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1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问题点(知识点)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概括准确、平实、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实质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
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详略不同;(崐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
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
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
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
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
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
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
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
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
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
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春满校园
2.一路风光
3.在阳光下成长
第二篇:1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1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
〖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
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
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问题点(知识点)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概括准确、平实、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实质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详略不同;(崐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
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
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
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
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
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
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 “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
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
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
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
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
„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
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
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
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
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
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
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
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
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
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
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春满校园
2.一路风光
3.在阳光下成长
第三篇: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2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二)
第三课时
一、指导
关于抒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无非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言志、说理、抒情
罢了。尤其是写记叙文,更离不开一个“情”字。
著名文艺理论它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永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这就是说: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
感应唱出情志来,没有不是自然形成的。可见,记人叙事是缘情而发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内心就不断
地激发出、积蓄起并加深着种种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或是同情,或是喜爱,或是赞美,或是不满,或是憎恶,而且产生了把它们抒写出来的强烈欲望。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创作冲动”。“情”在这里产生了作用。正是它,使我们拿起笔。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抒
我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是很可贵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情是写作的基础;而写真情实感,完全可以说是
作文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列出下面一个公式:
激发 表现
现实生活 真情实感 语言文字
(人、事)(记叙文)
按照这样的过程出来的文章,对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量。而以情感人,正是记叙
文体的特点,也是它的长处。记叙文,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裁,它有自身的特征。它同议论文、说明文不一样,其主要功用不是阐明道理、解说事物,而是记人叙事、状物咏志。也就是说,它
不同于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也不同于说明文要使人有所知;它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通过对
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景色的描绘,感情的抒发,去深深地感染读者,叩开人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启迪教育人的作用。
有的习作者不明乎北,党用枯燥的介绍、冗长的议论来代替生动、具体的对人物和事件 的描述。像是担心读者不懂得自己的写作意图似的,常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说”出来,而
不是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体现”出来。殊不知,这种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败坏了读者阅读的兴致和胃口。这样的记叙文是缺乏感染力的。须知:就记叙
文来说,思想不能架空于形象之外,而是蕴含于形象之中。让人物和事件本身来说话,在记人
叙事中灌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得以通畅的交流,这是记叙文写作的精髓。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事”的功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失乎情。”(与无九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淦更认为“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闲情偶
寄)。这就是“情”的魅力。
怎样的“事”才能“感人”,怎样的“情”才能“动心”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
题。只有所写的“事”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文章才支产生感入的力量。同样地,只有所抒之“情”
是真实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文章打动人心才具有意义。这是 庸置疑的。否则,胡编乱造一些
脱离现实生活的离奇故事,或者流露一些让人萎麻不振的消极情绪,就会对读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可
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是同前面讲过的“立意”这个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
不能满足于“写真情实感”,还应有更层次的要求:崇高,深刻。好的文章,会使所叙之事更加感人,所叙之事更加感邓之怀越发令人动心。
文章既是缘情而发的,又是以情感人的。因此,写记叙文一定要表现真情实感,考虑到怀古会对众产
生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无情可抒,就一定不要硬写,更不要写 一些无聊的东西。
硬写,就成了无病呻吟;写成的文章必然充满虚情 意,那就有悖于写作的初工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了。
二、示例
高中毕业前夕给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也许写给您 的这封信,您不一定有时间看,但我不是要写。因为,对于我来说,留在这个学校的时间
实在不多了 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
校长,您有没有注意到,二十中的奏真美!我踏着日日走过的 路,去找我跌然那花间树下的记忆。
苗 里的树都染上一抹绿;蔓表的缠绕着伏在铁架上,夏天又是一座绝好的凉棚;桃花什么时候开的已记
不清,可是爬山虎的遗迹却可见。厚厚的一堵山墙,满眼是绿。哦,多么的一切,就像几年前我刚来时一样。
那时,我拿着一张成绩 就一个人冒冒失失走进了校长室。您 和一个工人模样的叔叔正在交谈,一样
朴素的衣着,一样平易的态度,我几次欲言又止。还是您先开了口......第二天,我就像所有二十中的同学
一样,骄傲地踏上了这条 路。
和所有不熟悉您 的人一样,我那时认为您相当平凡,走进入流,没有人会认出您,但又如我后来亲眼看到 的,正是您,领导了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二十中。
我接触过的都是也许没有别的同学多,然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
语文课,亦庄亦谐,趣味横生,都是渊博的学识为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我喜欢历史娓娓叙来,亲切自然,从古
今,从中到外,从老师向上,我们得到了多少“前车之覆”和“历史遗训”;我喜欢地理课的紧张节奏和都是的
严密逻辑;我还喜欢英语课上老师的 ;数学课老师的认真负责和政治课老师大姐姐一梓的和气。我忘不了在
许多个暮色浸透的傍晚,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辅导,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弄懂;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晨,班主任老师给
我们 队进行 锻炼;我忘不了,语文课老师、英语课老师为了上好 自习课,时时 到;又有多少次,我们的
试关前一天交上去,第二天就拿到手中,却多了那么多勾勾叉叉和语重心长的批语。每到那时,我仿佛总能年岁
老师窗口不灭的灯光,看见老师 边几丝 生的白发.....老师啊!我实在没有资格对你们的教学作出任何评价,我只想,我只想,深深地鞠一 道一 谢谢!
从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同学,一个个都那么健康向上,在这一年中,我听到过校田径队
多次的作品、出众的人才,生活在这一群同学中,不能不鼓起向上的勇气,永远不懈 努力!
同学们啊!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度过了几年快乐的学习生活我只是遗憾,只是遗憾,时光太短暂,但我会在心里
永远珍藏你们的笑脸。
尊敬的校长,您有一个多么强大有力的教师队伍,您 有多少活泼奋进的学生。也许您看到楼道成了练习霹 的场所时皱了皱眉,别担心,那只是他们还小,对许多事还认识不清;也许您惊讶于门外的响,别介意,他们
只是想接近您,了解您,了解您,而又不知用什么办法。您完全有理由为这个学校感到自豪、骄傲,而我,只能
遗憾地在这 路一走一百遍千遍--趁我还未离开之前!
这封信写给您,也写给所有辛勤劳作的老师们!写给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年 月 日
《评析》 这是一篇感染力强的上习作。它的突出长处是情真意切,贯串始终,洋溢于全篇的是动人心弦的“情”字。作者
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面地娓娓动听地向校长倾吐自己毕业前夕的心曲,清白 抒发了自己对母校--
“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的爱,对辛勤劳作、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爱,对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同学们的爱。这种
挚爱之情,寄托在对学校美丽景物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上,蕴含在对各位富有特色的老师的难忘的回忆里,也浸透在对点点滴滴 的平凡而琐碎的往事的叙述中。这种情,是高尚的,会激励人的上进,具有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三、练习
作文题
1。寸草心
2。老师啊,老师
3。同窗情
第四课时
一、指导
关于选材。1.选材要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以“浪淘沙”为题写过九首诗,其八是: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篇以淘沙见金比喻被谗言所害遭到放逐的人终于洗清罪名,得到赦免,联系作者的经
历来看,他屡次被谪贬,显然有夫子自道,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恢复名誉的意思。这种
乐观、自信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形象大于思想”,沙里淘金这比喻的含义远不限于
此,人们还经常用它来比喻写作中选材的艰苦。不是吗?写作者从众多的素材中挑选出可供
运用的材料,与淘金者以细沙里筛选出闪亮闪亮的金屑是同样辛苦的啊!
写作的材料,不能不加选择,顺手拈来,而要精心筛选,下一番抉择的苦功夫。这就是沙里
淘金的启示。
苏联一位作家在《金蔷薇》中也叙述过一个同沙里淘金相似的故事。据说,在巴黎一家手
工业作坊里,有一位清洁工。他每天都是很早去到首饰作坊,把打扫出来的尘土装进口袋带
回家中。原来他收集尘土,为的是从中筛出金屑做成一朵金蔷薇、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示
对她由衷的爱、使她得到幸福。过了许久,这朵金蔷薇终于做成了。但不幸的是,他的心上人
已经去了外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为此,清洁工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死去了。他死后,有人把这美丽的金蔷薇卖给一位作家。作家了解到金蔷薇的来历以后,受到深深的启发,懂
得了要从生活的尘土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创造文学作品的道理。
作文,一旦主题确立之后,就要仔细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加以表现了。
还是在30年代,有两位四川作家向鲁迅先生请教短篇小说的创作问题,鲁迅就指出: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其实,何偿仅限于定短篇小说,一般作文也是如此。
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选材,为找到最恰当的体现主题的材料而费尽心思。
选材要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把好材料关,使材料尽可能充分地体现主题思想。
我们曾以“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为题让学生作文。这个作文题要求回忆一件高兴的事,题旨明晰,又由于题目新颖别致,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许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
题意,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挑选出“高兴”的“事”来描述,并开掘出“事”中蕴含的有意义的主题。
这里,简要介绍几篇作文选材和立意的大概。
作文1:几个月前,我们年级 的女,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三天的社会实践。我
照料一位认也不愿接触的残疾儿童,经常抱着他,给他讲故事,为他唱歌。这件事我想起来就
高兴。无论如何,我总算给了这孩子一点心灵的慰藉,使他多少尝到些人间的温暖与真情。我
做对了!
作文2: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一次,我去参加春节游艺晚会。游艺活动很
多,我加入了“画白兔”的长长的队伍。一个大的布幕前面有一只铁丝弯成的兔子,它的浑身
都通上了电。玩的人用一只铁丝弯成的小套圈,绕着浑身转一圈。如果小套圈碰上兔子,用
灯泡做成的兔子的眼睛就会发亮。这样,这个人就失败了,应该轮到下一个人玩了。许多人都
失败了,我也没有成功。不少人一边摇着关,一边嘴里说着:“这个游戏太难玩了。”人们纷纷
离去,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想:老师总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难而进,我决不能
半途而废,一定要争取成功。我仔细观察前面的人画兔子时的一举一动,汲取教训,总结经
验,经过多次的努力,终于画成了。旁边的人都为我拍手叫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
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小事,我不但高兴,而且自豪──它使我懂得不
认碰到什么困难都 不能轻易退让,要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战胜它。作文3: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秋季运动会就在这金
色的季节里召开。几年来,我校仪仗队一直在规模巨大的入场式上获得好评。今年,我作为
仪仗队的一员,平时刻苦训练,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幕那天,我校仪仗队入场。在“──
二──”的口号声后,我们唰地把头摆向主席台,大地被协调一致的脚步震颤了。“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声盖过了人群的喧闹声,压过了嘹亮的进行曲的声音。我们以磅
礴的气势通过主席台。我们成功了!主席台上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校仪仗队获得
冠军。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感到高兴,因为这份荣誉中也有自己贡献的小小的一分力
量。
作文4:我要讲的这件事,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
件值得高兴的事。那是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终于有机会来到河北省昌黎新开
发的黄金海岸旅游。因为我很喜欢游泳,尤其置身于大海中尽情地畅游,真是快意得很。可
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午,老天换了副面孔,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原来平静的海面,突然
波涛汹涌,一浪一浪地推向岸边卷起滚滚的黄沙。我开始了同海浪的较量,虽不过是几百米 的游程,但每游一步都十分艰难,我真正地感到了大海的威力,大海的冷酷无情。可是,我到
底还是战胜了大海!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它告诉我:只要不懈地奋斗,成功就在前头!
作文5:下午,我放学回家,推开门,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乐”的照片: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我不禁又高兴地想起两年前的那件事。那天是我们全家喜
庆的日子:我妈妈被评上了主治医师,我妹妹获得优秀少先队员奖章,又是我爸爸三十年教
龄纪念日,我呢,加入了共青团。为了不忘这一天,我们照了一张“全家乐”。每当看到它,它都给我力量,激励我为夺取新的成绩而奋斗。
作文6:拉开抽屉,我的日记本安详地躺着。这是我初中时代的纪念。它记下了我三年生
活的得与失、苦与乐、汗水与眼泪。这日记本代表着我的荣誉,我的骄傲,我的黄金时代。得
到它,这是我十八年来最高兴的事。原来它是一件奖品,奖励我勤奋学习取得的优异成绩。它
使我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学习生活。也使我增强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胜利前进的自信
心。作文7:生活中使人高兴的事是很多的,然而童年的乐趣往往更令人难以忘怀。寻找我
成长的足迹,有一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想起来心里充满欢欣。小五年级时,正值秋季,学
校号召我们采集树籽,支援西北的绿化建设。我们几个小伙伴,互相帮助,你出主意,我想办法,不多久就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多树籽。我从这件事中感到了童年友情的温馨,感到了
奉献自己的喜悦。那是我们第一次为祖国做出贡献呀!粒粒树籽将会带着我们颗颗爱国之
心在西北荒漠上生根发芽。
指去岁月的灰尘,打开记忆的匣门,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会栩栩如生地、或模糊不清地浮
现出来。而对这些从多的素材,要根据题意选择、取舍。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很风趣地讲过:
“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场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哪些是
“不是脸的地方”,哪些是“是脸的地方”,哪些需要“剔掉”,哪些需要保留,这就要比较、研究,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抉择。上面七位同学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作文选材和立意的方法,在
选材上下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功夫。所先取的材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表面上看来,得
来全不费功夫,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来的,实际上在下笔前却仔细思考过。回想起来 的“高兴”“事”显然不仅“这一件”,但去除了别的,也就是契诃夫所说“剔掉”了“不是脸的地
方”,剩下的就只有“这一件”。“这一件”不是随意拣来的,而是反复挑选的结果。这就是选材的功夫,“沙里淘金”的功夫。
2.选材的标准。
了解选材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要明确的是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材。
选材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服从体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因为材料与中心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中心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要更好地体现中心,这里有六个字,即:恰当、典型、新颖。
恰当,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恰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符合题意,符合中心思想。比如:
《生动的一课》,材料要表现出这“一课”的“生动”性;《童年趣事》,这“事”一定得有“趣”,而且
发生在童年时期;《北京一角》,如果要通过“一角”的变化来反映“北京”的巨大发展,就应选
用“一角”前后不同的具体材料;《良师益友》,如果要描述人物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就应
彩能反映这两个方面不同特点的事例,等等。否则,自动检索就不恰当。有少数学生在写《这事 我想起来就高兴》这篇作文时,所选用的材料不是一件“我想起来”就“高兴”的事,而是如下
种种:
(1)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事;
(2)一个梦;
(3)一个地方的景色;
(4)一条消息;
(5)一件难忘的事,或内疚、难受的事,或令人感动的事,但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显然,这些材料都不符合题意和中心思想的要求,因而是不恰当的。
典型,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典型,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
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不少人都很喜爱秦牧的散文《土地》。这篇名作在选材上就富有特色:
材料丰富,而且十分典型。作者为了表达“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历史的光辉时代”的人们对
土地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围绕着“土地”选用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材料:
(1)二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拜土。这是见于《左传》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给公候时的仪式──封土。
(3)19世纪,外国殖民主义强盗占领太平洋各个岛屿时强迫当地土人们投降的仪式
──撒土。
(4)飘流海外谋生的破产农民身上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怀土。
(5)多少劳动者和英雄义士为了土地而进行的边绵不断的斗争──卫士。这是历史
上流传的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故事。
明末御倭时有些地方妇女的装束。
有的地方曾经浒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
“寸金桥”的命名。
(6)今天人民的子弟兵守卫着岛屿,把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守土。
(7)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发生的神速变化──变土。
这些材料很有代表性。材料1~3表现了中外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只知
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材料4、5表现了过去劳动者对土
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母亲”,永远怀念它,坚决保
卫它。材料6、7表现了今天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
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每一个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去体现主题,使文章的思想内容饱
满。材料虽多,但每一件都有各自的作用。《土地》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的这个长处,是值得我 们好好学习的。有的习作者不善于选材,不懂得采用典型材料的意义,或者信手拈来,或者以
多取胜,因而影响了中心意思的表达。
新颖,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新颖,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的。这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大地增强文
章的可读性的需要。现实生活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不能老是采用旧的一套东西,而
必须善于发现和搜集新的材料,才能及时表现新的风貌、新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这样,文章对读者才能产生一种魅力。试想,材料陈旧,一般化,与人雷同,看了开关就知道结尾是
怎么一回事,当然人家就不想看。相反,如果材料新鲜,独特,或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或令人感
到亲切、有兴味,或让人产生幽默感,读者当然就喜爱看了。文章是要有吸引人的魅力的。这
种魅力首先要在材料上体现出来。旧材料能出新意,当然也好;立意新材料也新,岂不更好?
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文章出新意,叙新事,这是自古以来作家们孜孜不倦 的追求啊!
二、示例
落日的光华
黄昏时分,喧腾了一整天的大地平静了下来,太阳也收起了那耀人的光芒,安详地缓缓
下沉。此时,首远望,天、山、地平线融成一体,一片金典;近处的树、屋也镶上了一道金边,闪闪发光:此时此刻,世界成了金黄色的了。在一片金辉之中,只印着一个白色的发着弱光的球。
曾有许多诗人、墨客,赞美那初升的旭日、正午的骄阳,用它们来比喻体坛、文坛、影坛的
新秀、伟大,来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对于那傍晚徐徐下坠的落日,却很少有赞美之辞,倒有人用它来象征人的暮年 , 或是比喻一些不得志的人。
这里,我要说,它不是仅代表着残年暮岁的。不是么,你看,在它即将下落、隐去的一瞬,它把自己的全部光辉都留在了人间,使大地在夜幕即将降临之际一处金灿。
其实,得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注意到那落日,然而,偶然间,一件小事使我不得
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那是上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受父母之命拎着大包、小包去爷爷家。本来我全计划好
了:到了那儿交了差,赶回来看场电影。结果,我周密的安排却被搅乱了。我好不容易
气喘吁吁地挪到院门,待喘气均匀,便高声叫了起来。要是往常,还没等我嚷第二声,奶奶便会笑呵呵地来开门,可这天,不知怎的,我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小院仍是毫无
动静。我用胳膊撞开门,好厅地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院内静悄悄的,我真有些纳闷,明明是休息日,怎么谁也不在家?突然一阵咳嗽声打破了沉寂,于是我寻声轻轻地推开
了西屋门。一开门,立即有一股浓烈的烟草味迎面扑来。我赶紧抽出一只手来捂住鼻子,悄悄地走进去。只见屋内浓浓的烟雾正包围着一位瘦弱的老人,我心里不禁犯起嘀咕
来:怎么几个月不见,爷爷竟成了这个样子。此时,爷爷正一手拿着烟,一手握着笔伏
案疾书。我抱着东西正想一声不响地到他背后看个究竟,但爷爷发话了:“是小娟吗?”
说着,回过身来。我赶紧跨上一步,把东西呈上去。随即,我又向桌上的一叠写满字的稿瞟了一眼,好厅地问:“您在写什么?回忆录?”说罢,我盯着爷爷。忽然,我发觉
他的脸泛起了红晕。他连忙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嗨,哪儿有什么回忆录啊!昨儿,银行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不太熟悉这儿的工作,这不,我凑合写了点自己多年的工作
经验,想给他们作个参考。要不,我这顾问,可真要像有人说的那样──有‘顾’不‘
问’了。”说完,他欣慰地笑了起来;而我倒有点不明白了。退休了,有福不享,却偏
给自己找事儿,真不可思议。四点多钟,奶奶挎着一篮子鲜菜和鱼、肉回来了。吃罢晚
饭,爷爷让我陪他去散步。此时,正值黄昏时分,爷爷指着远处的万束金光之中的那个
白球”让我看,并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那落日,在它即将沉没西山的一瞬,却
发出那么灿烂的光,撒向大地,那光是它最后的一闪。我们这些人一线退下来的人就像
这落日,现在虽不在第一线了,但也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人民。”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不禁仰天凝望那缓缓下沉的落日,只见它的光华竟是那样美!散步归来,夜幕已垂下。我们到家还没站稳脚跟,就听行门“嘣”地一声被撞开,紧接着闯来一个
年轻人。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说带比划。好半天,我们才弄懂。他的意思是
说,行里有个帐目搞乱了,要请爷爷去一下。别看爷爷平时做事慢悠悠的,可这会儿,却二话设说,骑上车去了。奶奶望着爷爷的背影怜惜地叨咕着。此时此刻,我心底不由
涌起一种钦佩之情。
落日,它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还是要赞颂它,赞颂它那直至最后仍要尽力发热
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
「评析」
这篇习作──《落日的光华》,大体上符合我们上面提出来的“恰当、典型、新颖” 这三条选材的标准。它选用的材料主要有:落日的光辉景象;已退休的“爷爷”坚持工
作,“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事迹──事理工作经验,帮
助年轻人清理帐目等。这样的先材就较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赞颂“落日那直到最后
也要尽力发热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现在,退休的人们越来越多,选用“爷爷”的材料有相当的代表性,选用“落日”来表现退休老人的高尚精神也较为新鲜。
三、练习
作文题:
1.尝试
2.雨后
3.新的起点
第四篇:2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2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二)3课时
一、指导
关于抒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无非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言志、说理、抒情 罢了。尤其是写记叙文,更离不开一个“情”字。
著名文艺理论它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永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这就是说: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感应唱出情志来,没有不是自然形成的。可见,记人叙事是缘情而发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内心就不断
地激发出、积蓄起并加深着种种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或是同情,或是喜爱,或是赞美,或是不满,或是憎恶,而且产生了把它们抒写出来的强烈欲望。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 “创作冲动”。“情”在这里产生了作用。正是它,使我们拿起笔。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抒我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是很可贵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情是写作的基础;而写真情实感,完全可以说是 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由此,可列出下面一个公式:激发表现现实生活 真情实感 语言文字(人、事)(记叙文)按照这样的过程出来的文章,对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量。而以情感人,正是记叙 文体的特点,也是它的长处。记叙文,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裁,它有自身的特征。它同议论文、说明文不一样,其主要功用不是阐明道理、解说事物,而是记人叙事、状物咏志。也就是说,它 不同于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也不同于说明文要使人有所知;它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景色的描绘,感情的抒发,去深深地感染读者,叩开人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启迪教育人的作用。有的习作者不明乎北,党用枯燥的介绍、冗长的议论来代替生动、具体的对人物和事件 的描述。像是担心读者不懂得自己的写作意图似的,常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说”出来,而
不是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体现”出来。殊不知,这种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败坏了读者阅读的兴致和胃口。这样的记叙文是缺乏感染力的。须知:就记叙文来说,思想不能架空于形象之外,而是蕴含于形象之中。让人物和事件本身来说话,在记人叙事中灌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得以通畅的交流,这是记叙文写作的精髓。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事”的功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失乎情。”(与无九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淦更认为“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闲情偶寄)。这就是“情”的魅力。怎样的“事”才能“感人”,怎样的“情”才能“动心”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所写的“事”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文章才支产生感入的力量。同样地,只有所抒之“情” 是真实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文章打动人心才具有意义。这是 庸置疑的。否则,胡编乱造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离奇故事,或者流露一些让人萎麻不振的消极情绪,就会对读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可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是同前面讲过的“立意”这个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 不能满足于“写真情实感”,还应有更层次的要求:崇高,深刻。好的文章,会使所叙之事更加感人,所叙之事更加感邓之怀越发令人动心。文章既是缘情而发的,又是以情感人的。因此,写记叙文一定要表现真情实感,考虑到怀古会对众产 生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无情可抒,就一定不要硬写,更不要写 一些无聊的东西。硬写,就成了无病呻吟;写成的文章必然充满虚情 意,那就有悖于写作的初工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了。
二、示例
高中毕业前夕给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也许写给您 的这封信,您不一定有时间看,但我不是要写。因为,对于我来说,留在这个学校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 校长,您有没有注意到,二十中的奏真美!我踏着日日走过的 路,去找我跌然那花间树下的记忆。苗里的树都染上一抹绿;蔓表的缠绕着伏在铁架上,夏天又是一座绝好的凉棚;桃花什么时候开的已记不清,可是爬山虎的遗迹却可见。厚厚的一堵山墙,满眼是绿。哦,多么的一切,就像几年前我刚来时一样。
那时,我拿着一张成绩 就一个人冒冒失失走进了校长室。您 和一个工人模样的叔叔正在交谈,一样朴素的衣着,一样平易的态度,我几次欲言又止。还是您先开了口......第二天,我就像所有二十中的同学一样,骄傲地踏上了这条 路。和所有不熟悉您 的人一样,我那时认为您相当平凡,走进入流,没有人会认出您,但又如我后来亲眼看到的,正是您,领导了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二十中。
我接触过的都是也许没有别的同学多,然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语文课,亦庄亦谐,趣味横生,都是渊博的学识为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我喜欢历史娓娓叙来,亲切自然,从古今,从中到外,从老师向上,我们得到了多少“前车之覆”和“历史遗训”;我喜欢地理课的紧张节奏和都是的严密逻辑;我还喜欢英语课上老师的 ;数学课老师的认真负责和政治课老师大姐姐一梓的和气。我忘不了在许多个暮色浸透的傍晚,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辅导,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弄懂;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晨,班主任老师给我们队进行锻炼;我忘不了,语文课老师、英语课老师为了上好自习课,时时到;又有多少次,我们的试关前一天交上去,第二天就拿到手中,却多了那么多勾勾叉叉和语重心长的批语。每到那时,我仿佛总能年岁
老师窗口不灭的灯光,看见老师 边几丝 生的白发.....老师啊!我实在没有资格对你们的教学作出任何评价,我只想,我只想,深深地鞠一 道一 谢谢!
从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同学,一个个都那么健康向上,在这一年中,我听到过校田径队
多次的作品、出众的人才,生活在这一群同学中,不能不鼓起向上的勇气,永远不懈 努力!
同学们啊!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度过了几年快乐的学习生活我只是遗憾,只是遗憾,时光太短暂,但我会在心里永远珍藏你们的笑脸。
尊敬的校长,您有一个多么强大有力的教师队伍,您 有多少活泼奋进的学生。也许您看到楼道成了练习霹的场所时皱了皱眉,别担心,那只是他们还小,对许多事还认识不清;也许您惊讶于门外的响,别介意,他们只是想接近您,了解您,而又不知用什么办法。您完全有理由为这个学校感到自豪、骄傲,而我,只能遗憾地在这 路一走一百遍千遍--趁我还未离开之前!这封信写给您,也写给所有辛勤劳作的老师们!写给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年 月 日
《评析》 这是一篇感染力强的上习作。它的突出长处是情真意切,贯串始终,洋溢于全篇的是动人心弦的“情”字。作者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面地娓娓动听地向校长倾吐自己毕业前夕的心曲,清白 抒发了自己对母校-- “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的爱,对辛勤劳作、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爱,对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同学们的爱。这种
挚爱之情,寄托在对学校美丽景物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上,蕴含在对各位富有特色的老师的难忘的回忆里,也浸透在对点点滴滴的平凡而琐碎的往事的叙述中。这种情,是高尚的,会激励人的上进,具有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三、练习作文题 1、寸草心
2、老师啊,老师
3、同窗情
第四课时
一、指导
关于选材。
1.选材要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以“浪淘沙”为题写过九首诗,其八是: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篇以淘沙见金比喻被谗言所害遭到放逐的人终于洗清罪名,得到赦免,联系作者的经
历来看,他屡次被谪贬,显然有夫子自道,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恢复名誉的意思。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形象大于思想”,沙里淘金这比喻的含义远不限于此,人们还经常用它来比喻写作中选材的艰苦。不是吗?写作者从众多的素材中挑选出可供运用的材料,与淘金者以细沙里筛选出闪亮闪亮的金屑是同样辛苦的啊!
写作的材料,不能不加选择,顺手拈来,而要精心筛选,下一番抉择的苦功夫。这就是沙里
淘金的启示。苏联一位作家在《金蔷薇》中也叙述过一个同沙里淘金相似的故事。据说,在巴黎一家手工业作坊里,有一位清洁工。他每天都是很早去到首饰作坊,把打扫出来的尘土装进口袋带回家中。原来他收集尘土,为的是从中筛出金屑做成一朵金蔷薇、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示对她由衷的爱、使她得到幸福。过了许久,这朵金蔷薇终于做成了。但不幸的是,他的心上人已经去了外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为此,清洁工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死去了。他死后,有人把这美丽的金蔷薇卖给一位作家。作家了解到金蔷薇的来历以后,受到深深的启发,懂得了要从生活的尘土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创造文学作品的道理。
作文,一旦主题确立之后,就要仔细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加以表现了。
还是在30年代,有两位四川作家向鲁迅先生请教短篇小说的创作问题,鲁迅就指出: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其实,何偿仅限于定短篇小说,一般作文也是如此。
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选材,为找到最恰当的体现主题的材料而费尽心思。
选材要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把好材料关,使材料尽可能充分地体现主题思想。我们曾以“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为题让学生作文。这个作文题要求回忆一件高兴的事,题旨明晰,又由于题目新颖别致,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许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
题意,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挑选出“高兴”的“事”来描述,并开掘出“事”中蕴含的有意义的主题。
这里,简要介绍几篇作文选材和立意的大概。
作文1:几个月前,我们年级 的女,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三天的社会实践。我照料一位认也不愿接触的残疾儿童,经常抱着他,给他讲故事,为他唱歌。这件事我想起来就高兴。无论如何,我总算给了这孩子一点心灵的慰藉,使他多少尝到些人间的温暖与真情。我做对了!
作文2: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一次,我去参加春节游艺晚会。游艺活动很
多,我加入了“画白兔”的长长的队伍。一个大的布幕前面有一只铁丝弯成的兔子,它的浑身
都通上了电。玩的人用一只铁丝弯成的小套圈,绕着浑身转一圈。如果小套圈碰上兔子,用
灯泡做成的兔子的眼睛就会发亮。这样,这个人就失败了,应该轮到下一个人玩了。许多人都失败了,我也没有成功。不少人一边摇着关,一边嘴里说着:“这个游戏太难玩了。”人们纷纷离去,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想:老师总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难而进,我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争取成功。我仔细观察前面的人画兔子时的一举一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经过多次的努力,终于画成了。旁边的人都为我拍手叫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小事,我不但高兴,而且自豪──它使我懂得不认碰到什么困难都 不能轻易退让,要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战胜它。
作文3: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秋季运动会就在这金
色的季节里召开。几年来,我校仪仗队一直在规模巨大的入场式上获得好评。今年,我作为
仪仗队的一员,平时刻苦训练,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幕那天,我校仪仗队入场。在“── 二──”的口号声后,我们唰地把头摆向主席台,大地被协调一致的脚步震颤了。“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声盖过了人群的喧闹声,压过了嘹亮的进行曲的声音。我们以磅
礴的气势通过主席台。我们成功了!主席台上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校仪仗队获得
冠军。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感到高兴,因为这份荣誉中也有自己贡献的小小的一分力
量。
作文4:我要讲的这件事,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
件值得高兴的事。那是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终于有机会来到河北省昌黎新开
发的黄金海岸旅游。因为我很喜欢游泳,尤其置身于大海中尽情地畅游,真是快意得很。可
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午,老天换了副面孔,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原来平静的海面,突然
波涛汹涌,一浪一浪地推向岸边卷起滚滚的黄沙。我开始了同海浪的较量,虽不过是几百米的游程,但每游一步都十分艰难,我真正地感到了大海的威力,大海的冷酷无情。可是,我到
底还是战胜了大海!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它告诉我:只要不懈地奋斗,成功就在前头!
作文5:下午,我放学回家,推开门,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乐”的照片: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我不禁又高兴地想起两年前的那件事。那天是我们全家喜 庆的日子:我妈妈被评上了主治医师,我妹妹获得优秀少先队员奖章,又是我爸爸三十年教
龄纪念日,我呢,加入了共青团。为了不忘这一天,我们照了一张“全家乐”。每当看到它,它都给我力量,激励我为夺取新的成绩而奋斗。
作文6:拉开抽屉,我的日记本安详地躺着。这是我初中时代的纪念。它记下了我三年生
活的得与失、苦与乐、汗水与眼泪。这日记本代表着我的荣誉,我的骄傲,我的黄金时代。得到它,这是我十八年来最高兴的事。原来它是一件奖品,奖励我勤奋学习取得的优异成绩。它使我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学习生活。也使我增强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胜利前进的自信
心。
作文7:生活中使人高兴的事是很多的,然而童年的乐趣往往更令人难以忘怀。寻找我成长的足迹,有一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想起来心里充满欢欣。小五年级时,正值秋季,学
校号召我们采集树籽,支援西北的绿化建设。我们几个小伙伴,互相帮助,你出主意,我想办法,不多久就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多树籽。我从这件事中感到了童年友情的温馨,感到了奉献自己的喜悦。那是我们第一次为祖国做出贡献呀!粒粒树籽将会带着我们颗颗爱国之
心在西北荒漠上生根发芽。指去岁月的灰尘,打开记忆的匣门,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会栩栩如生地、或模糊不清地浮 现出来。而对这些从多的素材,要根据题意选择、取舍。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很风趣地讲过: “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场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哪些是 “不是脸的地方”,哪些是“是脸的地方”,哪些需要“剔掉”,哪些需要保留,这就要比较、研究,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抉择。上面七位同学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作文选材和立意的方法,在 选材上下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功夫。所先取的材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表面上看来,得 来全不费功夫,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来的,实际上在下笔前却仔细思考过。回想起来 的“高兴”“事”显然不仅“这一件”,但去除了别的,也就是契诃夫所说“剔掉”了“不是脸的地 方”,剩下的就只有“这一件”。“这一件”不是随意拣来的,而是反复挑选的结果。这就是选材的功夫,“沙里淘金”的功夫。
2.选材的标准。
了解选材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要明确的是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材。
选材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服从体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因为材料与中心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中心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要更好地体现中心,这里有六个字,即:恰当、典型、新颖。
恰当,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恰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符合题意,符合中心思想。比如:
《生动的一课》,材料要表现出这“一课”的“生动”性;《童年趣事》,这“事”一定得有“趣”,而且 发生在童年时期;《北京一角》,如果要通过“一角”的变化来反映“北京”的巨大发展,就应选 用“一角”前后不同的具体材料;《良师益友》,如果要描述人物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就应彩能反映这两个方面不同特点的事例,等等。否则,自动检索就不恰当。有少数学生在写《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这篇作文时,所选用的材料不是一件“我想起来”就“高兴”的事,而是如下种种:
(1)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事;
(2)一个梦;
(3)一个地方的景色;
(4)一条消息;
(5)一件难忘的事,或内疚、难受的事,或令人感动的事,但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显然,这些材料都不符合题意和中心思想的要求,因而是不恰当的。
典型,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典型,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 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不少人都很喜爱秦牧的散文《土地》。这篇名作在选材上就富有特色:
材料丰富,而且十分典型。作者为了表达“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历史的光辉时代”的人们对
土地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围绕着“土地”选用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材料:
(1)二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拜土。这是见于《左传》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给公候时的仪式──封土。
(3)19世纪,外国殖民主义强盗占领太平洋各个岛屿时强迫当地土人们投降的仪式
──撒土。
(4)飘流海外谋生的破产农民身上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怀土。
(5)多少劳动者和英雄义士为了土地而进行的边绵不断的斗争──卫士。这是历史
上流传的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故事。
明末御倭时有些地方妇女的装束。
有的地方曾经浒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
“寸金桥”的命名。
(6)今天人民的子弟兵守卫着岛屿,把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守土。
(7)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发生的神速变化──变土。
这些材料很有代表性。材料1~3表现了中外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只知
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材料4、5表现了过去劳动者对土 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母亲”,永远怀念它,坚决保 卫它。材料6、7表现了今天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 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每一个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去体现主题,使文章的思想内容饱 满。材料虽多,但每一件都有各自的作用。《土地》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的这个长处,是值得我 们好好学习的。有的习作者不善于选材,不懂得采用典型材料的意义,或者信手拈来,或者以 多取胜,因而影响了中心意思的表达。新颖,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新颖,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的。这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大地增强文 章的可读性的需要。现实生活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不能老是采用旧的一套东西,而 必须善于发现和搜集新的材料,才能及时表现新的风貌、新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这样,文章对读者才能产生一种魅力。试想,材料陈旧,一般化,与人雷同,看了开关就知道结尾是 怎么一回事,当然人家就不想看。相反,如果材料新鲜,独特,或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或令人感到亲切、有兴味,或让人产生幽默感,读者当然就喜爱看了。文章是要有吸引人的魅力的。这 种魅力首先要在材料上体现出来。旧材料能出新意,当然也好;立意新材料也新,岂不更好?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文章出新意,叙新事,这是自古以来作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啊!
二、示例
落日的光华
黄昏时分,喧腾了一整天的大地平静了下来,太阳也收起了那耀人的光芒,安详地缓缓
下沉。此时,首远望,天、山、地平线融成一体,一片金典;近处的树、屋也镶上了一道金边,闪闪发光:此时此刻,世界成了金黄色的了。在一片金辉之中,只印着一个白色的发着弱光的球。
曾有许多诗人、墨客,赞美那初升的旭日、正午的骄阳,用它们来比喻体坛、文坛、影坛的 新秀、伟大,来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对于那傍晚徐徐下坠的落日,却很少有赞美之辞,倒有人用它来象征人的暮年 , 或是比喻一些不得志的人。
这里,我要说,它不是仅代表着残年暮岁的。不是么,你看,在它即将下落、隐去的一瞬,它把自己的全部光辉都留在了人间,使大地在夜幕即将降临之际一处金灿。
其实,得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注意到那落日,然而,偶然间,一件小事使我不得
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那是上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受父母之命拎着大包、小包去爷爷家。本来我全计划好
了:到了那儿交了差,赶回来看场电影。结果,我周密的安排却被搅乱了。我好不容易
气喘吁吁地挪到院门,待喘气均匀,便高声叫了起来。要是往常,还没等我嚷第二声,奶奶便会笑呵呵地来开门,可这天,不知怎的,我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小院仍是毫无
动静。我用胳膊撞开门,好厅地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院内静悄悄的,我真有些纳闷,明明是休息日,怎么谁也不在家?突然一阵咳嗽声打破了沉寂,于是我寻声轻轻地推开
了西屋门。一开门,立即有一股浓烈的烟草味迎面扑来。我赶紧抽出一只手来捂住鼻子,悄悄地走进去。只见屋内浓浓的烟雾正包围着一位瘦弱的老人,我心里不禁犯起嘀咕
来:怎么几个月不见,爷爷竟成了这个样子。此时,爷爷正一手拿着烟,一手握着笔伏
案疾书。我抱着东西正想一声不响地到他背后看个究竟,但爷爷发话了:“是小娟吗?” 说着,回过身来。我赶紧跨上一步,把东西呈上去。随即,我又向桌上的一叠写满字的稿瞟了一眼,好厅地问:“您在写什么?回忆录?”说罢,我盯着爷爷。忽然,我发觉
他的脸泛起了红晕。他连忙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嗨,哪儿有什么回忆录啊!昨儿,银行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不太熟悉这儿的工作,这不,我凑合写了点自己多年的工作
经验,想给他们作个参考。要不,我这顾问,可真要像有人说的那样──有„顾‟不„ 问‟了。”说完,他欣慰地笑了起来;而我倒有点不明白了。退休了,有福不享,却偏
给自己找事儿,真不可思议。四点多钟,奶奶挎着一篮子鲜菜和鱼、肉回来了。吃罢晚
饭,爷爷让我陪他去散步。此时,正值黄昏时分,爷爷指着远处的万束金光之中的那个
白球”让我看,并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那落日,在它即将沉没西山的一瞬,却
发出那么灿烂的光,撒向大地,那光是它最后的一闪。我们这些人一线退下来的人就像
这落日,现在虽不在第一线了,但也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人民。”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不禁仰天凝望那缓缓下沉的落日,只见它的光华竟是那样美!散步归来,夜幕已垂下。我们到家还没站稳脚跟,就听行门“嘣”地一声被撞开,紧接着闯来一个
年轻人。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说带比划。好半天,我们才弄懂。他的意思是
说,行里有个帐目搞乱了,要请爷爷去一下。别看爷爷平时做事慢悠悠的,可这会儿,却二话设说,骑上车去了。奶奶望着爷爷的背影怜惜地叨咕着。此时此刻,我心底不由
涌起一种钦佩之情。
落日,它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还是要赞颂它,赞颂它那直至最后仍要尽力发热
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
「评析」
这篇习作──《落日的光华》,大体上符合我们上面提出来的“恰当、典型、新颖” 这三条选材的标准。它选用的材料主要有:落日的光辉景象;已退休的“爷爷”坚持工
作,“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事迹──事理工作经验,帮
助年轻人清理帐目等。这样的先材就较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赞颂“落日那直到最后
也要尽力发热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现在,退休的人们越来越多,选用“爷爷”的材料有相当的代表性,选用“落日”来表现退休老人 的高尚精神也较为新鲜。
三、练习
作文题:
1.尝试
2.雨后
3.新的起点
第五篇:记叙文1
记叙文
(一)洁白的木槿花
①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②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⑨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洁白的木槿花”是母亲的一块心病,从文章第①段中哪句可以看出来?这一句
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2分)③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④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2)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⑤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⑥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⑦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⑧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2分)
3、“惊喜”一词在第⑦段中出现两次,请问两次出现所表现的人物心情有什么不同?
(2分)
4.文中的廖医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廖医生是个怎样的人?(3分)
(二)幸福铃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
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3、文章结尾父亲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父亲为什么这么说?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2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幸福铃声”的理解?(3分)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⑾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1、简要分析第①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2、请找出与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相照应的句子,简要分析两处描写有什么区别?作者
为什么要这样写?(5分)
(三)《洁白的木槿花》
1、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1分)愧疚悔恨的心情。因为廖医生去世后母亲才知道:廖医生为了帮助我治病,竟谎称我家的木槿花是上等中药,所以内心充满了愧疚悔恨之情。(1分)
2、文章以“洁白的木槿花”为线索;文中的医术好人也善的廖医生借用木槿花为我治好了病,他就像那圣洁的木槿花一样;圣洁的木槿花象征廖医生那种圣洁高尚的品格。
3,第一个惊喜:廖医生找到了借木槿花让母亲为我安心治病的理由,感到惊奇高兴。第二个惊喜:母亲找到了借木槿花付给廖医生医疗费的方法,感到惊喜欣慰高兴。
4、答题要点:结合文章内容(1分)围绕“奉献”“职业道德”(各1分)
(四)《幸福铃声》
1、这段文字写出当时的强烈愿望——想给爸爸通电话,设置悬念,从而引出下文,为父亲听幸福铃声作铺垫。
2、与“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相照应。(1分)
不同:第一处描写:身在异乡大学校园里,见到美丽的紫荆花,却依然想念家乡的白桦林。
第二处描写:父亲身着漂亮的红披风在那片白桦林里给我打电话。(2分)写梦目的: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朴实勤俭节约的父亲的思念。(1分)
3、第6段“他一直觉得„„在他乡一切都好”(2分)
4、(扣住主题)第一层:父亲听到铃声后就知道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心里自然踏实
了;第二层: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第三层:每周六都有盼头。()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我的收获与心得】: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收获:
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你将怎样再次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