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新改)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2011年5月20日)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是构建“区强民富、开放繁荣、文明和谐”和实现“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打造“实力红花岗、活力红花岗、和谐红花岗”的关键所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和区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建设年”为契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关键环节,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开放的手段发展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四化农业发展进程,倾力打造“菜园、果园、乐园”经济,做强“果蔬、畜牧、休闲观光”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统筹。按照“强规划、争项目、重投入、调结构、建基地、抓特色、促就业、增收入”的目标,以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推动农民有序转化和就业创业,着力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结构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达到6342元,较上一年增长12%,力争达到6511元,增长15%,全区确保减少贫困人口0.42万人,力争减少贫困人口0.65万人。农民增收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到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7元。
工作目标:
有规划。各镇结合本镇产业优势、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情况等,制定相应的农民增收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农户、项目到地块、责任到干部。规划要明确选定增收的主攻方向,科学确定增收的重点领域和增收措施。
有示范。按照组有示范户、村有示范点、镇有示范区,区有示范村、各个产业、各项工作都有示范现片的要求,到2012年,各镇要在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基础上,培植2至3个农民增收的产业亮点和看点。全区要集中力量、全方位打造和推进2—3个整村增收发展的亮点和看点。
有典型。到2012年,每年各镇在“四型农业(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化产业(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园经济(菜园、果园、乐园)、三大产业(果蔬、畜牧、休闲观光)”等各个方面至少打造出一个典型案例或典型经验,并全力打造区、市级典型案例或典型经验。
有新貌。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着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民增收工作顺利实施,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农村面貌的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四、工作措施
立足“四型(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化农业(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三园(菜园、果园、乐园)经济、发展三大立导产业(果蔬、畜牧、休闲观光)”。
1、强规划、争项目、重投入、调结构
现已完成了《 “十二五”年蔬菜、蛋鸡、生猪、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和《 “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以及《区“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以上规划的成功编制,很大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向上争取项目的力度,区各农口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基本原则要求,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区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四型”农业资金的投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作好项目实施。
2、建基地、抓特色、促就业、增收入
进一步加大全区特色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抓好深溪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发展金鼎山镇特色折耳根产业和辣椒产业,做大、做强苍口,海龙、忠庄的葡萄产业,依托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基地建设、产业带打造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促使农民就业,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交通、餐饮、家庭旅馆等服务产业,大力实施以“农家乐”、“生态园”为主的休闲观光和娱乐设施建设,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延伸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实施畜牧产业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我区以生猪、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
3、审视“三农”问题,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思想。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将农村、农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农村发展,像投入城市和工业那样投入农村和农业,像对待城镇居民那样对待农村居民,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思路、新路径。
4、解决农业“四化”问题,着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发展龙头 企业;加快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特色、优势产业转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要面对市场,从自己的特色出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辐射效益的龙头企业。要应对市场需求,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进行技术培训、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治污建设等,应给予财政补助。
二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我区农产品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大市场流通。要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特色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我区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发展直供、直销、代理配送、连锁超市、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三是着力实施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要解决好农民土地使用权合法有序流转问题,这事关农业产业化能否真正“化”起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 农民的利益,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人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5、解决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引导农民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增收。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对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的培训。农民要增收,最终要靠农民自己。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针对农村劳动力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政府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
6、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发展多元经济,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致富带头作用。
7、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市、区、镇、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要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加快农田(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 抗灾的能力。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强化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民在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增加了收入。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尽量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现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在区农牧局下设办公室。各镇街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做到机构健全、责任到人、任务明确、层层落实。各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工作和中心工作,亲自抓决策、抓规划、抓项目、抓检查、抓落实,确保农民增收工作顺利推进。
(二)立足规划,抓落实。结合全区农业农村实际,以农村劳动力为基础,建立区级农民增收规划体系,立足全区各类规划,各镇街也要加快制定农民增收的规划,做到镇有规划、村有方案、户有台账。各镇要结合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切实选准实施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为农户量身定做增收计划。
(三)实行督查考核。制定考核办法,完善考评机制,对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农民增收工作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每年实行半年督查、年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各镇街根据 全区增收意见,每年必须列举8—10项应开展的农民增收工作,经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纳入对镇街的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镇街主要负责人和村支两委会负责人培训工作,增强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切实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创业精神,迅速掀起农民增收工作建设热潮。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工作总体要求、目标和原则
1、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文件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突出抓好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减负直补四个重点,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强化农民增收各项措施,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2、工作目标:通过落实减负直补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
3、工作原则: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市场的办法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五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突出工作重点,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4、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种植业效益。按照“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和增加粮食效益”的原则,切实抓好粮食生产。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建立优质专用粮基地,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名优稀特新品种种植,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重点抓好香瓜、西瓜、黄瓜、西红柿和食用菌等大棚瓜菜生产,扩大保护地和反季节栽培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果业生产。搞好林草、林药、林菜三个结合,突出抓好“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建设,努力构筑起“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绿色生态体系。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搞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进一步调动农民的造林积极性。
5、大力发展畜牧业,优化农业结构。坚持小区养殖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重视抓好牛、羊、猪、鸡等畜禽养殖生产,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建立健全畜禽良种引进和繁育体系。鼓励发展规模化畜禽饲养场和饲养小区,提高畜牧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畜禽防疫体系,降低畜牧养殖风险。
6、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坚持工业强县富民战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放宽放活政策规定,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粮棉、瓜菜、林果、畜牧等主导产业,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育扶持一批有市场、有优势、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骨干加工企业。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突出发展农产品购销服务组织和专业技术服务组织。
7、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按照农民自愿、政府补贴、实用高效的原则,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的就业能力。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发挥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劳务输出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开拓、服务和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镇要立足实际,加强规划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搞好服务管理,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支持农口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农村基层组织、农村能人兴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组织,拓展劳动力输出领域。
8、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减负直补促增收。落实支持粮食生产政策,设立直接补贴农民粮食风险基金专户,按照“五到户、五不准”的要求,确保粮食补贴落实到户。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
三、强化措施,确保增收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9、加强规划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规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农口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立足促进农民增收,整体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着眼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各项规划,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0、加大政策扶持。整合现有各项支农资金,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支持农户发展大棚种植和奶牛养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落实好对贫困村、困难户的帮扶措施。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加快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步伐。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明确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多方面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1、强化科技服务。整合科技局、科协以及农口部门的农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发挥龙头企业、职业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加强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建立产业化信息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度,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新成果的转化推广。继续抓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1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抓好“水、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落实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加强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不断提高地力。继续抓好人畜饮水工程,2007年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尽快实现村村通公路。
13、搞活市场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巩固和发展现有农产品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再规划新建几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服务和管理,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打击欺行霸市、售假、坑农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培育多元化农村营销主体,培植发展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搞好产销对接。大力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增加农产品市场销售份额,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14、培植致富典型。围绕种植、养殖、加工、运销和务工五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创造便利条件,大力培植致富典型。加大对典型的帮助扶持和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典型引导,使农民找到更多的致富门路,加快增收步伐。
15、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步伐,搞好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搞好村庄规划,抓好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优化农村文明环境。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计划生育、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领导,确保农民增收工作取得实效
16、切实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督促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和县直部门包村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
17、全力营造农民增收工作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干部素质提高年”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8、努力提高农村工作的服务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做到重心下移,切实把农民增收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县直各部门要结合包村工作,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促进所包村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报假数字,不摆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在决策重大问题时,从农村实际出发,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进步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三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 农民增收 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1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村没有形成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农业合作组织,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较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产品质量偏低,名优产品比例不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根据我国农村农业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工人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其他生产技能,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
同时要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 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要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三)要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
近几年来,农村生产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得到了长期较快发展,而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就慢了较多。因此,要改变农村农业落后的生产环境,各地政府必须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对“三农”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投入偏低、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数量大但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组织。一是推进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办、能人带动等方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按区域布局和产业类型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创新合作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坚持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的思路,根据全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及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县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当前,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助推器,也是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服务农村的金融企业在税收、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及时调整贷款在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投放比例。
第五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灵石县两渡镇党委、政府以“一村一品”、工业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增收方式、增收效益等方面寻求突破,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我镇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我镇作为典型的工矿型乡镇,受农业生产立地条件、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焦市场低迷等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条件
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 1
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业合作组织还不健全,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上求突破。
一是在实施“一村一品”工作上,我镇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动员镇村两级干部,针对各村实际,确定发展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目标,在“一乡一业”上以核桃产业为主导,重点突出核桃经济林建设,把发展核桃产业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臵,把核桃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确定了5年内人均拥有2亩核桃林、100株核桃树,建设万亩核桃标准化专业大镇的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我镇核桃经济林发展到3万亩,到盛果期年产核桃2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在主抓核桃产业的同时,根据各村的地域优势、传统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葡萄、西瓜、香油、生猪、笨鸡、生态观光农业等涉农产业或产品。同时,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全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按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示范村建设和推进村建设。2012年完成7个示范村建设,并通过示范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11个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到2013年底,全镇所有的推进村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倾斜、政府扶持,以“支部联协会”为抓手充分发挥6个生态建设协会作用,严格考核管理等多种措施,促进“一村一品”工作顺利推进。
1、强力推进东、西两山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
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是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加快生态建设和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号召,全面启动恢复生态治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惠民工程,涉及东山区的两渡、索洲、徐家山、房家庄和西山区的新庄、张村、杨家垣、后庄等村,规划核桃林栽植3万亩。2013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打造徐家山、新庄、张村3个核桃经济专业村。目前,核桃栽植1.2万亩,现已挂果的有2000亩,实现经济效益110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以养殖、庄园经济等为补充的其他产业。
按照核桃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2个养殖专业村:新庄村(朱家岭)生猪养殖专业村和徐家山村(尤家山)笨鸡养殖专业村;1个生态观光专业村:张村神岭生态观光专业村;2个庄园经济(林间套种)专业村:徐家山村套种西瓜和张村套种黄豆经济专业村。
同时,选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典型进行推广。如两渡村官滩400亩葡萄园、东山尤家山300亩西瓜园、军营坊村年加工5000斤小磨香油等。根据两渡特殊的地理位臵,高标准规划了以军营坊村为中心的蔬菜大棚园区。通过广泛发动,全镇共发展蔬菜大棚210亩,其中军营坊村何小多发展100亩、张宏斌发展50亩、两渡村岳义宏、雍金宝各发展30亩。这些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和典型带动,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以工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式上求突
破
我镇境内有6座煤矿、35个洗煤厂、4个煤炭发运站,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乡镇、是全县“项目建设集聚地”,镇党委、镇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把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最现实的产业来抓,加大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收效明显。一是立足于以煤为基,筑牢煤炭产业基础,稳步推进铁新、安苑、华苑和聚义鑫辉源四个矿井技改和复工复产,积极创优环境,保证灵北、河东两大煤矿及洗煤项目建设。二是立足于循环发展,推动聚义五大项目开工建设,编制了两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确立了建设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发展思路,框定了工业园区准入门槛,稳步推进聚义焦化项目各项基础工作,目前万事俱备,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又一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矿棉装饰板和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创新型项目——总投资30个亿元的煤矸石制纤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立足于多元发展,全方位推动转型项目落地。引进投资4.5亿元永泰能源公司装备制造项目、投资2亿元杰泰微电子科技项目、投资1亿元山西宏胜矿产品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晋达包装公司低纱复合包装袋制造项目、晋阳碳素项目等一批新型项目。通过以上三轮驱动,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三)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在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
我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民就业的一个新型产业来抓,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镇为目标,依托企业持续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推进。同时,全镇组建9个农村生态建设协会等民间组织,不断优化核桃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结构,实现环境改善、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三赢目标。力争完成全镇15万亩土地绿化,在全镇建设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和10个生态园林村,使全镇森林木覆盖率达45%。如张村农民生态建设协会从2010年组建以来,承担了保利铁新煤业集团委托实施的总投资达2100万元的造林工程、筑路工程、生态观光园建设工程,流转本村土地2700亩,将本村57个农民由种植户转化为核桃建设的产业工人。
我镇在实施好保利生态经济示范园和东山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和“生态”理念日渐普及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新机遇,积极拓展生态建设产业,将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开发、农家乐融为一体培育成新型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我镇张村神岭生态园就是新型产业发展的一个好模式。神岭生态园成立于2010年10月,位于两渡镇张村神岭山,毗邻108国道,生态园以绿色核桃产业为依托,以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投资900万元,种植了侧柏、国槐1500余亩、大豆1000余亩、月季花4万余苗、核桃树2000株、柿子树100株,开发了天星娱乐广场、天星阁、怡心亭、寻芳谷等景点。生态园致力于打造“回归自然,生态和谐”的品牌形象,创建了“神岭绿色核桃”品牌,打造了两渡镇核桃经济林种植示范村。创立了以“农家肥、原生态、现采摘”为特色的“神岭绿色核桃品牌”采摘园,核桃经济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套种大豆产量3万多斤,月季花销售收入达5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70余人。目前,又实施了以“二十四孝道德教育基地”为中心的配套项目,包括二十四孝道德教育雕刻、文昌宫,以及钓鱼、瀑布观景和农家乐餐饮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