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书评一则[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9: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译注书评一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译注书评一则》。

第一篇:论语译注书评一则

《论语译注》书评一则

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简单读了一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虽然从小学时候就开始学习论语,但始终没有参看过这样一部具体、详细的论语译注。读完以后不仅掌握了一些从前并不熟悉的经典之句,更对以前学过的一些语句加深了理解和感悟。下面,我就结合《论语译注》这本书,来谈一谈我对“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理解,以及我对杨伯峻先生的译注的感悟。

子曰:“由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⑵。”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注释】⑴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小于孔子九岁。(公元前542—480)⑵是知也——《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一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如果“知”如字读,便该这样翻译:这就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

这句话是在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的,初中也学过。每一次去学习,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就像在小学的时候,老师会很简单地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正确的,不能不懂装懂。”那时候,听了也就停了,过后就忘记了。后来,到了中学,老师会着重讲解一下读音,字义,然后讲一些我们似懂非懂的道理。然而,讲这些的目的因为其功利性太强的缘故,在考完试后几乎也就不再去体会了。

不过,在学习了《论语译注》之后,我体会到了一下几个点。

首先,这句话是孔子说给仲由的,目的是交给仲由做事的一个道理:知道的东西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不知道,这样就是智慧和聪明。

其次,为什么“是知也”当中的“知”既可以读入声又可以读阴平。在读‘对入声的时候,“知”当“智”讲,译为聪明智慧;当读阴平的时候,“知”则翻译为“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二者是有区别的。

最后,我仔细地思考了一下这句话的意蕴。这句话不仅仅在古代适用,就算是到了今天,也同样是我们每个人应谨记在心的啊。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总是

有那么一些人,当别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就会在旁边指手划脚,好像自己很有经验,什么都知道一样。其实这样,会让人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再想想我自己,有时我们自己不是也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么?有时觉得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多,不免有些自傲,但大多数都是一知半解,有不屑于去请教别人,因而出了不少纰漏。

所以,我想这句话,应时刻谨记在心,为人处事都要秉性这一原则,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聪慧。

第二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

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

第三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

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第四篇:《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公认的当代学者译注《论语》的佳作,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凡事不可能面面俱到,《论语译注》一书读来仍有许多注释及译文不尽准确的地方。在这里,我把它们摘录下来,参考古今《论语》的注释书籍,略陈陋见。《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其中“贤贤易色”,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说:“陈祖范《经咫》、宋翔凤《朴学斋札记》等书说,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将其中的“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把“易色”解释为“不重容貌”。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却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即“通过学习贤人的好善为乐精神,来更换好色之心”把“色”解为“好色之心”,我认为都是不正确的。“易”是改变,交换之义,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关键是“色”字怎么理解。在《说文解字》中,“色”是颜气的意思,即脸色。所以,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把“色”理解为态度,形色,“贤贤易色”即礼贤贤士要肃然起敬。同样在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色”就是指侍奉父母时的脸色,或说是态度。因此,我赞同南怀瑾先生的见解。《论语·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功利,照这种说法,孔子是没有什么朋友的,因为能超过孔子的人应该不多。且照这个逻辑,那些超过孔子的人也不会和孔子交朋友,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没有朋友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是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即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钱逊先生则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也说:“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采用“如”的引申义:相似,类似,全句解释为:不和志趣不相合的人交朋友,比较符合文意。《论语·学而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杨伯峻先生译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以改变。若说“道”是指合理的部分,那应该要终身信奉。长期不改,那总有改的时候,这说不通。且不改父亲的合理部分,怎么就可以称之为“孝”了呢?所以在我的理解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说父亲去世后,三年不改变父亲在世时对父亲的态度,言行一致,一贯做法。即“三年无改事父之道”,给父亲守孝三年。《论语·里仁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杨伯峻先生解释为: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后一句却解释为: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我认为,把“怀”解释为“关心,关怀”是比较合适的,而不是“怀念”之意。难道只有小人才会怀念乡土吗?,君子一样会怀念乡土,那么这句翻译就解释不通了。且后文“怀刑”和“怀惠”是相对的,那么前文中“怀德”和“怀土”的意义也应该是相对的。“土”也有“土地,田地”之意,可引申为财产,“德”是“道德,学问”之意,那么“关心道德,学问”和“关心土地,财产”就符合君子和小人的身份了。所以全句应该解释为: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土地;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论语·里仁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杨伯峻先生解释为: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这里把它意译为“烦琐”,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怎么样是过于烦琐,什么过于烦琐?注释中就说: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所以这里过于烦琐的应该是“忠告”。《论语·先进篇》有:“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大臣,应该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孔子是不主张“愚忠”的,所以正道侍奉君主也包括劝诫君主。因此这句话应解释为:“对待君主(劝诫)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忠告)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第五篇:《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熏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其实,《论语》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人,如何增强幸福感,感悟人生的真谛。尽管我对《论语》仍是一知半解,但读《论语译注》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心态决定一切。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遗憾,不能纠缠在里面,否则只能加重我们的苦痛;我们要尽可能地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来弥补这个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变得更加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治学态度上,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学方式上要求我们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也是这样做的,他本人没有呆在家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他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过了千万本书后,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写出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六本书:《诗》、《书》、《礼》、《乐》、《易经》和《春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再者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丰富的养分。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而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出去,无限宽广地拓展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向内看过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

多,看心灵太少。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并且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将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生命本来已经很短暂,何苦还要自寻烦恼?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舍弃;人生有进有退,有加有减,进退自如,加减适当;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论语》这本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理解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一本好书,可以慧智;一本好书,可以明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绿化精神荒园的绿草,是陶冶人格情操的花香。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健康向上的书籍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礼仪廉耻,在好书的引导下调整我们奋进的方向,用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信条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用事迹来引导我们的思想,在精神的世界里为自己建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心灵花园。这样,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困惑而担心,你将获得的是享受、是信心、是勇气、是成功。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就相当于我们长了一双飞向成功圣地的翅膀,防止我们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

下载论语译注书评一则[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译注书评一则[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译注》读后感

    读《论语译注》(杨伯峻 版) 读后感似乎很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的运用一丝时光去潜心阅读;似乎很久,没有在意远方家园父母的关心和问候,淡却了慈母游线和临行密语;似乎很久,没有再放下......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

    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当时没对答上来。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

    论语译注读后感20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

    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孝敬之道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统计学2班林汉明) 很早以前就知道孔子与论语,孔子的理念一直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像“三人行,必有我师嫣”,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