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
第一章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 文化
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⑵文化的复合性。⑶文化的象征性。⑷文化的传递性。“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两个要素:意义、物质形式。
9.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⑴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⑵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0.亚文化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11.主文化与反文化: ⑴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⑵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13.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识别功能(2)文化的教化功能(3)文化整合功能
(4)文化的知识功能。
第三章 社会角色
14.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1
15.角色丛:个人处于某一位置所拥有的角色总和被称为角色丛或角色集。
16.血缘、地缘、业缘:(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2)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社会化
17.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8.社会化的类型:(1)初次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儿童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2)预期的社会化(青年期):内容是人格、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技能。(3)发展社会化(继续、次级、成人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新产生的知识以继续适应社会的需要。(4)逆向社会化 :是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学习知识、规范的过程。(5)再社会化 :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19.社会化的作用:(1)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2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理论: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第五章 社会角色
22.社会角色理论:(1)角色过程理论(乔治·米德): 这个理论预设了社会先于个体, 而个体通过社会化从自我中逐渐分离出一个外化的自我来顺应这个社会, 结果这种顺应外化为符合他人期待的社会角色。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2)结构角色理论: [美】林顿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3)角色表演理论(戈夫曼):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2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4.社会角色的特征 :(1)规范性 ;(2)期待性 ;(3)发展性 ;(4)基础性。
25.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又分为两种类型:①先天性的先赋角色;②制度性先赋角色。(2)自致角色又叫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在后天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6.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7.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首先是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即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的期待和要求。其次是角色领悟,又叫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角色实践,又叫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
28.社会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
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它有两类:①角色间的冲突 ;②角色内冲突.(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着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3)角色中断指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
29.角色扮演失调问题的解决:
1、认识你自己。
2、选择你自己。
3、把握你自己。
第六章 社会互动
30.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3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32.符号互动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1)米德的研究集中在他所认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即行动。按照他的观点,行动是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部反应。它不仅包括人们的实际行为,而且包括他们对环境中特定事物和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对那些事物或人的感觉和想法.(2)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他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33.参照群体理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作用:(1)规范作用;(2)比较作用。
34.集体行为的涵义: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35.集体行为的条件(斯梅尔塞基本条件说):(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36.(塔尔德的认识)模仿理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
感染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紧急规范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
匿名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控制转让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为,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转让给他人。
37.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38.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
第七章 社会群体
39.社会群体定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40.社会群体内涵:(1)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一起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行为,(2)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41.社会群体的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2.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定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的效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范围压力超出群体多数成员所能承受的程度,规范的效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43.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的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群体决策的几个阶段:(1)收集信息(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3)做出决定。
44.初级群体: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初级群体中的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45.初级群体的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46.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够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47.初级群体的功能:(1)正功能:①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①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②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是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51.科层制(马克斯·韦伯):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5)量才用人(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第八章 家庭
52.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53.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54.性别角色: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指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55.家庭功能: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在特定时空中,某些个人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能满足。
第九章 社会组织
56.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
所形成的社会团体.构成要素:(1)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3)角色,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得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利.57.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58.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59.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60.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61.官僚主义: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官僚足以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管理制度问题。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新修经典笔记
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
社会历史背景
(1)
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
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第三章:社会
1.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功能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概念及功能
5.社会运行的概念
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6.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
3.文化堕距的概念
4.文化的功能
5.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怎样正确地对待非评比性文化
6.文化的结构
7.解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并进行简单的评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2.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社会化的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6.早期社会化困境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7.如何正确地看待代差问题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概念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说明具体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归属的类型。
4.角色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5.角色中断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概念及涵义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分析互动情境中的二人关系与三人关系
3.社会互动的维度有哪些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5.集合行为的概念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6.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7.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8.流行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社会群体的不同类型,并能说明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群体的归属性
4.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
5.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6.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7.初级群体的功能
8.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性
1.婚姻的概念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个人之间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来组建共同生活。
2.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第十章: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
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①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②社会组织的非合理性特征。
③社会组织的非道德性。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4.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的特征及适用性
7.科层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8.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
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如何理解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解释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5.社会流动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7.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8.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9.怎样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
10.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
第十三章:社区
1.社区的涵义及含义
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3.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4.谈谈如何能促进社区人的因素的合理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概念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
4.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5.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6.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8.“迟发展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概念
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3.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
4.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5.解释社会解体理论
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
(2)社会控制的类型: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3.文化控制的手段有哪些
4.社会控制的功能
5.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6.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涵义:社会越轨(Social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第三篇:《 社会学概论新修》 复习笔记
《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三章
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概念: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及机制
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4.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宏观和微观;个人、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血缘、地缘和业缘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变迁性和文化堕距
3.文化堕距的概念: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4.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丛:因功能上互相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5.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了解概念
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6.文化的功能:重点
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2.社会化的类型,了解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晚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长辈.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4.社会化的过程和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了解P93):信任与不信任;自主和羞怯;主动和内疚;勤奋和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于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5.代差的含义P99: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概念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即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自获角色或者成就角色,指的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角色距离: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4.社会角色失调(重点把握):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P122。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概念及涵义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的维度有哪些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3.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4.集合行为的一半特征与解读 P140
5.集合行为的概念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6.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7.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类型(五类,概念把握):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学院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4.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重点
5.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理解
6.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7.初级群体的功能
8.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
第十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重点了解P207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改革开放对我国阶层结构的影响。重点P251
2.社会流动的含义:P243 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3.合理的社会流动:P247,量的合理与质的合理。重点
4.社会设臵的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5.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6.P271式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产生了那些方面的经济设臵变迁。重点
第十三章社区
1.社区的涵义及含义
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虚拟社区(重点):P295“虚拟社区”与“实在社会”相比有哪些特点?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概念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
4.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5.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P311
6.社会变迁的概念:P
321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重点了解):P333。
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迟发展效果”重点:P346 四个方面
概念: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起步晚于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国家爱,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形成特殊的发展过程。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表现:
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概念 P358
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P365
社会问题的交织性社会问题的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3.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问题(了解):
4.环境问题(主要指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理论解释:(重点了解三大模式)P379
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建构主义模式
5.贫困的概念:P383 了解
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过程: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反馈环节
3.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4.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涵义:社会越轨(Social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第十六章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的概念:P420
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理论模型P428:四因素模型六因素模型循环理论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P442
社会运行研究手段
1.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P460 教材示意图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重点概括)P462: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是一种系统性的差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分别是不同概括
3.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环P466,具体研究的逻辑过程P467
4.测度的层次(重点把握三类):定类测量次序测量定距测量
5.信度和效度的关系:P479
6.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P483
7.问卷调查和问卷设计:设计一个问卷调查(重点)
8.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P504(重点)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新修》学后感想
《社会学概论新修》学习体会
接触过这门课程,经过这学期学习,这门课在我的脑中已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
社会学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我以前想问自己但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学了这门课程,看了这本《社会学概论新修》之后,我想我可以针对这两个问题给自己一个简单的回答。书本上对社会学下的定义是“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定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学科。”这是社会运行论的观点,偏应用性多点。我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学科,它的重点在于论证社会规范与价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生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只拥有人的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其他的东西一点也没有,但长大后这些人有的人变得默默无闻,有的却变成了爱因斯坦、牛顿式的人物,甚至世界上找不出两个相同的人,这就是社会因素对人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社会学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孔德说,社会学是科学之王后,这可见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在孔德看来是很崇高的。如此崇高的学科它研究什么呢?有人做过很形象的比喻,社会学研究横向的,历史学研究纵向的,由此有人将这两门学科比作一双手的两个拳头,缺一不可,各有特长。社会学就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为了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社会学由于它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它的内容必然涉及关系人的方方面面。也许学到现在我们也只触摸到社会学这门大学科的一个触角而已,即使这么一个触角,就已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由于血缘的关系,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础。就这句话,看似一句很短的很简单的句子,却可以开出很多分支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它。单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社会一个人孤立生活是很困难的。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一个人身上可以融合多个不同的角色,正如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一个大舞台,承载着形形色色的角色。有些角色扮演者很成功,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有些角色扮演得不好,被观众冷落,这之中又有很大的学问。因社会学的观点说是因为社会角色的扮演涉及角色确定、角色认知、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这几方面,角色冲突、角色紧张、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都是角色扮演失调的表现。
人的一生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青年前期到青年再到成年期,在这个过程人可得基本的社会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并确立符合时代的理想、信念。同时,这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互动过程中出现个人与个人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又形成社会群体,从中又可分出很多分支,越来越复杂。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一个点联系到很多个点,结成一网,网的下面又可以分出无数分支,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每一方面。可谓,无处不有。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 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学习了这门课程,发觉很多生活怪状都可以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比较容易让人接受,通俗易懂,因为社会学的很多理论就是源于生活的升华。除此之外,我掌握了些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保持谨慎、注重细节、循序渐进,明确目标,怀疑并审视据称的事实,保持好奇心,实事求是等等。
这门课对我的理论基础和今后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对我是一次拷问,不仅针对这门学科,而且是针对我自己。对我自己长久以来疑惑的或遇到的困难有了一个很好的解答。同时,它教会了我一门社会学的思维方法,让我可以将它的特殊性灵活贯穿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同时,对今后的人生道路需怎么走,是否断续这样走也指明了方向。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重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重点总结
1.社会与社会学:
奥古斯特·孔德,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本教材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可以用数量分析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社会科学在方法和技术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但与自然科学方法并无本质的差别。因此,它在调查研究中就注重量化程度较高的问卷调 查、量表、实验等定量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因为社会现象被社会行动者赋予了意义,因而不能完全依靠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主义主张研究社会现象时,就要注意 解释社会现象的这种主观性,要对人的生命世界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持这种方法论的研究者多采用深度 访谈、参与观察和历史比较等方法。
2.理解社会学的想象力(论述,结合实例)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够掌握历史和个人经历以及二者在社会内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社会学的任务和使命。”
“人们只有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它们。”
例如:对自杀的研究 自杀是一个绝对个人的行为,就是这样的绝对个人行为也表现出某些社会环境下人群的共同点。
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影响个人自杀行为。在凝聚力强的社会中(稳定的,传统的,有很深宗教影响的社会)自杀率低;而在凝聚力弱的群体(个人主义占统治地位)自杀率高。
社会学想象力要求我们想象自己离开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穿透日常经验,以客观、整体、联系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现象和我们自己,将个人困扰(personal trouble)与公共问题(public issue)联系起来。
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关注结构-----宏观的制度与微观的关系
关注实践-----事件过程和个人生活史
关注比较------单个个案的历时性比较(昨天今天明天)和不同个案之间的比较
3.滕尼斯的礼俗社群和法理社会 礼俗社群,指典型乡村生活的社区。法理社会,则是现代都市的典型。礼俗社群 法理社会
乡村生活是典型 都市生活是典型
人们的背景与生活经验相似,人们的共识不高,造成他们有共同的社区情感相异处多于相似性 社会互动紧密且熟悉 社会互动是任务取向的 不太强调个人的隐私 个人隐私极为重要
由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主导 由正式的社会控制主导 对越轨行为较无法容忍 较能容忍越轨行为 比较强调先赋地位 比较强调自致地位 社会变迁较不显著 社会变迁非常显著
4.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得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家庭对儿童情感和爱的培养,父母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学校;(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设立的学习机构,提供教育,是一个有组织群体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作为社会化的参考系)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等为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
社会化的类型: 基本社会化:指从婴儿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生活技能,文化知识,角色扮演,价值观念。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适应角色 变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是指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全面放弃原有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代差也称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是由于各代人之间在社会生活经历、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在各个时代、各种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的是两代人社会化速度和社会化阶段等方面的差异性。是正常现象,对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丛也称角色集,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多种类型:
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来分,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获角色主要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从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来分,可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规范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行动,有比较大的余地。
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来分,可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是指不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和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角色冲突与协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5.文化
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习得的、共享的且表现出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特定的行为、信念、态度、价值观和实物。
特征:文化具有可习得性;(后天习得的,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开放的文化)
象征性;(人类在创造文化时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宗教信仰)
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活动或现象都有文化因素)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要素按某种规则形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和社会都有文化,特殊性是指不同和特色)文化代代相传;
文化具有适应性且不断变。
文化冲击是指一个个体在进入一种陌生的生活方式时相伴而生的困惑、不确定、迷失方向或者不安的感觉。
文化堕距: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造成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从而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
文化的类型: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还可能相 互转换。
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在这里,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与反抗。反文化不一定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VS 吸毒、赌博等)
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饮食、礼仪、姿态、服饰)
文化中心主义是指某一国家或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当作是唯一合理的,是最好的,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指认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比其他群体更好,这种态度使得人们认为其他文化是低等的、错误的、落后的、不道德的或者野蛮的
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多种文化的价值,寻求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存。认为没有哪种文化比别的更好。
文化的构成:
象征符号(语言、物质符号、姿势)
价值观念(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社会规范(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构起社会行为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物质文化(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物品集合体,包括 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文化的功能:教育和教化功能(社会化);整合功能,如宗教;规范功能,如民俗;认同功能中华儿女
6.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发生在两个或以上的人之间,发生相互依赖性的行为,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可以是面对面、也可非面对面,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对互动双方及他们的关系产生影响,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也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 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社会互动的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率 社会互动的情境: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划分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为熟悉情景、工作情景和社交情景等。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为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等三种情景。
社会互动的类型:
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 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
7.性别与家庭
社会性别:后天习得的使人具有某一性别的特征的态度和行为。社会性别的基础是社会和文化的期望而非身体特征。
性别不平等及体现: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或歧视。就业工作、家庭生活、政治、财产继承、接受教育、社会舆论等方面
家庭的含义:“实体婚姻(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孩子+生活共同体”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亲密伴侣暴力;虐待儿童;对老人的虐待和忽视 传统与现代家庭的变迁
婚姻的结构特征:扩展家庭/核心家庭
婚姻的功能:多种多样/有限(更多的功能被其他社会制度所代替)谁拥有权威:高度的父权制/尽管父权特征仍存在,但权力倾向于平等 配偶数量:大多有一个配偶,有的有多个/一个 谁选择配偶:由其父母决定/个人自己选择
夫妻和谁住在一起:通常从夫居,极少从妻居/夫妇自己建立新的家庭 遗产继承:通常由男性继承/个人化,双系 人口数量、等级关系、任务分工、生育观念等
8.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稳定集体。
特征:
有共同的身份群体认同感,即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社会群体的类型:
1.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为初级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和次级群体(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群体的特征:成员有限;成员间有 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 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成 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替代; 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正功能: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为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成员间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和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进行,成员间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
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为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与归属)和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区分的标准包括种族或民族、性别、宗教、年龄、社会阶层等标准。
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为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和参照群体(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
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划分为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和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和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9.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地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网中的各个纽带。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财富、声望和权力
财富是一个人或家庭拥有的经济资产包括财产和收入。(经济地位)声望是给予某社会位置的尊重、认可和敬意。(声誉地位)
权力是指人们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地位)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社会流动的类型
垂直流动(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社会地位的上下移动与水平流动)与水平流动(是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位置上的横向变化);
开放/封闭的分层系统---对垂直流动的考察
个人流动(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与群体流动(社会集团、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开放与封闭的分层系统对个人社会流动的影响)
结构性流动(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与非结构性流动(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变化)
代际流动(父母与子女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与代内流动(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上升与下降)
渐进的流动(个人或群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与骤变的流动(个人或群体在很短的时期内发生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先赋因素;(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种族、民族、性别等)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
文化资本;(习惯、态度、风格、格调、生活方式等,可制度化为证书文凭等)社会资本;(一个人拥有的持久的人际关系网络)
社会因素;包括就业制度、就业 机会和文化价值观念等
10.社区与城市化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包含要素: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 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
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内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农村社区: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经济活动简单;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城市社区: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区域社会。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家庭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经济基础、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控制、社会文化)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人口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衡量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逆城市化:城区人口向外迁出,到郊区居住的过程。原因:城市中交通、环境、居住条件等恶化,城市病的出现。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城市人口异质性强;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城市文化世俗化;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 度低。
11.社会越轨的概念,社会控制分类
社会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 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 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 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 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类型:
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积极性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发生;消极性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
硬控制和软控制;(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又称强制性控制;软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又称非强制性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它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内在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运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拣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又称自我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制度化控制又称正式控制,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昭示行为规范的控制类型;非制度化控制又称非正式化控制,是指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宏观控制是指社会运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进行调控和制约;微观控制是指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规章、组织文化等控制手段对其组织成员实施指导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