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阅读教学
永善县示范小学
杨忠娣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曾这样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切实的搞好阅读教学。
因为我认为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浅谈:
一、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拔的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了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刚开始,学生提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许多问题都不着边,尽管如此,我还是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同时表扬一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起初由于问题提的多,课堂教学时间是会受到一些影响。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问题过于简单,我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由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了,往往能紧扣教学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因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我在上《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看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读后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问题:“狐狸在人们眼中是狡猾的动物,为什么正太郎要给它们投送食物?”有的学生问:“狐狸在地板下做窝难道不怕正太郎的家人把它们给抓了吗?”“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为什么课文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看,这些问题不正是学习的关键吗?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教学目的不也就达到了吗?
2、自读自悟,发表见解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我并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过再次的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老狐狸冒着危险住在地板下完全是为了照顾小狐狸,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让老狐狸特别勇敢。”“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感动了正太郎,所以他给它们投放食物。”“狐狸的脚印被阳光照耀所以说是金色的。”有一位学生说道:“这个脚印是老狐狸救小狐狸留下的,说明它们一家人生死在一起,这种亲情是非常珍贵的,和《金色的鱼钩》意义是一样的。”……这些不都是孩子们自读、自悟的结晶吗?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有的同学是这么写的:“其实人与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只要我们善待它。”“不仅是人,动物也有亲情。”“亲情真伟大!”……课本成了同学们表达情感的舞台,记录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昧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昧地讲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如,我在教《九色鹿》一课时,让学生就文中的国王、王妃、调达及九色鹿的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有生说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坏蛋;有生说国王是一位明君,能知错就改;还有的学生说王妃为了自己的漂亮,不惜牺牲别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虽然爱美之心人人都有,但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然,大家都喜欢九色鹿,因为它漂亮,还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呢!说着说着,急欲表现的孩子还迫不及待的要起来读出喜欢的人物……看到孩子们在讨论中既悟出了文章的道理,又能自主的提出见解,我也感到非常欣慰。这时何需我多言呢?
二 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用明朗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语言的特殊阅读,是小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突出一朗读为主的语感训练。
范读,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正确流利的朗读指导下,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节奏,在一定的语境中自然而然的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这里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教师的语音必须是标准而规范的普通话,倘使教师本身基本功不过关,字音五花八门,读出来的是带有本土方音的“半普”这就会对学生造成语义含混或是出现字的歧义理解。从而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不但使作品失去原来的美感,还会让学生在教师的误导下失去朗读的兴趣。
因而,教师的本身素质非常影响学生!如果教师有一口纯正的普通话,那不但对于学生平时的语感训练有帮助,而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也是很有作用的。
二、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利用晨读或阅读课时间向学生讲讲书中人物的先进事迹,精彩片断,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就适可而止,让他们去找原书来看。推荐了书目后还要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读报”、“成语竞猜”“读书交流会”等。或者从自己平时阅读积累的内容中确定一个主题,教他们制作剪报集、手抄报,这样既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又检验了阅读效果。
其次,背诵、摘抄优秀诗文,读练结合
从三年级起,我每周就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让他们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熟读成诵,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之后建议他们将平时阅读中看到的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摘录下来,制作摘录式读书笔记。到了五年级就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式读书笔记,把自己本周看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平时我还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练笔本,有时上完一篇优秀的文章,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学生的所思所想,则要求他们写一小段话。或者身边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都可以写一下。“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他们善于去寻找,总是会有收获的。
总之,只要我们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以生为友,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民主”,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就能真正落实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利。
第二篇: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走进高效课堂
——赴凤翔县儒林小学学习总结及心得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应是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应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就在高效课堂的口号已铺天盖地,在我县我校的实施亦蓄势待发,而我辈尚停留于纸上谈兵之层面,不知其为何物之时,个人十分荣幸的被派随校团于2014年3月5日至6日奔赴宝鸡市凤翔县儒林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高效课堂”主题参观学习。两天时间,除却路途占时,在儒林小学实际学习时间仅一天,本人随团参与及自主选择的学习参观活动主要有三:一是听取“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专题经验介绍;二是翻阅大量文字资料,观摩高效课堂成果;三是观数学课三节并参与互动交流活动。现基于个人见闻及感受就本次学习进行简要总结。
一、经验分享促使理念更新
在杨校长所做的学校概况及历史过往简介和康校长所做的题为“走进问题导学,创建学本课堂,引领师生成长”的工作经验分享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学校概况的了解,该校的教师工作负荷和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惊呆了,2100余名学生,班均人数80左右,在岗教师仅52人,工作负担可想而知,搞高效课堂的教改项目推进的难度和效果也是难以想象。而老师们面对工作依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这让我校本来工作负荷就很重的老师们情何以堪?我没有资格再认为自己的工作很累了。二是该校对“高效课堂”项目的部署十分精心,因地制宜,周密安排,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面对实际,他们克难攻坚,从理论学习到自主研修,从制度更新到评价改革,特别是能结合实践抓重点攻关,使得“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以及“五步六化”(自主预习前臵化、导学订正基础化、问题生成重点化、展示交流多元化、训练拓展精准化,师生评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资料浏览彰显教改成果
因为参观学习,儒林小学预先将诸多可以体现高效课堂成果的文本资料在多媒体教室予以展示。名目之多、资料之丰让我大开眼界,理论篇、学习篇、实践篇、制度篇、成果篇等丰富内容均予以分类整理,从中可见,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人人出力,个个实践,无论虚实,记录详尽,方才有如此文本规模。因时间及陈设因素,我仅仅浏览到了所带数学学科的几本教师所编撰及使用的导学案及配套的导读单、训练单等,据介绍,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由最初的一案三单、两单逐步改进为现在的一案一单。欣赏着数学学科导学案,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整册教材的导学案编写十分齐全,每节课经教导处审核签字方可投入使用,既有集体备课的框架,又有教师个人使用的批注及反思。最重要的是透过导学案,可以看出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切以学生为本,分组学习展示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最新教学理念,同时可以看出现今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主预习这一前臵环节对课堂的高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观课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两天的时间我共参与了三节数学课堂的学习。第一天数学组全体老师观摩了市级教学能手刘永梅老师展示的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第二天我自主选择学习了张丽琴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倒数》和谭小琴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
通过观课,传说中的高效课堂的“围圈圈、发单单、站边边”有幸让我亲眼目睹,在我看来,这一方面是对这种现象的调侃,又是对这种生本课堂模式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课堂看似波澜不惊、不事雕琢,但处处匠心独运、时时亮点闪耀,展现了儒林小学教改的实力和教师的风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既注重对个人的评价,更注重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灵活的教学形式,自由的学习氛围,是该校“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展示,是当前大环境下的高效课堂。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每节课的“学术助理”基本代替了传统课堂的教师角色,教师言语不多,仅在必要
时刻进行引导。80人左右的大班大多被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均有一华丽组名、一励志口号,黑板上有一块属于本组的领地进行实时的学习展示。每当学术助理安排一学习任务,各组成员立马凑在一起讨论交流,之后各组均有代表进行展讲和交流,此一刻,学生展示的积极性几位高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真的是令我辈啧啧称赞。
在互动交流及研讨环节中,两校的领导及一线教师进行了十分积极而实在的互动。限于时间安排,我校的领导及教师就高效课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儒林小学的老师请教了十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该校的领导、老师均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和无私的分享。关于数学学科我最为感兴趣的问题有二:(1)、吴校长所提出的“结构化预习是如何操作的?”(2)、我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李丽老师所提出的“高效课堂中如何处理数学课预习与学生自主思维的矛盾?”
遗憾的是对于吴校长所提出的问题该校教师主要就语文学科做了经验分享,作为数学老师,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
而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方教师的解答也较为模糊,而且其观点我个人并不赞同。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也许是基于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成为高效课堂模式中教师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个人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绝大部分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倘若安排学生预习,课堂学生对知识没有了新鲜感,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因为小学数学的内容并不是很深奥,而且教材的编写很适合学生自学。不利于课堂随机资源的生成,学生经过预习后,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了了解,也就很难出现课堂生成的新素材,常常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多解性方案也很难呈现。学生的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一旦学生对 论已然知晓,他们很难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也很难进一步思考了。基于个人的这种想法,小学数学从教十四载,我从未安排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预习。我想若真是个人的这种观点再不断坚持,面对即将到来的“高效课堂”浪潮,我该何去何从?
人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在激动与困惑中,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定会因地制宜,明确要求,做出特色。我愿在学校、年级组及班上的领导及安排下努力学习,按要求认真负责的做好高效课堂的相关工作。
第三篇: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阅读教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及“以教师为中”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主要从课内、外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拔的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了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当一个人“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刚开始,学生提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许多问题都不着边,尽管如此,我还是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同时表扬一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起初由于问题提的多,课堂教学时间是会受到一些影响。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问题过于简单,我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由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了,往往能紧扣教学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因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我在上《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看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读后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问题:“狐狸在人们眼中是狡猾的动物,为什么正太郎要给它们投送食物?”有的学生问:“狐狸在地板下做窝难道不怕正太郎的家人把它们给抓了吗?”“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为什么课文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看,这些问题不正是学习的关键吗?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教学目的不也就达到了吗?
2、自读自悟,发表见解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我并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过再次的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老狐狸冒着危险住在地板下完全是为了照顾小狐狸,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让老狐狸特别勇敢。”“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感动了正太郎,所以他给它们投放食物。”“狐狸的脚印被阳光照耀所以说是金色的。”有一位学生说道:“这个脚印是老狐狸救小狐狸留下的,说明它们一家人生死在一起,这种亲情是非常珍贵的,和《金色的鱼钩》意义是一样的。”……这些不都是孩子们自读、自悟的结晶吗?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有的同学是这么写的:“其实人与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只要我们善待它。”“不仅是人,动物也有亲情。”“亲情真伟大!”……课本成了同学们表达情感的舞台,记录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昧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昧地讲解。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如,我在教《乌塔》一课时,让学生就“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么做对不对?”一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阅历、视野的种种不足,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经过交流,在后面的小组汇报中有持赞成观点的,他们的理由是:“外出旅游可以增长见识”“自己外出可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到各个国家去旅游可以看看外面的景色,了解当地的风俗。”……也有些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乌塔毕竟还小,遇到危险怎么办?”“她虽然作了准备,但有些危险是她想象不到的,如果她能找个朋友一起去就更好了。”等等,面对如此充分的理由,我又何必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二、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利用晨读或阅读课时间向学生讲讲书中人物的先进事迹,精彩片断,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就适可而止,让他们去找原书来看。推荐了书目后还要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读报”、“成语竞猜”“读书交流会”等。或者从自己平时阅读积累的内容中确定一个主题,教他们制作剪报集、手抄报,这样既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又检验了阅读效果。
其次,背诵、摘抄优秀诗文,读练结合
从三年级起,我每周就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让他们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熟读成诵,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之后建议他们将平时阅读中看到的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摘录下来,制作摘录式读书笔记。到了五年级就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式读书笔记,把自己本周看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以生为友,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民主”,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就能真正落实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利。
第四篇:更新教学理念 巧用教学媒体
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学院
黎洪洲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堂教学带进了全新的境界。它图文并茂、动静皆宜和极强的表现力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可使知识融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记忆加深。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学校的教师几乎都会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然而就在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却陷入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种种误区.时下许多课堂教学几乎都演变成了PPT(powerpoint)展示课,出现了“现代媒体替代教师,电脑替代人脑,片面追求形式化”的现象。有些课甚至本末倒置,“教师”辅助“课件”,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期望学生按课件的预先“设计”去从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结果”。这种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致使学生成了“看客”,教师成了“放戏”者。“演戏”的却成了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师和学生都丢失了自己。还有个别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的心烦意乱,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我们说任何一种媒体,在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的时候,都有它的特殊功能和效果,没有一种媒体对任何一种教学情境、任何特征的学习者都相当适合,都能发挥最优的教学功能与效果,正如施拉姆所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一堂演讲是否吸引,并不在于你的多媒体做得是否精彩,而主要在于是否有精辟的思想。”美国国防大学军事战略系库尔博士说。
“只要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效率肯定会提高。”似乎很少有人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因而在课堂设计中盲目的增加教学容量,求大求全,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留下相当的“尾巴”不能扫清,许多课堂教学最后给人的感觉是“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不一定好”。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模式不更新,再多的教学媒体只不过是家中漂亮的花瓶,摆饰而已。如果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教学媒体软件的制作或其他方面,最后导致钻研教材不透,书面备课不充分。上课时,虽然有了现代教育手段,但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以致于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课件在设计上的可操作性以及在灵活交互方面的欠缺也常造成被动,往往不能灵活应付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因此,教师应把多媒体课件当作辅助教学的手段,当作一种材料。
选择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从优化教学效果的角度看,教学媒体的应用设计是教学媒体应用的研究的重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媒体,呈现什么样的内容。学校应该把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媒体的应用研究上,开发挖掘现有媒体的教学潜能,开发和研制面向课堂教学,适应教学需要的音像教材和CAI软件,摸索出一条适合课堂教学,切实行之有效的媒体教学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模式,改造或重组现有媒体资源,使之发挥最佳效能。
常规教学媒体在教学应用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要深入研究常规媒体特性,利用好现有常规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有些课程运用幻灯、投影、录像等常规媒体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 形成一种“优势互补”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麻城三中 金涛
作为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课程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为历史学科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1 理清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和教学观以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表现为两方面:
以教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生学的“力量”。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历史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地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地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前苏联教学论专斯卡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的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中学生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 贯彻新教学理念,重在教学模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如何体现知识、能力、情感、品质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转换,本人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以下几点转变。建立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行为(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师生合作互动必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全面讲授,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听、记、练。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按照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建立互动合作关系过程要注意下面几点:①应该理解、尊重学生。②不但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尊严。④注重师生互相理解,积极互动,共同学习和发展。随着教师主观意识对角色的转变,必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带有专制武断的作风。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不能反对,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此,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过程中,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赞赏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赞赏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即使是很小的成绩。利用“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准备和展示,对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时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到了最高点,也使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探究活动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上,应放在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习得方法,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②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共享探究成果。③探究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发现的问题,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转变呆板、单一的灌输形式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此,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听讲、联系、复习、考试”单一学习方法,利用教材的演示实验,课堂讨论,历史问题,小故事,新闻报道,历史•技术•社会,生活动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4 把握教学深广度,转变“双基”在新课标中的教学。
新课标已不再以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课程标准,不在于知识本身是否具有系统性,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才能学得最好,也许个人的知识体系不太完备,但这种建构知识具有最强的可发展性,那种一味追求体系的严谨和完备,不惜偏离和超出课程要求,拓宽、加深知识,强加给学生一个生硬的“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并能积极地自主建构。如有些概念在现阶段无法给出严格地,学生容易理解的科学定义。只能对核心概念给出一般定义,对一般概念给出描述性的说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尺度,忌一见概念就下定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许多有利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它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注意。历史多媒体软件在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的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使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晰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不能以此增加教学内容,减少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用计算机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不能以此取代历史教学。总之,要贯彻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明确教学要求,把握好教学深广度,加流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