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解析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解析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涵义
这里的“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是指师生充分交
往、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和“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而是一种教学观的重构,“问题评价”是指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整个教学流程包括“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五要素,课型有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问题综合课,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实施原因
1、根本原因:创建学校品牌需要——有效管理,自主发展;有效管理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发展。(手段和目的关系)
2、学校创建品牌现状(1)科研——全国规划子课题、省教研课题;(2)师训——主题: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校本课程:自主发展品牌,学科课程注重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和思维训练。(4)德育——生态班级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环保、学习、自律。(5)教学——教学常规、学习常规(作业)。(6)评估——发展性督导校本评估。(7)环境——数字化校园、绿色学校
三、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有效备课
1、课型选择(以单元或主题为单位)
主课型——问题解决课五种模式:嵌入式问题训练课、问题导学案课、问题综合解决课、问题展示解决课、自主合作探究课;
辅助课型——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训练课
主辅课型的合理匹配
2、问题综合解决课的备课
学生:高质量结构性预习
(1)教师指导下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完成问题导读单,可在问题发现课中完成,把重点、难点、困惑的问题填入问题评价表。
(2)尝试提前完成作业
教师:结构性备课
完成“三单一案”(问题导读单、问题生成单、问题训练单)
3、问题生成(1)问题导读单开发策略:问题发现课前(预习时)教师发放问题导读单,如何设计导读单?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生需要在教学设计前理清问题分类,问题包括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针对所教学科内容,通过深度学习后清理出四类问题,看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后能否解决文本的基本问题,将不能解决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认真地、系统地填入《问题评价表》。
(2)问题生成单开发策略:问题生成课前发放问题生成单,生成方式有两种,学生生成问题质量较好的,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为主,反之,以教师生成的为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性、原理性、习题性、拓展性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要求学生将深度学习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入《问题生成单》,小组合作学习时,当学生个体在小组长引导下生成问题后,要组织组内成员进行交流,简单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填入《小组问题生成表》,小组展示生成问题,引发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小组展示可以按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方式,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参加讨论和交流,发表小组生成的一致性意见,最后生成班级共性问题,在生成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问题引向深入,同时要帮助学生解决问
题。
(3)问题训练单开发策略:问题训练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学生感到困惑的共同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预测)精心设计的,训练时间、训练量、训练难度要根据学生能力适当把握。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恰当时间发给学生,每个小组在小组长和学科长指导下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尽量提高准确率和合格率。可在问题解决课前生成,可在课堂展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训练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有效回顾知识,如何迁移知识,如何有效思考问题等,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结果,在相互竞争评价,探究科学答案。
4、有效教案设计
(1)设计要素:学生、课程、情境、自己、设计。
(2)设计内容
简介:理念、课型、教学要求、学生认知现状、组织、方法、教学目的教材背景-版本、单元、课题、授课班级、授课地点、学生人数、学时等。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设计理念与思路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关键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呈现目标、问题导学—评价学习、问题生成—合作评价、问题训练—评价指导、总结概括-提升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件: “三单”及课外资料
(二)有效上课(问题解决课)
六要素:问题、对话、情境、指导、训练、评价
五环节:
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3分钟)
问题导读、评价学习(8—12分钟)
问题生成、合作解决(8—15分钟)
问题训练、科学指导(5—8分钟)
总结概括、提升意义(1—5分钟)
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1-5分钟)
自主学习,合作评价(10—12分钟)
小组讨论,生成问题(5-8分种)
针对问题,有效指导(3-5分钟)
问题训练,知识迁移(6-10分钟)
问题评价,规范指导(3-5分钟)
归纳概括,提升意义(2—5分钟)
(三)有效评课体系
三维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部分:学生学习情况占40%、教师教学情况占30%、教师教学素养占30%等三个维度来进行综合评价。(单独使用)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从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方面考查五要素是否充分体现。五要素为“主体”、“兴趣”、“交往”、“思考”、“生成”等。
教师教学情况评价,主要从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角度考察五要素是否充分体现,五要素为“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等。
教师素养评价,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考查五要素是否充分体现,五要素为“情绪”、“技能”、“组织”、“方法”、“设计”等。
四、观课
1、观课与听课的区别:“观”字,包含着观察、学习、吸收、采集、思考、研究等含义。观课是一次高智商活动,是观察者开启高级思维活动进行全身心投入、全方位采集多元信息的智力工作,是观察者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和信息采集工具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教学真实情景中获取原始教学信息资料,并根据原则性的理性标准对情境化的感知信息进行加工研究、反思学习、评价分析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2、观课的目的是研究、交流、改进和发展。
第二篇: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
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
(一)韩立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00088
[内容摘要]“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教学模式。基本涵义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本模式运行要求课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相应地发生变化:一是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综合解决课”等;二是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等;三是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
[关键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合作;探究训练;全面发展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否有一种最适用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一直在困绕着教育研究者。自2006年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视野下,开展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了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有效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重大突破是研究视阈由“知识传授型”教学范式转向“知识建构型”教学范式,在“知识建构型”理论视野下,创新性地建构的“有效教学”基本理论,重新界定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这里的“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认为“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经过深刻分析“知识传授型”教学的“先教后学”特征弊端,结合学生发展、教师成长需要,提出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广州颐和实验学校和内蒙古乌丹五中等实验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受到了令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满意的实验效果。
一、两种范式分析
“知识传授型”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课堂讲授行为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研究,轻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责任、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相对积极主动,而学生学习变得被动消极,便养成了“老师推着学生走”的被动学习习惯,逐步使教师和学生便形成了一个“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或先听老师讲解学生后做练习”的习惯思维。从行为特征上,可以概括为“先教后学”。这种教学经过代代相传,“知识传授型”教学活动就走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先教后学”型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的优点很多,大规模授课,如果学习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迫切需要,那么,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益是很高的。但是,也有致命的弱点,这种教学范式,最终将导致教书匠式的、经验型的“勤”教师和真正意义上的懒
学生。因为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过程和方法,无论学习多少年,始终使学生没有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没有学会自主学习,最终失去的便是终身学习能力。
“知识建构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教学类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适当情境下给予智慧型指导和帮助。那么,如何创建“知识建构型”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两点:一是教师角色要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二是在教与学行为方式上,教师要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逐步建立“先学后导”教学思维,构建“先学后导”教学范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反思型、智慧型的“懒”教师和善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勤学生,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核心概念提出
本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先学后导”概念是在“知识建构型”视野下针对“知识传授型”视野中的“先教后学”提出来的新概念;“问题评价”是针对“知识传授型”视野中的忽视问题解决教学提出来的新概念。本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建
构主义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总结性研究而提炼出来的,是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了新的行动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教学思维。行动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在教师智慧型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始终鼓励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那些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学生要给予规范而科学的指导。这里的“学”,有两层涵义:一是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二是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里的“导”,是指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有三层涵义:“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和“生本联导”。
“问题评价”,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以及学习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问题评价”的学习思维。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结构化学习,要本着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来展开,同时要在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拓展等各个阶段都要嵌入评价,保障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生成质量以及问题解决的质量。
三、模式框架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就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评价为手段”就是在三个阶段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和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感悟知识,提升意义的目的;“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就是在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即使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从操作层面上看,文本知识的教与学过程分“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来进行,把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别取“发现”、“生成”、“解决”三个英语单词的首字组成“FFS”),简称为FFS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要素,教师和学生要树立这种要素意识,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称基本的三个操作性行动,各行动的主要任务描述如下: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备”来发现文本问题。具体是指教师结构化备课和学生结构化预习中,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尚未解决问题提交给学科教师,教师将学生未知问题作为重要课程资源融合到结构化备课中。学生使用《问题发现单》,系统整理自己所发现的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通过自我评价解决后对尚未解决问题,经过学习小组合作提炼后提交给学科教师。这一行动主要是可在课前实施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逐步养成结构化预习的好习惯。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方式为自我生成、合作生成等。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问题单》内容,生成文本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问题生成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和训练来完成;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生成问题,通过对话、展示、辅导、评价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生成课”实施,也可以在课前结构化预习中生成。本要素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
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问题生成课”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要求学科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精心设计和开发《问题训练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完成。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解决课”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上述三个要素如何得到有效体现,可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课型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来设计,对容量小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节“综合解决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对容量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两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容量大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三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由此引发的主要变化是课型变化、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第三篇: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
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 ——兼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新课程“FFS”教学模式
韩立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00088 [内容摘要]“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教学模式。基 本涵义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问 题探究学习。本模式运行要求课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相应地发生变化:一是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综合解决课” 等;二是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等;三是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
[关键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合作;探究训练;全面发展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否有一种最适用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一直在困绕着教育研究者。自2006年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 略研究”课题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视野下,开展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了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有效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重大突破是研究视阈由“知识传授型”教学范式转向“知识建构型”教学范式,在“知识建构型”理论视野下,创新性地建构的“有效教学”基本理 论,重新界定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 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这里的“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认为“有效教学”不 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经过深刻分析“知识传授型”教学 的“先教后学”特征弊端,结合学生发展、教师成长需要,提出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广州颐和实验学校和内蒙古乌丹五中等实验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受到了令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满意的实验效果。
一、两种范式分析
“知识传授型”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课堂讲授行为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研究,轻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责任、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变得相对积极主动,而学生学习变得被动消极,便养成了“老师推着学生走”的被动学习习惯,逐步使教师和学生便形成了一个“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或 先听老师讲解学生后做练习”的习惯思维。从行为特征上,可以概括为“先教后学”。这种教学经过代代相传,“知识传授型”教学活动就走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 “先教后学”型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的优点很多,大规模授课,如果学习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迫切需要,那么,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益是很高的。但是,也有致 命的弱点,这种教学范式,最终将导致教书匠式的、经验型的“勤”教师和真正意义上的懒学生。因为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过程和方 法,无论学习多少年,始终使学生没有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没有学会自主学习,最终失去的便是终身学习能力。
“知识建构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教学类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 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适当 情境下给予智慧型指导和帮助。那么,如何创建“知识建构型”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两点:一是教师角色要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二是在教与学行为方式上,教师要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逐步建立“先学后导”教学思维,构建“先学后导”教学范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反思型、智慧型的“懒”教师和善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勤学生,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核心概念提出
本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先学后导”概念是在“知识建构型”视野下针对“知识传授型”视野中的“先教后学”提出来的新概念; “问题评价”是针对“知识传授型”视野中的忽视问题解决教学提出来的新概念。本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实际 进行总结性研究而提炼出来的,是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了新的行动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教学思维。行动要求:教 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在教师智慧型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始终鼓励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那些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 师或学生要给予规范而科学的指导。这里的“学”,有两层涵义:一是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 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二是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概念 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里的“导”,是指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 有三层涵义:“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和“生本联导”。“问题评价”,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以及学习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 逐步建立这种“问题评价”的学习思维。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结构化学习,要本着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来展开,同时要在问题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等各个阶段都要嵌入评价,保障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生成质量以及问题解决的质量。
三、模式框架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就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评价为手段”就是在三个阶段 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和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感悟知识,提升意义的目的;“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就是在三个阶段 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 合性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即使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 “学”的模式。从操作层面上看,文本知识的教与学过程分“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来进行,把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问题发现+问题 生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别取“发现”、“生成”、“解决”三个英语单词的首字组成“FFS”),简称为FFS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先学后导-问题 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要素,教师和学生要树立这种要素意识,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称基本的三个操作性行动,各行动的主要任务描述如下: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备”来发现文本问题。具体是指教师结构化备课和学生结构化预习中,根据知识技 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尚未解决问题提交给学科教师,教师将学生未知问题作为重要课程资源融合到 结构化备课中。学生使用《问题发现单》,系统整理自己所发现的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通过自我评价解决后对尚未解决问题,经过 学习小组合作提炼后提交给学科教师。这一行动主要是可在课前实施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逐步养成结构化预习的好习惯。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方式为自我生 成、合作生成等。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问题单》内容,生成文本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设计面向全 体学生学习的《问题生成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和训练来完成;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生成问题,通过对话、展示、辅导、评价等方 式来解决问题。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生成课”实施,也可以在课前结构化预习中生成。本要素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学会发 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问题生成课”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 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要求学科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精心设计和开发《问题训练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 过多元化训练来完成。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解决课”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
上述三个要素如何得到有效体现,可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课型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来设计,对容量小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节“综合解决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 对容量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两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容量大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三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由此引发的主要变化是课型变化、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四、与“FFS”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型变化
“FFS”教学模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型。在课型研究方面,对现行“自习课”、“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进行了创新和调整,提出了“问题发现 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问题综合解决课”。课型调整不影响学校现有教学制度,调整权利放给任科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根据教学需要自 行选择与安排。四种类型课的主要任务和流程描述如下:
“问题发现课”主要目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反复阅读、深入文本、感知内容、体验意义、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过 程中,解决简单的和基本的问题,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认为重要的问题,认真地、系统地填入《问题发现单》。为下一步的“问题生成课”做好准备。如果学生在 课前有结构化预习的时间,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发现单》,那么,这个“问题发现课”可以忽略。教师在“问题发现课”的角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 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角色主要是善于自主合作学习的主动者和责任者,教师对那些发现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及 时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问题生成课”的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1-5 min)
2、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讨论(15-18 min)
3、问题发现,完成任务,小组评价(10-12 min)
4、个性问题,小组解决,合作探究(5-10 min “问题生成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是学生带着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自主学习,评价《问题发现单》;其次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再次小组间交流合作、排疑解难、系统思考、筛选组合,最后生成全班的共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师生共同交流、评价、帮助来解决;最后教师在适当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问题生成单》。教师在问题生成课的角 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督促者、鼓励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对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 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一直带着问题去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评价(6-8分钟)
3、个性问题,小组展示,规范指导(10-12分钟)
4、问题生成,小组解决,合作评价(5-10分钟)
5、共性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延伸(2-5分钟)
“问题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记忆、提升能力;首先是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回顾问题,呈现问题;其次对问题进行归纳和 科学指导,在学生广泛占有学习资源的前提下和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有效评价和解决,进而对解决的问题再次系统归纳,指导学生有效记忆、占有知 识;再次对主要问题进行多元化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问题训练单》。教师角色依然是资源提供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对于那些大胆解决问题,富有创造 性思维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流程如下:
1、自主学习合作评价(10-12分钟)
2、小组讨论,生成问题(5-8分钟)
3、针对问题,有效指导(3-5分钟)
4、问题训练1,知识迁移(6-10分钟)
5、问题评价,规范指导(3-5分钟)
6、归纳概括,提升意义(2-5分钟)
“综合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 力。“综合解决课”比较适合教学容量少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现个性问题,经过小组交流生成小组问题,教师直接 参与各组学习活动,对重点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训练,全面提升能力,对共性问题进行规范指导;最后是教师归纳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生成意义,拓展视野。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min)
2、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使用《问题生成单》)(5-10min)
3、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min)(使用《问题训练单》)
4、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min)
5、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老师、学生均可实施)(3-5min)以上四种课型是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有效教学实际需要而逐步完善的。至于选择什么课型,没有严格的规定,学科教师要根据年级特征、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学习任务来选择和创新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型,衡量创新的标准就是要看课堂教学效益是否得到明显提高。
五、与“FFS”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师角色变化
“FFS”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根本性转变,从真正意义上,由课程复制者转变课程开发的研究者;有知识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发现者;由知识抄写者转变为 学习活动设计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教师在备课、上课、评课等不同环节的角色也将1发生变化,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教 材到教案,而是“师生共备”;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线性参与,而是“师生共学”;课后评价不是教师层面的主观评价,而是“师生共省”。
“FFS”教学模式一个贯穿教与学过程的操作性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按“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 “问题综合解决课”的课型要求及流程来精心设计。尤其是在备课态度上需要教师用“心”备课,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法;不仅是过程设计,还要开发工具;不仅 编写教案,还要创建教学文件夹。只有这样,才能满足“FFS”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从备课的操作层面上讲,教师由粗放式教学变为精细化教学;由经验式教学变为科学化教学。备课要以按单元备课或主题备课,提倡备课生活化理念,要求教师在工 作生活中长期积累课程资源,对所承担教学任务要长期备课。概括起来称为“一夹一案+三单”,“一夹”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创建一个备课文件夹;“一案” 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设计一个完整教案;“三单”是指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研发《问题发现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其中《问题训练 单》的研发和设计,要根据教学任务和课型需要研发“问题拓展课”中使用的《问题训练单
(二)》内容。从备课过程来看,教师备课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生成问 题、解决问题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学习,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体验过程。
六、与“FFS”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变化
“FFS”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先学后导”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继而使问题能力化,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在学生操作层面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愿景,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接受“先学后导、问题评 价”教学思想,具体贯彻“预习结构化”、“学习责任化”、“评价多元化”、“时间效益化”和“记忆高效化”的行动理念。课前,努力使学生被动性学习转变为 主动性学习,逐步使学生学会依据文本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学习内容事先进行结构化预习,人 人完成《问题发现单》,并及时评价预习效果;课中,使学生等待式学习变为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启开学生嘴,让他们说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和同学投入到有效学习中来,积极完成《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课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三、七、十五有效复习法则”,按时进行回归性复习,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学业成绩持续提高。
从实验情况来看,转变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尽快培养学生新型学习习惯,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使理论下移,开 放和设计了20余种使实验教师和学生接受的教学行动工具表。通过近2年多的实验研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难度不大,约有1各月左右时间,就能基本适应和实现 转型。
七、“FFS”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分析
从FFS教学模式实施进程来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开始阶段建构的是“教师支持型有效课堂教学”,在“问题发现”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发现问 题,完成《问题发现单》;在“问题生成”环节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话,并设计具有任务驱动性的《问题生成单》,让学生完成《问题生成单》;在 “问题解决”环节中,由教师呈现问题、创设情境、规范指导、科学评价,组织学生训练问题,让学生完成事先设计的《问题训练单》。经过一段时间实施以后,教 师和学生基本适应该模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得到调动,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时便进入第二阶段,即“学生支 持型有效课堂教学”。达到这个阶段以后,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论哪个环节学生不在完全依靠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自主、自觉、自愿地 完成《问题发现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学科教师任务是提供有效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困惑的疑难问题提供高明的指导和服务,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和质量,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和探索,山东省枣庄市、广州颐和实验学校和内蒙古赤峰市乌丹五中等实验学校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受到了令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满意的实验 效果,认为这是一种有较强的针对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如广州颐和实验学校为例,鲁珊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实施三个月后全班学生语文成绩由 77.78上升到86.3分,其中第六单元测试成绩比第二单元成绩相比人均提高8.52分;标准分由16.65开始下降8.22分,充分表明学生差异正在 逐步缩小。
广州市颐和学校语文单元测试成绩平均分提高情况
从实验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几乎是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学习,明显地缩小了学生之间差异,大 面积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通过课堂观察看出,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在真正地听、真正地思、真正地议、真正地做,学生在有效课堂中是真实、个性、活泼、有效地 学习。最让人振奋的是,FFS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让我们感悟到素质教育理念处处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做到了面向全体,促进每位学生主动发展和全面 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雁冰著:《课程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本文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篇: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韩立福教授简介
韩立福,1963年生,教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师从于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研究方向教育评价、新课程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近年来,在国内教育类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若干,专著有《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有效备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有效评课》和《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合著《新课程教学方法指要》。主编《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新课程教师礼仪规范与指导》等10余部。2005年主持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效益评估项目,完成《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效益评估报告》。现主持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是课题研究主持人。研究特点在于开展务实性的行动研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近几年长期深入地区教育、基层学校,持续听课指导1600多节,每年帮助一线教师备课上课100余节,深受基层学校欢迎。现任职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教学模式简介:
一、核心理念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就是以问题为任务,贯穿学习过程,驱动学生自学,教师组织、指导、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有所得。个人认为,这个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帮助下的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自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师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学习过程。
二、实践环节
1、构建学习小组
(1)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了解学生,完成《全景式评价表》;(2)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学科特长、班级学生人数,合理搭配,4---6人一组,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3)组内推选小组长、学科长(照顾学科特长,负责本组该学科学习的组织),记录员轮流担任;
(4)班主任和学科教师采用激发愿景、角色机制、评价机制、问题生成、问题训练等策略培养小组不断成长。
(2)建立知识模块归纳表;
(3)采用“3715”回归复习评价章及时复习;(4)创建学科文件夹。教师回归评价型指导策略:
(1)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回归性复习(回归到原点);(2)采用《契约评价表》复习;(3)做好学生作业评价;(4)狠抓学生成绩评价;
(5)根据课标要求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
三、实践效果
1、直接效果:
提高学习力,学业成绩明显提高;
提高兴趣力,人人体验成功快乐;
提高思考力,人人思考分享成果;
提高表现力,人人展示张扬个性;
提高情感力,真正合作完善人格;
提高体育力,积极运动体力支持。
以分数而言,小学每科平均95分以上,初中每科平均90分以上,高中每科平均85分以上。
2、间接效果(学生形成黄金般的素质):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元思维和积极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五篇: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
韩立福: 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否有一种最适用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一直在困绕着教育研究者。自2006年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视野下,开展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了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有效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重大突破是研究视阈由“知识传授型”教学范式转向“知识建构型”教学范式,在“知识建构型”理论视野下,创新性地建构的“有效教学”基本理论,重新界定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这里的“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认为“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经过深刻分析“知识传授型”教学的“先教后学”特征弊端,结合学生发展、教师成长需要,提出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广州颐和实验学校和内蒙古乌丹五中等实验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受到了令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满意的实验效果。
一、两种范式分析
“知识传授型”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课堂讲授行为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研究,轻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责任、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相对积极主动,而学生学习变得被动消极,便养成了“老师推着学生走”的被动学习习惯,逐步使教师和学生便形成了一个“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或先听老师讲解学生后做练习”的习惯思维。从行为特征上,可以概括为“先教后学”。这种教学经过代代相传,“知识传授型”教学活动就走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先教后学”型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的优点很多,大规模授课,如果学习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迫切需要,那么,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益是很高的。但是,也有致命的弱点,这种教学范式,最终将导致教书匠式的、经验型的“勤”教师和真正意义上的懒学生。因为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过程和方法,无论学习多少年,始终使学生没有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没有学会自主学习,最终失去的便是终身学习能力。
“知识建构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教学类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适当情境下给予智慧型指导和帮助。那么,如何创建“知识建构型”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两点:一是教师角色要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二是在教与学行为方式上,教师要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逐步建立“先学后导”教学思维,构建“先学后导”教学范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反思型、智慧型的“懒”教师和善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勤学生,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核心概念提出
本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先学后导”概念是在“知识建构型”视野下针对“知识传授型”视野中的“先教后学”提出来的新概念;“问题评价”是针对“知识传授型”视野中的忽视问题解决教学提出来的新概念。本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总结性研究而提炼出来的,是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了新的行动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教学思维。行动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在教师智慧型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始终鼓励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那些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学生要给予规范而科学的指导。这里的“学”,有两层涵义:一是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二是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里的“导”,是指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有三层涵义:“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和“生本联导”。
“问题评价”,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以及学习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问题评价”的学习思维。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结构化学习,要本着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来展开,同时要在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等各个阶段都要嵌入评价,保障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生成质量以及问题解决的质量。
三、模式框架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就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评价为手段”就是 在三个阶段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和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感悟知识,提升意义的目的;“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就是在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即使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从操作层面上看,文本知识的教与学过程分“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来进行,把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别取“发现”、“生成”、“解决”三个英语单词的首字组成“FFS”),简称为FFS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要素,教师和学生要树立这种要素意识,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称基本的三个操作性行动,各行动的主要任务描述如下: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备”来发现文本问题。具体是指教师结构化备课和学生结构化预习中,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尚未解决问题提交给学科教师,教师将学生未知问题作为重要课程资源融合到结构化备课中。学生使用《问题发现单》,系统整理自己所发现的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通过自我评价解决后对尚未解决问题,经过学习小组合作提炼后提交给学科教师。这一行动主要是可在课前实施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逐步养成结构化预习的好习惯。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方式为自我生成、合作生成等。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问题单》内容,生成文本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问题生成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和训练来完成;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生成问题,通过对话、展示、辅导、评价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生成课”实施,也可以在课前结构化预习中生成。本要素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问题生成课”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要求学科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精心设计和开发《问题训练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完成。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解决课”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上述三个要素如何得到有效体现,可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课型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来设计,对容量小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节“综合解决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对容量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两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容量大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三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由此引发的主要变化是课型变化、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四、与“FFS”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型变化
“FFS”教学模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型。在课型研究方面,对现行“自习课”、“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进行了创新和调整,提出了“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问题综合解决课”。课型调整不影响学校现有教学制度,调整权利放给任科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与安排。四种类型课的主要任务和流程描述如下:
“问题发现课”主要目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反复阅读、深入文本、感知内容、体验意义、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过程中,解决简单的和基本的问题,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认为重要的问题,认真地、系统地填入《问题发现单》。为下一步的“问题生成课”做好准备。如果学生在课前有结构化预习的时间,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发现单》,那么,这个“问题发现课”可以忽略。教师在“问题发现课”的角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角色主要是善于自主合作学习的主动者和责任者,教师对那些发现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问题生成课”的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1-5 min)
2、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讨论(15-18 min)
3、问题发现,完成任务,小组评价(10-12 min)
4、个性问题,小组解决,合作探究(5-10 min)
“问题生成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是学生带着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自主学习,评价《问题发现单》;其次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再次小组间交流合作、排疑解难、系统思考、筛选组合,最后生成全班的共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师生共同交流、评价、帮助来解决;最后教师在适当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问题生成单》。教师在问题生成课的角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督促者、鼓励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对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一直带着问题去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评价(6-8分钟)
3、个性问题,小组展示,规范指导(10-12分钟)
4、问题生成,小组解决,合作评价(5-10分钟)
5、共性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延伸(2-5分钟)
“问题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记忆、提升能力;首先是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回顾问题,呈现问题;其次对问题进行归纳和科学指导,在学生广泛占有学习资源的前提下和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对问题进行有效评价和解决,进而对解决的问题再次系统归纳,指导学生有效记忆、占有知识;再次对主要问题进行多元化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问题训练单》。教师角色依然是资源提供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对于那些大胆解决问题,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流程如下:
1、自主学习合作评价(10-12分钟)
2、小组讨论,生成问题(5-8分钟)
3、针对问题,有效指导(3-5分钟)
4、问题训练1,知识迁移(6-10分钟)
5、问题评价,规范指导(3-5分钟)
6、归纳概括,提升意义(2-5分钟)
“综合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解决课”比较适合教学容量少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现个性问题,经过小组交流生成小组问题,教师直接参与各组学习活动,对重点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训练,全面提升能力,对共性问题进行规范指导;最后是教师归纳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生成意义,拓展视野。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min)
2、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使用《问题生成单》)(5-10min)
3、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min)(使用《问题训练单》)
4、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min)
5、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老师、学生均可实施)(3-5min)
以上四种课型是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有效教学实际需要而逐步完善的。至于选择什么课型,没有严格的规定,学科教师要根据年级特征、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学习任务来选择和创新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型,衡量创新的标准就是要看课堂教学效益是否得到明显提高。
五、与“FFS”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师角色变化
“FFS”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根本性转变,从真正意义上,由课程复制者转变课程开发的研究者;有知识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发现者;由知识抄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教师在备课、上课、评课等不同环节的角色也将1发生变化,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教材到教案,而是“师生共备”;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线性参与,而是“师生共学”;课后评价不是教师层面的主观评价,而是“师生共省”。
“FFS”教学模式一个贯穿教与学过程的操作性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按“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问题综合解决课”的课型要求及流程来精心设计。尤其是在备课态度上需要教师用“心”备课,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法;不仅是过程设计,还要开发工具;不仅编写教案,还要创建教学文件夹。只有这样,才能满足“FFS”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从备课的操作层面上讲,教师由粗放式教学变为精细化教学;由经验式教学变为科学化教学。备课要以按单元备课或主题备课,提倡备课生活化理念,要求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长期积累课程资源,对所承担教学任务要长期备课。概括起来称为“一夹一案+三单”,“一夹”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创建一个备课文件夹;“一案”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设计一个完整教案;“三单”是指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研发《问题发现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其中《问题训练单》的研发和设计,要根据教学任务和课型需要研发“问题拓展课”中使用的《问题训练单
(二)》内容。从备课过程来看,教师备课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学习,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体验过程。
六、与“FFS”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变化
“FFS”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先学后导”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继而使问题能力化,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在学生操作层面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愿景,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接受“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思想,具体贯彻“预习结构化”、“学习责任化”、“评价多元化”、“时间效益化”和“记忆高效化”的行动理念。课前,努力使学生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逐步使学生学会依据文本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学习内容事先进行结构化预习,人人完成《问题发现单》,并及时评价预习效果;课中,使学生等待式学习变为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启开学生嘴,让他们说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和同学投入到有效学习中来,积极完成《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课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三、七、十五有效复习法则”,按时进行回归性复习,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学业成绩持续提高。
从实验情况来看,转变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尽快培养学生新型学习习惯,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使理论下移,开放和设计了20余种使实验教师和学生接受的教学行动工具表。通过近2年多的实验研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难度不大,约有1各月左右时间,就能基本适应和实现转型。
七、“FFS”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分析
从FFS教学模式实施进程来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开始阶段建构的是“教师支持型有效课堂教学”,在“问题发现”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完成《问题发现单》;在“问题生成”环节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话,并设计具有任务驱动性的《问题生成单》,让学生完成《问题生成单》;在“问题解决”环节中,由教师呈现问题、创设情境、规范指导、科学评价,组织学生训练问题,让学生完成事先设计的《问题训练单》。经过一段时间实施以后,教师和学生基本适应该模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得到调动,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时便进入第二阶段,即“学生支持型有效课堂教学”。达到这个阶段以后,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论哪个环节学生不在完全依靠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自主、自觉、自愿地完成《问题发现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学科教师任务是提供有效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困惑的疑难问题提供高明的指导和服务,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和质量,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和探索,山东省枣庄市、广州颐和实验学校和内蒙古赤峰市乌丹五中等实验学校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受到了令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满意的实验效果,认为这是一种有较强的针对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如广州颐和实验学校为例,鲁珊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实施三个月后全班学生语文成绩由77.78上升到86.3分,其中第六单元测试成绩比第二单元成绩相比人均提高8.52分;标准分由16.65开始下降8.22分,充分表明学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