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21:5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时,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谈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时,教育部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

1、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国际、国内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的必然。第一,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多极化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然后是人的需求的多元化,人的独立性日益突出,而物质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信息的爆炸,同时又消弭人的主体性,造成思想的怠惰与创新能力的下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有赖于人的主体精神,而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经济全球化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意味着经济的竞争空前强烈,经济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较量,教育是提升文化科技力量的首要途径。

第二,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进入纵深阶段,经济上,由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到市场经济秩序的建构,政治上,由政治观念的转变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文化上,由西方文化观念的引进到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环境、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说,前一阶段的改革靠观念的变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的话,当前更需要内在的改革,特别是人的综合素质与知识能力结构的改变。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第三,从教育自身发展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了目前“不良好”教育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现实中,语文教育没有达到良好教育的标准。除了教学条件以外,更在于语文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僵化。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工具性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失败。

2、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 理解新课程标准不能不提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全称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制定该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2008年启动,历经两年时间,2010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颁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坚持德育为先。为什么要德育优先? 德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纲要提德育优先,基于两个背景。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人的尊重得到加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为对责任的放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存在误区,经济的发展,市场及消费时代的来临,独生子女等因素都强化了这一问题。二是全球化时代,后现代多元文化环境中,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本身变得异常严重。从上帝死了到人死了的人生体验,在引导人关于个人现实生活的同时,导致了其责任感的弱化与心理的失衡。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2、坚持能力为重。

在科技时代、复制化时代,实践创新能力变得异常重要。科技时代、复制时代,人的同质化日益严重,人成为科技及其产品的工具。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能力同时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3、坚持全面发展。

在注重生态文明时代,全面发展变得异常重要。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语文课程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这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战略主题的高度。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三个基础)

提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性质。

强调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性、独特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怎样理解初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强调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点当然仍然非常重要。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并不矛盾,不能割裂。曾经我们重知识轻能力,后来,我们又片面理解能力,把能力培养理解为热热闹闹的课外活动,基础知识学习似乎并不牢固,实践创新能力也未见提高。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初中阶段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初中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动手能力等都处在初步形成但又没有定型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引导、培育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

第二篇:改变教学理念 培养创新能力

改变教学理念 培养创新能力

提要:课堂教学的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提高创新意识,就要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采用课前导入,激趣激疑,课上设疑诱思,开放学生思维,课下训练反馈,拓展创新思维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获。

关键词:改变理念、激趣激疑、创新思维、提高能力、在知识经济突飞猛进,互联网、新经济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义务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尽快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新任务和新课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改变教育理念,提高创新教育的认识。

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一再强调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每一位教师在思想上提高教学课程改革、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改变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陈旧的、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学观点。

我们都知道,"21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本世纪教育的最高目的,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如何改变课堂教育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更是无时不处在动态发展之中。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是: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发展的教学原则,努力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的过程;成为发展语言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的客观环境出发,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反馈,及时地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以利于各个有差异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群体智慧自由充分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精神、人格的有机协调和高度统一。只有将认识进一步提高,才能在创新教学中有所行动。

二.确定创新目标,注重激趣激疑。

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有可能形成创造力和竞争力。在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有确定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力和竞争力。面对一篇篇新课文,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有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而,结合各篇课文来设计导入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学《阿长〈与山海经〉》时,从初一所学的〈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中的长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荔枝蜜〉一文时根据两班学生差异,设计了两种导入:一是从感性认识导入。如提问:你第一次接触蜜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蜜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发言后,自然导入课文,去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受。二是感触导入,如提问:同学们一定见到过许多小动物,有非常喜欢的,也有讨厌的或害怕的,有哪一种小动物曾经使你最有感触?请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同学们发言后,教师稍作归纳评价后,转入课文学习。

在学习诗歌单元时,分别采用了介绍诗人导入,从背景介绍导入,用民间故事导入,朗读导入,看图导入,或介绍相关材料导入,听故事导入、讲成语导入等。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激趣激疑,把学生迅速带入所需要的场景和氛围,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有较大的收效的。

三、疑诱思,开放学生思维。

新编的语文教材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切入教材上应具有独创性。因而备课时,注重深入研究教材,精心选取其中的一、二点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依托,在教法上多下功夫。比如在教故事性较强的《驿路梨花》、《周处》、,《晏子故事两篇》等文时,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让学生把故事梗概加上自己的评价复述下来,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帮助大家理清线索。在教蕴涵作者较深情感具有哲理性、启发性的文章时,运用自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研读课文、相互讨论,并鼓励学生思考,提出自已的疑问,阐述独到的见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好的体现是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语文教改的需要,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上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大胆地把课内阅读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听他们讲对课文的理解,叫学生来评判,提出疑问,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进一步理解的目的。对文章或片段理解有共性的问题,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而有许多问题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加以发挥的,则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所以,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教学中,学生常围绕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也常试图让老师给以肯定的答案。而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则根据问题或事件的实质,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想象,肯定学生的各种观点,告诉学生只要理解问题有独到的、切合实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了学生的大胆想象,由一件事迁移联想到另一件事,也鼓励了学生间知识的相互沟通。你说我想,促进了联想和想象力不断出现,为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抓写作训练,提高创造能力。

每学完一篇或一个单元后,常根据课后要求或自拟写作要求进行写作训练。有的结合课文进行缩写、改写、扩写,有的对未分析的文章进行理解评价,以练为主,成文即可。有时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完成写作,有时不定题,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其目的就是培养和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而教师在批改中也尝试不同的方式,力求找出对学生有帮助的、避免单一的评改形式。如有时全批全改,找出范文加以点评;让学生从立意、构思上掌握其新颖性、创新性;有时,教师批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来批改,评选出写得好的文章当场朗读,让大家来评判其优劣,在评阅中提高辨析能力;有时将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当众朗读、当场分析、现场给分、教师小结的形式来进行批改,都受到学生不同程度的好评,尤其是在练习写诗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来朗读,下边的学生当场评价、打分,更是别具一格,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仅训练了学生有创意的、充满想象力的写作能力,又训练和提高了听、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篇:试论检察文化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范文)

试论检察文化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的精神旗帜,是检察制度和检察事业衍生的文化现象,是检察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在全社会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出。但理论界对检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与途径等的争论,以及实践中存在的检察文化泛化、庸俗化、简单化等现象,使得对检察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功能、构建途径的深入探讨成为一项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对检察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再界定

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建设检察文化,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检察文化是什么。而要正确把握检察文化的本质,就必须引入文化学的理论视角,对检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并对检察文化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进行深入发掘,进而彰显检察文化的主体性,且科学认识其内涵与外延,这是进行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二、检察文化与法律文化、社会文化的界分。近年来,检察文化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但是,何为检察文化却是目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令人困惑的问题。理论的困惑,直接导致了实践层面的困惑:要么把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均视为检察文化,无所不包,导致实践中无从入手;要么把检察文化简化为单纯的

1文化活动,最终导致实践中存在的检察文化建设文娱化、形式化、短期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的出现。毋庸置疑,检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检察文化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其特有的性质与品格,即:它虽然基于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而产生,但它必然立足于具体的检察制度和检察工作实践;它虽然基于法律的普适价值而存在,但它必须符合检察权运行的规律,受到检察工作整体性、统一性和检察官客观义务等要求的制约。

三、从主体性的角度看检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检察文化是检察工作人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及检察权的运行为依据,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外在表征的总和。对检察文化的这一重新定位意在强调如下两点:一是检察文化必须蕴涵着某种法律价值取向;二是检察文化应当是附随在当代检察制度特有的执法价值指向下的法律信仰、职业道德、思维方式、执法理念、工作方法以及与之相协同的组织原则、组织氛围、管理制度、职业培训等。

四、把握检察文化内涵,探索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发展新思路

我们积极探索基层检察文化的发展定位、内容载体和实现方式。经过深入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是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根基和灵魂;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衍生出的法律文化,集中表现为检察人员共同遵循的执法理念、价值追求及文明执法成果。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先进检察文化的支撑;建设高素质的检察队伍,离不开先进检察文化的培育。开展检察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是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是构建检察机关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所在。

第四篇: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理念

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理念

关键词: 创新

意识

阅读

写作

综合实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要求,加强言语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创新活动的有关要求并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对语文的创新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意识类创新

创新行为的源泉是创新思维,培养求异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训练求异思

维,就是要求思维有独创性。具体表现为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事物或者说已经认识的事物,更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提倡多角度观照和独创性相想像。

1、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教师应予以点拨(不能批评);学生发表完见解后,教师应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2、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3、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加强的重要内涵。诚然,今天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也应看到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评析。同时,文学本身往往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需要我们作出令人信服的独特阐释。一个人具备了这种批判意识,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作出明晰的论断,为创新准备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4、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勇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教材升华类创新活动 此活动就是对课文阅读、审美之后,再升化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尝试的方式有: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整句与散句等。

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学生大胆地、有独立思维和见解地对课文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4、编、演课本剧。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角色,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中感悟人生,更可以感悟创作的艰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激活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培养。

5、小制作。就是对课文审美后,依据教材制作物品,这既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小制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采取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

(1)制作音像制品。如课文录音制品、多媒体课件作品等。(2)制作图表。如绘制课文插图、画语文知识树等。(3)诗词配乐、配舞。诗词、音乐与舞蹈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情调、节奏等,为诗词选配或自谱乐曲、编排舞蹈。

(4)手抄报。即要求学生围绕课文选编材料,但自己创作的稿子不少于整个小报内容的1/4。学生自创版面、自己写稿、自己插图,形成自己的风格。

6、教材指瑕。“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教材在编写时非常严谨,但百密难免一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瑕疵给予指正。

三、阅读类创新活动

1、比较阅读。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体裁的文章,或是课内外同样风格、同样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的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风格、修辞手法、词语运用、语言特色等等。通过比较阅读,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节约教学时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请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家传记,可诱导、激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第一,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要提出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和如何读,指导学生分阶段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第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共享”的情境;第四,教师应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读物的选择,须认定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四、写作类创新活动

1、仿写。仿写就是结合对课文的审美,在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优点后,模仿教材中某一类作品或某种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创作完成之后,可择优指名朗读交流,让学生相互借鉴。

2、师生同题作文。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一起写作,进行竞赛,互相学习、借鉴。题目可由教师出,也可以由学生临时出。师生同题作文,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

3、想像作文。想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像的注脚。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既成目标,加强想像作文的训练与探索已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想像作文包括写寓言、写童话、写科幻作品等。

4、作文自改、互改。引导学生按写作训练要求,自改、互改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综合实践类创新活动

1、社会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然后总结,写出游记、访谈录、调查报告、新闻报道或通讯。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独立打开知识大门,从而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

2、当小老师。让学生进入角色,上讲台为大家讲课或做教师的其他工作,如评讲作文、拟试卷、分析试卷、评讲试卷等。

3、对对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学做主持人。让学生担任课内讨论的主持人和课外活动的主持人,意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发掘自己的主持潜能提供机会、提供场所、提供帮助,由此带动他们自觉地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个性,提高综合能力。

5、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为家乡物质文明的精神文建设出谋划策。

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改进教法,充分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

第五篇:更新理念,德育创新

更新理念 德育创新

——德育理念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工作小结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又以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俗话说,成人先成才,育才先育德。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正是由于德育的特殊功能与地位,决定了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不断的体现其时代性与科学性。

一、德育创新 尝试“日行一善”

我校一直将德育工作置于优先地位,坚持“以德立校、以德树人”的方针,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不断探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我们在坚持做好德育常规工作外,结合传承文明、时代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及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开展师生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把“日行一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构筑德育平台,创建我校德育特色。“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整个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围绕明善、实施、检查、评比四个基本环节开展工作,从编辑“日行一善”教育规则的小手册,整个宣传工作,营造氛围的布置,到每个实施阶段的具体工作安排、检查、总结,领导都非常重视,1 不断总结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老师通过学习“日行一善”,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做到日行一善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二)从回收的400多份“日行一善”调查表来看,“日行一善”教育得到了100%家长的欢迎、支持和认可,并希望学校持之以恒,不要流于形式。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创建文明学校。

我校为了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做到了 “四重”、“三实”。“四重”即重视宣传工作,重视硬件建设,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作用。“三实”即工作措施扎实,形式上求真务实,评价机制落实到位。通过开展诵读活动,收到了三方面明显的效果。一是促进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三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落实“双好”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关于关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的规定和要求,我校开展了“双好”(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教育活动。让普通话成为我们的校园语言,“双好”教育活动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围绕实施、检查、评比三个基本环节开展工作,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安排、检查、总结。在活动中,结合“朝阳读书”读书活动,以学生手抄报评比、师生演讲、书法、诵读经典诗文、发放调查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管齐下,促进了此项工作的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双好“教育活动,教师的基本功素质,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书写能力,语言文明程度,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效果显著。

以上各项具体工作均体现了我校德育理念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深知德育教育之路的漫长和艰辛,但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光辉的事业,我们将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来铸就学生美好的未来,谱写德育教育新的篇章。

下载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东高平联小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大全)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

    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走进高效课堂 ——赴凤翔县儒林小学学习总结及心得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应是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应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

    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阅读教学 永善县示范小学 杨忠娣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听话、说话......

    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共五则范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创新能力[论文摘要]: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

    浅谈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浅谈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摘 要】伴随新课改的深化发展,当前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良......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杨华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