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读后感
《夜雨诗意》这篇文章出于余秋雨之笔,是一篇散文。初次看到这篇文章,我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
夜雨诗意,有着多么浪漫的情调,多么古朴的韵味啊!
这让我想起了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脑海里不仅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我”在夜雨中挑灯作文,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我”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淅沥的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也没有什么会干扰“我”对远方的妻子的思念。“我们”“共剪西窗烛”的幸福场景历历在目,一丝甜蜜涌上心头,溶解了雨夜的冰凉……
我不禁想起了第一次感受到夜雨诗意时的情景。那是在一个夏日的夜晚,窗外夜色中响着时紧时疏的雨声,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丝丝缕缕地飘进了小屋。我听着钢琴曲《kisstherain》,沉浸在诗意的想象当中:我独自站在古老的露台上,沐浴在夏夜的大雨中,浑身湿透了。我走在泥浆里,一边闻着泥土那清新、自然的芳香,一边倾听着雨的喃喃私语。露台下的草坪上,草儿依旧青翠,可花儿却已经憔悴,给雨夜涂上了一层蓝色调……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难忘。
更让人难以忘记的是雨后明朗的清晨,让人几乎把昨夜忘却,又不能完全忘却,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怅,添一丝绵绵的忧伤。
繁华喧嚣的城市就缺少这种夜雨的诗意,雨的声音不能淹没城市的喧闹,雨的绵绵缠绕不住人们的思绪,雨的多情无法打动人们的无情……城市里人们的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往往忽视了自然、朴实的美丽,这种生活无疑是缺少诗意的。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应该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也应该读读《夜雨诗意》,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那份已丢失的安恬的心境,去感受夜雨的诗意。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意,并背诵默写
2、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3、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听雨吗,我觉的小雨声能使人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人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人壮怀激烈,威严,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人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人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那么在数千年的一个雨夜,大诗人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咱们一起学一下《夜雨寄北》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锦瑟》《无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唐宣宗大中五年至九年,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秘书)之职。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减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
划分节奏。
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妻子非常的思念丈夫。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丈夫也深深的在思念妻子。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非常的愁苦与无奈。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描绘眼前景物。诗人地处偏远的巴山,在一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我们看到,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这句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情透过景物的形象化的描写含蓄的表现出来了。不说相思,而更显相思之深。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构思之妙出人意料。
“何当”与“未有期”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和 “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无奈及思念之情。“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前一句写的是实景后一句是虚拟之境,从今天想到他日,从分别想到欢聚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抒发了归期无期的无奈以及盼望相见共语的美好心愿。所以重复但不累赘,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写作特点:
1、回环往复
2、虚实相生
3、情景交融 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