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公共福利转变;由临时分散救急型的工作模式向整体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目标转变。党和政府对加强民政工作作出了新要求和新部署。不少新提法、新概念日益增多,如发展民间组织、农村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创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等;不少新要求、新概括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完善,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开展老龄服务等;不少新提升、新任务是将原来民政工作,上升为全党的要求,如流浪儿童关心教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民政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以上改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明确目标,丰富新概念、抢抓新机遇、制定新目标、解决新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再立新功。
(三)围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民政管理体制改革。民政部门要切实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导向,在不断提升具体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着眼民政工作机制的创新,努力推进民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健全民政工作领导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建立党政领导定期研究民政工作的例会制度、明确为民办实事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切实将民政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政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二要完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深入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本着协作共赢的指导思想,积极履行牵头协调职能,既要“搭台唱戏”,又要“借台唱戏”,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督促检查,不断提高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水平。三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实行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扩大民政工作影响,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四要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民间组织、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优势,引导他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有序反映诉求,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五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认真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考试,引导组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帮扶活动,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和各界人士参与民政事业发展。
第四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2011级13班
社会保障专业
冷晓宇2011130
42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变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旨在克服传统管制型政府弊端的服务型政府,强调以公民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倡导政府行政的回应性、高效、法治与责任,并以追求社会公平、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诸多要素中,作为公共行政执行者和公共管理实施者的公务员是最活跃和关键的因素,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公众的满意度。因此,构建科学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关系到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效果,关系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角色;
服务型政府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所提出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中国特色政府管理新理念,并已经成为加快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所谓服务型政府,从经济层面上讲,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从而纠正市场失灵,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政府;从政治层面上讲,就是切实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确保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从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治理的政府;从社会层面上讲,则是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府。即,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其实,这也是我国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而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者,在国家行政管理运行中起着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人是行政之本,人力资源是政府能力中的前提性因素,也是主导性因素。人力资源包括量(公务员的数量)与质(公务员的体质、知识、技能、价值观、团队精神等)两个方面。与数量相比,对政府能力高低产生决定影响的是人力资源的质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一定的质量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而且是因为它直接影响政府能力的其他因素效能的发挥。”因此,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力军,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能力也决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只有服务型的公务员才有服务型政府,服务型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的组织基础和力量基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关键。
公务员角色期待实质上就是公务员角色定位,因为无论哪一种角色定位,“公共人”还是“经济人”,其实都是对公务员提出了一定的角色期待。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务员角色期待就是对公务员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应该承担起什么角色,由此可知,公务员角色定位必须符合其角色期待。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务员存在的角色问题,如“角色冲突”问题严重阻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并完善相关制度等来实现公务员的“角色重塑”,以塑造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公务员,更好的发挥公务员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有支符合其要求的公务员队伍,而当前我国实践中,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因此要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就必须对当前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原因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
有的公务员不适应服务型政府新的理念的变化,仍存在错误的权力观念,这
影响着公务员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当前仍然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对“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缺乏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淡漠的责任意识等。公务员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和行政伦理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较多需要提高和完善之处,这也影响着公务员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使得在日常实践中公务员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务员角色的认识仍存在着模糊和不准的问题,这严重阻碍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要想克服角色定位不准对服务型政府的阻碍作用,就必须做到公务员角色的准确定位。
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的角色定位有着内在的契合,这就要求公务员在角色上必须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服务型政府的最本质内涵仍然是对服务的重视,“政府的任务是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服务行政是“自律和道德;能力本位、社会本位;为民服务公正行政;超越民主与集权的行政”由此可见,服务型政府要求服务行政,因此服务型政府也必然要有这些特征,而这些特征很多需要通过公务员来表现出来,在明确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基础上,公务员要想满足服务型政府中的特殊要求,就必须实现角色过渡,必须处理好服务与管制、官与民、服务与责任的关系。
(一)公务员角色的确立必须明确管制与服务的关系。
管制与服务的关系影响着公务员角色的确立。管制与服务是两种不同的政府类型,管制型政府强调的是管制和约束,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服务。不同类型的政府虽然都有服务成分,但其性质不同,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服务的目的不同。在管制型政府中,政府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由政府决定的,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提供等都由政府自己决定,公民难以参与,公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什么样的服务更无从谈起;而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服务型政府中,服务是宗旨,供居民有权参与到服务的过程中,要求和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在服务型政府中,被服务者公民是社会的主人,拥有着真正的权力,这与作为被管理者的管制型政府下的被服务者有着巨大的区别。管制型政府提供服务时为了更好的管制,而服务型政府中即使有管制,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由此可见,对服务与管制关系的处理深刻的影响着公务员的角色定位,“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取决于此。
(二)公务员角色的确立必须明确官民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影响力的“官本位”意识当前依然严重,这与服务型政府要求的以公民为本位、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是矛盾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影响着公务员“服务者”角色的确立,导致了公务员角色错位,在“官本位”意识影响下,掌握着行政权力的人往往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而不是把公民当作社会的主人,掌握权力的人往往把权力当作私有财产等,这是对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严重挑战,在这种倒置的官民关系下,自认为是“主人”的行政官员很难会把自己当作公民和社会的“服务者”,在此情况下,公务员的“服务者”角色期待的实现和“服务者”公务员的塑造就成了天方夜谭。
如何设计政府服务规划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进公共管理水平,而承担这一重要的职责的便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务员。显然,公务员是政府服务规划设计的主体。公务员是一种社会精英层次的人力资源形式,具有制定公共政策、维持法律执行、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的重要角色。他们能够在政府规划的设计中利用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运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决定社会资源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是政府综合管理能
力和绩效持续提高的源泉,因此,公务员设计合理的政府服务规划,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公务员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也使他们成为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知力量、社会行动的先导者,能及时对政府服务规划进行前瞻与调整,以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带动社会整体力量的选择。此外,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公务员在政府服务规划的主体地位将日益增强。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已不再仅被看作是高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事,现在它常常涉及一个更大和更广泛的战略管理小组,包括整个组织的计划人员和运作管理者。这个战略管理小组沟通了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以及一线员工,打破了计划机构和运作机构之间的‘官僚障碍’,在其中,组织的运作管理者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或者参加了组织的战略计划和目标定位的构思,或者成为战略计划顾问”,因此,当前政府服务规划不仅是少数专业计划人员的职责,更需要各层次、各领域公务员的共同智慧与努力。我国《公务员法》将公务员的范围从行政机关扩大到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七大机关工作人员,这也必将使其在政府规划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构建必然伴随着提升政府绩效。所谓政府绩效,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它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很显然,政府的绩效是由人来创造的,政府绩效与创造绩效的主体—公务员的素质是紧密相关的。
(l)公务员的政绩观是政府绩效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政府的实践运作过程中,“公务员的政绩观,即公务员对政府管理职责的理解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构成政府管理的软约束。公务员的政绩观越靠近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就越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就越强”,因而,在政府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绩效的改进必然会促使公务员树立合理的政绩观,以提升政府管理的能力,最终改进政府的绩效。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改进政府服务的绩效,公务员需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执政为民的绩观,简言之,就是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和准则的政绩观。
(2)公务员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
对于政府来说,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政府整体绩效的改进与提升。而公务员作为政府绩效的创造的主体,其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整体绩效的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位公务员的绩效支持所在政府机构的绩效,而每一个政府机构的绩效又支持上一级政府的绩效,最终确保中央政府的各项绩效能够达成。”当前,“政府必须将公务员队伍以及公务员个人的绩效管理纳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强化他们对于政府机构的使命和战略的贡献度;同时尽量基于客观的工作目标来考核公务员的个人绩效”,只有通过公务员个体及公务员队伍整体绩效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政府绩效的改进与提升。
总之,公务员作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和政府事务的具体执行者,作为政府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体。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涉及技术、观念、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变革与完善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公务员必须
深刻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明确其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治学前沿〔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陈振明.公务员制度(修订版)〔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5】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孙柏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肖陆军.服务型政府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郭庆松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五篇:浅析行政改革之服务型政府
浅析行政改革之建立服务型政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行政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残余仍然存在于日常行政中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提供了滋生腐败的空间;另一方面政府的权力过大,在重大事项决策的过程中缺乏约束和问责而出现大量盲目决策,而人民的呼声却无从表达。本文根据《行政管理学》相关理论,从对公共危机的应对、重大事项决策及行政制度方面对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政府与人大关系、司法、民主选举、简政放权、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建议。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行政审批 保障
一、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趋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落后的管制型行政体制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旧的体制下,政府的法制观念薄弱随意地干涉微观经济活动,并从中获益不仅降低了市场效率,还造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导致我国经济的畸形发展。繁琐的行政审批制度加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推迟了产品上市日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我国企业处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在过去的十年中对政府不断膨胀,而约束力量却在变小,导致政府在决策中的随意性而无法问责。而在当前的环境下要求政府简政放权,把市场交给市场,同时要把政府的职能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转变,并且接受人大和群众的监督。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必要性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过去在“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口号的引导下,我国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成为威胁社会安定的不利因素。过去的发展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发展,现在国家富裕了就要对他们进行补偿,让全国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财富果实,提高最低收入水平,适度压缩最高收入,让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
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然而这些企业一般不愿为民众提供这类服务,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所以需要政府转变其职能,不能只顾提高GDP而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的政府应该为我们的民众提供场地,建设基础性娱乐设施,这些设施不需要豪华,只需要安全实用,让民众感受生活的乐趣。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过去我国的经济很落后缺乏经验,担心走错方向,所以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强化审批,就像一个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一样需要家长的看护。如今,市场这个孩子已经长大,需要独立去做自己的事。我们的政府也需要即时发现时代的变化,转变自己的职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提升一个国家人才竞争优势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解决资源问题必然要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强大的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育人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同
时,拥有发达的教育不但可以为本国培养大量人才,还可以吸引国外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贡献。
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需要。
医疗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从出生到死亡总少不了医疗。曾有一位政协委员这样说道:“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一病回从前”。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直至2007年在全国普遍推行新型医疗改革以来得到缓解,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一方面医疗机构和设施跟不上,另一方面在实行医疗报销制度后存在医院违规操作瞒报或不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看病的积极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医务人员和医院数量太少了,需要政府的扶持,增加医院数量和设施,加大对医疗的投入,提高全民的医疗水平。
5.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有很多城市的发展是建立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但是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通过资源的开发的来推动经济增长无异于抱薪救火,只会使资源减少。攀枝花、大庆、包头等城市的发展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随着资源的减少这些城市也将衰落。
另一方面是由于粗放方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据有关报告称:中国有五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污染,但是关于污染的问题在以往政府部门很少向社会公布,更不要提解决了。但是土壤污染已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2013年4月因来自湖南的大米中被发现含有大量隔,引起了外界担忧,并导致湖南米价下跌14%。今年4月份闹得纷纷扬扬的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在市民中造成极大恐慌,而兰州市政府在检测出水质问题后超过18个小时才向市民公布,这一推迟的消息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质疑,同时也表明兰州市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的失职。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霾污染,一到冬天就可以看到霾飘万里,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但是气象台却能眼睁睁地看着雾霾不散预报着:晴天。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需要政府退出一部分,也需要政府介入一部分。要从管控领域退出把该交给市场交给市场,该交给民主的交给民主。同时也需要介入一部分,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医疗、教育、环保等问题。
三、现行行政制度存在的问题
以上所说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好像与政府的关联度不大,事实上,以上内容和政府的行政体制密切相关。以上所说的问题正是现行的行政体制所导致的,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以上所提到的及有利于人民的问题。那么现行的行政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呢?
1.行政部门权力过大,缺乏监督。
根据《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的重大事项行使决定权,但事实上相关的法律和政府规章制度把这项权力划归了政府部门,致使政府权力过大而又缺乏监督。在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是有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需要提出,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核定,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大家都知道货币制度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局势,关系全国人民利益,然而却由国务院一手制定。虽然有几条相关原则,但这些原则并没有约束力,对于国务院来说怎么解释都可以。
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并于9日公布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如此重大的投资计划仅用四天就决定了,未免也太
仓促了。虽然四万亿计划维持了我国GDP的高速增长,但却没有换来真正的经济繁荣而是导致了房价飞涨、严重的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我想我国的政府决策制度及其科学性不言自明。而同样的危机,美国财政部提出的7000亿的救市计划却在国会经过长期的讨论才决定。如今美国早已实现经济复苏。不管钱用在什么地方都是纳税人的,应该由人民来决定。没经过人大的讨论,就决定了,显然这不是服务型政府所应该做的。
2.繁琐的行政审批制度。
在政府管制的制度下,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审批,程序繁琐而且不规范。然而这么多的审批并没有带来安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出不穷,反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公务人员提供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在学校有时申请一间教室需要到教务处、党等部门去盖章,本来一件四五分钟就可以解决的小事,却要拖上一个星期才能解决。
在行政审批制度下会存在一些本来不需要审批的也被强行划入审批范围,对于可以收钱的争着审批,一旦出现事故又相互推诿没人负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把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把政府的人力转变到为人民提供服务上。
3.GDP导向的升迁制度。
在GDP为导向的升迁制度下,以粗放方式发展带来高GDP的官员的升迁要远比绿色GDP为导向的官员升迁容易得多。大多数官员为了个人利益不关注民生,一切以GDP为目标,兴办了大批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环境污染、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却鲜有人关注,更可恶的是社会保障也为官员提供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4.机构臃肿,权责不明。
从纵向上看,目前为五级政府是主要国家中层级最多的国家。过多的层级需要大量的公务员不但造成庞大的财政开支,还造成消息阻塞降低了行政效率。从横向上看,机构繁多,权责重叠不明。一旦出现收费问题,各个部门争相出头,一旦发生责任时间有互相推诿。不但降低了行政效率还导致问责困难,不处罚无法面对民众,处罚又找不到负责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河南永城多部门卡出巨额罚单导致车主服毒,不但没有解决货车超载问题反而加重了车主的负担。
在政府管制的环境下,政府部门有权无责,关系社稷民生的问题一般很难解决。所以只有通过制度的转变来解决,把政府转变到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容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同时也涉及多个领域、多项内容。总的来说,改革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培育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1.减少行政层级,实行大部门制。
从纵向入手应减少行政层级,在基层上人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可以废除乡镇级行政单位,改为人民自治,由当地人民选择自己的乡镇委员会为人民服务。乡镇自治在我国自古已有,但这里的自治不同于古代的自治,古代的自治由当地大户或望族来治理不是民主选举而来。人民自治,则是由人民选举自治委员会,由人民负责监督。
从横向入手实行大部门制。行政与司法相互独立,把行政内部中有关司法的部门剥离,划归司法体系。实行政企分离,权力下放,把企业的经营权、人事任免权交给企业。把竞争型企业估价出售,方面可以恢复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行政压力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行政部门,把只能重复的部门进行合并,裁撤
不必要部门,明确划分各部门权责,做到有事有人做,出事能负责。对于非常务性工作可以引入兼职,既可以防止人浮于事,又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2.教育去行政化,教育自由发展。
教育部门是计划体制的最后一道壁垒,经过上一轮的改革,各个领域都逐步去行政化,唯独教育领域的行政体制岿然不动。首先要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各种学校之间公平竞争;其次,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人事任免由学校内部决定。以往,学校的招生,办学方式都是一个模式,学校无法发挥自身优势,教出的学生更是千篇一律,导致了学生毕业即失业。学校教师一旦进入学校就端上了“铁饭碗”,导致人浮于事。
在教育领域要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机制,去除不必要的办学条件,准许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自由竞争。政府可减少公办学校数量,一方面可从出售学校获得部分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减少可减少教育开支。然后集中这些资金用于提高公办学校教育质量和义务教育上。同时由于公平竞争,促使学校为避免淘汰而进行提高教育质量。
3.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是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体现。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是和户籍制度挂钩的,这在操作上存在很大困难。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口离开户籍地寻找工作,但是社会保障是地区统筹的,各地为了减少社保支出,对外来人口大多不予支付保障金。对于这个问题只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取消社会保障的户籍限制。
在社会保障的执行上还存在监管缺失问题,很多企业不愿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障金。监察部门大多不履行职责,对此听之任之。对此必须强化劳动部门的责任意识,对不作为者采取处罚措施。
4.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
简政放权首先要保证权力透明,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对于不合理的权力要收回。减少行政审批并不是要放松监管,而是去除不必要的审批,改为市场监管,做到谁审批谁负责。
5.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如果政府的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以上问题无法彻底解决。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是对领导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各部门的办公经费及人事任免都有直接领导决定,这直接导致公务员走领导路线而不是群众路线。
如果把重大事项由人民代表大会决策,政府部门根据决策结果执行。同时把财政权交给人大负责,有人大对政府的预算、决算进行审批,对于执行有问题的要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这样做可以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有效约束,真正实现对人民负责,走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