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教师队伍的纪律严起来
让教师队伍的纪律严起来、规矩立起来
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五个必须、五个绝不允许”的纪律遵循。随即,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专题教育在各级党组织中如火如荼展开,州县两级对各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轮训。建始县景阳镇在州委、县委统一部署下,深入实施守纪律、讲规矩的专题教育拓展工程,对全镇教师队伍进行了集中培训,全镇师德师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大幅提升、育人环境明显改善,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智力基础。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州委书记王海涛在州党校专题教育辅导报告中列举了六个层面的对象,要求守纪律、讲规矩专题教育全覆盖。景阳镇委高度重视,将守纪律、讲规矩的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先后3次召开班子会研究,决定内请专家、外聘讲师在全镇党员干部、事业单位、机关职工等各个层面深入开展守纪律、讲规规矩专题教育,特别将教师这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作为重点进行首期培训,并在经费、阵地、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保障。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将教师队伍作为事业单位培训的重点,主要是教师队伍人数多、战线长、问题较为突出。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着,队伍的素质从某个程度上说决定地方的长远发展,教师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地方的社会风气。然而,由于长期封闭的校园和知识分子特有的个性,出现了一些不守政治纪律、不讲政治规矩的现象。有的口无遮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领导妄加评论,有的捕风捉影,散布谣言,混淆视听;有的牢骚满腹,发泄不满;有的因为个人利益,不讲组织原则,随便在网上声援造势;有的将自己置身局外,认为守纪律、讲规矩是党员干部的专利,事不关己,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但对整个队伍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教育风气的负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鉴于此,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集中教育,就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的制度是确保教师守纪律、讲规矩的根本保障。景阳镇委在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州委实施意见、县委“七严禁”的基础上,结合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师队伍定身定做了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小五长整治办法、有偿补课清理等一系列制度,并由分管领导负责、中心学校牵头就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进行督办。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全镇教师的言行划定了边界,为净化教育风气提供了保障。
四是狠抓教育培训。集中教育是保障教师队伍守纪律、讲规矩的重要抓手。我们按照州、县统一部署,根据先校长、再教师的层次,聘请县纪委专业人士对全镇教师进行了专题辅导,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八项规定、案例剖析等多层面、全方位进行了阐释和引导。全镇先后开展类似讲座40多场次,轮训教师250多人次,并就不讲组织原则、在网上乱发帖子的典型进行了个别教育,当事人倍感惭愧,后悔不迭,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社会危害和社会影响,给全镇教师以深刻的教训和警示。
五是严格检查督办。再健全的制度,再深入的教育,没有相应的落实办法是不行的。镇委成立了由镇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牵头、校长负责的守纪律、讲规矩专题教育落实督查专班,定期与不定期对全镇各学校专题教育开展情况、教师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督办。先后开展明察暗访20余次,对活动开展迟缓的提醒谈话3人次,对违反相关纪律和规定教师通报批评5人次,对有偿家教、违规整酒的教师责令整改2人次。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保障了守纪律、讲规矩教育的效果。
第二篇:严纪律
严纪律、正作风、强素质、树形象主题教育 的自我剖析 房爱斌
我校集中学习了胡坚书记在全县深入开展严纪律、正作风、强素质、树形象主题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我充分认识了这次活动是县委、政府根据市委统一部署,着眼未来发展大局,针对当前形势和存在突出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而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结合自身的情况,围绕这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反思了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目的。现将本人的剖析如下:
一、首先 对于这次活动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一次提高的机会,一定要严格按照学校的 布置积极认真开展学习,搜集资料,摘抄读书笔记,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总的目标是:求真务实、严格纪律、转变作风。通过这次活动,使本人从思想上有一次新的深刻的洗礼。学习不应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取,有目的的学习,能够切实的学以致用。针对自己在工作中有些被动,缺乏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的作风应得以改变,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今后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系统地学习党的重要文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政观,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理清工作思路、鼓足干事创业的劲头,努力做政治可靠、立场坚定的人民公仆。
二、加强作风建设。要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勇争一流,努力将自己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在工作中,要做到大事不糊涂,讲原则,讲正气;小事不计较,讲风格,讲品德。树立行业新风,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要做到爱岗敬业、加强职业道德,增强工作责任心。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做一个品质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人民勤务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保持创新精神,努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看待问题和开展工作。同时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增强工作的创新能力,务实高效地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真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望。
总之,真正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头脑来一个大清洗,作风来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思想觉悟、整体素质来一个大提高,从而促进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汝城县“理学名城,一流教育”征文
内容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我县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让教师队伍“活”起来的建议:一是选贤任能竞聘校长,发挥引领作用,带活教师队伍;二是区域交流缩小差距,均衡师资力量,用活教师队伍;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掘师资潜能,激活教师队伍。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奋战在教育的前线,教育的发展前景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选拔 交流 考核 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通过省合格学校建设后,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县教育在管理水平、质量提升、均衡发展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商榷之处。然而,不管是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城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都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密不可分,这就是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遗憾的是,我县教师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教学思想滞后、年龄结构不合理、工作态度疲软、城乡差距较大,这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县教育的近一步发展。那么,如何改变目前教师队伍现状,让有限的师资力量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促进汝城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选贤任能竞聘校长,发挥引领作用,带活教师队伍。管理的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
《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中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办学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办学思想先进,工作作风严谨,懂理论、重实践、善管理的校长,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做好校长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选拔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在此,本人采它山之石,提出拙见。
首先,实行校长资质认定制度,盘活了区内校长资源。可以规定,凡是教龄满10年以上,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学校骨干教师、中层以上干部而且志愿当校长者都有资格参加校长资质认定。通过个人申报、集中辅导培训和在此基础上的笔试、面试,初选若干名中小学校长后备人选,然后将他们安排到先进学校进行跟岗脱产实践培训,对合格者颁发校长资格证书,纳入后备校长储备库。当校长岗位出现空缺时,后备校长与任期届满校长有同等资格申请参加校长竞聘。校长准入制度既为校长队伍储备了人力资源,又为具备管理才能的教师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其次,实行校长竞聘上岗制度,避免校长任用中的不正之风,保证校长队伍的持续创新活力。选拔任用校长靠“拍脑袋”、“主管色彩”,校长队伍良莠不齐。在竞聘校长时,聘请外地教育专家和知名校长,组建校长聘用评审专家委员会。当校长需要更换时,后备校长和任期届满校长可提出申请,由该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其中最优秀者(不止一人)作为教育局考查聘用对象,经实地考查后由教育局聘用。这样选出来的校长,不仅想干事,能干事,而且会干事,尽管他们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经验,但是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管理态度、炽热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的工作风貌,都在昭示着这项用人制度的巨大生命力。第三,完善校长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打破校长的“终身制”。新上任的校长规定3-5年的任期,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校长可以期满后继续竞聘,而表现较差者期满后取消再聘资格。对于在考核中表现较差且任期未满者,可以提出批评警告、留任察看、直接解聘等处罚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凸显了校长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校长是一面旗帜,是“领头羊”,有什么样的校长就能带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通过选拔优秀的校长,发挥校长的人格魅力及表率作用,带领出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续发展、质量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二、区域交流缩小差距,均衡师资力量,用活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同时还指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从中我们可以扑捉到这样的信息,教育要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要形成教师交流制度。纵观我县教育状况,城区和近城区学校与边远学校在管理水平、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学质量等方面悬殊明显,造成如此局面相当部分的原因是师资力量的差距。然而,解决这种差异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区域内教师的校际交流,特别是城乡间的交流。
首先,交流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1.双向互动,整体推进。交流活动使城乡学校的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整体推动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2.优势互补,双赢共进。让城镇教师下乡“传经”,农村教师进城“学艺”,城乡学校帮扶、教师“双向交流”真正达到了 “教学相长”的目的。
3.辐射带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重点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4.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实施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高。
第二,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1.岗位交流。岗位交流的形式有“支教”和“换岗”(或轮岗)。支教是为了补充边远学校、薄弱学校岗位欠缺的教师流动方式,充实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比较好。换岗,顾名思义就是校际间教师交换岗位,也称为轮岗。换岗的形式可以有以下二种情况:一是科任教师岗位互换,既可以同学科教师之间,也可以富余学科教师岗位互换,各取所需,加强学校教学力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交流时间可以是一年,甚至更久;二是管理人员岗位互换,这部分主要放在中层管理人员层面,很多学校的中层人员在一所学校任教时间过长,从未接受其他学校的管理方式,通过校际间管理岗位的交流互换取长补短,增长见识,提高其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交流周期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确定在一周、一年不等。同时,对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要进行跟踪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择优提拔、评优评先等挂钩。
岗位交流不仅仅是工作地域的改变,而是让教师在新的平台 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各种政策保障措施,解决他们的各种后顾之忧,让交流轮岗真正成为发展的新机遇。
2.经验交流。经验交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送课下乡、教研交流、网络平台、示范观摩等都是经验交流的活动形式,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直观。通过校际间经验交流,将各校先进的办学思路、管理理念、教学方法等向全区推广,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无论是岗位交流,还是经验交流,都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要实现促进均衡、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目标。当然,教师交流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避免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应该考虑的。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掘师资潜能,激活教师队伍。2009年起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在各地各校已广泛实施。毋庸置疑,有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绩效考核是教职工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如果考核管理不严格,工作就会出现拖拉懈怠,学校管理就会松散混乱。绩效考核能提高教师积极性,能促进工作效益的提高。但是我县教育系统绩效考核有形同虚设的嫌疑。因此,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1.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必须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绩效工资分配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实绩和贡献、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进行教师绩效 的考核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能、勤、绩全方位的量化考评,是学校管理教师的一种有力手段。如果无视教育部《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实际意义。
2.绩效考核要落在实处,并发挥其激励教师的功能。绩效考核,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测量和评定教师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不仅为教师评优、晋级、提职等提供了依据,也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绩效考核既是指标体系,也是一个控制过程,最终目的是让每个教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使其能在所处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不是简单的考核评价,而是通过制定绩效目标,让岗位职责与教师工作行为合为一体,使学校的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到位。因此,不能把绩效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价值和金钱的分配。而要通过绩效管理把学校发展的总目标转化为教师日常的工作目标,通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充分沟通,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监控、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引导全体教师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让多劳者多得、优秀者优酬。绩效考核制度要把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落实学校工作目标的过程视为教师参与绩效管理、共同制订考核目标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目标产生责任感、认同感,而不仅仅因行政命令被动服从。
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是关键的一个方面。然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以上便是一些粗浅而简单的看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县的教师队伍会更充满活力,更具有战斗力,为汝城教育事业的发 展做出更辉煌的贡献,将迎来汝城教育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让教师队伍动起来2
让教师队伍动起来
胡场中心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汇报的主题是“让教师队伍动起来“。我镇现有中小学生4000余名,四所镇直学校,四个教学点。为了实行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胡场教办前几任领导对教师的动态管理非常重视。为了确保我镇教育可持续发展,我们以教师队伍为突破口,以广泛交流,全面轮岗为主渠道,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追根溯源,给教师流动找个理由
我镇几个教学点都分布在与周边城镇接壤的乡村,离集镇较远,只出不进的教师流动模式,形成村小“吃不饱”,集镇“吃不消”的困难局面。我们通过调研走访,教师都不愿从上往下流动。主要原因:一是面皮观念。受过去末位淘汰进村小的影响,觉得流动到村小是自我价值的否定。二是畏难情绪。农村学校条件艰苦,食宿交通不便,觉得苦不堪言。三是对立心理。过去末位淘汰那种残酷的竞争方式,让教师不信任学校,担心是一次性的流动,把工作关系定格在那里。为了促进全镇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让教师能上下流动。谁先动、怎么动?成了我们的第一个课题,这个难题,仅靠简单的思想工作已于事无补,必须从大局出发,以思想工作为先导,以优惠政策为保障,为教师常态流动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
二、对症下药,为教师流动点燃希望。
为了解决教师流动的问题,我们从谋人谋事谋发展三个方面
进行了尝试,让交流的教师看到了希望。
1、谋人。以上率下打强心剂。在集中研究以后,镇直学校纷纷组队,胡场一中由副校长牵头,带领一整个年级的教师赴桑林垸小学,二中、胡小纷纷组织党员教师、骨干教师等精兵强将按学科整合,作为战斗堡垒交流到对口帮扶学校,一群社会评价非常优秀的教师,集体前往村小,不存在面皮上挂不住,也不用担心交流了回不来,在全体教师中释放出了一个积极信号,在家长心中也形成了极好的口碑。
2、谋事。以人为本吃定心丸。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投资10多万元,首先解决了教师进餐的问题,利用富余校舍,为每所村小改建了厨房和午休室,与区间运输的客运公司签订了接送教师上下班的协议,用“村村通”的客运车辆每天定时定点接送教师上下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我们开齐了课程,针对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我们以中心学校为单位集中分配课程任务,由镇直三校组建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走教团队,这些紧缺学科的教师,每人至少都在3所学校任教,做到了教学点课程实施的全覆盖。另外,政策倾斜,从骨干教师的认定,专技职称的评聘、干部选拔的优先等方面作为硬性条件和加分项目实行倾斜,稳定了教师队伍,避免了有教师把农村学校当作休闲室和疗养院。
3、谋发展。因地制宜定风向标。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克服了老师把自己当过客的心理,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支教教师和领导。胡场一中德育校长邹晔在桑林垸小学就地转业,长期驻守。胡场二中骨干教师闵浩彬、周军涛在支教中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已分别成为麻港小学和黄新场小学校长。刘远杰、郑天雄都是在交流中脱颖而出走向了农村小学校长岗位的。他们全身
心投入过,经历过,对学校的发展先有更深的感情,才会有更好的规划,他们的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成全了他们的进步,这让广大教师看到了农村学校也是舞台,也有希望。体会到了支教不是忽悠,更是一种责任,一份荣光。
三、建章立制,让教师流动形成常态。
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全体教师已能从思想上接受交流轮岗这一现实,我们又以学校为单位,建章立制,对交流教师的程序和安排以及责任从制度上进行规范,我们要求镇直三校制定教师交流方案,定期定时组织镇直学校与教学点之间的教学互动,专门制定了针对交流教师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镇直学校与教学点之间,从两个常规的实施落实到德育序列化活动的开展,从体艺活动的举办与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到到同步组织、同步进行、同步考核。
几年来,经过历届领导的励精图治,我镇教师流动走向了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每年约有30名教师从集镇走向农村,文先娥,罗文杰等7名中青年教师从交流中走上了校级领导的岗位。教学点教师,在镇直学校也得到规范培训,提高了素质;校长,通过交流轮岗,既能当小家,也当得了大家,既当过富家,也能当穷家。正所谓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交流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体谅,轮岗丰富了个人的经历和情感。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有局党组的坚强领导,有前任领导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将脚踏实地,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五篇:让阅读“快乐”起来
让阅读“快乐”起来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经常被问到“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怎么办?”,“孩子的阅读分析能力差,怎么办?”这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我经常地回答是:“让孩子多读书,读他们喜欢的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读书,让阅读“快乐”起来,是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倾向。造成语文阅读能力较差。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缺乏阅读的兴趣
我对不同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他们第一兴趣的百分比分别为:文艺活动26%、美术活动21%、体育活动21%、科技制作20%、阅读活动7%、数学活动5%由此来看,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玩电脑、听音乐,直观、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由于缺乏阅读兴趣,看书的人就少。
2、心理障碍较重
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两种心理倾向。
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18%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到“很紧张”,有38%的学生当众读书不知怎么读好,不好意思读,6%的学生不愿意让老师教自己读,2%的学生应付读书。分析其原因:惧怕是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偷懒是因为学生自制力较差,不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现象时有发生。
3、缺少方法
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重分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的分析上,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冷落了学生的读书指导,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
4、阅读总量偏少
学校读图书室由于管理人员较少,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加之图书室新书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回到家家长也不重视,造成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的做了如下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
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那么如何改进阅读教学,让阅读“快乐”起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选择适宜的内容
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第一学段的低年级学生可以选一些浅近的注音读物,“浅”就是浅显,学生能读懂。“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帮助阅读。如: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民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生除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外,还可适当的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速度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落实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阅读行为愈自主,阅读过程愈能展现和发展学生个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对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要敢于拓展自由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二、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民主的阅读情境,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
1、发挥典型个例的示范的作用
语文课堂要容许多元思维并存、容许认知的分歧和偏向,容许学生出错,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读书的热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平等地、多感官、多方位地、愉快地参与阅读过程,使每节课都有典型个例出现,每节课都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在我教《火烧云》这一课时,在导读其中“火烧云上来了”这句话时,有一个学生反复读了6遍,终于读出了这句话的韵味。我及时激励这一典型个例,全班同学朗读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颇佳。由此可见,典型个例示范作用的效应。
2、开展激励性教学评价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哪怕只有一处读的好,教师都要以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其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
三、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教学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欣赏性朗读等,以情传情,以情激情,以情悟情,使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体会文章内容与意境。
2、教给学生多种形式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不只是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探究性阅读等多种读书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学生才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按照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读书,才会正真领悟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开放阅读课堂,使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努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一是向课外开放。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课让学生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自行设计:如姓名、性别、年龄、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然后以此为内容开展交流会、欣赏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发展、提高。二是向社会开放。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可利用现代化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查资料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还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如开展小记者采访、当小导游、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此外,要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图书室坚持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读书的场所和空间,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让阅读“快乐起来”让孩子们喜欢上读书,这样才能完成小学阶段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