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聆听作家学者真言感受名家大师熏陶
聆听作家学者真言感受名家大师熏陶
11月5日上午,仙游侨中由温超凡老师带队,组织20名文学爱好者到莆田一中参加莆田市校园文学节文学创作专题讲座。全市20所学校1500多名学生到场聆听。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和我省著名作家陈章武分别作 “莫言小说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观” 与“谈谈我的散文创作”的讲座。
我校学生着校服、戴校徽,仪容整齐,遵守会场纪律,投入听讲,认真笔记,感受名家大师的熏陶,获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侨星社长严章敏深有感触:“章武老师说的散文创作的三个秘诀:重在发现、精在表现、贵在创新,对我很有启发。”
杨苓榕感慨地说:“讲座里面的很多观点解开了我写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后我会更深入地去展现我们的生活真实,用心投入地去写。”
其他的同学也都认为不虚此行,都表示很幸运地能参加此次校园文学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侨星文学社编辑)
第二篇:聆听专家教诲 感受大师风采
聆听专家教诲 感受大师风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黔西南州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研修班学习心得
黔西南州晴隆县长流中学 李定国
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可是肌肤的寒冷遮挡不住内心的暖和。2014年12月18日,我们黔西南州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一行240人,飞赴首都,来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说来也怪,这15天,一直是艳阳高照,仿佛上天也在怜惜怕冷的南方人啊!作为一名少、边、穷地区的一线教师的我非常荣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针对我州教师实际设计个性化课程,以“基础教育改革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智慧课堂的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等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考察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交流互动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培训。15天里,与各位专家、学者零距离接触,目睹了各位教育大家的风范,聆听了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心里一直暖融融的。现就学习所得略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首先,听取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杰的《哲学的价值与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发展迅猛,需要我们用哲学的思维,思考这个世界的发展状态。时刻保持对教育的追问,这种永不中断的追问和解答便是哲学,只有不断的追问和解答才能获得教育的智慧。也才能达到教育的顶峰,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收获教育的成功。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叶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事例,充满激情的讲授,使学员听得如痴如醉。课堂评价不必追求高、大、上,要看其设计是否体现了应用语言行动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潜能,也就是使学生学习的角色从接受者成为体验着成为反思者成为发现者最后成为创造者。
南京市浦口行知小学校长、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杨瑞清的《并肩走在行知路上
携手创造精彩人生》。杨老师带领我们踏着名师的足迹探索教育的真谛,走进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杨老师也是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运用于教育教学的代表人物。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其次,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我们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对后进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成为杨瑞清老师一样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
总之,聆听的讲座很多,还有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201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浙江乐清育英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俞国平的《我的学校我的团》;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的《追寻“深刻”的课堂教学,重建“深度学习”的课堂》;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彩平的《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德国洪堡大学青年学者Theo Schierbaum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桂林联合讲座《德国中小学课程设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的《第一动力 第一品质 第一专业---名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黄兴胜的《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北京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汪克良的《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思考》;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的《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思考》;齐鲁师范学院教授李甲奎的《强化职业素质 探索教育创新-----教师素质的专业性与学校管理的现代性专题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于维涛《注重教学设计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长春六中校长、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市首批杰出校长杨天笑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与管理》;山东泰安市实验学校校长程和方、教导主任崔成林的教师讲坛《团队案例教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培训部主任郭磊的《当代社会变革中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著名青年书画家、儿童美术教育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罗一鸣的《借书画之法打开心的潜能》;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的《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各位专家有各位专家的特点,各位大师有各位大师的特色。他们的讲座都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每场讲座都是陶冶情操,思想洗礼的文化盛宴。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要像于维涛教授所说的“要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李甲奎教授所强调的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做好“角色的示范性”。课堂教学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总的来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努力教好学生,真正达到既教又学,不教会学的境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未必是无用之事,某种层面上都具有教育意义。在不经意间或许已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了一颗种子,只待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收获的或是一颗参天大树。教育不在高处,在低处;不在远处,在近处;不在大处,在小处。
第三篇:走聆听专家讲课 感受大师风范
聆听专家讲课感受大师风范
11月9日下午,***“走进***系列讲座:地·接地·接地网”如约在控制管理楼319会议室开讲。此次讲座由***主办,***专家***作为讲师。两个半小时的专家课堂,犹如畅游在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受益匪浅。***主任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课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上内容充实
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主任从我们熟悉的大地到***的接地网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地、接地、接地线、接地体、接地装置、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接地电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专业名词被他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精彩呈现。结合专业知识,他为我们讲解了生活中许多安全常识的来龙去脉。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像直流偏磁、反击电压等更为复杂的专业词汇,他有时用我们熟知的例子做比喻,有时又用画图结合公式推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听了***主任的讲课,让我这个“隔行人”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尾交流互动
在讲课结束后,***主任又专门安排了半个小时的交流提问时间,大家思维相当活跃,提出了很多问题:“**主任,***电缆发热严重是怎么回事?”“**师傅,直流和交流触电哪个更厉害?”“老**,***的接地网络热稳定又将怎么计算?”„„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主任不厌其烦地一一为我们解答。在解答过程中,他全部采用交流互动的模式,让我们有效学习知识的同时,有了更加近距离接触专家的机会。
课下用心感悟
“我们先从生我养我的大地讲起”这样的开场白,拉近听与授者的距离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大师身上朴实无华的品质。“我把所有的规程和研究成果罗列出来,下来大家可以进一步学习”,让我体会到**主任“授之于鱼又授之于渔”良苦用心。讲课虽然结束,但是课下留给我们的许多感悟。只要我们用心感受,我们会发现大师的课堂不仅有渊博知识,还蕴含了他工作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这些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聆听名家讲座,感受文化魅力
聆听名家讲座,感受文化魅力
——观《文化三秦大讲堂》霍松林专访有感
要想灭亡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它的文化,这是霍老先生在讲座时说的一句话,我想,学习乃至研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兴趣形式,更是作为一国之民的一份担当与责任。
——题记
4月14日,可以说是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日子,因为这是第一次,能够亲临现场,聆听人文社科名家霍松林老先生的讲座,心情的激动,无以言表。
我校和陕西省社科联、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了“专访社科名暨家《文化三秦大讲堂》系列专题节目”,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一直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我,得知霍松林老先生将要在我们学校做讲座,内心无比激动。和名家对话的机会屈指可数,这一次,有幸去了现场,置身其中,感受文化魅力。专访一开始,我就感受到了霍老先生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全场掌声如雷,观众的神情充满了对霍老先生的敬慕爱戴之意,这位从教70年的90岁高龄的老人,带给大家的是无穷无尽的震撼与感动。我没有见到所谓的老学究的一点点固执或是迂腐,从霍老先生的言辞中,我能感受到,老先生精神矍铄,关心国家政事,时代的进步与变迁,老人都有所了解。这一点,让我很是佩服,人老心不老,在霍老先生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鼎盛”,从“休养生息”,到“汉唐风采”,我感觉老先生并不是在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历史,而是对过去的一切做一次回顾,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言论,让我觉得文化的魅力太大了,你不必把它当做一种负担,其实它只是作为一国之民应该知道的常识,在面对一切的时候,不一定要把它当作任务,用心体会,认真感受,那就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的熏陶,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在专访过程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动容。霍老先生讲到一半,问主持人自己讲了多长时间,主持人告诉后,考虑老先生年纪大了是不是要休息一下,老先生摆了摆手,说道,“我继续讲。”全场再次爆发震耳欲聋的掌声,我觉得这就是老先生的人格魅力,这就是大师风范。
霍老先生在讲座中全面的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仿佛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画卷,每一幅都在讲述着古老的中华是怎样一步步地进步、升华的,在霍老先生的讲述中,你不会觉得学习是枯燥的,也不会觉得文化只是死死板板的年事统计,那些文化大家,在思想、学术、文学上的造诣,经过霍老先生的讲解,变得更加的合情合理,我们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难以理解,反而会因为那些生动而愿意更加亲近历史、更加喜爱文学。
霍老先生的造诣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现为我校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些殊荣不是死板的简介,而是老先生从教70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见证,每一个头衔背后,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汗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的成就,更难得的是自始至终,老先生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
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先生,桃李满天下,还有许多人和老先生子在我校任教,作为老先生的身边弟子,他们说自己是幸福的,留在老师的身边,时刻谨记老师的教诲,能够经常和老师见面,他们比其他学生要幸福。主持人介绍来到现场的霍老先生的学生,她说很感动,因为大家散落坐在会场各个角落,我想这是对于老先生的尊重吧,因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介绍老先生的学生时,会场又是掌声如潮,我知道,老先生的学生得到了自己学生的爱戴。
从始至终,会场都保持这一种郑重而又温馨的气氛,对话大师,对于我们而言,是对自己的历练,也是思想的升华。大家在向霍老先生提问的同时,不忘向老先生送上自己的祝福。我们衷心希望老先生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这次的讲座,不仅仅是一次中华古代文化畅游之旅,更是对我自己的人格以及思想的升华。霍老先生的讲述不仅仅是风华绝代的精神食粮,更是对我们这些罪过未来建设者的鞭策。身处校园,心怀天下。这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应该做到的。
聆听霍老先生的讲座,我们受益匪浅,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文化三秦大讲堂,让我们对话大师,提升自我。
第五篇:聆听大师课堂,感受教育魅力 (陈丽琴)(共)
聆听大师课堂,感受教育魅力
晓村小学 陈丽琴
全国青年名师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与3月28、29日在黄岩体育馆召开,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有幸能聆听和观摩到各派专家、名师及学者对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演绎。这次研讨观摩会让我真切感受到名师课堂的精彩和智慧,相信对我们这些在努力探索新课标课堂的一线教师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至少,对于我来说我真想把他们的一些精彩课堂设计片段以及一些好教学方法都试上一试。接着就让我来细数他们给我的震撼之处。
一、“如”茉莉散发“轻松、简约、扎实、高效”的花香
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茹茉莉老师的《司马光》一课。她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那样的精当,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甚至细到每一句教学语言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我们一些启发。课堂中茹老师在孩子们充分读书之后开始了反馈。老师一边用简洁的话串讲故事,学生配合老师说出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今天要求学生会读的词语。这个环节一举两得,既知道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巧妙地引导孩子们读了词语。紧接着,茹老师分组呈现词语让孩子们读,再去掉拼音让孩子们读,然后由词语变成生字让孩子们读。这一切,无不根据孩子们识字的特点来进行,轻松扎实。在检测生字词这个环节也设计得相当巧妙。茹老师让孩子们根据读的顺序在生字上标上序号,第一个由老师报,后面的词语指名一些孩子当小老师报。这个环节令人叫绝,不但让孩子们又巩固读了一遍词语,又培养了孩子们倾听的能力。总之,每个环节都轻松、简约、扎实、高效。
二、张祖庆的略读课文长文短教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张老师执教这篇文章都很长,但两位老师都是长文短教,只解读了文中的重点段落,非重点段落只让学生浏览了解大致内容。我不知道如此大刀阔斧地剪裁旁枝斜叶是否适当,因为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舍得把非重点的内容抛掉,总想把文本描写的每一个细节都带领学生细细品来,因此,我的课堂常常显得臃繁不堪。对于宝贵的40分钟,也许精简与提炼是最好的方法了。
三、何捷的作文教学重在陪伴
写作教学,真的让人很无奈。一线教师,一直在苦苦等待,等待一种引领,一次释怀,一份欣慰。每一个写作教学的实践者的心里清楚地知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苦于找寻不到出路。而何捷老师的作文课《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让我领略到,作文教学中老师陪伴的重要性,何老师就重点的一些部分进行指导、评价、修改,这种方法值得推广。
四、许嫣娜夯实语言基础
那么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则是教师不遗余力希望达成的又一目标。课前谈话时由四个小圆一个大圆演变的简笔画“小魔术”,将文中的蜻蜓、水珠、青蛙、小朋友自然引出,多么有情趣;教学中,让孩子们学着青蛙高声地唱一唱,当蜻蜓快活地飞一飞,做水珠舒服地躺一躺,既学习了课文语言,拓展了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契合了儿童的天性,多么有意思;加之古诗的适当引入„„教学就这样在愉悦的课堂交流中,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展开。本课的学习者是已经有一年半识字经验的二年级学生,因此,识字教学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放手,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重难点加以教学。识字教学也可以略微增加难度,从关注生字的识记规律拓展到词语的识记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五、戴建荣的古文教学重读、品
第一次听戴建荣老师的课,是一节小古文《活见鬼》教学的课,非同寻常的课,很令我震动。戴老师教学古文的最大特点是读,反复读,读通顺,读出古文节奏。这看起来也很朴实,读,反复读,变着法子、不同层次读,把古文读通顺,读出节奏。统计一下,孩子们读全文的次数不下十遍,这是全体学生读的,个别孩子的读还更多。看他的读,第一次让学生快速看一遍,指名读,可学生第一次看此文,有很多不认识的生字,没人敢读。老师便示范读,给学生的要求是——边听边把不懂的字注音,画上停顿的小斜线。带着要求听范读,老师这一遍读的真的是字正腔圆,而且节奏音韵特别清晰,高低跌宕的范读镇住了孩子们,也把听课者镇住啦!而后面在学习重点中的读也还是很多的,个别学生的朗读,到最后同学们跟着老师将古文节奏读的那样恰到好处,课堂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戴老师教学古文的第二特点是品,品古文中的内容音韵。在读通顺读出节奏后,戴老师提出“文章写了几个人?”“哪几个?”孩子们在读中找,“用一个字说出文中人物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继续读文,在读中找出来,品读体会文章作者写人物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来描绘特点。如此学习,还是不离文章,在不厌其烦的读书中,在各种即时鼓励中,孩子们掌握古文的内容。品读文字,体会内容,我觉得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这过程孩子们非常高兴,跟着老师的节奏,和老师一起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这一切是那样自然贴切,水到渠成的流畅,孩子们的学习也就处于非常不露痕迹的自然学习中。
他还和我们分享名字的吟唱,他举了他的名字唱给我们听,还教我们如何唱,非常有趣。看到戴老师丰富的表情展示了各个环节,那样有韵味,有平仄之分。老师们都带着盈盈笑意,如孩子般认真地模仿着。不禁想到,连老师们都这样兴致勃勃,何况天生爱动的孩子们呢?
听完课和讲座后,我们的感触是:大师就是大师,与众不同。他们的课听起来是那么自然舒服、如沐春风。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而且不露痕迹,如行云流水。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共性的规律,感悟着成功与失败的思考。身临其境地观摩,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走出去才会感到世界之大,只有走出去才会感到自己的浮浅与知识的溃乏。正所谓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聆听了这些大师们的课,感受了他们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这种思想启发了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今后我会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让孩子们都能在我的课堂上快乐学习并且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