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9:1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

第一篇:《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第十三组《论语》导读期中作业

组号:第十三组

姓名:姜红

学号:201101030104

上课时段:周五第三、四节

任课教师:王丽云

《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

读完《道不尽的论语》这本书,发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死板,不教条,处处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和青春的动力,有着丰富的时代体验。它论古时处处不离今日。从国际风云到国内政治,从吴仪访美到金庸小说,凡可以和《论语》相印证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我受益良多。正如其他人所说的那样,宿正伯的解读文笔简约、文风朴实、行文流畅,没有故作高深,也不流于肤浅,言之成理,持着有故,读来或使人会心一笑,或叫人豁然开朗。确实,它是一部能令浸淫《论语》多年的长者欣慰的解读,又是一部能引领初涉国学的懵懂青年登堂入室的启蒙读物。

《道不尽的论语》一书分为三个部分,一、读《论语》 读什么,二、学孔子 学什么,三、《论语》今解。在读《论语》读什么一章中又分为红尘即正道;天地有大美;人间有正气;《论语》之不足。在红尘即正道一节中又提到两点内容。第一,夫子有心,予忖度之。它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生死问题,其中,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对人类生活持这样一种态度:人类的一切行为,应当以获取“超越世界”的良好果报为目的。但孔子不同,《论语》不同。孔子对“超越世界”的态度是“存而不论”,它更注重于“现实世界”。他认为抛开现实问题于不顾,去探索“他界”问题,不是人类所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不难看出,孔子的思想蕴藏着一个很深刻,很重要的价值取向,红尘即正道。第二,红尘分野,担当精神。儒家与其他宗教思想的根本分野就在于如何对待“红尘”,及如何对待俗世生活。其他宗教思想对待“红尘”的态度是遁离,是逃避,是鼓励人们出家或出世。去追求天国,来世的幸福。但是如果人人都脱离尘世生活,那么他们怎么生活呢?人类又要怎样繁衍呢?显而易见,这样的思想是行不通的。儒家则不同,“红尘”才是儒家所集中关注的。孔子认为,只有解决好、处理好红尘中的问题,社会才会进步,人类才能活得真正的幸福!人类的理想社会,不在遥远的天国,而在人世间。做好红尘中的事,乃是人类最堂堂正正的事业!但当起社会发展重任的,正是红尘中的“凡夫俗子”们!所以说:红尘即正道。

红尘即是正道这一价值取向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它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主体性和高贵性,使得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精英分子视积极入世,经世济民为理所当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义不容辞的人生责任!使得中国人在行走天地间时胸怀坦荡、正气浩然。其次,它强调了世俗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使得中国人自古即视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为理所当然—当然,前提是不违仁,不违忠恕之道,最后儒家思想是关于红尘的思想,是“教义在人间”的学说,所以其是非对错都可以得到证实。避免了因“教义”分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天地有大美中强调两点内容。第一,是天地至美,生生和谐。正如“红尘即正道”的价值取向曾深刻影响国人生活一样,生生和谐作为一种恒久的,高尚的追求,也始终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

要内涵之一。如今,我们若是能够深刻领会生生和谐这样的至美大道,于人则可达观畅怀,去浮躁之气,于国则可和谐共建。另一点则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中谈到“君子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强调的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祥和与极致,而不是世人所错认为的胆小怕事。读《论语》若能真正领会中庸之道,则可一生受益匪浅。

人间有正气一节中,深刻诠释了人间正气。亦如孔子所说,人间有正气,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这么说有两点原因,第一,真善美是“天”之禀性,第二。人类自身是有“天良”的。人间有正气主要从两方面说明。从一定程度上说,儒家思想就是关于道德的思想,在这一节中,主要介绍了两点内容,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人性化倡导真善美。它很好的阐述了“道德”与“人性”,强调如果做到倡导真善美,避免假大空,就会很好的实现道德与人性的同一。

《论语》有高远的意境,丰富的蕴涵,积极的意义,高超的方法论。在解决道德问题,培养社会主义等方面都可以发挥有益的作用,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如:信仰约束力不足;思维方式太过务实;道德要求太过严苛;权利缺失等。

学孔子 学什么一章中提到关于孔子的五点精神,我觉得它们真正突显了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灵魂。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因革报益,与时俱进;直抒胸臆,实事求是;躬亲实践,细处着乎;襟怀坦荡,自信从容。其中的每一点都将孔子的思想精炼凝聚。宿正伯没有以有色眼睛看待孔子及其他的思想,客观评价了孔子的一言一行。再结合现实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不仅让我们感知孔子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风采,也同样给予了我们关于如何在当今社会生活、生存很大启迪。总而言之,在物欲很流,节奏飞快的社会里,世人的心态越来越浮躁。重新品味一下孔子的做人原则,生活态度,对于我们是十分有益的!

《论语》今解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它虽然不像其它书籍一样有详尽的注释,但宿正伯对于论语的解释却别具一格,虽然仅仅是将论语中的语句翻译过来,但是接下来的讲解确是博古通今,他论古时处处不离今日。从国际风云到国内政治,从吴仪访美到金庸小说,凡可以和《论语》相印证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让人受益匪浅。

读过《道不尽的论语》后,我看到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因为一贯的勤奋,才能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能坚持手不释卷;因为一贯的善思,才能使他们在繁杂喧嚣的尘世,仍能保持应有的沉静做独立的思考;因为一贯的社会责任,才能使他们在大家都“向钱看”的潮流中不为所惑,仍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重。我也懂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需要像宿正伯这样的青年,需要像他这样怀抱理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青年。我想他的著作可以带给大家的应该不仅仅是他所阐释的《论语》思想,而且是每个人对如何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反省精神。我更懂得了,只有入世,只有在红尘中历练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

第二篇:33-品读《道不尽的论语》有感

“百日读书”心得体会

品读《道不尽的论语》有感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固城乡初级中学杨伟

与《论语》邂逅,源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更源于“百日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学生一起读着《论语十则》,投身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论文的写作以及师生读书活动,我爱上了《论语》。这样一本好书,它沁人心脾,读着的感觉,如同品尝一壶清冽迷人的美酒,韵味无穷,慰藉心灵。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灿若星河的文化史中,《论语》无疑是一部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教育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和活动中了。所以,要想对我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论语》实必列为必读书之一。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去静静谛听孔子的真知灼见,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濯洗,让自己变得清纯、有温度。孔夫子的人生轨迹和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近日,有幸读了宿正伯的《道不尽的论语》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1-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此,我将粗浅地谈谈我读《道不尽的论语》时所得的体会。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宿正伯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在《道不尽的论语》这部著作里宿正伯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指明了读《论语》读什么,那就是

(一)红尘即正道;

(二)天地有大美;

(三)人间有正气。接着又阐释了学孔子学什么,那就是

(一)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二)因革损益,与时俱进;

(三)直抒胸臆,实事求是;

(四)躬亲实践,细处着手;

(五)襟怀坦荡,自信从容。而在每一部分宿正伯都有精彩的论述。其中有一处论述深深触动了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敬老人,出外要尊重长者,谦虚谨慎且讲求信用,博有爱心且亲近仁者。这些基本功都做好了,可以让他们去学习书本知识。”行有馀力,方以学文。可见,学习具体知识,乃在学习如何做人之后。这二者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层次上的不同。在孔子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而后才是学习具体的生存技能和书本知识。这样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什么现代中国的年轻一代中,会有很多人生活

于迷茫、困惑之中,有很多人性格偏激、暴戾,又有很多人面对挫折、失意时无法自我调整、适应,甚而走上堕落、毁灭、报复社会之路?根源就在于教育的方向存在问题。

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遭遇、经历、环境都在不停变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可能有用武之地,也可能无用武之地,只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得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生活态度令其终生受益。因此,对一个人而言,尽管健康的人格和必要的生存技能都是必需的,但内心的修为、处事的艺术、优秀的品质却应是第一位的。与之相适应,教育亦当以培养健康人格为首要目的。反观我们的现代教育和社会风尚,中小学以升学为目的,大学以出国、就业为目的,就是缺乏以学会做人为目的的教育,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在挫折、失败和残酷的竞争面前又怎能不痛苦、失落呢?稍加诱惑,又怎能不走向腐化堕落呢?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永远都不能是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在它之前,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在孔子的时代,学习如何做人,可能就是入孝出悌、谨信仁爱。在今天的时代,除孝悌仁爱之外,爱国、责任、宽容、良知、自信、坚强等,都应是健康人格所具备的。广而言之,品质、修养、道德、境界、处事原则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之进步,在逻辑上,都应当优先于具体的书本知识。

当然,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绝不可以用“假大空”方式,而是要紧扣人性,深入理解成长困惑和成长需要,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融入孩子的切身体会当中。否则,就会劳而无功、适得其反。

由此,我真正理解了作为教师,应正确认识“教书育人”的本质含义,树立“育人”为先的理念。“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就是为了育人。这方面的言论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无不对育人者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加以规范,身正才能施教,我们作为教师实在应该好好学习、反省和借鉴。

总之,《论语》传递出的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正是我们教师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大波动时期搞好素质教育的一剂良药,而《道不尽的论语》正是我们解读《论语》教育思想的一盏指路明灯。

第三篇:道不尽情深缘浅散文

柳絮染红了脸颊,细雨亲露着长发,流光篆刻着邂逅的梦。相思滞留在三生石畔,等待,找寻了千年。花红散尽、红颜不再,道不尽情深缘浅。

流光萧瑟了黯然,烛红褪色一尘梦幻。飞星刺破死去的漠然,绚烂而终将消失。一曲韶华、一屋流光,随梦初入红尘。

一场烟花消失天际,一次花开随风而散,一个大梦霎时初醒,一段邂逅悄然诀别。挽一片韶华,携一点清露,淡笑于茫茫无尽虚空。

柳絮纷飞的季节,诉说着花红柳绿。茫然无措的时刻,找寻着古老传说。叶落色藏的荒芜,看尽轮回一叶。兴衰成败的寂夜,冰冷了这个世界。

当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切不再重要。当忘记了梦为何物,麻木里为生而活。当不知道如何快乐,苍碎的生命无多。当没有人了解悲喜,也要坚守心的距离。

岁月改变的不止是模样,还有心境。面对同样的风景,却没有了当初的简单的快乐。

当所有人不理解时,依旧坚守着执念而独自上路,当所有的艰难困境充斥着生活时,唯有咬紧牙挺上去。当无尽的寂寞空虚布满了黑夜,一遍遍的告诉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生活,生活,一切别无选择。

一段路走到尽头,已发现没有了归途。一个梦追寻了许久,已被现实分化的分不清真伪。一个人成了谜之后,记起他的人早已没有…

本想诉说,言语洒落无法拼凑。何必诉说,言语的无力说不清莫名的心境。起点和终点一起模糊随后消散,拔剑而不知所为的苍碎…

莫言多余误自身,千万解语无一人。人事多喘何秋风,随心天地共此生。

默默里承受着,而将消沉、随月华洒落于是消失不见。游走荒山野林,奔驰沙漠高原,在一幅风景消失的背后期待着无论欢喜失落,用心情篆刻出适当形象。入世若水三千变幻莫测,出世遨游千古成败上善若水

第四篇:道不尽江南杂文随笔

夜雨纷纷伴着雷声,这是家乡多雨的季节。它不慢不快,好像到了该下的时候就来了。没有人问它,为何来了,是不是算算她到了,自然便是时候了。

凌晨5点,街上路人少得可怜,雨让这些夜行人不敢丝毫逗留,都赶着脚步的走,一声雷声,更是那“一鼓作气,再而慌,三而疾”的诳语。闪电伴着光幕,一刹那照耀这灰暗的人间,小时候最怕打雷和闪电了,以为这是上天对于世间所有的不公,发出的声讨和惩戒,小时候一直恐慌不安,这或许是孩童时期,对于上天的敬畏和做错事的后怕所导致的,但可惜的是,到了及冠之年,再也没有那种恐惧感了。赶路的人和早起的人,开始交错,他们也许会有一面之缘,但或许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的人,知道那头有你的名字,却始终错过遇见。雨遇见路人,遇见早起的人,在遇见的这段时光里,正好在他们身上都看见了时间和拼时间所追逐出来的希望。

夜,慢慢的加紧。雨,也越来越急促,好像在最后那点黑暗里下个痛快,到晨曦时分,又停了下来,让人们知道,在雨夜时分,它也曾经怒吼过。雨下过的世界,好像一切都变得清明,它用千万个孩童纯洁的心灵,换来了这场黎明。

第五篇:关于朋友的作文:道不尽的朋友

关于朋友的作文:道不尽的朋友

?摘要:?好的朋友必须是率真的。一个人做到“正派”并不难,但要做到“正直”就非常之难了。一个正直的朋友是真诚、坦荡、刚正不阿的,当他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就要说出来,尤其是敢于对自己亲近的人直接说出来,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而人生倘能得一如此出于真爱的“直友”,便为一大幸事。这样的“直友”在你怯懦的时候能给你勇气,这样的人格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影响你的人格„„

?朋友是生命里一页最美丽的风景。所谓朋友必须相对于两个人而言,只有两个人心性相怡,彼此坦诚相待,才能互称朋友。朋友不受地位、年龄、性别、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但缺少了任何一方的真诚,便是自作多情的巴结,便是撂不开情面的敷衍,抑或是表面朋友、酒肉朋友,甚至并不能称之为朋友。??好的朋友必须是率真的。一个人做到“正派”并不难,但要做到“正直”就非常之难了。一个正直的朋友是真诚、坦荡、刚正不阿的,当他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就要说出来,尤其是敢于对自己亲近的人直接说出来,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而人生倘能得一如此出于真爱的“直友”,便为一大幸事。这样的“直友”在你怯懦的时候能给你勇气,这样的人格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影响你的人格。

??好的朋友必须是宽厚的。宽厚的朋友一般诚恳,大度,当别人犯了错误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尤其是伤了自己的名或利,他能既不顾名声又不顾实利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设身处地地体谅朋友,这样的人是罕见稀少的,但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此便是真朋友了。真朋友懂得让步,真朋友不会得理不饶人,真朋友能让人内心妥帖安稳,精神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无宽厚之心而失去朋友的事例太多了,有许多名人在这方面还留下败笔„„

??好的朋友必须是益友。一个人不管相貌猥琐还是仪表方正,如果总是说官话、套话、应酬话,或者总是说逢迎拍马、虚伪附和的话,内心并无坦诚,这样的人不是朋友!而这些人颇具迷惑性,常常假以朋友的面孔出现,看似多情,实际上充满个人目的。故欧阳修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在人生的道路上无任何益处予对方,那就不能算是朋友,至少不能算是益友,一个益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能传播给我们无尽的生活真谛。

??好的朋友未必都是超功利的。朋交是一种带有农耕文明烙印的风气,是弱势群体寻求生命保护与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所谓“义结金兰”、“歃血为盟”等等,它的出现一开始就带有功利性。后经过传统文化的升华,认为唯“利”而结交者不能算朋,只有因“义”而结交者方可为友,真正的朋友必须是重义轻利的人,必须把朋友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西汉的刘向就曾告诫:“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乃知交心”。古人还告诫:欢乐时,朋友们会认识我们;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这些话都不错。其实换一角度看,今天的社会互利互惠的朋友,在商场相互依赖结伴而行的挚友亦不在少数。过去,人们对“实用主义”朋友嗤之以鼻,今天“超功利”是

美德,而“互利互惠”也应视为美谈!时代在变化,奢谈不食人间烟火的朋友、单纯给予的朋友,可能使人感到不真实、难以效仿„„我们从道德范畴看,“毫不利己”固然高尚,但“利人利己的双赢”更应得到提倡,因为这样的朋友易得,这样的相处对朋友对社会都有利!因此,我们对“快餐朋友”、“名片朋友”等不必过多非议„„

??十年前,我的一位老友写了篇《交友漫谈》,将朋友分为“善交”、“真交”、“用交”三类。究其实朋友毋须分类,最多不过是感情的轻重之分。朋友与身份地位无必然的关系,与聪明愚笨学识水平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像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大师,在处理与朋友罗振玉关系时竟陷入苦恼甚至绝境。按徐世平先生新近提出的观点,这恰是王国维自沉的主要原因。

??好的朋友是一篇清新淡远的散文。他没有小说那疯狂跌宕的情节让你无法喘息,也没有诗歌那玄妙深奥的主题让你苦思费解。而散文,你不怕忘了情节,也不必去追问结局,你可以慢慢地读,在有闲的时候,在快乐或忧伤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放下,做你该做的事,再长的时间拾起来重读,也一样能感受其中的意境。

??好的朋友是一杯静心的清茶。两个知心的朋友,一如茶和水彼此能够抛却私心杂念融合在一起,便焕发出了人生至真至诚的友谊。一杯好茶清清爽爽,一对好友平平淡淡。

??好的朋友是一眼清澈的甘泉。浅薄的人胸无城府,往往轻诺寡信,不知自重。好的朋友清淡如泉,心甘如饴,他永远默默地温润你干渴的心田,就像真正的学问和艺术一样,看似平淡却犹为奇崛,厚积而薄发。

??好的朋友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他没有太阳那种间或特有的热辣,让你无以承受,也没有星星那样的渺茫,让你感觉到无足轻重的失望。而月亮,你永远希望它悬挂在你的窗前,静静照亮你孤寂的夜空,默默呵护你希望的梦乡。??好的朋友是映雪的梅花。他总是用自己独有的玲珑剔透和芳香纯洁默默为你营造一份诗意的生活情境,静静地陪你一同追寻春天的希望。

??好的朋友是心灵的拐杖。人们只会感谢拐杖而不会埋怨拐杖——在你疲倦不堪、伤痕累累的时候,在你痛苦寂寥、苦闷彷徨的时候,他能有力地撑起你的心灵,慢慢引你走出人生落寞的沼泽。

??友情可以幻化为爱情。心灵的拐杖如果是相互的而又发生于异性之间,就有可能由友情转换为爱情。世界上神圣化永恒化的爱情也许很少,低标准看爱情是普遍存在的,有时与友情也是相通的;高标准求证爱情,往往找不到答案。不过,连友情都没有的人,很难有所谓爱情„„

??亲情的基础上也能产生友情„„

??十多年前,与几位友人在长江古渡边漫步,友人要我解释怎样才算朋友?我信口答道:在与他相处时,你能从内心发出快活愉悦的感受,就是朋友!??结交一个好的朋友,犹如在漆黑的夜里,划亮一根火柴,能让你眼前一片光明。又如清晨打开窗子,微风携来新鲜的空气,能让你身心舒畅。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朋友乃是真朋友,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便是此意,一如陈年的佳酿越陈越香。

??结交一个好的朋友能让你终生受益无穷。然而,一个人能够结交一个真朋友是极其不易难乎其难的。所以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许多人终其一生,也难得一真正知己。

下载《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不尽的母爱(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道不尽的母爱(800字)作文我读着课本上胡适写的那篇《我的母亲》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嘴角不知何时勾起的弧度,想起母亲对我种种的爱,心已经被暖暖的感觉包围。我的妈妈......

    道不尽的母爱优秀日记

    生活中,妈妈叫我的昵称很多。例如:灰灰豪豪……她不常常叫我的名字,除非她恼怒的时候。每当妈妈亲切的叫着我的时候,心中总会泛起温暖的涟漪。记得小学的时候妈妈对我很严厉,一直......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内容很广泛。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

    论语读后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读后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打开这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经典读本,感受到的更多是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伟大光辉。《......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从咿呀学语到如今能提笔著文,寒窗苦读九个春秋,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也莫过于孔老夫子的《论语》了。初读《论语》是在小学,读的只是缩略本并且是最简单......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牵着蜗牛散步 从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起,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又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第十三》近日,我品读了一部国学经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