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春节前后流动人口管理的规定
关于春节前后流动人口管理的规定村委会:
根据市、县人口计生委通知,我镇春节前后流动人口管理规定如下:
一、时间:从XX年1月1日至XX年3月31日;
二、任务:根据县下达任务数,分配你村应康检任务指导数人(含0孩、1孩、2孩以上已结扎人员);
三、方法:由县计生委派人到我镇计生服务中心或村委会直接康检,对3月底以前外出务工、经商的已婚育龄妇女康检后出具九分站合格康检证明(所有已婚育龄女不需要再到县指导站康检了);已结扎和已政策外生育或怀孕人员可由村计生管理员代办九分站证明,到村或镇计生服务中心康检时,必须带身份证和一寸照片2张;
四、XXXX年度你村《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号码为XXX;村级加盖公章后,XX年1月30日前交计生服务大厅档案柜保管;
五、要求:提高认识,加强宣传,组织好已婚妇女到村或镇计生中心康检,提高本村流动人口的康检率和办证率,对完不成任务的村,镇计生办从返回社会抚养费中扣除,对长期外出未返回的妇女必须要求寄回信阳驻外服务站合格证明,其它计生、卫生部门证明无效,否则镇、村联合按规定给予处罚。
XXX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XXXX年一月一日
第二篇:水头镇开展春节前后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推荐)
水头镇开展春节前后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水头镇计生办
二〇一二年二月八日
水头镇开展春节前后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水头镇是夏县流动人口大镇,有流出人口三千余人,流入九十八人。春节前后,流动人口返乡、流出皆进入高峰期。为了积极响应运城市人口和计划和生育关于在全市开展“关怀关爱流动人口”计生家庭“暖风行动”以及县局有关精神,切实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无限关怀,水头镇计生办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将温暖送到群众当中,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一是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基本信息。严格按照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原则,逐村逐户对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情况进行排查,做到返乡时间清、居住地址清、生育信息清、联系方式清,确保重点人群不错、不漏。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载体,开展多形式的人口计生政策法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计生优惠政策、奖励扶助政策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为激发广大育龄妇女学政策、学知识热情,我镇举办了人口计生知识竞赛和返乡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培训班,还入户为流动人口送去年画、挂历等宣传品1000余份,进行面对面宣传教育。计生工作人员友好热情地向流动人口派发了《致流动人口育龄人员的一封信》、计划生育
宣传品、计生办证指南和避孕药具等,详细介绍了需要办理的证件和有关管理规定。三是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搞好优质服务。认真做好查环、查孕、查病、治病“三查一治”服务和落实节育手术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孕情跟踪服务、随访服务、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和避孕药具发放服务,上门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并对困难计生家庭开展慰问活动,送上慰问金、慰问品,确保计划生育家庭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四是关爱留守家庭,搞好扶贫慰问。对全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特别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家庭,进行排查摸底,并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及计生协会员积极捐款,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进行慰问、帮扶,为流动人口免去后顾之忧。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流出已婚育龄妇女的一些需求,有效提高了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促进了全镇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和谐发展。
水头镇计生办
二〇一二年二月八日
第三篇:春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汇报
春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是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书面材料。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由
一、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增强流动人口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各村(居)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舆论氛围。一是通过发放慰问信、《新市民计划生育服务卡》、宣传用品和避孕药具等形式,告知流动人口相关权利和义务。二是充分利用宣传车、横幅、展板、手机等多种载体,大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省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办法,引导流出成年育龄妇女外出前主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入成年育龄妇女来我镇后主动交验婚育证明。三是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公布免费办证和技术服务机构名称、地址,方便为流动人口服务。同时开展计划生育专项宣传服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二、夯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基础,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一)做好信息采集工作
底数清、情况明是做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村(居)要抓住春节前后的有利时机,全面提高流动人口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完整性。彻底解决流动人口漏登、漏管现象。一是要在春节前后组织镇、村(居)干部进村入户,对流动人口开展新一轮摸底调查,弄清流动情况,及时登记信息,建立健全台账,为全年的动态管理提供翔实的依据。二是要调取派出所、劳服所、卫生院的数据走访核实,及时建立档案。三是要对所辖区流入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单位、农贸市场进行一次大走访,确保流入人口一个不漏的登记到位。
(二)做好办证验证工作
各村(居)要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组织对流动人口办证验证工作。对外出返乡的成年育龄妇女,未持证的,主动上门为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已领证的,要准确掌握其婚、孕、育、节育、现居住地详细地址,并与现有信息逐一核对,及时校正完善相关信息;对婚育证明过期的,要及时为其换发新证。对外出未返乡的成年育龄妇女,未持证的或证件即将过期的,提醒他们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流入成年育龄妇女已办证的进行查验,对流入未办证的成年育龄妇女下发限期补办告知书。
(三)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对节后拟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开展一次孕环情监测等技术服务,在服务的同时,告知她们相关权利和义务,引导她们外出后定期寄回避孕节育报告单。对节后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一是要加大宣传。在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同时,告知她们免费服务点。二是要畅通服务渠道。在流动人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企业和集贸市场等场所,设立标识明显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点,为流动人口免费领取避孕药具提供方便。三是要拓宽服务形式。与企业对接,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基础上深入企业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次技术服务,并将服务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三、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便民维权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流动人口的各项政策,关心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流出人口安心在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为流入人口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亲情化、市民化”服务。主动上门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务工、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
各村(居)要切实加强春节前后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节后镇政府将就服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题督查。
第四篇:北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北京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61号
《北京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已经2005年10月25日市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王岐山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五日
北京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以工作、居住、生育等为目的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本市以及本市外出已婚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纳入 本行政区域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四条 市和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管理。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建设等部门应当配合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本市各级计划生育、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建设等部门应当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本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与流动人口户籍地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工作。
第七条 市和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法律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支持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八条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及计划生 育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查验、登记进入本市的成年流动人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
(三)定期组织对进入本市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四)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服务,指导其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
(五)为本市外出成年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
(六)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单位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七)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
(八)开展与户籍地的日常联系、协调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婚育情况信息的沟通和反馈;
(九)法律、法规以及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本市单位和个人招用流动人口,向流动人口出租、出借房屋或者提供经营场所的,应当与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按照计划生育责任书的规定,协助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证 件查验、药具发放、技术服务、信息反馈等工作。
第十条 进入本市的成年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15日内,应当向现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交验《婚育证明》。
第十一条 未持有《婚育证明》的已婚育龄妇女,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由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婚育证明》,并将办理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者居住登记1年以上,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第十二条 未持有《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应当在进入本市三个月内到户籍地补办《婚育证明》。在补办期间,应当到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理临时婚育证明。
第十三条 具有本市户籍,拟离开本市三个月以上的成年流动人口,应当到户籍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婚育证明》,并提交下列证明:
(一)本人的户籍或者身份证明;
(二)本人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婚育状况证明。
第十四条 本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 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进入本市的成年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咨询服务。
已婚育龄妇女应当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出具情况报告。
第十五条 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人员,持《婚育证明》,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
第十六条 进入本市的已婚育龄人员持《婚育证明》可以在用工单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免费领取避孕药具。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对进入本市的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时,应当核查其相关生育证明。对无生育证明的,应当通知其现居住地或者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对无生育证明的,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应当通报其户籍地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按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经通知后逾期仍拒不补办《婚育证明》的,予以警告,并处50元罚款。
(二)未按规定交验《婚育证明》的,责令改正,并处50元罚款。
(三)伪造、变造、买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取消其计划生育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2000年3月8日发布的《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2011〕第20号)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已经2011年12月28日省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张庆伟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非本省户籍人员,以及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到本省其他县(市、区)居住的具有本省户籍的人员。但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和责任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司法、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等有关主管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协管员队伍,根据需要招用协管人员,协助开展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在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建立流动人口的集中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居(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协助。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综合服务办事窗口,公布服务电话号码,集中受理和办理流动人口的服务事项。
第八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义务。
第二章 居住管理
第九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但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居住在亲属家中的流动人口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未满十六周岁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流动人口,可以由其监护人或者其他近亲属代为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条 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流动人口,由该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办理居住登记;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流动人口,由学校、培训机构办理居住登记;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动人口,由救助机构办理居住登记。
前款规定的负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单位应当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国家和本省对报送要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已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变更居住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未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的流动人口的,应当督促、协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并自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与流动人口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姓名和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等基本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并督促、协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应当自介绍成交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提供服务,并拓展相关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流动人口和有关单位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后,公安派出所应当发给居住证或者对其居住证的相关内容予以变更。
对不满十六周岁、拟居住时间不满30日以及按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可以不发给居住证。
前款规定的流动人口因特殊需要申请领取居住证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发给居住证。
第十七条 居住证的有效期限根据申报人的实际需要确定。但最长不超过3年。
第十八条 居住证有效期满后需要延期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延期手续。第十九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发或者换发。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需要查验居住证时,持证人应当予以配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或者买卖居住证。第二十一条 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发放、补发、换发
居住证以及办理居住证延期手续,办理单位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由县(市、区)财政列支。
居住证由省公安机关统一印制。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居住证办理及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的用途。
第三章 权益保障与公共服务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
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接受公共就业服务;
(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四)传染病防治和儿童免疫规划保健服务;
(五)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凭居住证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以及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七)凭居住证依法参加居住地的民主选举和有关公共决策、社会事务管理;
(八)凭居住证并按规定条件申请保障性住房;
(九)凭居住证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和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具有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可以按规定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
(十)持有居住证流动人口的子女符合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学;
(十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第二十五条 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流动人口可以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其免费提供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与招用的流动人口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为招用的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办理工伤保险和其他依法应当参加的社会保险,及时支付劳动报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监督用人单位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服务,并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卫生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保障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九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并向其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计划生育服务。
已婚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条件的,可
以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
第三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对务工的流动人口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
第三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当按规定的职责,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投诉,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投诉,应当及时向流动人口告知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三十三条 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居住地常住户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请领取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不及时、不按规定办理或者收取费用的;
(二)对流动人口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按未报告人数每人一百元的数额处以罚款:
(一)未按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报告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情况的;
(二)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报告招用或者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信息的;
(三)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未按规定报告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
(四)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未按规定报告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4月7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北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