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中国共产党“四个考验”与“四个危险”
论述中国共产党四个考验与四个危险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直面“四个考验”,防范“四个危险”,是全党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
一、对“四个考验”要有充分准备
(一)执政考验
执政考验,核心就是能否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有段著名的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对话中,黄炎培先生提出了长期执政所面临的3 种危险:一是政怠宦成,二是人亡政息,三是求荣取辱。所谓政怠宦成,就是天下承平日久,立国初期那种万众一心、励精图治的劲头就慢慢消失了。久而久之,政府的官僚主义日益严重,社会风气骄奢淫逸,国家肌体也就日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所谓人亡政息,就是国家的政治清明与否、经济繁荣与否、文化发达与否、社会安定与否,都系于核心执政者一人。所谓求荣取辱,就是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显著,但长期执政的考验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突出,就是政怠宦成;一些地方一把手的能力、作风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就容易“人亡政息”;一些地方违反客观规律“欲速不达”,或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即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都与封建专制和人治有关,其解决之道唯有民主这条路可走。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将国家政治运行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民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改革开放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核心就是能否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问题。改革开放30 余年,成就有目共睹,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认识新情况新问题,但也有一部分人面对矛盾和问题,产生了怀疑情绪,将矛盾与问题归因于改革开放,对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持悲观态度。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就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改革的不完善或缺陷,坚定改革的信念和勇气,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凸显。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民群众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改革有了新期待。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考验我们党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在浅水区尚有石头可摸,现在进入深水区,难度、危险更大。深入推动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三)市场经济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与我们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经过近20 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在一些领域中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政治资本与商业资本紧密结合形成“权贵经济”,不仅损害民营经济,而且损害国有经济,不仅挤压市场空间,而且有违社会公平。市场经济建设成果仍然面临巩固和完善的问题。市场经济价值观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很大冲击,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念,让极少数党员干部变得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乃至丧失道德底线;等价交换的原则,导致个别地方公权力部门化、私有化;拜金主义思想,让一部分人贪图享乐、奢靡腐化;个人主义盛行,让一些党员干部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漠视群众利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共产党员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应率先勤劳致富,率领群众共同致富,为群众致富提供服务。共产党员在经济发展中的先进性,应体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时,还必须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此外,作为执政党,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根本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宣传群众、引导和关心群众,如何引进、利用和管理资本,不仅是一个处理矛盾的技术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制度问题,不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而且需要高超的实际驾驭能力。
(四)外部环境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核心是如何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问题。21 世纪头20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把握和运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是有利于我继续发展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之争不再那样泾渭分明了,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始终未变,并且呈现出更加隐蔽的特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渗透多管齐下。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必须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对“四个危险”要有清醒认识
(一)精神懈怠的危险
创业难,守成亦难。和平时期,最大的危险就是懈怠。长期执政、稳定执政让党内一些同志淡忘了忧患意识,取得的成就让党内一些同志有了自满意识,灯红酒绿的环境让一些党员干部迷失了自我。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由早期执政到长期执政,必须高度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批示印发《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由胜利迅速走向失败的教训教育全党,防止重蹈覆辙。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即率领政治局同志重访西柏坡,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这次明确提出党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也是向全党同志敲响一记警钟。
(二)能力不足的危险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总体看,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这也是我们党能够战胜来自经济、政治领域和自然界风险挑战的根本所在、依托所在。但是,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仍显不足。有的动手能力差,纸上谈兵、头头是道,真刀真枪、左支右绌,喜欢讲空洞的道理,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适应能力差,老情况老问题可以应付,新情况新问题难以应对,常规工作可以完成,突发事件难以掌控,简单局面勉强支撑,复杂局面难以驾驭;有的创新能力差,新的社会矛盾找不到解决之道,新的社会症结找不到疏通之道,新的社会关系找不到协调之道,新的社会趋势找不到引导之道。
1939 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今天,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我们很多党员干部也同样面临本领恐慌。有恐慌,也是好事情,他就会努力提高本领、战胜恐慌。害怕的是有些同志明明缺少本领,还安之若素,宁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做一个故步自封的人。这不仅是对党不负责,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
(三)脱离群众的危险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历来有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有的党员干部不自觉成为了资本的代言人,有的甚至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在拆迁、征地、企业兼并、环境保护等方面,扮演了资本的清道夫、急先锋,伤害群众利益、群众感情。有的干部片面强调区域利益,忽视群众的具体利益,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处理不好人民内部矛盾。有的地方开展工作不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较多依赖行政手段推行决策,惯于发号施令,甚至在遇到阻力时随意动用强制性力量。有的党员干部考察调研像是作秀,踩点彩排,听不到真话,前呼后拥,看不到百姓。有的地方“乡里干部住县里、县里干部住市里、市里干部住省里”,“干部见不到群众、群众见不到干部”,与群众渐行渐远。
究其原因,有官本位思想严重的问题,有宗旨意识淡薄的问题,有与群众感情不深的问题,有民主意识欠缺的问题,也有制度不健全的因素。继续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群众对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有更多发言权、监督权,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治本之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一些制度性安排,如干部下乡“蹲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到基层任职,家属必须随行落户;市县党委每年都要组织一次“三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部署工作,整顿作风等,也不妨创新性传承。
(四)消极腐败的危险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对消极腐败行为深恶痛绝;我们党执政后,一直对惩治腐败现象决不手软。党在处理腐败问题上的严明、公正,增强了党的团结,维护了党的威信。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大案、要案、窝案多发,特别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十分恶劣。权力寻租、裙带关系、圈子文化等扰乱正常的经济、政治秩序,加重弱势群体的不公平感、被剥夺感,助长仇富、仇官情结。大多数腐败官员都涉及金钱美色、道德败坏等问题,而他们在位时无不正襟危坐,时刻把理想信念挂在嘴边,这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而且对社会诚信和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1949 年3 月,毛泽东把党即将掌握全国政权形容为进京赶考。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的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三、居安思危,迎接挑战
(一)要坚定信心,直面“四个考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浓墨重彩总结辉煌成就、描绘美好未来,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坚定全党的信心,鼓舞全党的斗志。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应做到三个“坚定信心”、三个“绝不倒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推进改革开放绝不倒退,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倒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倒退。这样,就夯实了正确认识的根基,清除了思想上的障碍。
(二)要坚定理想,防范“四个危险”
党的战斗力来自于党的凝聚力,党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的理想、信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忠诚。当前我们党的思想建设、党性教育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理想不够坚定、忠诚度不够高、责任心不够强等问题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庆祝建党90 周年座谈会时强调:“共产党员要志存高远,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并把这种远大理想落实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本职工作上,努力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先锋模范。”此乃有的放矢。
(三)要改革创新,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党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通过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提高党应对“四个考验”、防范“四个危险”的能力,确保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
第二篇:应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精神法宝
应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精神法宝
——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一个有作为的政党不能没有作风的传承和精神的凝聚,一支有作为的军队不能没有作风的熏陶和理念的支撑。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我们的军队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是因为有丰富的精神源泉,并转化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这一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应对我们党面临的“四个危险”、经受“四个考验”的必然要求,也为新时期军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指明了方向。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军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贯穿和体现在我党我军前仆后继、胼手胝足的奋斗历程之中,蕴含着党和军队兴旺发达的奥秘,昭示着党和军队辉煌的未来。
在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军情都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亟待解决。胡总书记总结出的“四个考验”、“四种危险”,就是对党的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冷静分析。从世情看,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情看,中国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党情看,我们党和党员个体所处的实际状况,与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从军情看,在长期的和平环境、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官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面临严峻考验;贯彻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解决两个“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履行新的历史使命,面临许多深层
次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往往与有些党员干部对艰苦奋斗作风的遗忘淡化息息相关。在党长期执掌政权、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一些党员干部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难以交出合格答卷。有的精神萎靡、不思进取,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往往就是从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开始的;有的不愿读书学习、缺乏履职尽责的领导能力,面临“能力不足的危险”,往往就是缺乏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造成的;有的不深入基层、不贴近群众,官僚作风严重,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往往就是忘掉与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的结果;有的贪图享乐、奢侈浪费,面临“消极腐败的危险”,往往也是从生活腐化堕落上打开缺口的。这警示我们,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和军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应对“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的精神法宝。
对军队发展建设来说,同样面临着许多“考验”和“危险”。只有不断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弘扬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才能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激发广大官兵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锻造广大官兵的战斗精神、过硬作风和意志品质。对笔者所在的驻新疆部队而言,防区战略地位重要,戍边维稳任务繁重,生存条件艰苦恶劣,没有爱国奉献的崇高思想、没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就难以肩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戍边维稳的神圣使命。
赋予艰苦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根本上来说,是共产党人内在品质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体现。艰苦奋斗的作风,折射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愈挫愈勇的革命斗志,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效应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就必须赋予艰苦奋斗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艰苦奋斗的旗帜才能永不褪色。
艰苦是相对的,奋斗是永无止境的。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事实证明,艰苦奋斗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军队发展水平决定的,在不同的部门、领域、单位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军队不同类型单位质量的跃升、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永远离不开艰苦奋斗。变化的是我们的生存条件、物质基础,不变的是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表现为精神上的振奋、学习上的刻苦、生活上的节俭、工作上的进取以及所锻造的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有的同志讲“现在我们落后需要艰苦奋斗”,这种说法没错,但不完全。现在我们落后,需要艰苦奋斗;即使将来国家发达了,军队强大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如果丢掉了这一精神法宝,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只能走向衰败。
艰苦奋斗只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是军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目的。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苦行僧,不能为了吃苦而吃苦。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面对无数的艰难困苦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的是让全国人民摆脱艰难困苦的命运。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理解“艰苦”不能表面化。艰苦奋斗,倡导的是吃苦精神,旨在启发人们向上、追求、创造,不是为了艰苦而艰苦,而是为了军队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艰苦奋斗与人文关怀一致起来,注意帮助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调动他们建设部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决不能一讲艰苦奋斗就忽视甚至轻视官兵的实际问题,一讲人文关怀就忽略官兵战斗精神的培养,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艰苦奋斗离不开牺牲奉献。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需要牺牲,新时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同样需要牺牲。国家的改革开放,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面临着种种挑战和考验,没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没有甘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劲头,什么事也干不成!诚然,在当代,生与死的考验远没有战争年代那么直接现实,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身体心理上的压力、奉献与索取的考量等等,也常常遇到,考验时时都有。因此,牺牲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旋律,艰苦奋斗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渗透到部队发展建设的实践中
艰苦奋斗的作风既是理性概括,更是实践课题。要使这一作风发扬光大,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自觉地把这一作风渗透到部队发展建设的实践中,培育在各个岗位上,落实到广大官兵的行动中。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本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这种精神则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切实使广大官兵把艰苦奋斗作为共同的价值认同,共同的精神追求,真正超越“要我做”的层次,进入“我要做”的境界。要着力增强广大官兵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觉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履职尽责,在本职岗位上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努力为部队建设做贡献。要强化奉献精神,无论身处优越环境,还是艰苦环境的考验,都高度负责地为使命献身,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要有苦不怕苦、苦中见精神、苦中有作为。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理直气壮地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理解越深刻,践行才会更自觉。要搞好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组织官兵特别是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关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指示要求,学习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培育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自觉意识,引导官兵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的历史意义,充分认清其时代价值,自觉排除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把艰苦奋斗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当作一种习惯来养成,努力做优良传统的弘扬者,做艰苦奋斗精神的践行者。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艰苦奋斗的典型,既要宣传好老典型,又要培养宣扬好新典型,用典型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关键是领导干部做表率。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做出来的。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深刻领悟到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精神和历史厚重,他们艰苦奋斗的光辉实践,本身就是艰苦奋斗的最好教材。而今,能否让艰苦奋斗精神蔚然成风,关键看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模范带头。各
级领导干部要自觉严格要求,模范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品行和人格魅力感召广大官兵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第三篇:怎样清醒认识“四个考验”“四个危险”
经受“四大考验” 防止“四大危险”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生于忧患。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自觉意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振聋发聩,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值得全党同志警醒――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要正视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仔细分析这“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可以说每一个考验、每一种危险都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学习,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牢固,精神懈怠,萎靡不振;
一些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
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
一些党员、干部意志衰退,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我们党隆重庆祝建党90周年,其要旨既是为了继往,更是为了开来。越是成功越要戒骄戒躁,越是成功越要头脑清醒。全党必须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总结90年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强调“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不仅表现出我们党在90年辉煌成就面前不骄不躁,在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更加清醒,也说明必须把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摆在首要的和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在重申党面临“四个考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面临“四个危险”,指出,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反映了党中央对党面临的形势和危险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警觉,是党更加成熟和睿智的重要体现。
执政考验
执政考验是所有执政者都面临的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创业难,守成更难。毛泽东同志指出,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此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业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执政经验,但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临的执政考验十分严峻。
改革开放考验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以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是对党的重大考验。
市场经验考验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资源配置的最佳组织方式和制度形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市场机制同时又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种种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全新的课题。如何很好地把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又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而且需要高强的实际驾驭能力。市场经验考验,是党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外敌对势力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渗透和颠覆活动,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考验。
精神懈怠的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每一个执政党都会面临的危险。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中上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当前,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保持了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奋力开拓的优良传统和蓬勃朝气,但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滑坡,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不思进取,庸、懒、散,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党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党的总书记向全体党员敲响的一记警钟。
能力不足的危险
1939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今天,本领恐慌在我们党内依然存在。世界在深刻变化,形势在迅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深入,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党员、干部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工作,永不自满,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多数党员干部学习自觉性提高,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明显增强。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学习不够,调查研究不足,作风不实,有的党员干部驾驭政治的能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驾驭文化的能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驾驭社会的能力不强,使党面临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执政以后,和平的环境、掌权的地位、优裕的条件,容易滋长脱离群众的危险。当前,党群、干群关系总的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忘记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官本位主义严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小视、轻视、藐视、鄙视群众;在作风上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在生活上贪图享受,甚至骄奢淫逸、腐化堕落,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党的盛衰兴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而党如果脱离群众,就可能丧失执政地位,甚至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
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掌权者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工具和维系社会有序运转的手段,也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腐蚀剂”,使掌权者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消极腐败。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也面临着被腐蚀的危险。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把党即将掌握全国政权形容为进京赶考。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滋长骄傲自满情绪。“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的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蔓延。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反对腐败,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能否经受住“四大考验”,能否有效地防范“四种危险”,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执政使命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队伍建设
《瞭望东方周刊》:在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一大背景之外,七一讲话对执政党目前面临的问题做了总结。这其中,胡锦涛提到“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颇为受人关注,如何看待?
李君如:这是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重要警示。同时也说明党中央是对全党负责的,也是对全国人民负责的。
四大考验,是同党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相联系的。今天,党已经成为一个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党,成为一个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下,党必定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考验是双重的,既表现在对我们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考验上,也表现在对我们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考验上。
四大危险,既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相联系,又同党的队伍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相联系。今天,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已经完成,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是党有生机和活力,后继有人的重要标志。但是,也因此产生了干部队伍中不好学习、不思进取、不作为,心中没有群众,买官要官、贪污腐败等情况滋长。尽管这在党内包括干部队伍里不是主流,但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四大考验是外因,四大危险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外因和内因结合起来,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但是,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也同时表明,第一,我们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第二,我们有自信心,如果没有自信,就不公布出来了;第三,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来解决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应该如何化解“四大危险”?
李君如:外部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改变内因。干部队伍的结构性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要化解四大危险,就要使不利变为有利。一方面把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把不好的一面限制到最小。
具体来说,就是队伍建设的问题。要化解现在的危险,要从制度和机制、学习和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推进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要激发创新的意识,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要建设学习型政党,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锻炼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进一步解决好党的作风问题、脱离群众的问题。
七一讲话中说得好,首先从理念上进一步树立我党的根本宗旨,发扬群众路线;其次从工作安排上,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有一套程序做保证;第三是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并作为工作的必经步骤;第四要把基层的建设看做我们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让基层成为锻炼干部的一个场所。
此外,要在全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消除腐败,除了监督机制要加强,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也要全面加强。现在有一个观念正在全社会形成,就是没钱办不了事。这种文化环境形成,一个是权力本身有诱惑力,第二是掌权的人有封建主义、小生产者的思想。我把这种观念称为腐败文化。中央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提出源头上遏制腐败的现象,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这里包括要建设廉政文化。廉政文化不仅是对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社会的要求。
“最大优势”与“最大危险”
《瞭望东方周刊》: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消极腐败的问题。是否可以认为,要解决执政党主要危险,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群众路线?除了下基层、转作风之外,还需要做什么才能避免脱离群众?
李君如: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要解决党和群众的联系问题,除了解决思想教育上的问题,同时,要全社会推动,或者全社会来监督我们的干部,而不是反向地推动干部脱离群众。
对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提高领导水平,首先要欢迎群众通过各种途径来监督包括舆论监督。领导如果这点雅量都没有还怎么当领导?我在全国各地讲我们的一些干部不要叶公好龙,整天想着龙,一旦龙来了怕得要命。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社会监督的问题,事实上,现在微博等新的网络手段不断推出,正在为此提供新的平台和渠道。但这里面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一些网友并不求真相,纯粹只为发泄个人情绪,只要是官方的信息就先怀疑。这不仅对于社会监督会造成困扰,对于改进干群关系也造成困难。
李君如:这确实是个难题。
我有一个主张,一个有活力的社会总比死气沉沉的社会好。“活”必然产生某些乱象,但是“乱”只要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不要因为治“乱”把“活”扼杀掉,也不能因为要“活”而纵容乱象,这是“活”和“乱”的辩证法。
在“活”的同时我们要形成监督机制,进行民主监督,但是这种监督机制不能变成一种个人的宣泄,一种民粹的东西。“活”包括民众的监督,“乱”包括各种情绪的宣泄,对此要加以区分。
毛泽东提出贯彻群众路线的时候,划了两大红线。
这两条红线,一条是反对命令主义。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得到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在群众还没有理解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便强制执行,是要遭到群众反对的。
比如我们搞工业区,经济开发区,找一堆专家来论证,群众还没有理解,结果矛盾爆发了。命令主义的后果,还是违背群众的意志。改革是好的,发展是好的,但是得不到群众理解和拥护是不行的。
另一条红线,是要防止尾巴主义,不能群众怎么说就怎么做。他说,党是领导群众的,领导包括要教育引导群众,你当领导不能光讨好群众,你要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但你还要考虑到群众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因为群众是有先进的、有中间的、也有落后的,并不是所有话都是对的。所以既要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也要防止尾巴主义。如果能够引导群众的话,对群众监督就会起到好的作用。
我讲引导群众并不是过去那种简单化的“引导”,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把事实告诉群众,让群众相信、理解。也就是说,要发扬我们的“最大优势”,化解我们的“最大危险”,一个基本的条件,是要让我们的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加我们各级政府的公信度。
第四篇:湖北日报:三论讲话——清醒认识“四个考验”“四个危险”
清醒认识“四个考验”“四个危险”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湖北日报讯 龚信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青春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重要警示,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在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党的建设也面临严峻考验。总书记总结的“四个考验”,是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冷静分析。从世情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变化的不确定性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方略是重大考验;从国情看,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能否与时俱进,这对我们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一大考验;从党情看,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这种转变要求加快党的改革创新步伐。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到稳定执政、永久执政,对于我们的执政理念和党的自身改革创新是新的重大考验。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但与此同时,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来,比如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些问题的存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的还比较严重,对党的事业有百害而无一益。
克服“四大危险”,最重要的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实施一切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反腐倡廉和改革发展的“力度统一论”,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让我们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第五篇:四个全面论述
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十八大之后一个月中,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习近平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习近平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文章是这么总结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系列评论第一篇,即总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