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彩烛工程校长培训心得
彩烛工程校长培训心得
北京之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来首都北京学习更是一种奢望。这次在黔江区教委曾科长的带领下有幸来到首都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国家开发银行赞助的"彩烛工程"的校长培训,与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交流,真的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幸福。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国家开发银行的张局长,因为她让我实现了我北京旅游和学习的梦想。虽然已入冬,但在北京的日子依然阳光灿烂,特别是在学习期间,各位领导、胡老师、田老师、丽丽、周师老师、还有工作组的程军老师等相关工作人员随时面带微笑,很热心的为我们服务,帮助我们,为我们介绍学校、找教室,带我们每天学习,我们要外出又忙着为我们找來了国宾队的车,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我在这个入冬的季节感到无比温暖。非常的感谢他们。
有人说,要前世三千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更何况我们45位学员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有缘聚在一起学习、交流,相互认识并成为朋友,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也非常感谢我亲爱的学友们。
这次培训分成聆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实地考查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总结几个程序展开,精彩纷呈。
聆听专家教授的讲座让我为之震撼。曾在几年前,聆听了丁榕老师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需要爱,但要做到严中有情,情中有爱。于是这种观念决定了我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时至今日,再次聆听了丁榕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怦然心动的是她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需要发展型的爱。"要做到按需施爱,因为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有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聆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讲座,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提问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和艺术,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
來到北师附一小,亲近课堂和孩子,实地考察和学习,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北师附一校的快乐教育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大教育----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张校长的理念先进,管理得法,引领着这所学校持续的发展,老师的讲课语言亲和,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孩子,老师一步步的引导真的是一种无痕的渗透。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真的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课堂------孩子生命成长的地方。
为了增进学员间的相互了解,老师们还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平台让学员们一起相互交流,深刻地感受到汲取和分享的快乐。
闲暇之余,我们还领略了汇聚天安门人山人海的庄严隆重神圣的升旗仪式,欣赏了博大精深的北京故宫博物馆,游览了蜿蜒盘旋的八达岭长城,感受了颐和园的皇家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尝了味道鲜美的北京大董烤鸭;特别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京师学堂的育人力量,感受到了名校的文化和专家教授、名师的风彩。一言一行,一草一木,真的无不让我感受到这座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二篇:彩烛工程学员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学员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能有幸在这里代表学员们发言,觉得十分荣幸、十分激动。作为本次“彩烛工程”西部地区小学校长培训班的一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衷心感谢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给我们提供培训研修的宝贵机会,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老师们的精心组织和辛勤付出。
我来自基层,来自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黔江区,她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她的境内山雄水秀,植被葱郁,野生动物繁多,一片净土,恰似重庆的“后花园”。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为重庆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绿岛,四围青山,已成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此外还有阿蓬江原始峡谷、武陵山奇峰异石、大板营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盖、石钟山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别致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正是我们黔江成为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的魅力所在。随着中共中央西部大开发的英明决策指引,我们黔江区也依靠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到黔江精神迈开了发展的脚步。富民兴黔,必重才兴教。为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全力建设教育强区,打造武陵山区教育高地。作为学校教育领路人的我们迫切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化解学校管理中遭遇的种种问题与困惑,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提高校长自己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可谓是恰逢其时。在此,我代表全体学员郑重承诺:
一、把握机会,主动学习,促进自身发展。
作为参培学员,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把握好这次学习机会,明确学习目标,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强化自我管理,主动参与培训研
1讨,认真完成专家分配的各项任务,妥善、合理地处理好单位工作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实现个人专业素养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再提高、再发展。
二、转变角色,投入身心,我们学员一定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授课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在这里同样能够成为合格的被管理者、优秀的培训班学员。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本身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厚重的文化积淀,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治校典范。我们不仅要学习课堂上面的知识,更要利用培训的条件,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多观察,多感受,这种身临其境的耳闻目睹,熏陶感染,也是一种珍贵的学习机会。
三、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提高工作效率。
在座的各位学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次的学习交流平台,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办学现状、任务和特点,把在实践中形成的好做法、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一一摆出来,向老师请教,向专家学习,以促进我们以后的工作。
本次培训结束后,我们一定要把学到的先进实用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用于学校管理中去,力争发挥出引领和带动的作用,获得学校和自身的共同发展,演绎绚烂的教育人生。
最后,我代表全体学员,再次向为我们搭建这次学习、提高平台的所有领导、老师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祝学员们学习愉快、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第三篇:“彩烛工程”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彩烛工程”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平凯街道官舟小学黄成智
2013年11月22日----12月1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彩烛工程”小学校长培训班培训。期间,我零距离聆听姚计海等10位资深专家的专题讲座,参访了北京三所著名的学校:北京一师附小、广渠门中学、亚太实验小学。专家的谆谆教诲,如久旱春霖,浸润我心,参访的三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社会效应让我震撼不已,在享受、感动、震撼之余,引发了我以下的思考:
一、万众瞩目的教育,为什么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背负太多。
现在只要学生出了问题,媒体声讨、社会关注的对象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没有人去关注这与社会、政府、家庭有关吗?诸如毕节流浪儿童的死亡事件及事后责任处理等等,难道不能引发我们的深度思考吗?
二、“马太效应”现象,使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偏远的农村小学来说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奢望。
马太福音不是神话也不是歌谣,而是反映了一个客观真切的社会现实。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不
平衡的状态,并且差距进一步扩大,伴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马太效应”现象也愈演愈烈,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均衡地、协调地发展,而是进一步拉开了距离。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所以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发展较快,教育质量也就明显地提高了。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几乎大面积地处于瘫痪状态,甚至还有滑坡的危险,更何况是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
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何缺失?
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可事实上,社会对教师德行的期望过高、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引发的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渐增多,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一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65.1%的中学教师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职业病”,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一)、多元化的交叉管理,损伤了老师的幸福感。“育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的头等大事”。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重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实生活中这种重视更多的体现在了
多个管理部门对教育各种类型的检查评比当中,而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可有谁知道教师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受到的伤害有多大。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而有时却变成了要完成毫无用处的造假材料,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不教师的错,出现了问题却鞭鞭打在老师们的身上。这样的一种多重的、没有一个统一说法的管理,让一个人承受着不公平的评价,他的一生会幸福吗?
(二)众多的责任承载,损伤了教师的幸福感
无可否认,教师制造的产品是“人”,人是万物之灵,因此教师的劳动也是最伟大的创造。不论怎样称赞都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从另一面也可以发现,当社会上口头把教师的地位提得很高的同时,也把教师推上神圣的祭坛。教育部一再强调教师的三个责任: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师的责任怎么就这么大呢?教育事业的精神大厦教师又能支撑多少呢?
北京之行的培训学习是短暂的,受到的感动是深刻的,引发思考是久远的。如果以上我提到的现象在不久的将来得以改善,我想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是幸福的。
第四篇:彩烛工程第九期陇南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彩烛工程”第九期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文县石鸡坝小学朱建文
2014年4月13日----4月19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彩烛工程”小学校长培训班培训。期间,我零距离聆听姚计海、王晓春等10位资深专家的专题讲座,有幸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老先生零距离接触。参访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学校:北京一师附小。参加了亚太实验小学举办的中小学语文《人文阅读与生命教育》诗歌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专家的谆谆教诲,如久旱春霖,浸润我心,参访的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社会效应让,校长强大的人格魅力,开放的思维,创新、坚守的精神,我震撼不已,同时我也感受到北京人民,特别是专家、老师的文明的话语、热情的态度、和蔼的面孔、朴素大方的打扮和细致踏实的工作态度等,让我感动不已,在享受、感动、震撼之余,无不引发了我以下的思考:
一、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经过几天的专家教授讲课,结合我的工作实际,使我认识到校长在学校的重要性;同时参观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小学,并参加了亚太实验小学举办的中小学语文《人文阅读与生命教育》诗歌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聆听了徐向东校长的专题报告,在活动课间之余感受到全校师生的文明向上、积极乐观、和谐相处、知识渊博,认真参观班级布置、楼道墙壁等,深厚的校园文化让我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还参访了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张忠萍给我们作“学校特色发展”专题报告---快乐教育。让我真正领略到校长的风格气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所以,校长不仅是自己的、家人的、更是学校的、全校师生员工的。
校长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执着的工作态度,娴熟的工作方法,校长对教师的宽容。对同事的合作,无不影响着学校。校长对教育的激情,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校长对教育敏锐的洞悉和准确的把握;校长对教育的活力、恒心,对教育的追求和探索;校长对教育炽热的情怀;校长对教育的创新,对教育求变的思维和不变的热情;校长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不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
回顾我校的发展变化,能有今天的校园面貌,能走在全县各类学校的前例,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兄弟学校的认同,社会家长的好评,全体教师的无私奉献,学生养成习关、学习习惯有大的改善,成绩稳步提高,没有吕校长的带领是万万不能动。
因此,我的培训感言是:“合格的校长,必须具有长远开放的眼观,豁达的胸怀,坚持奉献的精神,实实在在的行动,协作团队的能力,踏实的作风。”
二、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精神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所学校就是一个集体,我们的教师只要忠诚教育事业,对领导分配的合理地任务服从,对同事欣赏,对学生热爱,对社会奉献。只要大家鼓足干劲,同心协力是学校得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精神支柱。学校的发展靠的不是单个的领导和教师,靠的是一个集体。只有人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
通过参访学校,在想想自己学校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具备现代化硬件设施的新建的学校,还是有着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要想在教育市场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求生存、谋发展、有特色,就必须在学校管理思想上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效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
三、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通过我短暂的学习,特别是参访的北京师范亚太实验小学和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每所学校所特有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让我感到学校文化给学校发展注有的生命活力。
如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学校的“快乐教育”----让每一个儿童快乐成长,以快乐成长奠基快乐人生。在快乐教育实践中,学校倡导“儿童快乐发展”、“教师自主发展”的理
念,以“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锻炼,健体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为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学校社团活动建设和校园墙壁文化建设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互为载体,相依相存。特色学校创建因学校文化建设而得以彰显个性,学校文化建设也因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充满活力,两者不可分割。
四、德育教育是学校得以发展的保障。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五、继续学习是获得新知识,适应新形势,达到新要求,总结经验方法的唯一途径。短暂的培训,有幸听到王晓春老先生的讲座,并得到他的赠书---《跳出教育看教育》。书中写到我们中小学教师,“生活单纯,工作环境封闭”,每天从家到学校,接触的又是比自己幼稚的孩子,看的书也只不过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用在“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换言之,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多半恰恰是不爱学习的人,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的确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表现,而作为我本来就知识浅薄,加上多年来没有重视学习读书,“脑袋里的硬盘没有多少文件”,“升级换代”就难了,因此不读书是很难适应时代要求,更不要说升级换代了。
六、首都人民、特别是专家老师、工作人员的文明礼貌,热情大方,自然朴素,平易近人,踏实细致等无不让我感动。在不足十天的学习生活中,使我体会到北京就是不一样,北京之行的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使我受到的感动是深刻的,引发的思考是久远的。我真心的感谢“彩烛工程”,感谢市县教育局及领导,感谢吕校长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开阔了眼界,净化了心灵。
第五篇:校长培训心得。
让生活充满阳光
——关于人生
陈大伟教授将人的人生定位于四个阶段:已生——必死——将变——孤独,人是不能抱怨自己的命运的,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不能选择自己诞生的条件和环境。你可能出生于豪门世家,也可能出生于贫穷家庭等,但这些不是我能选择的。他在这里说了一个故事:他有一个朋友,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欧洲学习团,在沿途观光中,领略了欧洲那迷人的风光,一切是那样的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繁华的都市。在回来教育部要求每人以一句话总结时,他操着四川方言说:真是人住的地方。这里是我们个人能选择的吗?既然不能,为什么还要抱怨自己的诞生呢?我们应该以死悟生,“不知死焉知生?”只有探究死是什么、向死询问生的意义。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收获到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世间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只在对死亡的认识已经变得尽可能平和与实际,对生命的认识才能成为一种必然。而为什么不能对今天的生活感到满意和快乐呢?我们在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具有适应社会的条件和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痛苦与快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追求的过程,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而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将注定要孤独,我们要在漫长的黑夜里学习,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磨难与艰辛,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要忍受的是这种长期的孤独,而不是荣耀一刻。
——关于工作
别人问你是干什么的?你的回答有几种:教书的、教学生的。什么是“教书的”?什么是“教学生的?”各会有什么后果呢?“教书”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本,会导致人类生存的需要受到忽视,因为书上只有明会知识,没有缄默知识。“教学生的”这里又有“什么是‘学生’?”“学生”是在成人的帮助之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而书本上的知识错误只会导致学生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机械疆化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取向。“教学生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现场随手举起桌子上的玻璃茶杯问:这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水?是什么绿茶水?各种绿茶水有什么区别?从这里看出,有人只会问到第一步,有人会问到第二步,也有人会问到第三步。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此罢了。也可以看出人的不同的探究精神,不同的追求方式,不同的关注点,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说到一个故事:2004年初,金华二中徐丽同学用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在“知心姐姐”采访时,徐丽说,在她17年的记忆中只有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助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二是帮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这些事情使她有这样的感受:“我还有点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种事情不多。”为什么不是母亲给她的关心和照顾使她感到幸福呢?而是她帮助了别人使她感到自豪?第二个故事:他几年前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今年奶奶72》,作者在在文章中说:几年前,爸爸将乡下的奶奶接到城里生活,爸爸妈妈非常的孝顺,什么都不让奶奶做,奶奶无所事事,了无生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情绪越来越低落,爸爸妈妈无计可施。有一天,因为工作大忙,时间太紧,爸爸妈妈没有来得及收拾床铺就上班了,下班回家发现床铺已经被奶奶收拾好了,而且奶奶的精神比较好。从此爸爸妈妈有意无意的给奶奶留下诸如“剥花生米”的事让奶奶做,奶奶精神反而越来越好。为什么徐丽会杀死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奶奶的情绪变好了?因为徐丽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在生活中获得满足感,而奶奶恰好相反。因而说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实现自己的方式,是一种发现自己的方式,是一种创造和幸福的方式。
——关于教师的幸福生活
我们以生悟死,审视过自己的工作,那我们的幸福在哪里?我们怎么追求我们的幸福?
长期以来,教师从事的事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被世人比做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这些褒奖的词汇过多的关注和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限望,使教师也把自身的定位于“奉献者”角色。但从人性发展及人人平等的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是否有权利和可能将教师打造成完人,教师是否有必要和可能成为道德的符号或者道德的奴隶呢?从“以人为本”角度来看,幸福也是我们教师的权利,而我们教师是否应该在为学生创造幸福的同时更加追求我们自己的幸福呢?这里的回答,当然——是。那“幸福”是什么?从幸福的终极性来讲,幸福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只有人认为自己认为成为人的和目的性的事才会有幸福感。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生理健康、心情愉快、人际协调、工作高效、家庭和睦。而我们教师的幸福对学生来说具有致命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有幸福的学生,陈大伟教授说写的一首诗:“你的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的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了,所以我快乐。”“我们应该授以我们的勇气而非我的绝望,授人以我们的健康舒坦而非我们的愁容病态,当心别传染疾病!”(美)梭罗。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葬花词》,在这里林黛玉站在不同的角度体验了人生的生与死的意义,感受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我逃避死亡,追求生。那我们教师为什么不在生中追求我们自己的幸福呢?从我们职业的对象、意义、过程、结果来审视职业的美和幸福,教育是一个充满灵性与艺术性的生活,这里人的本质力量会得到最大的体现。关系着学生的一生的幸福,教师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了自己生命的职业生命,我们在享受着我们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满足。
追求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应该调整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调整我们自己的生存取向。有一句歌词是:“幸福不是毛毛雨,它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说我们们要立志过一种超越现在的生活;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增强和体现自身力量的活动中,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获得幸福的体验。我们要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陈大伟说了一个故事:“几个连绵的阴雨天后,夜晚,你站在窗前,你取什么样的视角看窗外——当你向上看的时候,你可能看见满天的星星,想着天终于放晴,你的心里可能充满希望;当你低头向下看的时候,你可能看到的是满地的泥泞,想着明天外出的不便,你可能心里充满的是沮丧。你的视角、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心情,你的幸福感受。”有很多事,我们无力改变,为什么不改变一下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呢?我们不要抱怨学生是如何如何的差,学校条件是如何的艰苦。陈大伟在说一故事:“2004年在安徽与老师交流幸福的话题时,有一位教师对他说,她们学校是从师范学校转成普通中学的,生源质量很差,上课没有激情。她认为,在这样的学校上课没有愉快一幸福可言。他回答:如果都是优秀学生,他们就会选择重点学校就读,学校就不可能收够学生,正是有了这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学校才能招到学生,自己才不用求爹爹告奶奶的请求调动工作,并且还可能有一定的工作奖金。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学生,喜爱这些学生,在感激和喜爱中改善这种看法,获得教育的幸福与快乐。”而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这样想呢?为什么会有太多的抱怨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实的面对我们的现实呢?所以说,如果我们是内心充满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们教师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为什么不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呢?
走在成为教师的路上 ——关于成长
成长是教师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因为“发展的本质发展自由”,“人没有自由就不成为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自由,我们一直走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在这一路上我们有收获,有失败,有磨难,有泪水,有欢笑。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发展。在这里我们发展了我们的个性,成长为一个个体的人,使我们从一个生物的人变为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人,有精神属性的人。我们对教育的孜孜的追求,是使我们不断接近一个教师那样的人,不断具有教师的特性的一个人。要发展、要成长就必须找出自身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呢?从人的生活来看,我们应该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我们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生活。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陈大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大家说最早穿衣服是为了御寒。然后,“在不冷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穿呢?”当然是为了遮羞;接着“为什么能够遮羞时还要穿衣服呢?”那答案就是为了美化粉饰自己了。在这里穿衣服有三种功能:保护自己、掩盖自己、粉饰美化自己,那这些是不是人的本性呢?如果是,那我们是无力改变自己的本性的,但我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呀!当然成长的动力还有要方法对头、看到效果。我们只有工作生活一体化,满足自己,实现自己。当然我们还得掌握一些方法和途径,如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的引领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好的老师是我们的同伴,陈大伟说到一个故事:2005年5月在贵阳参加中央教科所刘芳老师主持的‘民族地区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和模式’课题会议期间。听取了北京市教委陶西平主作的报告,陶主任说到经济领域的游戏开始从‘象棋规则’到‘跳棋规则’时,分析了‘象棋’取胜是以消灭对方、捉住对方为目的;通过有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扫清障碍实现;结果是伤迹累累、尸横遍野,胜利者是孤独的胜利。‘跳棋’是以争取先机,最先到位为目的;以彼此依赖和借助的方式实现快速前进;彼此不吃掉对方,胜利者更善于利用对方力量而迅速前进,实现完美和完善。这里的启示是:合作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不断的得到成长。才能成为一个像教师一样的一个人。在成长中体验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我们的教师能不能这样想呢?能不能成长呢?
——关于研修
陈大伟说一个故事:2004年他的办公室搬了,到了新的校区的食堂吃饭,发现餐桌两边的八张凳子被固定在藏在桌子,于是他把食物放在桌子上,再用脚踩连接凳子的横竿,“啪!”随着铁器横竿与地面的巨大撞击声,汤水溅了一身,食堂中的同事、同学和目光全集中在我的身上,我闹了一个大红脸。第二天进食堂,吸取了教训,用手拉支撑凳子的竖竿这次没有响声,但需要两手参与,而且因为竖竿平常大家很少接触,灰尘很厚,弄得两手很脏,感觉这个办法也不好,于是我就细心的观察其他人怎么做。我发现他们直接抓住凳子面往下拉,一次就解决了问题,而且因为凳子面经常有人坐,很干净。于是我第三次开始,我像同事们那样做,问题得以解决了。这个故事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首先是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我们经过研究后,改进的结果是人与环境更加协调,人在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自由,生活更加的舒适。而我们教师对一堂不满意的课想到过要改进吗?问过学生在课堂上快乐与幸福吗?教师自己愉快吗?因而我们教师少的是这种探究精神。
研修是强调在目标定位上,教师的发展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统一。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对话和分享,强调了内源式发动。
校本研修的三个阶段:他组织——学校自组织——教师自组织;“如果后现代的教育能够出现的话,我预测以组织概念为核心”(美)小威廉姆·E·多尔。就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只停留在他组织的层面上,教师们只是为了应付了学校的检查,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效率低,积极性不高。教师不会主动参与,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陈大伟形象的比作:他组织——传统的指腹为婚的介绍恋爱。自组织——自由恋爱。
也许我们有的教师认为我们不是没有参与,而是缺乏研修的方法。其实研修的步骤与过程主要有:有研修的主题,有研修有团队,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我们要确定我们的主题,可以在开学期初制定相关的计划,在充分征求教师在本学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学校本学期最近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写计划,第一个问题看是哪些教师提出来的,请他作为该问题的汇报人,然后请一个有经验的人作为组长,然后为抢凳子的形式,要求全员参加。有得于志同道合的人开展工作。学校要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分享,可以以档案的形式、成长记录袋等。让教师在交流中体会自己成长的快乐。发现自已的成长变化。
——关于理想课堂
我们不能“用一生的新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阶梯的尽头时,发现梯子反搭错了墙头!”(陈大伟语)
让学生在学校经历美好的校园生活,而课堂是校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呢?这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取向,陈大伟教授认为课堂——让学生幸福的生活。他说了一个案例:《画家与牧童》,唐代戴嵩画《斗牛图》时,画错了尾巴,当众人在观赏是,有的说真是太像了,有的说真的是太有力了,有的说画得真的是太好了,但这时有一个牧童走过说:牛尾巴画错了!因为牛在争斗时尾巴不是向上翘的,而是夹在两条后腿的中间。众人大愕。戴嵩虑心的接受了牧童的意见。然后,有人问陈大伟,你会怎么教?教字词?还是教什么?陈大伟回答:我教完字词,问戴嵩为什么会向牧童道歉?为什么会画错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发现?你会想到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脱离教参,只要我们能追求到有效的教学,只要我们能不断的去发现文本中的一些好的教育意义,何尝不可呢?那这里我们的教师连文本都不能完成,我们能做其他的吗?我们能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生命质量吗?因而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在课堂设计中注意全面性的问题、选择性的问题、生成性的问题。例: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唱着:郎啊!我俩本是一条心,学生问到:老师,你怎么与狼是一条心呢?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得出问题的选择性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总之,课堂教学是精心设计与随机处理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