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
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里,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当,妥当得不像一个人,更像一个又一个的机器。
五个阶级的社会,和现实情况没多少区别。条件预设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这样的社会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会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更像是一个幸福大机器。
大机器里的小机器,人人都幸福。野蛮人的极端反抗,愚蠢又动人。难道证明我们独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们却想逃离痛苦追求幸福?这不是太讽刺太矛盾了吗!
现实中的条件预设实则不少,只不过都有个度。比如给你一个标准,标准之上是好,标准之下是次,标准存在的意义是给不会自主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一个心安的`环境和体系,只有在那样的体系之下,他们才不会胡作非为。
而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有的主动,自主选择,于是成为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凌驾于标准之上,引发骚乱。
痛苦始终都是社会立足之本,革命是因为痛苦,改革是因为痛苦,前进是因为痛苦,人类基因里的趋利避害,害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
何时才能因为极致而极致,恐怕得等到我们摆脱了这沉重的躯壳,成为单纯的精神之体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时人类也已不是人类。
ps:这本书里的东西,就是大刘缺的。不是文笔,而是对未来人文的深刻思考。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2
看完这本书,心情颇为复杂。这是一个没有痛苦忧愁的世界,人人幸福社会稳定的美丽世界。但这又是一个自我幻灭的世界,没有好奇没有艺术没有情与爱的丑陋世界。
你很难说它好,但也太难说它坏。从宏观上来说,它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尽管这种幸福是虚假的是被设定的,但是幸福本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一辈子都在这种虚假的幸福里又何尝不是真实的幸福了一辈子呢?但就个人而言,大多数读者是断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世界,我要是我自己,而不是被设定好的机器,我要生命中有忧愁有孤寂有变幻的'命运和命运迷人的不确定,而不是在日复一日欢乐蜜糖里享受永恒的喜悦而无所欲求。
然而,尽管被设定这个概念在书里读来如此可怕如此天方夜谭,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被家庭,被学校,被选择性的教育,被新闻书籍的审查所设定?我们以为的自由的选择,实际上真的不是一种被设定下的自然而然的选择么?所幸,我们还可以热烈的相爱,偏执的相属,痛苦的追逐理想,为荒谬无用的艺术和诗歌荒度人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
因为网上的推荐,我翻开了《美丽新世界》这本书,说实话我其实没有太懂。整本书前期花费了许多篇幅介绍世界观,这个世界观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从出生就开始被设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工种都没有选择,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就已经被定好,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世界,却被用幸福快乐来包装。
在美丽新世界里,人就像产品一样被批量生产,各司其职,除了他们的职责以外什么都不会,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只会嗦麻逃避,就像是社会机器上的每一颗没有思想的螺丝钉,行尸走肉一般地幸福着。
后来,野蛮人约翰的到来才是本书的高潮部分,约翰原本应该不应该出生,他的母亲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许怀孕生子,这打破了新世界的规定。但是他的母亲流落在野蛮人区域,无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环境中成长,热爱着莎士比亚,对新世界的.思想完全无法理解。他喜欢列宁娜,但是列宁娜完全是一个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亲一样。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却毫无办法。他无法适应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亲无法适应野蛮人的生活,从小的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无法理解,无法适应,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然而孰是孰非,我心中却没有答案,文明的急速进步和人性的自由发展究竟如何能够达成平衡呢?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4
美丽新世界,多么值得深思的书的名字啊!美丽如果换了一个时代,美丽是否还是我们所认知的美丽?
阿道司赫胥黎,其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由于长期熏陶个和培养,作者的.生物知识功力不浅,书中可见。
作为一本预言性小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在现代社会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比如嗦麻(现代叫百忧解),《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里面也有提到书中关于约翰和主管争论的环节更显出作者对当时和后世的思考。约翰这个人物,虽野蛮但是和文明反而更来带给我们长久…长久的思考。书中论点,时隔久远,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为阅读理解小说,里面的故事线过于混乱,人物出场极少,有些甚至过于片面,甚至约翰这个角色后面的行为举止觉得…怎么说,有些过于累赘。不是说不理解约翰的举止,是说那么去描述太浪费章节了。另外,一些主要场景,东西展开的不够,看得云里雾里。
总之,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欢。但是为作者眼盲坚持写作,甚至还为人类预见未来的方向致以崇高敬意。
诚挚感谢作者,诚挚感谢出版社,又一次震撼心灵之旅。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5
看完整个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代序的那个问题:你还要些什么?
这个美丽新世界,人人在可控范围内幸福着,从小被剥夺了种种权利:自由独立的人格,自主选择人生,拥有情感,激情,欲望以及生而平等的权利。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被禁止,他们就像经过调控,有序的机器,来维持福帝社会稳定的运作。他们只需要一点嗦麻就能工作、生活、享受限定范围内的幸福。
而纵观现代社会,他们缺少的那些,我们都没有被剥夺,但我们有好到哪里去吗?
当社会产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沦为了维持社会运作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由,但能有多的自由?有思想,一个人的`力量能走多远?有意志,又有谁想奔着受苦受难去?越是认清这个社会与现实就越学会妥协忍耐。
这是骨子里刻着的奴性与顺从。从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但是所有人又都遵循着一系列的规则,自我意愿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忍受与妥协的基础之上,仿佛生来就要这样。
那些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高声反对之歌的苦行僧注定孤独。往往被无知的人,怯懦的人,冷眼旁观的人当成了异类。
你愿意这样吗?你还要些什么?
须知参差多态,乃知幸福本源
——读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有感
让我们来建立一个完美的新世界。基于对乌托邦的最完全理论,社会各个环节分工做到最为明确合理,社会流程达到最为精准洗练的程度,然后我们住进那里,可这看似无懈可击的完美集合是否是我们生活的理想状态?
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在他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美丽新世界》中,就为我们虚构了这样一个世界: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每个人自出生开始就沦落为基因公司的试验品,为了消除由于社会地位而引起的痛苦,人类被分为了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爱普西隆五个阶级,类似于中产阶级的贝塔阶层会被灌输做阿尔法阶层太辛苦,做伽玛、德尔塔又太愚蠢的理念,而从事低级体力劳动的爱普西隆阶层接受的则是做前四种高种姓阶层都太辛苦的教育。每个阶级的人都各安其命,而这所谓乌托邦的祥和宁静,其实是用高端科学和心理学控制人们思维这种卑劣的手段制造出来的。在睡眠教学和精神麻醉药以及种种快乐福利的“护佑”下,淳朴而悲哀的基因试验品们乐知天命,安分守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在各自的阶层上喜气洋洋的生活,甚至无视已经恶劣到极点的阶级剥削。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各种科学几近饱和,秩序以一种软性国家暴力手段去维护,基因试验品,创造了发达的科学文明,却反被科学文明奴役。而这种变相奴役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没有人觉得这是不妥的,没有反抗。
零反抗。听起来这似乎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层都渴望的理想状态,没有反抗,那么一切社会资源都可自由流动,耕者种,织者纺,世界大同,统治地位无人撼动。首脑们如此渴望着顺理成章的对我们进行思想奴役,我们也焦虑着朝不保夕的工作和世界大乱的那一天,极度渴望着太平盛世。大家一起共同为之努力,保不齐哪天这种设想就真的实现了。赫胥黎的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和警示作用。它特别描述了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这些生命科学在未来对人类身上的应用。并指出未来最大的变革并不是在物质文明、军事、经济等外部世界,而是在人类自身的灵肉上进行。乌托邦的统治者正是利用这种对人类本身的基因革命使得社会从无政府主义的崖边拉回到一个虽不算真正和平,但毁灭性受到限制的有限战争时代。而这个妥协了的理想社会,将由高度集中的集权主义政府来管制。谁也说不准十年、二十年之后,在那不久的未来,社会混乱频率升级,生命科学发展到神乎其神的地步,某几个政府首脑一激动就拍板决定用极端手段去维护统治秩序,那么美丽新世界也就成为我们的后代要生存的世界了。
叔本华说过,“人的一生只是在不断重复着两件事。一件是产生欲望,一件是满足了欲望之后快速厌倦。”在美丽新世界里,衣食无忧,性观念开放到混乱的程度,一生被安排,不必费心力。这样的世界,相比当下一平米三万元的房价你还有什么不满足? 最能代表这种矛盾情感的大概就是教情绪工程课的赫姆霍尔兹。他因为给学生念了一首关于孤独的诗与
领导起了激烈的冲突。“似乎有什么东西像我走来了。”什么东西?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自由意志,是自己去体验人生悲欢的权利,是对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爱情想要创造的事业产生欲望的本能,是现在看来最为低级但是当真正失去了就变成行走的空壳的一个基本过程——渴望和满足渴望,以及结尾的心酸抑或幸福。
所以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知幸福本源。”
在《黑客帝国》里,Smith面对Matrix的景色对孟非斯说:“你有没有好好看过Matrix?去惊叹它的美丽与神奇,几十亿人民生活在里面,完全无知。第一个Matrix是被设计师成完美的人类世界,在那里,没有人遭受苦难,每个人都十分快乐,但那是个灾难,没有人接受这种程序。”但其实我很疑惑,如果真的有了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难道所有人都真的是如此华丽丽的被幸福被不幸了吗?我不是和尚,不知道和尚念经时的快乐。我不是在新世界里像宝宝一样被喂养的人,也不会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不知快乐。有一句话说的对,“很多政治哲学上的意义放在真理性角度去考虑,只是更偏好奶油口味还是巧克力口味的问题罢了。”乌托邦的统治方式,对某类人而言,未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对另一类像野人John一样的人而言,没有莎士比亚的世界,不疯狂不成活的人生,不自己去亲身体验直到鼻青脸肿的人生,就不是真正的人生。就好比悬崖上的百合遥望玻璃花房的蔷薇。不是每种花都爱惊险爱刺激,百合也就不要鄙夷蔷薇的娇弱弱。
一个自由意志被抹杀却物质极大丰富的有序社会是否要高于一个自由意志得到允许但又动荡不安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社会? 在这个依然“路有冻死骨”的时代,我不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自由意志。毕竟,所有的悲伤都抵不过面包。我想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本身就象征着自由意志和惨淡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吧。
若要我去选择,我还是要做那种在幸福面前难以取悦的人。看着童话长大,相信白马王子。长大了看新闻联播,依然相信世界和平。看到社会的虚假丑陋,却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世界,并想尽自己哪怕那么渺小的一份力量,去把它变得更好。曾经靠不吃饭来努力变瘦,眼巴巴的看着爸妈吃饺子“啪嗒啪嗒”往下砸眼泪,才知道能吃东西的时候是那么幸福。也曾经因为成绩,把头发剪短,每次照镜子的时候才会想长头发的时候自己是那么幸福。曾经被一个承诺伤害,才会发誓遇到一个真心待自己的人要倍加珍惜。某天去自习,路上听一女生对其男友说:“他说,得了癌症之后才明白打拼那么多年什么意义都没有,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哑然失笑,得了癌症才懂珍惜,有什么用呢。
行走于世,我不求名垂青史。只求带给身边的人幸福,有血有肉,可疯狂可混沌,可笑可哭。我今天写下的话,做过的事,我不求有谁铭记在心甚至把它写进书本里,我只求自己知道自己为何这样说,这样做。因为这是我想说的话,我想写的感想,我要过的生活。
因为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人,即使活着,也已经死了。
这也是赫胥黎的担忧,在新世界里,只要人们了无生趣,政府就会提供唆麻,唆麻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海洛因一样的东西。小时候我们常疑惑,为什么有的大人会吸毒?毒品有肯德基好吃吗? 毒品有蜡笔小新好看吗? 现在才懂,在绝大多数成人的世界里,肯德基不好吃,连煎鹅肝也不好吃。蜡笔小新不好看,连盗梦空间都不好看。他们因为升学就业升职家庭孩子的压力不停的抱怨抱怨抱怨,什么都不好吃,什么感情都靠不住,什么工作都无聊,什么
电影都是垃圾。这样的人,人生只有无边无际的空虚空虚空虚。
空虚和毒品哪个更可怕?《门徒》里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该怎么回答。
赫胥黎将这个问题从新世界里投射到了当今世界。唆麻的作用就是去遗忘这种没有止境的空虚。在这个几十年后的乌托邦世界里,人们在没有欲望没有情感的生活中觉察出孤独和空虚之始,就遗忘了它们。麻痹自己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一个有灵有肉的人。这样一比,空虚是不是比毒品要好一些吗?起码你会孤独,会痛苦,会挣扎,甚至会让思想化作蝴蝶,冲破这座巨大的潜水钟。最为关键的是,遗忘不会改变任何事情,而空虚可以让人渐渐清醒,可以让人产生改变的冲动。
在这个无聊经济大行其道的年代,大部分人选择的是麻痹。用垃圾娱乐麻痹眼睛,用垃圾音乐麻痹耳朵,用垃圾文学麻痹心灵。崇拜迈克尔杰克逊的一代人被崇拜快女的一代人拍死在海岸上。艺术被伪艺术取代,伪艺术快被伪文艺取代,伪文艺被装腔作势取代。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我能做什么?我只能去努力做一个主动追求幸福的人,做一个单枪匹马闯世界的人,做一个孤独的人,一个随时可以疯狂的人,一个勇敢去深爱或憎恨的人。做一个看到被车压倒的小女孩,跑过去把她抱在离心最近的地方,然后拿个板砖把落跑的车砸个粉碎。做一个长人心不长猪心的人。
如果我这么做了,你也这么做了。人人都这样做了。那么,未来的世界,也就真的可以成为Brave new world 了。
39113115
王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