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思想政治工作鲜活起来
让思想政治工作鲜活起来
——南平铝业思想政治工作扫描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坚持发展为先和“稳健经营、谋求长远”的经营理念,实现了企业的稳健发展,成为全国铝型材行业的排头兵企业。面对新形势的复杂和艰巨,公司党委班子意识到更要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鲜活起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近年来,企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绿色社区、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和福建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多项殊荣。
一、提高认识,思想力也是生产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南平铝业公司领导班子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相当突出的位置。2008年来,在电解铝电价大幅提高和铝价大幅下跌两大困难带来的严峻经营压力下,各项工作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公司党委始终没有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相反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特别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剧的情况下,公司党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式多样地组织公司领导班子、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去年“面对电解铝优惠电价取消的生死挑战,我该怎么办?”大讨论的基础上,围绕“抓效率、降成本、调结构,实现南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题展开大讨论,形成了分析调研报告和整改措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引导员工行为,创造出更加卓越的生产力。
公司党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从组织上予以保证,将一批年轻的知识型干部充实到党支部书记队伍,这些业务强、知识水平高的支部书记没有业务上的隔阂,指导起来轻车熟路,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其次,在经费上予以保证。企业去年以来遭遇了严峻的经营形势,各项费用大幅度消减,党务经费却未删减一分,按照有
关规定足额到位,而且在宣传经费上加大投入,通过参加展会、设计制作专业展厅、更新产品图册及广告宣传等方式努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公司关心体贴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支持他们的工作,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受人尊重的良好氛围。
二、找准切入点,创造更多的节能效应
南平铝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员工从思想观念上融入,把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中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落脚点和检验标准,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
2008年来,南平铝业的经营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节能降耗、修旧利废、精打细算成为一项首要任务,公司出台了一系列节能降耗、节支增效的管理办法来约束员工。企业新的制度体系的建立亟须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在全公司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来促使老观念的改变。南平铝业在实践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苦练内功挖潜力,采取了11项节支增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司党委为增强全员节能降耗意识,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把节能降耗作为竞赛重点。设立瓶颈项目攻关奖励,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积极性。电解铝分厂开展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实施“浓相除尘器设计、电解槽不停电停槽”等项目,节约成本100多万元;铝加工分厂实施“模具钢、锻坯的区分运用”、“模具碱洗铝金属的回收”等7项主要节能专项和回收再利用型材,节约成本400多万元;南铝板带落实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工程剩余油漆再利用”等5项节能降耗专项,节约成本310多万元;机关后勤单位从细微处入手节能降耗,办公费用明显降低。《240KA铝电解工艺优化节能技术》和《油锅炉节能降耗改造》项目被评为“全国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公司党委还通过闭路电视、有线广播、《闽铝》报和内部网等各种媒体将这些作为典型进行广泛宣扬,推出《节能在行动》、《职工技能大赛》等专栏。公司党委及时提出了“忠诚尽职、拼搏求变”的企业文化价
值观,鼓励大家立足岗位,精打细算,在节约上下功夫,在提高检修质量上做文章。公司还组织实施了挤压热剪接锭技改、冷洁煤气置换、铝渣综合利用、铝屑回收处理、模具增产增效、低热值余热利用、熔铸及挤压成品率提高、南铝板带综合利用、现有加工产能挖掘提高20%、大型挤压材品种开发等十个内部技术挖潜专项,公司的各党支部也广泛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全厂上下节能降耗行动声势浩大,节约之风盛行,职工对材料费的态度从“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变得关心起来,公司的材料费修理费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9年,公司围绕“抓效率、降成本、调结构”的工作方针,继续组织开展“对标挖潜,减亏增效”劳动竞赛。通过深挖潜能、持续创新、开源节流、提升效率、强化内部利润考核等措施,提高消化成本增支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制度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规范员工行为和思想的重要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制度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员工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南平铝业在企业管理中,道德规范和制度规范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的节能效应,完成了新的跨越,使企业在困难中实现了可持续经营,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后再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三、抓住典型,让正气“正”起来
企业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南平铝业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适应发展的要求,从改变党员形象入手,进一步从机制上、宣传上、自身建设上创新,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机制上跟进。公司党委坚持组织开展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完善党群工作例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反馈机制、维稳工作排查通报等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以利于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党支部、党员“创先争优”的考评,与思想、组织、党风廉政
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紧密相关,有效地激发政工干部的积极性,激励和促进大多数同志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各种攻坚中做出突出成绩。公司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设立技术主管工程师、主管技师、主办科员和主办业务员等制度,适当提高部分人员待遇,创造机会鼓励职工成才等办法,努力稳定技术和管理骨干队伍。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后备干部公开竟聘,择优录用优秀人才,使干部年青化、专业化水平逐年提高。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给部分全日制大学生增发生活补助费。建立新招聘大学生联系制度和师带徒制度。完善《南铝劳务用工管理规定》,提高劳务工工资待遇。在全市企业中率先实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随着激励机制的健全,促进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坚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基础。
形象上改进。重点抓中层一级干部的作风,要求党员干部“走动管理”,建立了更广泛的沟通渠道和办法。南铝常年坚持中层领导挂点班组、生产线大夜班和周末带班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建立起“职工沟通日”制度,党员干部每周定期与职工面对面交流沟通,力所能及地帮助职工排忧解难,理顺情绪,鼓舞干劲。党员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各支部组织党员参加经常性、突击性、奉献性的工作,党政工团组织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便民服务、“互动联动”、共建带创、警民共建、结对济困、爱心捐助、文化扶贫、社会抢险救灾等活动,近年来,各项社会公益捐助达150万元,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也赢得了职工群众的好评,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宣传上贴近。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激励作用,比其他教育更直接,更容易接受,更有感染力。我们通过宣传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大力宣传“公司标兵”、“优秀班组长”、“技术能手”、“十佳党员”、“道德模范”等,充分展现出南铝职工的精神风貌,用优秀岗位的先进事迹激励员工。对先进人物的宣传上,坚持走群众路线,避免那种高、大、全的形象和有意“拔高”的写法,真实、朴素地对先进人物进行报道,利用公司内媒体开辟专题展示人物风采,降低“上稿门槛”。不一定非得上了哪一级的荣誉才算先进,一件好事、一点进步、一个指标,只要有闪光点就被真实、及时地报道出来,激励了员工的斗志。将评先的“权利下放”,各党支部根据自己的情况评选季度优秀职工,两次以上的季度优秀职工可以评选公司的年度优秀员工。一大批员工的事迹广为流传,员工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四、立足创新,让思想工作活起来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南铝公司党委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的同时,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和机制。
创新思维。公司党委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重心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定期进行思想动态分析,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员工需求和思想动态,做到“主动作为”,将工作做到员工的心坎上。改变“三会一课”只是理论学习的误区,坚持每年二次的厂情发布会,及时协调处理职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同时利用大讨论、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职工沟通日和创建和谐平安企业等平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思想合力,确保企业综治维稳目标实现。匠心独具地以建企50周年为契机举办以“忠诚尽职、拼搏求变”为主题的第二届企业文化节,加强厂区社区绿化美化工作,抓住机遇启动了南铝职工限价房建设,在保证职工收入稳健增长的基础上,为员工营造了一个全省工业企业最好的生活社区,激发了职工的职业热情,从“理论务虚”实现到“虚功实效”的转变。
创新方法。开拓思维,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力求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问答、座谈会、电视访谈节目、小品表演赛、职工运动会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用“忠诚尽职,拼搏求变”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凝聚力量,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抓效率、降成本、调
结构,实现南铝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对于统帅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还利用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使员工与领导之间建立了互通的沟通平台,在考核上,从以定性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利用党建、综治和工会三个管理考核系统,量化标准、细分职责,改变过去以往党群工作考核指标“软”的情况。
创新队伍。公司党组织机构健全,党群职能部门齐备,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健全,注重发挥政研会、工、青、妇组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服务、理论研究,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队伍。公司现有的21个党支部书记中,90%从事过或者正在从事生产岗位,属于技术上或者管理上的专业人才,这些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文化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干部,优化了政工干部结构,增强了思想指导企业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研究。公司不仅注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通过政研会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对思想政治工作热爱的业余研究者,每年公司政研会都要收到30多篇论文。去年召开公司第四届政研会暨宣传报道表彰会,对新一届公司政研会人员构成进行调整,调研文章一篇获省厂务公开征文一等奖,一篇获市直党工委政研成果三等奖,四篇获省冶金控股公司政研会政研成果优秀奖。组织各党支部书记联系实际上党课并进行课件评比、率先组织上市直党课观摩公开课、坚持每年做好年度职工满意度调查等,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第二篇:让数字鲜活起来
让数字鲜活起来
背景:
最近聆听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整堂课精彩纷呈。令人遗憾的是教者在课后练习4的教学处理上,感觉有点虎头蛇尾,没能抓住所填的这一组数字所蕴含的内容进行挖掘。以下是我的一个片段设计。教学过程:
师出示课后练习4: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能够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岁多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把你填的读一读。”生:“13、3、一、十。”师:(用红粉笔板书13。)“小朋友你们多大了?”生1:“我今年9岁。”生2:“我今年8岁。”师:“同学们,13年比我们小朋友的年龄还要大。我们现在读二年级,禹治水13年相当于我们小朋友从刚刚一出生一直到六年级小学毕业这段时间。”(生发出惊叹声。)师:“这13年禹一直在做什么?”生:“禹一直在治水。”师:“那么你从这13年的治水时间感受到了什么?”生1:“禹治水的时间很长。”生2:“禹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长期在外治水。”师:“是啊!小朋友们的回答都很好。禹为了解除洪水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长期在外治水,一直没有回家。他真的很辛苦!”
师:”大禹治水13年,他为什么这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呢?”生1:“因为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生2:“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师:“看来,洪水的危害太大了,早一天治理好,老百姓早一天免受洪水之害。13年中,大禹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生:“3次。”师:“假如是你13年不回家,你想家吗?”生齐答:“想!”师:“那么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呢?”生1:“因为他想早点把洪水治理好。”生2:“因为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家。”„„
师:“是啊,大禹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去。小朋友们,联系前文说一说,大禹治水有多忙?”生1:“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生2:“他们要挖通9条大河,劈开9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不错!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板书:十。从这里你体会出了什么?”生1:“禹为了治水一次也没有回家,连自己的孩子也没见过。”生2:“大禹的孩子十多岁了还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他真可怜,他是多么需要爸爸呀!”师:“小朋友们,大禹治水可谓是舍弃自己的家庭,为的是老百姓,这种精神就叫做‘舍小家为大家’,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一下大禹?”生1:“大禹你真了不起!”生2:“大禹你真伟大!” 师:“小朋友们,从所填的这一组数字,你觉得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他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会用一句话说一说吗?”生1:“禹是一位全心全意治水的伟大英雄。”生2:“禹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治水。”生3:“禹为了给老百姓治水,宁可自己不回家,不见自己的孩子,他真是大公无私呀!”生4:“禹为了治水舍
小家为大家。”„„师:“小朋友们谈得都很好!是啊,禹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百姓治水的伟大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句话就是描写禹全心全意治水的事迹。让我们齐读这段话,一起来颂扬禹这位全心全意为百姓治水的大英雄。”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造福百姓,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新课程标准》一二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本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现了一组数字“13、3、一、十”,这些数字很抽象,教学时容易被忽视,但这组数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又是丰富的,忽视不得。怎样让这些数字词语鲜活起来呢?我在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紧紧抓住课文内容,让学生透过简单的数字,去构建大禹这个人物的形象。首先紧紧抓住“13”,13年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禹治水时间很长,很辛苦,他为了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而长期在外治水,体会大禹的大公无私。通过“3”“一”,明白大禹3次路过自己家门却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让学生联系上文,体会洪水对百姓造成的伤害,体会大禹治水是多么地忙碌!从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自己的孩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进而体会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学生通过挖掘出数字背后蕴含的内容,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在心目中形成一个为了大家利益牺牲个人利
益,一心为了老百姓,无私奉献,心中装着天下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典型的事例写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事迹,大禹的形象再一次得到丰满,大公无私的精神再一次得到升华!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沅江市莲花塘学校 梁梅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到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也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
一、情境渲染,让课堂导入鲜活起来
情感的渲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情感的激发离不开对形象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时充分利用音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积极活泼地学习。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配乐讲述了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谧幽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后来,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鸟儿,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天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呼朋引伴,凌空翱翔,形成南国的一个奇观。这段故事创设出一种鸟的天堂呼之欲出的情境,为揭示课题做好了铺垫,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去野外录制了一些秋天大自然的声音:大树落叶的沙沙声、蟋蟀振动翅膀的瞿瞿声„„然后制成多媒 体课件,播放给学生听,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就像一座辽阔的音乐厅,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书,入情入境地读书。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情景交融的,情境的创设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如果学生直接阅读,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感到疏远,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教师在上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并找到一些录像资料,课始将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把学生带入杜甫听到收蓟北之前的郁闷的心境中,这样的情感奠基,可以大大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
二、感性体验,让文本呈现鲜活起来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但教材的不同决定着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乃至媒体运用的不同。有的教材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无需制作课件来解读文本;然而,有的教材却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难免枯燥乏味,又很难理解和领悟。而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能让文本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如《秋天的雨》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意境很美。教学中,我把课文内容制成一个flash动画,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刚进入三年级的小朋友带入了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感受,不但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他们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秋天的色彩美,发现秋天的气味美,感受秋天的丰收美。
而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甚至无法想象。所以教师剪辑了有关西沙群岛的录像资料,根据课文内容配上背景音乐和朗读,制成多媒体课件,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拉近了教材和生活的距离,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化话为画,让阅读理解鲜活起来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地化静为动,化话为画,使“ 闻、见”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把难以理解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难点,让阅读理解变得鲜活灵动。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在洞庭湖边长大的孩子从未见过“枝上又生根”的树,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来解释,注定是苍白无力,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先出示鸟的天堂大榕树图象,辅以介绍:大家看到的这许多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然后动画呈现榕树生长的过程,配以画外音: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来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枝干相连,盘根错节,形成了不可计数的枝干。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高了学生认知、理解的能力。
教学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文中讲到鹅的高傲表现在其步态方面,这样描写道:“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京剧”是什么?“净角”又是什么角色?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教师有必要讲解,教者图文结合出示净角脸谱图及注释: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男子。学生通过观察其脸谱,感受其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 面,虽不完全了解,却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视听碰撞,让朗读感悟鲜活起来
小学生虽摹仿力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少,因此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很难把握课文所表现的情感。多媒体技术为此可以发挥作用:可以让其范读,学生摹仿朗读;可以让其播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可以播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画面,学生共鸣式朗读。
如《搭石》一文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素的美,一条小溪,几块石头,一群人从文本中缓缓走来,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们美好的心灵,教师先请学生从文中发现美丽的画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体会人们从搭石走过时“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丽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个句子呢?
人们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样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教师先请学生从字典中查找绰的含义为形容姿态柔美,然后想象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用心体会后谈出: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美。这时,教师播放人们经过小溪上搭石时的录像,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感于目、会于心。这时教师提出:谁再来读这个句子,把大家带入画里?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语言和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验了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到作品的人文内涵。
引导学生朗读《白鹅》中:“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时,单让学生看到净角,读不出高傲的劲儿。教师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学生谈谈观后感,再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学生带着体会再读此句,学生的语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语感自然流露,就能把鹅的高傲表现得绘声绘色了。
五、丰富文本,让拓展教学鲜活起来
文本是需要被唤醒的。一个创造性的拓展,能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 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从而真正存活于学生的心灵。拓展时可采用课外补读、想象说话、文本补白、续写片段等多种方式。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可以使这一切轻而易举地达成,让拓展丰盈鲜活。
学完《白鹅》一课,师述: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课件出示):我的房子要卖掉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朋友,在送出的几天之内,我感觉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留恋„„他在留恋什么呢?请大家课后认真思考。这样的课外续读,既是对文本的回归,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印象,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形象,留于学生心中,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且交互呈现,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知识的桥梁,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后,学生感受到秋天是那样神奇与美丽还不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还要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我用课件配乐展现了一系列美丽的秋景图片,唤醒学生对秋天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宽了学生思维。然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赞美秋天:“秋天是()。”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一翻思考之后,精彩的语句接二连三地从学生口中涌出:秋天是一副美丽的图画;秋天是个巨大的果园;秋天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秋天是一个颜料收藏家;秋天的雨是妈妈亲切的叮咛„„我知道,是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秋景图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完成了意象重建,使课堂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确实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起来了!
第四篇:让人物鲜活起来
让人物鲜活起来
写人记叙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较大比重,尤以小学高段最多,其中名人故事类课文更是这些文章的重中之重。纵观这些课文,大部分以记叙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和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把主人公身上优良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教学这类文章时,到底如何“认识”人物,是我们教学的重点。经过笔者多次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着力,才能让这些尘封于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真正鲜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
一、研读数据,体悟品质
列举数据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色。为了突出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课文以具体的数据加以佐证,让读者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艰辛。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等数据来凸显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4万字……
这些数据犹如一盏盏明灯清晰地告诉人们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如何让学生发现并关注这些数据,读出谈迁的伟大呢?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数据让学生读深、读透,读出精神、读出感动。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从哪些语句中能发现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生:我从“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的对比中发现他的不容易。
师:你知道一百多里路大概有多远吗?(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回答)
师:正常人一小时走10里路,从我们学校到刘老庄仅仅六十多里,才相当于谈迁所走路程的一半,一百多里路不吃不喝也要走十几个小时啊!而谈迁仅仅因为这一点史料就走这么远,《国榷》400多万字啊,你想想谈迁又会走多远呢?再读读这句话,从这一百多里你还能读出什么?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迁仍然咬牙坚持着,这不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联系实际生活深刻体会到谈迁的品质,看到了一个为了编写《国榷》呕心沥血的谈迁。
师:你们觉得这组数据用得好吗?
生:这组数字用得真是好啊,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更加体会到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师:(小结)文中像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关注这些数据,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后我们在写人物时,如果也能像作者这样巧用数据,定能带来更好地表达效果。
笔者以为这样教学,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主人公高大的人物形象,同时还习得了文章的言语密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才是高年段学生最需要的!
二、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写人物类文章较常采用语言刻画人物,基本上每一篇写人文章都有人物语言的描写,像《半截蜡烛》、《鞋匠的儿子》、《李时珍夜宿古寺》等,都是通过语言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俗话说“言由心生”,怎样从看似平淡的语言读出深刻的内涵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品读方法。以《半截蜡烛》一课为例,全文语言描写只有三处,但细细品读,却能读出丰富内涵。伯诺德夫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杰克──“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很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在关键时刻,伯诺德夫人沉着冷静,想通过暗示敌人用更亮的灯来代替不亮的蜡烛,从而借机吹熄蜡烛,但没成功,可见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杰克看到妈妈没有保住蜡烛,急中生智,以抱柴生火为由,若无其事地端起蜡烛想走,依然没能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情况已万分危急,保护蜡烛的重任落到了小小的杰奎琳身上。她娇声娇气地语言,毫无破绽地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这一家三人的语言,虽然语句不多,而且看似平常,细读之下,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如在感悟杰奎琳人物形象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杰奎琳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她的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我把教学点预设在“娇声”、“灯”这两处,对于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学生都能够发现,这样更能博得德国军官的好感,容易实现目标,但对后一处,杰奎琳明明想端走的是蜡烛,而她却跟德国人说:“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学生往往发现不了。她明明拿走的是蜡烛,却说的是“灯”,这一处的细节是她说错还是作者不小心写错,抑或是她有意为之,她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这层层剥茧式的追问,学生对人物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学生以后再品读人物语言,一定会反复揣摩、细细品味,从语言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同样,人物的动作、神态也都能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细腻的心,还应像上文那样教给学生细读文本的方法,从而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三、烘托环境,体会情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为了凸显李时珍不怕吃苦,严谨认真地可贵品质,有两处环境的描写,都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情感的作用。如课文第四段对李时珍留宿的古寺的破败描写很详细,如“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厚厚的蜘蛛网”等,这些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古寺的破败,很好地烘托了李时珍为了造福百姓不怕吃苦的可贵品质。同样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时环境的阴森恐怖,从而感受李时珍的不怕吃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写作奥秘: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要把古寺的破败、寺外的环境描写得这样详细?学生经过点拨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如果再能进行相似的读写练习,学生定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时只有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作者独特写作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与伟人心灵对话的同时,又习得文章的言语密码,真正发挥此类文本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
第五篇:如何让作文鲜活起来
如何让作文鲜活起来
黄小琴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时积累的材料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种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初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如08级的王云凯的《春夏秋冬话武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了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初一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作文比赛,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九江日报》上。
二、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中、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九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文摘报》、《文粹》、《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材料,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老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统化、系列化。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以往的中考作文进行审题,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中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系列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武蛟中学”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仪。(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文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步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的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得到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武山》、《登鞋山》、〈〈游赤湖〉〉等;学了李乐微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2年的中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的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的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有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的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讲解两三篇文章,列出评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子参与了文章的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日记、周记、剪报作文、作文系列化训练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8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的几个学生的征文,均获校二等奖,2009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成绩不俗,其中王文丽是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另外,每个学期都有同学的作文刊登在校刊《春雨报》上。而绝大部分学生也不再害怕作文了,这些都是得益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2年的中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的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的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有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为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的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讲解两三篇文章,列出评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子参与了文章的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日记、周记、剪报作文、作文系列化训练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8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的几个学生的征文,均获校二等奖,2009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成绩不俗,其中王文丽是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另外,每个学期都有同学的作文刊登在校刊《春雨报》上。而绝大部分学生也不再害怕作文了,这些都是得益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