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设计纪录片观后感
观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客观化有感
今天看了纪录片《Objectified》,这个纪录片中采访了许多著名的设计师,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观点,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设计的性质特征的理解。
首先,设计具有标准化和极端化。就我个人而言,标准化特别体现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设施的设计上,他们总是以最强和最弱(最高和最低)两个极端的中间值来取舍。而极端化设计是针对应用性较强的的产品而谈的,它要考虑到很多的人为因素,需要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严格的控制产品的规格,俗话说“你有多大的脚就得穿多大的鞋”使它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且这些设计通常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例如楼房的栏杆,农场的栅栏,刀柄的长短,以及汽车的上窄下宽等等对于产品规格的要求完全取决于人或动物的自身体质和能力。
其次,好的设计还不能有误导性,尤其是仿生设计中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仿生设计并不是完全照抄,而是提炼概括,产品的设计也不能直接从某一个元素提取过来然后嫁接到产品的造型上面,而是要能引起功能变化。另外这种功能的变化不是功能的累加,而是功能的适度便宜性,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灵活自如,例如现在转动门,虽然能解决客流量大的时候减少拥挤现象,但却无法避免小孩转动门夹住的危险,我认为充分以人为本必须是以安全为前提,我们完全可以把门的转动的地方的间隙加大,把门的可容纳人口数加大,或者在转动门哪里安装一个自动切断电源装置,只要门被卡住,就立即停止转动,减少人的伤情。再次,我认为不环保的都不是好的设计,必须要环保,尽管外表美观,但无法掩饰它潜在的危险,现在的家具都要用喷漆给它增加一件衣服,使他魅力十足,但是油漆中含有很多有害的物质,它会挥发,人一旦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喷上一层油漆比较光滑或者能防止腐朽,但是性能越强的东西往往就越是危害环境,有时我们考虑了人的因素却忽视了环境的因素,结果环境会反噬于人,塑料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塑料的白色污染为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我们所有对产品的设计略知一二的从业人员一旦考虑到要用塑料或者别的合成材料进行产品的设计时,首先考虑它是否影响环境,一旦进行大批量的生产,造成环境的恶劣污染,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这些设计人员。
再其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注重创新、实用、美观、易用、诚实、耐用、细节、环保,还要富有情感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最令我困扰的是手机的闹铃,每天造成闹铃一响就感觉猛然受到惊吓,即使是很柔和的音乐也会在长期的重复中伤害着人的大脑神经,我认为手机的闹铃功能要有一个很细微的渐强功能,就像乐谱一样,让人的听觉神经有个缓冲的时间。
另外,具有高度安全性的东西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变得脆弱,所以一切设计产品都是有保质期的,这种保质期的限定是不确定因素,是随着人的使用次数和时间而改变,往往由于保质期的忽略酿成的人间悲剧不在少数,我想到的是一个需要高度安全性能保障的设计能否有保质期自动报时或提醒的功能,例如电线及开关或者一些机械设备,电线漏电时电源自动切断,机械出故障了,自动停止运行高压电线塔旁边设置36V以下的电网装置,防止有人受到强电击等等。最后,设计不能完全地依赖技术,现在各式各样的电子垃圾正填充着垃圾堆的空间,我们的科技每进步一下,垃圾堆的高度就会更上一层,但是设计又要依赖技术,因为大量的电子垃圾又需要一些不同的分离技术才能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是一种“可逆反应”,但中间的“催化剂”却比“底质”要多得多,我们能否在材料应用上多加考虑呢,这是设计的可持续性的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篇:工业设计观后感
篇一:《工业设计》观后感
抱着猎奇的心态下载了这部纪录片,看后却带给我一份意外的震撼感,“工业设计”这不仅仅是一种行业,也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更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
工业设计源自于工业化生产的需求,是为了解决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普遍适用性问题,因此,工业设计最初与产品的实用性密不可分。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工业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实用性本身,通过设计让产品更具人性化,更有美感,让产品唤醒潜意识,让产品开创潮流,这样才能使产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而工业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宽又反过来让设计甚至超越了工业本身,工业设计最终不再局限于产品,甚至脱离了产品,成为了一种自在的表达方式,如今的工业设计完全可以如艺术品般举行展览,与参观者互动交流,产生共鸣,达成共识。极致的工业设计就是一种观念表达,一种文化交流,甚至影响时代,诠释生命。
工业化本身的要求是尽可能快速的更新换代,而工业设计越来越与之背道而驰,终极、永恒仿佛越来越成为工业设计的内心诉求。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工业设计所背负的使命也在超越工业本身,工业设计逐渐脱离匠气,工业成了它布道的工具,甚至会比政治更有效的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获得一种全球共识。我们总在追寻遥不可及的东西,而往往忽略身边的点点滴滴,其实,如果你能定下心来,感受周围,会发现身边所用的物品都藏有生命的秘密。工业设计是人类一种简易的,共通的语言。
篇二:观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客观化有感
今天看了纪录片《Objectified》,这个纪录片中采访了许多著名的设计师,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观点,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设计的性质特征的理解。
首先,设计具有标准化和极端化。就我个人而言,标准化特别体现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设施的设计上,他们总是以最强和最弱(最高和最低)两个极端的中间值来取舍。而极端化设计是针对应用性较强的的产品而谈的,它要考虑到很多的人为因素,需要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严格的控制产品的规格,俗话说“你有多大的脚就得穿多大的鞋”使它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且这些设计通常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例如楼房的栏杆,农场的栅栏,刀柄的长短,以及汽车的上窄下宽等等对于产品规格的要求完全取决于人或动物的自身体质和能力。
其次,好的设计还不能有误导性,尤其是仿生设计中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仿生设计并不是完全照抄,而是提炼概括,产品的设计也不能直接从某一个元素提取过来然后嫁接到产品的造型上面,而是要能引起功能变化。另外这种功能的变化不是功能的累加,而是功能的适度便宜性,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灵活自如,例如现在转动门,虽然能解决客流量大的时候减少拥挤现象,但却无法避免小孩转动门夹住的危险,我认为充分以人为本必须是以安全为前提,我们完全可以把门的转动的地方的间隙加大,把门的可容纳人口数加大,或者在转动门哪里安装一个自动切断电源装置,只要门被卡住,就立即停止转动,减少人的伤情。再次,我认为不环保的都不是好的设计,必须要环保,尽管外表美观,但无法掩饰它潜在的危险,现在的家具都要用喷漆给它增加一件衣服,使他魅力十足,但是油漆中含有很多有害的物质,它会挥发,人一旦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喷上一层油漆比较光滑或者能防止腐朽,但是性能越强的东西往往就越是危害环境,有时我们考虑了人的因素却忽视了环境的因素,结果环境会反噬于人,塑料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塑料的白色污染为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我们所有对产品的设计略知一二的从业人员一旦考虑到要用塑料或者别的合成材料进行产品的设计时,首先考虑它是否影响环境,一旦进行大批量的生产,造成环境的恶劣污染,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这些设计人员。
再其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注重创新、实用、美观、易用、诚实、耐用、细节、环保,还要富有情感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最令我困扰的是手机的闹铃,每天造成闹铃一响就感觉猛然受到惊吓,即使是很柔和的音乐也会在长期的重复中伤害着人的大脑神经,我认为手机的闹铃功能要有一个很细微的渐强功能,就像乐谱一样,让人的听觉神经有个缓冲的时间。
另外,具有高度安全性的东西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变得脆弱,所以一切设计产品都是有保质期的,这种保质期的限定是不确定因素,是随着人的使用次数和时间而改变,往往由于保质期的忽略酿成的人间悲剧不在少数,我想到的是一个需要高度安全性能保障的设计能否有保质期自动报时或提醒的功能,例如电线及开关或者一些机械设备,电线漏电时电源自动切断,机械出故障了,自动停止运行高压电线塔旁边设置36V以下的电网装置,防止有人受到强电击等等。最后,设计不能完全地依赖技术,现在各式各样的电子垃圾正填充着垃圾堆的空间,我们的科技每进步一下,垃圾堆的高度就会更上一层,但是设计又要依赖技术,因为大量的电子垃圾又需要一些不同的分离技术才能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是一种“可逆反应”,但中间的“催化剂”却比“底质”要多得多,我们能否在材料应用上多加考虑呢,这是设计的可持续性的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篇三:《工业设计面面观》观后感
王袁笑笑生 *** 工业设计
在昨天的产品设计原理课堂上,我们观看了电影《工业设计面面观》,让我对工业设计又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工业设计的目标一直都是大批量生产,秦始皇是标准化的始祖,简简单单的牙签原来有如此的细节,等等。而令我印象最深的,苹果设计师Jonathan Ive和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的那两段采访。
苹果公司无疑是现今世界中工业设计潮流的引导者之一。在苹果公司,优秀的设计是企业的一项战略,而不仅仅是美学的抉择。
影片中,苹果的设计师说:在这样的产品上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让设计走开。当造型是基于类似这样的理由而开发出来时,它们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随意的形态,它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它似乎没有被设计过。它似乎天生就是这个样子,它怎么能再是任何别的样子。这颇有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设计师还向我们展示了MacBook Air外壳的制造过程,从一块铝板做成一个一体化的外壳,这一过程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研发,但就是这个部件,成就了这个产品。这是一家以设计为主导的公司,而不是先把大体的外形由结构工程师做出来,再让工业设计师进行“装饰”。我认为这也是苹果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然后,设计师还展示了MacBook Air的指示灯。一个指示灯在提示信息的时候是有用的,但在他不需要指示信息的时候,就应该消失。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而且看起来本该如此。其他公司只是做出普通的指示灯,而苹果却想让光直接透过金属外壳,从而在指示灯关闭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块完整的金属。苹果花费了很多时间金钱,只是为了让它更低调、更不明显。碰巧昨天才在网上看到了关于研发这个指示灯的新闻:
大约在五年前,苹果设计小组的Jonathan Ive决定,他想要在下一代的MacBook上加入一个新功能──在屏幕上方加上一个小绿灯,在启动相机时,可以穿过电脑的铝制外壳发光。根据一位熟悉开发过程,要求匿名的前苹果员工表示,Ive找来了一组制造与材料的专家,试着找出如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研究团队发现,可以使用特制的激光在铝材上打穿一系列的小洞,小到几乎无法被人眼看见,但是又大到可以使光线穿过铝材。
不过,将此方案应用到大规模生产完全是另一回事,苹果需要非常非常多的激光发射器。团队找到了一家生产晶片制造用激光设备的美国公司,他们的机器在经过一些调整后,就可以使用在生产上。
每部机器通常价格大约为$250,000。苹果说服了该公司,并签下了独占契约。至今为了MacBook Air、Trackpad与无线键盘等产品上出现的小绿灯,苹果已经购买了数以百计的机器。
大部分苹果的顾客,也许从未对这个小绿灯有多少想法。不过这个小绿灯的诞生,同时也道出了苹果最巨大的竞争优势──控制。苹果公司对产业链的控制程度是非常高的,这也为苹果实现优秀的工业设计、对各种细节的苛求打下了物质基础。
在信息时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形式和功能可以完全无关。对于电子产品来说,形式不一定追随功能。因此,设计已经从实体的、物质的文化,迁移到越来越不可触摸的非实体文化。
深泽直人是日本著名产品设计师,创立了“±0”品牌,同时也是无印良品的顾问委员。最开始展示了他设计的CD播放器。这是一个酷似排气扇的CD播放器,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开关——是一个拉绳。这种设计的目的更多考虑的是人们的怀旧心理,过去的电灯多为拉绳开关,许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过反复拉动开关让电灯不断地开闭的经历。而此时在拽动这款播放器的拉绳时,不再是灯光的明暗,代之以美妙音乐的响起。这种伴随着音乐的怀旧体验是非常美妙的。
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他的“无意识设计”理论,即为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实现无意识的行为,给人有意味的享受;在设计中“关注细节、关注情感”。他在采访中说:“如果诗人的意象过于视觉化,那读者就可能会不舒服。而日本的习惯正相反,简单几句描写就能把读者带入诗境里去。”这让我想到中国元代文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深泽直人认为这种“想象力收到激发,与意境形成了无声的联系”的感觉,正是日式美学关键之所在。“人们在使用自己的工具时是不会想着工具的。设计师的工作是激发人的灵魂和思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人们下意识的动作组成的,不经思考。设计应该融入人类自然的行为中。”这也是他“无意识设计”理念的源泉,即“设计融于行为”。
在工业设计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设计师力图否定约定俗成的设计,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适应负担”。“无意识设计”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而是关注一些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细节,把这些细节放大,注入到原有的产品中,这种改变有时比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更伟大。
影片后面关于绿色设计的阐述,也让我对“绿色设计”的趋势有了新的认识。“大部分你设计的东西最后都会出现在某个垃圾填埋场中。人们之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许是因为它并没有出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现在,要成为设计师,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现在设计的每个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都是可持续性。绿色设计将会越来越重要。产品的可再利用性、产品材料的可回收性将会是决定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总之,我在这部影片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今后的设计实践也会有很大帮助。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
第三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http://www.xiexiebang.com/残垣断壁罢了。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第四篇: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国家统一之收复香港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它是我们大学政治理论课程的最后一科,它将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前两代领导人有着更深的了解。我原本对邓小平这位老前辈很是崇敬,自从这两节课看了《邓小平》纪录片之后,使我对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感到更加的崇拜和敬仰!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为了祖国的发展,他发扬民主,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准则进行实践,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希望.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目光远大,襟怀宽广,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思考,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意志,把追求祖国统一作为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他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原则性。1982年9月,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他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尤其让我记忆深刻。他的开场谈话总忘不了他的烟,据说后来戒烟是听了撒切尔夫人的忠告,“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仍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别的选择。”。他那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光辉形象真的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在此刻完全表达出来,自己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着祖国的改变,此后对香港的政策逐步演变为“一国两制” 的创造性的构想,让人遗憾的是小平同志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走,去看看他收回来的土地。
面对在祖国统一大业中面临的各种干扰和斗争,邓小平立场坚定、洞若观火,常有斩钉截铁、一字千钧的决断。1984年5月25日,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港澳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后专门指出,中国收回香港后,有权在香港驻军。他说,在香港驻军,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邓小平深知维护祖国统一是全民族的意志和愿望。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说:“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他还指出,中国的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几十年的愿望,一个半世纪了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在邓小平内心深处,国家统一是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1990年9月15日,他
在会见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时说:“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这些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宣示,已经成为中华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共同理念。在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再次回顾,仍觉振聋发聩、掷地有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继承其遗志继续前行。邓小平生前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牵肠挂肚,深深眷恋。1988年9月5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我的最大愿望是活到一九九七年,因为那时将收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我也想去台湾看看,不过看来一九九七年以前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1992年到南方视察时,邓小平曾站在深圳皇岗口岸的过境桥边凝重地眺望香港,久久不愿离去。据工作人员介绍,他当时目不转睛地看着香港的方向,当身边人一再请他上车时,他说:“让我再看一回吧。”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当五星红旗在香港和澳门上空升起时,不少出席政权交接仪式大典的嘉宾将目光转向现场一位年过八旬的女士——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就在距离香港回归几个月前,邓小平不幸逝世。卓琳带着他的夙愿,来到香港和澳门,她说:“我能够代表他完成这个遗愿,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邓小平在对待香港问题上曾说:“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虽然未能目睹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情况,但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代表的国家统一理论,依然是推动中国统一大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位伟人去世的时候,我还是个萌懂的小孩子,对于邓小平这位老人的为人,生平只是从大人那里了解一些皮毛!在我的印象里,邓小平是一位慈祥,伟大的开国功臣;知道他是和毛泽东一样伟大的中国之魂;知道刘邓大军;知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也仅此而已!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我知道了,他的伟大,他的慈祥比我的印象,比我的想象更加的宽广,宽度足以度量中国的海岸线,其广度更是足够浸染整个神州大地,足以感动整个中华民族!邓小平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强不屈的的伟大精神,英勇果敢的胆略深深地教育了我,鼓舞着我,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也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人民奋勇前进。让我们怀着感动,和深深的思念之情重温这位伟人的一生。
邓小平一路走来,又远去,没带走什么,却给全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个生机勃勃,富强繁荣的国度。他虽然没有高山的高峻挺拔,却拥有了山一样的坚定雄浑;他没有大海一样的无垠渺茫,却拥有了海一样的宽容慈爱;他没有深林的幽深茂密,却拥有了深林一样的深沉寂静。他就象一座灯塔,不舍昼夜的为远航晚归的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象一方深潭,用深邃和真诚包容万物;他也像一棵苍松,屹然挺立,傲视冰霜。
伟人走了,但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开拓向前,继续谱写壮丽乐章。.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他的思想旗帜将在世纪的天空下永远飘扬!时代会记下他走过的脚步,人们会永远怀念他。
第五篇:《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之后,我感触颇多。它以党的91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党从初期以马列主义为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通过共产党人的努力,建立了我们的国家。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使我们党走过这91年的风风雨雨,直至今天。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的是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扭曲的,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地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像彭湃、邓稼轩,谷文昌等一批优秀共产党人,时刻不忘国家,心系人民群众,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他们心中信仰的始终是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并奋斗终身。然而,有些党员却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背弃自己先前对党的信仰,像中共一大的最初代表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自动脱离了党组织,投靠了国民党,做出了危害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事,他们必遭人民的唾弃。是的,一个时刻把人民装在心中的人,一个尽一生心力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更应该以先进前辈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我们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