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五篇

时间:2019-05-15 02:0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一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断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世界东方展现出绚丽夺目的风采,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履行职能使命,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伟大的跨越。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放战争后期,经过22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人民军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550余万人、以步兵为主体,并有少量技术兵种的强大军队,但其现代化程度还处于低级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使建设巩固的国防和现代化军队成为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也使之具备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队和加强经济力量作为当时中国人民的两件大事,及时提出了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任务。他明确指出:‚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这就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但是由于当时人民解放军追歼逃敌、剿匪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窜犯袭扰、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艰巨繁重,还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无法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暂时延缓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积累了在现代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拓展了军队建设视野,推动了建设和作战的观念更新,进一步增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新中国最初四年,是由革命战争向相对和平建设过渡的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明显的边打边建的特点,人民解放军从整编入手,开始了由单一军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建设转变,由相对分散向集中统一建设转变,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建设转变的历程,军队的面貌迅速发生变化,为全面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内外局势趋于缓和,必然要求抓住有利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尽快提高国防实力。而全面展开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首先需要搞好战略筹划和实施科学指导。早在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在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第一期毕业学员的训词中指出:‚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为此就要克服在过去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毛泽东强调:‚这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一论述统一了全军思想,有力指导了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开展。1953年12月至l954年1月,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提出了建设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第一次创造性地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作为完整统一目标,提到军队建设全局高度;规划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蓝图,要求逐步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合理化、制度训练正规化;还明确了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要通过发展工业为国防现代化奠定基础,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要把学习苏军经验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结合起来。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1956年3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安全形势,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一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依据。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作了科学阐述,如他指出:‚国防不可不有‛,‚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以我为主‛的国防建设方针。这些理论观点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认识成果,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新内容,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民解放军全面展开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首先,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加强质量建设,进行了两次精简整编,调整编制体制,大力建设海军、空军及陆军技术兵种,减少陆军步兵数量,使军队员额降至240余万人;同时,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纠正忽视政治工作的倾向,完善了政治工作的制度,使政治工作向和平时期与依法指导开展转变;并提升了军队院校层次,鼓励开展军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这一时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志愿兵役制,使军队有了可靠的常备兵源;实行薪金制,取消供给制,使军人和家庭的生活得到保障;实行军衔制,增强了军人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三大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世界军队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要求,使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武器装备方面,从进口、接收苏式武器装备到成立专门领导和科研机构,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使武器装备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此外,还按照毛泽东所提出的上述‚五统四性‛的要求开展正规统一的军事训练,使我军初步具备了现代化条件下协同作战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如加强政治工作,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使军队革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大抓基层建设,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活动,涌现出‚好八连‛和雷锋等先进典型,并要求干部下连当兵,促进了基层建设的发展;根据安全形势变化,进行备战整军,加强国防工程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开展群众性大练兵活动,推动了军事训练的深入开展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国防尖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常规武器装备实现国产化,特别是‚两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的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防和军队建设遭受了严重破坏,但是战备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仍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第二炮兵的组建极大地提高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威慑力。我军英勇地进行了炮击金门、平息西藏武装叛乱、中印边境作战、珍宝岛和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国家安全和统一。另外,人民解放军还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百万官兵屯垦戍边,数万将士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开山筑路,涉水架桥,抢险救灾,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这一阶段,毛泽东在领导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实践中,回答解决了‚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渐迈上了以现代化为中心和导向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富国强军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开启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新时期。随着世界形势出现新的变化,我国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军队必须拨乱反正,转变战略指导思想,着力解决军队的现代化问题,以开创军队和国防建设新局面。

邓小平作为战略家,总是从解决最深层最根本的问题人手,指导全局和推动工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工作中,思考和关注最多的就是指导思想的转变问题。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先导,也是根本。没有指导思想的转变,就无法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军队就无法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责任,就无法更好地服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的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思想内容。1981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这不是对20世纪50年代总方针、总任务的简单重复,而是汲取以往‚单纯军事观点‛和‚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等错误倾向的教训,在更高基础上予以继承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革命化是前提,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证,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总目标的重新确立,直接推动和加快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1985年6月,基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邓小平果断提出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即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这一重大转变,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和平环境,加强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国家从临战应急状态转向根本长远建设,从侧重于军队建设转向全面国防建设,从孤立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转向依靠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加强发展,国防科技和工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这说明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从而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后,邓小平又提出坚持战斗力标准,注重质量建设的要求,强调要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增加军队建设技术含量,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实现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总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正确道路。

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临战应急状态,并且受到频繁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破坏,无法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谋划推进人民军队建设,所以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步偏离了现代化的方向,军队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样,‚解决现代化的问题‛成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20世纪80年代我军在军队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政治、军事、后勤、装备和人才等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如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按照‚四化‛方针选拔和培养干部,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保持和发扬老红军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军队性质;裁军100万,军队员额降到320余万人,官兵比例趋于合理;调整改革体制编制,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建立预备役部队,组建武警部队;坚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针对未来战争特点,对军事训练体制、训练手段和训练内容进行改革探索,重点是抓诸军兵种的合成训练,大力提高军政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为此,我军先后组织了多次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战役集训和演习。同时,大力发展院校教育,实行经院校培训提拔干部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院校三级培训体制和专业技术院校系科结构,狠抓教员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为部队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武器装备建设和尖端技术发展也取得很多新成就,较大地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导弹、飞机、舰艇等常规武器装备研发形成系列化,使整个军队的技术战术水平全面提升。尤其是战略核导弹完成陆基近程、中程、中远程到洲际的系列化,并开始向第二代战略武器发展。重新启动依法治军进程,军队法制建设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优先发展经济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状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需要,也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邓小平强调指出:‚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是一个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国防建设就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这深刻地反映了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和鲜明特色。新时期以来,人民军队自觉在大局下行动,把服从大局作为根本要求,合理确定国防投入比例,适度压缩军队建设规模,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国防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幅下降,从l975年的l7.4%,下降到1985年的l0.4%‛,有力地保障和支援了经济建设大局。同时,人民军队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责任,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将大量军工企业转民用生产,开放部分军用设施,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参加扑灭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等抢险救灾任务,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有利于把国家经济搞上去,并加大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军队平战转换能力,提高国防整体水平。另外,人民解放军还进行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执行拉萨戒严任务,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对分裂破坏、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

这一阶段,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科学地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革蓬勃兴起,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都给军队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我军面临着打赢高技术战争和保持人民军队性质的两个历史性课题。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军队‚三化‛建设总目标的另一种表述和概括,两者是一致的。实现总目标的过程,就是解决历史性课题的过程,就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军队‚三化‛建设的总目标,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适时赋予新的内容,确保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快速发展。l990年12月,江泽民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队建设总要求。这五句话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确立了全面推进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对军队建设总目标的具体化和规范化,使实现军队建设总目标成为部队经常性的基本实践活动。l993年1月,中央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即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深化,起到了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作用。随后,根据战争形态演进和安全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又及时对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如,l995年12月,着眼于提升军队质量,提出了科技强军战略,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实现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l997年12月,依据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加具有前瞻性、规划性。2002年12月,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实现军队建设总目标,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期问,台海局势日益严峻复杂,军事斗争准备成为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只有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才能牢牢掌握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抓住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军事斗争准备的扎实推进,很好地引导带动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我军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全军官兵思想政治上更加坚定;加大训练改革力度,加强战法训法研究,着眼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广泛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到90年代中后期,我军成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圆满完成‚封边控边、维稳处突‛等重大任务,全面检验和锻炼了我军作战能力,表明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坚决反对分裂势力、保卫国家安全统一。同时,我军继续进行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压缩军队规模,优化编成结构,充实作战力量,精干领导机关,收缩保障摊子。在80年代裁军百万基础上又裁减员额50万,并对领导指挥体制、保障体制、部队编成、院校体制等都进行调整改革,初步达到了加强质量建设、从结构上提高作战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根据需要组建了一批应急作战部队,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强管理,推进改革,建立三军联勤体制,整顿军队生产经营,坚决停止一切经商活动;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后勤综合保障能力和效益明显增强。1998年成立总装备部,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增大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实现了国防科技事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的新发展、新跨越。陆军基本形成立体机动作战的装备体系和配套的支援保障体系,海军基本形成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核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空军基本形成歼击机、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装备体系,第二炮兵基本形成近中远程齐全、核常兼备的武器系列。此外,这一时期先后制定10多部军事法律、l00多项军事法规,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以《国防法》为龙头,以条令条例为主体的军事法规体系,有力推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制化进程。90年代末,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香港、澳门履行防务,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改革开放初期,优先发展经济是正确的,但经济发展不等于国防自然强大。随着世界局势变化和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能力。90年代以后,国防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增加,逐步建立起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在国防建设中,通用性较强的军事设施实行军民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在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需求,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增强国防实力。注重通过政策法规制度,促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兼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同时,军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和抢险救灾工作,支援西部大开发,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l989年以来,‚全军共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9000多项,参加重大抢险救灾120多次。在1998年抗洪中,全军30多万官兵临危不惧,奋勇抢险,保卫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这一阶段,江泽民围绕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继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迈入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新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实践发展,就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直接促进了党的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2004年l2月,胡锦涛着眼于国家利益新发展和安全形势新变化,提出了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即军队要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使命、任务决定方向和目标,这也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2005年12月,胡锦涛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求‚紧密结合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这一重要指导方针的确立,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意义。围绕全面履行历史使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指导方针、总体思路、根本途径、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等根本性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运用和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世纪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以有效履行历史使命为核心,并以此作为检验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对战斗力生成的主导作用;深化编制体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完成裁减军队员额20万的任务;建立健全联合指挥、训练和保障体制,提高了整体效能;注重解决官兵切身利益问题,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稳定;并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了一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军队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坚持科技强军也是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特点,不仅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坚持科技兴训,改革训练内容、方式、手段,还突出联合作战训练和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提高了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和官兵信息化素质;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提高官兵科技文化素质,‚全军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9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一线飞行员全部具有大学学历,一线舰长全部毕业于专业院校,二炮部队技术军官全部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新世纪我军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杀手锏‛工程成果显著,武器装备配套建设快速发展,卫星及航天技术、载人航天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等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后勤保障方面,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努力实现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使军队的作战保障和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军队法治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从严治军力度,新制定和修订军事规章900多件,完善军事法规体系,严格按照法规制度规范各项建设和工作,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此外,还积极开展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为加速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战争来临,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取向。根据这种趋势,中共十七大指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应进一步融人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以更加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样,在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探索了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办法,重点建立和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后劲,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坚持勤俭建设,勤俭办一切事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切实把军费管好用好;坚持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勇于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支持地方党和政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特别是2008年,人民解放军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支援奥运、反恐维稳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舍生忘死、奋勇拼搏、连续作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

这一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融合促进,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能,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确保了我军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辟了符合我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和启示,就是始终坚持以党的军事理论指导实践,又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发展创新理论,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尤其是在战略指导和总体思路上,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这个主题和中心,正确认识和处理若干重要关系。一是应急建设与长远建设的关系。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既要关注现实威胁,又要关注未来挑战,要考虑平战结合,把军事斗争准备与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统一起来。二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是基础和依托,国防是保障和拉动,深刻理解两者内在联系,坚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方针,要注重军民结合、科学地推进一体化建设融合式发展。三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兵多不胜养,兵少不足卫,要根据国情军情保持一定规模,又要顺应军事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四是学习借鉴与保持特色的关系。搞自我封闭实现不了现代化,既要遵循军队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积极学习外国军队的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又要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反对机械照搬照抄外国的治军原则和建设模式,从自身实际出发消化吸收创新。五是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优良传统体现我军性质宗旨不能丢。要结合形势任务条件的新变化,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使优良传统获得新发展,要坚持战斗力标准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这些经验和启示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运用这些经验,并结合新的条件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对于进一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巨 大 成 就

下 良 镇 武 装 部

第二篇: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和平发展保驾护航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青年政治协会学研部的×××,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和平发展保驾护航》。今年以来随着我国与菲律宾黄岩岛领土争端,与日本钓鱼岛领土问题争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我国持续和平发展保驾护航。在十八大上,胡惊涛总书记在报告第九部分提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我理解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就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和我国地位和实际相符,决不能让国防和军队建设落后于我国发展,这是相当危险的。今天,我主要交流两个方面,一是我对十八大报告中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部分的理解,二是我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个人小小建议。

一、对十八大报告中国防和军队的理解

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0二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就是说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是服从我国核心安全需要的,为维护、发展我国核心利益服务的,我们不是以维护世界和平和解决其他国家、地区战争问题为主。

我国国防政策是积极防御性国防政策,我国国防和军队要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就是说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只需要满足自己安全发展就够了,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进攻性国防政策,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放松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今世界军事的发展,确保了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是战争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当今信息化越来越占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十八大报告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这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一次战略调整,也可以解读为对我国领海争端问题做出的的反映。这样是完全正确的,长久以来我国都是陆军强大,而海军和空军实力相对弱些,这样高度关注海洋、太空,表明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确实,从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交付使用到前几天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生产的舰载机歼-15着舰成功,表明我国对海军的重视与我国海军的发展。

在报告中指出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这是我国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只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证我国军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服务于中国广大人民。

在军队建设中要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只有推进改革和创新,军队建设才能够真正强大起来。

二、个人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建议

首先,我国国防必须提高科技水平,当今时代不是小米加步枪能打赢战争的时代,必须有高科技装备和先进的武器才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其次,更加注重三军种平衡发展,特别是海军和空军发展,加强海军建设能够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解决我国海上领土争端。

最后,我国应该加强国际军事合作,在与他国军事合作中加强交流学习。提高我国军事实力。相信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刻苦训练下,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重大成绩。为保障我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三篇: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大学生与国防

崔浩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10500 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大学生与国防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富国与强军紧密联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促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二、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用这一理论体系统领全军官兵的思想和行动。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深入进行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领导部队科学发展的能力,确保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坚持科技强军,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调整改革军队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加紧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和联合保障体制,优化作战力量结构,完善作战力量编成,深化政策制度调整改革,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抓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四、努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针对新形势下国家安全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大力加强作战力量、武器装备、指挥手段、综合保障和战场建设,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强化使命课题针对性训练,突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深化诸军兵种联合训练。加强反恐维稳、国际维和、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各类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研究,科学安排相关技术战术训练。大力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牢固树立准备打仗、敢打必胜的思想,激发广大官兵的练兵热情,确保随时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按照“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巩固完善大联勤改革成果,进一步推进社会化保障改革,继续深化财务、采购、住房、医疗等制度改革。坚持勤俭建军,加强后勤科学管理,抓好后勤法规制度和标准制度建设,强化审计监督,深入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六、加快武器装备和国防科研发展步伐。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大力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军事高新技术,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搞好武器装备配套建设和装备维修管理,推动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深入发展。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和装备保障体制、装备采购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七、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快军事立法步伐,逐步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法规体系。依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建设和工作,使我军建设进一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进一步打牢部队安全发展的基础,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加强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切实把部队建设基础夯实打牢。

八、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质量建设。坚持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加快国防动员重要法律立法进程,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抓好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质量建设,提高后备力量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充分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亲眼目睹了当今世界变化的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科技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但是在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军事的重大变化.从自动化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精确度再三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美国 日本 印度等国军事力量迅猛发展.这对我国无疑造成了一种的威胁与压力.依法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可以很好地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例如:理论课中有节关于<<孙子兵法>>的学习.当今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时代为标志的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但从全球战略的角度看<<孙子兵法>>仍然是一部指导现代战争的百科全书.<<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不得已”。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争胜于天下,等等。这些知识内容是我们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总结,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必备内容。现在我们在生活上并不缺少什么,然而精神需求却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而《孙子兵法》就从另一角度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他使我们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又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此外,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兵法记载的国家,中国兵法,博大精深,最具代表性的当然还是首推〈〈孙子兵法〉〉。虽然他只有十三篇,但却包罗了世界万象,各种战术。对当时和现在以至将来都有非常大影响。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谓是军事战略中的经典总结,对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适用的。另外,军训生活丰富多彩,适当地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部队文体活动,增强了我们的积极性,使原本单一的队列训练、体能训练也充满生气。如篮球赛、内务卫生评比、国防知识竞赛、队列会操、拔河比赛、军事游戏、演讲、教官学员联欢晚会等。通过这些部队传统活动,一是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军训的趣味性,提高了我们军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密切了教官和学生的关系,寓教于乐,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三是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培养了我们互帮互助的精神,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在我们军训阶段,正是军校学员入学教育阶段,可以组织我们参观军校学员勤学苦练的火热场面,通过与这些同龄人的比较,使我们增强了对军队生活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二是参观历史博物馆,瞻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了解我军优良的传统,激发爱国热情;“不忘国耻”,增强“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感,培养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三是参观了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兵器的实物或模型和高科技国防科研成果,使我们学生了解国防科技的发展成就、国防实力,以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等等,以此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我们学习高科技的动力。同时,通过学习国防科研工作者忘我的工作作风,目睹最新的国防科研成果,也激发了我们树立献身国防的崇高志向。四是结合参观重大军事事件的展览,来加深对高科技局部战争理论和战法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了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在训练场上,训练是单调的,却是不乏味的,我们不断的重复着:军姿,列队,行进,跑步,行正步„„操场上一声声的叫喊,记录着我们的汗水。站军姿是每天的必修课,军姿的挺拔最能体现军人的气质面貌。而且军姿是所有训练的基础。其实站在那里本身没有什么困难的,可要两手紧贴裤线,两脚尖分开60°,脚跟并拢,两脚伸直,收腰挺胸,两眼平视,一动不动那可就难了,它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耐力,即使站的脚跟发酸,小腿抽筋也必须保持姿势挺拔。这时我不由得敬佩起他们来。军人的训练比我们的训练要艰苦的多,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不像我们,有的训练不到十多分钟就体力不支需要休息,有的同学缺少军人起码的严肃态度,控制不了了就嘻嘻哈哈的,还有的同学对待教官的态度不礼貌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从这次军训中发现的,但我们身上的毛病几天就被改正过来了.上面所说虽然是军训中的事情,看似和军事理论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但我认为他却是我们理论学习的第一课,他教会了我们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为我们以后学习正规的理论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在正规理论课中所学不到的。另外,军事理论学习还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缓和理解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从国防角度讲,所谓国防,就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有国就有防,国无防不立。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而国防是否巩固又关系着我国和中华民族的兴亡.而在现在社会,我们就要注重现代国防,现代国防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国防体制建设,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程建设和战场建设,军事交通,人力动员准备,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建立国防法规等。不同性质,不同制度,不同政策的国家,都建立了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需要相适应的国防系统,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特征的国防。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国防系统,着眼于维护我国的生存与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塑造高素质人才,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军事教育的全过程并落实到军事教育以便现代大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国防观念。通过军事理论学习,我们知道了日本印度是我国周边地区的两个重要的国家,也是对我国构成威胁的主要国家。日本岛国资源缺乏,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严重依赖性是他的显著特点。尤其在近代,日本经历了50年的侵略扩张和对美国的依附。甲午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军国主义积极推进侵略扩张政策,主要是向亚洲大陆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控制了世界海洋,日本转而依附美国,充当美国在太平洋的前沿壁垒。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继续追随美国。变化了的国际形式曾为日本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日本注重将经济,科技,金融优势转化为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积极开拓战略空间。而对于印度来说,印度人口众多,是一个依路面海的大国,从地理条件看,印度北面被崇山高原带阻隔,其半岛却深入印度洋,陆上的隔绝与海上的通达形成鲜明对照,所以“由路向海”是印度关注的战略发展问题。印度的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周边邻国主要是中小国家。我国是直接与印度比邻的唯一大国。两国在边界问题上还一直都存在争议。虽然现在我国和别国一直都是和平相处,但同时不得不考虑一旦发生较大的利益冲突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因此从这点我们知道了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大的国家也在保持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野心的国家和地区.国防建设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军事理论课的学习,他使我开拓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重新且很好地构建了知识结构,加强了我对国防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与修养.让我有了一个更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要为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当喧嚣的白昼渐渐地披上黑色的晚礼服,当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带着奋斗一天的亢奋回到家,当莘莘学子忙碌完了繁重的功课,整个城市被笼罩在一片安宁之一中,因为这片安宁,十几亿的中国人才能带着对明天的希冀进入梦乡;因为这片安宁,我们的祖国才能蒸蒸日上。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那里,在环境艰苦的边防线上,有一支人民的军队,日夜守卫着我们的祖国,对他们来说没有昼夜,没有物质上的奢华,没有睡懒觉、不上岗的自由,有的是责任,为中国人民负责。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有一道坚不可催的国防线,必须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除此 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国防事业作一份自己的贡献,因为国防是我们大家的事,连着你我他,为了这片维系千万家的安宁,每个人将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宪法 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青年学生一定要从巩固人 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高度,自觉履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光荣义务。不管你是经理老板还是普通工人,不管你是商人还是老师,都应该为我们的国防事业 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以最诚挚的心情祝福我们的军人,感谢他们在国防事业中坚持不懈的付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然而国防更是我们大家的事,是所有已经为、正在为、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的事。

为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抓好国防建设,这样才能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祖国才能在富强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古往今来,每个国家都把国防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强大的国防,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就没有保障,人民也不能安居乐业。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但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着一些领土、边界、海域等争议,还有影响边疆地区 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国际形势依然严峻,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国,不可一日无防,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是制止战争、威慑敌人的重要力量;上至国家,下至百姓,只有树立强烈的国防意识,才能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一样:“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 在?精神为也”。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中很多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国防意识的现状:国防观念淡薄,忧患意识缺失,国际形势漠不关心,保家卫国于己无关等,这些想法和 做法都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国防安全建设。究竟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使之能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笔者认为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教育、培养(一)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学校的国防教育首当其冲。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过程中,主要着手于形式的组织和内容的引导两个环节:

1、从形式上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磨炼基本军事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43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 练。”大学生军训目的是了解一定的国防知识。通过走正步、踏步来通过最后检阅的,同时还可以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比如以军队的标准进行防震减灾演习、防恐演习、突发事件自救演习等,让日常生活与军事训练联系起来,学生乐学,凸显军事技能的实用价值。

2、从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当前我们正处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中,容易淡忘战争的阴影,也容易使一些人盲目的以为世界不 可能再有抢夺和杀戮。传统的国防是领土、领海、领空的防务安全,但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银行金融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都存在泄漏国家机 密的可能,因此国防的领域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如果掌握高端知识的大学生缺少忧患意识,没有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处理一些可能影响祖国国防安全的事件,那么 必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觉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一)明确个人的历史使命,努力履行大学生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 公民神圣的职责。”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的,每一个大学生不一定都要参军,但是我们要做到心系家国天下,时刻准备着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 出,保家卫国。

(二)自觉接受军事训练,遵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在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军事课程,加强国防教育,是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应该自觉接受军事训练,更有效率的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困难,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忠于职守等优良品质。

(三)善于主动学习国防知识,了解世界各国国防动态,勤于思考与别国的差距。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学习国防历史、学习国防 法规、观察国际形势,有利于大学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法制观念,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防发展趋势,增强国防建设紧迫感。同时,在了解的基 础上学会与世界上各国在军事力量、国防力量、国防意识等方面进行对比,有比较才会有差距,“落后就要挨打”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第四篇:第1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坚持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化结构,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加快突破制约科研生产的基础瓶颈,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化发展。完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完善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人才的政策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装备维修等为重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第五篇: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袁国铭

 2012-08-01 15:15:5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7月31日

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由“支农”政策发展为“支农—惠农”政策,再发展为“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何宇鹏。何宇鹏向本报记者详细说明了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他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归功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政策的不断完善。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中央解决 “三农”问题,在战略层面上有哪些进步和革新?

何宇鹏: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统筹城乡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随着针对解决“三农”问题认识的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由“支农”政策发展为“支农—惠农”政策,再发展为“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通过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形势大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不断深化

记者: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战略规划是怎样落到实处的?

何宇鹏:从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到“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到十七大提出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再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战略大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在认识和内容上不断深化,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记者: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何宇鹏:一是2006年起,在我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结束,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和历史突破。粗略估算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000多亿元。

二是不但不用交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全国范围开始对农民实施生产者补贴。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由最开始的 “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逐步扩展至“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生产资料补贴”。这一项政策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放开了粮食市场流通,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农民种粮从此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收入预期,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障粮食安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首要目标。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成就。农业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体系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

记者:近些年,在党中央政策指引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何宇鹏:近年来,投资不断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倾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善,给农业生产稳产增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水、电、路、气等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

同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健全。一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目前,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免费,还实施了农村学生上农业职业院校的免费政策等措施。

二是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标准也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其中农民只需支付60元,剩余240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补贴。这样一来,农民住院看病的各项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同时规定,最高报销额不得低于当地上年农民纯收入的8倍。去年我国农民纯收入为6900多元,最高报销额最低不能少于6万元。新农合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是到今年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实现全面覆盖。新农保为农民设立两个帐户。一个帐户是基础养老金帐户,这个帐户不需要农民个人交钱,政府往这个帐户中转账,农民60岁开始可以支取。另一个帐户是个人帐户,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缴费等级。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农民过去没有投保的,过了60岁也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现在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还比较低,每人每月55元,全年660元。随着财力的增长,这个标准肯定会不断提高。目前,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农村老人,已经达到1亿人。到今年年底,所有农村老人都可以领取到基本养老金。农村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制度创新。

四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7年起,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000多万农民纳入到这个保障体系中,每人每月发放86元。

五是实施新的扶贫标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出台后,扶贫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2300元,几乎翻了一番。这个标准比世界银行制定的每人每天1.25美元的标准还要高。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后,贫困人口从70万一下增到了1.28亿。我国的扶贫政策重点实现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挑战相对贫困的重大转变。

好政策带来了好形势。从2010年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这一趋势得到延续。这是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期望实现的政策目标,如果这一趋势能够继续下去,那么过去多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的遏制,统筹城乡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记者: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城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工身份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这个群体的生活和工作。农民工权益保障以及其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等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何宇鹏:一是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实行。确立了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并逐步向基层延伸。到目前为止,90%的街道、80%的社区和乡镇都设立了公共就业的综合性服务场所或窗口。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在有些地区已经连接到街道、社区。开展专项行动,就业服务针对性不断加强,“春风行动”等组织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有效形式。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星火计划”、“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补贴制度逐步确立。并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

二是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不断加强。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全面施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稳步推进,农民工劳动争议申诉“绿色通道”开通等,加强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的保护。农民工月均工资从2005年的875元快速增至2010年的 1690元,年均增长14.1%,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为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关键的贡献。

三是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两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目前70%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其中工伤保障参保率达到40%以上。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畴。有些地区还积极探索在基层社区让农民工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加快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步伐。

四是户籍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对于暂时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各地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比如,广东实施居住证制度,根据居住年限的增加,逐步递加应享的公共服务,实施“积分落户”政策,根据农民工个人素质、参保、就业、社会贡献等综合情况来考量打分,按积分高低排队落户,两年来解决了60多万流动人口入户广东的问题。2011年国办出台《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两个稳定”(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为基本原则,分类指导各类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农民工就业不断增长。2012年上半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已达1.67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省内务工人员增长较快,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亮点。去年省内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占到农民工总人数的52%,就地、就近转移明显加快。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开始略见成效,也说明产业升级给中西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就近、就地解决农民工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代发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能落后[优秀范文5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取得伟大成就。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充分彰显,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迈出历史性步伐,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和现代化水平实现......

    “十二五”发展规划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全文) 2011年03月17日 14:31来源:新华网目录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 许其亮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1日 06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个主因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历史上......

    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民营经济蓝皮书》发布时间:2008-10-27 作者: 来源: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省中小企业局信息与科技处改革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

    如何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论文

    加强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

    畅谈新中国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畅谈新中国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 梁光烈,四川三台人,1940年12月出生,1958年1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司令部作训科参谋、武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