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
乡村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
教师:龙美君
内容摘要: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想提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要在识字教学中下功夫。本篇论文主要依据我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自授课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为内容,先阐述了识字教学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主要是阐述如何提高识字教学。从培养兴趣、识字方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关系着手,详细阐述了识字教学的相关内容,从而为自己在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再一次总结识字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识字教学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以一年级下学期为例,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很难完成这一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现将我工作中对一年级识字教学总结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分享,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望指正。
一、兴趣是落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第一目标。同时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上,我把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时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1、以精彩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记得带一年级时,当我翻开一年级课本时,被里面大量的归类识字所惊呆。一个问题随即奔入我的脑海:“如何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去识字?”带着这个问题,我沉思了良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于是在课堂上,我拿出一本《西游记》连环画,开始滔滔不绝地讲里面精彩的故事,从学生那一张张天真的童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入迷了。当我讲到最精彩的地方,我忽然停下来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啊?”“想„„”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还有几位调皮的同学大喊:“老师,赶快讲啊,我们等不了了。”我知道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我说:“同学们下去可以自己看,还可以讲给你们的父母听。”“老师,我们看不懂,里面有好多字都不认识。”前排的一位同学小声说,很怕被人听见,看来是很害羞的样子。“老师,快教我们认字啊。”班长索性站起来说。看到这一切,我很欣慰,因为我已经为我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2、在观看动画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低年级的同学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特性,给枯燥的语文课堂增添情趣。现在农村小学都配备了远程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内容或课文插图制成精彩的动画片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字。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我通过电教平台,把书上的插图制成动画效果,在播放动画时适当地出现生字,出现松树时在旁边出示“松树”插图,气球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走”字,气球被吹动时出现“跳”字。还比如“扔、跑、拍、洗、刷”等字,都可以配置一些动画效果,班上表现积极的学生边学边做着相应的动作,这样学生在高兴观看动画时也认识了生字,并且了解了字意。
3、根据学生心理特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七八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的融入识字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课堂上我可以拿出一些新奇的玩具,学生翻来覆去地看,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玩,我提示他们可以看说明书啊。还有给家里人买的药,该怎么吃?要注意什么?这些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更快更多地积累汉字。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一到二年级要认识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还要会写。新教材每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认识汉字都在10个以上,再加上要求学生会写的字,至少也增加了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更多去识字。
1、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一年级的新教材,要求识记一定数量的字词,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抽象化的生字识记起来很困难,但对字与图相对应的识字却较为轻松,例如在教学“日、月”时,先将画着太阳和月亮的图画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使人终身受益。”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别,但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又有着一定规律可循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声字(约占90%以上),其余的都是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三类。比如我在教学“请、清、情、晴” 等字时,学生首先已经学习了“青”这个字,我告诉学生这些字都读“qing”,然后告诉他们偏旁与它们的意思有关,如“清”与水有关系,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记住了这些字。
2、利用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在丰富的游戏中识字,这样既可以加快学生识字的速度,也可以活跃枯燥的语文课堂。记得有一次,我发现班里的马辉和王月花有小动作,我并没有当面批评他们。我对同学们说:“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个游戏。”因为这节课有个生字“从”,我随即把那两位同学叫上黑板,让他们一前一后走。然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两个人一前一后是什么意思?”“一个跟随一个。”“老师,我从电视里知道,皇帝身后跟着的人叫随从。”于是我就告诉学生,两个人放在一起就是“从(cong)”,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这个字,还把学生的心重新收回了课堂。记得在校会上,校长对一年级最近的表现表示满意,还倡导学校老师向年轻优秀老师学习,这是学校对先进工作者的充分肯定。
3、利用“猜字谜”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中国的汉字中有很多都隐含一定的字谜,我也发现让学生猜字谜的时候,就连一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能看到他们脸上的笑意。比如我在教学“照”字时,我就以字谜的形式展示:“一个日本人,手拿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淌了四点血。”不仅使学生在愉快的字谜中记住了这个字,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的例子也有很多,“一个人姓王,兜里装着两个糖(金)”、“三人同看日出(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更令我高兴地是,自从这节课以后,我们班掀起了一阵猜字谜的浪潮。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在大二的时候,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九岁县太爷》(电视剧里故事情节就以对对子为一条主线发展),因为是在假期播的,所以我的大多数同学都看了,开学以后在班里也掀起了对对子热潮。目前的情境是多么的熟悉啊。还有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课间我和同学们一起聊天,我班的学困生方东(平时从不多说话)胆怯怯地对我说:“老师,我也找到一个字谜,可以说给您和同学们听吗?”我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说啊,正好同学们都在,猜一猜。”“我这个字由两个动物组成,左面的生活在水里,右面的家家有,爱吃青草,叫起来咩咩的。你们能猜出来吗?”我知道这个字同学们还没有学过,但有些同学已经能写出来了。我随即评价了:“多新鲜的字谜啊!其实这个字就是‘新鲜’的‘鲜’字。”于是我还鼓励同学们向潘伟同学学习,自此这位同学的表现大不一样了。试想,哪位老师不愿看见这样的一幕幕。
三、充分做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积累和巩固。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课外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加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识字,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要求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多的积累和巩固汉字。
1、以生字卡片或“识字袋”的形式积累汉字。
孩子记得字多了,如果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被遗忘。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汉字的巩固,我倡导学生以生字卡片的形式,就是将每天学的新字写在卡片上,有可能可以配上图画,然后装入自己准备的“识字袋”里,“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渐渐多了,知识也就更加丰富了。所有这些工作需要家长的支持,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一年级家长会,几乎所有家长对我的想法表示支持。我还抽时间去部分学生的家里转了转,看到的情景很令人满意,有些同学的床头上也贴满了生字卡片。我还在班里举办了学生优秀生字卡片评比活动,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社会生活中积累汉字。
其实社会生活才是学生最大的课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到社会中快乐的识字。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孩子在短时间识记那么多汉字,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街道中的广告牌、店名、食品商标等。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可以通过上公厕认识“男”、“女”,家长也可以教育孩子不要随意乱扔垃圾,应该扔到固定的垃圾箱里,不仅可以使孩子认识一些字,还可以培养孩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记得在一节课上,我给同学们出示生字“油”时,还没有等我开口,有位同学就说,“老师,我见过这个字了,周末我和妈妈去镇上买油时,那家店门牌上就有。”“老师,我也见过,爸爸买回一瓶油,瓶子上也有。”而说话的几乎都是班里的学困生,这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这一切都归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3、教师、父母的鼓励不容忽视。
小孩子最爱听大人表扬了。在学校里,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你识字真棒!继续努力!”学生听到老师这些真诚的鼓励后,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自主识字的信心,自主识字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同样在家里,孩子也离不开父母的鼓励。自从家长会后,不时会有学生说,“爸爸又奖励我一个铅笔。”“爷爷给我奖励了一个大苹果。”“妈妈好久都没有夸我了,她今天特意亲了我一下。”“妈妈给我做了好多好吃的。”有些家长还给我发来信息夸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听话了。
总之,一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这一任务显得更加艰巨。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
勇于探究,大胆改革,让孩子在富有启发性的愉快氛围中自主学习。郭沫若曾说:“识字是一切探究之第一步。”小小的汉字,蕴含着无穷的奥妙。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的主体这个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老师们常说低年级识字教学很难,但留给我的感受很多,留给我的想法还很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能否给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关键是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归根到底还是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虽然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但留给我的困难还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一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在不断加快,什么样的形势下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自己欠缺的还很多很多,孩子的内心是复杂的,需要教师更深的去了解;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足,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还远远不够;还要更多的与教师进行交流。我会不断的努力学习,争取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附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
2、王占馥著:《思维与语言运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3、傅华强、张银华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 月版。
4、文萍主编:《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广西人民出版社,5、杨再隋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
6、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7、唐松林著:《教师行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版。
8、《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版。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新课标为我们确定识字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但在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反映一年级孩子面对大量的生字回生极快,变化环境后不能灵活认读。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既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难点。虽然新课标教材识字部分编排特点鲜明,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多变,识字量与以往相比又大大增加,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如学生识字量大、识字层次不
一、识字环境不一,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枯燥乏味等。如果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如何领会课标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一年级儿童认知规律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使学生对汉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如果有多种趣味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就不会走向模式化,课堂也就更加轻松而富有活力。
2.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理论
首先,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某种识字方法的适应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特点,教材中采取一种识字方法是不够科学的,采取多种识字方法,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发展的。其次,识字教学中要注意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识字方法。如一年级上学期,儿童的形象思维方法占主要优势,对图象感知接受优于文字和图表,这时安排看图识字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儿童机械识记处于优势,并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过渡,对字形分析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安排大量的韵文识字和各种归类集中识字,是行之有效的。反之,如果采用单一的识字方法,就不能充分利用儿童的智力发展优势,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遵循儿童认知规,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拓宽识字渠道,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扩大识字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快乐识字,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有机地提早阅读,扩大阅读,改进阅读,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推进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使课题研究扎实深入的开展,我首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并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学习先进的识字教学经验,同时研究制定了实施策略。一年级是识字的关键时期,也是研究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首先加强了汉语拼音教学,想方设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汉语拼音这一识字工具。在后面的教学中,则注重加强识字方法、写字的指导,一年下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此同时,我又大量阅读了一些有关语文教学的教育专著,写出了读后感。在教学中我开展了以“校园生活化识字”、“家庭生活化识字”为主题的识字教学研究。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识字生活化学习的进展情况。开展以“课堂情境识字生活化”为主题的识字教学研究,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快乐识字。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依托校本教研主要渠道,以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利用比较法,借助课堂观察,开展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生活化识字的内涵以及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方法。
2.观察实验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指导教学。
3.行动研究法: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
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资源的点滴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课前我要认真地进行备课,仔细研究每一节课学生要认识的生字的特点,探究适合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位互相请教;找一名学生读课文,看大家能通过别人的朗读听会多少字音;然后小组内摆字卡学生字,互相教会不认识的字。在学生自己初步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出示本课生字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最后,我们再用学生喜欢的一些识字游戏反复认读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字形。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同时,学生在与生字的一次次见面中也习得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这种学习方式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有好处。
2、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积累生字。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
3、在生活实践中,创设识字氛围,拓展识字渠道。
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头活水。
(1)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一定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游戏;语文活动、课外活动经常开展“组词接龙”游戏;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识字。
我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识字。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在指导认识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孩子们阅读儿童读物,看电视、玩电脑时,家长可因势利导,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段,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并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这样也可以学到许多汉字;家里买回了物品,如食盐、白糖、水果、小食品等,可以随机让孩子识字,猜一猜,认一认,夸一夸;也可以在家具、家用电器等旁边贴上对应的名称,让家庭变成识字的场所。此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我还经常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如每周指导学生将课外识的字制作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报,定期在班上交流;有时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识字树”“识字墙”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把一个人认识的字变成全班认识的字;有时定期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文具、玩具、用具、商标、广告、路牌、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影视节目……)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慢慢地,识字就会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孩子们愿意识字,想识字,乐识字。
3、在小练笔中,鼓励学生运用汉字。
学生在课堂上、书籍中、生活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生字,他们逐渐不甘心只对单个生字的积累。在实验中,我试着鼓励学生去收集好词好句,并初步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看图写话、自编故事、日记等,学生能够较正确地使用自己认识的生字,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这就是学生大量识字的结果。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完拼音后,我就开始进行小练笔,形式是“听写作文”,就是用文字记录口语,这是作文的基本功。开始先听写学过的短语、课后“读读写写”、“读读抄抄”“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然后听写教师自编的短文,或书报上的一段话。进行“听写作文”时,由教师一句一句读,学生一句一句记下来,像听写生字那样,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再后来我又引导学生“画一画,练一练”,如让学生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写上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到现在,学生们写话的欲望越来越强,他们在每天晚上的作业后面都要写上一段话,告诉我他们一天中有趣的事情。而且有的孩子写得相当好,不仅语句通顺,而且生动形象。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这一年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将识字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书本渗透到社会生活,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为学生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识字课堂常常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常常被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弄得兴味索然,昏昏欲睡。但课题实施后,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识字情境中,由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识字活动的创造者。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识字量增大。
2、开放了学生的识字时空,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学生的识字体验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中,而是徜徉在开放的识字时空中。生活、社会都是识字的大课堂,课内、课外、节假日、休闲活动时都是识字的好时机。学生在这样开放的认读汉字的生态环境中,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3、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早阅读。一般来说,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阅读了不少有关识字教学的理论著作,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努力尝试把所积累的理论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率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科研上。
六、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1、识字主体千差万别,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从十几到数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植了“识字”的土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得到满足,愈来愈强,萌生了早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家长有意识地教,慢慢变成孩子主动地学(认字)。不具备以上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也有识字愿望,只是总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有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而有的家长宁愿打牌、看电视,也不愿意在孩子身上多下些功夫。总而言之,一个个生活经历不同、学前识字储备不同的复杂个体汇聚到一个语文教师这里。如果仅靠一份教案上课,以“一”挡“数十”,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消化不了”的症状。
2、片面增大学生识字量,学生识字回生现象出现。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识字回生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过程。因为遗忘的进程是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如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等。在实验中,我在加大学生识字量上下了许多功夫,却没有及时的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以后,我要适当控制学生识字速度,不要过分贪多求快,尽量避免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学后及时复习巩固。总之,只要我们多去探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去挖掘汉字中的奥秘,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这样,识字教学会变的很容易,学生必定能够越学越轻松的。
我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也不能盲目乐观。我知道,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向我的同行们学习,不断深入探索,不断优化识字教学过程,提高识字效率,将课题研究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谢谢各位专家、领导!
第三篇: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新课标为我们确定识字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但在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反映一年级孩子面对大量的生字回生极快,变化环境后不能灵活认读。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既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难点。虽然新课标教材识字部分编排特点鲜明,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多变,识字量与以往相比又大大增加,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如学生识字量大、识字层次不
一、识字环境不一,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枯燥乏味等。如果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如何领会课标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依托校本教研主要渠道,以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利用比较法,借助课堂观察,开展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生活化识字的内涵以及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方法。2.观察实验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指导教学。
3.行动研究法: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
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资源的点滴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课前我要认真地进行备课,仔细研究每一节课学生要认识的生字的特点,探究适合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位互相请教;找一名学生读课文,看大家能通过别人的朗读听会多少字音;然后小组内摆字卡学生字,互相教会不认识的字。在学生自己初步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出示本课生字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最后,我们再用学生喜欢的一些识字游戏反复认读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字形。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同时,学生在与生字的一次次见面中也习得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这种学习方式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有好处。
2.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积累生字。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
3.在生活实践中,创设识字氛围,拓展识字渠道。
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头活水。
(1)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一定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游戏;语文活动、课外活动经常开展“组词接龙”游戏;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识字。
我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识字。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在指导认识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孩子们阅读儿童读物,看电视、玩电脑时,家长可因势利导,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段,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并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这样也可以学到许多汉字;家里买回了物品,如食盐、白糖、水果、小食品等,可以随机让孩子识字,猜一猜,认一认,夸一夸;也可以在家具、家用电器等旁边贴上对应的名称,让家庭变成识字的场所。此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我还经常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如每周指导学生将课外识的字制作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报,定期在班上交流;有时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识字树”“识字墙”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把一个人认识的字变成全班认识的字;有时定期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文具、玩具、用具、商标、广告、路牌、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影视节目„„)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慢慢地,识字就会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孩子们愿意识字,想识字,乐识字。
3.在小练笔中,鼓励学生运用汉字。
学生在课堂上、书籍中、生活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生字,他们逐渐不甘心只对单个生字的积累。在实验中,我试着鼓励学生去收集好词好句,并初步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看图写话、自编故事、日记等,学生能够较正确地使用自己认识的生字,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这就是学生大量识字的结果。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完拼音后,我就开始进行小练笔,形式是“听写作文”,就是用文字记录口语,这是作文的基本功。开始先听写学过的短语、课后“读读写写”、“读读抄抄”“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然后听写教师自编的短文,或书报上的一段话。进行“听写作文”时,由教师一句一句读,学生一句一句记下来,像听写生字那样,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再后来我又引导学生“画一画,练一练”,如让学生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写上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到现在,学生们写话的欲望越来越强,他们在每天晚上的作业后面都要写上一段话,告诉我他们一天中有趣的事情。而且有的孩子写得相当好,不仅语句通顺,而且生动形象。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将识字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书本渗透到社会生活,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为学生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识字课堂常常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常常被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弄得兴味索然,昏昏欲睡。但课题实施后,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识字情境中,由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识字活动的创造者。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识字量增大。
2.开放了学生的识字时空,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学生的识字体验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中,而是徜徉在开放的识字时空中。生活、社会都是识字的大课堂,课内、课外、节假日、休闲活动时都是识字的好时机。学生在这样开放的认读汉字的生态环境中,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3.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早阅读。一般来说,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第四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教学非常重要。建国后,党和政府号召人民学习文化,小学语文教育界掀起了识字教学改革的热潮。近十年来,识字教学更是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重视。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比如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先学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等方法都在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小学教师也要不断创新,寻找识字教学当中的新方法,新理论,为教学所用。本文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发展过程入手,分析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注意汲取传统识字教学的方法精髓,有创造性地列举了识字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识字教学 发展过程 重要性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这一片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社会性、人文性等语文课程资源,因此,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的空间,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语文课程中,识字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学习汉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发展过程
建国后,党和政府号召人民学习文化。受当时广泛推行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界掀起了识字教学改革的热潮。1960年,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 ”教改成果被中宣部、教育部肯定并推广。接着,北京景山学校采用“集中识字教学法”并 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黑山、景山的“二山经验”享誉全国。在南方,江苏省南京师范学院 附小的斯霞老师任教的学制改革实验班采用“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寓识字于阅读教学 之中,被誉为取得成功的“分散识字”,“集中”与“分散”相呼应,由此而形成了集中识 字、分散识字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种识字教学方法。
由于“十年**”识字教学实验被迫中断。1978年以后,黑山、景山及江苏等地的一些实验学校,恢复集中识字教改实验,并开始了识字后读写教学体系的研究。80年代初,从推广普 通话、普及汉语拼音入手改革汉字识字教学法的:“注音识字,提高读写”开始实验,1992 年向全国推广。这之后,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迅速形成了“集中”,“分散”,“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三足鼎立的局面。
近十年来,全国识字教学逐渐百花齐放。每一种方法,尽管视角,起点不同,但彼此之间没有“封闭”起来,都在不断地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坚持特色、不断完善。如“韵语识字” 取汉语“音韵”之所长。“字族文识字”在字族成文上下功夫。“部件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字根识字”从分析汉字字形的特点入手改革识字方法。“汉字标音识字”意在“ 取汉语拼音准确之长,补传统”直注“注音不准确之短。”生活教育科学分类识字“侧重发挥汉字”义“的特点,取汉字分类系统与科学分类系统一致之处,使汉字与学科学同步进行。”字理识字“,”猜认识字“把握汉字形与意义的关系,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学汉字。”听读识字“把握汉字音与意义的关系,利用听觉把课文听会记熟,再会记忆中的字音、字义与字形对照,通过反复读书来识字。”快速循环识字“,”字谜识字“,注重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探讨小学生识字、记字、用字的规律。”立体结构识字"提供了新的教具、学具。
二、小学生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的素质要求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新的时代呼唤教育要快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最基础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加
快着改革的步伐。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生尽快识字的重要性,识字教学被列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识字的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标提出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的识字策略。它可以有效地缓解识字与阅读,写作之间的矛盾,把识字和阅读紧密地系在了一起。也可以说,儿童尽早阅读就等于给儿童增加了一双自己获取知识的眼睛。
(一)阅读能力是儿童学习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的、有理解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 所以说,阅读是儿童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儿童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儿童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儿童接受能力比较快,早期阅读也使儿童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阅读,可以打开学习方法的大门,便于以后知识迁移,触类旁通。阅读的能力好坏,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的效率,从而影响儿童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乃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所以说,阅读能力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儿童学习的关键。
(二)尽早阅读能有效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德育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的自我教育往往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孩子很小就读一些优秀的文章,不但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其思想和认识也有很大影响。试想,在孩子刚刚懂得是非道理的时候,就用好的思想观念来熏陶教育,对孩子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乐观的性格以至长大后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其次,阅读能力包括一个核心,那就是理解。阅读能力形成的越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儿童自我认知,省悟、学习能力就越强,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便会日渐增强。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同一个优秀的老师谈话;学习一篇好文章,就等于上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因此,尽早阅读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尽早阅读有利于促进内部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孩子早期阅读,吸收了广博的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事物,丰富其认知和情感,也给以后的语言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这对以后文章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对事情的思辨能力都有好处。理论研究认为:儿童无论在听课、回答问题或做作业时的理解、思维等,都必须用内部言语做物质基础和工具。思维越高级,越需要高水平的内部语言。而大量阅读,特别是早期阅读,能不失时机地促进儿童内部语言发展。这样,不但丰富了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还提高了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儿童对身边的世界有一个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而思维的发展也是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才有的,儿童阅读能力和效率提高了,思维能力自然就成熟了,大脑的认识更加全面,使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形成系统思维,这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尽早阅读能够培养儿童的注意力。理论研究认为: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是他能否学习好和心智发展快慢的最基本条件。而阅读能有效的培养儿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也就应该用阅读来培养他的注意力。首先,阅读能教给他理解和思考,而理解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能动性,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理解和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事物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儿童对事物的注意能力。这样,他对事物的观察十分敏锐、细致,对事物的思考增加,逐渐的走向了成熟。
(五)尽早阅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书籍成为学龄初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尽早大量阅读,能够满足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兴趣的保持,使阅读习惯养成和学习动力定型,使学习兴趣稳定而持久。理论研究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
重作用。儿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的选择图书,并能持续的以浓厚的兴趣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这样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日渐积累,循序渐进便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让儿童获得丰富的知识,首先就应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进而落实在学习行动上。所以,想要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要适宜的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
(六)尽早阅读有利于加快儿童社会化进程。阅读能力培养的越早,掌握事情的能力也就越强,社会化进程也就加快。儿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是个多方面的过程,其中包括掌握参加社会生活所必需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自我调节、掌握交往技能等。尽早阅读使儿童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加快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儿童通过早期阅读更加地了解他所在的社会,正是通过识字阅读这个过程来丰富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总之,让儿童尽早阅读,不仅能有效的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同时还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尽早阅读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儿童尽早大量阅读,就必须首先进行快速识字。育乐园总结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多种经验发现,许多识字法尽管其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却都是在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尽早大量阅读。成语速记快速识字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点是根据快速记忆等理论采取韵语的形势,让儿童快速学会一生需要掌握的常用汉字和常用成语,尽早的进入大量阅读,不失时机地发展儿童的言语及非智力因素,从而有效的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所以成语速记快速识字的核心是“尽早阅读”。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汉字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最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字之一,它集音、形、义于一体,又有着发展思维,素质智力等拼音文字所没有的优势,成语又是汉字的精华,关于它的故事,趣闻等数不胜数,最重要的是学习成语、识记汉字能够培养儿童的学习动机,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种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习惯;种下习惯的种子,就收获性格;种下性格的种子,就收获命运。每个家庭都要及早培养孩子的优良的品格和性情,就要把识字放在首位,这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大事!
三、浅析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
(一)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
许多人认为中国儿童少年阅读起步还是汉字挡路,若不加分析,从表面上看,汉字确实音、形不一,很难自学,而且许多字笔画繁多,若学字速度加快,还怕产生错别字。于是让入学儿童先学汉语拼音,验收过关后才教学汉字。其实,大可不必进行这种耗时的训练,因为一个学生拼音文章读得再流利,最后还是转到读汉字文章的。汉语拼音在教学汉字中起“拐棍”作用,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汉字是比较好的方法。
(二)先学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教学中遵循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哪些字是容易学的,哪些字是难学的,历来有分歧。有人认为笔画少的、字形简单的字容易学,应先学,因此,许多教材中大多数是先学: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然后再学字形复杂的字。一般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但实践证明:“天、夫”,“大、太”,“石、右”等字学习时容易混淆,而“魔”、“鼻”、“脚”、“嘴”等字,笔画虽多,却一学就会,且不易混淆。究其原因,复杂的汉字能帮助记忆的特征也多,就像人的脸一样,特征多的人不容易被忘记。
(三)从看图识字开始学汉字
有些教材在小学生初学汉字时,在所学的字上都配有相应的图,认为学汉字应该从看图开始,不让学生产生汉字难学的情绪。汉字是象形文字,为提高学习兴趣,有些字在初学时可以介绍它的演变过程。但是,不要让学生对图产生依赖心理。否则,一旦字和图分开,许多字就不认识了。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方块图形的特点,可以说,每个汉字本身就是
一幅图,加上汉字组字有一定规律,能促进联想,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大可不必因难学而配以太多的图。
(四)先学“四会”字
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一开始学汉字就要求“四会”即会读、会理解字义、会写、会用。这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要求小学生会读字后即会默写和运用,那学习的量一定不会很大。但汉字若没有积累到一定数量是不能阅读文章的,因此就会出现学了几年,学生还不能读浅近读物的现象。这无论是从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学生自身智能发展的需要来看,都是不相适应的。
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多年来,识字教学的研究论文、论著不计其数,识字教学法也创造了40余种,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部件识字”、“注音识字”、“趣味识字”„„但至今没有一种获得过理想的效果。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们常用“趣味识字教学法”,力求做到“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但过于关注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反而造成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和假语文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重字形,轻理据,违背汉字构字规律
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导下,教师通常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各种看似形象有趣的识字方法来分析字形,记住字音。这样一来,小学生识字真是“为所欲为,百花齐放”。比如:“背——北京在月亮上”、“碧——王老头,白老头,坐在石上头”。甚至,有的教师分析“题——考试题是一页一页的”,真是大错!对此,有人戏称这种现象为“水煮汉字”。这样的识字教学造成了字的“形”与“音、义”的分离,不但严重违背了汉字构字规律,给小学生许多错误的汉字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到学汉字无非就是随便联想。
(二)重字音,轻字义,忽视汉字构字规律
现在的常态课教学乃至于一些优质课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一拼拼音,二读生字、三唱笔画,最后组词说话)、教法单
一、程序固化,尤其,许多教师在生字的读音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采用范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开火车读、赛读等多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音,而很少涉及字义。即使涉及字义,或随文解释,或轻描淡写,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音义分离,实际上影响学生对字形的识记。这种教学,严重忽视汉字的构字规律。
(三)重个体,轻整体,违背汉字系统规律
现行语文教材的生字大多是随文出现的(集中识字除外),将识字阅读结合起来,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然而,这种分散识字不能按一定的构字系统编排,使识字教学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不仅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学一字带一组字,而且高年级时生字的回生率很高。这样教学,违背了汉字的系统规律。
违背汉字系统规律最突出的是部首教学。部首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的经验证明,正确地讲解某个部首的形义,能使学生快速地识记该部首中的许多字。如:氵、艹、忄、亻„„,识记这些部首字能省时高效。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现代汉字常用字表》确定了201个部首,而小学常用部首仅180余个。但是,如果教师不了解某个部首的形义和在部首中的作用,就只能教学生死记硬背了。如:部首“阝”,在教学上习惯称“左耳朵、右耳朵”。这种称呼或许形象有趣,却违背了汉字科学。部首“阝”,“汉字学”称为“左阜右邑”。左“阜”(阝),本义是“土山”,作部首多与山、山势高下和阶梯有关,如:阵、陵、阿、阳、阴„„右“邑”(阝),本义是人群居住的地方,作部首多与城郭、地名、地域等有关,如:邓、邢(国名)、郎、部、鄱(地名),郭„„
以上三种违反科学的识字教学,实际上是我们今天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假语文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汉字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太少太少。然而,我们的教研及其导向又是怎么做的呢?就本人而言,在十几年的教学研究与指导中追求与看
重的是形式(教育理念、方法、方式)而不是内容(科学知识),是形式决定内容,这完全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研工作如此,不能说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悲哀!鉴于此,建立与实践科学的识字教学就非常紧迫和重要了。
五、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研究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物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例如,在开课之初,教师就演示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会意字、形声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三)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简笔画简洁、生动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的巧妙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雨”这一个生字时,我就根据小学生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把这个字生动地画了出来:“雨”字上的一横就代表雷电,一竖跟横折钩就代表一间房子,里面的一竖就是闪电,直穿房子,把房子都打了一个孔,那么房子就漏水了,那里面的四点就是漏进来的雨水。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不可想象,我把他们的话转变成了生动的图画,收到了很好的认字效果。
(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无意识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不仅特别爱听故事、还爱讲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掌握一些词语,在讲故事时练习使用,把识字教学寓于有意无意之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喜欢读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因势利导,经常性地组织、引导学生看故事课外书,由于这种做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很乐意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随手把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字形又不怎么复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对一些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还适时适度地作一些比较。在学生看书的时候,教师不忘提醒学生注意看故事中有没有刚学过的生字,它在故事中组成了什么新词,看到后把它告诉同学或老师。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意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在无意中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新的语言环
境中学会使用这些生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取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六)自做“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要先后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多次体现,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成为儿童识字的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过程。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第五篇: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中低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生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 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期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语文”,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张田若老师的专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对识字及识字教学进行理论论述。新课程实施以来,崔峦老师等专家在《课程改革问答》、《新课标解读》中多处论述识字教学的变化及对策。但尚无一线教师对识字教学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系和方法。本课题主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等理念的可行性与可信性。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
三、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1、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的识字提供
自主探究的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和进行拓展创新性的学习。
4、教会学生识字生活化的方法,掌握科学地识字方法。
5、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找寻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四、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2、陶行之教育思想。
3、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4、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5、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识字过程中学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只会写而不懂得其义,探究并研究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所表现出的各自利弊,结合教材进行合理安排,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充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同特征,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亲身感知、亲历感
悟、积极思维、主动积累、调动情感、体验合作、参与实践、尝试创新、敢于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创新的自信心。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内识字。
2、生活中识字。
3、活动中识字。
4、体验识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