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难而进献爱心
知难而进献爱心
记七庄村计划生育工作优秀党员
七庄村位于盛泽镇最西端,共有人口1437人,党员51名,高利勤是村里主管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名党员。
她2001年加入计划生育这个队伍,2005年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这几年来,在村党支部和镇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她从一个计划生育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热爱本职工作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这其中有她的努力,有她的汗水,也有她的泪水。
刚参加工作不久,她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差点让她离开了计划生育队伍。村里一名育龄妇女意外怀上第二胎,按照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她并不符合照顾再生育一个孩子,可这位妇女发现孕情已是怀孕4个多月了,人工流产是不可能了,于是夫妻俩坚持要留下这个孩子。高利勤的几次上门做工作都是无功而返。好强的她急得快要流泪了,只能向村党支部和上级计生部门汇报了这件事,大家并没有严励地批评她,只是让她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并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她听了后,找到了那名妇女组里的网络员,仔细地打听了这家人的具体家庭情况。了解到这对夫妻平时最疼爱他们的儿子。于是,高利勤第二天上学校找到了他们已经上初中的儿子。听了她对计划生育条例的介绍和对他们实际情况的分析,男孩终于同意回家做父母的思想工作。
二天后,这名妇女终于去医院做了引产手术,高利勤的心里也松了口气。其实,她辞职报告都写好了。事后她说:我们村里的计生工作一直走在全镇的前例,如果我一接手就捅了这么大一个瘘子,拖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的后腿,那我真的就要怀疑自已是否适合干这份工作了。这就是高利勤,热情而好强,干任何事都不甘人后。
作为一名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仅要嘴勤,更要手勤,脚勤。她兼任着本村的乡村医生一职,平时利用出诊,走家串户的机会,一方面随时随地地向村里的育龄妇女介绍各种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另一方面,对本村的育龄妇女的各项信息也有了更多更快更正确的反馈。同时也把许多无计划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断提高,有些村民有了生育第二胎的意愿,而大量个外来育龄妇女的涌入,她们的流动性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今后的计划生育任重道远,而高利勤总是微笑着面对这一却,她总说:有挑战,才有动力,我是一名党员,我相信自已,更相信大家。
这就是她,开朗而自信,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一名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她用自已的努力,辛勤和微笑,担起了七庄村计划生育事业的一片蓝天。
第二篇: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人生的某些困局,是挑战更是机遇,在于你怎样去正视和面对。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不想做难事是不行的。有些人贪图安逸,做事拈轻怕重,生怕吃苦受累,生怕多费了心血多动了脑筋。这样想这样做,怎么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事不难,只要肯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妨敢于、乐于多做点难事大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坐着不动的人会被脚下的路面绊倒,可是他永远也无法征服远方。他享受的是坐在椅子上的舒适,任何时候都不想亏待自己,但他永远也不会看到外面风景的美丽。成功者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果断地迈出第一步,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只有计划的理想是毫无价值的;失败者之所以还没开始就一败涂地,就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计划,却一直没有拿出有效的实际举措。做什么不重要,聪明与否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你敢不敢对自己“狠”,能不能狠到实处,狠到点子上。一个拥有人生大志向的人,他会愿意从最不值一提的事情做起,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和不起眼的事情上严格要求自己。他会慢慢积蓄能量,直至突破自己,超越大众和世俗的观念。在这个信奉丛林法则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对自己狠一点,就一定会沦为强者的垫脚石。当被人踩在脚下时,你的抱怨和哭泣有用吗?只有一个作用:告诉别人你是弱者。做弱者还是做强者,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争胜未必能胜,但至少可以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并且能在竞争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请记住,不管你努不努力,总有人在努力。不要当别人凌驾于你之上时,当原本属于你的机会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时,你再捶胸顿足追悔莫及。这个世界不欠你什么,你所承受的东西,别人也同样承受着。不同的是,别人走出来了,而你,还困在里面;别人成功了,而你,却只能羡慕着别人的成功。即便失败之花已开到繁盛,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悲伤,成功也仍然隐藏在拐角的后面——只要一伸手就能捉到它。除非你放弃了自己,否则你永远不知道成功离你到底有多近。我们的才华不会在逆境和挫败中消磨殆尽,而会更加耀眼夺目。
第三篇:高考语文 知难而进作文素材
语文:2011高考作文素材:知难而进
【说文解字】
华夏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又称“龙”的传人。黄指黄帝,是发明指南车的轩辕氏,属北方民族。黄帝的图腾是熊。炎指炎帝,是倡导农耕和发明草药的神农氏,属南方民族。炎帝的图腾是牛。那么,“龙”指什么呢?“龙”原来是生活在古中原地区东夷九黎部落联盟的图腾,部落联盟的领袖是赫赫有名的蚩尤。蚩尤部落十分强大,文明程度也比轩辕部落和神农部落高,但是,最后强大的蚩尤部落跟轩辕氏、神农氏两个部落的联合部队在涿鹿、阪泉大战,结果惨遭大败。原始部落战争以残酷的结局告终,蚩尤粉身碎骨,肉体被支离;蚩尤部落瓦解,成员被驱逐流放。蚩尤部落的民众不忍心看到蚩尤被暴尸,就私下将他的骸骨秘密安葬在古代黎人聚居地东平(今山东阳谷县),称为“蚩尤冢”。冢内有白玉砌成的一条龙,表示对他的崇敬和祭祀。幸存的龙部落人被迫逃往南方的崇山峻岭,成为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的祖先,但是龙文化却被保留在中原并融入了华夏文明。由于九黎领袖蚩尤是一个悲壮的失败者,所以正史和神话的描写中常被妖魔化,在《山海经》《述异记》和《史记·轩辕本纪》《史记·五帝本纪》等书里把他说成“耳鬓如剑,头有角”“龟足蛇身”“四目六首”等可怖面貌。但是史载蚩尤发明了冶炼术,首先使用了金属武器(见《世本·作篇》),其功不可没。他的勇敢善战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永远为后人所景仰,秦始皇、汉高祖时把他封为战神,立祠纪念。
龙部落人逃往南方的路上自称“难”,他们每逢蚩尤死难日,必举行祭祀,这种祭祀活动叫“傩”(nu)。“傩”就是“难人”,即战败的蚩尤族难民。他们成了我国古族九黎向西南迁徙的苗族。直到现在苗族人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蚩尤的美丽传说,他们对蚩尤充满了崇敬之心,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人们戴上神异的面具“跳月”或“踩花山”等。后来这种祭祀演化为驱鬼仪式和民俗娱乐,称为傩戏。“难”是一个图腾字,字的右边也写成“鸟”,表示原始图腾;左边也写作“堇”,表示被火烤刑的人(反映蚩尤部落的命运)。造字之初,“隹”和“鸟”是一对同义的区别字,“隹”表示短尾巴的雌鸟,“鸟”表示长尾巴的雄鸟。龙人崇拜龙,也崇拜鸟——不是一般的鸟,而是大鹏鸟。大鹏鸟即古代神话中的凤。在原始先民的概念里,鹏、凤和龙这三个字古音相同,它们是同物异名的图腾动物。在现代汉字“庞”里我们还能读到谐声部分“龙”的pang读音。所以,我们不妨把蚩尤族称为龙凤族,是中华民族祖先之一。
在现代汉字里,“傩”最能反映“难”字的原始意义。无论是傩祭还是傩戏,傩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周礼·夏官》上记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可见3000年前已有傩面具舞,主要为了达到驱鬼逐疫的功利目的。后来傩面具传播到日本、泰国等地,在亚洲形成了傩文化意识,傩面具具有神灵的象征和傩文化载体的特殊意义。在我国西南地区,对待傩面具有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要举行“开光”仪式,取用和存放面具要有“开箱”“封箱”仪式,又严禁让女人接触面具等。男人戴上面具就表示神灵已经附体。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色彩和民俗含义,傩面具本身也成为中华百花园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通过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傩”由对蚩尤的崇拜和祭祀,演化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目前,它仍然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
“难”的基本意义保留在“傩”字里,现在“难”有两个读音:一读nan二声,表示困难,做事不容易;也表示难看,觉得不好。一读nan,四声,表示灾难;也表示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责问,提出责难。这个“难”字真实地刻画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来,冲破重重困难,排除各种阻难的历程;为了振兴伟大的中国,救民族于危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向着现代化的创新道路前进。
“难”字的左边是被奴役者的形象,因为龙凤族被黄帝部落挫败后,就成了被奴役的对象,俘虏的臣服于黄帝,逃跑的进入云贵川地区的深山老林。随着历史的变化,文明的进步,“难”字的原始意义渐渐被遗忘,而它的引申义仍隐隐透视出龙凤族人在上古时期经受的种种磨炼。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举世瞩目,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摆着许多困难。中国有句古老的格言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含“难”的词语提示人们,要拿出驱邪降魔的傩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中西文化漫谈】
中国民俗语言里的“难”,涉及民族的危难,所以常读n3n。英文中的“难、难过”翻译为“sad”,例如:“He is very sad, because he finds himself in such a situation that nobody believes him.”(他很难过,他发现自己处于无人相信的境地。)“How do you get me so sick/sad?”(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在宗教小说《蹂躏》“战火”一章里介绍说,亚力山大心里一阵难过,长长地叹了口气,仿佛苍老了许多。……雅木心道:“坏了。”简·雅木的肋骨断了数根,右肩骨骼粉碎,自知无法再战,……你就用不着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关心周围的人怎样批评或嘲笑你。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让平凡的人难过的路……”所谓“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古今中外最难过的事莫过于此吧。显然在西方民族战争中,“难”更多的是一层心理的艰辛和自我搏斗。
记得刚上大学时,到处可见城市里乞讨的人,尤其是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乞讨者包围得简直令你寸步难行。我刚想掏钱时,视野里倏地就多了好几个迅速靠近的身影,以至不得不落荒而逃。需要我们同情和援助的人,到处都有。我,不喜欢被同情,期望的是一个更加宽容和更加充满爱的世界。同情是别人的事,虽然也关乎我自己的主体性,但我真的不愿意被人同情,只要少被侮辱就好了。存在的重量我不是不知道,但是也想有轻松的生活并不为过。
我也记得《约伯记》里约伯有句话,“愿我的烦恼被称一称,它就像海洋一样重”。我渴望被人理解。可我知道,这很难。但在劫难逃的事,说得再多也于事无补。一个“难”字对于人生是多么深刻的体味啊。英作家ygment bauman《个体化社会》的一章中写道,面对某些非个人所能及的灾难,可以“责难机构”。这样的话或许使个人得以从存在的负重中稍微解脱出来。但是,我们似乎很少学会“责难机构”。
现在这些年,城市里马路乞讨者的身影好像少多了。我真想知道,当年的“机构”到底在干什么,“机构”的官僚们到底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实践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官的可能会双手一摊,说这样一个大国,要解决吃饭问题难啊!一个“难”字,难不成就对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人置之不理吗?那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一种人?不仅仅是有钱有权有知识的人,也应该包括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只要是一个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论流氓还是小偷都应该是有权利的。“难”决不是合理的借口。
“机构”之所以忽视那群街头乞讨者,是否刻意在考验人们的同情心的底线呢?我想,同情心是经不起考验的,它太脆弱了,就像一张薄薄的纸,不应该置身于火中。任何方式的考验和打击都有可能对一个人施加不可估量的存在重量。一次次的考验,并没有使人更加坚强,更受磨砺,而是变得更加虚弱,以至使自己不断产生失望与悲观的情绪。结果会选择避开,逃避将是无能的借口。用一个“难”字来逃避,一切推之于客观,这是最无能的借口。
于是,我想到,西方语言里的“难”包含着客观和主观的两重含义:difficult、hard、troublesome;bad、unpleasant等表示客观存在的困难、不容易或坏;put sb.into a difficult postion、hardly possible等表示主观上困难或不大可能。他们能正视出现的困难,或者转化为自身的压力。但是对比汉语,我们马上发现汉语的“难”不是把一切不好推之于对方,如“责难”之类,就是把一切被动的遭遇归之于不幸。遥想当年蚩尤,虽然最终结果是失败,但那种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表现出战神的勇气和魄力创造的悲壮,至今怎么也看不到影子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我们在国际社会全球化的路上,会遇到共同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能沟通,我们就能共同战胜困难,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如今,中国正在开创未来,面对开放的世界,和平发展,那么“难”对于我们将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机构不再逃避“责难”,而应该见难而上,知难而进。一个“难”字将给我们伟大的启迪,逃避永远是最可耻的。
第四篇:规范管理 知难而进 常态实施
规范管理知难而进常态实施
————南安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与反思
南安市教育局初等与学前教育科、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校本课程的开发,克服了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计划与监督。
1、下发指导性文件,把好认识关。课程改革伊始,我们就意识到校本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既没有教材,又缺乏经验,开发与实施的难度非常大。为了引导学校严格按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进行,我们多次以教育局的名义下发文件。于2002年8月25日下发了南教综[2002]197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安实验区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使广大教师逐步了解“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的原则、开发范围与内容、开发的方式与程序”,走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第一步。同时还下发了南教综[2002]199号“关于印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安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试行)》的通知”使各校明确校本课程在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10%——12%,即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并严格要求学校按照这个课程计划编排课程表和开展活动。
2、拟订《实施方案》,把好审批关。2002年秋季,我们成立了南安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初教和小学教研室计划中,并要求各校必须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列入学校教研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根据教育部三级课程管理规定,学校必须先拟订《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送当地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我们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先后组织对全市进338所小学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审阅,下发了南教综[2003]276号、南教综[2004]39号、南教综[2004]314号、南教综[2008]17号文件公布已审批的325所小学名单,审批率达到96.15%。在审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领域一份方案”等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修改重新申报,逐步规范申报内容和程序。
3、加强检查督导,把好实施关。我市教育局、教室进修学校在每学期初常规工作检查和每次素质教育督导检查时,都把落实课程计划中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情况作为一项检查内容。严格检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和课程纲要、课程表安排的节数、教师按课程表上课等项目的落实情况,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二、知难而进,开展活动,促进我市“校本课程”开发逐步进入常态实施轨道。
1、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学校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情况。
为了解基层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初期情况,我们于2003年5月29、30日分别在第一实小和国专小学召开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小学分管领导参加的“校本课程”研讨会议,各单位交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教研室教研员分发有关学习材料,参与讨论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及时了解了一些情况,初步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基层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中期情况,我们于2006年9月进行了“南安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调查”书面调查,内容包含“
一、已审批并实施的课程方案名称,二、已审批未实施的课程方案名称,三、拟开发的课程方案名称。”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申报”与“开发实施”情况,为我们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使我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走上正轨。
2、专业引领,加深认识“校本课程”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经过调研了解到基层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中比较缺乏专业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盲目开设等现象,我们充分利用市内外资源进行专业指导,邀请教育部课程中心指导组成员吴刚平教授莅临讲学。市进修学校黄桥明校长还带领学校教研人员分赴金淘中心小学、厚德中心小学、翔云中心小学等学校进行讲座指导,有效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程。
3、持之以恒,坚持开展三级“校本课程”专题研讨活动。
从单一门类逐步推向多门类。校本课程一般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健康素养类、生活技能类、学科拓展类等五大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要求学校立即全面开设多门类的校本课程,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我们采用低要求、分布走的方法,内容从单一门类开始逐步推向多门类。
例如:我们于2003年9月9日在东田桃园小学开展了第一次校本课程研讨活动,考虑到东田桃园小学地处农村,有丰富的果树资源和校外果树种植“土专家”,就从科学素养类开始,主题定为《果树栽培》,在活动中有教师的参与,还有校外“土专家”的讲述,具体生动,效果良好。随后,我们又以人文类为重点,分别于2004年3月2日在金淘占石小学开展《叶飞将军的故事》校本课程研讨活动,2004年9月29日在溪美贵峰小学开展《诗词吟诵》校本课程研讨活动,2005年9月29日在丰州中心小学开展《海丝之路的起点——九日山》校本
课程研讨活动。之后,逐步拓展,开展多门类、综合性的研讨活动。
又如翔云中心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开始时开设了《时事与环境》《安全与健康》这两门课程。采用统一布署,各校同时实施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这样做不切合学校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于是,中心小学召开“校本课程”领导组、教研组会议,重新反思、评估,决定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中心小学充分发挥“结对”的作用,邀请城乡结对学校柳城小学戴仲达老师临校指导,并协同社会人士、家长、教师们一起对资源进行了评估,感到学生生活在山区,山上的树木、门前的竹林、园中的瓜果、田间的稻草、路边的泥土、溪边的鹅卵石,到处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校本课程资源。于是,他们迅速地组成了“农村学校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翔云中心小学、云山小学两所小学开展试点,启动了《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随后,黄田小学的《中国书法》、梅庄小学的《针线活》等校本课程也全面开发并实施。
为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常态实施进程,我市于2008年10月29日在第一小学开展了“南安市校本课程常态实施专题研讨活动”。市教育局李仁杰副局长、市教师进修学校黄侨明校长、市教育局初等与学前教育科干部、进修学校教研员及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小学负责校本课程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共计130多人参加了活动。与会教师观摩了第一小学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健康素养类、生活技能类、学科拓展类等26节课,其中叶老师执教的《让生命更精彩》等七节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活动课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一小学、诗山诗钟中心小学、石井菊江中心小学分别以《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常态实施》《关于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立足本土挖掘校本之“材”》为题作经验介绍,分别体现了“常态实施”“课程评价”“办学特色”等特点,给人启示,令人耳目一新。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效果良好,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常态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一级教研逐步推向二、三级教研。我们从2006年开始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组织开展二、三级教研层面上,抓龙头,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006年9月29日,我市在英都西峰小学开展开展了科学素养类的“绿色童谣”和技能类的“小小书法家”两个门类的市级校本课程研讨活动。2007年9月30日我们在翔云中心小学开展了以《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专题,以木头、疏菜、水果、泥土、稻草、芒草、鹅卵石以及其他农作物为原料的《根雕艺术》、《稻草制作》等门类的市级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并要求各中心小学(学区)一年开展一次二级研讨活动,一学期开展一次三级(学校)研讨活动。
例如石井中心小学(学区)每学期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在计划中
具体安排一些学校承担研讨任务,使各校明确工作重点、任务和方向。他们的做法是:
抓基地校研讨,使校本课程走上轨道。从2005年9月起,开展以点带面推进式工作,首先确定成功、厚德、菊江、溪东4所基地校。在成功、溪东两所学校举行两次渐进式校本课程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按观摩活动、参观资料、组织评议、学校介绍课程开发实施经验、互动交流五个程序进行。第一次于10月份在溪东小学举行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开设了人文类《溪东的石材业》及技能类《围棋》两大类。研讨中发现了问题“校本课程是不是基于学习基于兴趣?校本课程要不要教材?”。第二次于12月份在成功中心小学举行,活动主题是《郑成功纪念馆》,与会教师先观摩了活动,再分成五个片区进行交流,接着大组交流。由参加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的老师介绍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解读,同时就第一次研讨中的问题请教专家进行答复:校本课程是基于学习,也基于兴趣;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决定。第二次研讨后,他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可以在临校共同开发,如成功中心小学的郑成功文化,溪东小学的石材和乒乓球、围棋,厚德中心小学的口语训练,菊江小学的毛笔字和中国画等,随后就在其他学校借鉴开发。经过两次研讨,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路逐步清晰了,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
抓教学片研讨,使校本课程在协作中发展。针对校本课程开发难度大、师资缺乏等困难,06年2月起,石井中心小学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各校师资力量及校本资源,改变各自为战局面,把同一个学片中的5—8所学校形成合作团队,以教学片为单位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由各片片长组织,联合片内各校教研力量进行备课、开发课程、研课等,从粉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
抓中心校教研,使校本课程在常态中发展。他们不仅重视学校、片区研讨,还重视中心校研讨。从2006年9月起,中心校整合各校资源,定期开展专题性研讨,逐步提高校本课程研讨水平。2006年12月4日,菊江中心小学开展校本课程《美术与书法》专题研讨,提供了手工、书法2节课;06年12月25日在省示范小学厚德中心小学开展了《文化艺术类》的诗词欣赏等专题研讨;08年4月10日在泉州市示范小学菊江中心小学开展了文化艺术类《南音》。《美术与生活》专题研讨;08年9月20日在厚德中心小学沿海片教学研讨中提供了“常态实施”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中心校要求各校将校本课程纳入周三教研,以周三教研作为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研究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校本课程研讨机会。
三、反思总结,增强信心,不断提升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
1、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每年一次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小学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单位开展每年一次市级专题研讨活动,在活动之前要求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把每一次活动的学校活动方案、纲要设计、经验文章组成一组稿件,发表在《南安教育》刊物上,供各校学习参考。我们还重视向上一级选送优秀文章参加评选和汇编。2005年4月向泉州市教科所推荐12篇校本课程纲要设计参加泉州市评选,有8篇纲要设计被选入汇编。2006年5月泉州市校本课程研讨会在德化县召开,我市有《“叶飞将军的故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兼谈《三字经》(节选)品读与鉴赏教学设计、《用好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三篇文章被选入汇编,其中斗南中心小学黄福成校长在“泉州市校本课程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2、领略成功,增强信心。几年来,我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始终坚持明确方向,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效初显。现展示几个镜头,可见一斑:
乐峰中心小学开设的高甲戏这门课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南安电视台、泉州晚报相继进行采访,同时在网上及各杂志都相应转载报道,使高甲戏这门艺术在学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此外其他课程下的学生在参加市级举办的各种竞赛中多次数,多人次获奖„„。
翔云中心小学在参加各级硬笔比赛中,先后有三人次获南安市一等奖、泉州市二三等奖,两人次获南安市二三等奖;在毛笔比赛中,有两人次获南安市二三等奖。在实施《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南安市竞赛有两人次获一等奖,推选至泉州参赛获一等和三等奖,另选送参加泉州市绘画竞赛共有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3人获“佳作奖”。
石井菊江中心小学的教师论文多人次在市、省、CN刊物上获奖刊登。学生书法、美术、手工作品、南音演唱演奏有近千人次在市、省、全国比赛中获奖。作品刊登在《泉州晚报》、《美术报》、《小学生周报》、《少儿美术》等有100多人次,学校两次被中国教育报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南音队赴北京演出获优秀奖,本村李成计老先生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七位小学员得到“优秀奖”,并受文化部有关领导的接见和表扬。2004年9月4日,《厦门日报》刊登《八旬老翁和他的“丫丫”南音班 》;2005年11月7日《海峡都市报》C3版刊登《淗江有支儿童南音队名扬京城》。2006年01月31日南音爱好者论坛上厦视看戏栏目,2006年03月04日《8骏马: 拉动南音网上行》《东南早报》,2006年03月15日《八零后的前卫与古典》《海峡都市报》,2007年2月13日台湾教授卓圣翔应邀给少年南音队的孩子们上课,2007年9月23日淗江少年南音队代表南安参加南安市庆祝“三姐妹”社十周年南音晚会《迎宾曲》,2007年本校学生李仕林第一次参加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荣获“三等奖”。
如今,我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已经初步迈出常态实施步伐。在这一路上,承载的是风雨,带来的是彩虹,我们坚信今后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3、反思问题,不断完善。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冷静应对,寻找策略,不断完善。一是师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比较淡薄,认为有考试的语、数、英是主科,其他科目是次科,可以应付了之,挪作它用。教师的知识、能力不能适应课程开发的需要,在短期内难以真正实现自下而上、权利分享、责任分明、自主开发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纳入教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将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师资整体素质。还要制定一些有效的课程开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由于山区生员少,按现行师生比例编制偏紧,教师的工作量大,留给教师独立钻研的时间少,因此,要适当增加山区教师的编制。
二是课程评价问题。现行的教师评价中更多的是看重语、数科的成绩,非语数的评价地位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而且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没有规范,评价手段单一,社会、家长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教师投入的热情也比较少,开发实施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为此,逐步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在尝试着建立《学校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于实施的情况纳入教师评价考核内容之中,作为评先、评优、评定职称的一个条件,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
三是满足学生需求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各方面都优秀,真可谓“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因此,学生在选择校本课程中就会遇到“萝卜青菜”我都爱,但是学生又只能选择一种,只好“忍痛割爱”。这样就出现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如何更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执笔: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余跃明)
第五篇:献爱心
献爱心
7月20日上午,我和爸爸、徐浩天去太原儿童社会福利院捐书献爱心。到了太原儿童社会福利院门口,一些事先联络好的人已经到了。我们走进了福利院,负责人让我们把要捐的东西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大家捐的物品五花八门,有面包、山楂片、山楂卷、威化饼干、大饼干、沙琪玛、火腿肠、米粉、酸奶、卫生纸、皮球、衣服和书本等。
接下来,我们该参观福利院了。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今天只能参观婴儿区,是0岁至6岁的孩子,稍大一些的孩子在别的地方寄养着,更大一些的去夏令营了。”
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小的婴儿在输液,负责人告诉我们,有一些被遗弃的小孩身体比较虚弱,所以我们给他们做一些适当的护理。我听到一阵哭声,走到那个房间一看,那个婴儿好像是饿了,负责人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想。她说:“医护人员正给他准备奶呢,小家伙有点等不及了。”接着,我们来到康复区。那里的孩子比刚才那个区的孩子大一些,我们进入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和一个婴儿,旁边坐着一位护理人员。负责人告诉我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吃的,但给他们的要软一些,山楂卷和沙琪玛什么的都行。那个男孩和女孩拿到这些东西,看起来特别高兴,他们没有讲话,因为他们的智力有残障,所以不会讲话。我想:这些孩子真可怜呀!有的不会说话,还有的腿比较细,站不起来,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我想,以后我还会再来看望他们,献上我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