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工艺简介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工艺简介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和特点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我国总计有乡镇45412个,村民委员会739980个,乡村户数23692.7万户,乡村人口达91960万人。农村人口分散,人口数量多,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这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极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据估算,农村环境问题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千亿元,我国农村环境与生态状况令人担忧。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畜禽散养户的不断增多,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处理就直接排放,粪便污染逐年加重。有资料显示,养殖一头猪所产生的废水是一个人的7倍,而养殖一头牛则是22倍。这些有机物未经处理,渗入地下或进入地表水,使水环境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威胁着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二)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这些用水分散,农村没有任何收集的设施,随着雨水的冲刷,随着地表流入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其中有机物含量大是其主要的特点。
1.水质特点
(1)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大部分没有污水排放管网;
(2)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
(3)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质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
(4)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
(5)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
2.水量特征
(1)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量都比较小,除小城镇外,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水量相对较少,相应地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也较小;
(2)变化系数大,居民生活规律相近,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早晚比白天大,夜间排水量小,甚至可能断流,水量变化明显,即无水排放呈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
(3)在上午、中午、下午都有一个高峰时段。
3.排放体制特征。
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少部分地区具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
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N、P含量增多。人们无意识的排放和雨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有机质和N、P等物质流入湖泊等水体,如果不加以处理利用,常常会引起富营养化,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
(一)污水处理技术路线生活污水处理,污水处理设备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较低这一普遍情况,处理工艺的选择不
能盲目攀比,不能一味地选择时髦先进、处理效果好、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处理工艺,而着重应该考虑选用既成熟可靠,又适合农村特点和实际的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建议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优先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达标排放或回用;二是注重经济适用,运行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
目前国内外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处理技术比较多,名称也多种多样,但从工艺原理上通常可归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处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称为生态处理系统,常用的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等;第二类是生物处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是通过动力给污水充氧,培养微生物菌种,利用微生物菌种分解、消耗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常用的有:普通活性污泥法、AO法、生物转盘和SBR法等。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需提供氧气的情况下把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常用的有: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有条件的村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排渠道与附近的荒地、废塘、洼地和沼泽地等,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分自然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自然湿地就是自然的沼泽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的新技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生长有象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的土地上,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来达到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地下人工介质中栖息的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的天然与人工处理相结合的复合工艺。
湿地处理系统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工程基建低、运行费用低、对进水负荷的适应性强,能耐受冲击负荷,净化出水水质良好、稳定。缺点占地面积大,易受气候影响,表面径流的臭味比较大。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分散的几户或十几户人家适合采用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予以工程化、实用化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小规模污水净化工艺技术,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经一定构造、距地面约50 cm深和具有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投配污水缓慢通过布水管周围的碎石和砂层,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向附近土层中扩散。表层土壤中有大量微生物,作物根区处于好氧
状态,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被过滤、吸附、降解。所以地下渗滤的处理过程非常类似于污水慢速渗滤处理过程。由于负荷低,停留时间长,水质净化效果非常好,而且稳定。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建设容易、维护管理简单,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整个处理装置放在地下,不损害景观,不产生臭气。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是新农村污水处理中最常用的一种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众多,各有优缺点,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论证和比选,注重经济适用。
生物处理法就是通过风机等设备给污水输氧,培养生物菌种和微生物,通过菌种和微生物把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少部分合成为细胞物质,促使微生物增长,并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使污水得以净化排放。如SBR法,集曝气、沉淀、排水功能于一体,不断地转换,省去了传统的污泥回流设备,大大降低了建设费用;A20法具有脱氮、除磷功能,还有如生物转盘处理工艺、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等。生物处理法和自然处理系统比较,占地面积小,抗气候等外界影响的能力强,建设的地点选择范围大,处理稳定,处理效率高。但基建投资、运行成本要高于自然处理系统。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厌氧生物法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许多形式各异的无动力或微动力的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得到应用。如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无动力厌氧生物膜技术,工艺流程简单,不耗能,全部埋于地下,也无需专人管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技术设备的基建投资略高于好氧处理,无日常运行费用的支出。
厌氧生物法目前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处理效率较低,尤其表现为氮磷去除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问题,但在运用中要考虑到建设与运行成本等费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第二篇:污水处理工艺简介
污水处理工艺简介
氧化沟系列
氧化沟(又名氧化渠或循环曝气池)是一种改良的活性污泥法,其曝气系统呈封闭的沟渠形,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由于其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管理方便等技术特点,已经在国内外广泛的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治理。
一、氧化沟的特征
目前氧化沟种类多,但不论哪种氧化沟,一般来说都具有以下特征:
(1)池体狭长(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池深度较浅,一般在2.5-4.5米,宽深比为2:1,也有深度达7米的。
(2)氧化沟曝气混合设备多采用表面曝气机、曝气转刷或转盘、射流曝气器、导管式曝气器和提升管式曝气机等,近年来配合使用的还有水下推动器。
(3)氧化沟呈完全混合、推流式。沟内的混合液呈推流式快速流动(0.4-0.5m/s),由于流速高,原废水很快就与沟内混合液相混合,因此氧化沟又是完全混合的。
(4)BOD负荷低,类似于活性污泥法的延时曝气法,处理出水水质良好。
(5)对水温、水质和水量的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6)污泥产率低,剩余污泥产量少。
(7)污泥龄长,可达15-30d,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3-6倍;世代时间很长的细菌如硝化细菌能在反应器内得以生存,从而使氧化沟具有脱氮的功能。
氧化沟存在问题
(1)污泥膨胀问题:当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较多,N、P含量不平衡,pH值偏低,氧化沟中污泥负荷过高,溶解氧浓度不足,排泥不畅等易引发丝状菌性污泥膨胀;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较高时。
(2)泡沫问题:由于进水中带有大量油脂,处理系统不能完全有效地将其除去,部分油脂富集于污泥中,经转刷充氧搅拌,产生大量泡沫;泥龄偏长,污泥老化,也易产生泡沫。
(3)污泥上浮问题:当废水中含油量过大,整个系统泥质变轻,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很好控制其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易造成缺氧,产生腐化污泥上浮;当曝气时间过长,在池中发生高度硝化作用,使硝酸盐浓度高,在二沉池易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使污泥上浮;另外,废水中含油量过大,污泥可能挟油上浮。
(4)流速不均及污泥沉积问题:上下层流速不一,下层流动过慢导致污泥沉积。影响构体容积。
二、氧化沟处理原理
氧化沟的工艺中污水直接与回流污泥一起进入氧化沟系统。表面曝气机使混合液中DO的浓度增加到大约2~3mg/L。在这种充分掺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得到足够的溶解氧来去除BOD;同时,氨也被氧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此时,混合液处于有氧状态。在曝气机下游,水流由曝气区的湍流状态变成之后的平流状态,水流维持在最小流速,保证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平均流速>0.3m/s)。微生物的氧化过程消耗了水中溶解氧,直到DO值降为零,混合液呈缺氧状态。经过缺氧区的反硝化作用,混合液进入有氧区,完成一次循环。该系统中,BOD降解是一个连续过程,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发生在同一池中。由于结构的限制,这种氧化沟虽然可以有效的去处BOD,但除磷脱氮的能力有限。
影响氧化沟除磷的主要因素
影响氧化沟除磷的因素主要是污泥龄、硝酸盐浓度及基质浓度。据资料显示,当总污泥龄为8-10d时活性污泥中的最大磷含量为其干污泥量的4%,为异养菌体质量的11%,但当污泥龄超过15d时污泥中最大含磷量明显下降,反而达不到最大除磷效果。因此,一味延长污泥龄(例如20d、25d、30d)是没有必要的,宜在8-15d范围内选用。同时,高硝酸盐浓度和低基质浓度不利于除磷过程。
影响氧化沟脱氮的主要因素
影响氧化沟脱氮的主要因素是DO、硝酸盐浓度及碳源浓度。据资料显示,氧化沟内存在溶解氧浓度梯度即好氧区DO达到3-3.5mg/L,缺氧区DO达到0-0.5mg/L是发生硝化反应及反硝化反应的前提条件。同时,充足的碳源及较高的C/N比有利于脱氮的完成。
三、氧化沟的种类
到目前为止,氧化沟已发展成为多种形式,使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Carrousel(卡鲁塞尔)氧化沟、交替式氧化沟、一体化氧化沟和Orbal(奥贝尔)氧化沟等。
1、奥贝尔氧化沟
奥贝尔氧化沟一般由三个同心椭圆型沟道组成,污水由外沟道进入,与回流污泥混合后,由外沟道进入中间沟道再进入内沟道,在各沟道循环达数百次,最后经中心岛的可调堰门流出,进入二次沉淀池。
特点:
(1)该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功能,在外沟道形成的交替的好氧和大区域的缺氧环境,能较高程度的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
(2)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流态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多沟道串联,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减少污泥膨胀的发生。
(3)采用曝气转碟曝气,有较高的充氧能力和动力效率。(4)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厂。
2、卡鲁赛尔氧化沟
年,DVH公司综合了常规污水处理系统和氧化沟的优点,发明了第一代Carrousel氧化沟系统。实践证明,Carrousel氧化沟技术是二级污水处理技术中一种最可靠的技术之一。
由上图可见,Carrousel氧化沟使用定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向混合液传递水平速度,从而使被搅动的混合液在氧化沟闭合渠道内循环流动。因此氧化沟具有特殊的水力学流态,既有完全混合式反应器的特点,又有推流式反应器的特点,沟内存在明显的溶解氧浓度梯度。氧化沟断面为矩形或梯形,平面形状多为椭圆形,沟内水深一般为2.5~4.5m,宽深比为2:1,亦有水深达7m的,沟中水流平均速度为0.3m/s。氧化沟曝气混合设备有表面曝气机、曝气转刷或转盘、射流曝气器、导管式曝气器和提升管式曝气机等,近年来配合使用的还有水下推动器。
卡鲁赛尔氧化沟的主要优点
与常见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该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处理某些工业废水时尚需要预处理,但在处理城市污水时不需要预沉淀。
(2)污泥稳定,不需要消化池可直接干化。(3)工艺极为稳定可靠。(4)工艺控制极其简单。
(5)系统性能显示,BOD降解率达95%-98%,COD降解率达90%-95%,同时具有较高的脱氮除磷功能。
(6)卡鲁赛尔氧化沟系统不再使用卧式转刷曝气机而采用立式低速搅拌机,使沟式可增加到5m甚至8m,从而使曝气池的占地面积大大减少。
(7)卡鲁赛尔氧化沟从“田径跑道式”向“同心圆”式转化,池壁共用,降低了占地面积和工程造价。
第三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农村的生活污水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规划中,因地制宜,寻求经济、适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方案是保护农村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
浙江省安吉县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县,近几年来我们在新农村规划时,在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适用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偿试,从地理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美国先进的阿科蔓污水处理到人工湿地的处理,我们认为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寻求投资省、效果明显并能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污水处理方案。(剩余979字)
目前,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污水80多亿吨,而目前几乎所以有的村庄都没想相对较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曾有人用这样的话形容中国农村人口生活环境现状:如果把全国的村庄合并为10个村的话,4个村没有自来水;3个村在猪圈或厕所旁打了一口井,供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部分农村的居民生活同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一五”计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而且还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农村村容整顿的重点内容。同时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了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要避免因生活污水的乱排放而引起的农村生活引用水源的污染。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进村庄水质保护工作以及供水排水设施的完善。
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目前,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污水80多亿吨,而目前几乎所以有的村庄都没想相对较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曾有人用这样的话形容中国农村人口生活环境现状:如果把全国的村庄合并为10个村的话,4个村没有自来水;3个村在猪圈或厕所旁打了一口井,供人们饮用;10个村庄都把脏水往外泼;9个村庄还在使用传统旱厕;9个村庄仍然随便找个地方填埋垃圾;4个村庄下雨出不来;5个村庄夜里进不去。这足以表明我国目前农村人民生活在不健康的生活环境中。这对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威胁。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有以下特征
(1)面广、分散。村庄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难于收集。(2)来源多。除了来自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外,还有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例如,太湖洗衣废水占生活污水的21.6%,巢湖、滇池大约为17.9%。(3)增长快。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4)处理率低。以浙江省丽水市的农村污染情况为例[3],每年全市农村人粪尿产生总量约180万吨,经化粪池处理的量约为23.03万吨,处理率仅为12.9%。
日前,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城镇人口增多,农村的生活环境应当有所好转,而生活污水的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流向当地的河流,湖泊或池塘等地表水中,严重污染农村生活水源,而且正是由于这些污染,许多人都因为长期饮用不安全的水质造成各种各样的污染病以及地方病,而且局部会出现传染病等症状,目前,全国的自来水普及率还处于相当低的阶段,而且农村生活用水处理率也是相当低,在浙江省丽水市农民家庭用水水质的抽样检测结果中,63个水样中大肠杆菌、浑浊度等主要指标超标的占72%。水源地水质低的状况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标
综观国外成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例来看,污水处理最高目标是实现3R目标,即:资源消耗减量化(Reduce)、产品价值再利用(Reuse)、和废弃物质再循环(Recycle),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供水-用水-排水”的单身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对于农村的分散生活污水,工艺简单、处理效果有保证、运行维护简便的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DecentralizedSanitationandReuse,DESAR)是一种具有最佳综合效益的选择,它包含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双重意义,强调分质就地处理和尽可能回收营养物质。
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有技术情况
目前,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方面得了显着的发展,在污水处理方面同样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在技术应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大范围普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已经拥有了成功的应用经验。
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厌氧沼气池。它将污水处理与其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达到净化目的;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浇灌用水和观赏用水。在农村有大量可以成为沼气利用的原材料: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发酵可以使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直接燃烧提高4~5倍;沼液、沼渣作饲料可以使其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增加20%;通过厌氧发酵过的粪便(沼液、沼渣),碳、磷、钾的营养成分没有损失,且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活性态养分——农田施用沼肥,可替代部分化肥。沼气池工艺简单,成本低(一户约需费用一千元左右),运行费用基本为零,适合于农民家庭采用。而且,结合农村改厨、改厕和改圈,可将猪舍污水和
生活污水在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后作为农田肥料,沼液经管网收集后,集中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后排放。
沼气池处理技术已在我国一些地方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使用。浙江全省有352个村实施了生活净化沼气工程,累计建成沼气池83.3万立方米,年处理生活污水8170万吨,年产沼气4295万立方米,年可替代标准煤近3万。四川省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乡村清洁工程”,以户或联户为单元,建设沼气池和生活污水厌氧净化池,有效解决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农村环境难题,出现家园清洁和村容整洁的新面貌。
目前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再利用情况,在沼气池处理技术方面应用于的已经相当广泛了,而且在农村的利用率也比较高,大大减少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而且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沼气代替燃气,这项技术在农村污水净化是非常成功的一项技术。
而且目前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正在处理飞速发展阶段,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基于我国农村普遍欠发达的现状,各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目标不尽相同,绝大部分农村应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资源、工艺可靠并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地制宜地使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在一些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地区,高效强化的微动力生态处理集成技术与设备具有极大的技术经济优越性;其他集中供水的广大农村地区,则可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造农村的河道、水塘和湿地,构建适度强化的无动力复合生态处理集成系统。这些集成技术和设备因其低成本、高效率、无动力或微动力等显着特点,具有在集中供水条件下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潜在优势。
基于我国农村普遍欠发达的现状,各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目标不尽相同,绝大部分农村应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资源、工艺可靠并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地制宜地使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在一些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地区,高效强化的微动力生态处理集成技术与设备具有极大的技术经济优越性;其他集中供水的广大农村地区,则可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造农村的河道、水塘和湿地,构建适度强化的无动力复合生态处理集成系统。这些集成技术和设备因其低成本、高效率、无动力或微动力等显着特点,具有在集中供水条件下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潜在优势。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
关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厌氧、好氧生物人工处理技术与自然净化系统,规划与各地农村经济水平、区域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目标相适应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生活污水治理应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绿色、无公害的产业与产品,在生态治污的过程中有
效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实现水的良性循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动植物的繁育生长。(陈沙沙
近日,平度市编制完成《镇驻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平度市新农村建设最急需、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平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逐步解决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在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广泛收集资料和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的基础上,编制了《平度市镇驻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2011-2015)。
规划按照优先集中,兼顾分散的原则,根据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评价,有条件的镇优先集中处理,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辐射效用,提高集中处理设施利用率。对不能纳入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的镇,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技术措施,进行就地分散处理。
规划将作为平度市各镇驻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以解决平度市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使平度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组织、有领导、有重点、有秩序地深入开展。为平度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走在全市前列奠定扎实基础。
第四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与管理措施的探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与管理措施的探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生活水平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厨房设备、洗衣机等现代化设施在农村逐渐增多并普及,冲厕、洗涤、洗浴用水等各类生活废污水排量逐渐增加,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上海市郊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例,探讨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以及管理措施。
上海市郊区农村属平原河网区,污水如果直排河道,污染会其他区段扩散,加速河道的富营养化。以浦东新区为例,在评价的232条镇村级河道中,水质Ⅴ类和劣Ⅴ类的河道占总评价长度的74.6%,生活污水是重要污染源,氨氮为主要污染物。如果将污水全部纳入管网集中处理,因农村相对分散且远离市政管网,则汇集成本、管网养护成本等费用较高。相比而言,农村生活污水的就地处理方式,则有工艺灵活、成本低廉等特点,更适于在广大农村推广和应用。
1.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特点
1.1水量、水质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由灰水(厨浴排水、洗衣用水)和黑水(粪便、尿液及其冲厕水)组成,以单户排水为主。早、中、晚用餐高峰污水量是平时的2~3倍,日变化系数为3.5~5.0,污水排放呈现面广分散、波动大的特点。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相差不大,可生化性好,含一定量的氮、磷、病原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油渍成分明显增加,污染物种类增多,有机物和氮、磷的含量有所上升。根据《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2011年上海市农村污水排量为0.1m3/(人·d),生活污水水质见表1。
表1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典型水质
1.2排放模式
生活污水排放模式有以下5种:①厨房、厕所的污水通过管道进入自家的化粪池处理后排放;②经化粪池处理后,再二级处理;③居民将管道通入河中,污水直接排入水体;④将污水倾倒在门前屋后,任其自然蒸发;⑤在自家屋后农田边上开挖污水沟,将污水排入此沟,自然蒸发、下渗。居住比较集中的乡镇驻地、已建成的农民新村部分采用一、二类排放模式,以农户散居为主的自然村一般采用后三类排放模式。从顾超[3]的调研分析看,2008年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率仅为27.3%,大都采用化粪池等初级处理后排放,全国广大农村地区还尚未达到处理后排放的水平。
2.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
2.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始于2007年,以区县处理为主,起步于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并由单户处理逐步向区域性、相对集中的处理方式转变。处理工艺以土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土壤渗滤)为主,也有部分一体化装置,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为出水标准。处理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类。
欢迎来访/水业导航网,www.xiexiebang.com
2.1.1三格化粪池
三格化粪池处理后排放主要是在一些自然村落,但化粪池只是一种预处理装置,能去50%的CODCr,P、N去除效果较差,出水达不到二级标准,属于较初级、小规模处理方式。
2.1.2土地处理系统
采用土地处理系统的村落,既有自然村,也有中心村(北塘村),还有外地务工人员住入的新村(如青浦三塘塘北)。处理工艺多数是预处理后进人工湿地,处理规模为1~600m3/d,既有单户处理点,也有200户以上的集中处理站,占地面积在6~12m2/t之间,处理效果不稳定,各区土地处理系统的情况详见表2。由表2可见,土地处理系统规模有大有小,工艺组合多样,整体设计缺乏规范标准,处理的效果也受到村落分布、工艺组合、管理状况的影响。
表2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2.1.3一体化设备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多数为江浙沪企业或上海高校生产研制,安装维修相对比较方便,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出水能够达到上海市生活污水排水标准,占地面积小,但是设备投资、运行费高,维修管理专业性要求高,详见表3。
表3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2.1.4其他工艺
浦东新区泥城镇、新场镇分别采用生物滤池和地埋式无动力装置处理工艺,通过工程实际运行观察,处理后水质能达到二级标准排放要求,但N-NH3等个别指标处理效果不好。
从处理工艺看,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以土地处理系统为主,一体化设备处理与上海土地相对紧张的特点相适应,成为污水处理的新亮点,但设施的管理维护、运行费较高。
2.2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及处理工程存在问题
2.2.1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
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尚无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条款,以属地管理为主。如浦东南片,属地化运行管理几乎全面覆盖了就地处理设施所在的区域,这种管理方式成本较低,方便易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在供电保障方面,处理设施电力供应不稳定,容易出现设施因停电而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②日常的清洁工作较差,人工湿地床内枯萎的植物未及时收割处置形成湿地床内较多杂物,遇到规模大、工艺复杂、有动力需求的状况,局限性越发明显[4]。
2.2.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存在的问题
(1)单户处理化粪池渗漏问题突出。上海农村地区多以化粪池作为单户生活污水的预处理装置,但由于缺乏管理,年代久的化粪池渗漏严重,不但形同虚设,而且污染地下水源。以浦东新区大团镇为例,该镇约2万户的近7000个化粪池不合格。化粪池不能正常运行,后续处理工艺则无从谈起。
(2)集中处理污水的管道投资大,问题多。农户排放的污水汇集送到污水处理站,一般采用埋设地下管道的方式,管道费用占到污水处理费用的一半以上,且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村地区水系发达,如果管道过河需设置倒虹吸等,增加收集系统投资,且容易产生污泥淤积;其次,现有管道一般采用重力排水法,需要一定的水力坡度,输水距离越长,埋深越深,施工难度随之增加;第三,管线穿过道路施工,影响道路交通,管线也容易受到道路负荷的挤压而受力不均发生移位,污水易沿途渗漏,不但污染地下水,而且严重影响污水处理站的正常运行。
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管理措施探讨
3.1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新进展
3.1.1国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及设施管理
国外生活污水的治理起步较早,如美国开始于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于1973年,也有比较成熟的处理方法,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处理工艺以自然处理系统、生物法、生态法为主,自然处理系统有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系统等;生物法有生物膜法、厌氧处理法、缺氧生物处理法等;生态法有生态净化床、塔式生物滤池等。处理模式主要是多种工艺的组合和改进,或者采用一体化集成装置。处理工程的管理都结合了本国的特点,如美国2002年颁布了《污水就地处理手册》,2005年发布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管理手册》;日本颁布了《农村集落排水工程设计指南》、《农村集落排水工程施工指南》,以引导地方政府、群众安装系统并配合管理维护,从公众教育和参与等方面实施多方位管理。
3.1.2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
据国内各地农村污水处理情况的报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与国外差别不大,以人工湿地的研究、应用最为广泛。与国外技术相比,污水灌溉处理、FILTER工艺在上海的应用尚无报道,高效藻类塘、蚯蚓生物滤池因其受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应用并不广泛。管理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已经有当地的处理标准和技术指南,但全国尚未有统一的管理法规文件。
3.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与管理措施探讨
3.2.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要结合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确定。居民相对比较集中的小城镇、中心村,可选择相对集中的处理方式,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生化性好的特点,可以考虑采用微生物治理的方法。在住建部2009年汇集的48项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案例中[6],生物法占到了80%。如深圳博生生物公司用微生物治理广东梅山苑生活小区化粪池污水,出水可以直接作为景观用水,污水处理成本为0.35元/t,污泥少,无二次污染,处理效果稳定,可作为居民相对集中的新型农村污水处理方式。
水业导航:www.xiexiebang.com
对于居住比较分散的尚未改造的农村,则宜采用化粪池后续稳定塘处理。达标(GB18918-2002)二级)排放的出水可作为农业灌溉或景观用水,以达到污水资源化的目的。
3.2.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
农村村民生活习惯、环保意识、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的复杂性,生活污水面广分散的特点也导致污水处理模式的多元化。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N、P等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心村、自然村、生活小区进行工艺试点、跟踪、总结经验,分类制定管理办法。
(1)化粪池的日常养护与管理。化粪池渗漏是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化粪池渗漏问题,提高其处理效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对已有化粪池的运行状况进行一次普查,了解化粪池数量和运行状况并建立资料档案,有目的地进行维修改造;②对改造有难度或者需要重建或新建化粪池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一体化玻璃钢等新形式,彻底解决传统化粪池的渗漏问题;③化粪池的日常管理,可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卫生管理职责由各村自行承担,并纳入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管理网络;④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通过添加填料、增加微生物量、第三格曝气等有效方式来强化化粪池的处理效果。
(2)建立农村污水处理工艺评估体系,优化工艺,提高施工质量。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种类、组合方式比较多,处理效果参差不齐,对各处理工艺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急需进行。应建立完善的处理工艺评估指标体系,把N、P的去除效果列为衡量工艺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如人工湿地是上海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但是设计施工缺乏指导性文件,且人工湿地存在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受温度影响的局限性,是否会影响处理效果,要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农户、地区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差别较大,决定了处理工艺选择、工程规模必须因地制宜。
(3)农村生活污水具有生化性好的特点,可以考虑采用微生物治理的方法。但施工是处理工艺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污水管道的铺设,尽量与居民的分布相适应,在满足处理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管道铺设距离,减少管道跨河,行业监管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尽到监管责任。
(4)建立污水就地处理设施长效管理制度。处理设施的管理、维护,对保障设施处理效率至关重要。如江苏省环保产业协会成立了农村及分散污水治理专门委员会专门管理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一是应该尽早出台就地处理设施管理办法,使得养护工作有法可依;二是可以通过建立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责任,建立信息平台,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三是鼓励社会专业化组织参与到处理处理设施养护中来,把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推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4.总结
根据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的现状,探讨适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维修改建化粪池、保障收集管网施工质量、优化处理工艺、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等生活污水在地处理的措施,同样适合城市化水平较高、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的较发达省份的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随着全国范围内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全面启动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全国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已经势在必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因地制宜选取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污水处理工艺,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工程的建设、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有序开展、健康运行,以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探讨
源分离技术处理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
指导老师:董良飞 姓 名:吕小龙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71 学 号:07415117 前言
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改善环境卫生,一直以来是困扰着农村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敏感问题,湖泊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蓝藻的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引入生态排水一源分离及资源化理念,“源分离”技术基于该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被关注的新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节约水资源、低能耗及可回收营养元素等特点,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主题
长期以来,太湖是上海、无锡、苏州等城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地,集供水、蓄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流域的经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的水环境严重污染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对人民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威胁日趋严重。因此,全力控制太湖水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己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工业和城镇污染得到控制后,量大而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加速太湖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对太湖污染的贡献率中氮占35.35%、磷占59.65%。很明显,大量未经治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河道,直接影响流域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甚至威胁到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因此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是一项有实用价值的探索。1.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产生和特点 1.1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产生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提出,源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的研究,特别是随着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被提出并丰富的。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和河流水质规划研究。“八五”“九五”期间先后在于桥水库、滇池、太湖、都阳湖、巢湖、三峡库区等湖泊、水库流域及沱江内江段、晋江流域、北江演水流域、淮河淮南段、辽河铁岭段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这些研究较好地把握了非点源污染负荷发生状况并首次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但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研究仍然只是探讨因农村生产活动所致的农业非点源的宏观特征与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模型的初步研究,90年代末以来才开始重视农村生活所致的污染。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农村社会及经济问题突出程度远胜于污染问题,因而农村生活污染长期不被关注。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绝 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排沟渠、水塘。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 地区形象写照。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及农村小城镇人口的迅速集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染问题若不加重视,水污染问题及其衍生的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必将因而日益加剧。1.2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沐浴和部分卫生洁具排水,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以下特点:
(1)污水水量变化大:水冲卫厕的普及、村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实际务农劳动力的减少、燃料的气体化、区域性的家庭手工业与生活污水量增长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主要有厨房洗涤污水、洗衣污水、洗浴污水、冲洗卫生间的粪便污水等。调查中发现:在各类型的生活用水中,洗衣用量最大,一般约占了各户总用水量的60%;在人口较少的家庭,则以厨房用水为主。太湖流域农村农户室内卫生间的洁具一般包括面盆、坐便器和浴缸,其中面盆和坐便器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浴缸的使用需配置太阳能热水器或天然气,而目前天然气尚未入户,太阳能热水器相对农户来说较昂贵,因此,农户卫生间中的浴缸使用频率也不是很高。农户洗澡普遍使用浴锅,通过烧柴将水加热,在浴锅中洗浴,洗浴污水一般排入室内窖井,渗入地下。
(2)水质水量在不同居住区、不同时间段里差异明显:太湖流域农村可分为集中居住的新建居住区和陈旧居住区。集中居住的新建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在166升到207升之间波动,平均水量大约为180升/(天·户)。集中居住的陈旧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大约为120升/(天·户);从排放方式看,有2296的农户生活废水选择了直接排入村河,45%的农户排水采用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地下,排入沟渠的农户有25%,还有少数农户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田地等方式。从水质上看,旧居住区CODcr,日排放浓度可达780、1349 mg/L,新居住区CODcr,日排放浓度可达350~450 mg/L。新、旧居住区的总氮、总磷排放浓度平均为:新居住区为20 mg/L和1.93mg/L,旧居住区为9.7 mg/L和1.19mg/L。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旧居住区居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用水时反复使用后排放,造成有机物浓度较高;同时由于旧居住区农户基本没有使用卫生洁具,造成生活污水中粪便成分较少,TN、TP浓度偏低。农户用水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6:00-8:00,中午10:30-12:00,下午5:30-7:00。第一时段主要是洗漱用水、厨房用水和洗衣用水等,耗水量在三个时段中最大;第二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耗水量最小;第三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和洗浴用水,耗水量居中。
(3)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为大量无序排放: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一般是通过二种方式排放,一是通过自家院内的渗坑排放而直接渗入地下,大多数农户家的洗涤污水采用这种排水方式;二是通过管道排入自建简易化粪池,卫生间污水的排放多采用此方式;三是将污水泼在门外空地,任其自然蒸发,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洗衣污水的排放。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受到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管理水平现状的影响,不能走城市发展模式,而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方案应要求工艺简单,净化效果有保证;尤其是在富营养化重点控制区域,不仅要消减有机物还要进行脱氮除磷。因此,因地制宜地采用投资省能耗低,维护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的工艺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源分离”技术为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找到了新途径,为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走出困境找到了突破口。
3.生活污水的源分离、分质处理与资源化
生活污水源分离和分质处理是指在源头分类收集、处理和回用,将优质饮用水和低质回用水分开供给用户,以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循环。它是革新的供排水和处理理念,基本模式见图
生活污水源分离、分质处理和资源化系统
3.1生态排水一源分离技术 根据对生活污水的研究,不同的水质所含成分有很大不同,大致可以分为:
黑水:指厕所粪便污水,包括人尿和粪便;黄水:指人尿;褐水:指粪便污水;灰水:指来自于家庭的厨房、洗衣、沐浴和盥洗等污水。
生活污水中营养物质的绝大部分集中在黑水中,特别是小便废水中。从污水构成来看,灰水的数量占99%,而COD、N、P的负荷分别只占40%、5.6%、20%;尽管尿和粪便的数量只占l%左右,但COD、N、P负荷却占60%、94.4%、80%。水质和水量两者的强烈反差成为黑水和灰水源分离的依据。因此,实现黑水与灰水分离,可以让粪便回田,而灰水与初期雨水可以通过物理或生态工程(如湿地)共同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实现物质循环,而且可以减少庞大的管网投资和繁琐的生物处理过程。源分离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或解决“水冲厕”的卫生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水污染控制带来一系列的便利,使农村水污染处理问题难度降低。3.1.1灰水处理与回用
不同来源的灰水水质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用户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排水类型以及家用化学产品的使用情况。灰水通常包含了高浓度的油脂、其它烹饪有机物、肥皂残余物和清洁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等可生物降僻物,未被粪尿污染的灰水中病原体、氮的含量都较低。灰水的有效回用可以减少将近50%的饮用水使用。
灰水处理回用技术发展很快,主要有人工强化的物化处理、生物处理和自然生化处理等(表1)。当灰水处理后回用前必须进行紫外照射、加氯等消毒处理。
3.1.2黄水、褐水的处理与回用
含氮量高的黄水可作肥料,尿液贮存在与空气隔绝的容器中肥分可以保持大约一年时间不会流失。黄水在粪尿分离厕所里与褐水隔离后输送到尿液池液蓄即可得液体肥料,也可干化处理制成干肥。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尿液混合肥可用于所有农作物,而尿液注射法仅能用于可食用部分在地面以上的作物。从卫生学的角度看,尿液注入地面后其病源微生物受到的灭活作用更加迅速、强烈。
Maculate Madungwe以采用真空式便器分离大小便及冲洗水为例,探讨了褐水的收集和处理过程。褐水首先被输送到粪便隔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液体被送入悬挂在深坑里面的土壤过滤器,再进入化粪池里同灰水一起进入后续处理设备中;而被捕获的褐水悬浮固体被送到堆肥装置中进行厌氧消化,制成肥料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生物气。高温、高pH和长时同贮存是促使病原体灭活的关键因素。消灭褐水里的病原体、减少苍蝇和臭气的方法是投入草木灰或石灰之类的添加剂。许多亚热带、热带国家习惯将粪便风干,欧洲市场上的一些分离厕所也将粪便干化燃烧,不仅可以开发潜在的能量,燃烧后的灰烬可以撒播于耕地中。
3.1.3黑水处理与资源化
黑水的特点是COD,BOD等指标高,含大量病菌且臭气污染严重。而生活污水中80%~90%的氨,50%~57%的磷来自于黑水,预处理后的滤清液对后处理可起到添加营养剂的作用。预处理设备通常是粗细格栅等,还有美国的HONEY MON一STER、德国的HUBER和中国北京世纪国瑞公司等研发的粪便处理专用设备等。混凝沉淀法也可用于黑水预处理。固体分离后堆肥干化制成有机肥用于农业,上清液经厌氧消化、好氧接触氧化或厌氧一好氧结合处理后排放或回用。为了进一步消除恶臭污染,可采用酸、碱或次氯酸钠盐淋洗脱臭,活性碳吸附或生物除臭技术等工艺。3.2做好农村污水资源化工作
随着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逐渐丢弃了原来祖先留下来的粪尿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一优良传统。人粪尿的养份,约含80%的氮、50%的钾和磷,作为粮食作物的一种肥料,几乎可以替代化肥。收集后的粪、尿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后,其中的养份可通过农用或绿化施肥而得到回收,由此帮助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水污染。总的来说,粪尿的单独收集与资源化,是未来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实现轻污染的杂排水完全回用,重污染的粪尿水资源化到农田,减轻甚至完全避免水环境的二次污染,真正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和整个水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在人们卫生系统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维持了生态平衡,最终改善农村的卫生与健康状况,促进宏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总结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太湖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其中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更是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源分离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它克服了传统集中式排水体制与分散式排水体制的弊端,实现良好的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功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生活污水的源头分类收集模式、褐水和黑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发、生活污水源分离和资源化的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理论和工艺,从而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会相灿,叶春,颜丹宙等.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1-5.
[2]盛学良,舒金华,彭补拙等.江苏省太湖流域总氮、总磷排放标准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4):20—24.
[3]路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i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03). [4]粱祝,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鲍全盛、土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担[J],地理科学,1996,16(1):66—72. [6]周早弘,发达地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工程技术运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19-2721.
[7]张大第、张晓红、章家骇等,上海市郊区非点源污染综合调查评价[J],上海农业学报,1997,13(1):31—36.
[8]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6月4日发布.
[9]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l世纪水问题方略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1—52.
[10]高拯民,李宪法.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4562551.
[11] 马伟辉,陈洪斌,屈计宁.生活污水源分离、分质处理与资源化.中国沼气China Biogas 2008,26(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