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考研,毅力最重要(推荐)
2014考研,“剩”者为王 2013-06-26 15:37
对于现在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要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作为一个考研的过来人,也越来越觉得考研不论是对于往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有着优势的。
虽然我的考研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一年的考研备战经历我终生难忘,这段经历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还记得每天早晨6点半天还没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去占座的情景,每天晚上十点钟拖着路灯下疲惫的身影回寝室的场景也历历在目。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因为它让我获得了攻读研究生的资格,更重要的是它教给我一个人生哲理:凡事必须得坚持。考研更是这样,记忆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去听考研的讲座,当时梁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剩‟者为王”。而所谓的“剩”者:就是坚持到最后的人,这一句话也在我身边得到了证实。
首先,对于上自习而言,不是说每天非要从早到晚的上自习,而在于是否真正用心准备,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千万记住:一旦开始动手准备,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像高速运转起来的齿轮一样,保持一种连贯性,千万不要停停歇歇。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可以每天4小时,逐渐递增,但进入状态之后至少要保证每天有8~10小时的复习时间,智商高点的可以6~8小时,一般人最好还是8~10小时。同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其次,要有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计划不要定时,要定量(把每天的任务要定好并按时完成)。计划分为总计划、分期计划和每天计划。
从开始复习到考试之前,一共有多少时间,每本书要看多少遍,这是总计划。每本书的每一遍花多长时间看完,在什么时间段看完,这是分期计划。每天各科复习参考书要看多少页,这是每天的计划。三者缺一不可,每天的计划可以变动,但分期计划千万别完不成或者拖期,否则你会发现任务越积越多。同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上辅导班的课程,其实很多同学都觉得上辅导班没有什么用,但是考过研的同学都明白,辅导班给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特别是政治考研辅导班和英语考研辅导班,老师上课直接是讲述重难点,数学完全要看老师的实力,实力强的辅导班老师都是阅卷组、命题组的老师,知识点讲述很清楚,押题很准。最后要给大家说的是,一定要有信心、有梦想,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有痛苦,有松懈,有懒惰,有恐惧,有忧虑,但是紧接着,就会有快乐,有充实,有动力,有鼓励,有陪伴,有梦想,有继续前进的力量。每一次战胜自己,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
人们常说,清晨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在越来越多的人失去梦想的时候,我们还守护着梦想的天空,任我们的渴望和期待在空中徜徉驰骋,想象着自己规划的未来时空,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
第二篇:2018考研经验分享:做好复习计划最重要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8考研经验分享:做好复习计划最重
要
随着录取名单的公布,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看到录取榜上自己的名字,内心不免有一些小小激动,对于我来说,这个结果来得太不易,尽管多少次在梦里想象过自己被录取时的情景,但当一切都成为现实时,还是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情绪。未名湖,博雅塔,我终于来了!
回首自己复习的历程,其中不乏有艰辛,但更多的是生活的充实,那种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奋力向前的勇气。现在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那些正在为自己梦想努力的人少走些弯路。
一、英语:背《新概念三》,增强语感
我的英语基础:大一考过四级,大二上学期考过六级。但是考过六级后学英语就少了,所以说我的英语还是比较弱的。在考研准备期间,我背了《新概念三》,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大多比较短小,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容易理解记忆,可能会有同学说背这个有什么用么?我觉得虽然阅读不会出这样的文章,但是这本书对于写作和培养语感还是很重要的,或者说背这些文章会对你的作文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所用到的参考书就是英语历年考试真题,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书籍,我当时用的是张剑老师的《黄皮书》,不过这些书都只包括近10年的真题。我复习英语就是一遍一遍的做真题,分析句子结构,句型,逐字逐句的翻译。就这样英语真题大概总共做了5、6遍吧。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凯程在线考研英语老师讲的实在是太好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在这里,真心的对这些老师说一声谢谢!
二、心理学:选好辅导用书,做好备考计划
下面来重点谈谈心理学专业课的复习。因为我本科学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所以在心理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相对来说复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些,但是这也会有一个弊端,就是觉得自己学过内心难免会有些大意,所以给那些本科就是心理学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千万不要仗着自己有基础就放松警惕,这样会吃大亏的。具体关于专业课的复习还是从以下几点来详谈吧。
第三篇:人身安全最重要
东莞市新耀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GSE CO.LTD
人身安全最重要
1、对“4新”人员实施安全教育。
“4新”人员包括:
1新:新入厂的从业人员;
2新:新调动工种的从业人员;
3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或生产新产品的从业人员; 4新:首次执行外出业务(出差)的人员。
2、对“4新”人员的教育方式。
对“4新”人员实施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内容包括:
一级教育:公司级教育,主要是公司安全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等;
二级教育:部门级教育,主要是部门的安全制度、细化的一级教育内容; 三级教育:班组级教育,主要是岗位操作安全规定、熟悉现场安全环境。
第四篇:团队精神最重要
团队精神最重要
有些事情,必须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接力赛、拔河、三人四腿……做这些事,必须要有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就完成不了这些事,你们有团队精神吗?一次春季运动会上,搞了一次“二十人二十一腿”的游戏。这已经是第三次搞这个游戏了。前两次我们都没拿着冠军,这次可一定要拿着!选好了人,我们体育课练,早晨练,一个月下来,我们已经练得相当不错了,运动会也要开始了。我们是四年级一班,既然是一班,就应该的第一。因为从来没得过,所以大家都练得格外认真,离运动会还有一天时,我们所有副科全部用在了练习上,对明天的运动会,大家都跃跃欲试。
离比赛开始还有十分钟,我们到了点名处点名,绑好了腿,准备出发。几乎是在裁判员的枪响的同时,我们就冲了出去,一齐喊着“一二一二”的口号,“毫无差错”的跑到了终点,没有一个人摔倒。我们脸上挂着胜利的喜悦,好像已经知道自己是第一了一样。二班和三班跑完了,我瞅了一眼成绩单,我们的速度最快!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天大的喜讯,因为,我们不但从没得过这个项目的第一,也没拿过总分第一,而这一个项目的分是二十分,今年总分第一不是有希望了吗?等五年级跑完,四年级的分数就下来了:第一名,四年级一班;第二名,四年级三班!请以上班级派一名同学到领奖处领奖!“耶……”我们班欢呼起来,老师也笑了,我们这些参赛队员更是手舞足蹈,太兴奋了。
由此,我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团队精神,我们这次就不可能是第一,也不可能跑起来。如果不是大家一条心,我们怎么会配合得那么默契呢?从此,我懂得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团队精神真的是很重要的。
第五篇:行为习惯最重要
行为习惯最重要
-漫谈推行安全文化系列之二
HSE张栋
南宋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哲学家叫朱熹,他出门走路,必定靠左。他的学生说:“老师,您走官道靠左,是怕跟人撞车,怎么走羊肠小道也靠左呢?这小路上又没马车,哪边好走就走哪边。”朱熹说:“君子为人处事,讲究不欺暗室,人前人后得一个样,有人管没人管得一个样,虽然这是小路,咱也得按照走大路的规矩走,这样才有助于修身。”然后朱熹又教导学生:“一个人要想做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得高一些,走路光靠左就行了吗?远远不够,你得走在长辈后面,以显示对人家的尊敬。如果长辈要求你跟他并排,你最后走在他的右边,以便保护人家。”
看起来,朱熹走路就像发达国家的司机开车,不管有交警没交警,有摄像头没摄像头,都按照交通规则行驶,这是个好习惯,值得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司机和行人学习。
朱熹不愧是哲学家,走路不但守规矩,而且把守规矩上升到“做君子”的层次来讲。对他这种人是不需要监管的,因为他是君子,而守规矩是君子之道,他宁可死了,也不会不守规矩。朱熹的守规矩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一个刚入佛门的小和尚学剃头,老和尚让他削冬瓜皮来练习,每次练完之后他就随手把刀扎在冬瓜上,老和尚多次劝说,小和尚都充耳不闻,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养成了坏习惯。有一天,老和尚让他给自己剃头,小和尚完事后照样顺手把刀插在老和尚的头上。可怜人脑不比冬瓜,这样一刀下去,老和尚自然一命呜呼了。
猛一看,小和尚的甩刀扎冬瓜只是一种不良行为,但是因为不加改正,任凭发展,渐渐的形成了坏习惯,形成了坏的行为习惯,最终酿成了大祸。
自从从事了安全工程这个行业以后,闲暇的时候,经常会看看之前发生的很多安全事故案例。其实习惯性违章在我们的身边屡见不鲜,如:进入作业现场不戴安全帽;不按劳保规定着装;下井不带手电筒、湿手去触开关、不履行安全作业程序„„有人也许会说,无非是不戴安全帽、不按劳保着装的一桩小事而已,只要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事故,何必小题大做。当自认为习惯性违章不算违章,殊不知这种细小的违章行为长此以往,成为习惯并在脑子里根深蒂固时,必将后患无穷,成为灾难发生的根源;当自认为对工作流程,安全规程规定熟悉,业务能力较强,凭经验作业时,可曾知道,危险的气息已经淹没周身?安全警报正在拉响,稍有不慎将失去宝贵的生命?能否防止这些习惯性的违章,消除诱发事故的温床,关系到整个公司的安全生产,也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对于习惯性违章,我们不应当抱有侥幸的心里状态。
一个人学好不容易,学坏却不难,而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更是难上加难。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试想,小和尚第一次将刀扎在冬瓜上时,如果老和尚能严厉批评,加大惩罚力度,改正小和尚的恶习,也不会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平时,只有坚持不懈抓住违章
现象产生的根源,引导职工从平时工作的点点滴滴入手,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按照程序操作的好习惯,彻底改变“小和尚学剃头”这类违章行为适合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安全目标一定会得以顺利实现。
习惯性违章是安全生产中的一颗炸弹。它是长期沿袭下来的旧的不良习惯,从麻痹大意思想中滋生的,从侥幸心理中萌发的,从惰性行为中养成的。仔细观察,尽管每一次的违章不一定都会造成事故,可纵观历吏,每一次令人伤心的事故,不难发现多数均来自于习惯性的违章。
很多次在研究了各种各样的违章行为后不由得感叹:我们都不是君子,如果换做我,在自以为安全的情况下,也会拿小命赌一把!看看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11月1日起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屈指算来,实施安全法距今不足9个年头,安全观念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更别说形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好习惯。目前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阶段,而我们这一代是肩负打破过去,创建将来的一代人。要我们抛弃原来的习惯,改变为新的习惯,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将要比其他时代的人付出更多,这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有清醒的认识,才可能在行动上增加很多主动性。
发达国家的人都比较守规矩,比如交通规则,不管是否有摄像头拍照,是否有交警在旁边,都会老老实实地按照规矩开车。当然,这种守规矩的习惯不是天生的。据说发达国家的人到中国居住一段时间之后,交通违章现象甚至比中国人还多。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朱熹那样的君子,能够沾的眼前便宜,肯定也要沾一把。发达国家的人比较守规矩,我想起码有几条原因:一是违规代价很大,甚至严重到可以记入自身的诚信档案,影响一生;二是从小受到守规矩的教育,违规可耻的观念深入内心,违规的人不仅可能要遭受别人的白眼,更有可能会深受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谴责;三是有一个遵章守纪的环境,违规占便宜后,旁边的人不仅不会羡慕,而且会加倍的鄙视。
一个新的规矩,要转变为新的习惯,如果这个规矩不符合人性中的懒惰天性,必然有一个强制的推进过程。怎么强制推进呢?一是培训,使大家知道新的规矩是什么,如何去遵守新的规矩。二是适当的奖惩机制,做对了奖励,做错了处罚,通过利害关系使人遵守新规矩。三是要提倡一种氛围和共识,违反规矩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持续性地坚持,不能遵守一次违反一次,这样不但没有建立新规矩,还打破了旧规矩,使执行人员无所适从,导致更加混乱的局面。这是各级管理人员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样,对不守规矩的人,一经发现,必须处罚,不可使违规者心存侥幸。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守规矩的共识,违规者不但要受到经济和纪律的处罚,还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特别是他身边的同事和利害相关人的谴责,使每个人心理有“不守规矩会遭受白眼”的压力。通过上述方法,就完成了“知道规矩、执行规矩”的过程,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要经过培训才能初步知晓,要经过强制约束才能坚持。更需要达成共识,在观念上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遵守,人人维护的局面,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持久的行为习惯。
工作中,好习惯将使我们的工作更安全,坏习惯只能害人害己,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不能违章行事,尤其不能养成习惯性违章。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必须珍爱生命,从自身做起,将麻痹赶出我们的思想,将习惯性违章赶出我们的工作,只有安全,我们才能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