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种类

时间:2019-05-15 09: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评论的种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评论的种类》。

第一篇: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第二篇:新闻评论的种类

新闻评论的种类

篇一: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

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详细说明如下: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内容上来说,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形式上说,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写作技巧上说,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风格上说,消息朴

实,通讯富有文采;时效上说,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3、通讯与消息区别

(1)外表形式不同

在外表形式上,通讯与消息有着明显的区别,随便打开一张报纸即可看出:

1)标题不同

一般而言,通讯采用一行标题,即主标题。需要时,通讯也可以加一副标题,即用破折号附加在主标题之后,用以解释或说明标题,把通讯做成两行标题。

一行标题如: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红场易旗纪实 /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

两行标题: 生命之柱 ——张海迪之歌 /在大海中永生 ——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

通讯也少有使用引题的,但不采用三行题的形式;但消息的标题则一行题、二行题、三行题都常用。消息不仅在引题方面区别于通讯,其副题也与通讯的副题不同,它直接说明内容,不采用破折号附加的形式。

2)开头形式不同

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即在导语之前有用异体字标出的“XX社X地X月X日电”或“本报讯”;通讯则没有这种形式,即使使用“电”,也是“电尾”式通讯稿件,用括号尾部附加“XX社X月X日电”,以示所用为通讯社的电传稿。

(2)时效性不同

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

(3)详尽程度不同

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有情节,可以满足读者知详情的需要。消息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使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尽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素材还以生活的原生状态,使文章更生动、具有感染力。通常消息篇幅几十字、几百字最多千字左右,而通讯则四五百字,长则上千上万字。

(4)主题结构不同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快速文体,讲求速报与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有些消息,如简讯,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通讯必须提炼出主题,主题对通讯来说必不可少的。作者在采访中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粗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有主题贯穿起来进行写作。

(5)表现手法不同

通讯与消息的表现手法和写作要求有很大区别。出于反映事实信息的需要,消息报道讲究客观报道,与此相应,消息写作主题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让“他”“他们”以及被报道主人公的名称,身份运行在字里行间极少让“我”出现在报道之中;通讯则不然,出于详尽深入需要,第一、二、三人称各显所长,“我”、“你”、“他”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消息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有抒情,通讯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通讯通常借助文学手法表现主题,通讯包括报告文学,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是就是在于真实性。

总结:通讯和消息两种新闻报道常用体裁,功能也有很大去别。通讯感染力远远超过消息,甚至让人伤感、落泪,也可以让人兴奋、欢呼,而消息一般做不到。还有一项特别功能——情感传播。

4、消息的具体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事实性质分类,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按报道内容分,可以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按写作特点分,可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

性报道和背景报道;按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按写作形式分,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其他的消息形式还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等。

消息体裁的特征:

1)比较短,多为百字或数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

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7)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验性消息实用价值比较大。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5、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工作通讯,但目前,我们的工作通讯写得格式较死板,程式化太强,有必要注意切入角度,写得更鲜活。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6、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则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都有常用的模式。消息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的地方。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

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只在合适时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比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就有如下一段描写:

??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藏北大草原那雄浑、壮美的景色展现在他面前:远方,绵延起伏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近旁,一座座用石块垒成的玛尼堆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一堆堆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丛在阳光下像火一样耀眼。天空,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原野,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风沙弥漫??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以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比较强的文字性,生动活泼而富有文采。在一期报纸上,两种文体相互映衬和补充,使新闻媒体更加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因为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快。有时事发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媒体就开始进行消息报道。而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较长,采访需要比较详细,写稿时间也要长一些。

6、新闻作文怎么写

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关于体裁规范,更多的属于新闻写作的方面的问题,和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规范要求相一致,这里不再赘述。篇二: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

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详细说明如下: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 2 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内容上来说,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形式上说,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写作技巧上说,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风格上说,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时效上说,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3、通讯与消息区别

(1)外表形式不同

在外表形式上,通讯与消息有着明显的区别,随便打开一张报纸即可看出:

1)标题不同

一般而言,通讯采用一行标题,即主标题。需要时,通讯也可以加一副标题,即用破折号附加在主标题之后,用以解释或说明标题,把通讯做成两行标题。

一行标题如: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红场易旗纪实 /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

两行标题: 生命之柱 ——张海迪之歌 /在大海中永生 ——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

通讯也少有使用引题的,但不采用三行题的形式;但消息的标题则一行题、二行题、三行题都常用。消息不仅在引题方面区别于通讯,其副题也与通讯的副题不同,它直接说明内容,不采用破折号附加的形式。

2)开头形式不同

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即在导语之前有用异体字标出的“XX社X地X月X日电”或“本报讯”;通讯 3 则没有这种形式,即使使用“电”,也是“电尾”式通讯稿件,用括号尾部附加“XX社X月X日电”,以示所用为通讯社的电传稿。

(2)时效性不同

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

(3)详尽程度不同

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有情节,可以满足读者知详情的需要。消息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使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尽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素材还以生活的原生状态,使文章更生动、具有感染力。通常消息篇幅几十字、几百字最多千字左右,而通讯则四五百字,长则上千上万字。

(4)主题结构不同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快速文体,讲求速报与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有些消息,如简讯,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通讯必须提炼出主题,主题对通讯来说必不可少的。作者在采访中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粗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有主题贯穿起来进行写作。

(5)表现手法不同

通讯与消息的表现手法和写作要求有很大区别。出于反映事实信息的需要,消息报道讲究客观报道,与此相应,消息写作主题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让“他”“他们”以及 4 被报道主人公的名称,身份运行在字里行间极少让“我”出现在报道之中;通讯则不然,出于详尽深入需要,第一、二、三人称各显所长,“我”、“你”、“他”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消息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有抒情,通讯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通讯通常借助文学手法表现主题,通讯包括报告文学,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是就是在于真实性。

总结:通讯和消息两种新闻报道常用体裁,功能也有很大去别。通讯感染力远远超过消息,甚至让人伤感、落泪,也可以让人兴奋、欢呼,而消息一般做不到。还有一项特别功能——情感传播。

4、消息的具体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事实性质分类,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按报道内容分,可以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按写作特点分,可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按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按写作形式分,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其他的消息形式还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等。

消息体裁的特征:

1)比较短,多为百字或数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篇三:新闻评论的概念及写作实例

新闻评论的概念及写作实例

1、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 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5.常见新闻评论简介与实例

(1)社论

代表报纸对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的最重要的评论形式。党的机关报的重要社论,代表着同级党委说话,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各级党的机关报,经常借助社论的形式,对所属党委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发表指导性的意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论是报纸的重型评论,还常用于表示欢迎、纪念、庆祝之类的场合。

<实例>

人民日报社论

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去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一年来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表明,江泽民主席的这一讲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主席重要讲话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这个讲话完全是从维护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既考虑到全中国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也照顾和维护了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不可动摇的明确原则和坚定信念,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因此,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拥护。一切支持和拥护中国统一的有识之士都热切期待以江主席的八项主张为基础,努力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我们同台湾当局在统一问题上斗争的焦点。事实证明,正是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台湾当局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就在江主席讲话发表之后,李登辉不但不作应有的回应,反而跑到外国,充当外国反华势力的一张牌,大肆进行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发展,直接损害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这些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去年两岸关系出现的紧张局面,是由台湾当局一手造成的。

在这个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李鹏总理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祖国和平统一的一贯的原则立场,这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真诚愿望。

李鹏总理在讲话中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台湾领导人产生方式如何改变,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都改变不了台湾领导人只是中国一个地区领导人的事实”。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和郑重宣示,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虽然李登辉力图为其分裂祖国的图谋披上了一件“民主”的,但其实质仍是企图把台湾分裂出去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也绝不容许改变。任何改变这种事实的图谋都是徒劳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会答应。

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尽管出现台湾当局的严重干扰,在过去的一年中,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和经济合作仍然得到较大发展。事实有力地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符合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任何人想为一己之私而敢冒分裂祖国之大不韪,是同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1996年是我国实施第9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也就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1997年和1999年,中国政府将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继续促进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进一步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同时,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那些搞“台湾独立”的势力的。统一不会一蹴可就,但也不能无限期拖延,更不能容许少数人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不能容许制造“台湾独立”。台湾当局必须立即停止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不仅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来,这样,两岸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目前,海峡两岸中国人都面临当今世界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应当不失时机地共同携手,振兴中华,建设一个统一和富强的中国,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青年报 1996年1月31日

(2)编辑部文章

以报纸编辑部名义,代表报纸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作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的评论形式。它的内容含量一般比社论更大,篇幅比社论更长,涉及和论述的问题更全面,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重要性和权威性与社论一样,时间要求不如社论迫切。

<实例>

李登辉搞“台独”是台湾最大的危险

《人民日报》 编辑部 《解放军报》 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和南海进行发射导弹训练的公告发表后,台湾岛内一片混乱。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完全是由李登辉鼓吹“台独”、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 的倒行逆施造成的。真正的危险是听任李登辉继续搞“台独”,破坏祖国的统一。这将给2100万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也绝不允许的。

早在去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的诚意,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希望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心愿,这八项主张引起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赞许,他们呼吁台湾当局以“前瞻的视野,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用,作出善意的回应。”

可是,坚持“台独”的李登辉罔顾海峡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并说只有他“最有胆识”与大陆对抗。李登辉的言行严重地毒化了两岸的气氛。他大搞“台独”是台湾的最大危险,也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

李登辉的言行不仅使海峡两岸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使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猖撅。岛内政局动荡,人心惶惶,大量移民出走,仅去年一年就有67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台湾有识之士指出,去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台湾岛内的分离意识陡增,社会矛盾加剧,人民对当局丧失了信心,经济活动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除了股市连续暴跌、金融风暴迭起之外,房地产市场也处于低迷状态。台湾的经济能否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关键在于当前海峡两岸的紧张情势能否化解。只要在台湾搞分裂的活动一天不停止,我们反分裂的斗争也就一天不会停止。继续跟着李登辉的危险道路走下去,那么,自身缺少原料、市场狭小的台湾经济将难有前途可言,台湾人民必将深受其害。

李登辉沿着“台独”的道路已经越走越远,他分裂祖国的图谋一旦付诸实施,其后果是我们所不愿言及而又显而易见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的图谋。如果有朝一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来捍卫国家的统一。我们是说话算数的。

(3)评论、本报评价员文章

这是新闻评论中的一种评论形式。其规格和重要性仅次于社论和编辑部文章,篇幅一般也比它们小。评论论述的范围广泛,大都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有些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和有关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

<实例>

开垦第一生产力的肥田沃土

本报评论员

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党和政府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九五”计划第一年的年初开幕,是意味深长的。在刚刚过去的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庄严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认识这次科普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党中央正是基于21世纪民族振兴和国际竞争的考虑,高瞻远瞩地把科学普及工作纳入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整体部署之中了。

科学普及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应该在民族振兴的背景下理解。当代和未来的国际 竞争,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其竞争的焦点,是那些能够直接推动现实物质生产的高技术项目。然而,这样的高科技如何才能持续不断地生长呢?有利于高科技生长的政策如何能够长久深入人心呢?科学技术是在人民中生长的,而人是按照自然规律一代代延续的,只有在全民族的生活中确立爱好科学、重视科学、信仰科学的科学精神,才能保证在民族的生命传递中持续不断地产生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机制,由科学普及而创造的全民科技素质、全民的科学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普及是为科学技术的生长开垦沃土。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充分理解在青少年中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

科学普及也是一种竞争。当代国际科学技术之争,争在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也争在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物质生产中实现的基础。世界的科技竞争,既在“峰尖”上较量,也在这个基础上较量。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国际竞争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实际上已经在承受这样的竞争压力了。从目前我国现状看,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低,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1.8亿人,科盲人数更多。面对愈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所作为,就难以在面向下一世纪竞争中取胜。

科学普及,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事业,对于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将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在青少年时代读过一本优秀科普著作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在人生的历程中,科学展示给我们的世界,是光明澄澈的,是和谐的,是令人有信心的。这样一个世界图景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我们的心灵,促进着我们的人格健康成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相反,愚昧和迷信的精神氛围则不利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建立起人的尊严和信心,甚至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消极的、扭曲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地方迷信和伪科学的沉渣泛起告诉我们,科学与愚昧的斗争在当代中国并没有结束。科学普及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培养人的素质,也是在争夺人的精神阵地。

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普及工作十分重视,1994年1月2日就曾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科普事业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普及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在这个文件中,科普工作被看作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国家还将进一步组织制定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到国家“九五”计划,并逐级纳入各部门和地方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形成新形势下科学普及事业的政策基础。正是这样的政策基础,为在过去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民族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保证。

广大青年不仅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对象,他们作为最活跃、最富朝气的力量,也是科学普及的生力军。科学普及工作,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如果说,数百、上千个高科技项目尚可依赖政府的力量的话,那么,在亿万人民中进行科学普及,就必然是一项群众化、社会化的事业了。在这项事业上,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担当起历史责任。不久前召开的共青团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艰苦创业的决定》中,要求团组织带领青年农民围绕科技兴家,努力掌握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要深入开展大、中学生科技文化服务和扫盲行动。在当前方兴未艾的“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以及各类科技扶贫活动中,广大团员青年为科学普及发挥着积极作用。

到本纪世末,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科普工作,将使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明显提

第三篇: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新闻评论的种类。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范文《新闻评论的种类》。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第四篇:新闻评论

放开非公医疗价格能带来什么?

□剑客

日前,国家发改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其中规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各地要将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范围,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支付政策。(4月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能给当下的中国医疗状况带来哪些改变呢?这无疑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能改变“看病贵”吗?答案是否定的。众所周知,目前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器械价格均处于政府严格定价和监控之下,民众尚且觉得看病贵,指望从“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非公立医疗机构那里得到廉价的医疗服务,恐怕不切实际。必须看到,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不是来做贡献的,也不是来搞慈善的,归根结底是为获利而来的。现时的民营医院,除了不时爆出“坑蒙拐骗”的新闻之外,哪家的医疗消费不是高高在上的?即便在新政的“感召”下浪子回头,民营医院也难以提供低于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

能缓解“看病难”吗?这要从两个方面看。对于部分愿意以金钱换取时间的高端客户而言,非公立医疗机构推出的个性化、一对一的高端医疗服务,确实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难”处。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意义就不显著,因为这个层次的医疗服务,已经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事实上,更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非公立医疗机构以高薪将部分原本服务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专家招揽于自身旗下,客观上反而摊薄了普通百姓接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几率。

能够消除民众对医疗价格飞涨的担忧吗?目前只能拭目以待。有关部门表示,“在放开价格的同时,要加强对医院价格行为的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可是,表态容易执行难,在收费受到严格管制的当下,某些民营医疗机构诱骗高消费的纠纷还层出不穷,放开之后的监管又谈何容易?如果有关部门的监管利器果真如此犀利,那遍布城乡的无证黑诊所,哪里还有容身之处?

不可否认,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可以细分市场,提供部分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但是,却未必能够有效增加整体的医疗资源和服务供给——到公有单位“挖角”,从来都是民营机构的强项,资本往往是不愿意自己培养人才的。因而,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还是有赖于政府加大投入,从整体上均衡公立医疗机构的布局。事实已经证明,指望通过甩包袱的方式来解决民生问题,是行不通的。

(作者是医疗界人士)

校际差距不缩小,消除择校仍欠公平

□洪 绩

在今年择校成为“最后疯狂年”和坊间流传的“天价择校费”引发舆论关注之际,昨日《羊城晚报》披露,广州中考校际之间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00多分,而江苏一些城市中相差不过100多分。专家直指校际间差距没有缩小而在扩大,致择校疯狂不止。

无论是择校现象久治不愈,还是择校费飙升引发民怨,话题再热却已是老生常谈。至于说疯狂择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不是新发现,但中考分数的惊人落差却生动证明了校际间差距之大。由此,不管是优质学位被“吊起来卖”,还是家长为优质学位而对就近入学不领情,舍近求远追逐择校,忍痛承受沉重的择校费,或苦心积虑购买昂贵的“学位房”,一切都是必然的事。

于是,我们不能不正视如何推进教育资源均衡、缩小校际差距的现实问题。客观讲,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实现资源均衡一步到位并不现实,但这不等于可以永远将不均衡当正常而懈怠。广州近年推进教

育资源均衡的想法和行动不是没有,但最终还要靠实质性的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才能促使择校降温乃至彻底消除择校现象,这也早有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对改变现实是否真正有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以及措施是否给力?

教育公平事关社会公平等道理无须赘述。实现教育均衡的前提是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投入多少也是衡量一个政府真正重视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广州去年市本级财政教育投入近52亿元,并以“增速超过GDP增速”为荣。这的确值得肯定,但数十亿的投入是否已经足够,与广州的财力是否已经相称,教育历史欠账都偿还了没有,有无可能更大手笔投入,投入更多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相信这些问题不难找到答案。

另一个现实是,近年来虽然自上而下无数次重申禁止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但即使没有名分,政府在投入等方面厚此薄彼、偏向“重点学校”也是毋庸置疑的。由此无疑会进一步催化“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两极分化。财政投入多、择校生盈门,“名校”吃饱撑着,而那些薄弱的学校却“饥饿”得嗷嗷待哺,教育均衡就是空洞的口号。因而,要均衡教育必须大力扶持薄弱学校,让薄弱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跟上去,缩小与“名校”之间的距离。

说到底,学校间的差距除了办学硬件,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师资水平。这其中,“名师都在名校”是不争的现实。广州去年已出台“强师工程”方案,提出实行区域内教师按照一定比例流动的措施,今年将正式提上日程。这是个可以探索的办法,但毕竟有“削峰填谷”之嫌,恐怕还不是解决师资水平不均的治本之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基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之上。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对所有老师进行系统再培训,同时要实现所有老师薪酬均衡,让各校办学条件大体一致,激发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按规定,广州市小学明年起将实行100%就近入学,实现“零择校”。这是一个理想的效果。但是,即便完全关上了择校之门,也不意味着教育公平的到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所有人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这一点来说任重而道远,期待政府有更大作为。

街谈巷议

别把孩子入学弄成商业竞标

倘若细想,就会觉得所谓的“小学择校赞助费”,实在是令人恶心,从名头到实际内容,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天价赞助费”了。

这里说的“天价赞助费”,是指最近网络上流传甚火的关于广州小学择校费的帖子。民间流传说,最贵的择校费高达19万元,其他有16万元、12万元不等的。流传多了,记者就去问教育局,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否认。不过各区教育局不是否认收了钱,而是说没有收到十几万,最多是六七万而已!

好吧,就算六七万,或者哪怕是两三万,一两万乃至几千块,那也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这个钱该不该收?第二,这个钱收了,该不该叫赞助费?

先说该不该收。相信如果做个民意调查,绝大部分人都会说“不该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喊了这么多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堂堂的法律文本摆在那里,凭什么孩子到公办学校念个书,家长要投入如此巨额资金?

当然,收费的学校不缺理由:户口问题啦,想入读的人太多啦,家长要求啦„„凡此种种,最终都成了“收钱”的依据。但既然是义务教育,那就不是市场,孩子入学也不是商业竞标,无论如何都不能通过收钱来解决义务教育的问题。而且,收钱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孩子从小就把教育和钱联系起来,这种观念的“软伤害”,不知要流毒多久。

可是我们知道,事已至此,不少家长都不得不交这笔钱,各地对此美其名曰“择校赞助费”,或简称“择校费”——听起来真像家长满心喜悦地要“赞助”地方教育。

但实际情况是,交过赞助费的人,绝大部分是敢怒不敢言。更有报道称,北京有小学在让家长交这笔钱时,要签协议,说明是自己愿意交的——看这情形,分明是被勒索、交赎金,哪里有半点赞助的意思!所以,这样的收费还是另立名目吧,千万别再叫教育赞助费,否则太令人反胃了。

不禁想说说外国例子。带学龄孩子到美国、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上过学的人,大多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只要你能证明自己住在学区里,不论住宿舍还是租房,简单填上资料,孩子就可以免费入读当地公立学校,读不到最近的,那就往远一点的分配,直到读到为止。学区好坏是一回事,但方便快捷的确是这些家长的感受。

请不要说这是人家国情,对比之下,我们大收“赞助费”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不可能——天河区教育局不是说“零择校”吗?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体制众病缠身,而中小学赞助费乃其中重症之一。解决这个重症,是很多家长热切期盼的大事。

“不健康的健康证”需猛药治疗

□何勇海

没有体检和培训,记者暗访时,用假名花90元钱就“买”到一张健康证,4月9日晚,央视东方时空以《“不健康的健康证”调查》为题,报道了武汉洪山区张家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违规办证一事。据洪山区卫计委调查,张家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办理了800张健康证,对于没有经过体检就办的健康证将回收并重新体检。

根据《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化妆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等专业生产,有毒、有害、放射性作业,幼托机构保育等五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拥有健康证才能上岗。健康证是确保公众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线,服务人员上岗有健康证,就能减少疾病散播,保护顾客的健康安全。

然而在张家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去了“健康检查”和“卫生培训”两个法定程序,交钱就能买证,相关机构收钱就可发证,一旦身患传染病的人通过这种渠道办理了所谓的“健康证”,老百姓的食品卫生安全就失去了“第一道把关”,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就有了一条条“绿色通道”。

在这种不负责任背后,是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利欲熏心——健康体检及发放健康证只是他们的创收手段,只要有钱到手,大可敷衍了事,能中饱私囊或单位“小金库”不说,还可节约成本。这种行为说轻点是懈怠渎职,说重点则是违法犯罪——一个小的疾病传染事件,有可能成为公共安全事件,给公众的健康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目前办理健康证不严格的情况较普遍。除花钱不体检也能办证外,代人体检、信息全假也可办证、叫卖空白健康证和“山寨健康证”等现象也较盛行,本为健康而生的健康证因执法不严染上一身“疾病”,有关部门确该给予“治疗”。

如何“治疗”?一要消除“二龙治水”——办证由疾控中心管,检查从业者是否有健康证,则归卫生监督机构管,对于是健康证是怎么办的、体检与否,卫生监督机构却没权力过问,这就给办证方借机敛财提供了可乘之机。二要对出具体检结果者提高监管力度与违规成本,将责任落实到人,一旦违规办证定当严惩不贷。三要对从业者及用人单位实行动态监管、定期抽查,一旦发现“带病上岗”者,也要重罚和实行行业禁入。

承,不能止于文学形象

——“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系列评论之三

□阅尽

传奇,经典,这是许多人评价红色娘子军时常喜欢用的字眼。自1961年拍成电影上映,红色娘子军便风靡全国,此后不久,同名芭蕾舞剧上演,同样盛演不衰。多年来,它感染、激励了一代代人,影响所及,更远远超出了国界。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无论时势风云变幻,社会经济沉浮,它都巍然屹立。它是不朽的“红色经典”,是常青树,甚至堪称奇特的“文化现象”。它为何能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这似乎是个谜。

如果说是其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但无论舞台还是银幕,同时期曾有多少轰动一时的艺术巨制不都如过眼云烟?不错,是作家、艺术家们从史料中发现了那段珍贵历史,并将其搬上舞台银幕,从而让红色娘子军声名远播。但是,细细分析,如果不是作品表现出的深刻主题及主人公的命运、追求及精神风貌,它又何来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无疑,作为文艺创作,红色娘子军最能打动人的还是它展现出的“人”——那些为着自由解放与命运不懈抗争、坚贞不屈,追求真理与信仰的女战士。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其真实的“人生展现”打动了亿万人的心,缔造出绵延半个世纪的“传奇”。

尽管如此,仍然要说,真实的生活比艺术更让人震撼。艺术的渲染,时常让历史过于简单化,或富于浪漫色彩,有时苦难也被披上“悲剧美”的外衣,从而一定程度淡化了生活的复杂和残酷,模糊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事实上,当年那些娘子军连战士在队伍打散,被关进牢狱,所遭受的酷刑以及其后漫长人生道路上遭受的种种磨难,远非文学作品所表现的那么简单。

新闻报道中有个细节,老战士王运梅,因没有文化,又长期生活于封闭的农村,直到2010年百岁高龄时方知自己不是党员,而她一直以为,只要参加了革命,便是党员。这让老人受到极大的刺激,她口述请人写了入党申请书。102岁时,她终于成为中共党员。这位百岁老人说,她“只要活着,就跟党走”。这让闻者无不动容。谁能想到,80多年前投身革命的老战士,直到临近生命终点,用她自己的话说,才终于“回了家”。而这,就是生活的真实。

所以,对于红色娘子军,对这支浓缩着我们民族命运,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队伍,真实的历史发掘与传承绝不能停歇。而在今天,由于最后一位女战士的生命垂危,更令这件事有了“抢救”的意味。推而广之,那些在民族和祖国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做出贡献的先辈们,我们都应该将他们用真实的笔触记下来。显然,抢救那些活着的“历史”,在当下可谓是一项十分紧迫而意义深远的事业。

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太需要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汲取营养,荡涤灵魂。优秀的文艺作品固然能给人教益,但它的虚拟化以及理想化的因素,却又令“怀疑时代”的人们兴趣顿减,更削弱了对它的信任感。正基于此,无论是为了铭记历史,还是为丰富当下的人文精神、弘扬优良传统,都有必要对近代革命史上的参与者作一次系统性的“历史发掘”。

自来水污染拷问公共安全监管

兰州市自来水被检测出苯含量超标近20倍,引发市民抢购矿泉水。12日上午,当地政府通报,确认此次自来水苯超标的源头是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经紧急处理,目前兰州自来水已全部符合国标。(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一起水污染事件,折射出公共安全之脆弱。客观而言,官方正式发布自来水苯超标通告之后,当地政府的表现是适当的。信息公开及时,事故处理到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然而正如论者所言,由于之前措施的缺位,使它的再快反应也是“慢的”。种种迹象都表明,这其实是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污染事件,至少不应产生如此恶劣的后果和负面影响。

早在上月6日,兰州曾发生过自来水异味事件。彼时,官员坚称,水质符合国家安全饮用标准,并对“传谣者”进行了处理。“三月辟谣,四月成真”,如今看起来这像是个巨大的讽刺。虽无证据表明3月流传的自来水异味与此次苯超标有必然联系,但自来水水质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即便是“谣

言”,政府是否也该加以重视,并用数据和事实来明确证伪,而不是单纯的辟谣。换言之,如果政府把公共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万一”当成“一万”,此次危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否是可以避免的呢?

更大的质疑来自于相关信息的滞后和拖延。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从当地供水企业发现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到停止供水,整整过去了18个小时。也就是说,由于信息公开的滞后以及危机处理的盲目,兰州市民多喝了18个小时被严重污染的自来水。

自来水公司方面的解释是:“停水涉及全市生产生活,作为供水企业并没有权力做出停水决定。”自来水是生活必需品,一旦被污染,必然会危害到公共安全。企业即便没有停水的权力,是否也该在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通报?再退一步说,政府在得知污染情况后,又是否该一分钟都不耽误,第一时间做出停水决定,并告知公众?让人诧异的是,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慢了一步,整个危机处理的过程仿佛陷入了停滞。很难想象,在公共安全面前,相关部门究竟在思考什么?或者说,在当地官方眼中,还有比公共安全更重要的事情吗?

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称,初步判断兰州自来水中的苯来源于兰州石化上世纪80年代发生泄漏事故后渗入到地下的污染物。而资料显示,发生污染的自流沟建于上世纪50年代。想想都让人后怕:30多年前的泄漏物质污染了建于60多年前的自流沟,公共安全隐患的预防和应对哪里去了?由此而论,政府必须反思:超标的是自来水,而未达标的又是什么?

一桩自来水异味个案,不期然导致了一场影响甚大的公共事件,表面看,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失当,而实际上也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此次危机,无疑也为其他地方敲响了警钟。显然,像水、电、燃气等事关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在决策上必须提到更高的位置来对待,无论日常的安全运行监督还是应对各种可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都需从立法到具体实施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不留任何漏洞。

有些精神不能忘记!

羊城晚报记者 林曦

作为一名海南仔,同时又是羊城晚报社的一名员工,读了羊城晚报“红色娘子军系列报道”,我甚是骄傲。小时候在海南,上课时老师经常会提起红色娘子军,告诉我们这是一支全国唯一的女子红色革命军。那时我也看过《红色娘子军》这部电影,不过遗憾的是,没有机会见到那些了不起的老一辈英雄。这几年,这类红色故事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现在若问一些年轻人,恐怕很多人并不了解红色娘子军,不知道这支队伍来自海南,更不用说那些英勇的战斗故事了。那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我们再谈起红色娘子军,我们在谈些什么呢?

我想,首先是“红色精神”不能忘记。海南省琼海市市委书记符宣朝说得很对:“现在很多地方的红色传统都已经淡漠了,甚至很多领导干部都把老一辈的奋斗史、革命史、进步史疏忽了。但其实,我们现在依然需要这种正能量,这是一种浸润在骨头里的精神气质,是一种一脉相承的历史传承,是鼓舞我们不懈向前奋进的精神动力。”

现代社会,似乎每个人都很焦虑,为钱、为房、为权,甚至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家人的看病问题等等,都忙得焦头烂额。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一个负能量火球,不时地抱怨经常地不满。

和平年代,正因为我们生活得幸福和谐了,红色精神和那段历史更不能被忘记,她们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应当得以传承。羊城晚报一如既往地关注着老战士们的消息,从王运梅、潘先英、符月雅到卢业香„„记录这些老战士,也是记录我们走过的岁月,也体现了一份报纸所要表达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传承。只有铭记先人,才能教育后人!

从国家到地方,每一次预结算账本公开都被媒体盯住,且不缺新闻点。广州市各区市部门及镇街近日相继晒出的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账本,也被媒体注意到存在参差不齐,费用升降原因说明空洞,公开流于形式等问题。

广州各区继去年首次统一范本公开财政预算之后,今年又有了一定进步。如市对各区预算公开并无强制要求单列会议费,但已公开的基本都单列。总体看,各区“三公”及会议经费预算绝大多数都有所压缩,但也有不降反升的。那么压缩幅度是否已足够,下降或增加的具体原因和项目又是哪些,这就需要有详细说明,让人清晰看到每项支出的依据,进而才能判断其合理与否。

然而,恰恰是在预算细化这个关键问题上还有不小的距离。从化区政府部门账本只有1张图片文件,400多字简单列出“三公”以及会议费各项数额、增减情况,增减原因基本未说明。花都区会议费预算高达2850万元,在十区市中“遥遥领先”,也没有会议内容、数量、规模等具体说明。

预算公开不细化,缺乏详细说明,公开的诚意与意义就大打折扣。试想,一个区的公务接待费预算过千万甚至几千万元,一个区级政府部门或一个镇会议费预算上百万或几百万元,这些老百姓眼里的“天文数字”背后无细致的来龙去脉,公车购置费“逆势上涨”而偏不列出购置车辆部门、数量和具体类型,公众依据什么来评判这些支出到底是否必要,合不合理?

向社会公开公共财政预结算账本的制度设计初衷,显然不是浅层次的为公开而公开,也不是仅为公开几个大数字,而是要告知公众每一笔公共财政的具体去向,接受社会各界的评判与监督。仅有粗线条公开,就有“应付式”公开之嫌。政府部门只让老百姓看几个大数字,看不到底细,说难听点还是给人在玩“数字游戏”的观感。

广州公共财政预结算公开领跑全国,从市级到区级也都依然行走在制度设置不断完善和逐渐规范化的进程中。最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预结算公开,也就是一分一厘是怎么用的都让公众一清二楚,这确需一个过程,但不等于预结算特别是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的明细可应付了事。

财政预结算公开艰难走到如今这一步,要实施彻底透明的根本性突破,除了制度设置要更规范完善之外,显然还需在监督上用力。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即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就要细化。不然,握有否决权的人大不给力,不让预算一开始就细化,审议时人大代表一边喊“看不懂”一边又举手通过,到向社会公开时又何来细化?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落实监督问责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每次到晒账本时都只是媒体“一头热”,一两个代表委员接受采访说几句,再加专家议论几句。即便是某个账本被质疑有问题,一两天过去就风平浪静,官员毫毛不损。要改变这种状况,无疑需要人大、政协及纪检监察部门也来审视公开的账本,介入监督,对有敷衍行为的单位责任人加以问责。否则,预结算流于“应付式”公开就始终难取信于民。

第五篇:新闻评论

两岸联合抵御侵略可不容缓

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钓鱼岛“国有化”,令全体中国人义愤填膺,强烈抗议,且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而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国有化”之后,拟准备了从A到H的8套实施方案,其内容随字母顺序逐步升级,而预估中方的反弹力度也越来越高,最为强硬的H案是“常态驻扎自卫队”。足见日本嚣张到何种程度。面对日本赤裸裸侵占我国领土和主权,面对日本的公然挑衅,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11日发表讲话称,“我们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耿雁生强调,“中国政府和军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

对于一个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和流氓无赖的日本,我们要看清其岛国情结和与邻为恶的本质,对日本的公然挑衅,中国的反制措施应该是及时的、有力的,展现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面对钓鱼岛问题白热化,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9月7日搭机登彭佳屿巡视,宣示钓鱼岛主权。而对日本政府所谓购岛“国有化”,台方除紧急召回“驻日代表”表达抗议外,马英九也在13日首度公开响应,强调台方“寸土必争”的严正态度。紧接着,台海巡部门在距离钓鱼岛25海里海域进行“护渔勤务现地交接”。

从马当局对钓鱼岛的强硬态度可以看出两岸在维护领土和主权这一关乎民族大义上的高度一致性,它将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两岸一心对外,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和实现真正崛起新的开端。我们为马当局心系民族大业、为民族大义所为而叫好。

马当局在维护民族大义上展现出敢于担当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两岸联合保钓保持空前的默契,可谓两岸一家人,心灵相通,责任所系。“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当日本来犯,马当局丢开两岸政治意识形态不同所带来的掣肘,同时

力排岛内政治势力所带来的阻力和干扰,放眼整个民族大义,不被外来因素所困扰,敢于作为。相信历史会给马当局一个正确的评价。

面对钓鱼岛被日本“国有化”,而民进党对马英九与国民党的积极做法冷嘲热讽,包括对把钓鱼岛说成是日本的、甘愿作日本奴才的大汉奸李登辉,民进党是充耳不闻,不予更正。民进党到底怎么?民进党想做什么?也想做牺牲钓鱼岛而讨好美国和日本的哈巴狗?无论民进党基于什么考虑,捞取选票也好,拉下执政的马英九也罢,但千万不要拿民族大义当儿戏、作筹码,那样全体中国人都会把它当作叛徒,遭到唾弃。

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嚣张,两岸联手保钓已是大势所趋,是形势、使命、责任使然;面对越南对太平岛的觊觎和菲律宾将我南海部分岛屿划入其所谓的西菲律宾海的公然挑衅,无论是美国在背后为这些国家撑腰也好,还是这些国家利用美国重返亚太之机搅乱局面从中取利也罢,两岸在东海、南海联手抗击外来入侵,已迫在眉睫,箭在弦上。

中华民族向来爱好和平,与邻为善,和睦相处,以礼相待,以理服人,以德报人,但当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犯和践踏时,全体中国人是不会坐视的,必须坚决予以反击,决不手软,绝不能让日本这等欺软怕硬流氓式的国家得逞,必须以力让其诚服。日本如同一个泼赖小儿,讲道理对其不起作用,必须痛揍一顿,让其真正知道侵犯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真正感受一下中国的力量和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彻底打掉日本向外扩张的如意算盘,改掉日本与邻为恶的不良习气。

不管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背后有多大的支撑力量,也不管这些国家拉虎皮作大旗搅乱东亚多么嚣张,只要两岸联手共同抵御,他们统统都是纸老虎,不足为奇。何谓兄弟阋于墙为小,外御其侮为大。

面对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嚣张气焰,两岸联手保卫领土主权势在必

行。一则可痛打诸国的嚣张气焰,确保我领土主权之完整;二则展中国国威、军威,提振信心,凝聚民族精神,树中华民族伟大形象;三则突破两岸交流合作瓶颈,开启两岸合作新局,将两岸合作向更深层次上推进,为马当局的历史定位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重一笔。由此可见,两岸合作于两岸人民有利,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善哉,善哉!

诉求极端化 爱国不等于罔顾法纪

近日,由于日本政府执意将钓鱼岛“国有化”,导致中日领土争端不断升级,引发中国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9月15日,50多个城市的民众举行了规模不等的各类反日游行示威。

出于对日本政府非法行径的义愤而表达爱国诉求,本来无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励,然而如同以往历次对日游行示威一样,这一次再度出现诸多过激行为,甚至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如打着抵制日货的名义对日本品牌的汽车进行打砸,对在华日本料理店、大型商场等进行了打砸抢,用石块等破坏日本驻华使领馆馆舍,甚至公然袭击来华旅游或商务活动的普通日本民众等。

纵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终结蜜月期,进入摩擦多发期以来的历次对日游行示威,人们不难看出,日本方面在历史和领土等敏感问题上不断挑衅的执着与一贯,同时也能发现国内民众在对日言行反应上高度敏感、同仇敌忾的一贯与执着,以及在诉求表达上激进化甚至暴民化的执着与一贯。

二十多年来,无论是中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还是中日实力对比等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历次运动中少数民众对日爱国诉求的激进化甚至暴民化却惊人地相似:在抵制日货的所谓爱国主义旗帜下打砸抢烧,给本国同胞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也在国际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除了爱国义愤之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内民众在对日爱国诉求表达上的极端化、激进化甚至暴民化?公民教育的薄弱甚至严重缺失,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所谓公民教育(citizen education),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解释,就是为一个国家的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为履行承担他们的公民角色而进行的教育。因此,公民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或者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原校长艾米.戈特曼教授的话就是“为必要的政治参与而培养(公民的)德性、知识和技能等”。一言以蔽之,公民教育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由此可见,公民教育中虽然有爱国主义这一关键内容,但绝不仅仅是甚至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理性多元、科学开放的政治意识、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等,深厚笃定的法治理念、法治意识,以及推己及人、服务奉献、诚信合作的道德素养等。换句话说,就是让公民学会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进而爱国家。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过分关注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忽视甚至缺失科学政治理论、理性政治意识、开放政治观念的传播教育,特别是法治、民主、人权、自由等现代政治观念往往被视之为敌对思潮而大张挞伐,这方面教育尤为薄弱。在现实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取代公民教育,造成公民对爱国主义等理念的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法治观念、人权观念、自由民主观念、公平正义等公民所需的基本理念严重缺失,公民道德素养不仅提升缓慢甚至部分严重倒退。

在此背景下,一些民众尤其是年轻公民以为扛起爱国大旗就可以罔顾法纪、为所欲为,拥有一腔爱国热血就可以宣扬暴力血腥、野蛮无耻,所谓的爱国诉求自然就难以合法、理性、有序的表达,自然就不可遏制地极端化、激进化甚至暴民化。

如果公民教育能够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公民们就能掌握并笃信市场经济理

念,就绝不会被“抵制日货”这种早就被证明是“杀人三千自损八百”甚或“杀人八百自损三千”的错误口号所蛊惑;公民们就能高度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就绝不会做出打砸日系车这种严重违法乱纪的恶劣行为;公民们就能搞清国家、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就绝不会做出袭击在华日本公民的暴力违法行径;公民们就能崇尚宪政法治、自觉遵纪守法,进而熟知政治诉求的合法有序且理性平和的表达,就绝不会以极端情绪表达义愤、以仇恨宣泄追求正义、以违法犯罪显示爱国;公民们就能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素养,就绝不会打出宣扬血仇、暴行甚至类似法西斯的可怖口号……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算得上一份经典的公民教育文本。温总理在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必须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的公民尤其是年轻公民们热爱自由平等而非如对日游行示威中表现出的那样成为偏执狭隘甚至不少危险思想的奴隶,笃信民主法治而非如对日游行示威中表现出的那样践踏法律崇尚暴力,践行公平正义而非如对日游行示威中表现出的那样施暴于他人、为害于国家,让这些长期被忽视甚至严重缺失的公民教育迅速深入推广起来,无疑是中国教育迫在眉睫的要务急务。

下载新闻评论的种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评论的种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评论

    一、简答题2×10 二、论述题1×20 三、立论题1×15 四、分析题1×15 五、短评写作1×30(注意要写标题)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

    新闻评论

    习近平名言析读十七则 2013/9/2 21:46:06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细云] [编辑:叶鹏] 红网官方微博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是我党集体智慧的......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 《中国青年报》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 班级:通信工程11-01 姓名:温超航 学号:541107040142 《时代,你病了》 《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12日 02 版)“微博体” 时代......

    新闻评论

    7839《新闻评论写作》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1、新闻性①现实的针对性②强烈的时效......

    新闻评论

    审计署自曝“家丑”勇气嘉 但不能一“曝”了之 朱海滔 2013年06月25日11: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6月24日, 审计署公布了本部门20......

    如何写新闻评论

    如何写新闻评论 评论的作用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既然评论如此重要,写好评论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评论呢? 评论写作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

    新闻评论 保险学

    《保险学》新闻评论作业 摘编: 十六大以来,中国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支出近1.7万亿元,在帮助人民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险业已成为......

    新闻评论写作

    1.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2.新闻评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