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课例教研心得体会
2010----2011年度下期二年级课例教研心得体会
教师:王晓晴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我校开展的语文课例教研活动,教研时间虽然很短暂,但确让人收获很多。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听着教研组的激烈讨论,可谓是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在这次课例教研活动中,我们认真参与了汤鸿霞老师讲课《狮子和兔子》和孙勤老师的《雨后》识字写字指导课,以及各位优秀教师的现场说课和教学研讨。作为本次教研的参与者我也认真研讨并参与了《狮子与兔子》的执教与讨论。在丰富的实践之后,结合课堂之上了解的情况,省级教研员伍幼芬老师对教师从高效课堂备课、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等方面予以点拨和指导,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重视教学目标和课标的结合:
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明确、集中、恰当、具体。所谓明确、集中,就是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知识背景并考虑教师的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的恰当是指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起点要准,落点要实,有可控性和可检测性;目标的具体就是要求教者设置出尽量有可量化的标准。
(二)“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在《雨后》一课的投放:
1、随文分层识字法: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悟,主要侧重于在阅读中识字,首先指导学生复习独立自主识字的方法:认-想-写-用。《雨后》这篇课文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在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能初步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生词,再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生生师生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生字。然后,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巩固生字、新词,并理解字义,词义。通过读词语、读句子、读诗歌随文识字。例如:在第一小节:强调“嫩绿”的“嫩”声母是鼻音n,韵母是前鼻韵母en。学习“赤脚”的“赤”字。不仅强调了翘舌,还理解了“赤脚”是光脚丫的意思。2形声字识字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形声字。例如:第二小节“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的“踩”。和“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的“跤”都是形声字。教师通过动作和字形结构让学生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写字教学策略:教师运用了“两步教学法”使学生能写正确、写对汉字。重点指导了“哥、妹、紧”这三个生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顺序。通过课堂作业设计和写字的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有助于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它关系到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调控与检测等功能。应使学生多写多练,分类指导。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写对、写好。练好有代表性的典型字,练一带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在掌握规律技巧,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从形神兼备的目标出发,通过运用“三度四适”写字教学法指导写字,初步打好笔法技巧和结构规范的基础,初步建立笔锋意识和审美意识,初步达到书写的汉字端正、整洁、规范、美观。
第二篇:二年级 课例名称
课例名称:《分蛋糕》 适用年级:一年级
教
材: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学期第四课 课
时: 1课时 人文主题:艺术与生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综合·探讨 主题:
新课标特别设置的“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提供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根据国家课改实验要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强调综合实践,乐中学做人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课例背景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分蛋糕》。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和树立学生们与人合作,共同分享劳动快乐的思想。本节课设计就是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剪刀剪“蛋糕” 外形,再用添画、粘贴等多种方法设计蛋糕,然后与组内伙伴共同分享劳动的喜悦,最后将分的蛋糕重新组成画面,让学生们通过这一制作过程,懂得劳动的辛苦,培养学生感恩的心,用分蛋糕的形式表达学生们对长辈、朋友、同学的感谢之情。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他们的表现欲望极强。在这节课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添画和粘贴画,并能用剪刀剪和胶水或固体胶、双面胶粘贴,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愿意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然而这节课的侧重点就是分享,要把分开的图形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品,懂得分享的乐趣。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加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社会与道德、音乐学科,引导和启发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和分享感恩意识。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合理的用点、线、面添画,正确的使用剪刀和粘贴的方法。2.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回忆过生日时分蛋糕的喜悦,激发学生想象并描绘或者制作出圆形的蛋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有意识地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享快乐以及感恩的意识;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描绘或者剪贴出简洁独特的蛋糕。2.鼓励学生将分割后的蛋糕有意识地摆放成新的画面。3.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快乐的习惯。
教具准备:彩卡纸、剪刀、收集的水果鲜花的图片、纸盘子。
学具准备:剪刀、彩卡纸、色彩笔、固体胶、收集的水果鲜花或动物的图片、纸盘子。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唱《生日快乐歌》
师:“请同学一起告诉我,你们刚才唱得是什么歌啊?” 生:“生日快乐歌”
师:“那这首歌应该在什么时候唱呢?” 生:“过生日的时候。”
师:“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吃什么呀?” 生:“生日蛋糕!” 板书:“蛋糕”
指定2~3名同学说说是谁给他们过生日的?过生日的时候快乐吗?
师:“平时都是家人给我们过生日的,那今天老师想为同学开个生日PRATY,看,我已经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双层奶油蛋糕,先插上蜡烛,再把蜡烛点亮,然后呢?„„闭上眼睛,许下美好的愿望,一起吹灭蜡烛,蜡烛熄灭了,我们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二、讲授新课
在今天的生日会上我们要做“蛋糕”,分“蛋糕”。1.“小厨师”做“蛋糕”
(1)做“蛋糕”的外形
小组比赛,用剪刀在老师发的彩色卡纸上剪一个大大的“圆蛋糕”。(评价:速度快、边缘圆滑、“蛋糕”大)
(2)装饰“蛋糕”
师:“每个组的“蛋糕”做好了,你觉得蛋糕好看吗?” 出示另一个“蛋糕”,学生比较哪个“蛋糕”好看。分析:漂亮的“蛋糕”多了什么图案?(点、线、面)师:“你还会画什么线?画什么图案?” 请2~3个同学回答。
师:“除了蛋糕可以分着吃,还有什么可以分着吃?” 让同学自由回答,师鼓励他们的分享意识!
师请3个同学帮忙在老师的“蛋糕”上贴几个水果图片,告诉同学们除了用彩笔画还可以用粘贴的方法装饰“蛋糕”。
每个组的同学讨论自己组要做个什么样的“蛋糕”,再分工合作装饰蛋糕,并要求给自己组的“蛋糕”起个好听的名字!
学生制作,播放音乐《我是一个小厨师》(3)展示“蛋糕”
请3~4个组的同学代表来说说自己组做的“蛋糕”。(4)评价:
哪个组的“蛋糕”做得快;哪个组的“蛋糕”用多种的方法制作;哪个组的“蛋糕"色彩丰富!(解析: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完成“做蛋糕”的教学任务。)2.分 “蛋糕” 板书:“分”
(1)第一次分:小组分“蛋糕”
师:“蛋糕做好了,现在要开始分享快乐了,我们一起分蛋糕,刚才有3个同学帮老师做了蛋糕,我很想分给他们,请同学们帮帮我,我该怎么分呢?” 请2~3名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后再分“蛋糕”。要求:分的大小要均等,让组里每个同学都满意。(2)第二次分:个人分“蛋糕”
师:“除了和同学一起分蛋糕,你还想把蛋糕分给谁吃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培养学生要有感恩之心,要把快乐与别人分享!师:“除了圆形的蛋糕,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蛋糕?” 学生自由回答。
欣赏教材中学生作业里有什么形状的蛋糕。
课件展示分蛋糕的图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看分出了哪些形状,怎么摆放的。学生个人分蛋糕,摆一摆,并贴在老师发的白纸上。
要求:分的形状多样或摆放的有条理或能说出自己分的理由!学生分“蛋糕”,播放音乐《分果果》(3)评价:
学生说自己分蛋糕的方法以及和别人合作分享的体会。师小结。
(解析:在“分蛋糕”这个教学环节里,主要用到了:1.演示法:教师示范分蛋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2.谈话法: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要存感恩的心。3.欣赏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蛋糕及分割蛋糕重新组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感觉。4.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使自己作为成员参加到小组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的活动之中。)三、一分钟舞蹈《幸福拍手歌》
师:“咱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长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感觉幸福吗?”“在今天的生日PRATY里,我们一起做了蛋糕,分了蛋糕,你们快乐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好吗?看谁,跳得棒!”(解析:通过音乐和律动将美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结合起来。)
四、拓展
师:“看,老师还带来了一个“蛋糕”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观察回答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废旧物品也能变成美丽的装饰品,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能动手动脑变废为宝,自己做玩具,和家人、朋友一起做游戏,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解析:用废旧物品也能做成装饰品美化我们的生活。通过欣赏、分析范作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高尚情操。)
五、收拾与整理
“我们的生日宴会就要结束了,每个组把剩下的蛋糕屑(废纸片)装在垃圾袋里,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桌子地上最干净!”
(解析:保持教室的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六、教学评价
1.是否大胆想象,用学过的方法制作出新颖独特的蛋糕;
2.能否在课堂上和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具有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1.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不喜欢和别人合作,自己单独完成“蛋糕”,我先鼓励他们用合作的方法会有效率些,但是还是尊重他们的意见,结果证明他们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对于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学生,要慢慢在以后的合作与分享作品的过程中渐渐融入集体。
2.在小组分了“蛋糕”后,我发现有个同学没有分就直接把自己的“蛋糕”贴在白纸上,我就问他:“你怎么不分呢?”他回答:“我就只留着给我自己吃!”当时他的回答让我真的很惊讶!但是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在展示其他同学作品时对他进行暗示,告诉他们父母教养我们很辛劳,恩德要铭记在心,用分蛋糕的形式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感谢之情,之后,我发现那个学生悄悄地把自己的蛋糕从白纸撕下来,低着头用剪刀开始“分”了。这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別深,也特别开心!这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吗?──艺术陶冶人心,美育传承美德!
3.这节课,我一共分了8个组(每组4人),有7个组能有效地合作完成做“蛋糕”的任务,其中6个组很满意分“蛋糕”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能主动想到把“蛋糕”分给长辈,朋友!
4.这节课材料的准备很简单,利用超市广告上的图片,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启发学生用废旧物品表现周围生活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和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上这节《分蛋糕》课程中,除了同学们学到了分享的观念,教学相长,我也从中对自己有所启发,我想起电视里头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词:好东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分享”是人类最无私的一种美德,我也把我的课后总结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
第三篇:幼儿园教研课心得体会
2015年春教研课体会
大二班 *** 本学期,我园开展了教研活动,我观摩了一些教师的教研课。老师上课都各有特色,各具风格。她们从不同的课型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次观摩课虽然是短短的半个月左右的学习,但我感触颇深,在教学上给了我不少引导,让我受益匪浅。参加学习的机会多了,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的老师上课,让我越发感觉到自己经验的缺乏,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下面我就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幼儿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兴趣,我们都清楚,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主要在于教师怎样去引导孩子。数学课,在幼儿教学中应该是属于比较枯燥的课,很难把握。使他们乐学、善学,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热情。例如夏婷老师的音乐课《库企企》。它是一个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特别感兴趣,兴趣乐曲中的词白:库、库、库企企。幼儿模仿很投入。我觉得这堂课的活动内容很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她还让幼儿大胆的创编动作,通过动作来来把音乐节奏表现出来幼儿的兴趣很浓厚。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幼儿学科学的过程比获得科学内容和事实更为重要。这说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索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耿越老师的健康可《牙齿的秘密》。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同伴的牙齿这样的直接引导孩子探索的机会,这堂课给了孩子不少探索的空间。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讨论最后知道牙齿的秘密。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中不应拘泥于孩子会讲多少故事,会背多少儿歌,而是更要注重对孩子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此次教研课中徐乔丹老师的《狐狸和乌鸦》这堂语言课首先是老师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通过滑稽的对话,来吸引幼儿提起兴趣。引导学生寻找想象思维的训练点。如:“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心里会怎么想的?”“乌鸦听到狐狸问候它的孩子,会怎想?”“乌鸦听到狐狸赞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动听,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启发学生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地说,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故事创编。过程中她不限制幼儿的想象思维,有的觉得乌鸦是对的,有的幼儿觉得狐狸是对的,让幼儿在不同观点上进行故事创编,我觉得这点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一定要做到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读教材,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学习起点,掌握教学的难度。
2.在教学中注重趣味性,运用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
3.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孩子们一些探索的空间,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4.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虚心向他们学习,听从他们的经验教训。
第四篇:课例研修教研活动
课例研修教研活动
化学赵洁
为了更好的做好课例研修,11月8日上午,我们化学组与带教老师王春玉在505室对执教老师韩长青的课件进行了研讨,王老师提出了很多很多中肯的建议,大家畅所欲言,对课件进行了改进。谈到二氧化碳制法实验,对于实验仪器的选择,我们打算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药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期待这次初始课圆满完成。
第五篇:课例研究校本教研
2010年城厢镇中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材料
课例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主讲人:陆珠艳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讨论与反思、撰写研究报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1.制定计划:邀请专家、教研员参加,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目的、时间地点、试点教师、具体措施等。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主干,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构想的信息;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2.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主题来自于教学活动中真实的问题,来自于教师们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同事间的讨论。
3.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教师依据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选课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选这一节课?这节课与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关系?这节课以往的研究解决了什么?未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 1
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关系的统一,如何依据新的教学论、新的学生观
达到教学的优化?
5.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6.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
7.撰写课例。由试点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道参与。认真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课例要有
合适的主题,有独特的思考,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突出教学反思,对
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探寻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赋予事件以教育的意义。
8.课例研究总结。小组进行小结,对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
结经验,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下一轮开展课例研究的初步方案。
三、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
1.一人同课多轮。这里的课既可以是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时间纬度),可以是一篇课文或一个课题(内容维度)。顾名思义,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
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这是课例研究中最有代
表性的一种研究模式,也是我要重点向大家介绍的。这种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1)选题、备课:主题的确定是课例研究有效实施的保障。确定研究主题
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如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单
一、孤立、封闭的现象,我们确定“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其它学科进行扣读导悟”这一主题开
展研究;又如,针对语文课堂过分注重教材分析,忽视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现
象,可以将“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悟语”
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
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案。
(2)首轮研究课:执教老师进行第一次上课。全体成员围绕确定的研究主
题和既定目标,全程参与课堂观察,并如实记录下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
以将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小组研讨:第一次上课结束后,全体参与者立即展开研讨,讨论要紧
扣研究主题和既定目标进行。先由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谈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重点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
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
(4)再开研究课:连环跟进是课例研究的特征。因此,将讨论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第二轮教学,是连环跟进的关键环节。在第二轮教学中,全
体成员再次有目的地参与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并与第一次上课进行
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
有效性。
(5)小组再研讨:召开反馈会议,讨论听课情形,对第二次研究课的教学
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6)三开研究课:第二次上课结束后,全体教师仍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
论。讨论更多关注的是对前后两次讨论和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出一些规律,形成一些经验,以便更好地指
导今后的教学。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堂实录和评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形成案例报告。
若有必要,还可继续进行第四轮、第五轮等研究„„直至满意。
“一人同课多轮”模式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确定主题——选定内容——
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再上课、听课——再评课、反思
——直至形成指导性的教学方案。
以上学期我们开展的第一次课例研究为例,谈一谈我们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确定主题,明确方向
根据县教研室提出的教研方向并结合本校实际,我们的第一次课例研究主
题的确立为: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前个学期我们学校语文
教研组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已经分别探索出各个年段作文教学的大概模式,但这
些模式只是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是比较粗略的模式,其科学性、可操作性
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第一次课例研究以一人同
课多轮的形式,以 “有效教学”为核心目标,以探讨“有效作文教学基本模式”
为主题,力争探索出各个年段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二)全员参与,反复磨课
确定了主题,我们的课例研究就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围绕“有效作文教学
基本模式”这一大主题,语文教研组低、中、高各个年段的全体语文全员全程
参与了研究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具体主题,完成研究方案设计,时间是第六、七周。在“探索出有效作文教学基本模式”这个大主题下,低年
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年段主题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
描写童话故事文章背景下,选取《电脑拼音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材—
—创作童话故事《谁的本领大》这一内容,提出主题“指导小学生读说结合教
学策略”,探索出优化的低年段作文教学基本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爱写乐写能写。
由梁彩芬老师执教。
中年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年段主题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四篇
课文都是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口语交际是“抓住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背景下,选取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作为内容,提出主题“指导小学生
读说写结合教学策略”。通过课例研究,探索出优化的中年段作文教学基本模式,寻求较好的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和语言积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爱写乐写能写。由邓春玲老师执教。
高年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年段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习作3“选择
你喜欢的一种美味,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提出主题“指导小学生读说
写结合教学策略”。通过课例研究,探索出优化的高年段作文教学基本模式。执
教老师是韦杰生。
确定年段教学内容后,各个年段全体老师在两位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分析、讨论教材的重难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落实人员的分工,人员分工包括执教教师、课堂实录整理人员、反思札记收集人员、观察学生、观察教师人员、活动记录人员、研究报告撰写人员等。备课组长综合大家讨论的各项内容制定课例研究计划,执教老师写好教案。
第二阶段:具体的研究阶段,时间是第八周。
第一轮研究课——评课反思——整理模式
第二轮研究课——评课反思——调整模式
第三轮研究课——评课反思——形成模式
(若第三轮模式还不成型,继续进行第四、第五轮研究课)
每一轮磨课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执教老师上课,上完课后进行反思,年段
全体老师围绕“主题目标”评课,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展示、总结阶段,时间是第九周。第九周的周三(10月28日)
上午进行汇报展示,分别展示了低、中、高年段各一节作文指导课,之后是执
教老师谈反思和收获,年段备课组长作简单的课例研究活动总结。在展示活动
中,每一节课都全程录像。
经过第一次课例研究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各年段“有效作文教学基本模
式”。低年段习作教学基本模式为:
范文引路,领悟特点↓
依照特点,仿说句式
激趣导入习作指导↓习作练习(教师主导)总结方法,说好句式(学生主体)
↓
展开想象,连句成段
中年段习作教学基本模式为:
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
片段欣赏,领悟写法
激趣导入习作指导↓习作练习(教师主导)运用写法,说写片断(学生主体)
↓
范文引路,连段成篇
高年段习作教学基本模式为:
例文引路,审清题意
↓
欣赏篇章,领悟写法
激趣导入习作指导↓习作练习(教师主导)运用写法,布局谋篇(学生主体)
↓
片断赏析,重点指导
收获与反思:
(1)在课例研究中,执教的老师经过集体备课、个人钻研形成一个初步的教学方案,然后再经过反复的上课、观课、议课、反思,形成了一个由少到
多,又由多到少的,由繁杂到有序,由匆忙到从容,由文案到学生的过程。这
里面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然后带来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的改变,继而延伸
到实际课堂教学关注点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条捷径。
同样,参加研究的老师也在进步。从确立主题——选定内容——参与备课
——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通过看、听、说、想,对主题教学的研究产生了由实践到理论,有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一句话就是:“红花”与“绿叶”共同成长。这就是“一人同课多轮”这种研究模式的魅力所在。
(2)课例研究真真正正能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所确立的主题都是从本校的教学实际中来,通过集体智慧去研究和解决,研究的成果每个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仅解决了怎样教,还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这就是理论的提升。
经过一轮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的确收获颇丰。但是,我们也不否认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如何解决专家的引领问题。
(2)如何提高研究的效率问题。
2.多人同课循环。备课组和教研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与“一人同课多轮”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课的不只是某一位教师,而是教研组的全体成员。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第一位教师上完课第二位教师针对前一位教师上课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位教师也是如此。每位教师的上课方案都是在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中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