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杭实习报告
苏杭实习报告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 __________
带队老师:______
实习时间:_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地点
杭州、苏州
三、实习目的参观各个著名景点,开拓眼界,通过观察、听取讲解和绘图等方法,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认知能力。增强自己对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感性认知。加强对造景、规划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
四、实习内容与体会
经历了漫长的暑假,我们终于迎来了苏杭实习,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杭州集合,开启了十天的苏杭实习之旅。
杭州的太子湾公园是我们实习的第一站,太子湾公园位于西湖西南隅,南屏山荔枝峰下。据载南宋皇室庄文,景献两太子葬此而得名。太子湾原为湖湾,由山峦风雨冲刷,泥沙淤积为沼泽洼地。新辟为融田园风韵和山情野趣的大型公园。全园以园路、水道为间隔,约略划分为东、中、西三块景区。东部景区为望山坪、颐乐苑等。望山坪系一大草坪,坪面宽广,视野开阔,既可眺翠微山色,又可在草地上或卧憩,或嬉戏。大草坪南瑞,有一处用浅红、灰黑二色磨面石块拼砌而成的太极圆形铺装,翡翠园参差毗接,相倚而成。丘坡上遍玉兰、含笑、樱花等观赏花木,下层衬以绣球、火棘及宿根花卉,花影照眼,馨香沁人。
第二站是花港观鱼,花港观鱼以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一九**年二期扩建工程告竣后,占地面积达二十公顷。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红鱼池位于园中部偏南处,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
杭州花圃是久负盛名的花卉盆景观赏胜地。它前临西湖,后倚西山,环境优美,布置精巧,被誉为“西子湖畔的一颗明珠”。新近落成的时花广场,是以“花”和“水”为主题,采用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全面体现花文化而营造的丰满灵动并具人文内涵的园林艺术空间。主要有花溪、锦鲤池、下沉广场、水花台、莲池、映花泉、散花台、静水池及涉水池等景区。广场上飞泉流水、乐曲悠扬,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栩栩如生的十二花神遥相呼应,使您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
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堤上内层是垂柳,外层是碧桃。白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垂柳与湖水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那天衣无缝的和谐与浓情。
西泠印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
我们还冒着酷暑参观了钱江新城,钱江新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城区的东南部,钱塘江北岸,新中心区的空间规划布局上,将从大范围、大尺度、高视点的角度,体现现代城市以高层建筑群为核心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将以香港中环和纽约曼哈顿为标榜,在建筑的“高度”、“亮度”和“密度”三方面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仅完美体现了杭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也尊重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格局。
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为北宋文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之时,绿柳如烟、红桃如雾,红翠间错,灿烂如锦。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无限柔情。曲院风荷。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五,位于西湖东南岸,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现为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西子浓妆淡抹的观景佳地,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曲院风荷位于金沙涧流入西湖处,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曲院风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有曲院、风荷、滨湖密林等景区,东接岳湖,南邻郭庄,北接竹素园、植物园、岳飞墓庙,既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也是西湖北线热点游览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是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结束了杭州的五天行程,我们来到了苏州,继续剩下的五天的实习活动。在苏州,我们实习的第一站就是大名鼎鼎的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的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
一、楼
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离开了拙政园,我们来到了附近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山高约36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虎丘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虎丘的建筑是虎丘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类别多样,年代久远。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协调。其形式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当代,呈现出宋、元、明、清、民国等建筑风格。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圆融时代广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岸,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务、文化、旅游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现代化、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及一站式消费的复合性商业地产项目。圆融时代广场分为五大功能区,包括高档办公商务区、城市购物时尚街区、生活休闲区、河滨步道—水滨餐饮娱乐区以及苏州首座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500米巨型神奇天幕、4000多个地下车位、6个地铁出口、水上巴士、空中连廊、超大广场、泊车系统、主题景观、时尚夜景。圆融时代广场将引领苏州CBD时尚生活方式。
结束了五天的苏州实习,我们的苏杭实习也圆满地落下了帷幕,这次实习让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通过参观各个景点建筑,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内容,受益匪浅。
五、实习总结
经过本次为期十天的苏杭之旅,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加深并掌
握了造园的理论和技法,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的布局、构图以及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我们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实习成绩
第二篇:苏杭实习报告
园林专业苏杭综合考察
实习报告
院系:人文与艺术系
班级:
园林1 502
姓名:
江坤
学号:
15402223
指导老师: 熊旅鑫
2018年4月18日
2018年3月18日,为期10天的苏杭景观 建筑 实习正式展开!
杭州西湖。
西湖调查报告
西湖景区简介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湖滨景区
西湖湖滨景区是城区与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结合的纽带,西面湖光山色旖旎,群山起伏;东面是精致的湖滨国际名品街。这里是倚城临湖的黄金地带,也是西湖综合保护的重点区域,是景区内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早上市民习惯在此晨练,节假日人流量非常大。大批中外游客在此欣赏西湖美景,被誉为西湖的门厅,是第3批“西湖十景”之一,定名“湖滨晴雨”。
湖滨景区用地比例
湖滨景区往往是游人到杭州后观赏西湖的第一站,需要安排足够的集散场地,安排好游客停留休息、静赏西湖的场所。从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地建设的需要考虑,又要尽量多安排遮荫树木和观赏绿地。在用地十分宝贵的情况下,解决好用地比比例是首要的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使用情况调查,确定二到五公园狭长绿地的结构是西湖水面—古香樟林荫铺装(宽14m)——宽花坛坐凳(宽0.4m)——绿地(宽16m)——人行道(宽5m)车道,绿地明显增多,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湖滨景区在西湖主景区起纽带作用
湖滨景区东面是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区,西面是碧波荡漾的西湖,如何结合这两个要素,让风景融入生活,也是重要的课题。这里的园林建筑与街区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每条街区巷子与湖滨景区的结合部都有相应的处理。精心保留的和新种的三排高大的悬铃木,几年后都已枝繁叶茂,衬托着街区的建筑,又是湖水面与城区建筑间浓浓的绿色纽带。湖滨景区作为环湖绿带中与城市紧密相连的部分,景区园林建筑在民居形式中融入新元素,采用木结构梁柱和砂岩墙面与湖滨名品街的砂岩墙面相映成趣。景区与街区之间尽量弱化湖滨路(单行道)的分隔,通过石质地面铺装的一体化设计、设施和风貌的整体考虑,是湖滨景区成为城市与景区的有机过渡带。
湖滨景区植物景观
湖滨景区注重植物遥景和生态效益整个景区以自然
式为主调,刚柔并济,相得益彰。为了继承和发扬杭州优秀的自然式植物配置风格,同时又与湖滨景区现代气息相融合,设计力求达到绿荫覆盖,春花烂漫,花境精致的效果。
特别是有效的保护和充分了利用原有古树名木与高大乔术,形成完整的绿带。新辟的环城西路旁的集中绿地以自然式植物造景手法为主,进行科学配置,提高了绿地质量。(图9)在湖滨景区中的几大景观区域营造出各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如二至五公园和少年宫沿湖带状绿地重点渲染自然式花境,给人清新亮丽、耳目一新之感.原圣塘路结合保留的2排悬铃术行道树,布置规则式花坛和草坪,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林荫大道。同时,为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湖滨景区共选用了玉兰、乐昌含笑、杜英、香樟、沙朴、桂花、垂缒海棠、樱花、红枫、喷雪花、花叶锦带、绣线菊、竹娄等250多种植物。
湖滨景区夜景
湖滨景区紧临时尚的湖滨国际名品街和西湖,夜晚游人摩肩接踵,为了烘托氛围,在平海路口的西湖水面上新建了一座长128m,最大喷高60m的音乐喷泉。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变幻的灯光、舞动的水花,使之成为湖滨夜景的亮点,积聚了人气(我与母亲便在这里驻足良久)。湖滨景区带状绿地大部分区域采用柔和的照明设计,让景区的夜晚舒适宜人,同时衬托音乐喷泉的壳丽。作为商业街光环境和若明若暗的西湖之间的过渡,景区灯光设计以柔和舒适为主,大量采用LED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灯具的设计尽量与景观设施融为体,做到见光不见灯,灯具藏在景观设施中,自然雅致。
西湖的湖滨道路景观系统
西湖的道路景观大多数为湖滨景观,沿湖滨
景观道徐行,喧闹声渐渐远去。道中设带状叠水,迎宾大道两边绿树林立,空间感受狭长。沿行至主入口豁然开朗——桃源胜景乍现于眼前,心情随之雀跃奔腾。远处花木葱郁,青翠欲滴,亭、台、廊架隐于其中吸引人们寻幽探胜。转过坡角,空间再次收缩,相对集中的绿地组图呈半围合之势,区域功能私密性强。待至湖边,空间又再次豁然开朗,呈现出波平如镜的湖面。西湖的桥
我们的先辈有着非常优秀的造桥技术和艺术。各园艺铺中的四连桥(直桥,曲桥,拱桥,石桥)穿墙而过,连成一气,桥桥有景,桥桥有情。而在此地我们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曲桥连接休闲岛与湖岸。轻巧的桥身,简约的护栏扶手,舒适的板材… …
西湖的人文景观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于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是灵魂,没有白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平湖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杰地灵,从典著先河顾野王到名臣鲁宗道,从为民造桥的吕太爷到一代大师李叔同,众多的平湖文人施展才华的同时,也演绎着一段又一段的佳话。沿岸的天际线蜿蜒优美,南北两面临水。多层洋房沿嘉兴塘由外及里,错落有致的布置。红砖青瓦,交相辉映。茂密丰盛的亲水植物将建筑与景观包裹其中,遮遮掩掩,隐约可见。与对岸的地域古建筑融会呼映。更是暗喻了我国历史上文明的起源“两河流域”之意念。提升了人与白然,历史沟通思索的意境。
西湖的公园中道路系统
西湖公园中,人怎么走、人怎么看、人到那里玩、什么时候玩、怎么玩,都是设计师用路来确定。设计师可以让人在路上急行,慢游,又可以给游人惊喜和盼望。路的设计,能把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态,脚下走的路,牵动着人的心这就是园林造路的艺术,西湖公园的台阶坡道、绿化系统高低错位,叠泉流瀑,中心景亭的点缀,地形有机的波动,串连各组图景观绿化,真正实现了“移步换景,景随步移。
西湖花港观鱼植物景观
花港观鱼中的植物景观通常是以草花或其他地被植物及石块等组成一些色彩艳丽、灵活多样的花丛、花境、模纹及小景。其草坪的边缘或中心,植物配植疏密相间、曲折有致。在草坪植物景观配置中,草花的栽植要根据草坪的空间形式、地形特点灵活掌握。另外要随季节及时更换品种,保证花开不断,常见的有国庆菊、一串红、万寿菊、太阳花、宝石蓝、鸡冠花、羽衣甘蓝、金盏菊等;模纹和图案植物色彩搭配一定要与草坪的绿色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或较大的色度差,品种一般常用红叶小桨、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等,而且要及时修剪,保证模纹、图案的清晰、整齐。
西湖景区典范
西湖之胜,胜在于朝夕晨昏的各异,风雪雨霁的变化和季节转换带来的景观更替:繁荣茂盛而有生机的植物,与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滨湖建筑相映成趣。多维的视角,朴素的外观,淡雅的色彩,与西湖周遭的环境十分和谐,体现出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协调统一。西湖的新旧十景,便是其中最出彩的部分。
1.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是湖中一
条横贯南北的林荫道大堤,全长2.8公里,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堤宽平均36米。堤上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单孔石拱桥。堤岸两边普植桃柳,每当初春,桃红柳绿,游人纷至沓来,盛况空前。苏堤是宋朝所建,据记载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任刺史时开浚西湖,取湖中葑泥筑成了长堤。后人为感激苏东坡的筑堤兴利之德,称谓“苏堤”。
二十一世纪初,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又对苏堤进行了整治修缮,这次整治修缮工程对影响使用功能的西湖花港公园游船码头以及码头管理用房进行了翻修。临湖新建了一条垂钓廊,垂钓长廊为仿古建筑,古朴大方,使垂钓爱好者可以避免露天垂钓受风吹雨打之苦。建成后,垂钓爱好者可以在廊内悠闲地边品茗边垂钓,真正享受垂钓的乐趣。根据整治修缮方案,苏堤两岸还修筑了两条临水游步道,游步道用天然的片石铺成,蜿蜒湖边,显得生态、自然、流畅。游人步行在水边的桃花、翠柳丛中,欣赏西湖中的荷花、游鱼,远眺湖中亭台楼阁,感到情景交融,心旷神怡。
2.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 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对面。南宋时,此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
三次来西湖中,第一次年纪尚轻便不做评述,第二次是初春,还恰好遇到杭州罕见的大雪,第三次也就是今年,才有幸看到初春的西湖。“曲院风荷” 绿净如洗的片片莲叶、亭亭玉立的朵朵荷花,有“清水出芙蓉”那般动人。清晨,荷瓣舒展,与日光相映,分外艳红,夜间花瓣闭合,徐徐清风送来扑鼻的荷香,淡雅芳芬;雨天,雨点儿打在荷叶上,胜似珍珠落盘耐人寻味。宋代扬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西湖的荷花描绘得淋离尽致。
3.断桥残雪
西湖有“三怪”: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而
这第一怪断桥,位于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
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断桥是西湖中最负盛名的一座桥。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在断桥上,流传的那许仙和白娘子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众多桥中最著名的桥。
4.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地处苏堤的南段西侧。是承佛光紫气而幽静的植物园林。花溪蓄卢园.花港前依接山势葱茏的南屏山,西靠层峦叠翠的西山,平静如镜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如青玉分列左右。而公园就在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半岛上面。
花港观鱼三面临水,一面倚山。是一个占地300余亩的大型公园。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故称花港。南宋时,内侍卢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别墅,称“卢园”,园内栽花养鱼,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有“花港观鱼”四字。
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建设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城市的一个窗口。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保护和再建设西湖的美好愿景从未停止过。
太子湾公园植物调查
太子湾公园简介
杭州太子湾公园是 20世纪 80-90年代西湖景区新建公园之一, 相传此地曾是南宋庄文、景献两位太子的攒园(攒,音cuan,古时天子暂时停棺的地方,也称攒所),故有太子湾之称。它遵循在传承西湖风景园林艺术的同时有所发展的原则,延续花港观鱼公园所开创的中西合璧、以“中”为主的艺 术风格基础上,展示自己的特色。
公园位于苏堤春
晓、花港观鱼南部,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西部,背山面湖,仿佛置身密林之中 ,经过 20多年的时间沉淀,公园内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稳定、变化丰富的植物空间。经过实地的考察,我大概把其植物空间类型分为半开放型和覆盖型两种,开放型、完全封闭型和垂直型等植物空间不多。
望山坪空间
望山坪空间位于太子湾公园东北部。该空间由 3个植物群落围合, 南面山体衬托,营造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半开放空间。
从公园主入口进入,第一个典型群落是乐昌含笑、日本樱花、桂花、无刺枸骨群落, 上、中、下三层常绿植物盖度较高,能起到障景作用,也为在空间内停留的游人提供天然屏障。该群落主要体现日本樱花春季景观,群落结构设计时,上层乐昌含笑做日本樱花的背景,同时添加少量落叶植物,如白玉兰,使群落统一中富有变化。
群落二是西侧的日本樱花、红花檵木、郁金香群落。此群落的垂直面是望山坪空间的 主要观赏面, 春季日本樱花盛开时, 其柔和之美在背景乐昌含笑的衬托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下层郁金香的妖娆与日本樱花形成鲜明对比,美不胜收,成为公园观赏郁金香的最佳点之一,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驻足拍摄。
群落三为东侧鹅掌楸、湿地松、银杏、石楠、无刺枸骨群落。此群落在望山坪空间起分隔作用,把空间与东侧园路分隔开来。上层采用鹅掌楸,使季相变化更丰富,也可在夏日遮阴, 冬日阳光又可透过树枝洒在草坪上, 给游人带来温暖;中层采用常绿小乔木石楠, 满足分隔园路和空间的功能需求。东南侧群植的湿地松为进入琵琶洲景区做好铺垫,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
逍遥坡空间
逍遥坡空间位于公园西部。游人进入此区,均能感受到浓郁的异国情调,有置身于英国风景园的错觉。
无患子和日本樱花是逍遥坡空间主要植物,形成空间主景。该空间南侧种植大量日本樱花,以杂木林和南侧上层植物为背景,早春白花盛开,蔚为壮观。深秋,无患子金黄的 树叶在绿色草坪衬托下灿烂炫目。因此该区春、秋两季会吸引很多游人及摄影爱好者前来 拍照留影,但由于草坪不对外开放,周边座椅较少,游人流动性较大。
从群落垂直结构分析,上层为无患子、香樟及教堂后侧的水杉、白栎杂木林,中层为日本樱花,此结构的植物群落既能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线,又能丰富季相,在围合大面积空间边界的同时实现较高的观赏性。这个空间,中间留白,使游人视距拉大,视野顿时开阔。该空间在地形上也有变化,南侧地势较高处种植日本樱花,起障景作用,引导游人走向北侧最佳观赏面。
琵琶洲空间
琵琶洲空间位于望山坪空间南侧,面向水
体,巧借溪流水景,结构独特。该空间由3个植物群落构成,由于水体的介入,被划分为3个子空间。
群落一(空间一)由湿地松、黄山栾树、鸡爪槭、麦冬围合而成。从远观来看,地形有利于组织空间效果,结合植物则能强化地形,这在此子空间中可以体现出来。借助较高地势的辅助,在远观上湿地松成为视线的焦点和主体,群植的鸡爪槭则起到丰富中层的作用。该空间濒临水面,草坪 间与水体空间相互渗透,扩展了空间范围和景深。
群落二所构成的子空间相对上一子空间地势较平缓,因此草地空间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群落金钱松、香樟、红叶李、桂花、美人茶、山茶、郁金香让人四季皆有景可赏。春季中层红叶李与下层郁金香相映成趣。夏季合欢绒花满树,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秋桂花飘香,深秋金钱松如金币挂枝,让人流连忘返。该子空间呈带状分布,金钱松和桂花起到分隔空间和园路的作用。林缘线变化丰富,收放自如,也增加了空间景深和观赏流动性。
群落三为天目木兰、紫玉兰,此处地势抬高以分隔空间和园路。琵琶洲空间集中体现群落一和群落二的植物景观,群落三较为简单,作为陪衬但不削弱整体的完整性,整个空间借助水体及地形的变化,把植物空间营造得更加出色。静水映衬这三个植物群落,与季相结合起来,更显得色彩缤纷。三个群落在整个空间中所占比重和所处位置不同,植物景观特色也不同,使得植物空间形式上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珠帘壁东侧空间
珠帘壁东侧空间为林下空间。群
落为麻栎、香樟、枫香、枳椇、构树、日本樱花、桂花,上层植物是该空间的主角,空间随着上层植物的变化而变化。上层以落叶树种为主,季相变化明显,结合地面变化的铺装,不仅给人们提供休息、观望的场所, 也增加了景观效果。夏季,浓郁的树荫供人乘凉,也丰富了空间的光影变化;冬季,阳光 穿过枝桠洒向大地,给人带来温暖。这里犹如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游客前往。
总结
总的来说公园的植物配置沿着水体及园路顺接自然,区域明显,由水系和园路围合而成的各区域主调统一,层次鲜明,有樱花区块、红枫区块等令人怡然自得,且随着园路水系的顺延,步移景异,一步一景。植物在总体的空间布置上,天际线与林缘线均处理得清爽自然,特别是背靠着九曜山与南屏山一侧草坪,近处是草坪与郁金香,中景为粉色樱树曼妙摇曳,远景为高大乔木形成起伏林冠线,再远为远山叠嶂,层次鲜明,美不胜收。樱花作为太子湾公园的主要植物景观,沿着园路和瀑布两侧山体,在盛开的季节形成樱花烂漫,水声潺潺的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来访。
杭州转塘镇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景观调查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设有视觉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教学单位。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建筑与景观空间
整个象山校区呈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中心点为
象山。校区围绕着象山南北延伸 展开。山北为一期工程,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院开口或朝北 或朝南,既活跃了建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的变化。山南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经验之上,更加自由活泼。整个建筑群落的走向犹如流动的S形,流畅摆动分布。单体建筑有着不同的形态,但放置在平面组成群落却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带有书法的书写性。建筑与建筑间通过长廊进行连接沟通。整个校区室外公共空间根据山势地理位置高低,进行多变的设计,交通道路依山而布。围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水景资源,河流间的倒影成了沟通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统一。
象山校区的建筑与景观统一在一起不可分割。每幢独立的建筑都包含了景观元素,而不同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了整个校园最具风格的景观。
我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认识是从大门开始的。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 “门” , 而是 “墙” ,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 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
虽由人作,宛似天开
“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地(土)、植物(目)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我们常用“接地 气”来形容人和大地间的同生同息,而在象山整座校园中,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都 在无形中呼应着彼此。如山脚下的毛竹和楼道旁的竹编扶栏,原色的杉木板映衬着葱郁的乔木,这些原本取自于自然的材质被返还于自然场。建筑整体在材料上与环境的和谐一致,真正达到了计成所言的“虽由人作,宛似天开“。
据王澍教授介绍,他在这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后来把这些镜头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个角落,当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因此我们在一路的参观中,就经常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风景跃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个院子里,一回头,透过那个大门框,我们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图》的镜头!在这个迷宫一样的校园里,你走着走着,就常常会有这样的惊喜。景观营造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设计者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为保持这种文化上的连续性,规划方案种选择了两组旧农舍,建议迁而不拆,就地改造。我们看到远处田野中的高压线铁架,成了视觉中的灭点,真是绝妙!设计者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工作室群相连。但这种对景区进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传统中国的,也是全新的当代创造,形成在喧嚣繁华的市镇中,一片宁静旷远的场所。园区的西端有意不布置高大建筑,使风景向远处延伸,以借西侧远山之景。园区东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鱼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筑,不做改动,设计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园能够在一座大学校园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别是在一所美术学院的校园中。”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风景,它特别和某种贴近自然的劳作有关。
景观道路
校园设计中特别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建筑中的宽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边、水边小屋,都是某种既可步行,又可展览,又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地方,它们甚至是某种非常规的教室、会议室,与它们相连,是连绵不断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边水上,使校园既是理想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成为城市旅游西进的一个新的文化景观。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两侧,杜家浦河边,方案为此专门设计了环山沿河的开放的艺术走廊,宽度从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为主体,间杂小型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环境艺术作品。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
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这促使设计者做出一种选择:不将任何人为的设计思想强加在这片土地,将现场先在的建筑原则,将建构材料的选定为无前提的第一选择,它们应扎根在象山这片土地之中。
这就是象山校区,设计者相信,它还应该是会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创造的作品。
杭州良渚镇
安藤忠雄作品调查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简介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的设计作品,人们称这座神奇的建筑为“大屋顶”,其位于中国杭州良渚文化村。这是一个结合生态、观光与人文艺术的大型住宅村落计划。建筑室内分为展示栋、教育栋及有图书馆的文化栋,一并被覆盖在巨大屋顶下,也是中心被村民昵称为“大屋顶”的由来。安藤忠雄把脑海中对建筑的美好感受一一呈现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这位具有传奇性的现代建筑设计大师,真正是“半路”出师,凭借独特的清水混凝土应用,抽象化的光、水、风,引发风潮。
建筑分析
整个项目的建筑部分十分简单,大屋顶下盖着3条
方盒子,每个盒子承载不同的功能;安腾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用十分简单的语言创造丰富的空间,并且引入自然界的抽象元素,使空间体验变得独特和有感染力;在这个项目中,屋顶的采光窗、延伸至屋面下的水面和水岸边的樱花道打破了清水混凝土封闭的印象,光、水、樱花这三个元素也是安腾惯用的自然元素,这些元素非常融洽的融入到了建筑内部。
看似寻常的玻璃幕墙,因镜面的作用,借池水对岸的树与花,柔化了整个混凝土与玻璃材质的立方体;巨幅玻璃间的棱线分割,画幅像屏风、如长卷般展开,带来诗意的节奏和韵律。清素的枝条在另一个玻璃立方体上更加呈现出抽象画般的效果。此时,你会相信,不仅阳光和风,可以通过构造的设计被导入建筑内部,时光,也一样可以。
这个“大开口”的走廊空间,三十级宽长的台阶对面,就是那一湾湖面。标识性的锐角三角形天顶,是艺术中心自然采光的来源。随着太阳的移动,投射下来的影子也随之改变着大小、位置。
阳光从未意识到它有多大的艺术创造力,直到它被建筑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入到一座房子里。在这里,安藤让光线交错照射进来,构成了一个引人遐思的光之路。“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呆在光明之中。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我们在安藤塑造的黑白光影之体中,深深地体味到这位建筑大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周围环境分析
建筑周围种植了整片樱花林,有图书馆的东侧围绕着浅水,夜晚来临时水面倒映出直线窗框与室内光影,和巨大展示书格营造出几何感强烈、壮阔而富有禅意的空间。屋顶的采光窗、延伸至屋面下的水面和水岸边的樱花道打破了清水混凝土封闭的印象。
总结
我们去的时候,建筑里面的不对外开放,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建筑外围异常热闹,人们在这里活动交流。这不禁让我想起安藤忠雄,在阐述设计初衷时提及的,“年轻时候去看柯布西耶的作品,最大的感触是建筑的精髓是人与人沟通的场所,希望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未来也是这样的。”
苏州市平江区
苏州博物馆调查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其设计者为贝聿铭。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建筑风格
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 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同时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 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 ,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 给江南建筑 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 ”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总之, 该博物馆既传承了古典园林的风格,又不乏现代建筑风格的独特个性。真可谓是“低调的华丽 ”。
建筑细节
在走廊边上设一个六边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远处的小亭子及绿化树木包含在内,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在远处的小亭子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得更加美好。恰似一幅镶嵌于镜框中的图画,增加了景色的深度,产生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进入苏州博物馆的时候,顿时觉
得凉爽宜人。习惯性的向上张望希望看到空调出风口。可是,我转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一个空调出风口。而屋顶的百叶窗却让屋内异常透亮。而为外面35度高温飘洒热度的太阳,却没有随着光线进入屋内,毫不令人拍案叫绝。
人们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内。也就是说地上2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而屋顶的部分我们是不用考虑降温的。虽然冷空气重量较大。会下沉到地面。但是在上面冷却的温度却浪费了能源。于是,让本身就有空气动力的冷空气直接在人类活动范围循环,会降低能耗。简单的道理,却常被忽略,而这里却没有。
展品丰富
博物馆内部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系列的基本陈列,以及特展 厅和现代艺术展厅。展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现代艺术品展览。总之丰富的展品充分彰显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无愧为江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顶尖代表。
总结
在整个参观学习的过程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 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 这次参观之行, 让我由衷感叹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还有就是建筑的设计要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 绝不可丢失文化这一建筑的灵魂。相信这次的参观体会会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指引性作用!
第三篇:苏杭实习报告
苏州园林篇
苏州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
气候条件
苏州位于长江之南,西滨太湖东临金鸡、独墅及黄天荡等湖泊,大运河流经南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5.8℃,绝对最高温度39.4℃,绝对最低温度-8℃;年平均降雨量为1225.8毫米,春秋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明清以来,城厢内外兴建了大小园林180余处,西郊吴县,北郊常熟,历来盛产花木,对园林植物配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苏州园林主要由山、水池、建筑和植物四大素材所组成,于山、水池和建筑的周围,以各种植物和多种方式进行配置,在相互的衬托与掩映下,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画面,使人神往。
苏州园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造园意境,植物配置随着园中各个景点主题的不同要求而展现出不同内容,现将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综述如下。
一、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有密切联系
苏州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创造一座富于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是自然山水风景的艺术提炼与概括,所以植物配置的要求比较高,山与水池是山水园中的主要内容。于山水之间或在园林一角,布置一些建筑,在建筑物内大都是悬有名称的匾额,和描绘附近景色的对联。如拙政园中部主山上的“雪香云蔚”亭,亭内的匾额上写着“山花野鸟之间”,山上林木葱郁,浓荫蔽日,坡上灌木花草丛生。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丘壑林泉之间,山林野趣油然而生。亭前挂有文征明的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把这一景点的意境,充分描绘出来。
拙政园西部的“留听阁”,东侧池内栽植荷花。当时园主取李商隐诗句:“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故题名为“留听阁”。使人联想到深秋天气,一池残荷,秋雨落在荷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雨声,耐人耐味,意境深远。
苏州园林面积有限,所以布局紧凑,迂回曲折,引人入胜,确有步移景异之趣。植物是造景的主要素材之一,它与山、水池、建筑物构成各种不同的画面。例如留园的“揖掌轩”、网师园的“殿春簃”、“看松续画轩”等建筑物,后墙设窗,以竹石(蕉石或松石等)为绘,夏日绿荫满窗,令人乐而忘暑,隆冬时节天竹红果累累,腊梅满枝黄花,生动如画。大空间内植物配置另有一番景象,如沧浪亭土山上的古树三、五成丛,形成一片深山老林,遍地箬竹,苍古入画。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周围,垂柳低拂水面,荷花芦苇成片,一幅江南水乡的深秋景色,映在辽阔的水面之上。
网师园曲栏畔的白皮松,斜出水面,姿态优美,掩映于“月到风来亭”前,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植物造景突出厅堂名称
苏州园林内建筑较多,造型各异,其功能各不相同,欣赏花木为主题的建筑更加众多。如赏梅的有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狮子林的“问梅阁”;赏荷花的有拙政园的“远香堂”和“香洲”、怡园的“藕香榭”等;赏牡丹的有怡园的“湛露堂”;赏芍药有网师园的“殿春簃”;赏桂花的有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沧浪亭的“清香馆”、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还有以欣赏松柏为主题的如狮子林的“指柏轩”、网师园的“看松续画轩”等。七座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耦园、网师园、怡园、沧浪亭、留园)共有建筑160余处,其中以植物命名的有50余处,说明植物配置在园中的重要地位,它既能起到点景作用,又能给人们美的意境的享受,如“梧竹幽居”、“听雨轩”、“翠玲珑”等。
三、园林植物的选择方式
苏州园林虽面积有限,但要求树种丰富。植物的种类有乔木、灌木、攀援植物(藤萝类)、地被植物、水生植物及竹类。这些植物首先要符合自然山林景观的需要,或是适合小空间内布置小景的作用。
(一)树种的选择
1.观叶类:松柏是山林中主要树种,所以人造的“城市山林”中必需象征性地种一些松柏来点缀山景,常用的有白皮松、黑松、罗汉松、桧柏等。
高大阔叶乔木在园中能构成主要风景画面,如银杏、榉、榆、朴、枫、乌桕、皂荚、梧桐、垂柳等,这些乔木的叶色,季相变化相当明显,颜色丰富多采,十分悦目。
2.观花类:花木是园中的重点,是人们观赏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几种传统名花,如梅花、山茶、杜鹃、牡丹、芍药、荷花、桂花、天竹、蜡梅等,常新选用,其他如玉兰、垂丝海棠、丁香、紫薇、大绣球、花石榴等大部分园林常常选用。
3.观果类:在园林中果树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树种,数量虽不多,但它的观赏效果比较高。如拙政园批把园内的枇把,待霜亭的桔子,怡园的枣树和柿树,还有木瓜和石榴等在各园都能看到。
4.地被植物及小灌木,箬竹、山竹、匍地柏、书带草、葱兰、葱兰、鸢尾、六月雪、金丝桃、迎春、金雀等’这些植物能点缀山坡和假山、花台,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5.攀援植物:是点缀和装饰墙面、假山、驳岸不可缺少的植物,园中常见的有爬山虎、薜荔、络石、凌霄、金银花、云南黄馨、构杞、地柏、雀梅等这些藤蔓植物,能增加山林野趣。
6.竹类:是园林中主要树种之一,用途颇广,它有时作为造景的主题,有时可作“配角”,也可作为隐蔽房屋墙壁或作为障景用。竹类的主要品种有棕竹、刚竹、罗汉竹、紫竹、方竹、斑竹、孝顺竹、金丝竹、箬竹、凤尾竹、菲白竹、山竹。
7.水生植物:苏州园林水面较多,所以水生植物显得十分需要,特别是荷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也是水面造景的主要素材。小水面往往以睡莲点缀,较大的水面还种植芦苇数丛,增加江南水乡的景色。
(二)树形的选择
园林内所选用的植物,树形力求自然美观,因地制宜。苏州园林属山水园性质,树木多不宜修剪成整形规则式,如“球形”、“水平式绿篱”等,以免造成不协调。
树形的选择在苏州园林中非常重要,因为园内一草一木,都应体现出山林野趣。不论在假山上或是池畔,或花台上以及建筑群之间的小空间栽植的树木都要具有一定姿态,才能适合园林内植物配置的要求。例如有树干通直、高耸,巍然挺立之势,象留园中部的大银杏,树干弯曲,斜临水面,呈临水式。象怡园上岸上的白皮松,树干弯曲,倒挂于峭壁之池,呈悬崖式。象耦园假山高处的瓜子黄杨,树于横卧于地面,呈卧干式。象网师园“看松续画轩”前花台上的黑松,树干屈曲,树枝下垂,苍劲古朴,呈曲干式。狮子林“指柏轩”前假山上的古柏,苍古入画。以上这些配置在苏州园林中的花木,是园林古树名木中的珍品。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网师园也颇负盛名。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苏州园林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二、苏州园林名园介绍
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按园内景物可分为东西中北四个部分。园区东部,以楼阁建筑为主,楼阁馆堂富丽堂皇;如五峰仙馆,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也古朴精美。这里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的冠云峰,高约9米,为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湖石。园区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山上有枫树林,每当秋末初冬,山红一片,景色优美。中部地区以山水为胜,湖池居于中央,四周假山和亭台楼阁成群,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有历代书法、石刻三百余方,被称为“留园法贴”,引人注目。北部地区以小竹林、桃、杏、柳等为主,还有紫藤架和葡萄园,颇有田园之意,北面的小桃园,称为“小桃坞”,山前小溪细流,两旁桃柳成行,景致幽雅。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之冠”,为江南风格的私家花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拙政园以沧浪池为主,园内主要建筑物四周都可见悠悠流水,显得淡泊、明净。全园堂、亭、轩都以荷花命名,疏朗自然,错落有致。
园内水池面积很大,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树敝日,花香浓郁,富有自然色彩。这种运用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典范。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东部平岗草地,竹坞曲水,空间开阔。盆景园与雅石斋是镶嵌在拙政园中的二颗璀璨的明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环秀山庄。根据小块太湖石的自然纹理进行组合,堆叠出一座大型湖石假山,山上蹬道、曲涧、山洞等曲折回环,变幻莫测,营造出“空山不见人”、“清泉石上流”的山水空间。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沧浪亭
沧浪亭,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园林之一。全园面积约16亩。沧浪亭最大的特点是未入园先见景,一条清清溪水绕园而过,隔河相望,亭阁起伏,波光倒影。走过小桥后方能步入沧浪亭园内,园内的结构以假山为胜,建筑物均环绕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弯弯,迂回盘上,道路两帝翠竹丛生,山上林木葱郁,沧浪亭就屹立于山顶林木之中,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等;园内有藕香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等处,各自组成院落,风格独特。
狮子林
狮子林以假山为著名,但山下有洞,洞壑宛转,曲折盘桓,犹如迷阵,有桃园十八景之称;洞顶的高度虽不算太高,但奇峰林立,山峰的形状奇特,有的形如狮兽,有的形似虎豹,其中以狮子峰为群峰之首。全园布局自然,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山水相绕,长廊迂回,楼台时隐时现,别有风趣。园内许多建筑依山傍水,参差错落,如真趣亭、指柏轩、问梅阁、湖心亭、五松园、卧云室、燕誉堂等,水山景物,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做感想
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杭州西湖风景区园林规划
杭州是历史上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中国重要的产丝基地之一,丝绸作为这里的传统产品,质量精美,品种繁多,享有胜名。杭州特产龙井茶叶,茶色翠绿,香气浓郁,为中国名茶。杭州市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桂花,旅游标志是瓶形小石塔。
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别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三面环山,湖体呈椭圆形,水面面积5.06平方公里,岸周长15公里。湖面由白、苏两堤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山亭、阮公墩四岛。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长堤横跨了整个湖面,连接了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站在桥头观望,景致个有特色: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桥下的垂柳与荡漾的水波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锁澜桥上近处可看小瀛洲,远处可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大致位于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上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 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堤上植物配置以垂柳和春季花卉为主,体现了“六桥烟柳”的特色。
今之的苏堤,从整个西湖来说,除了符号式的桥形之外,更是因它将湖面分出层次,主湖在东,次湖在西,一大一小,主次分明,很有层次,这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的“理水”手法。但苏堤一景之不足,在于桥形重复太多,而且堤路太直、太长,这是风景园林的景观之忌。曲院风荷
以夏日观荷为主题,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名种荷花,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同时又配以紫薇、嫣尾、来突出夏景。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走过,如在荷花中穿行一样,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迎薰阁是为游人登高赏景而建造的好去处,登阁远眺,可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岳湖景区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碑小院,那块景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园景区近年才开放,它原为清初西湖名园之一,竹石亭榭,曲水萦环,清幽雅致。
今之的曲院风荷,最精彩处是西北角的园林景区。这里有许多新建的亭榭、廊轩、堤桥等,再总体上说是以水为主,建筑物缘水面而建,这是我国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建筑以一南一北两个大的建筑物为对景:南为红绡翠盖廊,北为迎熏阁。中间湖面东西两边均有半岛伸出,增加了水面的层次。另外,曲院风荷园林景区还有一个特点是用桥来进行分隔连通,形成既分又合的景观形态。还有,曲院风荷的水池中所植的荷花,是植于大缸之内,然后连缸带荷一起沉入池中,这样就可以人为地组织荷与水的形态,使景观更理想。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还包括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柳浪闻莺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公园东南辟为市民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及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的“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的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今之的柳浪闻莺,有两个特征:1,借西湖为景,层次分明;2,自然景物以柳为主,海棠、月季为配景。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位于公园中部偏南处的红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红鱼池西面,是颇具匠心的牡丹园。牡丹园的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坪上,种植以高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所。
花港观鱼,基本上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也吸收一点西洋组景方式(大草坪,植物修剪成形)。园林布局由牡丹园、鱼乐园、花港和大草坪等四部分组成。园中模山范水,巧于因借,并配置亭台楼阁,花廊水榭,自然空间组织开合收放,虚实相间,互为衬托,聚散有变。全园以鱼、花、港为中心,以港为主体,把假山、池沼、亭台、水榭、小桥、游鱼、花草、人流放置在一个大的环境之中,人工与天然相结合,清幽与雅美相交融,动与静互成,虚与实并济,别有一番幽雅含蓄,旷朗清新的韵味,造就一个“多方圣景,咫尺山林”的艺术境界。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的名气在湖上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重建的雷峰塔沿袭了原塔平面八角形、平座挑檐的楼阁式塔的立面形象。塔身高45.809米,共分5层。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
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
今之的雷峰塔,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它与北山的保叔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它并没有拘泥于它当初创建时的形式,而是与它旧时的风格相近罢了。因此,它现在仅是名胜,而不在是文物古迹了。三潭印月
小瀛洲又名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西湖三岛。
小瀛洲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三潭印月,景观富有层次,空间多富变化,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不断盛开,色彩艳丽多姿,春秋两季景色最佳。三潭印月的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
小结
杭州西湖风景区园林规划,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造园手法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创新。在园林布局上,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从仅注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逐步转向注重发挥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形式的主题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创作手法上注意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相统一。在园林建筑上,主要是以继承传统和轻质过渡的形式出现,对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区别对待:凡是在文化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古迹、古建筑,严格妥善地保护;对某些名胜古迹有传统精华,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和构筑物,则扬长避短,保留精华,舍其糟粕;凡名不副实的风景点,修建时采取富于传统的形式和格调为主,达到相互协调。在植物配置上,以因地,因时,因材制宜为主,即因景制宜,创造园林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和意境上诗情画意,符合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
第四篇:苏杭实习报告
苏沪杭专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4.11.17—2014.11.28
二、实习地点:杭州、苏州、上海
三、实习形式:专业老师带队、专业集体出发
四、实习目的
通过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践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巩固和运用已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学习和总结我国具有代表性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城市园林、风景式园林的先进经验和成就,进一步掌握和扩大园林专业,了解园林工作的意义和承担的责任,为毕业设计和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园林设计及园林工程的思路提供感性认识和经验教训。
通过参观实习、实地考察、分析讨论,学习和了解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和造园艺术手法,学习和掌握我国现代城市园林的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内容、形式、规划等特点,掌握现代城市各类公园规划布局原则、尺度、比例和方法。
六、实习地点 行程安排如下:
1.杭州:风景式园林
西湖(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白堤、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等)、太子湾公园、雷峰塔、孤山、西泠印社
2.苏州:中国古典园林
古镇同里、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苏州博物馆等古典园林和金鸡湖景区。
3.上海:现代城市景观园林
上海辰山植物园、延中绿地、上海规划馆、人民广场、南京路、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后滩公园、世纪广场、世纪大道、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陆家嘴中心绿地等
七、实习指导老师 陈华、张爱芳、张鸿
实习心得
1. 我国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园林设计中所要考虑到的。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在空间视觉艺术上,苏州园林运用了很多“小中见大”、“巧而得体”的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从布局上,常取内向形式,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先围合,再于此范围内进行一番精心的营造,从层次上说,江南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从中我们更好的理解了不同的园林的造园手法所能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对我们以后在设计江南风格的园林时有很大的作用。2.谈谈对留园各空间对比的感受:
留园各空间对此,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先是极大地压缩人们的视野,过后,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留园入口部分正是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对于入口部分的这一段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进园后第一个小院一狭长多变的曲廊一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的廊子一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一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入主空间一豁然开朗。
建筑有些稀疏,有的稠密,对比异常强烈。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当然这种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
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相反,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中央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西区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廊道蜿蜒曲折: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在格局上忌平直而求曲折。每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便会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此外,曲折还可以导致意境的深邃。曲折性是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成的。其中以建筑以及由建筑围合而形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则借廊的连接可形成极富变化的群体组合。
但留园主要不是通过游廊来体现空间曲折变化的,而是通过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曲折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留园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是这样体现空间的分割与联系的:借廊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一自绿荫至水阁部分的空间处理由于设置了一片临空的隔扇,从而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和变化一自曲溪楼至西楼。3.对太子湾公园自然水系营造分析: 园中水体大的折弯有数十处这多;分叉,聚合亦不下十余处。水道或与路同行,或绕丘而轩,或平铺如泊,曲折回环,聚散有致。水道两岸多呈自然式缓坡延伸入水状,随意点缀些许或高或低或倚或侧或断或续的石矶,石坎。临水坡岸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湿生植物,野趣盎然。六七座用带皮杉木坯料筑就的小桥,造型,构架各异,跨水而立,不仅连接了两岸的园路,而且又是极佳的赏景点。自琵琶洲与流水相向南行,渐行渐闻然水声愈来愈大。当直上一小木拱桥时,但听得桥下流水欢歌,奔跳不息。再前行,复有一石砌拱桥跃然水波之上,自石桥望引水工和出水洞口,清波滔滔而来,涌至桥墩前一道横石坎处骤然下泻,轰鸣之声不绝于耳,使人有身临山谷深处飞瀑直贯的活水源头之感。4.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在设计风格上的不同:
杭州花港观鱼:设计风格,以中国的自然式风格为主。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边群山之中的九溪十八涧,峰回路转,涧水潺潺;林深鸟语,一幅江南山村图,野趣醉人,是西湖风景区内规模最大的一级公园,以鱼、花景观著名。园内景观由鱼乐园、牡丹亭、花港、草坪和丛林几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
太子湾公园:主要的设计风格以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富有潇洒、自然的艺术趣味。其精到之处在于得用引水工程和明渠改建的平面形状多样化的水体,园之生动灵活赖以全出,园中水体大的折弯有数十处这多;分叉,聚合亦不下十余处。水道或与路同行,或绕丘而轩,或平铺如泊,曲折回环,聚散有致。
总
结
通过这次实习,了解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和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课本上的东西大多是理论。只有出去实践才能深入的了解。划分空间,道路的设置等。有很多收获。
印象最深的就是借助地形把道路隐藏起来。运用植物造景把道路隐藏起来。植物配置方面也有些体会。比如:大面积的草地边缘围合用雪松做背景树,前面是一些落叶的花灌木。这样四季都有景可观。
山水地形,古人云:“无石不成园。”“水可积之成潭,泻之成流,喷之成雾,旋之成涡,举之成柱,悬之成布,凛之成冰。”苏州园林中错落有致、峭直嶙峋的山石与静态、动态之水皆可制造出绝佳的园林艺术效果。人们叠石造山,掘池理水,移天缩地,纳自然于小园之中;想假山浅流为大山名川,可谓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成水中有山,山中有水之势,花草树木、亭塔楼阁便有了依托之地。
植物配植特别注重两点。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色、香、形,以及自然声息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花草树木有斑斓之色彩,馨香之气息,多姿之形态,风拂树叶雨打芭蕉之声,阳光月光下的树木婆娑之影。这一切诉诸感官,给人予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之美。中国园林植物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其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被认作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的象征。松竹梅傲雪霜,深为人们喜爱,因而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编篱种菊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象征着简朴淡泊的生活之道。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比喻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之士。清雅淡逸的兰花具有君子风范,尤为文人韵士所吟诵。拟人化了的花草树木皆有情,其文化意蕴深化了植物美。这是中国园林植物的独特之处。因此,园林中的植物配植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
这是一趟美妙的学习旅程,虽然很累,却真正觉得学到了东西,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分析讨论,了解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和造园艺术手法,并掌握了我国现代城市园林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内容,形式,规划和特点,从中学到的是实际的手法和形式,是对课本上学习的内容的论证,期待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实习结束了,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课本上所学到的,在实际中得到了印证;而对实践的学习,又丰富了课本所学。还增长了见识,收获多多。
第五篇:苏杭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3年3月31日———4月6日 实习地点:
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苏州博物馆、独墅湖高校区、山塘街、虎丘等;
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浙大新校区、钱江新城、西溪湿地、西湖风景区等;
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法;
2.实习过程中,了解并学习掌握园林建筑、景观的空间构成以及功能布局,并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设计中;
3.了解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不同特征与内涵。体会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并确定为中华建筑之崛起而努力的奋斗目标。
实习内容:
苏州—园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苏州园林:“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的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在园林中建筑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它们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如: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古人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只有亲身到苏州园林一番,才能真正领略它的魅力。在小小的庭院里,古人便可游尽自然山水,或登高望远,或乘荫冥思,或诗书作画,或抚琴笙歌。小空间大天地,师法自然,宛自天开,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精髓。
在游历了苏州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大古典名园之中的留园和拙政园。留园
留园全园分四个部分:山水,田园,山林,庭院。
穿过中部精致的小院,便到达东部建筑取胜的区域,斋轩比比皆是,例如五峰仙馆,还我读书处,这里的建筑内外空间关系相当密切,根据不同意境采用不同手法,采用长廊、竹林、平台等连接着一个个建筑。留园最深处有著名的“瘦皱漏透”的冠云峰和岫云峰,旁边是一大片的竹林,穿过竹林,便是小巧精致的盆景园。
整个留园,结构紧凑,移步换景,完美展现了古典园林的美。墙上各式各样的漏窗,感叹古典园林美之余又能欣赏窗外的框景,多样的建筑变化、假山堆叠,展现了造园的精湛手法。拙政园
拙政园被称为“苏州园林之冠”,它的园林艺术,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水池面积很大,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树敝日,花香浓郁,富有自然色彩。园内主要建筑物四周都可见悠悠流水,显得淡泊、明净。全园堂、亭、轩都以荷花命名,疏朗自然,错落有致。这种运用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典范。小结
在苏州园林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参观学习园林建筑的造型,包括:体量、空间、组合,形式结构、细部结构等方面,还要考虑其与环境的融合,注重其景观功能的效果。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以山水造景著称于世。它向往自然,寄情于山水,重视意境的营造,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面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创造“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追求“景无情而不发,情无景不生”,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力求达到“一峰山大华千寻,一勺水江湖万里”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把功能比较复杂、体量较大的茶室、餐厅、展览馆等建筑化整为零,按园林建筑功能的不同来分厅、堂,再以廊架相连、花墙分割,组成庭院式建筑。
杭州—西湖
在未去杭州之前,我最是向往的西湖的断桥。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宜。”诗中苏东坡以神来之笔点出了西湖的风韵。那绿波荡漾的湖水,曲折通幽的苏堤,白堤两岸的垂柳,散落在旁的亭台楼阁,灵隐寺,岳王庙,还有那茶香四溢的龙井茶园,有诗道:“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来知。”那清澈的西湖水,静静地坐在湖边的六合塔,还有那波涛汹涌的钱塘江都让人百看不厌。
看苏州园林,感受到是那份小而精致的美,而看杭州西湖,却从中领阅到由自然的湖光山色所带来的开阔美感。
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布着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带着学习的目的,我们并没有在优美的景色上多做纠缠,而是大概了解了风景区内的规划布局,以及各园林的建筑特色。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西湖十景最为有名的苏堤春晓和花港观鱼。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横跨了整个湖面,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桥下的垂柳与荡漾的水波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锁澜桥上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大致位于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上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 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今之的苏堤,对整个西湖来说,除了符号式的桥形之外,更是因它将湖面分出层次。主湖在东,次湖在西,一大一小,主次分明,很有层次,这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的“理水”手法。但苏堤一景之不足,在于桥形重复太多,而且堤路太直、太长,这是风景园林的景观之忌。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是一个三面临水,一面倚山的大型公园。园中模山范水,巧于因借,并配置亭台楼阁,花廊水榭,自然空间组织开合收放,虚实相间,互为衬托,聚散有变。全园以鱼、花、港为中心,以港为主体,把假山、池沼、亭台、水榭、小桥、游鱼、花草、人流放置在一个大的环境之中,人工与天然相结合,清幽与雅美相交融,动与静互成,虚与实并济,别有一番幽雅含蓄,旷朗清新的韵味,造就一个“多方圣景,咫尺山林”的艺术境界。
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和西方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对于现今时代,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方面,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小结
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规划,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造园手法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创新。在园林布局上,注重发挥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形式的主题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创作手法上注意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相统一。在园林建筑上,主要是以继承传统和轻质过渡的形式出现,对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区别对待:凡是在文化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古迹、古建筑,严格妥善地保护;对某些名胜古迹有传统精华,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和构筑物,则扬长避短,保留精华,舍其糟粕;凡名不副实的风景点,修建时采取富于传统的形式和格调为主,达到相互协调。在植物配置上,以因地,因时,因材制宜为主,即因景制宜,创造园林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和意境上诗情画意,符合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贝老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在空间处理上有运用到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法,如借景、对景、抑扬对比等,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带给人一种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深刻感受,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着眼处是贝聿铭签名式的几何结构,线条硬朗而明快,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楼房建筑不高,大胆利用了下层空间,不显霸气,就为了和周围环境一起呼吸。几进递进式的结构呼应中国传统庭院设计风格,门口一角碎石老松,相映成趣,颇有几分禅意。
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的细细地了解、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1.造型与空间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空间封闭而又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在中庭设计方面,贝老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素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2.光影与色彩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
在博物馆的其他空间的顶部,基本都是由精细的金属百叶和玻璃顶棚所构建。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光影,给白色墙体带来了如音乐旋律般丰富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调节百叶,始终让展厅内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
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这些小空间都是露天的,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间更有传统味道。阳光透过密致的竹林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安详;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色彩是人的视觉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引起人们视觉对不同颜色的感觉,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感受。新馆采取了与设计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的手法,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自基调。为了与周围民居环境协调,博物馆尽管用的全是现代新材料,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新瓶老酒,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3.新材料、新技术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在玻璃屋顶之下广泛使用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有效控制和合理遮挡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此外,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然而嵌在结构中的石材,每块重达三四百公斤。这些都完全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老结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既解决了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同时也是采用地下温室的原理对建筑的保温节能给予了另一种的考虑。地下室有一部分位于中庭水景之下,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防渗材料,以保证博物馆的温度舒适,这包括对参观者以及文物保存的舒适。
4.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在主庭园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贝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大胆地利用直线与折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庭院。北侧,几片巨大的石块、细腻的沙滩与清澈的池水共同构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园林小品。以墙为纸,以景为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和荷花池.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的。”按照他的设计,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景。
从没有一座博物馆像苏州博物馆这样,将经典苏州风格与现代结合得如此自然,如此动人。古典与现代,不仅可以碰撞,而且可以天衣无缝地过渡。这座“为中国而设计”的古代博物馆,正是因设计的力量,将传统中国风的美好和绚烂,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经典案例,是中国博物馆的幸运,也是中式设计的一次大胆探索,有着正面且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整个象山校区,外观现代感十足,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的砖墙、石墙、夯土墙;内里天井通天,体现中国传统“大合院”。建筑之间用宽大的纵跨数楼层的走廊连接,感觉建筑之间原是院落。王澍说,要过几年再看象山。果然,到我们去的时候,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攀爬植物肆意地在楼墙上。
在象山新校园中,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所有的建筑都以这座“象山”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是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这些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的东西被在这里循环利用,并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象山新校园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5000个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有写:“中国建筑,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看象山校区建筑群像,正是“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这样设计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建筑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象山校区的设计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在白墙、灰瓦、绿树、蓝天之间,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包含一种活跃的灵感,艺术的学子们在这里更好地生活,自由地创作。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是一个个图像,一个个片段,它们不能完全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使用者所能感受到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和狭义。于是我幡然醒悟,象山校区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一种寄情于江南山水,类似于中国水墨的东方印象。
实习总结:
这次的实习,我们不仅仅是增长了见识,感受了中国前沿城市的魅力。更多的是我们了解的中华民族令人惊叹的古典园林,对建筑,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感受。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带着“登高”、“行远”的人生抱负,“自卑”、“自迩”的做人处事风格开始的这次实习。在这次实习的感悟中,我觉得其实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重要,而在设计中国际设计大师前沿的设计精神,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它们对我们精神层面所进行的冲击也许更为重要,更能影响我们以后人生的建筑设计生涯。
苏杭实习报告
系别:专业:姓名:班级:学号: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 吕娇娇
1002B 1037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