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可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时间:2019-05-14 21:3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可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可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第一篇: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可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可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商 勇

[案情]

申请执行人:张某,某铝合金加工个体户

被执行人:荆某,某商品房开发商

担保人:刘某,油田某企业中层领导

2002年3月,荆某承包黄河口镇商业街几座商品房的建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因需部分铝合金门窗,荆某经人介绍于张某恰谈。双方协商荆某以23000元的价格购买张某10余个铝合金门窗,现场验货合格后便可使用,货款于当年11月份工程完工后付清。之后,双方签订合同一份,验货合格,荆某于2001年11月30日之前将货款全部付清。该工程完工后,被执行人荆某并没按期付清货款,经申请人多次促要,荆某仍是分文未付。2002年3月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张某与荆某订立的买卖合同合法有效,荆某应付清货款,本案判决后,荆某既未上诉也未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张某遂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经多次传票传唤,被执行人以工程款没有结算完为由拒不履行判决书中的义务。为此,法院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拘传荆某。期间,荆某的表哥,油田某企业的中层领导刘某为其提供个人担保,保证荆某在3个月内将欠款全部付清,否则,刘某愿承担担

保责任,并写下担保书一份。法院在征求申请人同意后,决定暂缓执行3个月。然而,3个月的担保期限过后,被执行人荆某还是没有履行义务,法院依法向担保人刘某送达执行担保人裁定书。后担保人刘某将欠款全部付清,至此,本案执结完毕。

[评析]

本案从执行结果来看,达到了执行目的,保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从执行方式来看,这是一起通过执行担保人从而使案件得以执结的典型案例。

所谓执行担保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要求暂缓执行,而由被执行人或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担保。民事诉讼法第212条规定:“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被执行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不能即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但能够为自己的履行提供充分的担保,经申请执行人同意,可以暂缓执行。由于被执行人提供了充分的担保,暂缓执行一般不会危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这样也可为被执行人的生产经营提供充足的时间。从本案的执行情况来看,荆某一时不能履行义务而由其表哥刘某担保,完全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执行担保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9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的执行担保,可以由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财产作担保,也可以由第三人出面作担保。以财产作担保的,应提交保证书;由第三人担保的,应当提交担保书。担保人应当具有代为履行或者代为承担赔偿责任的能力。”第270条规定:“被执行人在人民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期限届满后仍不履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担保财产,或者裁定执行担保人的财产,但执行担保人的财产以担保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为限。”第268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决定暂缓执行的,如果担保是有期限的,暂缓执行的期限应与担保期限一致,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

根据以上规定,本案中第三人出面作担保,法院查明担保人有履行担保能力,且申请人同意,暂缓执行的期限符合规定不超过1年,担保人也作出书面保证,这些措施都符合法律规定。在暂缓执行的期限届满后被执行人仍没有履行义务,法院依法向担保人送达了执行担保人裁定书,使本案得以执结。本案的被执行人荆某系外地客户,如果法院不及时依法执行,荆某可能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形下离开本地,这样对本地的法院执行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申请人的利益也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保护。

第二篇:浅谈对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法院查封财产的执行

浅谈对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法院查封财产的执行

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时经常遇到被执行人擅自处分已被查封、冻结财产的情形,大多数执行法院只注重加大对被执行人惩罚力度,而对被执行人处分财产的追缴力度不够,这样既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又不能体现出法律的严肃性。如何执行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法院查封的财产。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一、我国对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查封财产的效力认定。

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法院查封物行为的效力,有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之分。在我国对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查封的财产采取相对无效的观点。首先,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查封规定》)实施以来,对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查封的财产采取了相对无效的观点。《执行规定》第44条规定,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擅自处分已被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责令责任人限期追回财产或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第4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准许被执行人可以自行处分查封的财产。《查封规定》第26条规定,法院的查封、扣押、冻结没有公示的,其效力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由此可以看出,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查封物的行为只是责令责任人追回或承担赔偿损失,并未否认处分行为的效力,也未涉及第三人对于查封物权利的认定。其次,规定中规定了被执行人对已查封财产所作的转移、设定权利负担或者其他有碍执行的行为,不得对抗申请执行人。这与对于申请执行人不生效或无效意思不完全一致。再者,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只涉及对擅自处分查封财产行为的惩罚,并未涉及处分行为的效力。由此可以看出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法院查封物行为的效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二、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法院查封财产的形式

当前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法院查封财产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与案外人恶意串通,将查封财产转移到案外人名下,特别是涉及没有产权登记或产权登记原来就不在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如一房经几次倒手,被执行人是实际所有权人,但一直未过户。被执行人与案外人串通时,将协议转让日期写在法院查封时间之前,然后案外人向执行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二是被执行人将查封的财产擅自出租给第三人,而且租赁期间较长。法院在拍卖时,第三人以买卖不破租赁来对抗执行。

三是被执行人隐瞒财产被查封的真相将查封的财产擅自抵押给第三人,并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特别是查封尚未进行权属登记的建筑物,被执行人一房多卖、一房多押的现象较为突出。

四是被执行人将查封的财产直接变卖给第三人,第三人已经交付部分或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被执行人取得价款之后下落不明。

五是被执行人利用协助义务部门不予协助法院查封、冻结、扣留财产的机会,将法院要求协助查封、冻结、扣留的财产占为已有。

三、执行过程中对于处分查封财产的处理

(一)通过处理查封的财产可以实现债权的情形

1、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对被执行人擅自处分查封物的行为采取相对无效的制度。人民法院排除妨害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执行的顺利进行。如果被执行人通过其他方式履行了义务,且申请执行人认可被执行人的妨害行为,法院可以不予排除妨害、不予责令限期追回。因为法院实施查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判决的内容得到实现,此时法院应按照《执行规定》第45条的规定将查封的财产予以解除。

2、凡是遇到被执行人与案外人恶意串通转移被查封财产的,执行机构首先对案外人异议进行审查,通过审查,若被执行人和案外人双方对恶意串通无异议的,法院可以不用裁定驳回,可以直接将查封财产追回。若对法院认定双方恶意串通有异议的,法院可以裁定案外人驳回异议,待异议之诉的判决生效后,再追回查封的财产。无论是那种情形,执行机构必须依照《执行规定》第100条对被执行人和案外人进行拘留、罚款,以警示他人。

3、对于有些单位或公民,在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和执行裁定书后,拒不协助查封、扣留被执行人的财产,造成查封、扣留的财产被转移的。执行法院应当依照《执行规定》第44条的规定责令责任人限期追回,逾期不能追回的,直接裁定责任人在转移财产的价值范围内向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4、被执行人与第三人协议将查封的财产出租、抵押或出卖给第三人,执行法院都应当排除,不论是否涉及到实体权利的审查。只要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情形,执行机构应依照《查封规定》第26条的规定排除妨害。此时在异议的裁定中不能直接认定或宣布合同无效或解除合同,而应当认定合同的效力不影响执行裁定的效力即合同不能对抗申请执行人。第三人将查封的财产交还给被执行人后,持合同可以通过另行诉讼或仲裁程序解决。

5、由于执行法院在进行查封时,采取措施不当、手续不完备等,如查封房屋未张贴公告,未到有关部门办理协助查封手续,造成善意第三人已经交付部分或全部价款,且实际占有同时又取得产权证照,致使查封的财产无法追回。此时申请执行人可以以执行法院执行不当或执行错误为由,申请国家赔偿来实现债权。

(二)由于申请执行人的自身原因,造成无效查封或查封过期,此时不能认定被执行人有擅自处分查封财产的行为。一些案件申请执行人在诉讼程序中申请法院做财产保全查封,后来经审查发现查封财产的所有权不是被执行人的,出现查封主体上的错误。执行法院无权处分,无权追回。另外,《查封规定》第29条规定了查封、冻结期限,查封期满后申请执行人未申请延长期限,造成查封的效力消灭。被执行人有权处分所谓已被查封的财产。执行法院就不能去排除妨害追回财产,只能对被执行人按拒执罪进行刑事处罚。

第三篇:浅析被执行人财产存在难执行问题及建议研究与分析

浅析被执行人财产存在难执行问题及建议

李清萍

去冬以来,全国开展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使一大批执行积案得以执结。然而,笔者在清理执行积案工作中发现,被执行人的有些财产存在难以执行问题,致使所涉案件无法执结。这些被执行人财产难执行问题不解决,将会使类似执行积案越积越多,进而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权威。为此,笔者对被执行人财产难执行的问题、原因及建议谈点粗浅认识。

一、被执行人的财产难执行的种类

1、被执行人长期无人居住的房屋难以执行。有些被执行人举家长期外出不归,且外出地址不明,有的家中除留有一处住房外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多数被执行人的房屋在城镇,且多系3、4层几百平方米的楼房,无人居住的时间少则2、3年,多的5、6年,甚至更长,因为是一处住房,按民诉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致使案件长期无法执结。

2、被执行人登记在其父母或子女名下的门面等房屋难以执行。有的被执行人将自已所有的门面房登记在其父母或子女名下,又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依据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对于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不动产,只有第三人书面确认该财产属于被执行人的,法院才可以查封、扣押、冻结,否则,不能查封、扣

押、冻结。由于被执行人是为了逃避执行而将自已所有的房屋登记在其父母或子女名下,其父母或子女不可能承认该房屋是被执行人的,以致案件无法执行。

3、被执行人的大于其所负债务的财产难以执行。有些执行案件法律文书确定的被执行人应当履行的债务只有几万元,而需要查封、扣押被执行人的小车、房屋等财产的价值达几十万,且被执行人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按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以其价额足以清偿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额及执行费用为限,不得明显超标的额查封、扣押、冻结,因不能执行该明显超标的额财产,而该财产有的不能出租或经营,有的能出租经营也是收益甚少,使案件难以执结。

4、对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难以执行。有的被执行人虽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但其所建的房屋面积多,价值高,大大超过了其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由于法律对“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的标准没有具体规定,实践中难以把握。

二、被执行人财产难执行的原因

1、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缺陷。民事诉讼法第220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查封规定》)第6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该规定第7条规定:“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可予以执行。”但是,法律和司法解释对“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或者说“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没有规定具体的标准。有人认为,被执行人只一处房屋,该房屋应是其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不能执行。因此,在执行工作中,对被执行人的一处房屋,不论该房屋面积多大,价值多高,有无人居住,均不予强制执行。

2、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由于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不能执行、对房屋等不动产权属的认定以不动产登记作为标准的原则而对登记在他人名下的房屋不能查封、扣押、冻结和拍卖、变卖抵债,因此,在金钱债权案件的执行中,有相当一部分债务人,在执行依据形成之时,有的甚至在债权债务发生后诉讼前,就以逃债为目的将自己所有的房屋通过各种手段登记在其父母或子女名下,而其父母或子女却以信赖登记公示公信力作为抗辩理由,拒绝承认该房屋是被执行人的。有的被执行人干脆携家带小,举家外出,隐瞒下落,只留下家中一处房屋,致使法院难以执行。如笔者所在法院两件执行积案的被执行人是同一人。被执行人贺某以做生意为由,于2004年7月至2006年9月先后15次向李某等9人借款共计34万元,约定月息1分,但未约定还款期限。2006年9月后,贺某全家3人外出,下落地址不明,在县城留有一栋三层楼房,李某等6人遂于2006年11月向法院起诉,随后唐某等3人也向法院起诉,两案均要求贺某归还借款并承担利息。法院根据两案原告的申请,对贺某的房屋予以查封,并依法作出缺席判决。判决生效后,两案债权人依法申请执行。经执行查明,被执行人贺某除法院查封的房屋外,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该房屋也几年无人居住。由于贺某全家一直外出未回家,法院查封该房屋后,无法责令贺某履行义务,致使两案无法执结而成了执行积案。

3、人们观念的影响。现实中,人们一般认为,对房屋进行执行是件大事,尤其是被执行人只一处房屋,尽管现在被执行人一家不在该房屋中居住,如果已执行抵债了,一旦被执行人回来住在何处。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有的执行法官则将被执行人所有的一处房屋作为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并以司法解释规定的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不能拍卖、变卖或者抵债,以及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房屋不能执行用于办人情案、关系案的“挡箭牌”,主张不予执行。面对上述情况,那些认为被执行人为逃避执行的上述财产可以执行的法官,则苦无良策。

三、对被执行人财产予以执行的建议

从理论上讲,被执行人的所财产都是其所负债务的担保,应当承担广泛的财产责任,人民法院可以对其所有财产采取执行措施。但是,为体现以人为本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我国的民事执行采取的是执行适度原则,即对被执行人的执行必须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不能因为强制执行而造成被执行人的极度贫困。为此,《查封规定》规定了“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等八种财产为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但是,在执行目的和执行手段之间,申请执行人利益和被执行人利益之间应当保持合理的平衡,如果被执行人为逃债携带家小长期在外下落不明,其所有的房屋长期无人居住或租给他人,或者将自己所有的房屋登记在他人名下,致使债权人的利益受损,进而直接影响司法公正,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直接影响法院判决的效力,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甚至引发上访、闹访等不稳定因素。为制裁和减少逃避执行行为,攻克执行难题,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笔者建议,法律或司法解释应对上述被执行人难执行的财产作出相关规定予以执行。

1、应明确规定“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的标准。笔者认为,所谓“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应当是指生活中一定要、不可少的居住房屋,包括自家建房、借或租住房及一定的面积。对“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的面积标准法律或司法解释应予明确规定,以便司法实践操作。

2、应明确规定被执行人的住房无人居住一定年限以上可以依法拍卖、变卖或者抵债,以使案件得以清结。上文对“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已论及。笔者认为,如果一个人或一家人没有该住房,长期在外露宿,生活将极为困难,甚至不能生存。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在5、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不在自家住房中居住,同样生存下来了,这说明被执行人有房居住,该房屋不是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应当纳入可以执行的财产范围。笔者认为上述两件执行积案的被执行人贺某就是为逃避执行而长期在外不归,如法院对贺某的这一处房屋依法处置,清偿该两案9名申请执行人的借款,将会收到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此,法律或司法解释应明确规定,被执行人长年外出无下落,其所有的房屋闲置(或者给他人居住)一定年限的,法院可予以执行。

3、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发生债权债务后将自己的房屋登记在其父母或子女名下,无论是否成立赠与关系,均应认定为无效,法院对该房屋可以依法查封、拍卖、变卖或者抵债。因为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合同法第52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被执行人把自己所有的房屋假装赠与其父母或子女,以逃避执行,损害申请执行人的利益。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应得到法律的支持,经查证属实后,均应认定赠与无效。

4、对被执行人的大于其所负债务的财产可以查封、扣押,责令其在合理期限内向法院交付全部标的款后,裁定解除查封、扣押;被执行人在合理期限内不交付全部标的款的,法院可依法拍卖、变卖支付标的款后,余款退还给被执行人。

第四篇:法院能否直接执行和解协议担保人的财产?

法院能否直接执行和解协议担保人的财产?

【案情】

申请执行人甲公司与被执行人乙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进入执行阶段。在执行过程中,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内容概括如下:

1、确认乙公司结欠甲公司工程款100万元。

2、乙公司于2011年10月1日前支付甲公司工程款100万。

3、担保人丙对上述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现还款期限已过,乙公司经营状况未见改善,无法偿还上述工程款。本案中,甲公司是否有权对担保人丙主张权利?

【解析】

执行担保是指在执行中,被执行人确实有困难,缺乏偿付能力时,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从而暂缓执行的一种制度。本案,和解协议中约定的担保是担保人向申请执行人做出的承诺。担保人并未向法院提供担保,也未向法院出具担保书或保证书,不符合执行担保的构成要件,故不属于执行担保。因此,法院不能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12条的规定,裁定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律师提醒,在执行和解协议中约定担保条款,实践中为数不少。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7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根据上述法律条文,可以判断:执行和解协议如得到履行(全部或部分履行),对协议的内容以及协议履行的效力,法院予以认可;如未能得到履行,则协议的内容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包括其中的担保内容。律师提醒:在遇到被执行人希望暂缓执行的情

形时,执行人可以要求担保人向法院提供担保,出具担保书或保证书,采取执行担保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江苏周瑞昌律师事务所咨询热:0512-53592880

第五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被执行人报告财产的若干规定(试行)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被执行人报告财产的若干规定(试行)

(粤高法发[2008]39号,2008年11月24日)

第一条为更有效地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保障案件的顺利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规定,结合我省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情况,但申请执行人同意被执行人不作报告的除外。

第三条人民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的报告财产令,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强制被执行人报告财产的法律依据;

(二)报告财产的范围;

(三)报告财产的期间;

(四)补充报告财产的条件及期间;

(五)拒绝报告、虚假报告以及不作补充报告的法律责任。

(六)其他内容。

第四条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应当是其当前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自有财产和与他人共有财产。

被执行人自收到执行通知书之日前一年至报告财产之日所发生的财产变动影响债权实现的,亦应报告该变动情况。

已报告的财产或在案件诉讼阶段已被保全的财产足以清偿债务及支付执行费用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执行人可不报告其他财产情况。

第五条被执行人应当按照下列几种财产类型及顺序报告财产:1

(1)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

(2)工资、红利等收入;

(3)分红、租金、承包金等预期收益;

(4)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

(5)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

(6)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知识产权等财产权利;

(7)其他应当报告的财产。

被执行人报告财产,应当同时提交有关财产权属凭证或其他相关依据,并根据申请执行人的人数提供副本。

第六条被执行人应当自执行通知书规定的履行期满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情况。在期间内不能完成财产报告的,应当书面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报告期间并说明理由,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期间内履行全部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报告程序。

第七条被执行人报告财产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人民法院在向被执行人发出报告财产令时应当附上财产报告表,并按申请执行人的人数提供副本,由被执行人如实填报。

被执行人报告财产,应当报告每一种类财产的基本情况,包括财产取得时间、所处地点、财产数量、现有价值、是否出租、是否设立质押或抵押担保以及是否被有关部门查封或扣押等。

被执行人确无可供执行财产的,应当在报告财产的期间内向人民法院书面报告情况。

第八条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时,应当在财产报告表当中就所报告财产的真实性向人民法院作出承诺,保证不作虚假报告。

第九条人民法院收到被执行人的财产报告后,应当及时将财产报告表副本及相应的财产权属凭证副本送达申请执行人。

对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申请执行人请求查询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第十条对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以进行听证,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进行审计。

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经核实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被执行人的财产报告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人民法院和申请执行人应当依法保密。

第十二条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后债务尚未履行完毕前其财产情况发生变动影响债权实现的,应当于知道财产发生变动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补充报告。

第十三条报告财产责任人应根据以下不同情形进行确定:

(一)被执行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报告财产责任人;

(二)被执行人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或者注销营业执照,尚未清算的,其股东或开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报告财产责任人;正在清算或已清算完毕的,其清算小组的负责人是报告财产责任人;

(三)被执行人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的,该被执行人是报告财产责任人;

(四)被执行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的,其法定代理人是报告财产责任人;

(五)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的,其财产管理人员是报告财产责任人。

第十四条被执行人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要求履行报告财产的义务。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不作补充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四条和第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视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报告财产责任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本规定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本院之前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下载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可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时可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