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浅析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酒驾行为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由此所带来的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认为必须在原有法律法规对酒驾行为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酒驾行为的违法性质,而将酒驾行为认定为刑事违法性质。为此本文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酒驾行为刑事违法性质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同时为此希望从我国立法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酒驾、行为、刑事违法、性质、量刑
近年来,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不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所造成的后果也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八中,将酒后驾车行为纳入了刑法,即追究刑事责任,但也仅仅将醉酒驾车行为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由于,具体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十分大的,因而醉酒与否,在实际中是很难操作的。因此,我认为既然作为立法的目的是要禁止酒驾行为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命危害的隐患,也既然醉酒的标准又是很难界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凡是酒驾行为统统纳入到刑事责任追究的范围中,而且是作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性,而将醉酒的程度或酒驾所造成的结果作为量刑的法定情节来处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酒驾行为,才能真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毕竟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不是用宝贵两个字所以概括的,更不是用金钱赔偿所替代的,也不是在事故后对受害人及其家属用什么同情和安慰等所能慰抚他们的痛苦的。因此,本文拟就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作一思考和分析。
一、从酒驾行为的现实普遍性和危害性看其刑事违法性质的必要性 早在2004年5月1日生效的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就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法律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如该法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但因为一是对酒后驾车仅仅是行政性的处罚,因而强制性较弱,以至于对酒后驾车行为的遏制效果并不明显;二是仅仅对醉酒驾车行为作了一定的刑事责任规 定,效果同样不明显。事实上,在全国引发极大反响的几件重大事件,都是在该法出台后发生的。如四川成都2008年12月14日发生的孙伟铭无证醉驾致4死1伤的惨案和我们江苏南京江宁2009年6月30日发生的张明宝醉酒驾车致5死四伤的惨不忍睹的特大案件,都让人感到原来的法律规定不仅是形同虚设,而且简直就是没有任何约束力[1]。随后虽然在高压态势下,《刑法》修正八对酒后驾车作了更严厉的规定,但也仅仅是将醉酒入刑,而且也得依靠强度很大、很频繁的现场查处,效果才能稍微好些,一旦现场查处力度稍稍放松,酒驾行为或现象就立即反弹。因此,目前酒驾行为仍然是十分普遍的,因为一方面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警力和时间去进行现场查处,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可能每天都全城进行现场查处,所以能够被查处到的毕竟只是部分甚至是很小的部分,特别是现在一些人还有一些应对现场查处酒驾行为的方法。从而也增加了现场查处的难度。因为人们都会有一种侥幸心理呼原谅自己的行为,所以虽然明知自己多喝了会醉,但开始总认为自己不会多喝,有自控力,而结果往往是喝醉,因为人在酒精的作用下,会有激动的情绪甚至是冲动的原始力量,所以只有将酒驾行为一律上升为刑事违法行为,那么可以更有力的遏制因为饮酒而可能带来的惨案。现在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对酒驾行为有了比原来严厉的责任规定,但不能起到像刑事责任的效果。
二、从犯罪的本质特征看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所谓犯罪在,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犯罪有三个基本牲: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在这三个基本特征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虽然所有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但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社会危害性相比,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更严重,其他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财产的侵害方面,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则不仅体现在对财产的侵害方面,而且经常体现对人的生命健康特别是生命的侵害方面,而与财产相比,人的生命健康是更重要的,2 特别是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因为任何人的生命只有唯一的一次。而酒驾行为的危害,恰恰是可能会给他人(当然有时也会给自己)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的,而且一旦这种危害发生后,是无法弥补的,不像其他一般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发生后可以实施弥补性的措施。如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违约(违约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还有有的民事违法行为也可以用“消除危险”或“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等进行补救,即使在行政违法行为中,也存在着违法行为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并且这些违法行为因为基本不危及人的生命健康权或不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实质性的损害,而酒驾行为的后果往往或者造成人的健康的重大伤害,或者是对人的生命的非法剥夺[2]。因此,从酒驾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来看,我认为它不同于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该将此危害性上升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所以,我认为,酒驾行为具有刑事违法的性质。
三、从犯罪的构成要件看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任何犯罪都有四个构成要件,即犯罪的主体、犯罪的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故意,就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失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他过于自信或者说轻信能够避免,以致 3 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直接客体,刑事辩护律师是指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权等等。酒驾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是没有疑问的,许多人持有争议的是酒驾行为是不是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的要求。从喝酒可能导致的后果并结合前面所具体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表现来看,酒驾行为是完全符合的。虽然谈不上直接故意,但间接故意也并不是完全勉强,而过失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不能解释的。所以对于酒驾行为及其后果,当事人或者是间接故意的心理行为或者是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行为。
四、酒驾行为的定罪问题
根据我国的刑法,都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犯罪问题,规定什么是犯罪;二是刑罚问题,即对不同的犯罪处以什么样的刑事责任或犯罪分子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因此,任何刑事违法行为,也都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该刑事违法行为是什么样的犯罪,即犯罪的罪名是什么;另一个则是对该犯罪行为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对于酒驾行为,我认为可以直接确定为酒驾罪,并归属危险犯。从一般性的刑法的理论,犯罪行为可以有多种,如行为犯、结果犯、危险犯、继续犯、连续犯等。对于酒驾行为中最为严重的醉酒,在《刑法》修正八出台前,许多人对究竟应该将它作为结果犯还是行为犯或是危险犯,存在一定的争议,最终《刑法》修正八将它定性为危险犯。根据一般的刑法理论,所谓行为犯,是指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抢劫罪,只要犯罪分子作出了抢劫的行为,不管他有没有得手或得手多少钱财,一律认定为是犯罪;所谓结果犯,就是指不仅实施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我国刑法分则中的盗窃罪、贪污受贿类罪等等;所谓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实际危害结果发生,但实际危害结果尚未发生,即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某人在铁 4 轨上放置钢条意使火车脱轨,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危险的状态,后来被巡道员发现及时制止,危害的结果没有发生,但其行为已经构成即遂而不能说是未遂。而对于酒驾行为,在确定犯罪行为的性质时,我认为应该是行为犯,即只要是酒后驾车,就认定为是犯罪,就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能参照醉酒行为作为危险犯,因为危险犯是要行为人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实际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事实上,酒驾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这种行为的存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这种行为在没有强制力控制的前提下,行为人很有可能会一般的酒驾行为发展为醉酒行为。因此,为了更好地消除酒驾行为的安全隐患,为了更好防止酒驾行为发展为醉酒行为,应该将酒驾认定为行为犯[3]。正因为将酒驾行为认定为是行为犯,所以也就不存在过失犯罪(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应该是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中的间接故意犯罪。
五、酒驾行为的量刑问题
当确定一个行为是犯罪后,就存在着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量刑问题,因为如果虽然将某一个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但在量刑问题上出现不当,则非但起不到惩罚犯罪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犯罪的助推力,使犯罪分子因为量刑的无威严性而重新犯罪,而对于社会上潜在的犯罪分子因为不惧怕刑法而成为现实的犯罪分子,特别是对受害人本身及其家属也会带来很不好的结果。因此,对犯罪分子的正确量刑,也是相当重要的。所谓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在认定犯罪的基础上,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的确定与裁量。根据刑法的理论,量刑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量刑时,也必须考虑量刑情节,所谓量刑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或者司法机关酌情确定的定罪事实以外的,体现犯罪严重程度和据以决定对犯罪人是否处刑以及处刑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所谓法定的量刑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各种事实要素。法定的量刑情节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都有明文规定,刑法总则规定的量刑情节是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刑法分则规定的量刑情节是对特定犯罪适用的量刑情节。我国目前刑法所规定的量刑中的法定情节包括: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应当减轻处罚的情节;可以从轻、5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可以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等。所谓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在刑罚裁量时应当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酌定情节虽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但是根据立法精神和有关刑事政策,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对于刑罚的裁量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弄清所规定的酌定情节主要有: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手段;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结果;犯罪客体;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度等。
对于酒驾犯罪行为的量刑,虽然是作为行为犯来追究刑事责任,但在量刑时还是和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其他行为犯罪一样,在具体量刑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其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而使得酒驾犯罪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刑法中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或刑法精神[4]。所谓罪刑相适应原则,就是罪刑相适应,在刑法中体现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他是指犯罪人所犯的罪行与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当相当,罪轻规定轻刑、轻判,罪重规定重刑、重判,罪刑相当,罚当其罪;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我国《刑法》第五条规定所规定的内容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一规定具体而明确地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精髓。罪刑相适应和从轻从重的原则并不矛盾,这是刑法原则适用的一种依法行使的灵活运用,正确运用从轻处罚和从重处罚的原则,不仅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补充,还是区别对待、打击犯罪,减少犯罪,达到刑法处罚的目的的有效手段。因此,对酒驾犯罪行为的量刑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的刑法思想。
六、对酒驾行为要坚决杜绝重赔偿而轻刑责的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的刑法司法实践是出现了探索性的用多赔偿钱而减轻量刑的现象,从而在相关的刑法司法解释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规定。无论是这种探索还是这种规定,看上去对受害人及其家族会有一种经济上的慰抚作用,对犯罪分子的经济有一定的惩治作用,但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下,这种做法绝对是弊大于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人身伤害性刑事犯罪现象日益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 6 因。我国的酒驾行为虽然早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有规定,后来的刑法修正八也有更严厉的规定,但效果所以并不理想,并没有起到立法应有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危害人可以用金钱来抵销刑事责任,从而导致许多人特别是有钱人对他人生命健康的不重视甚至是漠视[5]。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酒驾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从而真正有效遏制酒驾行为给他人生命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在追究酒驾行为的刑事责任时,一定要杜绝赔钱减刑现象的出现。当然,为实现这一目的,我国无论是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刑法的司法实践中,对其他所有刑事犯罪行为,在追究刑事责任时,都应该杜绝或消除赔钱减刑的现象。因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经济赔偿之间并不矛盾,我们一方面可以依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追究犯罪人依法应该承担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重或加大犯罪分子的赔偿数额,以更好地慰抚受害人及其家属成员的心理。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酒驾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角度看,特别是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生命的重要性和唯一性角度看,我认为应该也必须将酒驾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行为。当然,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既涉及到目前的相关法律修改和完善问题,也涉及到罪名的认定和量刑的情节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特别是刑法学家和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去探索,共同去思考。
注释:
[1]赵兴,《生命的守护还是疏离——评醉驾入刑的情节》,《法制天地》,2010年第12 期,第18页。
[2]房娟,《酒驾必须入刑》,《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第32页。
[3]纪红萍,《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的把握》,《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5日,第6版。
[4]杨巧红,《危险驾驶罪中醉驾量刑均衡研究》,《法学研究》,2011年第12期,第36页。
[5]芮燕,《醉酒驾车之刑事法规制进路分析》,《民主与法》,2012年第2期,第17页。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人民法院报》,2011年9月28日第6版。
[2] 何冰洋,《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构成初探》,《法制天地》,2010年第4期。
[3] 潘星丞,《浅析“酒驾”入刑的合理性》,《中国律师》,2011年第12期。
[4] 张普定,《对危险驾驶罪理解与适用之初探》,《人民法院报》,2011年10月25日,第4版。
[5] 刘远,《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
第二篇:酒驾的违法成本
酒后莫开车—酒驾、醉驾的违法成本
酒驾的违法成本:
一、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
六个月不能开车,非常不方便;如果是专职司机,单位基本上要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二、1000元至2000元罚款;
三、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1、十日以下拘留(拘留肯定不能正常上班,影响工作);
2、1000元至2000元以下罚款;
3、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两年内不得重新考取,至少两年不能开车)。
四、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
1、十五日拘留;
2、五千元罚款;
3、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驾驶营运车辆的,基本上是出租汽车司机、物流公司驾驶员等,拘留15天,罚款5000元,就要耽误半个月工作,还要损失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工资;最要命的是,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五年内不得重新考取,五年内不能开车,这对于以开车为生的专职驾驶员来说,损失明显是巨大的,会直接丢掉工作,也无法再找专职驾驶员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收入,影响个人甚至全家的生活……。
五、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
1、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个月以下拘役;
2、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犯罪,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如果是公职人员,故意犯罪要被开除公职;一些企事业单位,要被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一些需要任职资格的工作,要被吊销任职资格(比如说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要被吊销律师执业证)……在机关或某行业混了几年、十几年,前途(钱途)一片光明,结果因酒驾被开除、解除劳动关系、吊销任职资格,大好前途一下子化为乌有……
而且终生禁驾,这辈子不能再开车了!!
六、酒后驾驶车属保险公司商业险免责范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拒赔。
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受伤、车辆等财产损失,小则数百元、多则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保险公司商业险有权拒赔,损失由肇事方自行承担,经济损失巨大……
醉驾的违法成本:
一、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六个月
以下拘役;
二、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考取;
三、醉酒驾驶营运车辆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十年
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
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四、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吊销机动车驾
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五、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商业险拒赔。
不用多说,醉驾的处罚更加严厉,违法成本更高;吊销驾驶证,五年或十年内不能开车,不能重新取得驾驶证,甚至是终生禁驾!构成危险驾驶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开除公职、解除劳动合同、吊销任职证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拒赔,自行承担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损失!
酒驾、醉驾的惨痛教训太多了,因此导致的交通事故后果惨重,一个甚至多个鲜活的生命死亡,造成老、幼无所养、摧毁一个甚至是多个家庭……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坚决杜绝酒驾!不要因为一时的侥幸和冲动造成无可弥补的罪过!
第三篇:酒后代驾合同性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酒后代驾合同性质研究
作者:刘向兰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2期
【摘要】2011年醉酒驾驶开始被载入刑法,对酒后驾车的惩罚程度达到了一个制高点。酒后代驾合同是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合同,清晰、合理的代驾合同既可以有效的规范酒后代驾这一新兴行业,还可以有效的减少争议和纠纷。
【关键词】酒后代驾;代驾合同;合同效力
一、代驾合同的性质认定
(一)专业代驾公司提供的酒后有偿性代驾
该种类型的代驾服务是由专业的代驾公司提供的,是在饮酒者与代驾公司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对于这一种法律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是雇佣合同说,二是委托关系说,再就是承揽关系说。
首先从合同法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来看,我们知道雇佣合同是自然人或法人雇佣自然人的关系,该自然人通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给雇主提供满意的服务,而如果说饮酒者(自然人)去雇佣代驾公司(法人),这明显是说不通的。而且在雇佣合同中,雇员必须按雇主的要求进行劳动,没有很大的自由度,而在酒后代驾合同中,代驾人具有相对独立的判断权。被代驾人在喝酒的情况下一般意识会不清醒,如果仍然要求代驾人在这种状况下按被代驾人的指挥行事,那行车安全就会得不到保障。所以饮酒者与代驾公司之间的合同不属于“雇佣合同”。
其次,对于委托关系说,委托合同又称委任合同,是指委托人委托受托人处理一定的事务而达成的,事务被处理之后的后果由委托人承担。委托合同的意义在于合理利用他人劳务,避免事必躬亲。[1]但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驾驶人必须拥有合法有效的驾驶执照才可以合法行车,也就是说受托人在驾驶车辆时只能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委托人的。而且受托人在处理委托事务时要与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而代驾人在履行合同时却不会与第三人发生关系,所以说该合同显然不属于委托合同。
再次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2]承揽合同有以下特点:[1]交付的工作成果必须是合同指定的,满足定做人特殊需要的行为或物,合同完成的标志必须是实现一项工作成果。[2]承揽合同的标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劳动成果是承揽人自己完成的独特的劳动成果。[3]承揽人依据自己的技术、设备和努力,自己承担制作风险来完成承揽合同。代驾人为饮酒者提供的服务是“把饮酒者和车安全的送回目的地”这一事先双方约定好的行为,代驾人依据被代驾人的要求,如事先约好的时间、地点以及要把车和人送到何种地方去等等,通过这一行为的完成来交付承揽合同的成果。而且,在代驾的过程中,代驾人要运用自己的驾驶技术来完成这一合同义务,上述特点与承揽合同是相符合的。其实在法院判决中出现过这样的判决:客户是定做人,代驾公司是承揽人。承揽合同说也得到了判例的支持。
(二)个体司机提供的代驾服务
个体司机是一些个人代驾人员如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在酒店、餐厅或娱乐场所外等候客人,有时与饮酒者达成的代驾的口头协议,要求由个体代驾人安全的把饮酒者及其车辆送回目的地,个体代驾人收取一定的费用。个体司机与饮酒者因酒后代驾这一行为而成立劳务关系,该口头协议可视为劳务合同,饮酒者为接受劳务一方,个体司机为提供劳务一方,以个体司机为消费者提供代驾服务、消费者支付劳务费为合同内容。
(三)酒店、餐厅或娱乐场所等作为一种延伸服务而提供的代驾服务
本文认为餐厅、酒店或娱乐场所提供的代驾服务是消费行为的一种延伸,是消费合同的组成部分,不论该种行为是有偿还是无偿的。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酒店及娱乐场所所提供的酒后代驾多是和专门的代驾公司之间签订的代驾服务,但是不论是酒店或是代驾公司之间发生法律关系,其代驾费用已隐形地包含在了酒店的其他消费中。其实餐厅、酒店或娱乐场所退出酒后代驾服务,其实质不过是向消费者多提供了一项服务内容,使营业额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值,以这种手段来促进餐饮业的发展,但双方仍旧是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二、酒后代驾合同的效力问题
(一)醉酒前签订的代驾合同
有的饮酒者可能考虑的饮酒后自身安全,在饮酒前提前签订代驾服务合同。此时饮酒者是一个无比清醒的完全民事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如果饮酒者所签订的合同符合一般合同的生效要件,那么他提前签订的代驾合同毫无疑问是有效地。
(二)醉酒后签订的代驾合同
有一种观点认为,饮酒者签订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在严重醉酒后签订的代驾合同需要得到饮酒者时候的追认才有效,否则视为无效合同。本文认为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若以上述所说的话,那么代驾人的权益将会处于极大的不利地位。在我国,醉酒者被推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推定饮酒者对酒后所发生的行为是能够认识到他的性质和后果的,所以说饮酒者在酒后所签订的代驾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除非饮酒者在严重醉酒的情况下,已经对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的判断能力,但醉酒的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在签订合同时确实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申请撤销或变更合同,否则合同就是有效的。[3]
(三)他人代签的代驾合同
现实中,常会有清醒的同伴代醉酒的同伴与代驾方签订合同。有些学者认为,该合同视为效力待定的合同,需要醉酒者的事后追认才能确定该合同是否有效。本文认为,当客户在醉酒的情况下,代签人与饮酒者之间并不存在真实授权与代理的关系,但饮酒者实际上与代签人有某种特殊关系,如亲戚、朋友或职场上的特定关系等,在这种情况下,代驾人有理由相信代签人有权利签订合同,这可以被认为是民法代理中的表见代理。因此,代签的代价合同一旦成立,代驾人与饮酒者都要受该合同的约束。由于代签人是帮助行为,所以一般不承担事故责任。
参考文献:
[1]苏号朋.合同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6.[2]郭明瑞,房绍坤.合同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31.[3]张可飞.浅论酒后代驾合同的效力[J].法制与社会,2011(7):295.
第四篇:公司酒驾行为处理办
公司酒驾行为处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家对饮酒、醉酒驾车加大了惩处力度,并对醉酒驾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预防员工酒驾行为,保证安全驾车,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员工、他人和公司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公司特结合《公司奖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员工饮酒驾驶机动车的,除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罚外,公司内部予以记过处分一次,并予降(撤)职处理,个人承担因饮酒驾车造成的一切财产损失。
第二条 如所驾驶车辆为公司车辆,公司收回车辆,饮酒驾车人员在公司劳动合同期内,永不得借用或驾驶公司任何机动车辆。
第三条 饮酒驾车行为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予以扣除其个人100%或全部绩效工资。
第四条 公司员工因饮酒驾驶机动车辆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司处罚的,再次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的,除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罚外,公司内部予以酒驾行为二次记过处分,同时公司有权予以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条 公司员工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罚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公司内部予以开除处理并解除劳动合同,永不续用。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酒后代驾合同的性质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以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一下的拘役,机动车驾驶员5年内不得再次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此规定实施后,醉酒驾驶行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以此同时,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代驾公司。一个新的民事主体的产生必然会涉及到社会与之相关的主体之间产生法律联系,其与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能够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酒后代驾合同的性质认定问题,但纵观理论界与实务界对酒后代驾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分析,目前尚未对酒后代驾合同形成明显一致的意见。蒲公英法律网的律师试通过分析比较亦混淆的合同类别,得出酒后代驾合同性质认定,以供同仁交流探讨。
合同分为两种类型即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我国合同法规定了15种有名合同,但并未明确规定酒后代驾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无名合同适用原则规定,无名合同一般采用类推适用原则,即比照最相类似的有名合同规定,结合立法意图、精神及社会情况对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认定,当事人责任大小进行划分,进而对案件作出精确裁判。
实践中,对于酒后代驾合同法律性质有着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认定:一种是认为雇佣合同。主要理由为代驾员在行车过程中服从被代驾人的安排与指挥,代驾人仅是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完成被代驾人所要求的代驾任务,故而形成雇佣关系。一种是认为委托合同。主要理由是代驾公司以取得报酬为目的,接受委托,以自己的行为完成委托事务,在提供代驾服务过程中有义务保证委托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在代驾过程中,因司机过错造成损害的,代驾公司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分析酒后代驾合同的性质必须对该行为进行仔细的剖析。根据百度百科搜索定义:酒后代驾,是指由一名专业的司机代替驾驶,酒后代驾服务为会饮酒的有车族朋友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空间,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其主要是从酒后代驾的意义去阐明何为酒后代驾,笔者认为,酒后代驾的行为关键字分别为代替驾驶、安全、目的地,故酒后代驾是代驾公司代替驾驶,根据被代驾人所指定的地点,安全地将被代驾人送达到目的地,被代驾人支付一定报酬的行为,酒后代驾合同即是关于在发生在该行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酒后代驾行为的分析,笔者认为,酒后代驾合同应认定为承揽合同。依据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笔者通过分析承揽合同特征,综合对比酒后代驾合同,区别于雇佣合同、委托合同,从而得出酒后代驾合同属承揽合同之理由:
特征
一、承揽合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为标的。承揽人必须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但定作人的目的不是工作过程,而是工作成果,这是与单纯的提供劳务的合同的不同之处。酒后代驾过程并不被代驾人享受代驾过程,而是为了避免自身因醉酒而造成无法安全驾驶之弊端,其代驾的目的是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其更加注重行为的工作成果而非过程。
特征
二、承揽合同的标的物具有特定性。承揽合同是为了满足定作人的特殊要求而订立的,因而定作人对工作质量、数量、规格、形状等的要求使承揽标的物特定化,使它同市场上的物品有所区别,以满足定作人的特殊需要。酒后代驾行为中,代驾公司根据被代驾人对代驾路线、被代驾人员、安全性能等要求满足被代驾人的需要,且不同的代驾人对于代驾行为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从而使代驾具有一定的特定性。
特征
三、承揽人工作具有独立性。承揽人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劳力等完成工作任务,不受定作人的指挥管理,独立承担完成合同约定的质量、数量、期限等责任,在交付工作成果之前,对标的物意外灭失或工作条件意外恶化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酒后代驾公司派具有相应资质的车辆及驾驶员完成被代驾人要求完成的代驾任务,在代驾过程中,代驾公司只是根据被代驾人关于路线要求依照自身的技能完成代驾工作,故代驾行为具有独立性。
从特征分析区别之外,酒后代驾合同认定为承揽合同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委托合同是委托人为自己处理事务,是以他对受托人的办事能力和信誉的了解、信任为基础的;而受托人之所以接受委托,也是出于愿意为委托人服务,能够完成委托事务的自信,这也是其基于对委托人的了解和信任。由此,可以看出双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很强的信任基础,但酒后代驾行为,双方当事人并未对对方详细了解之后产生强烈的信任基础,被代驾人只是在众多的代驾公司中选择其中一家为其服务,双方并未有着强烈的信任基础。二是雇佣合同是以直接提供劳务为目的,雇佣合同的受雇人在一定程度上要受雇佣人的支配,而酒后代驾合同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支配与服从关系,代驾公司在完成工作中具有独立性。