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国学经典——读论语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读论语》。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后来就成了《论语》。大家可能认为《论语》对于我这个小学生来说应该是“高不可及、深不可测”的,实际上读《论语》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当我细细品读之后,我才发现《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实际上是最简单、最朴素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这些大家听了一定很耳熟吧,这些都是我们小学生经常说的,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就是《论语》中的内容。你在说这些句子的时候,也许不会意识到你正在说《论语》。此时,大家还觉得《论语》是那么“高不可及、深不可测”吗?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朴素、简单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不论老幼都能随口说出。
在我们的校园中,也许就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同学原来是很好的朋友,可是不知为什么却反目成仇了,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控诉:我把他当作最亲密的朋友,真心对他,还告诉他自己的秘密。可是,他却背着我说我的坏话,散布我的谣言,到处传扬我的秘密。当我质问他的时候,他却不承认,我再也不和他做朋友了。这就是交友不慎,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么和朋友相处呢?《论语》给出了答案。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告诉我们交朋友要交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交这样的朋友是对我们有帮助的。而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会受到损害的。也许你会说交朋友这么小的事还用孔子来教吗?可事实是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论语》不但告诉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朋友相处。孔子对子贡说,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说给朋友忠告的时候你要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论语》告诉我们,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
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很多同学认为既然我们是好朋友,你就必须听我的,按我说的做,而忽视了别人的思想,这种不尊重别人的做法正是造成许多朋友反目成仇的重要原因。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学习《论语》,学习国学经典,让我们都能成为博古通今的小能手,让我们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整篇文章的主要是讲论友,并没提到很多的关于学习方面的道理,而是将交友的道理讲得太多,我觉得小学生可以吸取与学习交友方面,但要交流学习的话,可以多考虑礼仪、品德或学习方面,毕竟交友有点过于社会化。还有就是这篇文章写点有点像报告,不太像朗诵文。我想的话,如果朗诵文能以贴近学生的话语去交流或写的贴近于生活的事去交流,也许效果会好点。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唐姐别见笑哈。)
(根据原文内容引用示范)
示范一:同学们,你们应该都有自己的朋友吧,那你们会因交朋友而烦恼过吗?又有不有因害怕交到不好的朋友而担心过?.......其实呀,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交朋友的道理,如果想知道在哪里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那好吧,我告诉你,它就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论语》……….示范二:同学们你们听过这句古语吗?“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不是不常听见呢?那我就告诉你们吧,这可是出自于《论语》,其意思是„„
第二篇:读论语国学心得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国学,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从论语、国学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二:从论语、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班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如,文理分班,面临高考的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公式,例题基础知识。而是建议(陈景阳)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爱绘画(柯艳霞,任梦秋)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论语、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
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2013年5月20日
王震
第三篇: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一起每天快乐诵读国学经典《论语》。
《论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的?是谁写的呢?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其实它是一本语录。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本语录还有很多宝贝,虽然我只会诵读,还没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语句,但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所以,我已经约好妈妈每天继续诵读《论语》,多学学里面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四篇:国学传承
国学该如何传承?
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以《三字经》为代表的国学著作推到风口浪尖。对待传统文化精粹,批判性的吸收自无过错,但令众人费解的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取舍标准从何而来?
对待经典著作,我们究竟需要原汁原味的风貌,还是“经”于求精的教育洁本?国学传承,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以《三字经》为代表的国学著作推到风口浪尖。对待传统文化精粹,批判性的吸收自无过错,但令众人费解的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取舍标准从何而来?
对待经典著作,我们究竟需要原汁原味的风貌,还是“经”于求精的教育洁本?国学传承,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民间国学班的生存之困宜宾城区中心路一条巷子进去,向右拐,上二楼,一套四室一厅的住宅里,若不是那墙壁上悬挂的字画标语,你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宜宾市场上第一家民间国学培训机构。没有任何的证照,负责人张代英说,教育部门对此还没有严格管理,“现在市面上有几家培训机构有证?好多都是租一套房就开始招生。”
采访当日不是周末,因此房间里显得格外冷清,目前,有20多名学生在此学习国学,对于这个数字,张代英曾一度大失所望,现在学会宽慰自己:人少,教起来不那么吃力。但这,并非她开办国学班的初衷。
2008年6月,张代英和丈夫李忠军来到宜宾,准备开办一所国学经典诵读中心。当年6月14、15日两天,他们在酒都剧场开了两场报告会,与会者多达二三千人,但结果却只有30来人报了名。
“之前我们在成都开这样的报告会,来听报告的70%的人都要来报名。”张代英说,起初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只要有10%的人报名就算成功,“最开始还在想,要真的是有几百人报名,教学的场地还不好找呢”。
但仅有1%的报名率,让夫妻俩大失所望。其他几个股东见势撤资,这个“烫手的山芋”只有让李忠军夫妇摊着,“30人还是要教,以后生源会多起来的。”那时,他们的教学场地设在青少年宫的一间教室,悬挂着孔子画像,颇有几分古韵。
一年后,场地搬迁到信义街的教师进修校,生源也一下跃升到100多人,张代英回忆说,那是国学班的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一学期后前来诵读国学的学生减少了,一些家长觉得,这玩意学起来没多大意义,还不如去学一门兴趣班实在。面临生源下滑,有老师给张代英出主意,换个教学场地,这样会节约一些成本。有人推荐租一套住房,“这像啥话?国学就应该有独特的味道,不能和其他培训班一样。”起初,张代英不同意。但后来仔细一盘算,最终还是在中心路一套住宅里扎下根来。
来宜宾快3年了,不仅没打开市场局面,还每况愈下。如今,李忠军早已经离开宜宾,去了宁波,“那边的国学机构做得好,还出现了国学私塾,宜宾根本不能比。”张代英说,她如今留在宜宾“过一天算一天”,当哪天没了生源,她也将离开这里。
要洁本还是原貌?
从2006年9月起,南溪县前进小学就开始推行国学古典经文诵读活动,其间,有过赞赏,有过非议。
“任何事物都有褒有贬,总体来说,我们推行这项活动4年多以来,成效明显。”1月7日上午,南溪县前进小学副校长朱红平说。作为12册校本教材《国学启蒙》的编委之一,朱红平感到这几年间,学生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校园人文气息更浓,学生互帮互助行为有所增强。
最近,学校举行了一次征文活动,与2007年那一次活动相比,有天壤之别。“学生们文采飞扬,引经据典,连我们老师都感到意外。”朱红平随手拿起一篇学生作文说。
以一年级的《国学启蒙》为例,《三字经》原文照搬,让孩子们诵读。“娃娃刚进小学,好多字都认不到,这样认‘天书’不是害了娃娃吗?”有家长颇有微词。
朱红平说,原文里的每个生字都有拼音,还备注了文意以及有趣的小故事,孩子们会有些字不认识,有些意思不能理解,但这不是关键,只要反复诵读就会形成印象。
自从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国学经典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一时间,争议声此起彼伏,国学关注度骤然升温。有消息报道,有学校遵照上级旨意,删除了一些所谓“糟粕”,比如,“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昔孟母,择邻处’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删除,这句话是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不是片面理解成此举会推高学区房房价。”朱红平说。
《三字经》中有这样些话,“三纲者,君臣义”、“君则敬,臣则忠”,有人认为“三纲五常”是一种封建产物,与当今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基调不相吻合,应当予以删除。
对此,朱红平的观点是,“这些东西确实是现代社会要摒弃的,但不能因此就一删了之,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告诉他们,这种思想的历史演变,要让大家明白,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大家更应该珍惜,不能让历史重蹈覆辙。”
朱红平觉得,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应该尽量用原汁原味的原貌去让孩子们诵读,“删除不是唯一的,而是应该让古代与现代协调融合,迸发出积极的、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意义。”朱称。
在前进小学校长、《国学启蒙》主编陈代兵看来,对待传统文化,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精神很有必要,“这个观点一直都在提倡,简单说就是
‘经’于求精,从经典中寻求更有积极价值的精华。”陈代兵称,在编选这本教材时,也进行了部分删减,比如《弟子规》中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就要求得太过了,与现代生活不符。
有点“糟粕”又何妨?
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国学教材亦然。
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命题,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张说,《弟子规》中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讲的是要尊敬家长,不能直呼其名,“我现在也就这样做了,但是我看电视里的外国片,外国小朋友和家长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多随和的,我都搞不懂该咋做了。”小张有些犯困。
小学5年级学生徐彤记忆深刻的是《弟子规》里那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话说明父母的兴趣爱好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社会讲究平等,我的地盘听我的,为什么非得要全听父母的呢?”徐彤说。
诸如此类的还有,“朝起早,夜眠迟”,古代要求“晚睡早起”,而现在提倡“早睡早起”,等等。
“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糟粕,只是一些与当今社会的行为习惯不相匹配,顶多算作一些瑕疵。”朱红平认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凡事都要求一蹴而就,那又要教育来做什么呢?
家长章女士说,自己儿子学习国语一年多,现在说话无意间就会冒出一句文言文,文绉绉的,觉得有点“耍宝”的意思,“为了背而背,又不去理解意思,万一这句话是一个不好的,这对娃娃影响会很大的哦。”章女士有些担心。
朱红平倒觉得家长的担心有些多余了,“娃娃在不断成长,要允许他适当出错,只有他亲身经历了一些失败,才会更深刻的体会,这比旁人给他灌输一千遍更有意义。”她以自己的小孩举例说,经常告诉孩子某些事不能做,但娃娃反而好奇心加重,偏会去做,但最终尝到了苦头,最后他就自然明白了其中道理。
不可神化,也无需贬低
张代英说,前来学习的学生一进门就要给老师深深的行鞠躬礼,老师也会同样回敬。在教学期间,学生统称老师为“先生”,曾经她还想让孩子们身着统一的古代汉服,又回到古时的感觉。
“来学国学,并不是要求能背下来就了事,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张代英说,曾经有个长期被宠爱的孩子第一次进课堂,就不能接受给老师鞠躬,后来孩子的父母来了,不停给老师鞠躬,最后孩子被感动,终于给老师鞠了一次躬,让父母感慨良多。
学生家长王玉林就觉得,现在的娃娃德育工作不到位,公交车上经常看到学生不给老人让座的情景,“先学会做人,再谈成才。以前我也觉得学国学有点迂腐,但现在不这样认为了。”王玉林的女儿还在读幼儿园,来参加国学培训有一学期时间,“以前是不咋喊人,现在却很爱打招呼了。”王玉林说。
前进小学一学生家长张先生说,学校曾搞了个“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孝道活动,儿子以前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没想到还真的就主动给自己洗了,“好意外哦?觉得儿子真的懂事了,挺欣慰的。”张先生说。
“有一点我难以理解,就算这些变化是真的,谁又敢保证是由国学引发的?”有家长这样认为,不学国学难道就不会出现这些积极变化吗?
在宜宾学院文新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世伟看来,受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国民出现了精神层面的信仰空虚、道德滑坡,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的诵读很有必要。
“概括说就是要‘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学会甄别。”周世伟以自己所在学院为例,国学经典已经进了课堂,很受追捧,“我们在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对于结果我觉得倒不必过多在意,否则就会陷入功利短视的泥沼当中。”周世伟说,教育不能功利化,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此理。
他说,既不能把国学神化了,以为学了国学就会立竿见影,也不能过于贬低它,认为当今社会只要能挣到钱就万事无忧。
“全社会应该掀起学国学的热潮,在不同年龄、职业、群体中推广国学。”周世伟建议,比如低层次的人可以进行诵读;较高层次可进行审美和文化解读;再高层次可以以此为镜,观照为人、为证的准则,继而反思自我,反思现实。
第五篇: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十则 ——文质彬彬,君子之道
广东肇庆中学
邓礼惠
教材分析: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即“仁”、“义”、“礼”。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多达四十多条,共出现一百多次,而中国文化中很遗憾的一方面便是“君子之道”的缺失。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私有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在时代中日渐“异化”,社会中不时有一些不合道德之音的人与事出现,所以,唤起学生心中的“君子意识”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回顾《论语》的相关知识;
归纳理解,概括《<论语>十则》中的君子特征,体会其蕴含的君子之道; 过程与方法:
阅读《<论语>十则》,反复诵读体会,并能背诵部分选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君子意识,并探讨如实现君子之道。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背诵《<论语>十则》 教学难点:体会君子之道,培养君子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点拨结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PPT、《秋雨时分》视频
教学素材:《论语》十则、《于丹<论语>心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初识君子
在我国儒家传统中,有一个典型的人格理想,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将修身放在了理想的第一位。那么,何为“修身”?用我们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君子”。
回顾分享:根据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为什么? 提要:人物,事迹,典型特征。
二、感知君子
阅读:自由阅读《<论语>十则》,可以大声吟诵,可以摇头晃脑地体会,可以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明白大意。
自由阅读五分钟后,学生分享阅读,选取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来分享阅读。
明大意:针对学生普遍有疑问的语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其大概意义。并谈谈认识,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算得是君子。
例句:从 这一句话中,我读到了只有 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教师板书学生归纳的君子之德行。
如:谨慎、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道义、心胸坦荡、做好本分······(可以分为自我修养和要求别人方面,而自我修养又可分意识形态和具体行动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落实到相应板书中。)
幻灯片打出关于“君子”论述的部分选则,齐读感悟。
三、君子何在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利益仿佛具有极高的地位。茫茫人海,人人步伐匆匆,“权钱”二者似乎占据人们的心灵。而君子,似乎成了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
观看《秋雨时分》视频,理解从古至今“君子之道”难以实现的原因。结合当今时代社会背景,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君子吗?还需要行“君子之道”吗?
四、成为君子 小组讨论:
《论语·里仁》第二十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解读《<论语>十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社会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君子之道?
五、总结 于丹说: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恒心的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我说:
做一个 的人!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论语》有了与以往不同的了解,对君子也有了和以往不一样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这堂课是一个起点,是大家个人修身的起点,愿我们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向成为君子努力;愿我们的社会能越来越美好,真正走向和谐,实现中国梦。
六、作业
在其他国学经典里,查阅至少五则关于“君子”话题的语句,摘抄并背诵!
附:
《论语》十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①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2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5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8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⑧
⑦
⑥⑤
④
③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注释】
①有道: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②周: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以暂时共同利害相互勾结;③喻:明白,懂得;④戚戚:忧虑的样子;⑤思:所思虑的;⑥道者:所行的事;⑦举:提拔;后文的“废”有鄙弃的意思;⑧得:贪得;⑨俨然:庄严可畏。
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