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调查报告
我县订单农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经过若干年的渐进改革和发展,市场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就粮食而言,粮改的推行,打破了长期以来粮食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开始了市场化运作。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第一线,企业为了生存,确保粮食安全和掌握一定粮源的需要,预先要确定收购计划;而农民(生产者)一方,受近几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产品卖难的影响,为使产品不致于积压,预先必须寻找卖主,这样,农民与企业间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订单农业应运而生。
一、订单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订单农业作为一种市场导向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我区订单农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快,效果明显,前景看好。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订单农业的品种数量在增加。已经由少数经济作物、杂交稻制种扩展到水稻、蔬菜、特产、畜牧、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由种植业延伸到部分养殖业、加工业。由2-3个品种增加到今年的20多个品种。上半年我县共签订订单260份,合同总额达3000多万元。
二是订单农业的区域范围在扩展。目前订单农业已从双柳、三店等个别乡镇扩展到乌牛、昆阳等10余个乡镇,发展迅速。订单农业商不仅有本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而且有区外的龙头企业,甚至还有市外、区外的龙头企业。本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区粮食收储、新集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区外的龙头企业美福食品、市食品公司、市粮食收储等公司;市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区良种场发展大葱与香葱等。
三是订单农业向优质和特色方向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是订单农业的生命,数量是订单农业的基础。要发展订单农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农产品数量和具有较好的品质。量大质优的农产品更易获得订单,如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徐古乡建立12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要求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种植,予以高价收购;三店镇的优质米按质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为确保订单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部门对订单农业的品种选择、栽培、收购实行全程技术指导。
四是订单合同形式的多样化。一是与农户直接签订。如县粮食收储公司与
202户种粮大户签订了430万斤早稻收购合同;市食品公司与养殖大户签订生猪收购合同。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企业)签订。就是农业龙头企业先与乡镇政府或农业部门或中介组织签订合同,再由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与双柳乡签订150亩南瓜生产合同;美福食品公司与徐古乡签订了田鱼30吨,四季豆400吨,刀豆200吨,萝卜1000吨,蒲瓜300吨,秋豇豆200吨的合同;温州亮妹食品有限公司与仓埠镇签订100亩的甜玉米产销合同等。三是农业企业直接投资农业开发,建立自己的基地。如福建长华食品有限公司在徐古建立了蘑菇生产基地,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桥头租地开发等。
二、订单农业的作用与效果
订单农业实现了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给现阶段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对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销路难寻找,质量难提高,规模难扩大。订单农业使农民生产有了目标,销售有了渠道,收入有了预期,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如利多康食品有限公司与上塘镇栗一村签订了100亩的菜心生产合同,合同规定每公斤0.7元为保护价,其中一菜农的0.3亩地收入达400元。农民有了“订单”以后,可大量消化农产品原料,由直接上市转向加工增值后上市,缓减了市场压力,降低了农业风险,确保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如2000年,仓埠镇垄翔、陈家坪、潘家洋、下日川等村的农民首次与温州快鹿集团签订150亩大葱、南瓜的产销合同,合同规定南瓜每公斤1.40元、大葱每公斤1元作为保护价。然而,在收成时,南瓜的市场价为每公斤0.8元,大葱每公斤为1.40元,由于已经签订了合同,“快鹿”只好以每公斤1.40元的价格收购南瓜,大葱以每公斤1元收购,这使当地农民得益匪浅,仅此项就为农民增收50万元。
(二)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订单农业的实践表明,抓住农业合同这只“有形的手”,就能较好地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就能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一是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促进品种调对。通过合同“订单”的形式,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农民普遍不知道种什么的问题,使他们种得放心,卖得称心。如今年初,当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政策出台后,好多种田大户对粮食市场走势感到心中无数,对种植布局难以安排。正当农民忧心忡忡之时,永嘉县思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市场信息,率先提出每百斤稻谷以不低于70元的保护价收购,给种
粮大户吃了定心丸。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品质调优。订单农业对农产品质量、规格提出了具体标准,必然要对相关的种苗、技术等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是农业龙头企业获得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保证,也是农民实现预期收益的关键。龙头企业认真实施优质优价政策开展种苗技术服务;农民积极采用优新品种、应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了优质品种的覆盖率和先进技术的到位率。如市粮食收储公司为了发展“协优9308”和“Ⅱ162”等优质米,制定了优价收购政策,与昆阳乡签订了2000亩的生产合同。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升级功能,促进产业调强。订单农业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发展,促进产加销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村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有利于发展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企业增利。订单农业使企业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当前虽然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但是生产的波动性也很大,如果加工原料完全依赖市场,原料难以保证,容易出现“吃不饱”甚至“无米下锅”的问题。如今年早稻谷收购,若无订单,储备粮就很难收足。大宗产品如此,新特优产品更需要以订单形式落实。实施订单农业,还会因价格的明示作用,带动周边其他农户跟着生产,起到原料基地建设“放大”的效应。订单农业使企业原料质量有可靠的保证。原料的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原料的质量又取决于自然条件、品质和栽培管理技术。各地生产条件不同,技术管理水平不同,产品的质量差别很大,如果从市场上收购农产品原料,质量很难保证。通过订单农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就可以按照订单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原料质量。同时订单农业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了条件。建立长期的合同合作关系,各方面都会不断增加对基地建设资金、技术、物质的投入,促进科技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三、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订单农业的发展使我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新转变,但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订单合同的签订、运作、监管尚不规范。从订单文本看,规范性合同少,意向性协议多,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格式不规范,标的不具体,责权不明确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有的甚至是口头协议而无书面合同,给合同履行带来难度。从订单运作看,有的是企业与乡镇政府签订协议;有的是通过政府撮合,农民与企业签订协议;有的是重复签订,“一女嫁二郎”。从订单监管看,缺乏明确的监管机构和仲裁机构,违约行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处理。主要原因是订单农业刚刚起步,订单经验和技术不足,需要一段时间摸索;企业特别是农户都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意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免去责任。
二是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不强。从农户一方看,主要在订单合同签订以后,当农产品市场形势趋好,其价格走势明显高于订单时,一些农户为追求眼前利益,常弃订单于不顾,把农产品私下卖给其他客商或自行销售;从客户一方来看,约定的农产品市场滞销,价格走低,就一走了之,把损失加到了农民的头上。出现违约是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履约的严肃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合作的打算。有的订单虽然通过政府、农业部门与农户签订的,但一旦一方违约,后续工作难以处理。
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据调查,3/4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保护收购和实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业和农户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订单显得比较松散。另外大多数订单是短期订单,一年一订或一季一订,质量、品质价格等变动较大,使农户在生产上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农业结构的多变和反复,不利于形成区域化的农业生产格局。
四是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订单农业数量偏少。我县订单农业起步迟,政府、部门、农户对订单的认识不够,宣传和培育力度不够。同时我县农业的生产规模偏小,规模化、基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四、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发展订单农业,对于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等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上述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着重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是农户获得订单的前提条件,质量是订单农业发展的生命,数量是订单农业的基础。所以发展订单农业始终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来调整耕作制度和优化品种结构,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在发展订单农业中紧紧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加强种子工程建设,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从各个环节保证农产品的品质;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质量意识。高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规模产量,使农户多赢得订单。
二要始终注重培育名牌,不断开拓市场。牌子响,市场旺。在发展订单农业时,政府和部门要根据本地优势,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效益农业增效的重点来抓。首先要确定品牌。
三要依法维护订单的严肃性。订单能否有效履行,是发展订单农业的关键环节。只有订单签约双方形成了责权利统一的制约机制,订单才能有效履行。在发
展订单农业中,一方面把订单农业纳入法制化管理,维护订单的严肃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各种互惠互利、相互制约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为订单的有效履行创造条件。同时还要运用政策法规规范订单农业,搞好引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不断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办法,为当事人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合同纠纷处理等服务,切实保护当事人利益,防止毁约事件的发生。
四要大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创办经济实体,连接生产、加工和销售。按照“自主经营、自愿联合”的原则,组织互助合作的联合组织,成立行业协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挥他们在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服务中的作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围绕当地的主导产品,组织农户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经过加工、自行销售,减少农业内部利益的流失,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鼓励、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专门参与产品的贩销,缓解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经纪人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意识,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要建立保障机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各种风险基金,如生猪生产调节基金和实行农业保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二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发展效益农业多做实事。三是组建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区财政注入一定的启动资金,有关农业企业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运作,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利用农业信息网、招商引资等,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与厂商、客户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农户获得订单牵线搭桥等,促进了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学生:陈君丽
第二篇:运城市农业生产调查报告
运城市农业生产调查报告
(管理121班韩晨宇 09)
运城市是山西省和全国棉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运城市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意见》,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经济的作用,2012年3月19日至21日,在山西证监局孙才仁局长、任宝香副局长的带领下,期货处与中粮、中辉期货公司赴运城市就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调研的主要任务是:一是通过重点走访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走进产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进一步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通过与市政府和市农委、市粮食局等座谈交流,全面了解运城市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联系沟通的渠道,为后续举办涉农企业套期保值培训班做好准备,为制定合理的期货套期保值方案提供依据;三是引导辖区期货经营机构注重服务实体产业客户,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涉农企业就订单农业、点价贸易等先进的生产与贸易方式进行探讨。
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涉农企业在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方面的生产加工情况、运输情况、资金成本情况、仓储情况,产品购销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参与情况等。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与运城市委、市政府、市直涉农部门、有关涉农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同时重点走访了山西粟海集团公司、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晟纺织有限公司、山西忠民集团等企业,1、运城市的基本情况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全市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全市13个县市区中,被列为山西省商品粮基地县的有11个,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有6个,被列为国家商品棉基地县的有2个。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6.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2.54万人,占总人口的60.5%。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622元。
2011年,运城市粮食总产量266.5万吨,占山西省的22.3%,其中,小麦产量121万吨,占山西省的50.4%;玉米产量137.1万吨,占16%。棉花产量5.8万吨,占山西省的92.1%。油料产量1.86万吨,占山西省的10%。
2、运城市涉农企业的情况
目前,运城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5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市级龙头企业154家。龙头企业总资产109.8亿元,固定资产59.3亿元,平均总资产规模为5800万元。2011年,运城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4.3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1家。全市在涉农品牌上,拥有18个山西省著名商标,2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72个。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粮食类加工企业300余家,年加工转化粮食240多万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山西亿家康面业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麦6.5万吨;油脂类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各类原料70余万吨,生产食用油10余万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山西忠民集团有限公司,年加工原料34万吨,生产食用油5万吨;肉类加工企业20余家,年加工能力25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山西粟海集团,已形成1.2亿只肉鸡加工能力,为华北地区之首。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科技含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企业利润率较低,资金较为紧张,企业项目建设滞后,进一步扩张的能力不足;人才匮乏,家族式经营较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订单农业占比较小,农民参与程度较低。
3、重点走访的四家企业的情况
①山西粟海集团公司。山西粟海集团公司位于运城市的永济市,总资产22个亿,职工3000余人,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山西粟海集团旗下的粟海禽业公司,主业是肉鸡繁育、饲料加工和畜禽食品加工,是目前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位居国内同行业前五位,存栏种鸡100万套,年出孵雏鸡1.2亿羽,加工肉鸡1.2亿只,生产各种预混料和全价颗粒饲料73万吨。
在其饲料中,45%-70%的成份是玉米,10%-20%的成份是豆粕,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70%。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变化决定着该公司肉鸡的产出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该企业没有参与期货市场。
②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潜水泵制造企业,年产值2.5亿元,净利润1000万元。由于市场趋于饱和,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该公司制造的产品所需原材料中有期货上市相关品种铜,但一年的消耗总量不超过300吨,从目前看,参与期货套保的需求不大。
该企业有强烈的上市融资需求,计划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果该企业上市,将会涉及到股权保值;加工规模扩大后会涉及到一些原材料价格保值。
③山西恒晟纺织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棉花收购、加工、纺纱、捻线、染纱为一体的新型纺织企业,总资产2.78亿;年产棉纱11000吨,年产值5亿元,销售收入4.88亿元。棉花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发展甚至企业的生存。目前该企业通过控制现货库存、或减少下游定单等原始方式回避棉花价格波动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规模扩张和进一步做大做强。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期货金融工具存在刚性需求,目前企业董事长已关注期货市场,但不熟悉期货工具的应用,不敢做。
④山西忠民集团。山西忠民集团年吞吐棉籽、大豆、油菜籽、葵花籽等各种原料60余万吨,加工食用油10万吨,总资产近12亿元,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该企业使用的大豆原材料基本上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国际大豆价格的频繁变化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忠民集团是期货市场的受益者,近几年来应用期货工具进行进口大豆的点价采购,敞口风险通过期货对冲等手段,获益颇多。企业能够在大豆价格频繁变化且幅度较大、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油脂加工行业中平稳发展至今,期货功不可没。
三、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基本了解到该市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希望,亲身感受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热切渴望,收获很大。总体感觉:一是运城市政府对去年以来山西证监局所做的宣传发动工作反映积极,县级领导干部都看到了袁纯清书记对孙才仁局长的9·16讲话的批示,有思想共鸣;二是市政府和企业家资本市场意识比较强,思想开放,对资本市场有初步认识,对上市有强烈的渴望,对期货市场存在需求;三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部分企业对期货等金融工具较为关注,期货市场能够为服务“三农”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的意识比较强,也从中看到山西经济转型的希望和期货市场发展的前景。
同时,在调研中也深深地感到,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对上市融资的积极性较大,有增量扩张的意识,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家对期货市场认识非常少,对期货市场的交易风险有担心,缺乏存量保护的意识。
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认识不足影响了期货市场作用的发挥。期货市场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并不长,因各种因素,相当部分的党政干部特别是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对期货市场认知度不足,对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功能、途径知之甚少,甚至对期货市场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发生偏差,把期货单纯当作一个投机工具,而没有意识到期货更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同时,由于早期期货市场主体结构失衡、投机之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期货市场的形象,使部分同志对期货市场“谈虎色变”,在思想观念上有鸿沟。
二是部分企业对期货市场不理解,不关注期货价格,不参与期货市场。如调研的山西粟海集团目
前正在积极做申请上市的准备,希望通过融资扩大再发展。该企业已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但是没有认识到资本市场的避险功能。该企业肉鸡饲养每年需要40万吨玉米和20万吨豆粕,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不到4个月时间玉米和豆粕价格上涨15%左右,吞噬了企业大部分经营利润。
三是部分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不全面有偏差。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在市场波动的风险中已经知道主动关注期货价格和期货市场,但对企业套期保值交易不是从是否实现最初锁定成本或利润的目标来评价,而是单看期货交易部分是否盈利,这一认识上的偏差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的积极性,不敢放手充分利用期货工具抵御市场风险,遇到大的市场波动风险即可能会被打垮。
四是缺乏熟悉期货工具的相关专业人才,一些企业在市场波动中已经认识到套期保值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没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不了了之。如在调研中,与山西恒晟纺织有限公司郭董交谈中他这样说:“期货我们很早就开始了解了,但是企业一直没人会做,不敢做,现在只是关注。”也因此,该企业目前只能通过控制现货库存或减少下游定单等原始方式回避棉花价格波动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大。
五是已经开始套保的企业存在内控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如山西忠民集团借助期货工具持续稳定经营、逐渐做大做强在当地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套保内控机制缺失,该企业的套保业务是董事长一人决策、一人操作,管理风险无法控制,可能会对后续的经营带来问题。
四、对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广泛传播期货知识。组织期货经营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企业通过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和专题期货知识培训等方式,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期货市场尤其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三农”的影响力,开展期货知识培训进企业活动,继续为当地企业家送理念、送知识、送服务,使各级政府、经济部门、相关企业充分认识到期货工具对经济发展、对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对
企业资产存量保护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使企业知道“丰收不仅在田野、效益不仅在车间”,企业发展的更大空间在资本市场。举办涉农企业套保专题培训班,聘请业内专家量身制定培训课程,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和“三农”服务的期货领导干部和期货人才。依靠当地政府,成立期货知识普及工作小组,定期到涉农企业进行期货知识的普及教育,努力发挥地方政府在利用期货市场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
二是抓住重点,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一方面,建议当地政府做好推动协调工作,为企业提供智力、提供理念、提供服务、搭建平台、搭建机制。推动“公司+农户”模式,或组织一定规模的农业户,组成“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规模经营,由公司、合作组织参与期货市场,推动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另一方面,引导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做深度服务,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与企业对接,加大业务推广、技术指导、知识培训等服务的力度,根据不同的企业经营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企业的套期保值方案,指导企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业务。
三是现行先试,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借鉴吸收其他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先行先试,选择一些素质好、有基本团队的,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企业进行试点,试点企业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套保风险控制,培养和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对试点套保企业的套期保值及套保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探索银行服务实体企业套期保值和提供标准仓单质押融资服务的有效形式和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贷款进行套期保值的经验。探索将各种财政补贴政策化零为整,建立产业基金在期货市场上进行风险规避的机制。
四是加强协作,形成期货市场发展合力。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配合,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期货活动,维护期货市场秩序。鼓励现货企业与龙头期货机构加强合作,实现期货机构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各级金融、财政、国资、税务等部门,要建立经常性、制度性的沟通机制,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及时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第三篇: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镇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距广州市区20公里。总面积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66.67公顷,镇辖2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1条自然村,人口约8.4万,属全国一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中心镇,也是白云区著名的侨乡镇,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约7.6万人,遍布于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68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556元,地方可支配纯收入7155万元,税收4247万元。
近年来,××镇农业生产工作坚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广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人和农业生产的五项转变为目标,即(1)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4)从单一型向多种种植型转变;(5)从计划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支持,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在稳定农村双层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一、××镇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19846亩,粮食作物水稻5934亩,花卉1651亩,水果2476亩,鱼塘面积9756亩。农业结构调整比例为: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15.3%,经济作物、菜、果、花卉面积占耕地面积60.7%,鱼塘占23.5%,具体种植业结构如下表: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镇政府切实地把发展“三高”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发展大农业的目标出发,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订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在农作物的品种布局,产品结构,科技含量等方面,按市场需求下功夫,在全镇41455亩耕地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84.7%;开展粮食创高产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活动;扶持发展了一批种植,养植能手和大户;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域优势,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业产值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主要有:(1)××片1800亩农业集约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和生产;(2)××村450亩剑花基地和日产一吨的剑花加工场;(3)××村80亩鳄鱼龟、水鱼养植基地,自繁,自养的鳄鱼龟被推荐参加市农业博览会;
(4)开辟了从培养菌种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404.7亩草菇生产基地,草茹每天的上市量已达1.7万公斤,占广州市场上草茹总量的60%左右;(5)加速××村35亩热带观赏鱼基地的发展和销售国外的渠道;此外,将计划发展××、××村的花卉基地;××、××等村2600亩农业示范基地。
二、目前××镇农业生产情况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的势头未能得到遏止,过量的资源流失严重危及到农业之本。一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征地,另一方面,××镇正在进行中心镇的建设,工业园区和中心园区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些都致使耕地的减少态势未能得到有效的遏止,这对稳定主要产品的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来,市、区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比重年际间忽高忽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道,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格受制于其经济实力,尤其是正处于中心镇建设的人和镇,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加极其有限。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销售难。××镇属广州市中效,农村人口比例大,其中居民有17779人,农民有66626人,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繁荣的需要,市场的流通效率低,随着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便成为制约着农产品销售的“瓶颈”。
4、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相对过剩。长期以来,××镇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存在缺口,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什么卖什么,在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很少考虑农产品质量和种类,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作用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路品种多,优质品质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品质较差,产期和上市期集中的龙眼、荔枝,烂市“烂”价情况就很突出。因此目前人和镇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农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的低层次饱
和。
5、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和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速能力也越强。根据人和镇有关统计部门的调查,从抽样的289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人,占2.7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个,占22.4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2人,占45.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26.99%;文盲的有6人,占2.08%;初中经下文化程度共216人,占74.74%。所以,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是很难及时掌握现有的农业科技,更谈不上把握市场,对农业进行结构优化。
6、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目前××镇农业科研,推广滞后。一方面,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矛盾也很尖锐,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益低下。
7、农业产业化生产未能形成规模。××镇产业化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还是未能形成规模,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目前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打造品牌,做优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形不成一定规模,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
展,高效益农业,未能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农村中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利用,更难转为高附加值商品。
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建议
1、抓好有利时机。按照广州市政府的布暑,要切实搞好新机场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景观带、流溪河两岸生态农业观光规划和流溪河沿岸景光带的工作。××镇应抓住机遇,依托流溪河沿岸的农田标准整治工作,把流溪河两岸所涉及的17个村属地域15101亩耕地,按照高标准建设标准化农田;把“两路”涉及的14个村,面积18000亩农田规划成田园化生态农业,抓好农田基础建设。
2、大力扩展农产品市场。目前农产品市场不十分适应时代的要求,××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总耕地84.2%,粮食占15.3%,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农产品日上市量可达到30吨,因此建议打造一个大型的,具有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标准化的综合农贸市场。发展农业商贸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3、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业结构不合理,种粮效益差,农产品大量增加,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较为普遍,因此,建议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在以往调减的基础上,继续调减,蔬菜、花卉在以往增加的比例上,再增加适当的比例,力使农业结构基本更趋于合理化。
4、做好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推广。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
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技术推广队伍,发挥村级农技推广员的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通过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板报、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的农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引导他们走科技兴农之路。
5、积极探索集约化种植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改进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传统生产组织形式,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村的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集约化种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落实;稳定种植规模,有利于计划的落实和调控。尽管集约化种植这一新的生产形式仍在探索阶段,也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方向是对的。应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积极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相互合作、互为依赖的组织形式和减低风险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进集约化种植发展进程。
第四篇:坝固镇农业生产调查报告
坝固镇农业生产调查报告
秦典兰
一、农业生产概况
全镇有7村,98个自然寨,全镇总人口24378人,农业人口2387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5%;耕地面积14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0.05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坝固镇纯属于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镇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我镇发展经济的需要。坝固是一个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0八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6655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镇二00九年粮经比例为35:65。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烤烟4500亩,茶叶000亩,葡萄560亩,蔬菜2000亩,优质稻4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镇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七年,九二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镇的西瓜的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茶叶两大产业,但由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0000亩降到现在的45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镇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2003年在试验1450亩种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09年发展到64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
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镇2009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655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动力收入只有30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设想,通过调查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
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
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第五篇:农业生产
互动关系,接触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制定的各种战略以实现跨国交流和良好的社会口碑;认识当前西藏形势、环境条件等宏观现象,能够接触真实的实地操作,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实习内容
在实习的前两个星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对作物的长势进行分析,如株高、病虫害和当前生长发育阶段等分析。通过这些简单的工作,我了解到农学专业对作物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带来繁琐的纠正工作。刚开始认为对于简单的记录工作完全可以胜任的我,慢慢麦在西藏仅有零星种植。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对这一古老作物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科学管理,随着我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燕麦不但是优质饲草,其籽粒还是优质饲料。其茎叶多汁、柔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均高于小麦、青稞秸秆,在西藏燕麦作为主要放牧,造成现在草场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高原生态受到威胁。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挖掘潜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所以发展燕麦生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捷,是解决西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实现农区畜
2、西藏燕麦科研与生产现状
2000年以后西藏自治区粮油基本实现了自给,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的种植比例。以此为契机,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自2004年起,从全国不同省市引进优质饲草作物品种试种。尤其是自加入了“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并建立日喀则试验站后,从全国各相关燕麦研究机构引进200余份优质燕麦品种(系),进行品种筛选,从中选择出适宜西藏一江两河农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白燕2号”、“农饲30”、“白燕8号”、“夏粮秋草”等栽培模式。使农民在短期内认可了燕麦是优质高产的饲草作物。
2.3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