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
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这却是一条通向真正心智成熟的道路。
——题记
初读《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青葱少年,只感觉书中所述确有几分道理,但似乎又离我颇有距离,所以随手翻阅后便将之束之高阁,抛诸脑后。直到几年后的今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重新打开了这本书,细细阅读之下又回想这几年中经历的种种,一时体悟良多,才认识到本书不仅是充满了成熟人生智慧和哲学的心灵鸡汤,更是每一个希望走在正确人生道路上的人不可或缺的金科玉律。
书中开篇便指明了一点:人生苦难重重。我们也许更熟知这句话: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佛家也有云:有生皆苦。可见人生当中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但是大部分人却不愿意正视这一点,反而采取怨天尤人的态度,而这恰恰是导致更多痛苦、产生更多问题的根源。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的首要方案便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书中更是详细地将其分为了四个方面,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及时享乐、避重就轻是一种天性或是一种本能。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在面对各种难题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把困难的事情放一放,先去做简单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困难的事情越积越多,但剩下解决问题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面对难题时的压力,使人的痛苦感加深。越是如此,在人的潜意识中就越想避开这些事情,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作为一个希望心智逐渐成熟的人来说,自我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各种不利天性的过程。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试着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优先解决困难的事情和问题,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难题。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效果,还是对于心智成熟的帮助来说,都比避重就轻、先易后难的处事态度要好上许多。正如上所述,一旦当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形成的时候,解决的这些难题将会变得更为困难。少数人在这样的压力下迫使自己加倍努力解决问题,但是不少人却选择了更为错误的一条路:逃避责任,否认事实。他们或是自欺欺人的认为这些问题会自己消失,或是自我安慰地认为这些不是自己的问题,应该由别人来解决。这正反映出很多人缺失了自律中另两个要素:承担责任和尊重事实。
面对人生的难题的时候,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勇敢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但我们必须牢记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和自我的发展。而从古至今,无论社会发展处于何种形态,勇于承担责任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准。
如果说承担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那么尊重事实则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途径。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书中将面对现实的观念比喻成为了绘制一张地图,只有地图正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这也表明了尊重事实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与其说一种认知态度,不如说一种自律的常态表现。
保持平衡,意味着要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少有人走的路》本身定位是一本心理丛书,其中也有着很多基于心理学内容,但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我目标人生的行为准则。也许正是应了本书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我并没有在几年前成为这少数人中的一份。幸运的是若干年后的能够重读此书,其实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提到了包括爱、宗教与信仰、神奇的力量等内容,但限于阅历未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但是我相信再过若干年后我一定会再读此书,也许那时会有更多不同的领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希望能够将我从书中得到种种感悟与更多的人分享,愿更多人与我一起走在这样一条通往心智成熟的道路上。
第二篇:《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 2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必须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必须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无罪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我们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也并非要变成高高在上,远远超越日常生活,自以为所向无敌,对凡俗生活的弱点和缺陷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少年;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承担痛苦和责任,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伟大的哲人也会让自己时而像小孩一样的放松和玩耍,“事实上孩童的„无知‟才蕴涵着无数可能,我们必须时而设法忘记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空”的境界。我们追求理想,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面对现实,我们有时要追求超脱,但是也必须控制自己的虐待倾向。
“ 我们不应该把人体视为机器,把思想视为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合,把人类世界视为人类智力与科技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我们应该体会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内心中的意象与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聆听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音调、和声与不和谐的音符,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这种聆听,我们应该将身体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心灵融为一体。”看到这种观点,其实让我感觉很焦虑,现在的医生都已经演变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状输入电脑,从数据库中搜寻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终得出可能的结论。如果让病人花钱买药更加有赚头,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励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获得更自然的康复,这种状态与“关怀心灵”差得太远了。
“ 探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他们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因此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其它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本身也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分清科学的领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一个无意识反应则是,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按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划分,正是这个划分,在确定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是,这项不成为的社会契约在今天已经毫无意义了,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可怕的分裂工具,将我们的社会拆得七零八落。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非常杰出的能力,他们能够把相互关联的事物分割在各个密闭的空间里,使它们彼此无法接近,结果导致巨大的麻烦。而联合,就是要求我们勇敢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压力。所以,当我们综合考虑问题,并愿意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时,我们就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忽视了什么?或早或晚,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最后这句话,我到一直都很赞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第三篇:《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发言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少有人走的路》
1、引发老师们猜测:少有路走的路到底是怎样的路途呢?
2、咱们先来看看媒体对它的评价吧!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华盛顿邮报》这是一部罕见的心理学杰作,早在1983年,它便成为有口皆碑的超级畅销读物。作者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它的有效和实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响应。
——《出版者周刊》在人类心灵的治疗方面,本书也许是一部开山之作。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耐人寻味。——《图书馆杂志》
3、让我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七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4、“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一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在本书中,peck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青春期少年曾对peck说:“父母整天对我的头发说三道四,但是他们从来就说不出留长发到底有什么坏处。他们只是不想丢人现眼,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儿子留长发。他们不在乎我的感受,只是在乎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青少年的抱怨,常常不是空穴来风。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齐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而后者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父母的这种自恋情结,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什么是爱?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5、《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由美国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以及神奇的力量。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
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又如:在工作中,每次上交的材料、该完成的工作都在最后时刻,心急火燎地去完成。而这样的打游击,经常造成书写潦草,计划、总结不够深刻,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工作的责任感尤为重要。可是现在大家经常挂在嘴上的都是:“这不是我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安全或学习上出现了问题,与家长常说的是:“这不是我们的责任。”而许多年轻的教师更会说:“出现这个问题是孩子和家长自己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等等!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惟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本书的任何一章几乎都离不开爱这个神奇的字眼。而爱的定义也太过广泛:爱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一附小古朴的院子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爱的情感剧:董老师忍耐着因怀孕而造成的身体不适坚持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一站就是40分钟;左老师刚在低年级部上完课又要风急火燎的赶到高年级部为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课,一口茶都顾不上喝;我的师傅吴巧玲老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精心的制作各种精美课件,时间通常在平常人休息的午间时分。。。爱的内容不同,爱的形式各异,但爱的出发点却只有一个——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心智成熟的旅程极为漫长,但如果你的行囊中装上爱和自律,不管你选择哪条道路,你都将拥有幸福的人生。
5、在发言的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小诗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 分出 两条路,可惜 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 那路口 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 极目望去,直到它 消失在 丛林 深处。
但我 却选了 另外一条路,它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 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 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 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 落叶满地,两条路 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 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 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 我难以 再回返。
也许 多少年后 在 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 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 分出 两条路
而我 选择了 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 决定了 我 一生的 道 路。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第四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王坤
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觉得不错,没有怎么介绍本书的作者,而是寥寥几句说明本书是在美国畅销了近30年,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杰作,我想近30年,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不同的年龄段都在选择他,那就说明,他说的就是一些共性的问题,一些本质的问题,于是开始拜读,走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在他认为现在人们的问题就是心智不成熟,而心智不成熟就是心理问题中的最大的问题,书中有些东西写得很好,比较适用东方的思维,但有些比较符合西方人的直线思维,和当时的美国的大环境。
本书中作者非常勇敢和诚恳,他说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我们勇敢的面对自己,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停滞不前。对于我本人而言,比较受启发的就是本书中谈到的“自律”。
他认为解决人生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自律,这引起了我的疑问,原来,作者认为,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
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书中举了一个列子,说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去看心理医生,说最近总是不想工作或是在拖延工作,最后本书的作者也就是一个心理医生,在跟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问到这样的问题,医生问患者:“你喜欢吃蛋糕吗?”“喜欢”“你是喜欢吃蛋糕呢,还是喜欢吃蛋糕上的奶油呢”“当然是奶油”“那你是怎么吃的”“先吃奶油再吃蛋糕”,于是他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探讨对待工作的态度,于是患者就开始说起,他是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完成。而在剩下的六个钟头里,尽量规避棘手的事情。于是作者建议他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先去解决麻烦的差事,在剩余的时间里其他工作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因为患者是一个财务顾问,所以作者用一个数学公式给患者做了解释: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
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授课里其实就是要做心理医生,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然解决的方法可以从KASH上来操作,但是方法就是先发现问题,并且让我们的学员也同时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并且愿意去接受这种改变,而这个心理医生治疗的案例,可以作为一种形式的借鉴,但是这种借鉴我们可以拿共性的,并且是生活中的列子来引出,向本案列也可用在主管晋级课程中的行事历管理中,还有我们
一些态度和意愿类的课程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自律中的第二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承担责任。很多人都在逃避问题,不想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认为问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消失,但是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问题不去解决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也不会减小,反而可能会跟着下一次类似情况出现而更加严重。书中探讨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是因为人们在面临问题时都感觉到自己不能够“对付”或者没办法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所以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我想如果让人们承担责任,很多时候也要加强能力的训练,能力和承担责任的意愿也应该成正比。就像我们想让营销员承担更多的责任,上更多的保费,很多时候光靠意愿是不行的,因为从他们本性出发,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够。让他们的能力强大起来,他们就会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最后两点就是要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尊重事实就是要遵循以下规则:首先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一般来说,不说出全部真相,基本上就等于说谎。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利欲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实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选择隐瞒事实的真相。保持平衡就是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另外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而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加痛苦。
每当看完心灵方面的书籍后,总觉得没有读懂,只是有几个点比较受用,估计坚持读下来就会好一点,心智成熟之旅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2013.2.1——2013.2.7)
读书心得: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读的很细致,所以很多细节印象也就很深刻,读罢细细回味,更加觉得,它教给我我很多。之前我写文字总是会犯一个小小的错误,长篇大论,没有主题,读的时候会觉得句句都还过得去,但是读完却不知自己所云为何。所以为了规避这个问题,为了使自己更好的成长,也为了能够使读我感悟的人看得更加清楚明白,我将从两个方面阐述这本书带给我的。
理性上:
第一方面,这本书主要在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教给读者的是怎样学习心智的成熟,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避免问题,当有心理问题出现时,我们又应该怎样解决它。第二方面,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自律及其重要性,同时也阐述了自律的几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在逐步的提出心理学名词的同时,也逐一地讲解了很多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方面,作者用很特别的方式,贯穿全书,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我还不是特别理解)。
第四方面,作者坦诚地告知他自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提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一个一个的案例中解释说明,使我读后很有触摸感,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一个又一个案例也不断地揭示作者的观点,我也逐渐对他的思想产生共鸣。
第五方面,作者阐述的潜意识,带给我很多的思考,我不知如何言说,不过,真的很是赞同作者的观点。
最后,读毕本书,明晰了自己之前的想法、认知的局限,对自身认识加深的同时,也带着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世界、身边的人和事。并且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说的“人生有很多问题和痛苦,而这些问题和痛苦又是有着非凡价值的。”
感性上:
我想上面理性的部分我实在阐述的不够明确到位,因为我的总结能力也实在有待提高。读罢此书我首先是庆幸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心理问题。之后是简单地总结了一下自我的心灵成长历程,并且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更加坚定了信心——自律的那一部分实在让我受益匪浅。之后作者不断地陆陆续续提到的真正的爱也是我觉得,他的观点的确属于人生箴言比如:“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真正的爱应该是希望对方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虽然读这本书很多时候会觉得他在教我在将来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妻子和母亲,或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但是本书也着实是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爱、自律以及他口中“神奇的力量”能够带来的美好人生。我看到他叙述的一位位曾将的患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接受治疗并且能够坚持下来,最终走向健康,真的又使我感动。所以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个一处又在于——他教会我不要轻看任何一个人。
我很开心,我能在还年轻的时候有幸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我自己的心灵也能有了一些成长,更加开心,我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发现了自己不少的兴趣点和一些从前不为己知的优点和问题。我将勇敢地面对我自身的问题,努力地解决掉他们!我将快乐地运用我的优点,让自己成长的同时,我还希望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最后,我将作出努力,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成长,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学会运用潜意
识,努力地实现真正的自我。
以下是读书过程中觉得很好的句子,忍不住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敲打上去,希望自己能从中在多些体会。
Ps:着实有很多感受还写不清楚,比如作者提到的,移情、心理地图、怎样正确地给予他人关注、关于承诺、还有潜意识究竟如何正确判别和理解与运用等等,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再看一遍或者几遍本书,希望自己能找到我所想要的答案。
第一部分——问题和痛苦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呢?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是学会自律,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勇气。
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价值。
自律的技巧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实践这些原则,最首要的有是态度。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是自律的根基。
如果轻易的忽视问题,或者问了避免问题而去无视问题的存在,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人生一世,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埃尔德里奇·克里佛
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诚实可能带来痛苦。
凡是直言不讳的人,极易被上司认为是桀骜不驯,甚至是“捣乱分子”,是对组织和集体的威胁。若想在组织或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须注重表达意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若想成为符合需要的集体成员,发表意见需有所节制,而不是随心所欲。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有选择的表达意见和想法。
讲话原则:
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一般说来,不说出全部真想,基本上就等于说谎;非得保留部分真想,那一定是情非得已,且是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刻意争取上司的欢心、逃避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第六,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
任何人,经过人生旅途中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
第二部分——爱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牺牲自由获取安全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心理上难以健康发展。(消极依赖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爱。)
培养某种特殊嗜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要学会自尊自爱,就需要自我滋养。真正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真正的爱(文中主要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真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评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爱的过分,莫不如不爱。
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加完善。爱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自我完善。真正的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管意象。
(认真倾听,学会倾听,是能够爱、会爱的重要表现。作者用了很大的短的文字来阐述倾听的重要性,只是列举式了实例,使文章读起来,更让人回味。)
在爱当中,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是一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客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无法体味生命宏大的意义。
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会在不断的经历各种小的跳跃之后,慢慢地变得成熟起来。当然这中间也可能会伴有一些大的跳跃。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还有突破自我极限并将自己延伸到新的领域,还有自尊自爱)心智的成熟——自我完善的意愿和强烈的安全感
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城市和谦虚。
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取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过对方的限度;想让对方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
“爱与独立”这一小节当中重点讲述了夫妻相处之道,夫妻双方保持相互独立的人格才能够更好的相处,使得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更加完美幸福,也更加有助于夫妻双方自身心灵的成长。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追求独立。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彼此教育的机会,也就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
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
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
为在复杂的社会中求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人人都带上了面具。因此,意识粗造的自我与潜意识塑造的自我,有时相差甚远,不过意识思维的能力终归有限,它常常将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不管如何掩饰,潜意识都会看清真相。所谓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要聆听心灵,让意识的自我接近真实。为实现这一任务,我们通常需要一生的努力。
懒惰是人生的一种可怕而又消极的力量。<懒惰的主要特征有:恐惧感>
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健康的,一个是病态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
问:我们的知识和力量从何而来?任何时期同时拥有这两样无价之宝的人都会这样回答:“这不是我的力量,它来自另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我展示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我只是作为一种途径而存在,真正的力量不属于我。”这种强大的力量也就是书中提到的<潜意识> 心灵的力量不断聚集还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