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
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
2009年02月24日 15时45分 564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
“流动人口”
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38号
《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12月26日省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周强
二○○九年一月二十五日
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域到本省其他地区居住的人员。但是,离开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三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流动人口,禁止歧视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房产、人口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教育、卫生、税务等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在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建立流动人口集中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开展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受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委托,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工作,居(村)民委员会予以协助。
第二章 流动人口服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和治安管理等工作纳入当地公共服务范围统筹安排,并将相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方便流动人口办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事务。
第八条 禁止针对流动人口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禁止干涉用人单位合法招用流动人口,禁止针对流动人口就业或者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设置收费项目。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有就业愿望的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登记等服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监督用人单位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流动人口可以在居住地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或者鉴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补贴。鼓励考试、鉴定机构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减免考试、鉴定费用。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工作,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常住人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向育龄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计划生育服务。
已婚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有关条件的,可以向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生育证。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并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卫生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确定流动人口落户条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为申请落户并符合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流动人口可以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登记。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受理、调处涉及流动人口的治安纠纷。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与招用的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办理工伤保险和其他依法参加的社会保险、及时支付劳动报酬,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为流动人口提供的饮食、居住场所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安全条件。
鼓励当地人民政府兴建供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的廉租房。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在工会活动中,流动人口享有与常住人口同等的权利。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投诉,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投诉,应当及时向流动人口告知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对务工的流动人口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
第十九条 流动人口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流动人口提供帮助。
第二十一条 流动人口户口所在地基层组织应当维护流动人口在户口所在地的合法权益,对户口所在地的未成年子女给予必要的照顾。
第三章 流动人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实行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制度。
流动人口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暂住登记,并由登记责任人或者单位在登记后3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通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向公安机关申报:
(一)流动人口租住房屋的,由房屋出租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二)流动人口就业并由用人单位提供住所的,由用人单位在流动人口受聘时进行登记;
(三)流动人口就学并在学校住宿的,由学校在流动人口入学时进行登记;
(四)流动人口在救助机构住宿的,由救助机构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五)其他16周岁以上的流动人口,由提供住宿的单位、个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流动人口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旅馆住宿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住宿登记,并将登记信息报送公安机关。
第二十三条 申报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应当提供流动人口身份证件复印件、住所证明。流动人口是育龄妇女的,还需提供户口所在地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签发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第二十四条 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对拟居住30日以上年满16周岁的流动人口,在申报暂住登记后7日内,由公安机关或者由公安机关通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发给《居住证》。
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在居住地享受相关服务,办理相关事务。
第二十五条 《居住证》的有效期分为1年、3年、5年。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居住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办理延期手续。居住地址发生变更的,应当在7日内办理变更登记。
办理暂住登记和发放《居住证》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由财政列支。《居住证》式样由省公安厅制定。
第二十六条 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
房屋出租人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应当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并在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之日起3日内,持下列材料到当地房产管理部门或者通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向房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一)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二)房屋租赁合同;
(三)房屋出租人身份证明;
(四)房屋承租人以及与承租人共同居住者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出租委托代管房屋的,须提交委托人授权出租的证明。
出租共有房屋的,须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出租的证明。
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承租房屋,应当如实说明租住人数,出示身份证件,填写承租人员信息登记表;共同居住人员发生变更的,及时告知房屋出租人。
第二十八条 房屋出租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的流动人口;
(二)发现流动人口利用出租房屋从事违法活动的,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
(三)保障房屋符合安全条件;
(四)依法缴纳相关税费。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
(二)违反规定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及时申报流动人口暂住登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及时办理房屋出租登记备案手续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实施前发放的流动人口《暂住证》,自有效期满后换发《居住证》。
第二篇: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
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域到本省其他地区居住的人员。但是,离开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三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流动人口,禁止歧视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房产、人口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教育、卫生、税务等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在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建立流动人口集中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开展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受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委托,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工作,居(村)民委员会予以协助。
第二章 流动人口服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和治安管理等工作纳入当地公共服务范围统筹安排,并将相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方便流动人口办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事务。
第八条 禁止针对流动人口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禁止干涉用人单位合法招用流动人口,禁止针对流动人口就业或者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设置收费项目。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有就业愿望的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登记等服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监督用人单位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流动人口可以在居住地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或者鉴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补贴。鼓励考试、鉴定机构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减免考试、鉴定费用。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工作,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常住人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向育龄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计划生育服务。
已婚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有关条件的,可以向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生育证。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并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卫生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确定流动人口落户条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为申请落户并符合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流动人口可以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登记。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受理、调处涉及流动人口的治安纠纷。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与招用的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办理工伤保险和其他依法参加的社会保险、及时支付劳动报酬,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为流动人口提供的饮食、居住场所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安全条件。
鼓励当地人民政府兴建供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的廉租房。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在工会活动中,流动人口享有与常住人口同等的权利。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投诉,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投诉,应当及时向流动人口告知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对务工的流动人口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
第十九条 流动人口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流动人口提供帮助。
第二十一条 流动人口户口所在地基层组织应当维护流动人口在户口所在地的合法权益,对户口所在地的未成年子女给予必要的照顾。
第三章 流动人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实行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制度。
流动人口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暂住登记,并由登记责任人或者单位在登记后3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通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向公安机关申报:
(一)流动人口租住房屋的,由房屋出租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二)流动人口就业并由用人单位提供住所的,由用人单位在流动人口受聘时进行登记;
(三)流动人口就学并在学校住宿的,由学校在流动人口入学时进行登记;
(四)流动人口在救助机构住宿的,由救助机构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五)其他16周岁以上的流动人口,由提供住宿的单位、个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流动人口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旅馆住宿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住宿登记,并将登记信息报送公安机关。
第二十三条 申报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应当提供流动人口身份证件复印件、住所证明。流动人口是育龄妇女的,还需提供户口所在地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签发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第二十四条 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对拟居住30日以上年满16周岁的流动人口,在申报暂住登记后7日内,由公安机关或者由公安机关通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发给《居住证》。
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在居住地享受相关服务,办理相关事务。
第二十五条 《居住证》的有效期分为1年、3年、5年。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居住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办理延期手续。居住地址发生变更的,应当在7日内办理变更登记。
办理暂住登记和发放《居住证》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由财政列支。《居住证》式样由省公安厅制定。
第二十六条 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
房屋出租人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应当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并在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之日起3日内,持下列材料到当地房产管理部门或者通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向房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一)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二)房屋租赁合同;
(三)房屋出租人身份证明;
(四)房屋承租人以及与承租人共同居住者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出租委托代管房屋的,须提交委托人授权出租的证明。
出租共有房屋的,须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出租的证明。
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承租房屋,应当如实说明租住人数,出示身份证件,填写承租人员信息登记表;共同居住人员发生变更的,及时告知房屋出租人。
第二十八条 房屋出租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的流动人口;
(二)发现流动人口利用出租房屋从事违法活动的,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
(三)保障房屋符合安全条件;
(四)依法缴纳相关税费。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
(二)违反规定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及时申报流动人口暂住登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及时办理房屋出租登记备案手续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实施前发放的流动人口《暂住证》,自有效期满后换发《居住证》。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一、流动人口“五个一”管理办法
(一)流出人口
1、填一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请表》;
2、登一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3、签一份重点对象计划生育管理合同;
4、办一个《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5、建一套档案(婚育证明复印件、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单、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合同书等)。
(二)流入人口
1、填写一份流入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2、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签订一份重点对象计划生育管理合同;
4、每半年一次“三查”(查环、查孕、查病);
5、建立一套档案(婚育证明复印件、信息通报单存根、避孕节育报告单存根、合同书、生育证复印件、出生证复印件等)。
二、两地联系制度
1、流入地与流出人口较多的乡(镇)、村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协议书,在共同管理的基础上确定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各司其职,加强双向联系,认真做好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双向管理工作。
2、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单》为载体,互通有关情况。流入地对流动人口查验登记后,确定由乡镇或者社区、村委及时向流出地反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流出地乡、(镇)、村收到信息后,在四日内核实有关情况并反馈回复。
3、流入地定期对重点管理服务的已婚育龄流动妇女进行“三查”,每年不少于两次。
4、两地要积极配合落实有关查询,处理好来信、来电,共同做好计划外怀孕对象的思想工作和补救工作及《生育证》的发放等。
5、计划外生育对象,按照“谁先发现谁处罚”、“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共同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有争议的予以协商解决,协商不一致的请示各自的上级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三、办证制度
1、热情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咨询和服务。
2、为外出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年龄在18—49周岁的成年流动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办证人应持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到社区或村委会填写申请表,带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一张到乡(镇)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4、严格收费标准,不乱收费,搭“车”收费,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验证制度
1、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2、成年流动人口到达新居住地,在3至15日内持《婚育证明》到乡、(镇)计生部门申报,查验证件。验证机关应将查验结果在“查验记录栏”予以记录并签名盖章。
3、未办理《婚育证明》和持过期证件的流动人口应及时出具书面通知,限期回原籍补办,换领新证时应提交过期的《婚育证明》,省外30日,省内20日,市州内15日,县内10日。
4、《婚育证明》每年至少查验两次,持证人婚姻、生育、避孕节育情况发生变更的,应当在30日内到现居住地办理变便登记,并由本人在3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在现居住地跨居住,每年底到现居住地检查,不在现居住地跨居住的,到户籍所在地接受年检。
5、对持假《婚育证明》的,应当场收缴,查清假证来源,并报请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第三篇: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2011〕第20号)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已经2011年12月28日省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张庆伟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非本省户籍人员,以及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到本省其他县(市、区)居住的具有本省户籍的人员。但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和责任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司法、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等有关主管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协管员队伍,根据需要招用协管人员,协助开展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在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建立流动人口的集中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居(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协助。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综合服务办事窗口,公布服务电话号码,集中受理和办理流动人口的服务事项。
第八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义务。
第二章 居住管理
第九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但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居住在亲属家中的流动人口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未满十六周岁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流动人口,可以由其监护人或者其他近亲属代为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条 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流动人口,由该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办理居住登记;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流动人口,由学校、培训机构办理居住登记;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动人口,由救助机构办理居住登记。
前款规定的负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单位应当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国家和本省对报送要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已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变更居住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未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的流动人口的,应当督促、协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并自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与流动人口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姓名和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等基本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并督促、协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应当自介绍成交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提供服务,并拓展相关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流动人口和有关单位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后,公安派出所应当发给居住证或者对其居住证的相关内容予以变更。
对不满十六周岁、拟居住时间不满30日以及按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可以不发给居住证。
前款规定的流动人口因特殊需要申请领取居住证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发给居住证。
第十七条 居住证的有效期限根据申报人的实际需要确定。但最长不超过3年。
第十八条 居住证有效期满后需要延期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延期手续。第十九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发或者换发。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需要查验居住证时,持证人应当予以配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或者买卖居住证。第二十一条 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发放、补发、换发
居住证以及办理居住证延期手续,办理单位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由县(市、区)财政列支。
居住证由省公安机关统一印制。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居住证办理及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的用途。
第三章 权益保障与公共服务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
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接受公共就业服务;
(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四)传染病防治和儿童免疫规划保健服务;
(五)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凭居住证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以及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七)凭居住证依法参加居住地的民主选举和有关公共决策、社会事务管理;
(八)凭居住证并按规定条件申请保障性住房;
(九)凭居住证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和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具有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可以按规定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
(十)持有居住证流动人口的子女符合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学;
(十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第二十五条 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流动人口可以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其免费提供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与招用的流动人口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为招用的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办理工伤保险和其他依法应当参加的社会保险,及时支付劳动报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监督用人单位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服务,并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卫生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保障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九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并向其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计划生育服务。
已婚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条件的,可
以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
第三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对务工的流动人口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
第三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当按规定的职责,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投诉,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投诉,应当及时向流动人口告知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三十三条 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居住地常住户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请领取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不及时、不按规定办理或者收取费用的;
(二)对流动人口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按未报告人数每人一百元的数额处以罚款:
(一)未按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报告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情况的;
(二)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报告招用或者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信息的;
(三)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未按规定报告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
(四)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未按规定报告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4月7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北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杭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若干规定草案
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若干规定(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居住证暂行条例》《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市区范围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居住证管理以及享有公共服务和便利,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市区居住的非本市市区户籍的人员。
第三条【权利和义务】流动人口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有公共服务和便利。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制度,保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所需人员和经费。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委员会职责】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本行政区域有关部门和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制度、政策、措施;
(三)协调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监督、检查、考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指导协调整合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全面掌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和动态信息;
(六)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其他事项。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部门职责】发展和改革、城乡建设、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交通运输、卫生计生、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条【委托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村)、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受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从事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证的申领受理、发放、签注以及量化服务等工作。
第八条【信息化建设】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流动人口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和保障。
第九条【居住登记】除《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情形外,流动人口拟在本市市区居住3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3日内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条【报送义务】用人单位、房屋出租人、物业服务单位、中介机构等应当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报送流动人口信息,同时告知并协助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一条【登记信息】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应当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
流动人口应当配合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采集下列信息:
(一)居住地址、服务处所、联系方式;
(二)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
(三)就业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十二条【登记凭证】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应当为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发放登记凭证。
登记凭证应当载明被登记人信息、登记机关、登记时间、有效期限等。
第十三条【变更登记】流动人口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发生变更的,应当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未依法办理居住地址变更登记的,连续居住时间自重新申报居住登记之日起计算。
第十四条【定期确认】流动人口应当在居住登记每满1年之日前1个月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到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登记信息确认。未依法办理居住登记信息确认的,连续居住时间自重新申报居住登记之日起计算。
第十五条【收费规定】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变更登记、信息确认,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六条【居住证的功能】《浙江省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作为常住人口依法享有权利的证明,是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以及办理本市市区常住户口的证明。
第十七条【居住证申领条件】流动人口在本市市区办理居住登记并连续居住半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一)合法稳定就业,是指在本市市区就业并已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以上的;
(二)合法稳定住所,是指居住在自购房屋,或者租住、借住、寄住在合法居住房屋的;
(三)连续就读,是指在本市市区全日制小学、中学、中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取得学籍并已连续就读1年以上的。
申领《浙江省居住证》,应当向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相片以及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具体实施细则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居住证申领程序】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收到《浙江省居住证》申请材料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当当场受理并出具回执;
(二)申请材料可以当场更正的,应当允许更正,更正后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当场受理并出具回执;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经告知后拒绝补正的,不予受理;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符合申领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发放《浙江省居住证》。
第十九条【居住证信息更正】流动人口在申领《浙江省居住证》时,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有关信息。
《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发现证件载明的信息有错误或者有遗漏的,可以持有关证明材料到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申请更正;情况属实的,应当予以更正。
第二十条【居住证签注】《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应当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按期到公安机关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签注手续。符合居住证申领条件的,应当予以签注;不再符合居住证申领条件的,不予签注并说明理由。
逾期不签注或者签注有效期届满的,《浙江省居住证》使用功能中止。中止之日起3年内申请补办签注,符合条件的,自补办签注之日起证件使用功能恢复。
第二十一条【居住证功能终止】《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应当终止其《浙江省居住证》使用功能:
(一)不再符合《浙江省居住证》申领条件;
(二)逾期未签注,《浙江省居住证》功能中止满3年;
(三)已转为本市市区常住户口;
(四)死亡;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量化服务制度】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逐步提升《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本市建立流动人口积分指标体系。《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积分达到相应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便利。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制定积分配套量化服务制度。
第二十三条【积分指标体系】《浙江省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包括年龄、居住年限、学历、职称和技能等级、履行社会义务、遵纪守法、个人信用以及在本市工作及缴纳社会保险年限等基础指标,并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要,设置加分、减分等指标。各指标项目根据不同应用设定积分分值。公安、教育、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等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服务管理的需要,对《浙江省居住证》积分分值进行调整,并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浙江省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积分落户】相关部门根据市区人口发展状况,确定当年积分落户总量指标,并根据积分排名情况,确定当年积分落户指标分值。积分达到一定分值的《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第二十五条【教育服务】《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招录。
符合本市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由居住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积分排名情况,结合流动人口居住情况及区域学校资源安排就读。
第二十六条【住房服务】《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积分达到一定分值的《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第二十七条【持证人待遇】《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除享有《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外,还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有下列权利:
(一)劳动就业;
(二)参加社会保险,领取失业保险金;
(三)参加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执业)资格评定或者考试;
(四)特殊困难救助;
(五)在市区惠民医院就诊,享受医疗费用减免政策;
(六)依法参加居住地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七)本市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八条【信息化服务】公安机关应当拓展流动人口信息申报和报送方式,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信息化手段为流动人口、有关单位和个人申报居住登记、变更登记和报送相关信息提供便利。
流动人口通过信息化手段申报居住登记、变更登记的,公安机关审核通过后,应当向流动人口推送居住登记电子凭证。
逐步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审联办机制,推进对《浙江省居住证》申领相关证明材料的网上审核。
第二十九条【量化服务系统】《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针对不同公共服务和便利需要提出不同的量化服务申请,积分情况可以在量化指标信息系统自行查阅,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部门应当定期在量化指标信息系统公布申请结果。
第三十条【信息采集与使用】城乡建设、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将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统一汇入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并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采集、使用流动人口信息。
第三十一条【法律责任】流动人口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三条的规定,未按要求办理居住登记、变更登记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受公安机关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为流动人口办理《浙江省居住证》的;
(二)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三)违法违规披露、提供和使用在工作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排除适用】符合本市引进人才专业需求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依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参照执行】各县(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过渡条款】本规定生效前申领的《浙江省居住证》《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持有人可以按照本规定换领《浙江省居住证》,并按本规定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第三十六条【生效时间】本条例自201X年X月X日起施行。2011年12月28日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2012年3月31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的《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五篇: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
(2011年12月2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12月3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1〕第20号公布 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非本省户籍人员,以及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到本省其他县(市、区)居住的具有本省户籍的人员。但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和责任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司法、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等有关主管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协管员队伍,根据需要招用协管人员,协助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在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建立流动人口的集中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居(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协助。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综合服务办事窗口,公布服务电话号码,集中受理和办理流动人口服务事项。
第八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义务。
第二章 居住管理
第九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但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居住在亲属家中的流动人口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未满十六周岁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流动人口,可以由其监护人或者其他近亲属代为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条 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流动人口,由该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办理居住登记;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流动人口,由学校、培训机构办理居住登记;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动人口,由救助机构办理居住登记。
前款规定的负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单位,应当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国家和本省对报送要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已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变更居住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未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的流动人口的,应当督促、协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并自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与流动人口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姓名和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等基本情况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并督促、协 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应当自介绍成交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提供服务,并拓展相关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流动人口和有关单位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后,公安派出所应当发给居住证或者对其居住证的相关内容予以变更。
对不满十六周岁、拟居住时间不满30日以及按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可以不发给居住证。
前款规定的流动人口因特殊需要申请领取居住证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发给居住证。
第十七条 居住证的有效期限根据申报人的实际需要确定。但最长不超过3年。
第十八条 居住证有效期满后需要延期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九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发或者换发。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需要查验居住证时,持证人应当予以配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或者买卖居住证。
第二十一条 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发放、补发、换发居住证以及办理居住证延期手续,办理单位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由县(市、区)财政列支。居住证由省公安机关统一印制。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居住证办理及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的用途。
第三章 权益保障与公共服务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
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接受公共就业服务;
(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四)传染病防治和儿童免疫规划保健服务;
(五)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凭居住证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以及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七)凭居住证依法参加居住地的民主选举和有关公共决策、社会事务管理;
(八)凭居住证并按规定条件申请保障性住房;
(九)凭居住证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和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具有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可以按规定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
(十)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的子女符合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学;
(十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二十五条 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流动人口可以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其免费提供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与招用的流动人口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为招用的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办理工伤保险和其他依法应当参加的社会保险,并及时支付劳动报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监督用人单位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服务,并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卫生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保障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九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并向其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计划生育服务。
已婚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条件的,可以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
第三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对务工的流动人口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
第三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当按规定的职责,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投诉,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投诉,应当及时向流动人口告知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三十三条 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居住地常住户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请领取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不及时、不按规定办理或者收取费用的;
(二)对流动人口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三十五 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按未报告人数每人一百元的数额处以罚款:
(一)未按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报告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情况的;
(二)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报告招用或者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信息的;
(三)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未按规定报告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
(四)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未按规定报告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4月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北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