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初中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经过几个月的网上学习,我逐渐认识到初中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美术教学评价问题形成的根源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认清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
正确的评价将会促进被评价者健康的成长,错误的评价将会造成被评价者对目标的迷茫和心灵的创伤,所以评价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只有真正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什么是正确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所谓“改善”的实现,即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从而对教学加以调节,使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围绕新大纲中明确指出的教学目的。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经验和内容,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启发性的开放的、多元的,我们的教学评价的取向和方法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即应将新颖性、独创性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指示,而不是以一种狭义的正误标准来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等互动的多种形式。只有采用了多种评价形式,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个性,才能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美术教学的“的”。
2、树立立体的美术教育评价观
大多评价者都希望自己的评价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有时却事与愿违。这都是因为评价观的单
一、片面所决定的,唯有转变观念树立由多元化交织的立体的美术教育评价观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1)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
评价观是教育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如:教育价值观取向多元的评价者,将会对被评价者的过程性、发展性、导向性、激励性、调控性等进行多元的综合评价。而教育价值观取向一元的评价者将会用唯一标准对评价者做出唯一评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应考虑每个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多元的评价状态。应从以往过于重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状态到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进行多元的评价。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从对特长生的鉴定、选拔转向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及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评价的主体从单向性转向多向性和交互性;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我们的美术教育者,唯有树立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评价观才能使美术教学由技能传授转向素质教育,才能真正通过美术教学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
(2)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丰富多样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抽象的“人”,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有教师评价学生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还应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建立起评价对象多元的评价方式:
(3)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应弱化分数或等级,重评语评价,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针对美术可视性的特点,在校内或校外举办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进入社会,得到大众的广泛评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将学生的美术作品拍照或印成画册,利于相互交流学习和专业人士的评价与指导。
由多元化形成三维立体的评价,将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鼓励人人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个个在自己的基础之上朝目的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同一标准,而产生压抑、挫折甚至厌学。正因为美术评价没有精确的量化,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评价标准也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高瞻远瞩的发展观,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中不断完善自己。
1、过去人们对美术学科及评价的片面认识
长期以来“美术”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等同于“绘画”,他们认为美术就是用笔和颜料在纸上涂涂画画,美术教师就是教学生画画,对美术教学的评价也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对于美术所包含的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电脑美术等广阔领域了解不多,对于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是认识不够。当然对美术教学的评价也是片面的,孤立的,甚至是错误的。
2、过去美术学科纲领性文件对评价指导不够重视
在我国美术教学中评价问题长期不够重视,回想1992——2000年国家教委制定并实行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对教学评价仅从片面的角度谈到:“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此教学大纲仅从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反应出一点评价的要求,此要求也仅从基础专业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及个性发展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渠道多方位,互评互助的网络式评价。而指导美术教育八年之久的纲领性文件,以使众多美术教师形成了以技能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简单的评价模式,也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问题已是重灾无疑。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
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
林桂华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地理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实践和反思,我们地理教师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也日益高涨来。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自发的成长过程,而是要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教育训练和实践锻炼。那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怎么看待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如何促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1、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人生有两种职业心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要有后一种职业心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用教育这种职业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教师专业化成长才有了“核动力”。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而不是为了培养“高考独木桥”的跨越者而教,树立全新的教育功能观;由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与管理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知识促进者与引导者,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接受式学习向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转变,树立全新教学过程观;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构建多元化课程,从课程的简单应用者转变为课程的整合开发者,树立全新的课程观;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观。
3、终身学习,更新、拓宽知识
贯彻通识精神,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兼通其他各方面知识,建构中学地理教师多元知识结构,是当代成熟中学地理教师的基础特征,也是中学地理教师自主成长的基本突破口。所以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既要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形成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又要形成宽阔的社会科学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博览群书。2.网上猎取。3.进修培训。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科教育硕士的进修等来扩大知识面,提高水平。
4、完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作为教师核心特征的教学能力,除我们上面提到的课堂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讲授能力、课堂教学氛围调控能力、课堂教学导入、结束、提问、语言、体态语、三板能力外,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世纪时代特征的中学地理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如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能力;课程的整合能力;指导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能力;创设丰富教学环境、注意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能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并具备指导学生检索信息、选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科研能力是当代成熟中学教师的重要体现,5、加强与同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交流在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的交流活动按交流媒介的不同,可分为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两种。所谓直接交流是指交流主体面对面的接触与互动。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同伴群体之间的口耳相传的交流方式的认同度是最高的。他们习惯通过个体平等的对话,随处可见的交流获取教学知识。另外,对公开课后的教学点评,地理教师也报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公开课现场的教学质疑与舞台上下的智慧互动,使地理教师不仅了解执教者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了解执教者内涵的设计理念。这样观摩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了专业发展。地理教师的间接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同时参与各种教学论坛的探讨。
现代中学地理教师不是完人,但要努力追求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这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任。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
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
平川区四矿学校:曾海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地理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实践和反思,我们地理教师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也日益高涨来。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自发的成长过程,而是要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教育训练和实践锻炼。那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怎么看待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促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1、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人生有两种职业心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要有后一种职业心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用教育这种职业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教师专业化成长才有了“核动力”。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而不是为了培养“高考独木桥”的跨越者而教,树立全新的教育功能观;由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与管理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知识促进者与引导者,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接受式学习向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转变,树立全新教学过程观;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构建多元化课程,从课程的简单应用者转变为课程的整合开发者,树立全新的课程观;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观。
3、终身学习,更新、拓宽知识
贯彻通识精神,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兼通其他各方面知识,建构中学地理教师多元知识结构,是当代成熟中学地理教师的基础特征,也是中学地理教师自主成长的基本突破口。所以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既要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形成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又要形成宽阔的社会科学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博览群书。2.网上猎取。3.进修培训。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科研修等来扩大知识面,提高水平。
4、完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作为教师核心特征的教学能力,除我们上面提到的课堂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讲授能力、课堂教学氛围调控能力、课堂教学导入、结束、提问、语言、体态语、三板能力外,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世纪时代特征的中学地理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如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能力;课程的整合能力;指导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能力;创设丰富教学环境、注意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能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并具备指导学生检索信息、选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科研能力是当代成熟中学教师的重要体现,5、加强与同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交流在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的交流活动按交流媒介的不同,可分为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两种。所谓直接交流是指交流主体面对面的接触与互动。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同伴群体之间的口耳相传的交流方式的认同度是最高的。他们习惯通过个体平等的对话,随处可见的交流获取教学知识。另外,对公开课后的教学点评,地理教师也报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公开课现场的教学质疑与舞台上下的智慧互动,使地理教师不仅了解执教者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了解执教者内涵的设计理念。这样观摩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了专业发展。地理教师的间接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同时参与各种教学论坛的探讨。现代中学地理教师不是完人,但要努力追求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这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任。扩展阅读:浅谈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成长用多 浅谈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成长
摘要:地理教师专业成长是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研究工作中,通过一定的途径,达到
提升自己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过程。本文围绕制约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作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地理教师专业化成长制约因素途径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地理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实践和反思,我们地理教师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起来。我们对于它的这种与日俱增的热切关注和实践,究其深层原因是缘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对地理教师在教育思想理论水平和自身业务实践水平上的基本要求和能力水平的必然反应,是地理教师不断跟紧时代、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呼唤地理教师专业化,而地理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就是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自发的成长过程,而是要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教育训练和实践锻炼。华中师范大学应俊峰教授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创造性的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其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从应俊峰教授给出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含义既包括学科专业化发展,也包括教育专业化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怎么看待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促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1制约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因素
据一些调查显示,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存在着诸如专业素养普遍较低、专业组织力量薄弱、专业自主差、专业地位仍需提高等问题,面临着急需突破的困境。我认为,任何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大方面,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也不例外。1.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有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不健全,造成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如我国的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教师教育者认可制度、教师教育课程认可制度以及教师教育评估制度等还很不完善;第二,虽然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上对教师的地位待遇权利以及专业组织的发展等方面都作了较完善的规定,但是实践中由于执法不够严或者在落实上有偏差,再加上其它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没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预期的要求。1.2教师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 首先,师范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实效不高。师范学校过于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
道德教育尤其是专业道德、专业精神的培育,这是造成许多新上岗教师没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同时见习实习工作亟待加强。目前,学校教育见习、实习工作时间偏短且安排不合理,实习制度不健全,组织不严密,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佳。其次在教师职后教育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职后教育并没有纳入师范教育的学制体系而达到一体化,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获得培训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除了以半脱产为主的学历提升教育外,主要是根据国家教育时事政策的变迁参加继续教育。而且继续教育多流于形式,实效性差,而且培养模式、培养机制都很僵化,与实际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脱节。1.3缺乏教师研究型、学习型的组织氛围 现代管理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要产生研究型教师首先要形成研究型、学习型组织。而目前的学校组织距此目标还较远,教师发展仍被视为教师个人的事,未能与学校发展计划联系在一起。在学校管理中科学主义盛行,人文关怀不足,不能通过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来感染人,,不能通过建立专业权威来引领人。不少学校管理者迷信写在纸上的条文的约束力,对教师缺乏应有的宽容与耐心,涣散了教师群体共同发展愿景,导致教学工作缺乏崇高感和自律性,教师们被动应付,工作热情低下;缺乏激励和归宿感,缺乏合作学习的组织氛围,不利于激发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1.4教师本人专业理想不高
一部分地理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持有一种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高远的理想,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观念的支撑,缺乏专业提高和教学成功的心理预期,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教学自主意识和是非观念,而失去了不少发展的时机。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有着“自然成熟”倾向,使多数地理教师在“经验型教师”的阶段止步。部分地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做一个称职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结构不够了解,导致现实中地理教师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对学习没有系统的规划,没有非常明确的发展目标。综上所述,作为专业人员的中学地理教师,其专业化水平不尽理想是可想而知。让不具备专业素质的地理教师来承担新课程改革的重任,来执行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目标的新课程势必失败。所以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任重道远。2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在同样一个教育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中,不同的地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既有共性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教师自身状况是当前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地理教师要使自身专业化不断成长,关键是要抓紧机遇,自主成长。2.1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人生有两种职业心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
命的价值”。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要有后一种职业心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用教育这种职业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内心告诉自己,把教师当做事业来看,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功利价值到追求社会价值,追求人生价值;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经验型教师),最终成为人师(专家型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教师专业化成长才有了“核动力”。2.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包括中学地理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要实现如下的观念转变: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而不是为了培养“高考独木桥”的跨越者而教,树立全新的教育功能观;由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与管理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知识促进者与引导者,树立全新的教师观;由学生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发挥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无限潜能,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接受式学习向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转变,树立全新教学过程观;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构建多元化课程,从课程的简单应用者转变为课程的整合开发者,树立全新的课程观;从为评价而评价,转向为了发展而评价,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观。2.3终身学习,更新、拓宽知识
贯彻通识精神,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兼通其他各方面知识,建构中学地理教师多元知识结构,是当代成熟中学地理教师的基础特征,也是中学地理教师自主成长的基本突破口。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进行,知识的融合性大大加强,地理学科在学科的融合与发展方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就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会。所以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既要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形成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又要形成宽阔的社会科学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博览群书。阅读有关杂志、书籍与报纸,如订阅《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大自然》等。2.网上猎取。网上的资源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上网查阅一些知识,例如国内关于“科普”的知名网站就有十几个,“北京科普之窗”的“高科技前沿”就有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软件科学等网页,非常有益于中学地理教学。3.进修培训。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科教育硕士的进修等来扩大知识面,提高水平。2.4完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作为教师核心特征的教学能力,除我们上面提到的课堂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讲授能力、课堂教学氛围调控能力、课堂教学导入、结束、提问、语言、体态语、三板能力外,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世纪时代特征的中学地理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如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能力;课程的整合能力;指导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能力;创设丰富教学环境、注意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由统一规格教育(复制型)向差异性教育(创新型)转变的能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并具备指导学生检索信息、选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科研能力是当代成熟中学教师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师不应该是别人科研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成为研究者。例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结合教育理论加以总结提高的能力;针对不同课型建立相应教学模式的能力;承担科研课题并科学地进行试验的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2.5加强与同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交流在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的交流活动按交流媒介的不同,可分为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两种。所谓直接交流是指交流主体面对面的接触与互动。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同伴群体之间的口耳相传的交流方式的认同度是最高的。他们习惯通过个体平等的对话,随处可见的交流获取教学知识。另外,对公开课后的教学点评,地理教师也报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公开课现场的教学质疑与舞台上下的智慧互动,使地理教师不仅了解执教者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了解执教者内涵的设计理念。这样观摩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了专业发展。地理教师的间接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同时参与各种教学论坛的探讨。
综合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制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看清目前自身在地理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作分析与展望。正如顾明远教授所指出,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现代中学地理教师不是完人,但要努力追求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这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任。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钟潮标2010年10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何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 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
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就必须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
走向成功。
第五篇: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
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
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自己专业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不断更新了知识,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学水平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本学期个人成长专业发展总结如下:
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高超的技能,精湛的师业是树立威信的基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水平、人文内涵、直接关系着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地位。勿庸置疑,学生不会欢迎教学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的教师的。如果一位教师有着渊博的知识、灵巧的教学方法,那么,这位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他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对他所教授的知识就会很感兴趣和易接收。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一项事业。要有精湛的师业必须勤于学习,苦练教学基本功,深钻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成功的尝试中学习。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应试型人才,他们只懂死知识,却少有创新。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转变过去的重选拔职能,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多元化评价指标。注重学习过程,从而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此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教师,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水平才会提高,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的放矢的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升素质的一条捷径就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真的太需要通过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了。反思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也就会提升。
二、先学后教,学为主体。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个个都是发展的重要一环,树立了发展意识,明了了开放需求,确立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明确了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与办学特色,以育人统揽全局,统一思想,与时俱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掌握了以往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点,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努力方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教育教学方法要创新,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新出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中学生所接受,所欢迎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工作中能够准确地回答和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问题,才无愧于这个时代光荣的称号。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认真刻苦地去学习,我很清楚此次目的是学习!是在学习上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升华自我!这短暂的几天的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短短几天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数学的教学真谛:他们重视营造课堂教学环境,重视课堂的趣味性。在此同时我也深深的懂得了在平时教学中要变注入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与技能并重,教师施教之一,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把讲堂变为学堂,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情境,变为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像演员一样体验人生的种种际遇,在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领会语言的真谛。
三、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知识是中学优秀教师从事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基础教育学科综合发展的态势,又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地拓宽知识渠道,加快信息获取速度,以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一个教师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并有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教师做为雕塑孩子心灵的工程师。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为学生的成长感到快乐,在付出与给予中感到满足。往往先是教育了自己,然后再来教育学生,或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这样的教师,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是出于自觉去做。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了一个与天地合一的境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要真正当好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态度谦虚谨慎,气量大度容忍,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沟通,擅长调整人际关系,自我调控和调节的能力较强,淡化得失,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会享受职业生活,增强职业的幸福感,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寻找持久有效的动力。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们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而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读书。读书这么重要,数学教师读什么书呢?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要阅读作为教师要阅读的教育教学书籍之外,还应读数学本专业的相关书籍、读读关于数学发展史的书籍。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同时,用适当的和理解的方式,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做积累性的记录,把这些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这样不仅可以作为自我学习的评价,还能帮助自己认识学习的实力、缺点、倾向、习惯以及下一步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角度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优化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四、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教师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一、换位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教学中我就本着导学、导教的原则,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思考、自由表达、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高,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以及各级各部门的耐心帮助,促使了自己的成长及专业的发展。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