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胆小鬼》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胆小鬼》教学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成长,文体多样,感情真挚,意蕴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胆小鬼》叙述了“我”小时侯偷父母钱的经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女孩善良、诚实、自尊心强的性格特征,感悟成长的足迹。
【学情分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篇散文,文章洗近铅华,文笔朴实,感情真挚,深入人心,作者选取了自己小时侯偷钱的经历,详细描写了偷钱后紧张,不安,心虚,焦灼的心理感受,读后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文章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经典范文,叙事明白,主题鲜明,不需要煞费脑筋去挖去想,而朴实精彩的细节描写却相当典型,而且有大量片段可以供给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思考中,获得细节描写的写作要义,同时也可以对记叙文及散文中如何运用和分析细节有更为深入地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本文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2、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更深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品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3、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创新,从而获得对人生成长的有益启示。同时以目标为指引,反复诵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蕴,开启心智。讲课时先介绍关于作者三毛的有关生平简介,相关作品等,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启思: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有过愚蠢而又美好的少年回忆。
相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一些现在觉得不应该做的往事,印象也一定很深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篇这样经历的文章,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她的散文《胆小鬼》里就记叙了小时时候偷钱的尴尬经历。其实,偷母亲的钱,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个小小的愿望;但因受良心责备,三毛却终日忐忑不安,乃至像生病发烧一般。作者只是叙述偷钱的经过,但教化之意已在其中,耐人寻味。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三毛,原名陈平,出生于四川重庆。自幼体弱多病,敏感而倔强,任性而
浪漫,酷爱文学。中学未读完即辍学,在家学钢琴与绘画,并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1965年进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1967年结业后,先到西班牙马德里主修文学,两年后,转入西德歌德学院文学院深造。接着又到美国芝家哥伊利诺斯大学图书馆工作。后来游历了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不久回台北,70年代初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定居,开始创作《撒哈拉的故事》,风靡一时。1991年自杀于台北。三毛结集出版的散文作品有《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随想》《谈心》《刹那时光》
《我的宝贝》《闹学》《假如还有来生》《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等,另外还有译作、剧本多种。
(二)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消除字词障碍。并识记下列字词
反省破绽烦躁一沓练习簿强迫
2、再次阅读文章,给文章理清头绪,分析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
(2)识记字词。
(3)划分层次。
(4)复述故事。】
(三)问题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的“我”偷钱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呢?
2、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
(2)讨论交流。】
三、巩固训练:
1、识记字词:反省破绽一沓练习簿强迫 .....
2、文章中偷钱的故事耐人寻味,对“我”而言,那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一直使“我”痛苦难熬,但文章开头却写“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后来又写“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为什么说它是平淡的呢? 你从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悟出些什么?
3、为什么不用“偷钱的故事”做题目,而用“胆小鬼”做题目?
【学生活动:
(1)字词识记积累。
(2)合作探究。
(3)讨论交流。】
四、小结
文章通过对自己偷钱的经历的细致描述,教育孩子们不要做亏心的事情,也告诫天下的父母要多多理解和体谅孩子的正当要求,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研讨与练习二。
B:《伴你学新课程丛书》。
【板书设计】
胆小鬼
三毛
“我”——偷钱——心里不好受——有悖良心的事情不能做
父母———尊重、理解 ————明理(教育问题)
第二篇:胆小鬼教学设计
胆小鬼
教学目的:
一、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并能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验
二、能多角度地理解文章。
三、学习并模仿本文以具体的动作神情描写,来显现抽象的心理感觉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用意,难点: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堂课。我们上课的内容是自读课本中的《胆小鬼》(板书课题)。这个胆小鬼可不是天黑不敢走夜路的胆小鬼,而是三毛专门为《幼狮少年》的读者写的一篇散文。现在我们一同学习一下这篇文章,看看《胆小鬼》要说的是什么故事?
二、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文章(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是以行或段为单位,以每分钟500字左右的阅读速度进行,大约一分钟看一页),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初步了解或体会。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考查学生快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度,因此学生回答的是否完全正确并不重要。)
2、再次阅读文章,给文章理个头绪,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同时用笔画出表现“我”的心理感受的语句。
三、问题探究:
1、文中的“我”偷钱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呢?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若有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听,然后讲给大家听。
引导:这样的体验,心里好受吗?(同学回答)再结合文章中“我”的心理体验,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示?
归纳: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如果是有悖良心的话,终会因良心受到谴责,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乃至像生病发烧一般。这也许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2、父母是否知道偷钱的是“我”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如果偷钱的是你,猜想一下你的父母,将会怎样对待你。相比之下,你从文中“我”的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归纳:文中的父母确如“我”说的——明理,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教育子女的方法问题。
四、学习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的写法。
文章写下手偷钱时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看起来,真是轻易到手,得来全不费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细味之下,却是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溢于言表。像这样的文字文章中很多。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曾遇见过,如《口技》中写听众的反映就用了这样的手法“奋袖出臂,两股战站,几欲先走”就用动作写出了听众的紧张表现。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不自觉地用上这种手法,如:形容一个人兴奋、高兴时,就会用上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之类的词语。
现在我们就模仿文章的这种用动作、神情来表现抽象的心理感受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可以从老师的提示中选一个来写,也可以自己找一种心理感受来写。
提示:喜悦
忧伤
愤怒
紧张
放松
害怕
不耐烦
写完后,请学生将自己写的念给同学听。
五、小结: 这样一次童年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验,在三毛的笔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读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电影一样。没有讲理、没有说教,而寓教化于诙谐之中,耐人寻味。我相信这样的文章我们不仅喜欢看,而且看了后都能有所感触。
六、作业布置
1、模仿本文写一篇“说来平淡”但在当时也“相当辉煌”的成长往事的文章。
2、积累课后的词语并将“喃喃自语
魂不守舍
付诸东流”组成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我”——偷钱——心里不好受
有悖良心的事不可做
不
管
责
零
备
用
钱
父母———尊重、理解 ————明理
教育问题
《胆小鬼》教学设计
殷光萍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胆小鬼呢?
那么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笔下的胆小鬼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胆小鬼》》
作者简介:(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自幼体弱多病,敏感而倔强,任性而浪漫,酷爱文学。70年代初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定居,开始创作《撒哈拉的故事》,风靡一时。1991年自杀于台北某医院。48岁。三毛结集出版的散文作品有《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倾城》等,另外还有译作、剧本多种。)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反省
破绽
烦躁
喃喃自语
魂不守舍
付诸东流
作者笔下的胆小鬼是个生命样的人呢?
三、精读赏析,深入探究
采取聆听作者心灵告白,做作者的知心朋友,与作者对话的方式进行。(找一学生扮成三毛起来读,其余同学交流读书体会)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
1·童年时的我做了件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事——偷钱。其实,在家也不愁衣食,但让我最终决定偷拿母亲放在柜上的5元钱的原因是:(2个)。没想到当这5元钱真正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我却没有体会出那份拥有后的富足感、喜悦感,一整天我都是。。。(用四字词语或成语,越多越好),直到我将钱卷成一团,快速丢到柜后,才长长的松了口气。倒在床上,不由慨叹自己真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你看出我胆小了吗?从哪看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我说自己是胆小鬼的原因吗? 故事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去了,说它平淡,是因为。。。只是有一点我搞不明白,父母以后怎么就突然给起我们零用钱来了呢? 长大后跟母亲说起偷钱的事,她笑说不记得了,又反问我怎么后来就没有再偷呢?我说。。。(用文中的话)。一直想将这件往事写成文章,却始终拿不准题目,是用《偷钱的故事》还是用《胆小鬼》好呢? 我将自己的经历说与你听,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轻轻的告诉我吧!
四、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1、文章几次写到“我”的脸红,找出你欣赏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我”为什么脸红。
①母亲说不可能的,我接触到父亲的的眼光,一口滚汤咽下去,烫得脸就红了。(自己偷了钱,还装模作样地询问母亲,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为自己偷了钱说谎而心虚脸红。)
②母亲不肯让人穿长裤去睡,硬要来拉裤子,当她的手碰到我的长裤口袋时,我呼一下又涨红了脸。(“我”疑心母亲知道“我”偷钱,当她碰到我的口袋时,因为害怕她掏“我”的口袋而脸红。)
③她疑疑惑惑地问我:“你哪来一块钱?”我又脸红了,说不出话来。(“我”差点儿不打自招,又害怕姐姐再追究下去,因而脸红。)
④我被拉去洗澡,母亲要脱我的衣服,我不肯,开始小声地哭,脸通红。(“我”害怕母亲脱下“我”的衣服而真相大白,因而脸红。)
⑤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过来,“我”觉得是伎俩被父亲识破了,又不敢说出真相,因为羞愧而脸红。)
2、综观全文,你认为“胆小鬼”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点。
明确:文中的“胆小鬼”是一个善良、诚实、自尊心很强的女孩。
3、课堂小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来总结)这篇课文,作者重点描写了自己偷钱后的心理感受,意在突出自己的忐忑不安,从而使文章的中心得到有力的加强。作者描写感受时,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多次描写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感受,显示了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超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
五、课堂练习
片段练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描写心理紧张的短文,注意借鉴文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我”——偷钱——心里不好受
有悖良心的事不可做
不
管
责
零
备
用
钱
父 母———尊重、理解 ————明理
教育问题
《胆小鬼》
烟台十中
初一语文组 葛琳琳
一、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成长,文体多样,感情真挚,意蕴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胆小鬼》叙述了“我”小时侯偷父母钱的经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女孩善良、诚实、自尊心强的性格特征,感悟成长的足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创新,从而获得对人生成长的有益启示。基于此,特制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更深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本课教学重点:反复品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本课教学难点: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三、教法与学法
以目标为指引,反复诵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蕴,开启心智。
四、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强课堂视听音画效果,提高课堂时效性)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整理关于作者三毛的有关生平简介、相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初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有过愚蠢而又美好的少年回忆。你能敞开心灵,谈一谈童年时做过而现在觉得不应该做的往事吗?当时你的感觉怎样?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中的情境、形象及情感。)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她的散文《胆小鬼》里就记叙了小时偷钱的尴尬经历。其实,偷母亲的钱,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个小小的愿望;但因受良心责备,三毛却终日忐忑不安,乃至像生病发烧一般。作者只是叙述偷钱的经过,但教化之意已在其中,耐人寻味。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三毛的生平及作品情况
2、请学生在班上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三毛的情况,明确:
三毛,原名陈平,出生于四川重庆。自幼体弱多病,敏感而倔强,任性而浪漫,酷爱文学。中学未读完即辍学,在家学钢琴与绘画,并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1965年进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1967年结业后,先到西班牙马德里主修文学,两年后,转入西德歌德学院文学院深造。接着又到美国芝家哥伊利诺斯大学图书馆工作。后来游历了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不久回台,70年代初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定居,开始创作《撒哈拉的故事》,风靡一时。1991年自杀于台北某医院。三毛结集出版的散文作品有《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随想》《谈心》《刹那时光》《我的宝贝》《闹学》《假如还有来生》《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另外还有译作、剧本多种。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学生正字正音(配乐朗诵,选取宁静、优雅的钢琴曲为宜)
(学生在静听中,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重点生字词语)
①
重点生字 反省
破绽
烦躁
喃喃自语
魂不守舍
付诸东流
练习簿 一沓
急促
咽下去
掠过 记账 剥出来
②
辨析多音字
强
咽
涨
③解释词语
沓:量词,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薄的东西。
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或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破绽:原指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喃喃自语:自己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
付诸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2、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偷钱时及偷钱后的心态、情感,领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分析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静静默读,学生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明确:文章记叙了小时侯偷钱的故事。
(2)
理清篇章结构
(一)(1—11)介绍偷钱的背景
(二)(12—15)描述偷钱的经过
(三)(16—36)描写偷钱后的感受
(四)(37—43)叙述偷钱事件的尾声
三、质疑问难,探究文意
(1)文章中偷钱的故事耐人寻味,对“我”而言,那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一直使“我”痛苦难熬,但文章开头却写“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后来又写“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为什么说它是平淡的呢?你从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悟出些什么?
明确:虽然“我”偷了钱,但因为“我”没敢花,也就没有享受那文章中偷钱那种满足欲望后的快乐;也因为无人追究,而没有受罚。后来,我又把钱悄悄地还回去。整个事情,就好象没有发生一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所以说它很平淡。
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如果是有悖良心的话,终会因良心受到谴责,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乃至像生病发烧一样。这也许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2)
为什么不用“偷钱的故事”做题目,而用“胆小鬼”做题目?你喜欢这样的“胆小鬼”吗?
明确:“我”偷了钱又不敢花——胆小;知道自己的错误又不敢承认——胆小。所以“我”的确是胆小鬼。用“胆小鬼”做题目,更含蓄一些,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对自己偷钱的经历的细致描述,教育孩子们不要做亏心的事情,也告诫天下的父母要多多理解和体谅孩子的正当要求,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布置作业(A、B异步作业)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内蕴,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心理刻画
A
2、课后“研讨与练习”
B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2、品读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胆小鬼》是三毛特意为《幼狮少年》读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她小时侯偷钱的故事。这样一次童年往事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历,在作者笔下,好象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精读赏析,深入理解。
二、精读赏析,深入探究
(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归纳总结)
全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偷钱的背景。
1、文章一开始,巧设悬念,并没有直说偷钱的事情,而是在叙述“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之后,才指出“我要说的是——偷钱”。这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先制造悬念,再揭晓意外结果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自然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语气延伸,起到醒目的作用,表示对“偷钱”的强调和突出。
3、第四自然段交代小伙伴大多有过偷父母钱的经历,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说明作者所写的事情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更大的关注。
4、如何看待偷钱出去流浪的孩子和他的父母?
明确:文章的重点不是表现孩子偷钱流浪,而是交代他的父母对他的态度。孩子一时糊涂,犯了错误,情有可原;但他可能是处于害怕,在外流浪两天。他的父母由于过于担心,看到孩子平安回来,大喜过望,以至于不再批评孩子、打骂孩子。作者交代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犯错误应该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惊醒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5、从课文内容看,作者主要叙述“我”偷钱的经过,想一想,“我”偷钱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小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即使做小孩子,在家不愁衣食,走起路来仍期望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的”
②更何况“在我们的童年里,小学生流行的是收集橡皮筋和《红楼梦》人物画片,还有玻璃纸——包彩色糖果用的那种”。
6、作者为什么要交代自己用废旧本子换糖果的事情?
明确:那时的孩子们有一项很特别的爱好,就是收藏包装糖果的彩色玻璃纸。用旧本子换糖果说明孩子手里没有零花钱。用完一个本子需要相当的时间,这时的孩子对糖果的渴望日增,从而为下文偷钱作了充分的铺垫。这样的文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回忆起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第二部分:描述偷钱的经过
1、“走进母亲的睡房,看见五斗柜上躺着一张红票子——五块钱。”这真是莫大的诱惑!为什么具有如此诱惑?
明确:它“等于一个多少条橡皮筋,等于多少张人物画片,又等于多少玻璃纸?正如作者写的,它“等于一个孩子全部的心怀意念和快乐”。
2、“面对着那张静静躺着的红票子”,真正下手的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呼吸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3、“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这段文字描写了“我”偷钱后怎样的心情?
明确:害怕和紧张的心情,甚至都失去里知觉。
4、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描写紧张的心情?有何作用?
明确:以具体的动作、神情描写,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呈现于眼前。
5、作者为什么不详写偷钱的经过?
明确:怎样偷钱和全文的主题联系并不密切,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作者偷钱以后的紧张和恐慌,以及家长相应的处理手段,为了突出重点,作者对偷钱的经过一笔带过。
第三部分:描写偷钱后的感受
1、文章中写出里“我”偷钱后有哪些异常的表现?作者详写这些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于是,整个人变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没敢回房间去,没敢去没东西,没敢跟任何人讲话,悄悄地蹲在院子里玩泥巴。吃饭也不香,睡觉也不稳,好象生了病。脸红,烦躁,不肯讲话,吃不下东西,魂不守舍,大约是感冒了。2、19自然段“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一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夸张。更形象的描绘出作者心里的紧张与不安。
3、父母有没有发现是哪个孩子偷了自己的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最先父母没有发现是谁偷了钱。但后来父母应该是已经能够判断是谁偷了钱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而是等着孩子自己改正错误。当作者接触到父亲的眼光时,脸就红了,这会引起父亲的怀疑;母亲让作者睡觉,来拽她的裤子时,作者涨红了脸,应该会引起母亲的警觉;作者做贼心虚,一再提醒母亲,也会引起父母的警觉;当母亲在“我”的提醒下找到钱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这些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第四部分:叙述偷钱事件的尾声
1、既然父母能够断定是“我”偷了钱,那他们为什么不揭穿“我”呢?他们的做法高明在哪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
明确:父母很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并且在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很与耐心,等着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比简单粗暴的说教和训斥要有效得多。钱找到以后,父母意识到孩子们需要零花钱,就每个月一人一块钱的零花钱,而且由自己管理。为了对“我”的知错能改加以鼓励,父亲还给“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文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春风中的细雨,没有惊天动地,却一点一滴浸润孩子的心田,这一点很值得做父母的学习借鉴。
(“我”的父母知道“我”偷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 “我”一开始“热情”地询问母亲“是不是你忘了地方,根本没有拿出来”,而后又“发烧生病”,最后又“热情”地发现“你的钱原来掉在夹缝里去了”的过程,父母就可能发现“我”是“小偷”。而最明显的是:事情过后父母突然管起我们的零用钱来,父亲还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更能看出父母知道是“我”偷了钱。)
三、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1、文章多处描写“我”偷钱后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语句,找出这些句子,做简要分析,并品味文章如何表现我的心理。
例: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表现了“我”害怕和紧张的心情,甚至都失去了知觉。)
2、文章几次写到“我”的脸红,找出这些句子,并简要分析“我”为什么脸红。
①母亲说不可能的,我接触到父亲的的眼光,一口滚汤咽下去,烫得脸就红了。(自己偷了钱,还装模作样地询问母亲,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为自己偷了钱说谎而心虚脸红。)
②母亲不肯让人穿长裤去睡,硬要来拉裤子,当她的手碰到我的长裤口袋时,我呼一下又涨红了脸。(“我”疑心母亲知道“我”偷钱,当她碰到我的口袋时,因为害怕她掏“我”的口袋而脸红。)
③她疑疑惑惑地问我:“你哪来一块钱?”我又脸红了,说不出话来。(“我”差点儿不打自招,又害怕姐姐再追究下去,因而脸红。)
④我被拉去洗澡,母亲要脱我的衣服,我不肯,开始小声地哭,脸通红。(“我”害怕母亲脱下“我”的衣服而真相大白,固而脸红。)
⑤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过来,“我”觉得是伎俩被父亲识破了,又不敢说出真相,因为羞愧而脸红。)
3、综观全文,你认为“胆小鬼”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点。
明确:文中的“胆小鬼”是一个善良、诚实、自尊心很强的女孩。
4、果戈理说:“不犯点小过失的人是没有的。”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请结合对《胆小鬼》一文的学习,谈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拓展思维,自由回答)
四、课堂小结
三毛以她细腻的心灵、朴实的笔触、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对白和动作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懵懂少年的年少情怀,她的作品极富电影感,希望同学们能回去找来三毛的作品一读,从中体味她文笔的洗练无华、至情至善。
五、布置作业(A、B异步作业)
1、《伴你学》
A
2、片段练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文字,注意借鉴文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B
六、板书设计:(多媒体出示)
胆小鬼
三毛
(一)(1—11)介绍偷钱的背景
善良
胆小鬼
(二)(12—15)描述偷钱的经过
诚实
(三)(16—36)描写偷钱后的感受
自尊心强
(四)(37—43)叙述偷钱事件的尾声
(心理、细节)
〈〈胆小鬼〉〉的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组
葛琳琳
〈〈胆小鬼〉〉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篇散文,文章洗近铅华,文笔朴实,感情真挚,深入人心,作者选取了自己小时侯偷钱的经历,详细描写了偷钱后紧张、不安、心虚、焦灼的心理感受,读后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经典范文,叙事明白,主题鲜明,不需要煞费脑筋去挖去想,而朴实精彩的细节描写却相当典型,而且有大量片段供给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思考中,获得了细节描写的写作要义,对记叙文及散文中如何运用和分析细节有了更为深入地理解,课后,我们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出了写作训练的片段练习,趁热打铁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李成凤说,精讲多练,学生知识点掌握得非常好。李骞说,仿写训练,能改正学生作文中描写干巴的毛病。吕良说,本课重点突破得相当好,学生的片段写得超乎想象的好。
第三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麋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重点掌握“沛”的写法。
3、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情感朗读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我们先来玩个歇后语的游戏,好不好?老师说上半句,同学们接下半句。
1、丈二和尚——
2、八仙过海——
3、秃子打伞——
4、狗捉耗子——
最后一条:姜太公钓鱼——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姜太公是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生:麋鹿),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到啊?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4、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麋鹿生活在大丰自然保护区黄海滩涂上,这里(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二、认识麋鹿:(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处理“四不像”(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象”。)
2、话说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想要向各位神仙夸耀它,那么,他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夸耀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外形特点?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4、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5、预案:* 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说明方法),比如: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我们对麋鹿的外形特点了解了,那么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
(1)自读课文,找找相关语句。(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帮姜子牙解说麋鹿,先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小结并设下悬念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也就是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这种奇特的动物了,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到底有怎样的经历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十一册《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我在教学时,我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小组讨论,再交流,读句子谈说明方法。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据说明图中的鹿不是麋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最后请学生代表上台以姜子牙的身份介绍自己心中的麋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分配不当
这堂课时间分配上面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首先在麋鹿交流外形与习性的句子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学设计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当,使教学这一部分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无法保证解说麋鹿随文练笔的正常进行,草草收场。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在上课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时,以保证课堂的效率。
二、合作不理想
虽然在平时的课中也常常小组学习,但是没有注重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出现了老师在交流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时出示课件有些乱的现象。合作的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学生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有效地信息,不能有效率的进行合作。因此,在以后的课中,合作的习惯与小组中人物的分配还是要大大重视的。
三、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我要花大功夫。首先在过渡与衔接上没有做到自然与优美,或者设计好了过渡语,到了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就完全乱了套,使思路有点乱。其次,语速有时显得快,我会慢慢的克服,争取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上面能有明显的进步。
虽然这次的课堂很不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第四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等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重点感悟第二、三自然段。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重点、难点
从季先生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抓住重点句子研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跟随着第八组课文来环游世界,首先我们要来到的是位于欧洲的德国,播放一组德国的风情图片,配乐,师解说。
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图景吗?真了不起,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词,相信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肯定能收获更多。
2、今天带领我们走进德国的正是我们上学期接触过的季羡林先生,还记得吗?哪篇课文? 季羡林曾经留学德国,他对德国的民情风俗也是很有一番感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给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3、谁来读课文?谁的花?是给谁看的?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读完了,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出示: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山阴道
境界
脊梁
奇丽
奇特
(正音:脊梁的“梁”为轻声;“嫣”的写法,并在课本上认认真真写一个;“应接不暇”的“应”读第四声;“奇丽”和“奇特”的不同之处……)齐读。
3、读完课文,你能不能试着将这长长的的哥自然段浓缩成几句话
出示填空:
季羡林先生()次去德国,发现()而()。这种“()”的境界使季老先生惊叹:“()!” 指导:那几个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去德国?2-3 看,再长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把他的脉络理清,甚至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能找出统领文章的这句话吗?
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板书:奇丽 奇特)
5、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在边上写写体会。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结合你的生活所见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听到了?看到了?闻到了?(指名描绘)
2、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
(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可见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你所知道的还有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再读句子。预设二:应接不暇、如入山阴道上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引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是怎样一条路?课文里的“山阴道”指的是什么?(繁花似锦的德国街道)我们绍兴就是山阴道的所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
2、为什么会“应接不暇”呢?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德国奇丽的景色就在这里呈现。你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到这奇丽的异国风光吗?自由读——指名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指名读——齐读。
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 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生齐读句子)
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情不自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
板块二:感受“奇特的民族”
感受了德国的奇丽景色,我们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之奇特的呢?让我们接着来交流。
(学生汇报并出示句子)
预设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脊梁是哪个部位?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花的脊梁是指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从哪看出来呢?(家家户户)读有关句子: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3、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可是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为什么呢?是怕弄脏房间,在窗外容易打扫?还是为了┅┅指名讲。
4、你们家里养花吗?你们家一般把花草养在什么地方?养些花花草草主要是干嘛用?给谁看的?
5、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难怪作者会惊奇地问他的女房东——课件出示句子: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引出女房东的话: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
从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简简单单四个字的回答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事,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6、小结:可见,在德国,大家都认为(引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所以家家户户都这样做了(引读)——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难怪就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出示,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真是个奇特的民族啊!
预设二: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段话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是哪个句子?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
4、你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又会想些什么?
读着这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会想到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话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互帮互利,和谐美丽”。(出示,齐读)
5、“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四、总结延伸
1、总结: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这样奇特的民族,这样奇丽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改变吗?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有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五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口头交际: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2.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技能。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新学期的问候:
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让几位学生描述他们的summer holidays。
(教师亲切的问候,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新学期学习英语的热情。)
呈现(Presentation):
①引入新课
T: Is today a special day?(引导学生回答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
T: What are your new term’s resolutions?(引导学生回答: I’m going to get good grades.)
T: Last term, Nicky and Fish got good grades in English;let’s ask them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T: Nicky, how do you study for an English test?
(通过和学生的简短对话引入新课—how to study for a test。)
②教学1a.T: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板书标题)
S:I study for a test read the textbook.T:Oh, you study for a test by reading the textbook.(让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强调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教师不断强化句型,让学生有个模式进行下面的训练。)
(1)展示一些学习实物,如抽认卡,磁带,教科书和词汇表等介绍1a中的一些学习方法。(新知传授环节,利用实物引出,简单明了。)
(2)掌握了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后,学生补充他们自己的两到三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3)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两到三个学生讲出他们的学习方法。(叫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起示范作用,同时让二位学习稍差的学生表达,以便能发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帮助纠正典型错误。)
③教学1b.1b(listening)谈论图片所表达的信息。
(1)让学生看着图画,说出图画中所指的学习方法:
by making flashcard, by listening to cassettes, 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
(2)听对话,写出相应的字母编号。
(把听的任务与说的任务结合起来,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综合运用。)
④教学1c.首先,让一对学生朗读书上的示范对话。
A: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然后,学生两人之间互相询问,交流学习方法。
最后,让两到三对学生展示他们的对话。
巩固和拓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Small competition: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列出一个表格,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能够用所学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列出最多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以竞赛形式出现的任务,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集中注意力,有效巩固了所学语言结构。)
②Make a survey: 在讨论和列举了一些英语学习方法之后,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 How do you study...? I study by+v-ing.让学生采访班上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不同科目擅长的同学,他们怎样学习这些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词汇及语法问题,特别是对目标语言的运用。)最后让几位学生向全班同学读出他们的调查结果。(老师适当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Homework):
1.复习1a中的英语学习方法。
2.采访其他班级的学生或自己的家人,朋友,试图发现一些书上没有介绍的学习方法,并且make a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