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经验交流贾正伟
课改经验交流
石寺二中贾正伟
自从学校制定“问题五步法”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后,经过我们八年级物理备课组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探索,收获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诸多困惑。下面就谈谈我们自己的做法和困惑。
一.引入新课部分,一般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方面联系紧密的成精或问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能够使他们能够认真的预习课本。
二.提出问题部分,老师把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导学稿上反映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把基本的问题解决掉。
三.合作交流部分,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自己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则有老师解答。或者小组内有什么新的问题也有老师解答。
四.练习实践部分,出题时一般只出2—3各小题,只针对本节课中最重要的只是点进行练习,有学生进行讲评或者点评,力求人人掌握。
整体感知部分,现有学生对本节的重点进行回顾总结,老师适当的进行拔高提问。
通过实行教改,我发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警钟了,课堂参与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学练结合,提高了课堂的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但是在教改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比如正在提出问题环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的能力较差,从而有些问题都要有老师提出;在合作交流中,那些真正的差生由于所需解决的问题较多而没有真正的参与交流,即使参与交流但由于问题较多所以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实践摸索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第二篇:课改经验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预习课文。要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指导学生预习要从低年级抓起,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工具书(一本字典,一本词典)和一本预习笔记,并提出具体预习要求:(1)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资料,掌握生字、新词;(2)了解作者、背景;(3)辨认文章体裁;(4)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段意;(5)摘抄名言警句,记录疑难问题;(6)表情朗读,反复回味,加深影响。这种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而且在无意中形成自学能力。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便成为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因此,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认真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交流中,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或者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三、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但要因人而异,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有:A:浏览法。浏览报刊是一种便捷的阅读方式,对知识含量大、信息内容广的一般报刊适宜用这种方法。B:三步品读法。即把同一篇文章连续读三遍,每一遍一个重点,三遍之后全面理解。如茅盾的“鸟瞰----精通----吸收”法,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都是很好的经验总结。C:摘录法。对于经典性作品,因为其博大精深,一时难以读懂,所以就先把它摘录下来,留待日后再慢慢欣赏、揣摩。D:读写结合法。读书贵在能有所得,写读书札记,或心得、评价、仿写、创新,都是促成学生对阅读对象内化吸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学生动手,通过写能巩固阅读的成果,能欣赏到自己的进步,更有利于课外阅读的开展和强化。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终身受益,诚如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
第三篇:翦伟课改总结
课 改 总 结
翦 伟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本校担任德育教师,尽管我在课堂上采取了种种可以说较为先进的的教学方法,企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学生对德育课始终不是很感兴趣,有时一个班认真听课的学生可以说是廖廖无几,学生厌学情绪十分严重,课堂上的睡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想象。加上我们学校属于职业学校,德育课又不是专业课,学生就更加不会重视。因此,对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产生了深深的触动,也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典范。我在认真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有关资料,并在结合我校幼师科成功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我所任教的德育课进行教学改革,一个学期以来,成效比较显著,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课改进行总结:
一、在理论学习中着手课改
只有首先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才能搞好课改。学校多次派出有关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远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取经,并组织全体教师观看有关课改的专题录相及课改示范课录相,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到学校全体教师的头脑中。因为只有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观念,才可能将课改顺利推行。
除此以外,学校还要求教师定期参加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学习、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要求每位教师每个星期至少要听2节优秀的课改示范课,听完后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学改革思想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都对新课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课改
我在这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按照新课改理念去进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况,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为主,我在课堂上的讲授一般不超过20分钟。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自从实行课改以来,课堂气氛面目全新,学生的反映也十分热烈,一致认为老师们的教学灵活了,生动了,有趣了,愿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部分家长也反映良好。
作为一名德育老师,我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上台展示,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力量,鼓励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进步。
三、在评价改革中促进课改
课堂 评价也是课改的重要一环,随着课改的进展,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全新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促进教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了进一步规范课堂评价,学校
统一制定了各种评价表格,它包括学生课堂行为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教师反思表、团队合作小组评价表,通过认真填写这些表格,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
四、在总结讨论中深化课改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每上完一节课后,都会撰写课后记,不断总结自己的课改经验。学校、课改小组、教研小组都会定期召开课改经验专题研讨会,互相交流课改实验的经验。通过这些活动,我学到了一些好的做法,对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使课改的思路更加明确,操作更趋科学,信心更加坚定。
总之,尽管我在这次课改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坚信,课改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我会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渐提高自己,使课改进一步得到深化。
第四篇:骨干教师课改经验交流材料+++贾爱霞+Microsoft+Word+文档
分解目标、细化过程、构建有效课堂
骨干教师课改经验交流材料贾爱霞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而我校的校情是:地处镇偏远地区,又与镇中心小学仅3里地之隔,家长大部分为上班打工族,绝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小学生都进入市区或者镇中心小学再或者是全托至私立小学就读,而我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年龄不够,学习基础又整体偏低。这既体现在考试成绩上,也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基础不好,进入校门就对学习有惧怕、没信心、无所谓等心理。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认为:只有将常态下的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减小课堂任务量,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才易于消化、吸收。我的灵感来自于中央电视台上的一节牛奶广告:细化营养更好吸收,我瞬间改成了细化知识更好吸收。把知识分解细化后,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己能学会了,知识不难、检测能过关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就自然而然逐渐培养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就不难,这样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然,分解目标、减小课堂的知识容量并不是降低学习难度,简单的说就是把原来一节课要学完的知识分解成两节课甚至三节课来完成。这不 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和内容上的分割,更强调的是细化教学过程。在进行这样初步的探究与交流后,我就从学校实情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出了“分解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构建真正有效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理念,构建了“复、导、学、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分解教学目标”:开学前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全册教学内容目标逐一明确仔细划分好,并根据学时制定教学进度。而平时教研提前一周将下周教学目标按照课时进行目标分解,做到科学安排,进度统一,有效分解,不能产生前紧后松、前松后紧或时紧时松的现象,正常课时不够用,可以占用自习时间,还可以缩短复习时间,但必须保证在学期末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
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特点:
1、内容目标较小,如果教学参考指导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用1个课时完成,我们可以按照框题的分解,用2—3个课时完成。
2、难度不降低。由于教学目标进行了分解,教学时间就很充分,所以不但要保证重难点的突破,基础知识的全面落实,更应该加大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以及学生能力的大幅提高。
“细化教学过程”:为了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便于教学和交流研讨,我们推出了“复、导、学、评”四步走的课堂教学结构。
“复” 即回顾学过的知识,别名为“温故而知新”。复习的旧知必须和新知有联系,能促使学生把旧知迁移成新知,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太长影响新知的学习与巩固,但不要小看这个课前的复习!
“导”即教师导学,别名“师傅领进门”。这一步的特征是必须明确目标,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分为多个环节,如:导入新课、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流程及方法等。
“学”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别名“修行在个人”。这一步必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教师可以设计多个环节,如:新课讲授、合作研讨、小组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等等。
“评“注重的是课堂知识的落实与反馈,别名“更上一层楼”。这一步,必须体现两个环节:课堂检测和学生自我评价。
第四步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环节是我们课堂模式中的亮点与特色。通过一节课的充分调动、充分学习与基础知识检测,学生应该掌握的较为理想,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呢?是在这一学期特别新添加的这个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
1、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2、谈谈掌握的技能。
3、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与提高。
虽然以上三点就是三维目标,我们都讲过,课堂上充分学了、练了、还检测了,但经过学生自己一总结,在他的思维里就更清晰、更完整、更深刻了,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从学生的自我总结中看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
4、谈自己在学习思想、方法、态度方面的转变及感受,、5、谈自己的疑问,进行质疑。
6、用图表、诗、文、画、歌、舞等形式。
7、评价别的学生。
如此等等,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就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使学生在每一节课更加积极、主动、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以此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当然,“复、导、学、评”四步走的课堂结构只是个大框架,我们把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自主权更多地给了教师自己,给了老师们发挥自己教学特色的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广阔的空间。
如何“充分”呢?简单地说,可以是同一目的,用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两次,可以是由面向少数变为面向多数(如提问时、表扬时),可以是由量少变为量大(如习题、检测题量大一些;给学生补充的图片、资料量大一些)等等。由于同等内容安排的教学时间比别人长,我们就必须在“充分”上下功夫,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
这样从细节处下手的研讨,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具体问题的修正与改进。一个人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样从大框架上进行规范,从小细节上进行改进的教研方式,更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而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兴趣激发也只有在这一环一环的细节的充分运用上才能得以发展与提高。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探讨目前还仅限于像我校这样,学生整体年龄偏低、整体基础较差的校情,而且目标经过分解,很有可能要占用一些自习时间进行课堂学习。
这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还处于初步研讨阶段,依据学生年终测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表现,我们会不断修正和提高。如果在几年的培养与提高后,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会有所提升,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分解目标了,那时将面临更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第五篇: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醋那小学课改经验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具体工作作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课堂上解放思想: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是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确定一节课讲什么、讲多少,再写成教案,课上就是“跟着教案走”;今天的课堂教学虽然也用教材,但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开放的信息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式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信息场中学习,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1.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放到突出位置。
社会离开创造是不可能发展的。同样,教师如果把教学仅仅看作是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年复一年地重复传递书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具有追随型的特征,不会有任何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
创新应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原则之一,语文学习应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问题。允许学生一时的“发现”“成功”或“失败”“失误”,这不是简单的技巧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切实反映。所有这一切,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
(2)、变封闭为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线,也打破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森严壁垒,引活水于语文教学中。语文与艺术、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和谐、统一地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教育氛围,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到“强化学科边界,软化学科边缘”,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3)、变单一为多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网络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开启思维之窗。
在学生习作时,网络也是丰富的信息库,素材库,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其中的内容,为我所用,进行自主积累,积累语言、积累形象、也积累了情感,进行自主创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4)、变“一刀切”为“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提供表达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分摊到每个学生头上的发言机会少之又少,有时课堂成了发言积极户的专场,很多学生只能旁听。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
2.对“课堂教学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从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方向变化。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价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传递与积累上。今天,我们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了解相关的问题,渗透语文知识的价值的及语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我们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建设书香校园――“读书自古有乐,书香最能致远”
有人说:语文的差距,是生命的差距,是人的差距。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读书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建设书香社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建设书香校园,构建阅读文化是我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给更多空间,创设良好的名著阅读氛围
一个学习创新型的社会,一个正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读“文化快餐”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型人生的构建需要营造“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学习氛围,让书的香气就像花香一样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学生养成每日读好书的习惯,有着充满智慧的头脑,使阅读成为像每天呼吸空气那么自然……只有这样,孩子们的人生才将是学习型人生,教师的成长才会成为可能。《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读书,强调少做题,多读书,为营造开放、自由、自主的读书环境,我校给学生更多空间,创设良好的名著阅读氛围。
要想学生爱上书,教师必须先爱上读书。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我们的老师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学者型、思想型教师的转变,必须静下心来研修一两位大师的著作,同时,读书也使教师自觉地升华职业道德,不仅提高理论水平,更加提升人格素养,由一位“经师”上升为“人师”。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阅读文化经典,既是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发展的有效措施,又是溯源返本之举。阅读文化经典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滋润,能使我们的文化脉络延续,能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归依,能使我们生命的根深深扎在沃土之中,使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开展了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营造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阅读文化。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惟有开放,留出空间,语文教学才会有活力。“开放”与“封闭”是对立的。语文课程的开放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提出的。学生的天性要在蓝天白云下获得释放,学生的灵性要在诗情画意中获得抒发。
因此,我们充分合理地利用除课本以外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开放课堂与课本,构建起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本为基点全面开放的格局。通过建设活动乐园,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在广阔的母语社会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构建由大语文教学观、大课堂、大教材组成的语文教学格局。
3、组织学习社团,熏陶文化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整合各种知识,增强语文课程的整体效应;课文课程要向生活开放,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学生随时有感受到身边的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随时能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学要向社会开放,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容为一体,密切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我们组织了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