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和启示》读后感
《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和启示》读后感
在仔细阅读《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和启示》一文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幼小衔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可见,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然而,幼小衔接不应是单纯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
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遵循儿童成长和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相互合作互相促进。这里,日本方面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放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
据了解,日本文部省就明确地指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方面,把幼儿培养的方向定在能让其所学到的将成为其日后生活、学习基础性的东西。而不是把幼儿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接。
幼小衔接就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按照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相对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关调查显示,国内不少地区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提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
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教育方式感觉有点“拔苗助长”。因为,当孩子对上述知识还没有感兴趣时就教授他们,等到他们真正该学的时候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毕竟,目前幼教和小教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不相同;因此,幼小衔接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为此,我们可以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学习日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经验,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制度等。
Apple
第二篇: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和启示
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和启示
孔宝刚*
胡
娟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苏州,215008)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幼小衔接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教育观念上,从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转变为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职责方面,从幼儿园教师单方面支持配合小学教师转变为双方平等合作。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也由各自为政转为合二为一。小学低年级课程幼儿园化,是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突出特点。【关键词】日本;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园化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54-04 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比较受重视。早在1947年,日本文部省就颁布了《保育要领》,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1即强调幼小衔接。1957年,文部省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要领》,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2强调幼儿园教育要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并帮助儿童为适应小学教育作好准备。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提早开始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在随后的20多年中,文部省对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进行了几次较大的修改,着力在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摒弃分科教学,将严重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从分科教学拉回到了综合教学的轨道。200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开始试行、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纵观几十年来日本幼小衔接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在教育观念、教师职责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与我国的幼小衔接明显不同的特点。日本的经验对改进我国幼小衔接的方式,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有借鉴价值。
一、日本幼小衔接的特点
1.教育观念:从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到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195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还是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但这两份文件造成了不同结果。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主张让幼儿园教育适应小学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育成了提早的学校教育。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则主张幼儿园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太放任”“没有教育行为”,而小 1 学教育则“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忽视儿童的主体性”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教育界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幼小衔接制度,不再将幼小衔接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3即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把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携手做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4年建议政府实施“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2.教师职责:从单向支持配合到双方平等合作
在日本,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因为长期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于确保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所以幼小衔接被看成是幼儿园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小学教师则对其毫不关注,也没有与“低自己一等”的幼儿园教师交流的热情。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师的过错。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为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主张引发了教师职责的转变。现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衔接工作的开展,增进教师对两种教育的理解,很多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开始采取教师深度合作方式,4如共同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互备对方课程并进行深入讨论,进行体验式角色认同和岗位互换,围绕相同问题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等。越来越多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让小学教师到幼儿园或者让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工作一段时间。在团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处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另一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理解,对于如何将这两个学段的教育“一贯化”有了紧迫感和切身的体验。通过这种全方位、长时间、讲实效的团队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而且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工作风格,这种深度的了解和合作使教师之间交流的内容更加具体,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
3.课程内容:从各自为政到融为一体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职责的转换,必将引起课程内容的调整。
因为以往幼小衔接的任务主要由幼儿园教师承担,所以所谓的课程内容的调整也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例如,195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成了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绘画等6个科目。之后,幼儿园教育开始向小学教学体制“靠拢”,像小学一样进行分科教学,以致忽略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促使幼儿园教育摒弃了并不适合幼儿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分科教学方式,开始进行综合实 践活动的新尝试,但这又导致幼儿园教育忽略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抛开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思路,共同为3~12岁儿童选择自然衔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融为一体的课程中使幼儿园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成为类似于幼儿园幼儿从小班到中班和从中班到大班的过渡。
在幼儿园教育方面,2000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指导要领》对幼儿园课程内容有了重大调整,分成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和表现等5个领域,还将大班幼儿的游戏时间延长到每次40~50分钟,使之接近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小学教育方面,低年级不再进行分科教学,而是进行领域活动;不再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而是开展综合的主题活动;不再由教师直接教学,而是让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在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社会课和理科课程,开设生活课,从和儿童有关的社会、自然以及儿童自身三个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让儿童通过观察、制作、探索、调查、培育、游戏等活动去实际体验、直接尝试。
由此可见,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更多的是引导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关注幼儿园教育,既学习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也关注儿童的学习和探究方式。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幼儿园化已经成为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突出特点。5
二、对我国的启示
哈克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若幼小衔接不到位,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会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人际关系断层。(2)学习方式断层。(3)行为规范断层。(4)社会结构断层。(5)期望水平断层。(6)学习环境断层。6
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园和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的。与日本早期的幼小衔接相似,我国的许多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也是分离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小学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间的“互不关心”。一些社会早教机构进行的幼小衔接培训,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拼音、识字、看图说话、数学、英语口语等方面,更像是小学教育的提前开始。可以说,哈克所提的幼小衔接断层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的幼小衔接方式,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促进儿童发展。
1.实现幼儿园师资和小学低年级师资的混合培训7 3 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训合二为一,是促使幼小衔接顺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都不了解,以致各干各的,导致幼小衔接不顺畅。若实现幼、小师资混合培训,将有效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在共同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帮助儿童克服面对小学教师的陌生感。
2.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连续性
要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方面,要在幼儿园课程中体现出向小学的过渡。例如,在组织制度上,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点15分之前来园,不迟到;调整午睡时间,大班幼儿从5月份开始将每天的午睡时间减少l5~30分钟,6月份再减少15~30分钟;设置课间10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等。这些调整有助于幼儿逐渐熟悉小学的作息安排,避免上小学后的行为规范断层。在活动内容上,可以拓展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主题,如将“我要上学了”设计为“我要毕业了”“我眼中的小学”“我喜欢的课堂”和“我的小书包”等主题模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规则等,避免儿童上小学后出现断层问题。
另一方面,要在小学低年级课程中体现出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例如,可以适当调整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动;在语文、数学、社会、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渗透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同时,在评价方面要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让儿童拥有更多自主权,主动适应转换期,从而能逐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龄儿童对周围环境是相当敏感的。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将面临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改变,有可能出现生理、心理适应上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体现出连续性,如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增设与幼儿园类似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区角。当然,小学教室中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要与幼儿园既类似又有所不同,呈现出递进性,以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环境创设上的连续性能有效降低儿童进入小学教室产生的陌生感,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当然,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组织家庭教育协作小组活动等形 式,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上小学的兴趣,为儿童上小学作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6,(05)39-42.〔2〕小田丰、木夏良彦编.新时代的幼儿教育,东京,有斐阁,2002,P197.〔3〕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要求〔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7 〔4〕奥山登美子.幼儿园和小学:编制具有一贯性的教育课程〔J〕.初等教育资料,2003,(8):90-95 〔5〕霍力岩.日本“幼小一贯学校”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6,(5):41.〔6〕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55-56 〔7〕许艳.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4):11-13.
第三篇:领悟——幼小衔接的启示
领悟——幼小衔接的启示
温宿镇六校 李薇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我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脱节现象普片存在,如何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幼小衔接的不当容易导致儿童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产生厌学、行为不良等障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本文结合我校近四年的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成果及幼小衔接特点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寻求可以借鉴的内容,从而提高我县幼小衔接的教育质量。
学前班幼儿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幼小衔接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有着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是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基础。
一、兴趣,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工程。
孩子入学以前,认识多少个汉字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任务,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重要原因。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活动。
1、初步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
对孩子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同伴不同,学习要求不同„„这些原因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影响学习成绩,对健康成长也不利。因此,作为老师与家长,可在大班下学期,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观小学,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孩子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以上小学为荣,从内心深处产生上小学的愿望。还可以引导孩子主动与周围的小学生交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从而向往小学生活。与此同时地,老师再适时地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进一步了解小学里的课程、作息时间等,并适当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升入小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2、介绍进入小学后即将学到的新本领,提高学习兴趣。
大班下学期,孩子们便对小学里的新本领充满了好奇,有的幼儿经常早晨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自豪地告诉老师、同伴:“我已经会念小学里的拼音了”、“我已经会写小学里的算式
了”。其实这就是一个珍贵的教育良机: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讨论一些关于“我学会的小学新本领”,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他们进入小学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认识小学里的老师,进一步提高入学欲望。
孩子入学后,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新的朋友,新的老师。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新老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新老师对孩子来讲,具有新鲜感,充满好奇,易引发兴趣。幼儿园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点,向孩子介绍小学里的新老师,从而引导孩子进一步喜欢上小学。
二、重视家长的作用,巩固家园合作。
1、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工程。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拼音、书写、数学等教学,使得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而拔苗助长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过早地促使果实早熟,只会让它们既不漂亮,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进入小学后,跟不上小学里的学习进度,便在大班时,安排孩子在假期中去兴趣班提前学习拼音、奥数等,剥夺了属于孩子的假期,减少了本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大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现课本里的知识自己都曾经学过,便没有了新鲜感。于是上课也不专心了,骄傲地认为自己都会了,丧失了学习动机,从而导致上学期成绩优秀,下学期便开始逐渐下滑。事实证明,幼小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完善。
2、通过召开家长---教师会议,专题讲座及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活动加强衔接工作。也可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以帮助他们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要尽可能为家长提供开放的交流环境,让家长能充分参与到课程评价和与儿童共同学习当中。
三、必要的入学前准备,是幼小衔接的辅助工程。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是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出击,将孩子顺利地护送进小学门槛。
1、入学前的知识准备。
在幼儿园,孩子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游戏,而进入小学后,学习便取代了游戏,成为学校 的主要活动方式。为了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应当帮助孩子在入学前做些必要的知识准备。如语言方面,在入学前,一定要认识和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尽量认识和会写常见的一些数字、汉字,这样孩子在学汉字以前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数学方面,因为许多幼儿园学习过的知识在小学还要学,为了维持孩子的新鲜感,提高学习动机,只要孩子掌握所学内容便可以了。
2、适当调整幼儿的生活作息制度。
为了使幼儿进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下学期,可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增加课时,并逐步减少睡眠时间,缩短游戏时间。
3、加强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放在首位的,早晚由家长接送,整天由老师和保育员看管;而学校则是教育放在首位,儿童独立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均扩大了,因此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经常有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进了小学后老是丢东西,经常要给他买橡皮、铅笔。”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垃圾箱”,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可能家长包办—切所致。作为现在的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四,建立平等的合作交流,追求共同教育目标。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的、共同的衔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所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目前,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都缺少对批次的理解,阻碍了简介工作的进行。因此针对当前的实际,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幼小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小过度:一是召开幼小衔接答疑会,让双方教师各自带着疑问参与交流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幼儿园学期班务计划;二是每学期组织大班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通过座谈、经验介绍、相互听课等方式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优势互补。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标志性阶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这既需要宏观层面的立法保障和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幼儿园、小学教师及幼儿家长三个方面的互相配合。才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的实现过渡。
第四篇:幼儿园幼小衔接经验材料
幼儿园幼小衔接经验材料
为贯彻落实科学幼小衔接工作精神,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帮助幼儿实现幼小平稳过渡,@实验幼儿园积极与小学携手并进,双向衔接,全力攻破幼小衔接难点,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为切入点开展系列活动。
组织部署
保障衔接开展
为确保幼小衔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幼小衔接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全面负责幼小衔接的领导协调及推进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
培训学习
保障衔接推进
“为善如筑台,成功由积累”。3-6岁是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为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实验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培训学习活动。
培训中,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要求,进行“幼小衔接”理论知识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通过学习培训,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进一步树立了科学衔接的理念,切实提高了理论水平保障衔接推进。
专题研讨
保障衔接质量
@实验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小衔接专题教研活动,保教主任、教研组长带领大家精准剖析现阶段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小学化现状,并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
互动研讨中,老师们就幼小科学衔接及幼儿关键素质的发展,结合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的培养进行深入交流。老师们谈做法、讲困惑,商讨解决办法,实现幼小衔接同心、同力。
丰富课程
保障衔接多元
做好幼小衔接,一是教师要有智慧,能追随儿童兴趣、大胆放手;二是幼儿要有智慧,多元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深度学习;三是要将教育融于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在做中学、玩中学,丰富课程,保障衔接多元。
健康奠定基础
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精神系统的发育,更有助于儿童精力充沛地应对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实验幼儿园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各年龄段坚持组织一系列身心健康体育游戏课、篮球操等,并强调用科学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做好从游戏的组织者过渡到引导者再过渡到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活动中逐渐放手,充分调动孩子的主体性,更好地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语言启迪智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可见,语言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它应满足幼儿在听、说、读、书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结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实验幼儿园将幼儿语言学习和游戏活动相结合,一起为幼儿创设听说读写的环境和游戏,开展故事比赛、实幼好声音、实幼小记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鼓励幼儿根据情节、图书画面对故事结果进行预测或续编、创编故事;通过绘画、手工、搭建、表演等方式再现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促进幼儿语言、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让语言活动有超越语言活动本身的精神与情感滋养,使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地。
社会开拓视野
《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的社会准备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模仿、同化、强化、体验等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在社会准备研究中,@实验幼儿园结合一日生活,通过小小值日生、夸夸我的小伙伴、垃圾分类、自理能力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认真完成任务的技能和做事的习惯,扩展了幼儿的交往范围,提升了他们的交往技能。
科学引领发展
《指南》指出:“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实验幼儿园通过益智活动课题的引领,注重提供探索性、挑战性、合作类的区域材料,如:科学实验类、数学类(数字华容道)等,让幼儿在益智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操作,巩固已有的经验,并主动学习、探索、发展新知识。教师利用区域活动中有关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对幼儿进行数学引导,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注重引导幼儿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学习解决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如:通过统计每天出勤人数、测量记录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自主管理进餐和睡眠时间等方式,帮助幼儿体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艺术浸润童心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实验幼儿园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重点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幼儿用独特的笔触、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家园共育
保障衔接科学
@实验幼儿园组织召开“用心陪伴、用爱衔接”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大班组的老师向家长们介绍班级工作的重点、幼儿发展情况、幼儿一日生活及学习情况,就大家最关注的幼小衔接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并针对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较为深刻的互动与探讨。
家长会上,教师们从一个个案例中,剖析了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支持策略,分别从幼儿视角和家长视角给出科学指引,架构起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和能力培养的框架,旨在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蕴含契机的环境,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连续的发展,帮助家长们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为下一步家园共育打下坚实基础。
幼小衔接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实验幼儿园将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重点,有力助推幼小衔接工作的纵深发展,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筑基。相信在家、园、校、社的携手互研中,幼小衔接工作必将进一步优化,更科学有效地助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第五篇:幼小衔接
拼音学习与汉语学习的相互交织关系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学会汉语拼音并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是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是低年级小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可想而知,学会汉语拼音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汉语拼音教学已不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专利,几乎所有的学前班教师都担负着为小学一年级打好拼音基础的教学重任。那么,对于学前班幼儿来说,怎样才算学会汉语拼音呢?具体来说,应该达到以下两个要求:一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二是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多动手、动脑的思考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积累运用知识,这对于学前教育改革来说很重要,因为只有领会课改精神,更新观念,重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多年来的汉语拼音教学工作实际与教学经验,我简要地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学前班汉语拼音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6周岁的幼儿来说,更是显得极其重要。如果幼儿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时自然就不专心, 要学好相应的知识谈何容易。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必须把问题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着”,通过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韵母üe时,可以先复习单韵母ü和e及其四声,然后在ü的后面加上e(用卡片演示),接着教师引导:“这是我们即将认识的一位新朋友,小朋友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并将韵母üe的卡片贴在黑板上,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标声调时,幼儿已经学过,声调符号像顶帽,只在韵母头上标,ü上标调把点抹,看见ɑ,ɑ上标,没有ɑ,找o e等标调规则,可是,当教师给出如下音节:dui和jiu请幼儿看看如何标声调时,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应该标在u头上,有的说应该标在ⅰ头上,还说ⅰ上标调把点抹。在孩子们激烈的争论声中,教师及时引导和讲解“ⅰ、u同在标在后”的标调规则,让幼儿理解其真正意思,从而使幼儿牢牢地记住这一标调规则。根据调查,我发现6周岁幼儿大多都有渴望认识许多汉字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拼读音节与认识汉字相结合,让幼儿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自己认识许多汉字这一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试着看一些少儿汉语拼音读物,既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幼儿学习拼音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始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始终强调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教学活动,从做中学,寓教于乐。征对幼儿特别好动的特点,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适合的 游戏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知识。例如:在练习发音或练习拼音时我们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游戏轻松地开展学习活动;又如:在复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拼音卡片和实物图,用摸一摸、猜一猜、拼一拼、找一找等游戏方式开展活动,使幼儿在欢乐的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用直观教具或幼儿已有的直接经验开展新授课内容的教学,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一般来说记忆力特别好,但是不及时复习巩固的话也容易遗忘,那么,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自觉巩固旧知识,在巩固旧知识中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要注意让学困幼儿经常获得成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师通常可以做一些简单适合的教具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了韵母的字形和发音方法、书写方法之后,我们可利用射线拼音卡片引导幼儿开火车进行练习拼音并说话;又如: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拼音连线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可以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发现并纠正相应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的态度,做对的要表扬,做错的也不要紧,切勿训斥做错题的幼儿,应该允许幼儿犯错误,让幼儿从亲切的谈话中学会新知识。有些韵母的发音方法教师讲了以后,幼儿未必就能很快学会,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进行进行教学,并结合幼儿生活语言来教 幼儿迅速学会发音方法。比如:学习韵母ie,单独讲其发音方法和示范,有的幼儿的确不容易学会,但借助树叶这一直观教具极其日常生活语言就能迅速教会幼儿发音。
四、运用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幼儿学习相应的学习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往往可以通过已学知识的正迁移迅速教会幼儿掌握知识点,我们就要通过这条捷径进行教学,以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前边教学了z、c、s后面加ⅰ构成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不能拼,且其发音时比相应的声母发音要长些。我们教学了声母zh、ch、sh、r 之后,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时,就可以先复习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的构成与发音方法和识记方法,并引导幼儿用同样的方法试着自学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通过幼儿自学之后,教师请幼儿以游戏的方式逐一轮读,有错就及时纠正,正确就给予及时肯定,这样既能培养幼儿自学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幼儿学习的自信心。
新和镇第一双语幼儿园
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