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成将军简历优秀
杨志成将军简历优秀1
儿子杨子江:八一学校67届初中毕业生,总后勤部第五干休所所长、总后勤部老干局第五干休所原政委、大校。
儿子杨珠江:八一学校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天创经济文化发展总公司总经理、世界佛教文化和谐发展联合会常务主席、中国国金地缘和谐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儿子杨海滨:八一学校66年小学4年级,飞山堂主、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收藏家博览会荣誉理事,《名家北京》俱乐部会员。
女儿杨玉明:八一学校64届初中毕业生,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纪委工作。
杨志成将军简历优秀2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贵州三穗人,侗族。1928年,在反“会剿”的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
恪尽职守抒写一心为民
倾情奉献呵护一方平安
——张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在盐津县的各个乡镇、村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见这么一个人扎堆在群众中,活跃在田间里,尽管他身着制服,佩戴法徽,但这丝毫没有间隔他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尽管他满脸皱纹,一身土气,但是百姓都很信服他。他就是盐津县人民法院58岁的老法官——张帆同志。“群众来找我们已是无奈,我们就更要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好!”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正是三十多年来他将这么一句话贯彻在自己的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满怀群众情愫,与群众心交心,才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牛寨法庭的记忆
说起张帆,盐津法院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朴实、本分、敬业,且爱干农活的人,正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使他对老百姓增进了了解,拉近了距离。下乡办案、走访,看到群众在地里干农活,他总是很自然地忙上一把。三十多年的法庭工作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他深知群众疾苦,满怀一颗亲民爱民之心,尤其是对那些无人赡养的老人,他更是关怀有加,依法办理他们的案件。1998年冬天,牛寨乡的老王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牛寨法庭,一进门便向时任副庭长的张帆诉起苦来,经询问才知道,原来老人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养大并帮助他们成家,到头来自己的儿子却相互推脱赡养义务,如今自己的老伴还在医院躺着。张帆了解后,得知两个儿子都是老王的养子,当时老伴嫁给他时,两个儿子大的三岁,小的一岁,虽然老王不是他们的亲生父亲,但对他们关怀备至,倾其所有地去照顾他们,所以也没再要孩子。老王说:“有一次,小儿子生病发高烧,情况十分危急,却正值下着大雨,但为了救孩子,他冒着大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徒步44公里把儿子背到医院,孩子最终脱险,但自己却病了半个多月……”张帆跟着老王,带着干警徒步十几里,找到老王的儿子,与他们进行沟通,期间不乏批评教育,但句句在理,打动了老王儿子的心。该案经过他的调解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老人家也洋溢出久违的笑容。为此老王多次来法庭感谢张帆,张帆说:“只要老人家能颐养天年,一家和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
与一个男孩的情缘
“百姓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有责任为百姓服务”,张帆始终坚守这样的理念,爱岗敬业,尽职职责,从不懈怠。2001年9月,张某和杨某(男方)因感情不和要离婚,杨某表示如果张某抚养九岁的儿子,便同意离婚。为了离婚,女方同意抚养小孩并不要男方承担抚养费。离婚后女方便去南方打工,把儿子小强先寄放在爷爷奶奶家,但杨某故意刁难张某,寻找诸多借口,要让张某带走小强,但此时张某正在外地打工,暂时无法回来。杨某便到法庭要求通知女方立即把小强接回去抚养,当时张帆解释孩子的母亲在外打工,等孩子的母亲回来以后再通知她把孩子接回。但杨某不听劝,扬言要把小强放在法庭,当时张帆以为他说的是气话,毕竟他是孩子的父亲,应该不会如此绝情,便没在意,没想到他还真就把小强丢在法庭。
面对这一状况,张帆先给孩子买了些零食,稳住孩子的情绪,接着联系了孩子的爷爷奶奶,查明情况。经过了解,把孩子丢在法院是孩子父亲一个人的行为,两位老人都十分挂念小强。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帆决定把孩子送回他的爷爷奶奶家。途中都是山路,还没到一半就已经天黑了,小强十分焦虑。为了安慰着小强,48岁的张帆决定一个人背着他,一路上同行的干警一起唱着歌,小强才不再恐惧。经过近3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孩子爷爷奶奶的家。小强一见到爷爷奶奶,便扑向爷爷奶奶怀里哭了起来,老人也流下了感激的眼泪。老人说:“都是那混账儿子将我孙子偷偷带走,我们还以为再也见不到孙子了。”十三年过去了,如今,当年那个男孩也长大了,也成为了一名法院工作者,承接着共和国的司法事业。“为百姓办事,要诚心诚意,和百姓接地气,要敢于乐于为百姓解决麻烦,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信任我们,才能做好群众工作。”在基层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张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光在工作中,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对待百姓,无论严寒酷暑,只要群众需要,他都会坚持上门办案,到田间开庭。正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守望,才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法院人。
蜡烛一样的美丽
2010年8月27日,张帆和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微笑着和同事打招呼,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年的这个时候,盐津法院的案件数都会大幅增加。据办公室同事介绍,张帆不管是自己的案子还是审核庭里的判决书都非常认真,中午几乎不休息,晚上也要回去加班,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当天下午的工作依旧是满满当当。2点30分,他开庭审理了一起刑事附带民事的未成年人案件。考虑到当事人的特殊性,庭审完后他和同事刘朝刚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由于双方当事人分歧较大,他们反复调解却始终未果。忙完这起案件,已是接近下班时间,疲惫不堪的他又匆匆回到办公室忙活起来,接下来还有三个案件等待宣判。在跑了几趟将三个案件宣判完回到办公室,他顿感体力不支,头晕目眩,晕倒在办公室。被发现后他被送进县医院紧急治疗,经检查,医生说:“他已是癌症晚期,进一步确证和治疗需要到更好的医院。”当听到这句话时,现场的同事都被震惊。接着,张帆同志被送至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医院确诊为直肠癌中晚期,经过手术,切除了胆囊,胃三分之二,肝、肺(部份)、直肠等内脏器官。在治疗、化疗结束后,张帆同志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于2011年7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带病坚持工作。凭着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法律的执着追求,工作更加细致入微,丝毫没有因为病痛而影响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
无怨无悔的坚守
“这杯茶,每天他只顾上喝了一口,便忙碌于百姓的事,奔走于乡村之间,他就是一头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同事对笔者讲道。“哎,又是忙了一天,又浪费了一杯茶,真可惜啊!”墙上的挂钟指向下午6:30,他叹口气,将茶水倒掉,随后简单收拾下自己的办公桌。
2011年张帆同志出院以后,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被安排到立案庭工作。立案庭是专门审查立案,接待来信来访工作的部门,是法院的窗口。作为拥有近40多万人口的县份来说,各种纠纷纷繁复杂,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棘手事务在有关部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最终大多数都转向法院,涌入立案庭,接待数以千计的当事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对外形象。且立案信访工作是一个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但却最需要立案法官的热情与耐心的一项工作。
张帆同志调到立案庭工作后,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而且深刻地认识到“法院信访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此,他更是兢兢业业的工作,热忱接待每一位来信来访当事人,始终奉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做到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办好事。对来访者耐心解答和提供法律帮助,对递交的每一份诉状都认真细致的审查,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快捷的为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的,耐心细致的为当事人解答。只要当事人进入法院立案大厅窗口,就能见到一张和蔼的笑脸,他热情的态度、礼貌的话语,会让当事人有如见到亲人的感觉。甚至一些从未到过法院的老百姓,跟他交谈后会立刻觉得轻松起来,少了些不安,多了份信任,更加相信法院是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地方。同时又做到了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严把立案质量关,无论熟人或亲朋,在立案窗口他都一样依法办事。这种“为民”、“公正”的工作作风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
对家人永远的亏欠 张帆经常说:“法官职业是崇高的、光荣的、神圣的。法官是法律的代言人,正义的捍卫者,社会矛盾的休止符”。他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路该怎么走,非常珍惜法官的荣誉,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深爱着法官这一神圣的职业。他积极主动地处理各项繁杂事务,勤奋、刻苦、充满激情;他满腔热忱专心致志地工作、快乐、幸福、积极向上。遇到阻力和困难不退缩、不逃避、不拖延、不泄气。但在他为工作无悔付出的时候,却缺少了对家庭的照顾。
笔者在采访张帆的妻子时,他的妻子拿出了一本泛黄的作业本,那是张帆的女儿16岁时的作文本,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在我们家,爸爸在家的日子就是我们共同的节日,因为这机会实在太少了。爸爸心中装着所有来打官司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惟独没有我和妈妈,但我为有这样一位法官爸爸而骄傲……”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作文本上还有那深深浅浅的泪痕。曾想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在写下这段话时,也许泪水早已像断了线的珠子,四处散落。17年过去了,这个女孩也早已成家,当了母亲,不知她心中的父亲是否依旧?但是,任由时光的变迁,张帆一样忙碌着,永不停息地忙碌着,他也走过了人生的第五十八春天。在女儿的心目中,这个爸爸也许在某些方面是不称职的,但正是这某些方面的不称职才成就了一个称职的法官。如今,58岁的张帆已是癌症晚期,距离退休的日子也越来越近,按说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该“享福”的年龄,但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依然牵挂着神圣的审判事业,把司法事业装在心里,把人民放在心上,忠诚于审判事业并为之奋斗。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动力,真诚善良的心灵流露于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法院工作三十多年了,自己的一生都在法院,已经离不开法院了,一定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就算哪天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也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