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技巧
一、影评技巧
i.常见的影视评论文体有:专论式、点评式、杂感式、思想评论、艺
术评论、终合评论、专业化的评论、通俗性的评论、印象式的评论等等。
ii.专论式影视评论以论带评、理论性强,有一个相关的专门论题针对
评论对象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较突出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论证的方式。在它所包含的写作元素中,论述作为一种运作方式,是其最主要的成分。它一般必须就评论对象自身所存在的重要特征、性质、倾向、问题或由之所引发的评论者的个人思考,作出较周密的研究并给出理论上的回答。因此,相当的理论色彩是其固有的要求,而对对象的单纯“评价”并不特别重要。而且,它一般也不必一定要对对象作出“全面”的考察。
iii.点评式影视评论以评为主,对象单一,一般针对一部影视作品或其
某一重要方面进行专门的评论。任务:对既定的对象进行集中的审美关照,并作出基本的评价(从简明扼要的分析中引出明确的价值判断)。三不要:
1、过多的引伸;
2、过多的理论发挥;对既定认识和看法做过多的详尽展开。
iv.杂感式影视评论以评起兴,重在发挥,一般是以借题兴文,引譬连
类,举一反三,自由涉及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思想、生活、艺术、体会、感想、见解。三不:不重视理论探讨,不专注于对对象的评价,不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对写作对象的审美考察上。一抓:抓住影视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的某一特征,某种倾向,某个现象做较系统、较随意的联系,评论跟它有关的或相似的现象,重在发抒个人的“其它”看法。
v.方法与技巧
vi.方法与技巧特别注意下列三点:1)、对象的选择;2)、角度的选
择;3)、文体的选择。
vii.影评的流程:
viii.选择对象----命题----立意-----选择角度(切入口或突破口)------确定
文体----段落划分-----行文。
ix.两个原则:1)、注意作品本身已有的基础和客观条件;2)有效地
实现和完成自己的思想传达。
x.选择的意义:尽可能地从对象作品中寻找作为什么肩上的要素并确
定其性质、特长、优点、美感地点或者问题、倾向、缺陷、症结,作为自己写作的主观视点、切入口或突破口,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要注意克服陷入不知不觉的审美鉴赏盲目性当中,从而导致写作的失败。
文体选择的契合点:要准确地找到1)、对象、内容、角度、意图与文体的性质、特点、功能、又是之间有机统一的契合点;2)、自己的学识、才情、写作经验、选择特长、与相应的影视评论文体的特性、规律、操作原则、形式要求的有机统一的契合点。xi.1.影视评论如何写作才能得高分
xii.影评的含义:对电影创作或表演进行评论的文章
xiii.影评的分类:简单地说,影评就是一种专业化的议论文,而不是记
叙文。
b)一般说来,常见的影视评论有六种:一是简介式评论,二是广告式评论,三是技术式评论,四是史学式评论,五是理论式评论,六是观感式评论。需要注意的是,写哪一种影评,应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特定的读者。c)第一种和第二种,现在常在报纸上可以见到。比如《生活日报》每天都
有一个版面,用来介绍当天的电视剧内容。只要在此基础上加一点议论文字,就成了简介式评论。而在“娱乐版”上,常见到“花絮”之类(不是名星花絮,而是作品花絮),则属于第二种评论,即广告式评论。这种影评的读者主要是关心影视娱乐的人,这种影评的目的是为他们的读者提供有关影视娱乐的信息。
d)第三种评论主要是专业性的,比如用光、布景、道具、化妆、音响、设
备等方面。这种影评主要发表在技术性的专业杂志上,主要是写给技术人员读的。
e)第四种是学者型的评论,它们或者对作品进行艺术史的定位,或者从创
作中总结出几条经验,上升为理论,使它具有更普遍的认识意义或指导意义。这种影评主要是写给创作者读的。
二、影评的特征
a)与政治评论相比:突出审美判断
i.影视艺术反映生活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规律,影视批评也应该遵照影
视艺术美的规律和美的特征进行评论,它首先必须给人以美感,让
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的得到陶冶。
ii.影视评论不等同于从政治观
6、评是辩驳
b)
(四)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美的思维
c)影评是对电影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概括,是科学的抽象,因此思维方文学
批评最好变成批评文学,有风格和华彩。
三、影评的要求
a)先有所感悟,后发而为文
b)新颖的角度,独特的构思
i.文章要有立意和角度。角度就是给所表现的事物选择一个最理想的着眼点和突破点。
立意要新颖。
ii.角度要小,立意要单一集中。
c)结构严谨,起落有致
d)影评常见结构:
i.倒论式结构把文章的结论放在前面,然后从各个方面开始论述这个
结论,又称演绎法。
ii.事件发展式结构情节的开头就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就
iii.文章的结尾,基本上是按照电影发展顺序。
iv.3“XX影片通过出色的XX(XX指的是角度)、XX、XX为我们讲述
了一个动人、XX的故事,影片无论是在拍摄技巧、叙事结构、主题
思想定位方面都有一定的杰出之处,是一部好影片,值得我们欣赏。
四、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评《离开雷锋的日子》,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二、人物评论。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 ,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1.艺术样式评论。如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则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要结合儿童审美心理去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1.电影语言评论.2.电影结构评论.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
4.电影节奏评论.5.电影悬念评论.6.电影音响评论.<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如张艺谋的色彩运用!
8.电影细节评论.9.电影表演评论。
10.电影音乐评论。
四、影评写作要求 : 1.紧扣电影与评论.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2.总体把握,细部突破。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3.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4.注重思辩、讲究文采。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五、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
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第二篇:艺考影评技巧
实例1 温暖的黑色幽默 ———《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自2006年6月30日上映以来,票房成绩一路飙升,在这个大片越大,小片越小的年代,导演宁浩创造了一个小片的票房神话。
此后很多记者对于此片在民间火热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人提出,《疯》的出现是中国大制作的结束和小制作电影的开始。对此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回应道:“大片我们拍了十几部,大部分赚了钱;小片拍了几千部,现在头一回取得了票房。”
小制作的电影取得不同凡响的票房,这是《疯》引起轰动的根本。导演冯小刚曾经评价小制作电影导演为“以赔钱为己任”。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李安的片子十几倍的收回成本都没有如此强烈地被人们所关注。
宁浩只身一人从山西来到北京,他尝过作一个“北飘”几乎所有的苦和累,干过影视圈里所有的活计。所以单从生活经历来看,拍出一部很多地方很贴近平民的电影,而且实力不俗,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石头》好看,我们不能否认宁浩的才华。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抄袭了98年英国的片子《两杆大烟枪》,不说别的,就算是抄袭出来的,能够抄袭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一个电影故事或者结构的问题,而是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就算让你遇到国产片保护月,你也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更何况《疯》有很强的本土化印记。导演宁浩说,当初考虑要本土化,很刻意地追求什么,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比如徐峥扮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是挨骂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虽然片中有很多并不是符合逻辑,有些夸张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喜剧的前提。影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黑色幽默,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下面我们以片中石头的去向以及围绕石头出现的人物为线索,按照原片的顺序对本片进行分析。
玉器厂厂长大概是出现在石头旁边的第一个人,正是他的细心才发现了石头。也正是他为了拯救工厂才想出要展出石头去拉动经济。当然如果有人在这里对厂长的做法表示怀疑就没意思了。很多人会说,既然厂长要积极拯救工厂,为什么不去卖石头,反而搞什么展览?其实我们看宁浩导演的片子不难看出一个特点来,他和冯小刚导演做喜剧的手法是一样的,让边缘人物去一脸正经地做一件滑稽的事情,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只不过冯小刚更加注重语言。这个在很多细节地方有体现,比如在对于那个偷东西的大哥,就会天天把素质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干坏事也要做得漂亮。这只是一种规律一种技巧,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后面的故事中小偷的女人被厂长的公子睡掉,他居然给律师打电话,还说律师没素质。这让人看来即合情合理又滑稽幽默。好像很荒唐,但是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对于技巧运用的高明之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迅在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曾就开头提出质疑:厂长的不动作,玉石的展览,按照规律,是构不成叙事的动力的。然而什么是动力,需要什么样的动力。就像希区柯克说的,一个炸弹放在那里本身就是动力,跟观众的感知结合起来就是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濒临倒闭的时候突然挖出来一块玉石,厂长会怎么办,人们会怎么办,这本身就是动力。而正是围绕这个为核心产生了戏剧的基本:冲突与矛盾。而故事的推进改变了人物关系。这又使得一切符合了戏剧的规律。
随后是一一登场的几拨贼们。其实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很好,叫做《贼中贼》。很符合 当时的场景。
导演宁浩很巧妙地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整体看上去混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整个故事的主线也随之变得清晰。他在交叉叠放的画面中,各路小偷的活动对白,与保安科长的行动对白居然在对立上产生了某种语言或者动作上的联系。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黑色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开头很生活化,很像是DV效果的画面看上去更加贴近生活。而徐峥秘书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脚,随后给他一个仰拍,仿佛在突出他的伟大形象,其实是想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章显他的渺小。
接下来导演很巧妙地安排保卫科长和小偷住成邻居,讽刺意味显而易见。当然这种戏剧化的安排也达到了喜剧化的效果。宁浩把观众放在清醒的旁观者的一面,既不像一些大制作那样低看观众的智商,又不像王家卫那样经常跳出来使得观众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这就很好的让观众自己喜欢上看这部片子。因为他们既能够以观望者登高俯视的氛围,又能够有投入自己感情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而影片中更加讽刺的安排是,石头不是被明争暗斗头破血流的小偷们偷走的,而是被厂长公子谢小萌调了包,最终几拨小偷为一仿造玉石两败俱伤,而成全了保卫科科长和他的女朋友。因为真石头最终被挂在了保卫科科长女朋友的脖子上。这很符合中国人好人好报,大团圆的心态。
戏剧学院的导演小菲说电影最终要宣扬真善美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能唤起人们心底的那扇窗。
《疯》也做到了这一点。毕竟他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算是一个圆满地交代。尽管片子还有很多病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宁浩在前面安排了国际大盗麦克调钢丝偷石头最后被道哥一伙儿的人抢走的场景,而片子的最后黑皮从下水道里钻出来,和麦克不期而遇,这个时候应该有戏发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戏场景。而宁浩搭了台子,却只是让他俩对视一眼就各自走了。这就没有力度,哪怕是麦克推了黑皮一下,把他重新关到下水道里。也会成为新矛盾的一个看点。
但是电影中依然处处体现出导演的睿智。
当然,作为宁浩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台词也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不同于冯小刚沉着的喜剧,宁浩的喜剧看上去更加生活更加活泼一点。李迅曾经分析《疯》的观众群体,那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里面以大学生、比较有文化的青年和希望泡网络的人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白领阶级。
实例2 《建国大业》主旋律奇观效应
20年前有一部电影名叫《开国大典》,我至今还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那是蒋介石在检查长江防线的时候碰到一群国军军官在打麻将,面对这群诚惶诚恐的手下,蒋介石在用“杠上开花”教训了他们之后,语重心长地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一句简单的台词,背后隐藏的是厚重的辛酸和无奈,几乎没有胜算的困兽之斗,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这支早已军心涣散丧失战斗力的哀兵了。
时隔20年,在《建国大业》中,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家玻璃来泄愤,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这是《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最后的镜头。
整部《建国大业》135分钟,篇幅不短,但叙事还是很赶,一件事接一件事,也确实是 因为这改天换地的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重庆谈判到弃守延安到三大战役到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几乎可以作为解放战争的历史教材读本来看了,出场人物如走马灯一般目不暇接,这也为众多的明星客串提供了机会,其实看过之后仔细一想,也亏得都是大家熟悉的明星来演的,要不很多人物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忘记这是谁了。这与集中讲述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段历史的《开国大典》比起来,格局要大多了,但相比较而言缺乏了一些趣味性的细节,例如《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上街吃面没带钱,还有毛泽东的几个湖南老乡闯进中南海打秋风、要给新中国起年号这样丰富人物个性的情节,在《建国大业》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导致了一个后果是观众记住了很多客串明星的脸,却想不起来主要人物都干过了什么,好像是除了开会就是在开会。一部缺乏丰富细节的电影,是很容易流于表面化的。而且人物过多又要保证每个人物都有戏,剧情上难免显得有些支离。
其实只要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那几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那样的波澜壮阔,远非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战争可比。而《建国大业》并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影片中 战争场面少之又少,点缀而已,而定义战争的性质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标准的,所以《建国大业》更多地采用了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如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尽量避免口号式和传道式宣传的基础上增加说服力,至少在当时的情境下,毕竟这些社会精英的选择是更能代表人心向背和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的。
在中国,怎么把主旋律电影拍好看了是个难题。即使是美国也有主旋律味道很重的电影,《黑鹰降落》、《光荣》、《拯救大兵瑞恩》、《阿波罗13号》、《我们曾经是战士》、《空军一号》等等等等,莫不如此,甚至是《变形金刚》这样的科幻大片也不回避炫耀美军作战实力的成分,而大量的常规商业电影中都渗透着邪不压正、助人为乐、回归亲情等主流价值观,至少他们在影片中可以将意识形态与商业元素做更加完美的融合。《建国大业》作为中国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登峰造极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今主旋律电影创作水平的文本。
《建国大业》很好地把握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独立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导演在这里通过尽量冷静客观地罗列着导致双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来论证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这一历史事实的必然性,而且江河日下的国军方面阴郁冷酷的色调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红色政权方面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值得注意的是,《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将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不过很明显是在模仿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在《战火浮生》中的音乐,不仅风格和曲调相似,连配器都是一样的,人声加单簧管,但确实好听。
其实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国军方面的戏拍得好不好是关键,因为在这场争斗中国军作为失败一方具有更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悲剧人物往往更具有人性的力量。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大凡扮演我党我军领导人的,多是特型演员,而扮演蒋介石的,都是绝对的演技派高手,这里比较著名的有孙飞虎、陈道明,还有《建国大业》里的张国立,这里的蒋介石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票选前的冷语相讥,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这个蒋介石与以前中国银幕上出现的色厉内荏的蒋总裁完全不同,而是更加深入到一个逐渐远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内心世界,片中的国军溃败前夕,蒋介石坐车穿过总统府空荡荡的甬道,而眼前依稀所见却是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百官朝贺的场面,这种心境的 落差不禁令人唏嘘。
大国权谋,实力说话。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候就说,要不是我手里这几条破枪,他(老蒋)才不会跟我谈。到1949年代总统李宗仁与共产党谈判提出划江而治,共产党提出了极 其严苛的和谈八项主张,基本上就是让国民党无条件投降了,摆明了根本就不想和你谈,李宗仁慨叹,仗打不赢,谈何和谈啊?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建国大业》中的这些情节,完全可以跳出政治立场的窠臼来进行读解的,这也是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着重精神层面的信仰灌输式的取材角度不同的地方。
在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即使是主旋律电影,首先要能够做到吸引观众去关注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教化目标。《建国大业》的噱头是大量明星的客串加盟,从实际效果来看,明星多也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是大幅度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话题性,另方面也弱化了电影本体的表现力,剧情杂乱,有些人物跳戏很严重,观众对明星的期待同时也冲淡了对影片内容的深入体会,但这些是创作方法上的问题,相比起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来说,利弊的权衡不应该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不过看《建国大业》的过程确实是一个有发现乐趣的体验,明星毕竟是明星,每个人的三言两语所收获的戏剧效果都不可小觑,累积起来更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让你不得不认真对待银幕上出现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句话。
实例3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著、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第一篇——疯狂与执著
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著地爬树,执著地呐喊,执著地刨石头、执著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著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著。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么直接刺眼。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很单纯,有味道。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有的是鲜明与对立。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疯妈最后也破碎地、空空地漂走了。
第二篇——荒诞与尴尬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尴尬。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的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运用了忽明忽暗的、晃动的、压抑的光影,调制出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矛盾的味道。其次,色彩基调保持了一种黑白混合出的暗灰色,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在行为上的表达,比如,像芭蕾舞者一样在揉面,像冲锋陷阵一样挥舞手电筒抓流氓,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坦然死去,以及用瓜果蔬菜作为祭奠的葬礼等等一系列荒诞的行为。还有,揉搓的面团、神秘的白色纱缦以及扭曲的被单也暗示出了人们内心的压抑和扭曲。在声音上的表达,比如,那支仿佛具有调侃意味的小号,古老的苏联民歌和高亢嘹亮的《万泉河边》,它们或调侃,或委婉,或昂扬地被连接起来,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冲突与不和谐,也预示着后来发生的悲剧。
第三篇——冲突与毁灭
枪,代表战争与冲突,在影片的第三段出现了近似疯狂的枪声,它们大都意气风发,耀武扬威,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冥冥中注定的毁灭。
在视觉上的表达,飞扬的红土像是飞溅的鲜血,张扬且悲壮;疯狂的枪声,轰鸣的拖拉机和拖拉机里冒出的滚滚黑烟,所有的一切都暗示着混乱与冲突,一下子把观者带进了一个乌烟瘴气的世界。
在听觉上的表达,时而出现滑稽的号角,时而出现欢快的进行曲,时而出现孩童们的嬉闹声,然而这些美好的声音都是用来掩饰那悲惨的结局,最后的一声巨响毁灭了一切。第四篇——生命与希望
生命是一个轮回,所有的必然都经历过一些偶然。影片在最后把观者拉回了生命的伊始,所有的果,在这里都会找到些头绪;所有的不解都在这一刻被点亮;所有的毁灭都在这一段得到重生。这种倒叙的手法把生与死的轮回交待得恰到好处。
在声音上的表达,俄罗斯大妈碎碎念叨的悼词和安慰,中国翻译毫无感情的急促解说都烘托出疯妈内心的空洞迷失和绝望,有种使人窒息的气息;同时出现的却是场面热烈的、喧闹的、欢快的婚礼,两者互为依托,对比浓烈。
在视觉上的表达色彩绚烈而广袤的新疆戈壁展示着生命的宽广、宏大和未来希望发展的无限空间。熊熊的篝火,狂欢的婚礼,轰鸣的火车、滚动黑烟的隆隆列车,飞舞燃烧的帐篷„„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降临,所有的一切都在烈火中重生,新的希望也将启程,然而,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太阳照常升起了„„
总之,影片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表情、动作、甚至还有触觉的诗意化表达,为观者营造出一种可以烙印在视网膜上的映象,这些映象大部分是散乱的,碎片的,也许是一块颜色,也许是一个符号,也许是一段声音,但每个观者最后都会调配出属于自己的那杯“太阳”米酒。
第三篇:《将爱情进行到底》影评集技巧解答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By adopting the multi-direction and multi-combination core-pulling.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mould was introduced
《将爱情进行到底》影评集
《将爱情进行到底》:没有答案的爱情三段论
作者:李 晓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一白导演作品、电影版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如同叠加的3个超长MTV一股脑地就搬上了电影的大银幕。无数媒体被裹挟“回到12年前”的集体回忆之中,缘于电视剧版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很多40岁以下的观众在自己可以表达的文本上写下了电影版是“唤醒自己青春岁月”的字样。其实,不是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感动了他们,是在还没有进入电影院前,他们就先感动了自己。
那人们到电影院里来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的3段故事看起来是彼此独立的单元,而中间由纪实手法呈现的“爱人访谈”——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态的恋人独白,直接使MTV衍变成纪录片。3段故事可以用“三段论”概括起来。第一段故事告诉人们:时间会让爱情很平淡;第二段故事说明爱情有很多无奈;第三段故事讲述的结论是爱情走了就不会回来。对应抽象的标签式归类,第一段故事是超现实主义,第二段故事是现实主义,第三段故事则是浪漫主义。
伴随着陈奕迅和王菲的歌声,看第一段故事时,观众通常很难对应起自己生活经验,故事发生的背景俨然是中国都市里的中产阶层以上的金领人士才有的生活境遇。身为公司高层金领的杨峥和全职太太角色的文慧彼此间不会“爱”了。在杨峥找寻文慧的过程中,不断闪回的是文慧寻找杨峥的爱情悖论,超现实主义镜头组成了杨峥对爱情的困惑和迷茫,梦境一般的飞翔和都市的虚幻处理试图能够抽象地将富人们的爱情稀释到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地步。在都市豪华的高档住宅里,玻璃房子的空间透明却无法让爱情飘散出来,甚至婚姻中的男女都不知道爱情被遗忘到了何处,杨峥的惊醒是被动的,文慧的布局却是有意的——在爱情问题上,男人比女人更弱智吗?
现实主义里的爱情是“悲催”的感觉。“悲催”是网络热词,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悲惨得催人泪下”,真正的意思只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完全阐释得明白。第二段故事里的杨峥和文慧可能更接近电视剧版《将爱情进行到底》,彼此间得不到的爱情和肉体的片刻欢愉统统构成了爱情的无奈。生活消磨了爱情,还是爱情本身就不曾来临过现实的生活都不是导演想说的命题,贴近大多数人的第二段故事结局反而令人不可理解。杨峥明明是要从上海飞回北京离婚,也看到了文慧的不幸,但还是拒绝了文慧最后一次近似偏执行为的挽留——为阻止飞机起飞不惜说杨峥是自己患有精神病的老公。杨峥退却了,爱情也就如同机场里的大厅的人群,航班起落后,匆匆散去不见了踪影。
在第三段故事中,为自己心爱的人打开手机听海的声音并不是新奇的桥段。很多电影里有,电视剧里也有,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因为这样做很浪漫,而12年里每到一处海滩就打开手机录下“海的声音”就更浪漫了。可惜,如此的浪漫依然不可能变成爱情,依然无法变成婚姻和长相厮守。在大西洋的海岸线上,杨峥手拿着“回忆中的过往”其实不过是自己一个人的青春记忆,现实生活中无数个杨峥放不下自己心中的爱情,也就不可能拥有真实的爱情。浪漫主义的故事也只能是浪漫的开头,“悲催”的结尾。
电影版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想说的东西太多,电影又似乎不可能承载关于爱情的N种可能性,即便是3种可能性也会表现得很吃力。对张一白来说,这部作品如果参加某个专门为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而开设的作品展览可能更有竞争力。有人说,看了《将爱情进行到底》后,发现故事有一半以上是观众帮着完成的。毋庸置疑,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表述的故事并不完整,观众对照着自己的生活去看电影,潜意识里就把残缺的部分补充上了——当然,导演阐述中估计对此会有一个靠近完美的解释,爱情原本就不完美,否则就不号召大家去“将爱情进行到底”了。
爱情是艺术永远的主题,“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命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期待一种完美,或者不完美的故事都可以,但最终是要留给人们思考该如何去对待爱情。而现在麻烦的是,导演给了观众3种答案。
《将爱情进行到底》影评
1998年的一部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启了中国内地偶像剧时代。十二年后,原班人马炮制的这部同名影片以三段平行故事的形式完成了对当年这部电视剧后续情节的猜想。这是中国第六代导演张一白试水商业片的同时坚持艺术手法的电影,非常适合喝咖啡的观众欣赏。
当年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热播的时候笔者大概正在大学寝室狂看美剧,因而悉数错过,无权发言。后来得知,该剧抄袭了1993年的顶级日本偶像剧——《爱情白皮书》。不论如何,每个婴儿都是从模仿中踉跄走来,长大成人。十二年的光阴足以抹去一个人的乡音,让人忘其出处。摘下有色眼镜,我如释重负进了影院。
《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三段想象如《罗拉快跑》般提供了十二年后昔日初恋的三种可能。三种可能分别为:平淡夫妻、旧情复燃和单相思。第一段戏借鉴了《后窗》,表现形式上也极为大胆。朝九晚五的杨铮被封闭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忽略了爱人。表现手法上,导演也将他的世界孤立起来。旅店和潜意识的想象都是属于杨铮一个人的世界。此时的文慧只是一个闯入者。第二段戏回归现实。汽车修理工和黄脸婆的旧情复燃远离了文艺腔调,转而变成了充满黄段子的言情喜剧。屡次造爱未遂很有憨豆喜感,让人忍俊不禁。第三段戏呈现了一种法式浪漫。丈夫移情别恋的阔太酒后一个电话便与苦等了自己十二年的穷小子法国重逢,鸳梦重温,这种浪漫唯有配上欧罗巴的景致方显真诚。
这三段戏风格迥异,导演对布景的运用为戏增分良多。第一段戏的封闭空间,第二段戏的黑夜与第三段戏的波尔多艳阳令人印象深刻。美中不足的是,三段戏电影语言风格跳跃太大,让人无法淡定。第一段戏不论对白还是表现手法都脱离生活,给人以强烈的文艺腔。第二段戏的对白和手法却市井得彻头彻尾,而第三段戏洋范儿逼人。三段戏更像被三流制片人请来的三个不同导演完成的短片。
以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展现爱情的三种结局是个很好的点子,只是这个点子缺乏一根可以串联三段故事的主线。2006年的《珍爱泉源》(The Fountain)是个十分成功的实验案例。片中男主人公为挽救妻子不惜上天入地,穿越时空。三段不同版本的时空想象以递进形式展现了男主人公对爱的无限执着。这就避免了《将爱情进行到底》这种让人看后不知所云,缺乏高潮的现象。因而,《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三段式架构既是亮点,又是致命伤。李亚鹏和徐静蕾多年后外貌变化不大,当年的青涩莽撞被岁月洗得一干二净。两人之间每段戏都多了许多岁月蹉跎,缺乏爱情片应有的荷尔蒙。值得肯定的是,《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版给世人留下了一首经典主题曲。王菲和陈奕迅的联袂绕梁三日,回味无穷。
转载自《电影发狂》
穿越时空感受爱,一起《将爱情进行到底》
“等你爱我,哪怕只有一次也就足够。等你爱我,也许只有一次才能永久…”当熟悉的歌曲再次唱起时,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在2011年情人节之前走上大荧幕,把杨峥和文慧的爱情故事又一次拉近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12年前的电视剧版《将爱情进行到底》,大学生杨峥和文慧轰轰烈烈的纯爱,最终却无奈地擦肩而过。12年后的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杨峥和文慧继续带着他们的爱情故事分享了十二年后重逢的三种爱情命运的可能。
将爱之一:北京。杨峥与文慧结婚多年,功成名就的生活貌似幸福,却似乎欠缺了些什么。爱情貌似渐行渐远。在杨峥拷问这一切时,他们的爱情回来了。
将爱之二:上海。杨峥与文慧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相遇。昔日的金童玉女,最终都沦为了平凡的小人物。12年前,文慧对杨铮说"我喜欢你",现在,文慧对杨铮说"我们回家吧"。一身红裙红高跟鞋的文慧成了离婚女人和两个孩子的妈,还半夜跑到大街上自动售卖机买安全套,在一辆肮脏的黄色小货车里和杨峥搞“车震”,廉价旅社,被抓到警察局,跟前夫打架。现实凄凉,把原本存在的感情活生生地剥夺了,滋生出一些新的复杂的情感。
将爱之三:波尔多。文慧成了阔太太,但婚姻却遭遇老公外遇的危机。酒醉之后的文慧给杨峥打了一个电话,于是杨峥不远万里去找她。最后终于知道文慧那首“生日快乐”歌不是为他而唱。文慧从杨铮留下的手机里听到他这么多年来,每到一处海,都会录下海浪声对她说话时情不自禁向海边狂奔去。杨峥在海上,文慧在沙滩里,他们不会在一起。影片最后杨峥那个标志性的冲向大海的动作,“等你爱我”的音乐响起,成功抓住了我们的感情。
支离破碎的爱情、狼狈不坎的相遇、分离两地的相守,三种结局,三种人生,都可能在现实生活里真实延续。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很多年以前我们看着电视里的画面,跟着他们的青春和爱情飞扬。如今,重温那段记忆,我们仍要悦纳现在的自己,岁月带走的只是昨天却没有磨灭我们的信仰。其实,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只是讲述了文慧和杨峥爱情里的三种结局,剩下的还会有三千种、三万种不同的故事发生在两个人身上。你可能就是现实中的文慧,他可能就是现实中的杨峥,谁知道现实中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究竟有个什么样的结局。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侯觉)
《将爱情进行到底》:城市影像与情感回归
十多年前,由张一白导演,李亚鹏与徐静蕾主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青春爱情偶像剧,《等你爱我》等当年小柯创作的音乐,也成为九十年代末校园内外的流行曲。如今,张一白再次联手李亚鹏与徐静蕾,讲述事隔十多年后杨铮与文慧之间的缘起缘灭、或绵绵延延、或欲言言又止的爱情„„
城市影像:
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使得中国的第六代以来的导演群体越来越关注城市里的普通人甚至是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影评人孙昌建还在《新城市电影的七个符号和一只眼睛》中以《花眼》、《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时花开》等影片为例分析了这类新城市电影的七个常见符号,即跑步、独白/交叉跑步、广告镜头、天使/模特儿/形式感、邂逅/片断、偶像/明星、音乐/动漫等,而张一白导演的这部《将爱》如他的过往作品《开往春天的地铁》、《夜·上海》等影片般,多多少少的使用了这七种符号,勾勒出一幅幅城市爱情生活的影像。
片断式的三段式结构将影片分别置放在北京、上海及法国三个不同的背景里。而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影像镜头里是到处的人流,在音乐的配合下杨铮与文慧都过着不是很开心的日子,不管两个人在大学毕业后是否能走在一起,如第一段故事里,不断跳跃的镜头、虚化的场景与线条,烘托车人与人之间看似走的很近但心灵在不断疏远的境况,即使杨铮与文慧最终的相逢,爱情、婚姻的裂痕是否还真能完美如初呢?
第三段在法国发生的故事反而最从容,两男两女的复杂情感关系在散文诗般的镜头语言里徐徐展开,特别是最后一幕伴随着旁白的空镜头,带出日本动画片《听见浪涛》的浪漫与纯真(而这也是当年杨峥与文慧在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爱情),夹杂着张艾嘉的《心动》的最后看着照片铺展“想你的时候”的心动一刻„„
情感回归:
或许说,影片《将爱》带有着人到中年后爱情与婚姻的种种不如意,但张一白不同于王小帅等第五代般常刻画边缘人的不寻常情感,而是在黑色幽默里返顾普通人的日常情感——不管十年后是步入婚姻之痒生活复归于平淡无奇,还是分手又重逢的依然有丝丝爱意在心底萦绕,生活还是要继续。
影片里杨铮与文慧的生活都并非是一帆风顺,三段故事里他们都面临着濒临崩溃的婚姻甚至是已经离婚,即使拥有着富裕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又发现精神生活上的贫乏,他们也经历着精神的煎熬,甚至是试图试图旧梦重温情感出轨,但最终他们的情感都回到了正常的轨迹上。如影片的第二段,两人在旅馆试图度过春宵时,一再的遭遇了窘境而最终无疾而终——这段戏似乎在创作者的处理先带有着黑色幽默的色彩,但也代表着爱情、婚姻的回归传统,就如好莱坞的经典爱情剧情片《克莱默夫妇》、《廊桥遗梦》等作品般,心底的波动最终在现实里平复。
而第三段故事还面临着是走是留的问题。尽管丈夫潘肖对于婚姻不忠而有了第三者,而昔日好友杨铮也漂洋过海来寻找文慧,但在导演的处理下,那首生日快乐的祝福歌,还有镜头深处父子俩在以同样的动作锻炼,无不表现着文慧与潘肖及这个家庭在日积月累下不断积淀的情感,早已不经意的影响着生活,这也为杨铮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整体来说,张一白的《将爱》是电视版《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后传”,创作者以三个不同的城市刻画爱情/婚姻里的种种不如意,但最终是有如黄舒骏的耳熟能详的歌曲《恋爱症候群》般,渲染出爱情/婚姻的不经意间的美好与温情,也让躁动的情绪最终的回归或平复。
《将爱情进行到底》:打开怀旧闸门
12年前,一部克隆自日剧《爱情白皮书》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首开国内青春偶像剧的先河,虽然故事和人物已日渐模糊,但陈明演唱的主题曲《等你爱我》却一直萦绕在耳边;12年后,再看电影《将爱》,当走出电影院时,心里一遍遍哼唱王菲和陈奕迅合作的《因为爱情》。从激情四溢的《等你爱我》到悠扬伤感的《因为爱情》,《将爱》就这样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爱情的成长。
关于杨峥和文慧的爱情,或许每个观众心目中都有一个结局。导演张一白选择了三段式来结构这部电影,讲述这段爱情的三种可能。
第一段是七年之痒的故事,两人事业成功,婚姻却走进日渐麻木的境地。一次偶然的失踪使两人重新审视彼此,找回爱情。这样的结局可能是三段中最美好的一种,导演用了大量风格化的镜头营造出一种童话的感觉,似乎在暗示这样的美好其实挺虚幻的。第二段的故事从童话世界一头栽进现实,而且是最赤裸裸的现实。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两人婚姻事业都不得意,当他们试图用激情找回当年的感觉时,却被扫黄的警察带进派出所,闹出一连串笑话。这段故事由于运用了大量电视剧中的镜头穿插对比,因此也成为三段中最怀旧的。笑料不断的故事中却处处透露着现实的残酷,将曾经的美好撕得粉碎。杨峥要走了,文慧幼稚得拦下飞机,只因不想给他留下一个最糟糕的印象,一个轻轻的吻让人心酸也让人心疼。很多女粉丝都在此时悄悄抹起了眼泪,相见不如怀念,或者只有留下记忆中的才是最美好的爱情。最后一段故事发生在法国,也因为美丽的风景显得格外浪漫。文慧面临遭遇小三的痛苦,同时面临着婚姻和爱情的纠结。为了当年一句看海的承诺,杨峥走遍世界各地为文慧录下大海的声音,片尾,他再次冲向海边,12年前的同一画面伴随着《等你爱我》的音乐闪回,成为全片最震撼最感人的一幕。
12年前,观众和主人公一样,经历着青春的美好与爱情的青涩;12年后,无论是老夫老妻的平淡,还是旧爱重逢的无奈,抑或是爱情婚姻的两难,不仅是杨峥和文慧的境遇,其实也包含着每个观众的人生故事,结局如何或许并不重要,爱情依然美好才是观众最想看到的。和《武林外传》一样,《将爱》的成功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源自抓住了70后、80后怀旧的情结,与其说观众被电影感动着,倒不如说电影为观众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人们沉浸于各自的青春、体味着各自的爱情。(李俐/文)
《将爱情进行到底》:你别再傻逼呵呵等我爱你
公元1998年,我还在上小学,那一年我爸高瞻远瞩给我办了个教育基金,每个月从工资里扣300块,等到十五年后取出来,也算是一笔大数目了。当时我爸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啪啪作响,幻想着我可以靠这笔钱在市区买套还不算小的房子,然后娶妻生子,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现在看看,这笔钱放在今天能做什么呢?我爸的如意算盘打了空,他那原本自作聪明的举动如今被大家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在嘈杂的笑声中他尴尬地附和着,也只好感叹世事难料。
这个世上最难办到的就是预测未来未仆先知,我爸不是诸葛亮,没法夜观星象料想到日后的房价会这么高。亦或许其实我们都不是诸葛亮,不得不承认,如今发生的好多事儿,那一年我们都还没料到。
那一年李亚鹏还不是令狐冲,他还留着长发,没蓄起胡渣,在他的字典里还没有唇腭裂这个词。那时的他还不认识瞿颖周迅王菲,没有日后那些缠绵悱恻唏嘘不已的故事,他只是那个眉眼略显青涩的杨峥,一袭白T恤一辆脚踏车,在操场上飞奔激起发梢飞扬。
那一年徐静蕾还不叫老徐,她还跟那个贫嘴的王朔在一起,生命中还没出现张亚东韩寒黄觉。那时的她没有博客也没有电子杂志,还没成为如今万千人仰望的才女,她只是那个笑起来嘴角弯得很好看的文慧,穿着棉布裙子白球鞋,青春逼人般美丽。
那一年王菲还是窦唯的妻子,远在香港做她的天后,忘却了两千公里以外北京胡同儿里自己的丈夫。失意的窦唯无法仰视妻子的高度,转而把爱投在另一个女人身上,才子佳人的传说灰飞烟灭,终究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
那一年周迅还没有今日这般的大红大紫,她还是个来北漂的南方姑娘,在《苏州河》片场里遇到了戒毒后的贾宏声,那时他还活着,还是一条滚烫的生命活生生地站在这个世界上。那一年谢霆锋刚刚成年,风头正劲一时无两,还没有日后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锋菲恋峰芝恋艳照门,在水深火热的娱乐圈中,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只有自己能知。
这都是十二年前的故事了,一晃十二年过去后,一切都变了样。
十二年后的今天,李亚鹏娶了王菲,在接二连三地打击中渐渐投身他的慈善事业;徐静蕾顶着才女的帽子继续孑然前行,当导演写博客办杂志忙得不亦乐乎;窦唯再次离婚,守着落寞在山河水从中找寻自己的世界;谢霆锋和张柏芝终于牵手,结婚生子共同面对重重婚姻考验;周迅在一路感情的磕磕绊绊中事业已然如日中天;贾宏声纵身一跃,粉身碎骨给留下后人不尽的叹息。
这样一部话题感十足的影片,把曾经青涩的偶像剧拿过来再重新包装续写,缅怀过去祭奠青春也好,旧瓶装新酒般解构现实也罢,但是为什么我总觉得哪儿不太对劲呢。十二年后的杨峥和文慧,脸上写满了沧桑和风尘,再聚在一起谈情说爱,昔日的单车奔跑变成了如今车震床震,和这个时代一样,不免会让人悲哀起来。
曾经清秀的杨峥如今生起皱纹胡渣唏嘘,文慧玉女变成欲女,与前夫扭打在小旅馆激情,还有偷窥怀疑妻子,遭遇小三危机,这一切还是当初那个在大学校园里牵牵手都会心跳加速的文慧和杨峥吗?再加上那无休止的闪回片段,对比之下更凸显出现实的丑陋,三段式的拍摄手法似乎包罗了杨峥和文慧十二年后所有可能的遭遇,简直让人不忍看下去。
可是不得不承认,现实,正是如此。现如今已成为一个随处充满诱惑的时代,有小三有富二代有夜店有各种豆瓣勾搭组,每个城市每条街道都塞满了性感的肉体,那黑色丝袜丛林飘洒的勾引和美胸美背的挑逗,总是不自觉地跳动着。科技也随之相伴日益猖獗,手机有了各种外遇业务,修个电脑都担心里面的艳照会流传出去,还有电视相亲节目里配猪崽儿一样的速配,爱情在这些面前,顿时变得苍白而不堪一击。
有些东西真是逝去后就再也没有了,就像是你再见到阔别已久的初恋情人,即便是双方再努力找寻,那种曾经心跳的感觉却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最后,大家只好握握手,还是把彼此留在回忆里吧,这样起码再回忆的时候心里还是甜的,别让自己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连最后一点美好都不复存在。
再想起十二年前来,那一年有洪水,有世界杯,有泰坦尼克号上杰克和露丝相拥在大海上的画面,那一年东三环处还是一片荒凉,迈巴赫还没有满街跑,BP机还是件奢侈的玩意儿,那年的姑娘们都还钟情唱歌写诗的男孩,不像现在,大家都着了魔一样的房子房子房子。将爱情进行到底?如果你只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谁还跟你谈爱情?
所以,等你爱我只是一句十二年前的痴人说梦,真正的结局往往不会是这样。十二年之后再相遇,可能你还爱着我,但是我却没有再等你,可能我一直在等你,但是你却已经不再爱我了。
等—-你—-爱—-我 哪怕只有一次也就足够 等—-你—-爱—-我 也许只有一次才能永久 当那首歌再次唱响时,我相信会有人想起十二年前的光景而感动得流下眼泪,只是曾经的陈明换成了今日的陈奕迅,撕心裂肺的女中音换成了婉转轻吟的男低音,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如今也归于平淡了。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大家肯定会口诛笔伐把它贬得一无是处,然后转而更爱十二年前的那部。现实总跟预期设想背道而驰,你越是沉迷过去念叨缅怀走不出来,你越是排斥眼前的一切,这不是文慧和杨峥的错,错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太快。
十二年的时光一眨眼大江东去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感觉就像有人愣生生地从你手里夺走什么东西一样,如果你还站在原地等他回头像十二年前那样爱你,那么不好意思,现实会残酷地告诉你三个字,你傻逼。
最后,还是跟陈奕迅唱得那样,不过不是等你爱我,而是十年之后。十二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那些散去的人们,再也等不到了,那些曾经的爱情,还是留在回忆里吧。
(来源:豆瓣 ——張志明)
《将爱情进行到底》:男人对于爱情的哀嚎曲
可能影片在我的世界里触碰到了什么。
可以说知道该片的时候并没有抱什么期望,最后还是一些朋友的观后感给了我去影院观看的动力。
影片的前20分钟让我极度怀疑导演的功力,幼稚的使用了flash的剪接方法,让我觉得像极了一部不及格的歌曲mv,而且基本没有任何电影的味道,直到文慧的身份以及动机掀开后影片才进入到我欣赏的轨道,原来导演还是有些想法的,最起码起初就构架了一个模式。
其实3个故事很难找到共性或者说找到某一个主题的某几种不同类型表现形式,倒是我有个奇怪的感触,3个故事都统一表现了男人这种奇怪的动物,男人对于情感的单纯甚至愚蠢到憧憬瞬间的可怜,等一个男人还在沉浸或者憧憬的时候女人已经走的很远了,或者说适时抽身了。
男人啊,不要被瞬间的憧憬和不惑所欺骗,对于该层面的解释是,别相信激情,别相信爱情,它们是绝对的骗子,它们就像夏天的知了,随着阳光的温暖退去,就再也叫不出声儿了~~~~~
不过3个故事都有不同的精彩之处,第一个故事里文慧的用心良苦,第二个故事里两人的一夜怪事和那一幕神秘树酒吧感人的与旧时的切换,第三个故事中何洁的一句:这条项链是我给你买的,以及杨峥的录海。
其实作为李亚鹏和徐静蕾的表演还是支撑了该片,非常喜欢徐静蕾的表演,有思想的演员,尤其是那个在波尔多聆听情敌讲述故事时的眼神,咬牙切齿的无奈~~~
最后的结尾曲有人说应该是用原版的陈明的等你爱我,但是确实应该用个男歌手来演绎,因为最后要表达的是男人的声音,只不过陈奕迅让歌声没有了力量,或者说这时的男人已经无力呻吟了~~~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让我从新组合一下3个故事的结构的话,顺序是2-3-1.理由是这样的,文慧从学校毕业了,与杨峥各自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在懵懂的时候由于处世不深嫁给了一个耍嘴的小混混儿,生活的非常贫穷而且无奈的生下了一对双胞胎,被生活蹂躏了一番后文慧重新审视命运,在一次与女友们的酒吧放肆中结识了法籍华人潘肖,文慧离婚了,跟潘肖去了法国,以为有了奢华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爱情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但是命运就是这样的,花花公子潘肖并不老实,多次的出轨让文慧彻底失去了信心,在最后一次与情敌对决后彻底离开了潘肖投入了初恋杨峥的怀抱,文慧成熟了,拥有了杨峥初恋的爱情、拥有了杨峥多年打拼下来的物质基础,一切都很完美,并且文慧成熟了,他知道怎么把杨峥玩弄于手掌之中,在杨峥觉得当了7年空气以后,文慧还能很轻易让他回来,杨峥就是文慧手中的风筝,而文慧就是一个成熟的放风筝的人,看来女人还是情感的主宰,在该方面女人就是猎人,而男人不过就是那只野兔~~~
伪情人节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
《将爱情进行到底》是专门为情人节打造的电影,最典型的契合是那些穿插在其中的情侣采访VCR画面,但我觉得这倒未必是一部适合正在携手或漫步或跋涉在人生路上的亲密爱人看的电影,他更适合有故事的人去看,如果在你的心底至今还保留着对一些尘封情事的些许眷恋,或许《将爱》能够让记忆的涓涓细流带给你片刻的战栗。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祈愿,但尽管这是一个速食爱情和功利婚姻泛滥年代,情感的保质期也许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短。
当影片开始,高亢的《等你爱我》的歌声一响起,我的鸡皮疙瘩就起来了。12年前看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时候,我绝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电影院中重温这个旋律,但此时此刻我似乎真切地触摸到了那个世纪末的感动和光阴荏苒的沧桑。因此,《将爱》是一部需要调动很多情感储备才能全情投入的电影。
当年的电视剧可以算做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的青春偶像剧,尽管是翻版日本电视剧《爱情白皮书》的,但其中所传达的校园爱情的青涩美好以及初涉社会的困惑挣扎,还是在当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虽然当时我已远离校园,但那个世纪末因这个迷惘青春式的表述而产生的心灵悸动和五味杂陈,我至今仍触摸得到。
电影《将爱》依旧凸显了这种美好过往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对比,而千疮百孔的婚姻与瞬间永恒的爱情之间的双重背叛,更是让影片成为了一个实际上的爱的悖论,到底是要将初恋进行到底还是要将婚姻进行到底?而当寄托了对纯真年代的清澈遐想的初恋变成了婚姻,是否也会变得乏味以致狰狞?观看影片时,杨峥在远离文慧的日子里仍然年复一年地用收集大海的声音的方式来坚守自己对初恋的承诺让我很感动,这种强迫症式的情感依赖和存续方式如圣徒般令人尊敬和感伤,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无奈和窒息感。
但是回想一下影片的上海段落,看海同样也是杨峥对爱人的承诺,但一直到婚姻走向破裂边缘,他的这个承诺也没有实现,这里花洒的喷水声和洗衣机的搅动声构成了影片最黑色幽默的一幕,初恋代表着爱的期许,婚姻代表着爱的代价,这两者相差到底有多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峥的发妻何尝不是昔日的文慧呢?换句话说,昔日的文慧如果嫁给了杨峥,有何尝不能变成今日被失信的发妻呢?初恋的美好与婚姻的美满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
《将爱》影评:这就是现实的爱情
如果说十多年前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电视剧,那段校园爱情故事,纯真美好得像甜美的香槟,那么十多年后,这部《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入口却充满苦涩与辛辣,颇似一杯藏得太久而过期的红酒。
情人节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约会时分,尤其是在成都这样一个汽车保有量第三的城市,我们过得更是万分辛苦。正值情人节那天,我买了2张全价电影票,但不幸遇到成雅高速出口大塞车,结果错过观影时间而泡汤。经过了一天的纠结,第二天又买了电影票,终于可以《将爱情进行到底》了,当时是相当的激动。
电影版的《将爱》虽然人物依旧,但三个极端的故事,展现了三段不同的爱情结局,情节相当之扯淡,原来的纯真爱情却已在极端扭曲的现实中化作飞灰!但也许,那就是现实。
第一个故事很简单,杨峥因忙碌忽略了文慧,而当他发现文慧在数天里没有联系他,他才感受到了爱情的危机。
这个故事其实还是能够理解,我们总是为忽略身边的伴侣而找种种借口。杨峥是幸运的,毕竟他还会主动去寻找自己的爱人,最终重新赢得了爱情。但是不少人却因为忽略身边的爱人,最终两人感情越来越平淡。借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很经典的话:“你忙,忘了我需要人陪。你忙,忘了我会寂寞。你忙,忘了我在等你电话。你忙,忘了你对我的承诺。” ——其实,TA是想告诉你:“爱情”不是等你有空才来珍惜的,等你有空了,对不起,“爱情没空了!”
第二个故事有点扯淡,杨峥和文慧都混得非常潦倒,当他们重新相遇,本以为有一个开心的生活,却发现,十多年过去,原本纯真美好的少女,已经在现实重压下变成可以当街砸避孕套机、与老公当街厮打的女人。
当现实呈现在眼前,美好的初恋形象破灭了,这是最深切的悲哀。其实相见不如怀念,正如文慧说,我不想你带着这么坏的影响走,然而现实就是现实,这道难以愈合的伤痕,还是会摆在那里。
第三个故事,其实放弃也是一种对爱情的“进行到底”。在最后的这个故事中,杨峥沉湎于10年前的感情,直到接到文慧电话,他以为文慧忘不了他,便去法国找到她。但他却发现,10年后的文慧已开始另一段生活,为捍卫与另一个男人的感情而苦苦挣扎。杨峥以为文慧忘不掉的《生日快乐》,其实也是那个男人求婚时唱的,最后他放弃,成全了文慧的爱情。
在这个故事里,爱情变成自我牺牲的成全。其实爱一个人,如果她已经寻找到了新的生活,过得很幸福,那么不如放手,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成全。
总的来说,《将爱》虽然故事有点扯淡,但还是值得情侣们看一看。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王菲和陈奕迅的歌都很好听,而且三段人生和三种不同的爱情结局,也会给我们懵懂的爱情很多启示。
经过“七年之痒”,或者更久的时间,你和TA是否都会一直深爱彼此,牢记当初的承诺吗?是否因忙碌而忽视对方,是否因现实生活的折磨而消退爱情,是否因诱惑而失去当初爱的诺言?如果你知道这些注意事项,那么,也许我们的爱情会长青。
将爱情进行到底
听着王菲、陈奕迅唱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因为爱情”,开始写下对该电影的影评,先来个打分:80分,我个人感觉还不错,有点爱情的滋味和体会里面。我本来就倾向国外电影的表现力,除国内大片外,对一般片子不太看好,但《将爱》还是给我了一些惊喜,面对爱情话题,肤浅中也会有深刻,这让我记住了导演张一白,让我看到了老徐和李亚鹏十多年的变化,甚至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竟然也会感同身受,看到主人公一些默然无奈的画面,我竟然也会暗自莫名的伤感,甚至落泪,就感觉在电影那头我也有主人公的思绪和感触,也许,我这个所谓的感情丰富专家也不免回味了一些怀旧的情节,既然这样,我这次影评就主要把电影表达的故事写写,而不是评,更多是写故事的感触。
电影演得好,编剧首先要好。《将爱》电影是把一对主人公的三段不同发展式的故事放在一起,虽然有点简单,但却也从三个不同的发展视角诠释了当今的爱情和感情发展模式。特别可取的是三段故事,我感觉一个比一个好,一段比一段更加有感触。
第一段故事在北京,两人如愿在一起,小资生活,杨铮(李亚鹏)是大公司高管,文慧(徐静蕾)专心持家,突然七年之痒的幻想出现,电影在无数动画展现、明显的多次广告植入中展现了夫妻婚后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结果这段结尾两个人消除了隔阂,以夫妻和好而结束,编剧也算是圆满了,只是不过现实中有多少对是这样继续圆满呢。
第二段故事在上海,两个各自成家,酸楚日子,杨铮在北京,汽车修理师,正准备离婚。文慧在上海,刚离了婚,带着双胞胎,电器城营业员。十多年的同学聚会了,两人相见,发生了一连串的闹剧,展现的是主人公并不如意的生活。片中,两人旧情复燃,竟然还玩了一把车震,但快成事时,那辆破车被拖走了,两人之后上便民旅馆脱了衣服即将成事时警察又上门了,最终两人度过了一个意外的夜晚,早上分别时,发现当初的感情已经在这聚会夜晚的跌跌撞撞中再度深华了,只能相互祝福后含泪离开。过去的时候真的只能过去了嘛?当我们再次面对初恋,再次面对机会时,我真希望编剧能编点来劲的意外,至少也把那个给成了吧,多好,毕竟现实中的故事倒不像电影那样的表现。
第三段故事在法国波尔多,这也是我认为表现力最强的一个故事:文慧在法国生活,已成家带孩子并且处于勇斗小三的境地中。杨铮看样子是还没成家,但文慧一个莫名伤感电话打乱了杨铮的生活,杨铮动身来到了法国波尔多寻找文慧,杨铮和文慧在葡萄庄园里享受着美酒,重拾了当年的情感,但这个时候,小三也知趣离开,文慧老公潘肖回来的良好表现,还有她的儿子大象,都成为主人公再次复合的可能障碍。究竟是谁该离开谁呢?谁离不开谁呢?故事在法国波尔多市美轮美奂的画面中延续着,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感触…...【怀旧音乐让感情飘絮遐想】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多好的歌词阿,听着王菲、陈奕迅唱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因为爱情”,我越来越觉得反映爱情的电影还真的应该有一些音乐元素在里面,正所谓“此情此景成追忆,回念往事成痴迷”,一切都在变,那份情感却犹存。也许,《将爱》的爱情三段论或多或少给我们这些过来人一些感触,特别是配上合适的音乐,看到老徐那黯然伤逝的眼神,我感受到她更多的是风韵,褪去的是清纯,看到李亚鹏那默然无奈的面容,我感受到他更多的是成熟,褪去的是青涩。
音乐是好东西,电影和音乐的结合,让我们对画面之外的东西产生了遐想。你可以把这电影看成一部超长爱情MV,贯穿全片的那一首首熟悉旋律,没怎么看过电视剧的都能被回忆,被追寻,每每到有一些感触的情节,音乐响起,“等你爱我,哪怕只有一次也就足够”,更让我们感同身受:因为爱情 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 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爱情 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 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也许,我自己也快人到中年,是会有些感慨的。这与小年轻们的感慨还是不同的。也许,这就是我作为过来人,会有点小感触的偶尔流泪,1998年电视连续剧《将爱》时,徐静蕾24岁,我还在大学,正憧憬着未来,而2011年,等我们这代人再来回味爱情时,却也是在宣告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正在永远地逝去中。但,谁没爱情呢?谁不憧憬爱情呢?谁没有感情的感触呢?只是,此时此刻,你又和谁在一起,你又想到了谁?谁又能将爱情进行到底……
【相见不如怀念:纪念消逝的爱情】 《将爱》第三段杨铮给文慧每年录制看海的声音,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过来人曾有的曾经的海誓山盟,倒不是在乎谁能做到,怎么做到,谁为了谁做到,在我看来,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老去,我们感觉得到青春是回不到过去的,唯独保存着是我们那份心,那份不是在期待回到过去的心,而是在怀旧逝去的青春而已,不管怎样,青春无悔。我不会期待我的她能看到,能感受到,能再次相见,这恰恰是做我自己该做的,可以做的。因为那份已经曾经的记忆,依然是爱,人可以纯真,一直纯真下去,只要我们愿意,不管我们怎么老去,至少我依然还知道那份心,那份情,那份曾经的青春永远的存在,并用自己的方式在我们愿意的时候去表达,去感受,这就是我们这代人也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一种方式和形式......完美爱情后的斑驳青春
在准备去电影院看《将爱情进行到底》之前,不少朋友都告诫我说:你会很失望。我很淡然。12年前,我并没有完整看过《将爱》的电视剧,也就缺少了对这部电影延绵十余年的情感。不抱太大的期望,自然谈不上失望。
有人称《将爱》最大的诟病是剧情不切合生活实际,甚至有些不合逻辑。比如第三个故事,没有人会因为一通打错的电话第二天就飞越重洋,从中国赶到法国,只为卷入初恋情人的家事;也不会有哪个男人为了兑现当年的诺言,每年为不知在何方的爱人录制大海的声音。是啊,这个世界越来越现实,电影里的桥段比童话还难以触摸。不过,也许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浪漫,满足了太过现实的男男女女对于完美爱情的渴望——现实中得不到的,就转而向虚构的影视作品中找到安慰,通过移情作用达到内心的平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台湾狗血偶像剧这么多年依然有如此多人追捧。
因为是戏剧,总是要迎合观众的幻想,《将爱》的编剧也就顺水推舟将这三个虚构的故事戏剧化到极致。这一点在第一个故事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第一个故事就像一个小型舞台剧,他们居住的公寓就像一个舞台。抛却剧情不说,无论是场景布置,还是转场特效,都像极了一个梦境。难怪有人说,看了第一个故事有一种走错场的感觉。正如杨铮推开家门看到的不是操持家务的妻子,而是炫目的花哨热闹的pajama party一样,一瞬间慌了神。
杨铮和文慧这对金童玉女结婚了,这本是人们期望中的结局。怎奈即便是王子和公主的完美爱情也终究逃离不了现实,也终究要面对七年之痒。这是繁华的爱情,衣食无忧的幸福外壳下,两个人渐渐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杨铮的一次出走,让矛盾彻底的暴露,也让两个人的爱情重新被挖掘,他们再次幸福的相拥。幸好,他们最终发现自己依然深爱着对方。这是三个故事中唯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波澜不惊的情节,童话故事般的场景,似一碟开胃小菜,清淡,却挑逗着观众的味蕾。
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二个故事。杨铮和文慧不再是当年的金童玉女,一个是手机推销员,一个是汽车修理工。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和体面的收入,和你我身边匆匆而过的路人没什么不同,脸上永远写满了生活赋予的沧桑与无奈。十几年不见的旧情人,在同学聚会上又被撮合到一起,陌生、羞涩,混杂着旧时的情分,让这两个人一开始显得十分不自在。不过,在又一次翻越了紧闭的大门后,时间恍然回到了12年前,杨铮和文慧似乎也翻越过了阻隔两人距离的心理大山。
这是贫贱的爱情,因此杨铮只能落魄地被文慧的儿子赶出家门,文慧也只能开着前夫充满黑色幽默意味的面包车,两人流浪在深夜上海的街头。这一夜是欢喜的,也是悲伤的。故人相见,别样的愁绪默默地滋生,也许是旧情的复燃,也许只是各自苦闷生活的发泄。当他们手拉手站在神秘树的门外,仿佛看见了十几年前的自己。而我们,也循着他们的回忆,看到了属于我们的那时青涩的时光。
这个故事是喜剧效果最浓的,却拥有一个令人感伤的结局。疯狂的一夜在文慧与前夫的打闹中流着泪散场,杨铮却只是沉默着。他明白了,“我们都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们。还想怎样?还能怎样?”不见面,不联系,只是安静地将曾经的美好埋藏于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时空又穿梭到某一年的法国波尔多,最美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又是一个七年之痒的故事,不过这一次的当事人变成了文慧和她的丈夫。文慧很幸运,在和丈夫的感情遭遇背叛之时,还有曾经的恋人相伴。杨铮说:“跟我走吧!”文慧当时一定是动了心的。就像杨铮拉着她的手逃单那次,奔跑在阳光照耀下波尔多城,脸上的笑容明媚得刺眼,像恶作剧成功的孩子。可是当丈夫潘肖再次唱起求婚时的歌谣,文慧再次犹豫了。是啊,哪一段感情没有过轰轰烈烈,没有过浪漫刻骨,没有过海誓山盟,即便是文慧和她那不那么般配的丈夫。可惜的是,又有多少爱情能承受时间的洗礼?杨铮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却留下了自己的手机,他让大海代替他告诉文慧“我爱你”。
故事的最后,杨铮握着并不存在的手机,也仿佛握着并不存在的文慧的手,握着曾经的恋人,走向大西洋。涛声隆隆,摄像机仿佛也被震得颤抖,我的心也被震撼了。这个结局是开放性的,文慧最终也追随到了海边,可是他们最终重逢了吗?没有人知道,也或许答案就在每个人心上。
三个故事,他们经历了富有和贫穷。三个不同的结局,他们见证了团圆和分离,以及未知的未来。团圆也好,分离也罢,欢喜也罢,苦涩也罢,都是因为爱情,生命才会变得丰满。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
人们可以说这部电影爱玩噱头,可以说这部电影差强人意,但不可否认的是,《将爱》带领我们寻找到了被尘封已久的爱情。虽然青春已斑驳和破碎,但至少,透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一点点真爱的影子,至少我们还能对爱心存幻想,不至于被俗世彻底麻木。
再也不会有等待
从电影院里意犹未尽地出来之后,对于《将爱》有很多感想。导演运用多重光与影,各种角度铺写,种种搞笑桥段,以及法国浪漫庄园,展示了12年之后,再次相见的初恋情人杨峥和文慧之间发生的可能出现的三个故事。
十二年前,那个清纯又青春的文慧再也不见了,徐静蕾多了份成熟的风韵;那个潇洒骄傲的杨峥也不再轻狂,李亚鹏多了份沧桑。十二年弹指一挥,两个人都经历了别样的生活,再来相遇,注定依然不会再在一起,错过了就是一生的离别,电影用它特有的形式再一次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纵然再次遇见,也就如同杨峥在第二段故事结尾时说的: “我们都不是过去的我们了,还能怎么样?还想怎么样? ”
所以现实真的残酷如此,第一个故事比较臆想,第二个故事虽然结局残忍但比较真实,第三个故事也是一种幻想,但结局很真实。当文慧嫁错郎,带着娃儿,再遇到杨峥她理所当然的想要领他回家,她缺少爱情,哪怕是回忆里的爱情,而杨峥看到昔日的情人如今如此潦倒,对待有家暴且变态的前夫,他估计是蒙了所以手足无措的已无举动,他能领走她么?他能么?他的妻子、那个缠着他让他带着去看海的妻子,他真的能离婚么?他已经放不下如今的十二年,因此再也不会说会给你幸福了。所以导演安排这两个人最终没成好事儿是明智的,即使是在一起了两个人最后回忆也是徒生伤悲,到不如仅留下十二年前的回忆,那些更为甜蜜。
这三个故事中间的过度有些突兀,如果来点旁白或者弄个图Scene one啊什么的可能会更好。当十二年后杨峥依然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修车行业,半夜三更接到一个电话,声音是多年以前的初恋情人,查查卫星定位电话从法国打来,于是立马过去,惊讶的与去接自己丈夫的外遇小三的文慧相遇,比起第二个让文慧变成市井少妇的结局我更接受第三个,文慧在国外遇到个有钱老板,在浪漫的追求下结婚生子,十二年的生活日趋平淡,丈夫出轨,她借酒买醉消愁潜意识拨了十二年前最爱的电话,没想到杨峥一直没换电话号码还因为担心而来到自己的身边,他们在一起了,但杨峥依然没有把文慧带走,或者说杨峥知道自己不可能带走文慧和大象,他和她之间缺少的不是爱情,而是经历了十二年的亲情,原来文慧唱的歌儿是为了另一个男人,那个她心甘情愿嫁的男人,那个她愿意为他生儿子的男人。于是杨峥离开了,留下了那个感人的手机,里面有每一年他去海边录下的大海的声音,虽然不知道文慧在哪里,他依然用这种方式想念着她,纪念着他们之间的爱情。结尾把好多人看得泪光闪闪,十二年的深情,但是到最后的一片海滩上面两个人依然错身。
再也不会有等待了,纵然相爱那也仅仅是回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属于彼此的交集永远的停留在十二年前,不肯再前进一步。于是那么相爱的两个人,最终还是散落天涯,渐行渐远直至不见。
真的再也不会有等待了,所以如果遇到了那个让你动心的TA,就让TA,永远的,留在你的身边吧。
错过,就是一生的离别!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机会,再也不会有等待。。文/ 艺缘
为我们揭示关于爱情的N种可能
12年到底有多久呢?中国传统的一个生肖轮回,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还是……?对于一场爱情,12年意味着什么呢?结婚?离婚?再婚?生孩子?还是“将爱情进行到底”……?谁知道呢,12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都有太多的可能性,上一秒与下一秒都会产生无数的结果。对于一部由电视剧改编成并由原版人马出演的同名电影来说,12年,唤醒的是一代人一个既遥远又依稀还在眼前的青春记忆。
在记忆的深处那个叫杨铮的青年留着长发带着一个叫文慧的清纯女生还有一群人奔跑雨中的校园操场上,雨水模糊了他们的面容,可他们青春的身体中向外发散的气息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一曲《遥望》不知牵动了多少萌动的心,而《等你爱我》又不知道成了多少人的心里嘴上的话。但记忆终归是记忆,模糊了12年的面容如今清晰起来不再眉目清澈,杨铮与文慧的脸上一道道岁月的划痕在镜头前被放大展现,让人不得不感叹时光的流逝。
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总因为在童话的最后王子和公主一定会在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所有浪漫爱情的不二法则。一个12前的爱情故事,两个不再青春的男女,导演张一白为他们的爱情写出了三个句子并画上句号,于是他们的爱情最终有了三个不同的归宿。1:王子和公主确实一直生活在一起,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面对彼此失去激情变得麻木貌合神离。2:王子娶了别人的女人,公主也嫁了别的男人,在残酷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他们各自的婚姻都充满危机并且破裂,王子与公主再次相遇本以为可以再续前缘,一时的激情却强过了等待了12年的爱情。3:王子痴痴等待寻找下落不明的公主,公主却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当他们再次相遇王子要求公主跟他远走高飞却发现了公主对另一个男人的不舍,最后只有独自黯然离去。这样说起来,导演真的是有些可恶,残忍的把一个原本可以更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给整的如此现实,让人不禁心生寒意。他是想告诉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爱情,王子与公主也只能存在在童话中吗?不,他只是在告诉我们爱情归宿的N种可能性,如果他要让人们对完美的爱情彻底绝望的话又怎么会在三个故事中穿插那些现实中恋人们情意绵绵互表爱意的画面呢?在这三段故事中李亚鹏与徐静蕾的演出可谓精彩至极,虽然他们面容已失去了青春了光辉,但生活确实是人最伟大的导师,12年的时间他们更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根据剧情的需要去演绎和诠释剧中人物。
想起曾经我也如同杨铮一样,拿着电话在不同的海边听着海的声音给同一个女人打电话诉相思,可电话那头的她总是平静冷漠,丝毫不认为这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情,所以最终我也没有赢得那个女孩的芳心,现实中的爱情哪有十全十美,虽然《将爱》是一部承载了70、80后太多美好青春记忆的电视剧改编成的电影,它理应延续青春偶像剧的气质,即便片中的男女主演们都已经青春不在,但导演偏偏要如此现实的让一部本可以简单的爱情片变得如此具有深度。或许,爱情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是有些人一厢情愿的将爱简单化。
在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故事、现实世界与非现实的世界彼此既独立成章又融合统一。不禁让人联想到村上春树的《1Q84》,在幻想与灵异的情节中,一个又一个人物在现实与超现实的世界间行走,平行又交错的世间性让1984与1Q84的两个世界都充满了隐喻与魔幻色彩。如同村上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构筑的世界,并分解了正常意义上人们所知道的世界,张一白也用基于现实的超现实情节解构了传统的爱情电影。其次,已经完美的融入到片中那一段一段让人熟悉的音乐又如同《盗梦空间》中那将梦中人唤醒的旋律一样的措手不及的把还未观众们拉到上一层的梦境乃至现实之中,而那些曾经电视中的经典画面又总是不经意挖掘并引导观众们的记忆,于是旧的记忆与新的故事一故事二的故事三又彼此交错,一如让人分不清楚的1984与1Q84。12年前张一白用《将爱情进行到底》证明自己是中国最好的青春偶像剧导演,12年后张一白又用《将爱》证明了自己是中国最具思想性的爱情片导演,而李亚鹏与徐静蕾也用12年的时间证明了从偶像派到实力派演员的成功转变,小柯的音乐更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12年毕竟还不可能沧海桑田,虽然我们的年华老去,但爱情依旧还得继续……
那么,不如闭着眼睛在心底哼唱“在你我相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依然有爱情在游荡、在你我相爱的地方依然有人在唱/依然还是年少无知的感伤……”
《将爱》情绪的出口
《将爱》是怎样一部剧集,80年代生人大抵都有自己的印象。无论是众里寻他的青春告慰,还是如我一般不屑一顾的偏执狂,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近乎口号的台词:“将爱情进行到底。”曾几何时,它出现在青葱岁月的林荫道,出现在杂乱无章的宿舍间,在人声鼎沸的音浪里,在悲欢离合的待续中。它便是信仰,憧憬,便是一鼓作气,是青春烂漫执子之手宛如耳语,也是落魄街头三人成伍酒后疾呼。是理智,更是妄为。即便我并不喜欢这部剧集,更不喜欢两名主演,仍旧为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措辞而备感鼓舞。
《将爱》是怎样一部电影,以及究竟是否值得奉上久违的触动,确是一个很私人的话题。在我看来,一切与情怀有染的时光都显得奢侈而昂贵,影片中三个故事无一有确定结尾,便如《李献计历险记》中含混不清的光阴在泡影般幻觉中消散。在平淡生活中假想的所有奇异际遇,用钝刀向现实残忍地慢慢割,终于等到宿命的海浪湿润眼底——这便是影片三个片段所要归总的生活面向,也是三种情非得已故事中难以名状的爱情回响。
有些影片即便听上去那么掷地有声肝肠寸断,却永远有数不清的理由与你擦肩而过延期再会。而有些影片偏是那种你无需费力便能够代入真身,避之不及却迎面而来。“爱情有多少种可能?”《将爱》完成的仅仅是12年后关于今天的三个猜想,关于杨峥和文慧,也关于这个时代一同成长的每个人。从影像风格到海报设计,《将爱》对受众审美诉求把握的十分准确。无论小马奔腾这次是自己挂帅还是外包,12年后重温《将爱》竟一举有了品牌之感,颇有些神奇。这和观众的怀旧情结不无关联,但更值得探讨的是营销。
品牌借故情怀,想象搭载影像。小马奔腾的眼光毋庸置疑,但疯狂的曝光会让意合者喜上眉梢,也令厌恶者不胜其扰。因为《将爱》旧事重提的新闻性本身有其社会学价值,也极为应景,所以效果必然显著,但预热阶段营销方式单一,会致使首周之后宣传文本无以为继,口碑和炒作将决定一切。诚然,这样一个口水战的局面会有作用,但不是笔者所好。
窃以为影片中最有价值的一个idea便是同学会,此中故事何止千万,只有一记“跳床”岂不肤浅?可惜这一关键情境并没有能够在宣传中得以充分发挥,镜头只能再一次聚焦在两个主角身上,当然这足够,却错失深入这个时代痒处的机会。
不过也好,只谈爱情之未果,多年后再见面仍旧不知所终,已然美妙。
影片首先发布的主题曲《因为爱情》与营销相得益彰,音乐的煽情程度极大丰富了观影体验。小柯再度加盟《将爱》剧组是笔者最感欣慰的事情。情绪饱满,音乐撩人,回首往事,如语凝噎。《因为爱情》在王菲和陈奕迅的演绎下,经典无以复加,“再唱不出那样的歌曲,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句句戳在心头,令人不知所措。旋律氤氲之上未成想匆匆数年,自己便是如今这个模样?“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个人是很喜欢的,小柯词曲婉约的一面让我无法抗拒,寥寥数字写尽心底柔软。音乐如情绪的出口,后面两个故事因为这一首新作,一曲新编,味道正浓,看得笔者灯光亮起才记得热巧克力仍在扶手上,一口未动。(文 / 苏乏)
第四篇:编导艺考生攻破影评难关的:几个技巧
编导艺考生攻破影评难关的:几个技巧
影评是编导高考笔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试项目。影评写作的考试出题形式也是有多种形式,在总分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比较高。相当于高考试卷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甚至比作文占的比重还大。
一、增加看片量
首先考生不要着急去学习那么多的影评写作理论。理论固然重要,但积累更重要。没有好的积累,缺少看片量,就无法对常考电影有一个好的认识。如果时间实在是不够用,那也要多看一些电影的介绍。一部电影名字告诉你以后,你得马上能说出导演是谁,导演是第几代导演、导演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最基本的。增加看片量,看一个故事情节或者场景,就停下来记录一下这个情节的要点、作用,为什么要用这个场景,对话表现了什么等等。多从导演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像普通的观众一样只会看热闹,记住咱们学的就是影视类的专业,咱们在看热闹的时候,更多的要看门道。要自己分析下电影的的叙事特点、镜头表现方式、故事线索、导演风格等,从而总结电视或者电影的拍摄制作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适当用理论辅助,锻炼自己的影评写作能力和电影解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编导高考影评写作中提高分数。
二、提高写作效率是关键
提高影评写作效率必须要学会看电影。有同学说看电影谁不会看啊,不就是用眼看用脑子记吗。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对于非专业的普通观影人来说,用眼看就够了,连用脑子记都不用记,看电影都是为了放松心情的,不用太多的思考。但是,咱们是专业学影视的,要有点专业精神。首先得学会记。在看电影之前准备好纸笔,记录一下电影的主要信息,包括导演、主演、电影名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记住重要的时间和线索。有些电影年代跨越比较大,涉及到的人物也比较多,如果不好好记住,在写影评的时候可能会有忽然找不到写作素材的感觉。有些电影导演热衷于用象征手法,将一个事物时不时的就在电影镜头里出现,这个事物要记住,说不定解读这部电影就要从经常出现的事物或者道具下手,而这个道具往往和电影名称对应。比如由黄渤主演的《杀生》,电影中总是出现刀这个道具,还好几次出现地震这个现象。刀这个道具是人用来杀生的工具,地震这个现象是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杀生的方式。如果解读杀生这部电影的话,从刀和地震的角度来解读就会直接扣题。当然这只是举一个例子,电影题材不同,写作的切入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要提高影评写作效率的方法除了要善于记录,还要善于总结。当你影评写的足够多,观影量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提炼出影评写作的大纲、段落。影评是文章的一种,文章最重要的思路清晰。所谓一篇好的影评就需要清晰的表达,合理的锻炼安排。一篇有完整的有思想、有逻辑,表达清晰、卷面整洁的作文,没有老师会不喜欢。当你做到了这些,何愁写作效率,何愁影评高分呢!
三、理清思路,踏实备考
认清的实质很重要,有助于考生理清备考思路。编导高考影评写作主要检测考生对电影的影视语言理解,而考察方式则是通过考生对电影的观察、对主题的表达、用导演用意的揣摩、对影视风格的解析、对故事的深度结构来体现的。可见,影评写作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依赖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因此,考生应该对如何更好的去理解影视语言高度的重视。只有考生在将电影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表达,只有考生表达的清晰,才能让读者或者考官更好的理解。文字写作基础薄弱的考生需要利用时间恶补成语、谚语、词组和汉语语法知识。当然还有影视基础知识。虽然中国电影史、时间电影史的知识点很多,但艺考中考到的无非是一些重要的人物名字和时间。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是很容易掌握的。希望以上几点建议可以帮助到艺考生们。祝愿大家梦想成真,实现大学梦!
第五篇:影评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 2011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01 课程名称 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 王妤彬老师 学 号 0080175 姓 名 甘意芳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考试时间 2011年 6月8日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说起写一篇影评,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网上搜索一下,改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一篇影评,但老师说要原创,因此我不想自欺欺人,即使自己写的东西很肤浅,也就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和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以前,我不喜欢看电影,也很少看,因为觉得电影不像电视一样,电视会显得更真实和像生活一样,而电影更像是一种压缩和快进,中间过渡的很快,也少了很多生活化的元素,但自从上了影视鉴赏之后,对电影的态度和想法有所改观,感觉虽然短短的一两的小时,但有很多东西和精华溶缩在里面,拍摄一部电影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电影中的一个画面往往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现在对电影中的一些方法还不能掌握和理解,但现在最起码有着这样的思维,也在慢慢学着领悟电影中的美。
我对所要讲的这部电影也没有很深的感悟,只是觉得其中一些场景很感人,当一个有着口吃的王子当他要面向那么多人发表他的演讲,而他又讲不出来的那种痛苦,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能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知道。《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他的这种永不放弃,克服自身的缺陷的这种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着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上帝永远是公平的,生活中也是有得必有失,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直面生活,不要逃避问题,问题不解决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因此,但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不管结果会如何,我们不会留下遗憾,因为我们努力了。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他的口吃症状似乎又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我们很放松,我们无所顾忌,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评论,是真心相对的值得自己信赖和依靠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往往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伪装着自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与人之间少了信任,似乎人与人的感情都由利益联结,只有亲人和真正的朋友之间才让人感觉还有真情在,还能感受到难得的温情。他和他的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他的妻子为了他的病寻遍良方,现实中也有这么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夫妻之间首先是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在困难面前一起面对,患难见真情也是这个道理。生活不需要物质上很富有,只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相扶相持到老。
除此,国王和那个治疗师就像朋友一样,那个治疗师不畏惧国王的权威,只把他当做自己的一个病人,他和国王的关系既是一个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又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国王也没有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权威,在治疗师面前,他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和朋友,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治疗师一心想帮助病人,而不奢望能得到什么,或许把病人治好的快乐就足以让他满足,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踏破阶级界限的友谊,感动人的瞬间,却揭露了尘世的冷酷复杂,或许都不是故意的,但“人心隔肚皮”想来已经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上有了用武之地。治疗师面试舞台剧演员,插入的这段无关国王的情节,是最好的说明,有时不是不能欣赏肯定,是不愿欣赏肯定,是无心欣赏肯定。再说国王乔治六世,唯独在面对妻儿时可以不设防线的他,终于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百分百信任的人——语言治疗师。因为他赢得了乔治的心,靠真诚宽容的情,靠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做一个“懂得赞美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真心赞美,学会赞美别人。赞美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鼓励,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虽然或许会然人觉得有些虚伪,但久而久之,你的真心诚意的赞美就会使人理解的。
这里我就不想谈及电影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为现在还不太懂,在以后看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电影的时候会多多注意,慢慢学着欣赏电影,学着体会电影表现的思想和所运用的一些技巧,而不满足于看完一部电影,而什么都没得到。有时生活就像一部电影一样,虽然短暂,但是很丰富,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