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哥哥树》后有感(模版)
观《哥哥树》后有感
下午,我们看了《哥哥树》这部励志电影,看完影片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哥哥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至少影片对我个人来说是一部感我至深的影片。
我通过《哥哥树》的演员表发现它的主要演艺人物寥寥无几,当然,如果按人数来说影片中也是不少。但主要的可以说就是两个人。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司机和小谷子。这个故事让我好好地深思熟虑了一番,所以,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可以倾情奉献后给人带去的是感想。
小谷子的汗流满面让我观察到了烈日的毒辣,地上的裂缝让我知道了水对他们来说的重要性,加上那黄土高坡的风沙走石,可见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我想:有华丽的动作秀的动作片,有多味的喜剧感的喜剧片,有震撼的特技效果的科幻片都不及《哥哥树》里的那份同情,感动。
2012.6.27星期三
六.十窦梓宁
第二篇:观《哥哥树》有感
观《哥哥树》有感
六(2)班 张卓婷
周四放心班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哥哥树》。
影片主要讲述了西北干旱地区极其缺水。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一个小男生竟要求得到一桶水去浇水树,你要知道,那么寸草不生,一颗小树怎能存活?这个小男生就是小谷子,他为了浇小树追送水车,被拒绝,然后送水司机被感动,一起想办法得到了水。那棵小树是小谷子的亲哥哥唯一给他留下的一样东西,小谷子为了救活小树,不惜一切代价,可见,小谷子和他哥哥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啊!
这个影片虽然没有什么地方特别让人感动,但是却引起了人们很多思绪,小谷子住的地方与我们这儿真可是天壤之别,而且小谷子只要一桶水的需求!我们江南水乡到处都是水,非常丰富,别说是一桶水,几十桶水都没问题。所以我们根本体会不到他们对水的渴望,哪怕是一滴水也十分宝贵,可我们依然在浪费水,如果我们将水好好利用起来,节约用水,将多出来的水捐给一些极其缺水的地方,那不是更有价值吗?
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也许,一滴水可以满足一些人的心愿;也许,一滴水可以救回多少植物;也许,一滴水可以挽救多少人的性命……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第三篇:观《给予树》有感
观《给予树》有感
谭艳平
《给予树》这一课是我现在正在教的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我已经教完了。会想我当时教这篇课文的时候,真的是“惨不忍睹”!上课老师的年龄是我的几倍,可是他的激情是我的几倍,真是汗颜!总以为三年级的课文就是读,就是生字,可是看了这位老师上课,我才明白,读,不仅仅是读出声音,不仅是读通读顺,读,还有一个任务是——在读中理解课文的重要思想与任务的感情变化,从而促进更好的读好课文,把课文读美!今天我学习到的不仅是上课要有激情,还有有不厌其烦的耐心,更重要的是自己要HOLD住!在这堂课中,我看到的是学生的跃跃欲试,老师的悉心引导与耐心指导,这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趟令人激动的课,是一堂耐人寻味的课!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也是高兴的,也是值得高兴的!很庆幸,这次的观摩课我参加了!
2012-12-6
第四篇:观《举起手来后》有感
观《举起手来》有感
长武县巨家中学九(3)班赵瑞丹
指导教师:弥向春
这是一部战争片电影,体现了当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恨。故事叙述了赵老汉,大学生及当地的儿童团员们护送国宝的历程。
故事许多的情节都非常有趣,搞笑。例如;大学生将面条给猪吃;将注视给侵略者吃;儿童团在侵略者的水壶中加了一些作料和青蛙;0型腿侵略者将猪称花姑娘;侵略者多次误闯儿童团员设道的机关;当地农民将豆子、玉米倒下坡中,将侵略者的军官和翻译官滑倒。这些情节体现了当地农民,儿童团员等人的机智,勇敢。让观看着深深的体会到当时侵略者对中国的侵害及农民军和八路军的反抗效果,体现出了愚蠢的侵略者永远都抵抗不住勇敢的人民和八路军。
虽然很多内容我没有说到,但都非常生动,有趣,搞笑。深刻表现出农民军的机智,即侵略者的愚蠢。
《举起手来》这部电影很适合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许多老年人,年轻人,他们都喜欢这部作品,观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感到中国的人都很伟大,包括一位八九十岁老人,他们都有一颗赤诚的心去保卫自己的家园。从电影中让我感悟到遇到危险困难时一定要勇敢机智。
第五篇:观刘少奇后有感
观刘少奇后有感
听说周末要参观刘少奇故居,我感到很兴奋,我一度崇敬的伟人—刘少奇,这次,终于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了。
刘少奇的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1982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故居是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修缮保管的很好。
乘了近两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来到了刘少奇的故居。首先,工作人员带我们来到了纪念馆。全馆分八个展室,第一是走上革命道路,第二是领导早期工人运动,第三是坚持党的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第四是坚持敌后抗日,注重党建,第五是参与领导夺取全国胜利第六/领导社会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七是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纪念馆出来就来到了刘少奇铜像广场。由于天气很好,游人较多,拍照的人络绎不绝。刘少奇铜像广场好像建在小山坡上,地形开阔,很有些气势;刘少奇铜像立在广场正中,正对着故里牌楼。他身披大衣,手拿一支烟,呈远望沉思状。拾阶而上来到铜像前,对着老人家的铜像,弯腰鞠了一躬。四周冬青、松柏郁郁葱葱环绕,在铜像底座周围环绕盆花。这里规模比韶山要大,建设占地较多。铜像设计是由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的高徒程允贤,在1988年刘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落成。由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揭幕,1998年江泽民为铜像题词。底座高3.1米,像高4米,总高7.1米。两层含义:第一,“七·一”是党的生日,寓意刘少奇一生致力于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第二,刘少奇享年71岁,寓意他光辉伟大的一生。
走进了故居,我们看到了门上这块陈旧的“刘少奇同志旧居”字样的门匾。这块门匾是1959年故居开放时悬挂在槽门上的。在这块门匾的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文革”中,故居被关闭,里面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散尽。唯有这块门匾被花明楼公社一位炊事员冒着风险把它翻过来当成切菜的案板使用,才得以保存。1980年,为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后,乡亲们又敲锣打鼓地把它挂在了故居的门楣上。
另一个小故事是,在1961年刘少奇回乡视察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也是那这间堂屋里,刘少奇找来乡亲们座谈农村现状,果断地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纠正“五风”(指“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重大决策。改变了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命运。这次回乡,刘少奇还把旧居房子分给他们住。村民们不肯接受,刘少奇恳切地说:“拜托大家为我‘守屋’好不好?”刘少奇的诚意让乡亲们无法推辞,先后有6户农民搬进了故居。所以说,刘少奇故居经历了十年浩劫,仍能基本上保存原来的模样,看来是借了点有人居住的光了。
参观完了刘少奇故居,我感触颇多: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记得刘少奇同志曾说:“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刘少奇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统揽全局、缜密分析,采取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