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原因
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原因: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④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
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6)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7)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①、自觉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或参加这方面的宣传活动);②、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③、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⑤、依法同违反计划生育、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做斗争;
6、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等。
第二篇: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原因的探析
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探析
[摘要] 自从我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以来,成就大家有目共睹,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深入地对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来进行探析,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先简略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一些成就,然后就其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执政能力等等视角分别简明扼要地展开分析与论述的。
[关键词] 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原因,解放生产力
ANALYSISON CHI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RESON
ABSTRACT: Since 1978,China began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now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chievement for all to see ,especially in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unprecedented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mprove people’s lives.Therefore,the depth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our country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o further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a brief analysis of its causes.Mainly fro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ased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o people first and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 ,always adhere to emancipate the mind, liber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times,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govern ,and so concis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and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great achievements, ,resons,liberate the productive force
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探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普遍实施,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并借鉴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历史上的新记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中国的谷物、棉花、肉类、水产品、水果、服装等百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跃居世界首位。粮食自1996年突破5000亿大关后,连续多年稳定并跃过此水平。
由于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种根本性转变,表明中国经济由供给约束为主的阶段转变为由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由此引起宏观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过去限制消费的政策转变为鼓励消费与改善供给相结合的政策。
(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
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出现由低级向高级、由严重失去、调向基本合理的变动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大二公”、“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已发展为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前几乎被消灭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现在已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作乐一系列改革,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结构的调整同科技进步关系密切。一方面为适应科技进步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也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在工业方面,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能力比较强大,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等“瓶颈”产业得到缓解,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先后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总的来说,中国已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
(三)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重大变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对外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已进入对外开放发展的新阶段。从1993年起,中国利用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始终居首位。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已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的国家转变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国家。
(四)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末由温饱型基本上实现了小康型。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方法,中国实现了从低收入走向中等收入的历史跨越,这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伟大里程碑。
究其原因,我们可作如下归结:
首先,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至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从而也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乃至全面改革,从封闭到开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局面。
第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发展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用科学的态度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和真理性。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四,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润东.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演进轨迹[J].南开学报, 2004,(2).[2]杨天宇,袁江.中国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探索, 2005,(5).[3]王小映.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J].中国农村观察, 2001,(4).[4]诺 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 68.[5]孙圣民.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3).[6]赵波, 冉宏伟.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之比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5,(1).[7]张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J].现代经济研究.2008.(7).[8]李月.以新的视角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9).[9]李邦君.中国经济概论[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1).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①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跨越)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④国际地位日益攀升 ⑤人口增长有效控制 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
主要原因:① 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 坚持党的领导 ④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⑥ 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举例说明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1)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
(2)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4、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请例举出三个这样的事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
5、调查途径:假如让你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做一个调查,你采取哪些途径? 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上网查找等。
6、班级要出一期黑板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你可以按哪几个板块来展示?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或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7、请为学校设计两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A、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
B、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 C、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览; D、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
8、结合所学知识,为安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或请你为当地政府怎样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①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
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低耗能、重环保”的绿色企业 ③积极引进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贯彻“科技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④关注“三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⑤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9、谈谈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必要性)的认识(即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
(1)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1 提高,只有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才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向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0、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1)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2)我们要亳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5)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11、改革开放的目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1)目的: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2、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质是什么?
(1)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种种弊端,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2)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
14、面对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去做?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事业的艰巨性,积极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我们还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二-----“限塑问题”专题
1、我国为什么要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
(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资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由于过量使用以及回收不到位因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塑料袋难以分解,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 2 染。
2、现实意义:有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应坚持怎样的基本国策、战略、发展观。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
4、为什么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或非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而焚烧所产生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
5、为了既减少“白色污染”、又方便人们购物,请你为商场(超市)提几点好的建议。如:免费为顾客提供布袋、纸袋或简易的竹篮;加强对塑料购物袋的循环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等。
宣传标语:少用一个塑料袋,就多一分绿色!
6、为减少“白色污染”,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①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要不用或少用塑料购物袋,不随意丢弃并积极回收废弃的塑料购物袋;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积极选用绿色、环保的购物袋;③要向周围群众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宣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等。
7、为了解决塑料袋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国应该: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加大管理和处罚的力度,对违法生产使用塑料袋的企业和经营者进行处罚和教育;③加强宣传,提高经营者和群众的环保意识; ④鼓励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新型购物袋,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
8、辨析:A:多此一举“限塑令”,方便省钱我最行!B、“白色污染”害人精,环保节约见行动!
(1)塑料袋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因为便捷、便宜,所以长期受人民的青睐。(2)“限塑令”的下发和实施对于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义重大。(3)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觉落实“限塑令”,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目标)?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答:新在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2)是中国共产党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3)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4)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5)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举措。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答:(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2)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各方面和谐发展与进步的社会;(4)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5)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
5、我们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实施科教兴国建略,人才强国战略;(3)保护资源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
6、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1)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与物资;(2)提高农业水平的人才与技术;(3)拓展致富路子的政策;(4)产品销售的信息与渠道。
7、目前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违背的现象还有哪些?
答:农村思想相对落后与保守,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严重;在农村中,宗族观念较浓,重男轻女的思想仍较严重;管理不民主,家长制作风,一言堂仍较严重;对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仍时有发生;农村中的迷信思想,封建观念,黄、毒、赌仍较严重。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国家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城乡差别还在扩大;农民致富的路子窄,收入偏低;农村科技滞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如乱收费,假农药,假种子坑害农民的事件时有发生。
9、请为当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建议?
答:推广农业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家致富;积极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学习文化与技术,学习经营与管理,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开拓致富新路子;积极参加各项民主管理。
10、请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建议?
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依靠科技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的全现进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11、请你为家乡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建议? 答:(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管理;(3)保护环境与资源;(4)重视文化教育科技,农民素质的提高;(5)发扬管理民主,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请你为农民增收提几条建议? 答:(1)深化农村改革,落实中央的农村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努力深化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3)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农民致富之路;(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全面促进农村进步与发展。
13、青少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怎样做? 答:(1)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乡风文明;(2)保护环境义务植树,搞好公共卫生,城市容环境靓丽整洁;(3)发扬主人翁精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乡村文明;(4)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献身农村。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四-----“和谐社会”专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答: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家庭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为什么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1)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2)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社会理想;(3)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答:(1)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4)体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这一要求。
4、我们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3)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
5、当地政府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答:(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2)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4)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的意识。
6、你身边还有哪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符的现象?
答:城乡差距在扩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公民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弱势群体保护不力;腐败比较严重,不稳定的因素增加。
7、请你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后,应该是高水平的,经济更加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就该是全面的,经济物质发展水平大大地提高,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是平衡的,大家共奔富裕路,祖国各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8、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9、我们中学生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些什么? 答:(1)在家庭:尊重长辈,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与父母和睦相处等;(2)在学校:遵守纪律,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认真学习,多读有益书籍等;(3)在社会上: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保护大自然,培养正义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等。
10、辨析:科学发展观就是只发展经济,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只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就是发展经济,具有片面性。(2)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 5 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神会和谐。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五-----“科技、教育与创新”专题
1、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请说明原因。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结合国情,谈谈为什么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作用?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2)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3)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成为了第一战略资源。(4)重视科技、人才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③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新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应该怎么办?(就建设创新型国家,给国家或省市提建议)答:(1)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2)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3)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4)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创新人才;(6)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7)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5、怎样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①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②鼓励创新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公民进行表彰。③依法保护公民的创新成果
④青少年要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6、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应该怎样做?(1)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2)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科技充实自己,提高素质。(3)培养好奇心,善于质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4)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为人先;(5)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7、请你为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自主创新,人才为先;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让创新成为一种责任,让创新成为一种行动;自主创新,中国崛起的核动力;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等。
8、请为你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能力提几条建议。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创新;鼓励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9、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们中学生改进学习有什么启发?
(1)中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不能死读书,只知努力苦干而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
(2)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探究,探究新方法、新途径,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10、辨析:青少年只要具备创新精神,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①青少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人,青年人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只有提高青年人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当代青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②青少年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还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体质等,所以上述观点是片面的。
11、辨析: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自觉进行创新实践;要努力学习,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体质等。
12、请为“科技活动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组织科技专题讲座;举办科学技术小发明创新比赛;举办科技活动征文比赛等。
13、树立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荣辱观,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写出两项活动即可)①请有关人员到学校给同学作专题报告;② 开展科技小制作比赛,展示活动;③ 举办以科技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④观看科技电影,阅读科技书籍。
14、请为学校设计一个科技活动方案。答:(1)活动目的:增强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科技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2)活动形式: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展示;与科技工作者交流。
(3)就某一活动设计活动方案。例如:查询资料,遴选考题;组织报名参赛;公布获奖名单;颁奖并作总结发言,阐明本次活动意义。
15、请为科技主题班会设计步骤。第一步:观看我国科技发展资料;
第二步:请有关专家谈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步:请学生代表谈观看资料和专家介绍的感想;
第四步:老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努力方向; 第五步:全体起立,唱国歌,散会。
16、列举:
A、举出中国或世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和事例。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瓦特发明蒸汽机、袁隆平杂交水稻、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
B、请列举几个利用创新技术节约资源的事例。使用节能电器(如节能灯);无污染回收、再利用废旧轮胎;使用节水装置(如节水马 7 桶等);开发利用沼气等。
C、举例说明科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新科技产品的制造,新型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产生资源环境问题。(2)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可以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将科技运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有效地利用资源,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利用科学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发电。
D、列举出两例国家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事例。列举出新中国历史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各一典型事例。
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制度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国两制。
科技创新: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王选教授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E、举三个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例子?近期我国的科技成就? 答:(1)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龙芯一号”CPU研制成功;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测序成功;(2)第一辆磁悬浮列车列试制成功、克隆牛、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17、教材中哪些知识点与创新有关? 答:(1)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4)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5)能不能迎新,敢不敢创新,是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标准,青少年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
18、请写出一些能体现科技创新词语?新词语涌现说明了什么? 答:(1)IT产业、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因特网、电子邮件、太空旅游;(2)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19、谈一下召开青少年科技奖励大会的必要性。
答: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科技创新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③召开这次大会,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青少年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大会的召开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①我们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为把自己培养成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做好准备;②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把创新热情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③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实践中,多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等(言之有理即可)
21、新科技革命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答:(1)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各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利用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3)加速科技进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
22、你对中国古代社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有何感想? 答: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青少年要 8 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要不断创新,永不自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 ⑴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⑶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⑷只有实施这一战略,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4、我国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④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2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中学生应怎样做: ①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②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④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⑤中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6、你觉得促成我国“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成功变成现实的原因有哪些: ①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我国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③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④发扬了团队精神,凝聚了集体的智慧;⑤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大会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表明了: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已蔚然成风;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③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8、“嫦娥一号”、神舟六号七号发射成功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
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祖国最需要的人才;②不断培养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实践能力;③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④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勇攀知识高峰,增长自身才干;⑤明确自身责任,肩负历史使命,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29、嫦娥一号、神舟六号七号发射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3)、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4)、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5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六-----“环境与资源问题“专题
1、生态文明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荒 9 漠化、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失衡等;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坚持实施什么样的国策和贯彻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实施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相结合
3、“经济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关系密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经济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能增强投资的吸引力和经济的竞争力;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经济建设是科技发展物质基础,提高科技水平,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保护环境。
4、你参加活动与探究
(1)请列举几个利用创新技术节约资源的事例。
使用节能电器(如节能灯等);废旧轮胎的无污染回收再生利用;节水装置(如节水马桶等);沼气的开发利用等。
(2)说一说资源循环利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好处? 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针对一些同学随手丢弃废纸、废包装袋和饮料瓶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班委成员你将组织同学开展哪些的活动?
开展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保护环境、爱我校园”为主题的板报宣传活动,以树立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讨论制定有关保护校园环境的班级公约;垃圾分类回收并定期出售;建立校园环保小组。
(4)请你代表班委向全班同学写一份倡议书,以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环保型节约型社会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地球是哺育人类生生不息的母亲,我们毫无节制地索取、破坏环境使今日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如果我们继续浪费、滥用资源,地球母亲将不堪重负,必会忍痛抛弃人类。所以建设环保型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班委特此向大家发出倡议:
①、做一名义务宣传员。请向周围的亲友、同事、同学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和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节约意识的重要性。
②、做一名义务监督员。看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及时劝阻,勇于举报。③、从我做起,培养节约的习惯。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④、倡导正确的环保行为。不用或者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⑤、提高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存放,有利于可再生废物类的回收。⑥、积极参与家庭、单位、学校、社区的庭院绿化活动。
地球的居民们,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就是爱护人类,节约资源就是富足我们自己,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同携手,让生我养我的家园更加充满活力,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和谐、美好!、我国建设部发出倡议:在每年的9月16日至22日,采取多种形式,倡导绿色交通 理念,号召市民尽可能选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出行,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和依赖。我国开展“无车日”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维护交通秩序;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健康生活习惯。
6、有人认为,自己花钱自己享受,是否节约与他人无关。答:此观点错误。(1)钱是自己的,但资源是大家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履行节约是良好的习惯和文明行为,更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2)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履行节约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习惯。
7、请为我国早日“实现天蓝水绿”你写一份倡议提纲。①我国资源、环境现状 ②我国针对资源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 ③我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 ④科学发展,节能减排,重在落实 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等(围绕主题,符合要求都可以,至少列出三点以上)
8、有人认为“节能减排”必定会阻碍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①不对。②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加大科技投入,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
9、(1)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好”放在“快”前,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经济发展不仅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和效益,即更注重可持续发展。(2)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性。
答: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所以经济发展要坚持“好”字当头,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发展必须在“好”的基础上求“快”,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0、有关建议或措施:
A、节约用水的建议:①关紧水龙头 ②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 ③使用节水装置 B、节约用电的建议:①随手关灯 ②使用节能电器③夏天空调温度调整不低于26度 C、节约资源的建议:①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②依靠科技创新,循环利用资源 ③从我做起,保护资源,珍爱资源
D、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倡议:①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②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 ③节约用纸,把废纸收集起来送回收站 ④循环使用教科书⑤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
E、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或建议: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②植树种草,绿化环境③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④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F、请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措施:①减少使用空调;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③随手关灯、水龙头;④停止室内电器的待机状态;⑤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等。
G、就节能减排工作向政府提几条合理化建议: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执法力度,严惩浪费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的行为。③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大科研投入,创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1、意义: A、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 ②有利于提高经济质量,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③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B、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②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C、节能减排的意义:①有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2、原因:
A、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短缺②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我国资源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这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节能减排”的原因:①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②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3、怎样做:
A、我们应怎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①提高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环保观念,积极宣传环保法律法规②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律己,勇于与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③落实环保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种树种草,美化环境。
B、建设资源节约型我们应该怎么做?①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②积极宣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③厉行节约,从我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随手关灯;④反对、制止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
C、坚持“节能减排”,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1)我们要认清形势,自觉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2)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3)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和用电,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积极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4)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案同C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七-----“台湾问题”专题
1、作为中学生,你能够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①积极拥护我国政府对台的方针和立场,积极宣传我国对台方针、政策;②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③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④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2、“反台独,促统一”主题班会活动步骤:
①时事连接:播放近段有关台湾问题的有关新闻背景材料;
[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12月15日正式实施。历经近30年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通邮、通商、通航的直接三通构想由此基本实现。] ②资料展示:学生展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关资料;
[(1)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4)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5)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法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③学生发言:请各小组代表介绍台湾当前局势及我国政府的立场、方针;
④学生表态:表明自己反台独的决心和行动,高呼“分裂不得人心,台独必然失败”的口号。
3、主题班会发言提纲:
①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中国的主权不容分割,分裂不得人心,台独必然失败;③党和政府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④我们青少年要认真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与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4、2008年海峡两岸关系回暖的原因是什么?
(1)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再次握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3)发展两岸关系,加强对话和沟通,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5、调查显示:当前,随着两岸关系回暖,近八成国民对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信心。请问:国人对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信心的依据是什么?(1)“台独“越来越不得民心。
(2)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更加繁荣稳定,说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4)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6、目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马英九表示“在适当的时机,争取早日访问大陆”。为此,不少网民在网站论坛上发帖子表示欢迎,作为密切关注两岸关系的网民,你想对将来大陆访问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说些什么?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2)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台独”不得民心。(3)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尽快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4)任何有关“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的主张,都是违背中华民族利益和中国人民意愿的,是决不允许的。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八----“神舟七号”专题
1、中国人从“神舟五号”的一人升空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活动,这跟我国正在实施哪两个重要战略有关?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
2、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我们要如何实施这两项战略决策?
① 加大科技的创新力度和教育的创新力度; ② 把教育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③ 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尖端人才;
3、“神舟七号”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③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协同作战;
4、“神舟七号”成功升天对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②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③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④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③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结果④证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
6、“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青少年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
(1)思想上:正确对待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学习上: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要敢于质疑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3)生活实践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8、近年来我国在科技自主创新进程中成果辉煌,请列举两例,并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成果:“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等。建议:①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鼓励科技研究,②大力推进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培养力度,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9、我们应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什么?(1)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3)学习他们开拓创新、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4)学习他们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10、某中学九(2)班学生在得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后,兴奋不已,准备以学习“航天”精神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包括以下内容:
(1)班会主题: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做新世纪创新人才
(2)班会目的:①通过班会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青少年要学习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②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团队和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同学们探究与创新、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3)活动准备:①根据主题搜集有关“神舟七号”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②确定班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安排及相关人员分工等;③布置班会的宣传标语、音响设备的等。
(4)活动步骤:①同学们齐唱国歌,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②观看“神舟七号”发射的实况录像;③请科技爱好者简介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和有关“神舟七号”的相关知识; 14 ④同学们各自写观后感并派代表发言;⑤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并提出希望和要求;⑥主持人总结,宣布班会结束。
(5)、如果你上台发言,请你写一份发言提纲:
①“神舟七号”是自主创新的典范,我们要学习航空航天精神,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②“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④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习航天航空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合格公民
附:神舟七号专题 1、2008年9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F火箭发射成功。搭载的三名航天员分别是
,和。
A神舟七号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B嫦娥一号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C神舟七号
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D嫦娥一号
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2、我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发射神舟七号?
答: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②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④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神七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答:①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些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②我国正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③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④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
4、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有什么意义?
答:①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水平,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②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③将促进我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
5、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给我们哪些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任何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4)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6、为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应该怎样做?
(1)思想上:正确对待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学习上: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3)生活实践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7、神舟七号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请列举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技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的具体事例。
如:嫦娥一号、神舟六号成功发射、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大坝建成等。
8、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哪些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性国家等战略。
9、为什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要性)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创新,就失去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兴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
(3)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能否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4)我国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推进科技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实验中学某班学生在得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后,兴奋不已,准备以学习“航天”精神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包括以下内容:
(一)请你参与设计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
(1)班会主题: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做新世纪创新人才
(2)班会目的:①通过班会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科技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②青少年要学习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听从祖国召唤的崇高精神。③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团队和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同学们探究与创新、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3)活动准备:①根据主题搜集有关“神舟七号”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②确定班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安排及相关人员分工等;③布置班会的宣传标语、音响设备的等。
(4)活动步骤:①同学们齐唱国歌,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②观看“神舟七号”发射的实况录像;③请科技爱好者简介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和有关“神舟七号”的相关知识;④同学们各自写观后感并派代表发言;⑤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并提出希望和要求;⑥主持人总结,宣布班会结束。
(二)如果你上台发言,请你写一份发言提纲:(1)“神舟七号”是自主创新的典范,我们要学习航空航天精神,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2)“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4)当代中学生担当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习航天航空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合格公民。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九-----“抗震救灾”专题 1、2007年6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云南省普洱市地震灾区视察,看望受灾群众,并鼓励他们重建家园。在由帐篷搭建的临时教室里,温家宝总理为孩子们书写了下面七个大字“挺起不屈的脊梁”。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怎样理解“挺起不屈的脊梁”?
(1)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勇于奉献、自 16 强不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2)“不屈的脊梁”体现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出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
①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密切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人的生命是独特而宝贵的,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首要的权利。⑤这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3、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设立全国哀悼日有何现实意义?
(1)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2)用全民族的意志,昭示中国对每一个普通生命的极大尊重,是以国家的名义在对生命尊严与可贵做出的最高敬意;
(3)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4)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教育人民更加珍惜生命,能为灾区重建美好家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我们能为抗震救灾工作做些什么?
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表达爱心;②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③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与人为善;⑤写信给灾区同学,鼓励他们学会坚强„„。
5、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事迹,充分证明“一颗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一场巨大的灾难除以13亿,必将不足畏惧”。这一乘除法对我们每个人有哪些启示?
①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②与人为善。③爱心的不断传递.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温暖。④团结就是力量。学会团结合作,树立合作意识。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⑥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
6、为抗震救灾献爱心为主题的活动拟写两句公益广告。
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灾害无情人有情;
倒下的是房屋,不倒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7、请你将学到的有关抗震自救的知识在会上进行交流,每人至少准备三个知识。
(1)地震发生时尽量往操场等空旷的地方跑,应避免在慌乱中发生踩踏或跳楼事件;(2)无法逃出房间的应尽量躲避在厨房或卫生间等空间相对狭小坚固的地方;(3)尽量不使用明火,避免发生煤气中毒或爆炸事件。
8、以“感动”或“感恩”为主线,讲一个在抗震救灾中体现“感动”或“感恩”的故事,并说明这些事迹令你感动或学会感恩的理由,字数200左右。
例:(1)、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找到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的遗体时发现,母亲弯着腰,将孩子紧紧抱在怀里,救援人员无法将他们分开,只好怀着崇高的敬意将她们合葬,可以想象在灾害发生时,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而献出了生命。母爱的伟大无私令我深深感动。
(2)、地震发生时,一位老师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弯曲变形并不断下压的门框,让全班学生都逃出教室,自己却献出年轻的生命。我向所有一样爱护学生的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9、以七年五班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写一封倡议书,请写出出三项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倡议内容。
一:奉献爱心,尽我们每个人所能为灾区人民捐献力所能及的爱心。二:勤奋学习,遵纪守法,不听信、传播各种小道消息,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不给党和政府忙中添乱。
三、自觉学习和宣传灾害中安全自救知识,积极锻炼身体,磨炼坚强意志,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四、掌握必要的防疫常识,避免灾后感染其他疾病。
五、必要时可以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抢险自救的演练。
10、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能够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1、英雄人物的行动为什么能够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他们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有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12、我们应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什么品质?
(1)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2)学习珍爱、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美德;(3)学习他们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高贵品质;(4)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13、我们应该怎样向英雄人物学习?
(1)在学习上,刻苦学习,顽强拼搏,勇攀科学高峰;(2)在日常生活中,要关爱他人,见义勇为,维护正义;(3)当国家遇到困难时,要挺身而出,积极奉献,与国家共度难关。或:我们青少年要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学习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并从英雄少年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益广告
一.“ 禁烟”公益广告:
1.也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
2.千万别点着它,它会让你变为一缕青烟!3.一时的快乐,永恒的伤痛!
二.“ 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1.我们爱心的一小部分却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2.生命,因你而奔流不息。
3.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三.“希望工程或献爱心 ”公益广告:
1.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2.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荫;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
3.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
四.“ 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
1.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2.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3.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五.“ 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1.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2.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鸟知道;是鸟先消失还是蛋先消失,我知道,只有鸟不知道。
六.“尊老爱幼 ”公益广告: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天空没有星子照耀,她会黯然无光;人间没有温情搀扶,她会萧萧落木。
3.当皱纹爬满你的额,手无法抚平,让关爱顺着皱纹,流进眼眶;当童稚写满你的眼,手无法抹去,让关爱在前方,亮成明灯一盏。尊老爱幼,人间美德!
七.“ 保护环境或文明旅游”公益广告:
1.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2.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心。
3.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校园标语
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青草无语,足下留情 青草在微笑,请你绕一绕
一 教学楼
(一)北楼梯口
二楼: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三楼: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 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四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二)廊西墙(南)
二楼: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韩婴
三楼: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四楼: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淮南子·说林训》)
五楼: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一)南楼梯口
二楼: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白居易
三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四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五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 实验楼
三. 办公楼(东墙)
楼梯口(教工楼梯)
一楼: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二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三楼: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四楼: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莎士比亚
四. 校园场地(各玻璃门)
图书馆:淳淳人文情怀烘托簇新校园
郁郁学习气息描绘美好未来
食堂: 做文明师生 建一流校风
五. 绿化带(*2)守护一片绿,增添一份美
2春来小草醒,请您绕道行 芳草茵茵,足下留情
4. 绿色校园鸟语花香,环保成果你我共享 8.争做好公民,服务你我他
六. 图书馆
一 楼梯口: 二楼:知识像一张鱼网,鱼网愈宽愈牢,网到的鱼就越多。
——墨西哥谚语
三楼: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四楼: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耳斯泰
北门厅:优质教育、多元模式、一流人生
九. 露天宣传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十 门口告示牌 1 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 2 外来人员请到门房登记骑车者请下车推行本校谢绝推销
秀“校园文明标语”
1、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2、好少年=文明+价值+爱心+力量
3、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4、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5、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6、文明是快乐的源泉。
7、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8、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9、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0、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11、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12、微笑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13、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14、大气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15、文明是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吧!
16、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7、勤奋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18、阳光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
19、跟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20、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21、花草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22、给我一片洁净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给我一片蔚蓝的海洋,我才能遨游;给我一个美丽、文明、宁静的校园,我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23、留心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24、向不文明的行为说:”NO!"
25、强的生命,成为足下阴魂。草坪
26、以浪费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水资源
27、拐弯处,人生的转折点。
28、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
29、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在哭泣。30、绿色的生命需要我们的共同呵护。
31、“播种文明、收获温馨”、32、“美是文明、美是智慧、美是奉献”、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34、“礼貌是人类文明共处的金钥匙”、35、“今天,你微笑了吗?你问候了吗?你礼让了吗?你帮助别人了吗?” 校园、室内环境标语、警句参考(一)
一、校门口:
1、启世纪之航,扬理想之帆。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
4、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校园楼厅:
1、社会文明需要你去装点。
2、我们是主人,我们是未来。
3、懒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劳和智慧在一起。
4、衣冠整洁是你的自尊。
5、身心靠自我磨砺,智力靠自我开发,人格靠自我塑造。
三、舞蹈室:
2、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艺术只承认一流,时间只记住精品。
4、音乐是人生的艺术,绘画是没有文字的诗。
5、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6、舞蹈是人对社会掌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7、流动的诗,运动的画。
第四篇: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袁国铭
2012-08-01 15:15:5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7月31日
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由“支农”政策发展为“支农—惠农”政策,再发展为“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何宇鹏。何宇鹏向本报记者详细说明了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他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归功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政策的不断完善。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中央解决 “三农”问题,在战略层面上有哪些进步和革新?
何宇鹏: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统筹城乡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随着针对解决“三农”问题认识的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由“支农”政策发展为“支农—惠农”政策,再发展为“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通过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形势大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不断深化
记者: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战略规划是怎样落到实处的?
何宇鹏:从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到“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到十七大提出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再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战略大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在认识和内容上不断深化,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记者: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何宇鹏:一是2006年起,在我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结束,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和历史突破。粗略估算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000多亿元。
二是不但不用交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全国范围开始对农民实施生产者补贴。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由最开始的 “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逐步扩展至“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生产资料补贴”。这一项政策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放开了粮食市场流通,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农民种粮从此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收入预期,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障粮食安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首要目标。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成就。农业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体系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
记者:近些年,在党中央政策指引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何宇鹏:近年来,投资不断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倾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善,给农业生产稳产增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水、电、路、气等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
同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健全。一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目前,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免费,还实施了农村学生上农业职业院校的免费政策等措施。
二是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标准也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其中农民只需支付60元,剩余240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补贴。这样一来,农民住院看病的各项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同时规定,最高报销额不得低于当地上年农民纯收入的8倍。去年我国农民纯收入为6900多元,最高报销额最低不能少于6万元。新农合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是到今年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实现全面覆盖。新农保为农民设立两个帐户。一个帐户是基础养老金帐户,这个帐户不需要农民个人交钱,政府往这个帐户中转账,农民60岁开始可以支取。另一个帐户是个人帐户,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缴费等级。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农民过去没有投保的,过了60岁也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现在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还比较低,每人每月55元,全年660元。随着财力的增长,这个标准肯定会不断提高。目前,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农村老人,已经达到1亿人。到今年年底,所有农村老人都可以领取到基本养老金。农村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制度创新。
四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7年起,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000多万农民纳入到这个保障体系中,每人每月发放86元。
五是实施新的扶贫标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出台后,扶贫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2300元,几乎翻了一番。这个标准比世界银行制定的每人每天1.25美元的标准还要高。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后,贫困人口从70万一下增到了1.28亿。我国的扶贫政策重点实现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挑战相对贫困的重大转变。
好政策带来了好形势。从2010年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这一趋势得到延续。这是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期望实现的政策目标,如果这一趋势能够继续下去,那么过去多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的遏制,统筹城乡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记者: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城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工身份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这个群体的生活和工作。农民工权益保障以及其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等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何宇鹏:一是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实行。确立了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并逐步向基层延伸。到目前为止,90%的街道、80%的社区和乡镇都设立了公共就业的综合性服务场所或窗口。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在有些地区已经连接到街道、社区。开展专项行动,就业服务针对性不断加强,“春风行动”等组织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有效形式。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星火计划”、“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补贴制度逐步确立。并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
二是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不断加强。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全面施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稳步推进,农民工劳动争议申诉“绿色通道”开通等,加强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的保护。农民工月均工资从2005年的875元快速增至2010年的 1690元,年均增长14.1%,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为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关键的贡献。
三是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两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目前70%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其中工伤保障参保率达到40%以上。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畴。有些地区还积极探索在基层社区让农民工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加快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步伐。
四是户籍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对于暂时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各地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比如,广东实施居住证制度,根据居住年限的增加,逐步递加应享的公共服务,实施“积分落户”政策,根据农民工个人素质、参保、就业、社会贡献等综合情况来考量打分,按积分高低排队落户,两年来解决了60多万流动人口入户广东的问题。2011年国办出台《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两个稳定”(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为基本原则,分类指导各类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农民工就业不断增长。2012年上半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已达1.67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省内务工人员增长较快,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亮点。去年省内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占到农民工总人数的52%,就地、就近转移明显加快。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开始略见成效,也说明产业升级给中西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就近、就地解决农民工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断优化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至此,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以“出口创汇”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成为政策的基本指向。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这样就使原来的对外经贸交流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到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
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用了3年,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也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2002-2007年入世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即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
30年来,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20亿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618亿美元。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5万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8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198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3.6%,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1994年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则达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8.6%。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1985年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仅为12.5%,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几年,大豆、铁矿砂、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呈持续大幅增长之势。
与此同时,国内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990亿美元和2870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机电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1998-2003年,日本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36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7.6倍。俄罗斯、印度分别为我国第八、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出口额从24.8亿美元增加到12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从18.7亿美元增加到129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严格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入世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4.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同时,服务贸易的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80%以上,2007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13年间累计对外借款高达526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仅为251亿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的方式。
从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1983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2007年已达到748亿美元,24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资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26亿美元;1992年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1992年吸收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登上200亿美元台阶,1994年迈过300亿美元,三年跨过三道坎,此后,我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逐步确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资超过450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9.4%,比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年均增速高出7.5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近44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加上金融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约835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占发展中国家的19%。我国从1993年起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末在我国实有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实有投资总额达2.11万亿美元。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254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57.7%,缴纳的税收超过99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5000万个。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初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相对单一,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并购投资和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很少。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中国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5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同时发行A股。
其次,主动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至300亿美元,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内开放证券业。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第四,改进和完善外资并购政策。2006年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和环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其中外国投资者购买1.9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份,购买2373户内资企业的股份;并购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134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的11.6%。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张型特征,为了出口创汇和引进外资,各级政府对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用地、税收和融资等多方面的优惠,并由此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入世后,我国相继修订完善了相关政策,颁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资项目进入。同时,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31.6%和41.4%;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是74.1%、67.5%和57.3%,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对外经济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1981年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开始逐步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扩大,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自1995年起,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入世以来,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到200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2—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签订合同累计48.6万份,合同金额25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3亿美元,分别是1976—2001年对应项目总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新签合同金额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34.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5.3万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项目已占到总营业额的一半;大项目数量增长迅速。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经国家批准,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虽依然较小,但已取得积极进展。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7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265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地区升。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2007年,亚洲地区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62.6%,拉丁美洲占18.5%,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计占13%。
对外投资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资源、电讯和石油化工等行业。2007年,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不仅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继续加大对外投资,金融业也开始了境外投资试点。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达2268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到2008年4月底,我国已批准10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1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企业存量167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存量1012亿美元。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一是把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到战略高度。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我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自由贸易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对其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
二是双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举行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与此同时,中国还相继与日本、欧盟、东盟等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对话机制,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涉及多项经贸活动。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创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实了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
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路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努力创造并保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