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
二、作者及背景
1、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
2、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三、读诗
1、读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解诗
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
四、品诗
1、题目“夜雨寄北”
(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因此诗题为“寄北”。
(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
2、“君问归期未有期”
谁问“归期”谁答“未有期”?为何“未有期”?如此矛盾,扣人心弦。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猜测一下,“谁问归期?如何问归期?”妻子?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呢?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一问一答,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殷切之情。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跌宕有致。板书“矛盾开篇,扣人心弦
有问有答,跌宕有致”
2、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也回答了“寄”的原因是“君问归期”。“寄”的答是“未有期”,“寄”的意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夜”字,一般的夜与远客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雨夜又有何不同?
巴山在哪?妻子在哪?巴山与长安,相隔千山万水。因为思念故有“君问归期”的殷切之情。然而面对聚少离多的亲人殷切的期盼,诗人却只能回答“未有期”。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
然而诗人却不是主观诉说自己多痛苦,而是高明地运用了客观的容易触发悲思之情的意象-----夜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秋”是季节,但仅仅是季节吗?在古代秋的内涵是什么?巴山的秋又是什么? 一年之中我们什么季节最想念家?一天之中我们什么时辰最想念家人?在最思念季节“秋”,最思念的时辰“夜”,最容易多愁善感的情境“雨夜”诗人思念若狂。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这就是诗人在诗中构建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啊!
板书“直叙其事,情寓其中
直书其境,情景交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绝句在古诗中属于短制,但也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技艺。在总体上通常可分为前半和后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末句就容易了。第一句“起”是开头,第二句“承”是承接开头,把景与情渲染,使所描绘的意象更加鲜明,第三句是“转”,把思维转到另一个侧面,使读者到了全新的意境。第四句是“合”回应主题,点明作诗目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引出了遐想。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在想象中,把眼前的一切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窃窃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痛苦的“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然而诗人此时却是处在最孤独最寂寞最想念的时刻,想望“西窗剪烛”的幸福是多么甜蜜,但是想到“未有期”想到相聚遥遥无期,顷刻间他那颗狂热的心瞬间冰冷,更添痛苦。越痛苦就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此时就越痛苦。如此苦乐交替,苦乐相生,虽是瞬息变化,心却百感交集。深沉委婉的情感就在这曲折回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苦乐相生,曲折深婉”
4、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实第四句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诗人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实写是以景写情,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是虚写。“巴山夜雨”和“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谊。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诗人用“示现”的修辞,把不是眼前的的事物说成如在面前,因而这将来的欢欣,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但是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芯花。他们剪去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久别重逢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板书“虚实相间,时空跳转”
五、完成悬念作业
夜雨寄北----“寒秋凄苦夜中遥望幸福的剪烛”
六、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七、布置作业。
1、收集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
2、阅读和赏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八、以教唱唱诗歌结束本课。这首诗我曾把它谱成歌曲,旋律简单,现在教会大家唱。
第二篇:夜雨寄北(教案)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四、赏析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前句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后句“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去世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读诗
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题解: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
四、理解诗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诗文意思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体会诗境:“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为精彩,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五、合作探究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二、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第四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李白与杜甫吧,他们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现存有《李义山文集》,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夜雨”,表示时间,“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文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对象,一作“夜雨寄内”。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2、听录音朗读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听录音的同时注意划分节奏。
3、教学朗读
学生听完录音后自己大声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四、赏析内容(1)翻译全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自己翻译,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内发表见解。(2)赏析诗句 第一句中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中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诗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五、深入探究(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请发挥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传达出的意境。
某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一片黑夜迷茫,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孤独愁苦,思念妻子(友人),盼望归期。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举手回答,教师点拨。
六、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
夜雨寄北<有家难归,夜雨涨秋池——现实
剪烛西窗,话巴山夜雨——想象>情思绵绵
第五篇:夜雨寄北教案
《钱塘湖春行》
一、解题
从题目《钱塘湖春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答:时间、地点、事情)
明确:“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史。
二、作者我知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冠。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同学们感兴趣的可以课下去了解。
三、图片欣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说天上有天堂,人间有苏杭,而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其中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谓是千古绝唱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
四、朗读
第一遍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第二遍让学生大声朗读(注意“堤”的读音);补充完律诗的时候后让生再次朗读。
补充:律诗的相关知识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8句,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对偶、押韵)
例如本首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第1句的“西”,第2句的“低”,第4句的“泥”,第6句的“蹄”,第8句的“堤”,都押“ī”韵。
五、疏通文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初:表时间,刚刚。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好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新燕:刚从南飞回来的燕子。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纷繁的花。没:遮没,淹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足:满足。)
PPT展示译文,让学生找出哪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翻译出来,请生回答。课文注释有的让生圈画标记,没有的补充在课本旁边。生齐读译文。
六、思考
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举例说明本诗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七、内容总结
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至 白沙堤 终。以“ 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 之情。
八、小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最后播放水墨动画《钱塘湖春行》,此时学生更能深刻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