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护理核心制度)(1)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护理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损害,包括治疗护理的失误,及其相关的设施、设备引起的损害等,如坠床、跌倒、烫伤、冻伤、意外脱管、意外拔管、院内发生压疮、病人走失等。(2)不良事件分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3)处置
①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首先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损害。
②发生重度或极重度不良事件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患者损害的药品、器具均要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藏匿、转移、调换,相关标本须保留,以备鉴定。违反规定者要追究相关责任。
③凡实习、进修人员发生或安排护理员、卫生员、陪护进行其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均由带教者及安排者承担责任。④科室根据不良事件性质及时组织分析讨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应做认真分析,查找根本原因,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并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时对病区的护理安全工作进行讨论,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4)上报程序
①一般不良事件(Ⅲ、Ⅳ级事件):当事人及时报告护士长,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程度,24-4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科护士长、护理部。
②严重不良事件(Ⅰ、Ⅱ级事件):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的抢救、会诊等工作。护士长应先电话报告科护士长、护理部,24小时内书面补报。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5)结果分析
护理部每月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举一反三,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6)处罚及奖励
护理部营造开放、公平、非惩罚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鼓励责任人及科室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主动报告的科室及个人视情况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对主动发现和及时报告重要不良事件和隐患,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后果发生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和保护;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的科室与个人,事后经主管部门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及医院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1、各病室建立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登记已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经过、原因及后果,护士长应及时组织讨论。
2、发生不良事件后,要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不良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责任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发生严重护理差错事故时由护士长立即口头报告科主任、科护士长、护理部及院级,24小时内上报书面材料。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处理意见上交护理部,不得延误或隐瞒。
4、发生不良事件的单位或个人有意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
5、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血液、器械等均应妥善保存,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鉴定。
6、不良事件发生后,科室和病房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提高认识、汲取教训、改进工作,并根据情节轻重及对患者的影响,确定不良事件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提请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7、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要求本人参加,允许个人发表意见。决定处分时,负责人应做好思想工作,以达到教育目的。
8、护理部应定期组织护士长及有关人员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管理制度。
附:护理差错评定标准
一、护理差错的定义:
在医疗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不强,医德医风不良或因技术水平不高,发生护理上的错误,经采取补救措施尚未构成事故者,称护理差错,护理差错根据其发生的性质、情节及影响的大小不同分为严重差错和一般差错两种。
二、差错分级标准
1、一般差错: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或技术原因发生差错,但对病情无影响,未给病人造成痛苦者。
2、严重差错: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查对不严或技术水平低发生差错,给病人造成一定痛苦或经济损失,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虽无严重后果,但差错性质严重者。
三、差错的定性:
(一)一般差错
l、长期医嘱的护理、治疗、药物未按时给予,或应停而未停的,在常规时间内又未发现补给患者;特殊药物应即刻服用的,在一小时内未给服(含注射)者;临时紧急医嘱未立即执行者。
2、错打针或漏打针,错加液体、发错药或剂量不准,对病情无影响者。
3、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治疗、护理,造成病人暂时痛苦者,后果不严重,如各种注射、穿刺等,引起局部红肿、感染和不应有的损伤,但未化脓者。
4、各种特殊检查及治疗未按时准备而影响工作者。如乙状结肠镜检、胆囊造影、消化道钡餐、静脉肾盂造影的检查未做灌肠。特殊检查未进食及急救药品的准备等。
5、未按时留送化验及特殊检查标本、采血不按要求而抽错、抽凝(不该凝的凝了)。错送、遗失、污染标本等(含手术标本).影响检验结果者。错收、漏取标本、错贴标签致检验结果不可靠者。
6、因护理不当病人坠床,但未致伤或不良后果者。
7、手术前未按时执行术前医嘱而影响正常工作者。如手术前备皮、禁食、术前用药,备皮剃破皮肤及皮肤不清洁而影响手术按期进行者。
8、热水袋烫伤病人致皮肤发红者。
9、遗漏或错误执行治疗性饮食、影响治疗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10、输液时对液体检查不详细,将沉淀、絮状物液体列入输液瓶组中后又及时发现或已输入少量,未致不良后果者,输液过程中,长时间不巡视致茂裴氏滴管液体流空,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未及时发现或病人自己拔出针头者。
11、各种药物的的临床试验,未及时观察和记录,造成影响治疗者。
12、重危病人不按级别进行护理,遗漏书面交班或护理记录不全者。
13、新病人人院后未测生命体征,24小时内未补记者。
14、氧气及氧气筒管理不善,但无严重后果者。
(二)严重差错
1、片面强调制度、手续、借故推诿、拒收、拒治危重病人,延误了治疗时机且有一定不良后果者。
2、擅离职守,危重病人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时无医护人员在场者或出诊、会诊超过规定时间无人处理造成病情恶化者。
3、在治疗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错用毒、麻、剧、限药品或其它关键性药物使病情加重者。
4、不按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操作带来交叉感染或产生其它合并症,造成病人一定经济损失或影响病情转归者。
5、在治疗工作中因不负责任,发错药、注射错药、输错血及输错液,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6、由于护理措施不落实,造成危重病入坠床,但对原病情转归无影响或影确不大者。
7、因护理不当发生Ⅱ期压疮、Ⅱ度烫伤,经治疗短期痊愈,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8、因护理不当发生重要引流管脱落影响愈后,但未造成不良后果。
9、凡按规定应做皮试的药物未做皮试(误注)即给病人注射发生了过敏反应,经及时抢救而未致不良后果者。
10、严密观察产程不够,接产时未做好会阴保护而致会阴Ⅱ度撕伤或宫颈撕伤者。
11、出院时抱错婴儿,但被发现纠正。
12、接错病人,安错手术时间或手术台,病人未受到创伤者。
13、指导病人饮食,发生原则性错误者。
14、重要标本损坏、丢失或未及时送检,影响诊断治疗或增加病人痛苦,但未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病人安全,根据卫计委及省卫生行政部门今年有关工作要点,结合我院工作情况,特制定滑县永安中医妇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
1.各科室均应建立差错事故(不良事件)登记报告本,及时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及后果,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发生不良事件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指定熟悉全面情况的专人负责与家属做好思想工作。
3.发生不良事件时,责任者应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科长报告,并且如实写出书面检查材料,待后处理。护士长、科主任、科长应在24小时内、重大事故要立即报告护理部、医教科、办公室。
4.发生不良事件时,护士长、科主任应负责将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并保留患者的标本,以备鉴定研究之用。
5.发生不良事件时,护士长、科长、科主任应按性质、情节轻重,及时组织全科有关人员进行讨论、总结,提出防范措施,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将讨论结果和初步处理意见报护理部、医务科、办公室。
6.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实,一经发现,按请节轻重予以处分。
7.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吸收当事人参加,允许个人发表意见,决定处分时,领导应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目的。
8.护理部、医务科、综合科应定期对所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性质评定,并提出防范措施。每月向全院人员进行总结,分析报告一次。如有重大不良护理事件,应及时向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总结、分析。
9.一般差错扣行政分
第四篇: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范畴
凡患者在院期间发生的跌倒、压疮、给药错误、管道滑脱、与输血有关、与交接班有关、与检查治疗及化验有关、与医疗器械有关、与护士行为规范有关等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
一、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一)采取无惩罚上报机制,鼓励护理不良事件的积极上报。
(二)使用全市统一“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系统”,网络上报至护理部。
(三)上报时限: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
(一)未引起不良后果的一般护理不良事件,72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二)引起不良后果的严重护理不良事件,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三)发生重大护理不良事件且情况紧急时,应在处理的同时立即口头上报护理部,随后及时网络上报护理质控中心。
(一)各科室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
(二)科室每月组织召开安全讨论会,针对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制定有效整改及预防措施。
(三)院级护理安全委员会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整改措施。
(四)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由安全委员会成员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匿名报告,全体讨论与交流,同时提出针对全院的防御措施。
(五)每季度向护理质控中心上报。
三、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方法
采取SHEL分析模式,对硬件、软件、环境、人员进行多因素分析。
(一)S—软件部分。包括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如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技术操作的能力、责任心等。
(二)H—硬件部分。指护士的工作场所、护士的资质、人员编制、工作环境、仪器设备等。
(三)E—临床环境。关键工作时段的控制、患者状况、工作制度及操作规范的落实。
(四)L—管理者。
(五)药物治疗方面的缺陷应根据药物性质及治疗作用等,确定其标准。
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营养药物等。(轻度)
治疗性药物:感冒药、止咳药、止泻药等(中度)
抗菌药、止血药、利尿药等(中度)
抗肿瘤药、麻醉药、抢救药等(重度)
四、护理不良事件分度
依照不良事件发生导致的影响结果进行分级,重度—导致患者严重不良后果的;中度—未引起严重不良后果但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轻度—无不良影响/后果。
(一)重度
1.交接年班不清,未按照护理级别要求按时巡视病房,未按规定观察病情,致使病情发生变化,发现不及时,失去抢救时机,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2.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治疗措施执行中发生错误(如输血、注射、灌肠等),导致患者严重不良后果。
3.护理不周造成严重烫伤,三期压疮,对昏迷躁动患者或小儿未采取安全措施致患者坠床等,导致严重后果。4.因操作不当导致患者严重不良后果。
5.执行医嘱差误导致患者严重不良后果。
6.需做皮试的注射药物未做皮试或批号不符即行注射,产生药物反应导致患者严重后果。
7.输液或静脉注射外漏,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
8.发放未消毒或超过消毒保存日期手术包等用品造成严重感染导致患者严重后果。9.因工作疏忽将新生儿错发给产妇。
(二)中度
1.交接班不清,未及时巡视病房,未规定观察病情,致使病情发生变化,发现不及时虽未引起严重不良后果但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
2.指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治疗性的药物执行错误(感冒药、止咳药、止泻药;抗菌药、止血药、利尿药;抗肿瘤药、麻醉药、抢救药等),造成不良影响。
3.护理不周造成烫伤,二期压疮,对昏迷躁动患者或小儿未采取安全措施致患者坠床等,未造成严重后果。
4.因操作不当,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
5.执行医嘱错误,给患者增加痛苦,延长治疗时间。
6.需做皮试的注射药物,未做皮试或批号不符即行注射,产生药物反应,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
7.输液或静脉注射外漏,造成组织坏死。
8.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对诊断治疗有一定影响。
9.发放未消毒或超过消毒保存日期手术包等用品,未造成严重后果。
10.将新生儿胸(腕)牌挂错,错报新生儿喂母奶,经发现纠正。
(三)轻度
1.各种护理包括基础、重症、专科护理未达到标准要求但无不良后果。
2.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项目填写不齐全但无不良影响。3.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一般药物执行错误(维生素类、营养药物类等),无不良反应。
4.对昏迷躁动的患者及小儿未加床档,但未造成不良影响。5.标本留置不及时,但未影响及时诊断。6.执行医嘱有错漏之处,但无不良后果。
7.各种引流管不畅,未及时发现、处理,或因护理不当脱落重新插管,但无不良后果。
五、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方法
(一)实施无责罚报告制度,重点对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不完善的制度进行修订,杜绝类似缺陷的再发生。
(二)发生差错事故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发现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第五篇: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
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1.加强教育,加深护士对医疗锐器和职业暴露的认可,把握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措施,并予以重视。
1)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不是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不是接触非完全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资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的措施:①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极为污染物品,不论其是不是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②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资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全皮肤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在任何情况下处理深层体液时必须戴手套,完成工作后应尽快脱往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套。③上述物资时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医护职员皮肤、黏膜和衣服遭到污染。④被上述物资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装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装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⑤及时处理污染的床单,避免接触病人的皮肤和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⑥锋利用具和针头应谨慎安置,及时置于固定的容器内,以防刺伤。⑦医护职员进行各项医疗操纵前后,在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纵规程。⑧可能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予隔离。
2.教育并纠正护士的不规范操纵。不规范操纵主要有: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分离、浸泡、清洗;将用过的针帽套回针头;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外一个容器;将针头抛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不及时处理用过的利器等。
3.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纵进程中,要保证有充足的光线,并特别留意避免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利器刺伤或划伤。
4.把握医疗锐器的处理原则及方法,减少污染物和工作职员的二次污染。处理原则是:锐器使用后立即放进固定的坚固的利器盒里;对重复使用的注射器和其他医疗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制止徒手接触污染的利器,手术中利器利用传递容器传递。
5.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1)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立即用肥皂和活动水冲洗;2)血液或体液意外进进眼睛、口腔等,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3)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净水冲洗,再用碘伏和乙醇消毒。必要时进行伤口处理。
4)意外暴露后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护士长,并同时填写利器伤登记表,由所在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确认后上报院感办。
5)院感办进行登记备案,并会同感染科专家进行危险评估。尽量追寻利器源,根据利器源情况确定跟踪检查项目及观察时间。由感染科专家根据伤情制定预防用药方案。
①利器源为乙肝病人时,应查肝功能及二对半(伤后及时查、6个月时复查),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若HbsAg阴性者则接种乙肝疫苗。
②利器源为丙肝病人时,应查肝功能及抗-HCV(伤后及时查、6个月时复查、12个月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