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和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它强调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评价有别于传统评价,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1.评价过程全程性
同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贯穿了几次阶段性
评价(包括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收集的数据更为全面。
2.评价主体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评价以评价为主导的局面,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
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3.评价内容丰富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
件和过程。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了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
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二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
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
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虑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种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
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4.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
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应该被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如果缺乏学生自由、开放、自主地学习这些最基本条件,创新则根本无从谈起。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目录
定义及作用 内涵、目标及意义 类型与多样性 实施过程 要求及问题 特点
方法访谈调查 问卷调查 表格调查 定义及作用
内涵、目标及意义
类型与多样性
实施过程
要求及问题
特点
方法 访谈调查
问卷调查
表格调查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研究性学习和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它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如“节水洁具的设计”就至少需要数学、物理两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内涵、目标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主要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一般来讲,凡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而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属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理解,如果学生只能遵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与路线,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这种“探究学习”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因为它丢掉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设了所谓的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然后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反应往预设的方向上引,不鼓励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不允许学生失败,这样的探究多半是有名无实的伪探究、假探究。
尽管听讲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听讲式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不能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有其独特的好处与必要性。国内有学者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由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认为探究是一种人的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研究性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种学习经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类型与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存在多种类型、多种方式。就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与途径而言,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专门性的”与“渗透性的”两种:两者通过设置独立运作的“研究性课程”(有固定的课时保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有完整的课程方案,有课程实施的监控与评价)来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后者主要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意向、成分有机地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去,比如在课堂互动、作业布置等环节渗透研究学习。
根据探究题材是否固定答案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半开放、半封闭的准探究”和“完全开放的真探究”。前者通常只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究程序去发现早已存在于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后者则要求学生对完全开放的题材或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类型的探究中,学生所要寻找的答案或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未知的,至少从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与结论;甚至在某些时候,连问题本身也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界面、去澄清。显然,后一种研究性学习挑战性更高,更类似于真实意义上的探究。
根据学生探究领域或探究题材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科学领域的探究学习、人文社会领域的探究学习,以及设计与制作领域的探究学习。应当看到,不同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和“行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科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相对来讲大家都比较熟悉,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外乎是:发现和界定问题,提出理论假设,搜集资料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设计与制作领域的研究性学习,一般来讲总会涉及“设计”、“制作”与“评价”三大核心要素。
实施过程
(1)澄清或识别问题。通过讨论和提问,学生识别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清晰而明确地陈述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思路。
(3)围绕问题的解决,制定一个初步的研究计划。一般来讲,学生可以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制订研究计划:“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还需要了解什么?”“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将要做什么?”当然,这个研究计划还会随着后来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现,而加以适时调整与修订。
(4)按计划采取行动,通过诸如问卷、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搜集事物作品等形式,去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
(5)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处理,或者对原有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或者对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
要求及问题
(1)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小班化教学。
(2)研究性学习往往需呀学生走出材料,到户外或社会上进行考察和调研,由于安全问题日益敏感,现在要组织学生搞一次出校门的考察或调查活动极为困难。
(3)相对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来说,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出现的问题。
(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教师很难把握好分寸。有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教师就介入进去,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尝试和发现的机会,以及从教训中进行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已经处于茫然无助、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还无动于衷,漠然以对。
(5)如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尽管有不少学者做过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如根据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或档案袋评价等),但这些策略与方法在实践上往往难以操作,实施起来费时费力,要求评价者具有较高的评价素养。
(6)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除了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还要面对考试竞争的压力。由于搞研究性学习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帮助不大,这对于多数还在为分数而苦苦奋斗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提倡探究无异于天方夜谭。
特点
大凡已经进入初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研究性学习
首先,你不必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既然我们(当然包括我们的父母和相当数量的教师)只关心那些大家都必须学的东西,那么科技人员人好割舍自己的兴趣,任个性特长、潜质潜能消磨殆尽。
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方寸之地,流失十几年的岁月,常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古训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先生于我,必先学于我,凡事依靠老师,凡疑只问老师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既然我们将自己封闭,那么只好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任眼界日趋狭窄,实践能力难以形成。
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优秀学生不断介绍“怎么听”、“怎么练”的经验,老师天天练习“怎么讲”、“怎么考”的基本功。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老题多年“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既然我们只愿意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不能品尝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为此,你不得不去多做几遍不知来源于什么需要的习题,多答几份不知来自什么地方的试卷。既然我们把学习的缰绳放给分数去把握,那就只能失去对学习价值的选择权。
以上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的粗描。当然,这并不说明接受式学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说接受式学习自身需要改革,同时还需要有新的学习方式来完善补充。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
与同学们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你自己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
方法
首先确定调查对象
当确定下研究课题又决定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后,首先做的工作是确定调查对象。根据调查对象,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或称普查)和非全面调查。
中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应当学习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结合起来综合使用的方法。传统的调查研究的方法有个别采访,开调查会,上图书馆收集资料。现代手段增加了网上信息检索。
访谈调查
个别采访、开调查会,采用的是问答式、讨论式,要同被调查者平等对话,采取虚心求教态度,并口问手记。这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之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调查,便是典型调查。其目的是,加强所获信息的准确度和所获资料的可信度,确保调查结论的可靠无误。
问卷调查
在调查研究中,发问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它简便易行、节省时间,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有时用无记名形式问卷,可以获得访问或开调查会所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当然有时发出的问卷无法全部收回,会影响所给材料的代表性。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要重视对问卷的设计。如果想比较顺利地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并使它易于整 理和统计,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① 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应和研究的目的相符合,即题目应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所要测量的变量;
②
问卷要清楚地说明问卷的重要性; ② ③ ④ 问题要简明扼要,客观,不能暗示答案; 整份答卷要尽可能简短;
所问问题不能超出回答者的知识和能力范围;⑥回答问题后的资料要易于列表说明和解释。
设计问卷首先要设计标题,标题要与研究目的相符。其次要写问卷中的指导语,一般包括称谓、研究目的、回答问题的要求,对有关问题的解释,等等。最后要说明联系人、联系地址、电话号码等。
问卷设计好以后,还不能正式使用,需要先做试验性调查,也就是小范围的调查验证问卷内容是否合理,好的保留,不好的淘汰或修改,这样调查问卷表就会更科学可行了。
表格调查
调查表是调查研究中用以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登记,并列有一系列调查项目的表格。
调查表是获得数据的方法,设计时一定要内容明确,按一定顺序或逻辑排列。一般表的后面都附“填表说明”以便说明调查目的和填表要求。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查阅有关资料、访问调查对象、开调查会等等,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特色,可以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互相结合起来使用。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作者:张友肃 文章来源:语文探究学习更新时间:2007-12-10 8:26:4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能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社会责任心和自信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校和教师掌握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完善。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主体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将自主地决定研究学习的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选择学习的场所,聘请研究的指导教师,自主撰写研究报告。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单向参与评价的状况,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多元性特点
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评价者是学生个体,或是学习小组和整个班级;或是单个指导老师和课题指导小组教师们;或是学生家长和与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部门、社区组织和各行业人才。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评价网络,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既有对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探究新知的评价,也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比如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方法、体验和品质的评价。还有对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能力、人际合作交往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评价。这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丰富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多导向的特征。
3.形成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
开题评价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评价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如何确定好研究课题,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和报告,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问题解决中。
实施阶段评价要注重检查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要评定资料的加工和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活动进程,认定阶段研究目标的达成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重视对学生课题活动的指导。
结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参与过程情况。给予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资料的收集与加工、结题报告与答辩、人际交流与小组合作、研究成果的评定与展示等进行评价。在学生选取课题、开题阶段、实施研究和结题阶段等环节通过评价进行诊断,逐步调整完善,按研究方案科学实施,探索最后在全过程基础上形成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激励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一是团队评价的引入,激发学生具有共事合作、尊重他人意见、发现别人长处、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的精神;二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提供学习条件,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要纵向地评价他们的发展和提高,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特长,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5.实践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关注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方法、过程、原理的体验。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也培养了观察、思维、表达和操作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法
根据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多元性、形成性、激励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有利于课程目标完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实施管理出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时,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控、激励、管理功能。
1.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收集学生某一科目学习过程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断学生学习
质量依据的评价方法。其关键是建立学生的档案记录,实事求是地汇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和成果的档案材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真实性,充分表现了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实施课程标准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所做的努力、进步和学习成绩等,展示某个人独特的风格。
档案袋的内容,可以记录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结果,它包括观察日记、访谈记录、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社会调查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学习体会、结题报告等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档案材料的积累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调整和反思提供依据。
2.小组评价法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多采用小组研究策略,课题研究组一般由对同一研究问题感兴趣的5~8位学生组成,课程学习主要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尊重别人意见,遇事商量,学会以团队的集体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群策群力,相互鼓励,争取课题研究的成功。自己的伙伴合作帮,自己的成绩自己争。
“小组评价法”的运用,首先,教师根据各研究小组课题研究情况,分阶段地对学生团队合作进行目标管理;其次研究小组认真填写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记录表,如实反映每次活动同学间团队合作情况和小组成绩;再次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根据预定目标,对小组开展研究情况和个人表现给予评价,运用小组间互评及课题组指导教师阶段性总结,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影响小组团队合作和研究任务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导今后研究工作。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体验和验证,可以全面地反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题中发挥的作用,及时获取小组和个人的成绩。
3.参与评价法
参与评价法,就是把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家长评价及社区评价纳入评价的主体范畴。参与评价的主要做法如下: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抓住评价前准备、评价中诊断和评价后改进等重要环节,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提出自己评定的等级与特长认定,在课题组内相互交流与评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认定建议,以使学生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看到自己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课题研究进一步自主探索,获得研究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发展,使研究性学习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评价、亲身实践、自我改进、鼓励别人的过程。
(2)学生互相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上,应以课题组为单位,兼顾个人的表现。通过课题组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组织总结会、讨论会、分析会、交流会、评审会等,让学生开展个人研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给出每个学生的参考分,最后由课题评定组或班主任认定,评定出等级。学生在互评中实际上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
(3)家长或社区的评价
学生家长或社区组织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向家长或社区进行宣传教育,争取支持和帮助,是搞好研究性课程学习的重要方面。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组织家长或社区组织参加学生开题评审和结题答辩、研究性学习主题班会和评审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某方面环节进行诊断和评价,能够使学生抱着正确的动机和态度,积极认真地参与全过程研究,保证课题研究方向和学生学习方式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家长或社区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
4.定量与定性评价法
教育评价中常凭借直接计数、工具测量等,进行定量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进程,可按开题、过程、结题三个阶段量化指标制成量表,分阶段考核,权重积分以百分制测量。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动机、态度、能力、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很难进行定量测定,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定性评定是把评价对象的表现与某种标准做比较,然后做出价值判断。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活动全过程中的表现,对小组研究结果贡献的大小,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和情感体验,给出等级、评语、学分制结果表达。
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5.作品与技艺展示法
通过评选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作品和文章,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先由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自评能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和文章,然后采用他评方式,评出最?/td>牌罚怀浞终故竞徒涣餮?a href=“http://www.xiexiebang.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技巧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其他观众面前进行直观演示或生动表演,相互间交流与学习,获得启示和成功感。
6.评审答辩法
在研究性课程学习的评审答辩中,通过评审教师或相关专家对照评价指标与标准,做出直觉判断,然后再折算出各项具体指标的得分或等级。在评审答辩中,通过教师或有关专家直接与学生质疑和追问、肯定或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写出成果综合评价,记载答辩成绩,进行师生互动
性的直觉评价,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反思、探索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